魔域地狱公主礼包:北师大课标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19:17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4.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单元教学时数:6课时

第1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出示课件: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学生通过拨珠活动,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在学生多次尝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读数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计数单位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课时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纳读数的方法。同样,在写数方面,可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8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

第8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计数单位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3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认识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第4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第12页“试一试”第3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这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

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第5课时  数学阅读

教学目标:

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一、呈现材料,创设情境。

二、看图渗透思想教育。

1、介绍远古时代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的方法,体会对应思想。

2、了解按群计数的做法,感受人类对数学的进步思想。

3、感受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体会人类的进步。

三、了解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计数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式。

第6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一、 整理与复习。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二、 实践练习。

第14页练习一第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与国民经济的情况。学生练习时,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材料,这样可以作为多位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也可以渗透一些教育。

第2题,学生在认识多位数时,应该知道每个数据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让他们说一说其他几个数中每个数字在数位上的意义。

第3、4、6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参与机会,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

第5题,在开展“组数游戏”前,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各人的数字除零的个数相同外,其他数字可以不同),然后请学生代表自己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看一看“一个0也不读”的数有什么特点?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读、写大数时学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完成学习任务;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学生粗心的毛病还比较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但为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材安排了较多的自主探索的题材,学生通过独立、或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 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 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间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 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一、 阅读。

让学生通过读书,从现实中的铁轨、课本、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二、“认一认”

a 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c 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四、 画一画,按要求完成。(第1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五:练一练。

(第17页“看一看,量一量”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2课时: 平移与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 看一看。

观察图中的有很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二、移一移。

1.用小棒,放在第18页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2.观察第18页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1.自己折一折。

2.讨论:你折的是平行线吗?

3.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

四:画一画。

1.观察老师如何画一组平行线。

2.自己尝试着画一画。

3.相互交流画平行线的心得。

4.展示自己所画的一组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                   平行            

第3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 能根据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具准备

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用两个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哪些图形?

2、相交的图形的线与线之间形成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验证直角时引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出垂足“0”。

二、折一折。

1、自己折一折,使两条折痕垂直。

2、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3、介绍你是怎么折的?

4、用三角尺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两条折痕的关系。

三、说一说。完成第22页的“说一说”的要求。

四、练一练。按要求完成。

五、画一画。
1、教师演示画垂线的方法,并讲解。(完成第23页“画一画”第1题。)
2、分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画法。
3、完成第23页“画一画”的第二题。
4、小实验。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第4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辨认平角与周角。

教学过程:

一、旋转角。

1、 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各种角。

2、 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 引出平角,周角,说明是如何构成的。

4、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自己看到的平角和周角。

二、练一练。

1、 观察表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第25页)。

2、 画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三、交流本节课的体会和感受。

第5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28页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2)   数学游戏。

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利用附页上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的学具。学生开始猜角度时可以作一些指导,如看到这个角,想一想大概是什么?以缩小学生猜角度的范围。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后,可以放手组织同桌的两个学生进行互相猜角度的活动。

第6课时:画角

教学目标:

1.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

画角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示方法。如∠AOB=60°等。

二、 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1题: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

(2)第2题: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

(3)第4题第(1)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单元教学反思:

线段、直线、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教学时,精心设计了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但通过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学生独立、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第三单元    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有:两、三位数乘法,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算,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教学规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卫星运行时间。(课文第33页的内容,第34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揭示课题,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114×21=_____ (分)

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做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比2000分多

学生:“比2400分少

(3)具体计算: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1、   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3   1   2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5   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   0   8

×    2   5

2   0   4   0

8   1   6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   7

×2   1   0

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电脑课件                             114×21=       分       竖式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体育场。(课文第35页的内容,及第36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   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法的估算的方法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实物投影呈现课文主题图片。

2、   提出:

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4)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3、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4、估算扮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5、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6页“练一练“的第1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6页“练一练”的第2-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重点难点:

1、   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2、   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略)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2、笔算下面各题。

        629×53=      408×75=      1200×40=

(二)综合练习。38页第1题。

  30×6     16×7        12×30     50×60

300×6     16×70      12×300     500×60

第2题、比一比谁算得快。

48×23    72×124    102×15      56×456

603×34   25×112   460×18       35×440

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    88×34=318   (   )

150×40=600   (  )    350×70=2450 (   )

(三)课堂作业设计:

36页第4题、5题、39页第6题及数学游戏。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神奇的计算工具。(课文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2、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提问:同学们猜一猜,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工具。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3、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4、   认识一些功能键。

5、   尝试练习。

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1)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           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6、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①1+2+3+4+……+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41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有趣的算式。(课文第42、43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板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   了现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7 6 4 1

-1 4 6 7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二、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计算工具的演变。(课文第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算盘、计算器等。获取关于计算机更多方面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 指导阅读: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   算筹计算。

(1)   幻灯呈现课文第44页第1个图。

(2)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3)   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2、   算盘。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3、   计算机。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

第七课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2、在理解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3、归纳出乘法的交换律。

4、学生完成第46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教学挂图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这些定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加法时也有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2、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找出规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结合律的简算。

  1、57+49

  让学生尝试用结合律解决运算中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3、归纳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4、 “练一练”。 (教材47页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a+b=b+a

加法交换律:a+b+c=a+(b+c)

课时: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律。

发现并归纳乘法的分配律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谈话,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   呈现实物投影。

提问: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8、   课文第49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39×101:可以看成(100+1)×39=3900+3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 =1100

       教学挂图              (6+4)×9 =90 (40+4)×25 =11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第十课时: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结合律练习课。(教材50页、51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对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较熟悉地应用定律进行运算。

2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1继续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理解,进而能熟练地应用定律进行简算。

2、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对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教具准备:(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8+22     235×100      12×1     4×90×25

100+26    8×9×125  11×4+15×2   35×8×125

2、用乘法分配率进行计算

(100+2)×45

订正时要说明为什么要把括号里的数分开来乘。

什么叫乘法分配率?

二、基本练习

1、               请同学们任意填一个两位数,老师都会很快说出乘积。

2、               学生要尝试解答88×102

可以讨论:如何把这个算式改写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100+2)×88,为什么这样改写,简便在何处?

102×(80+8),不要简单地否定,要把两种方法做比较,对比一下,看哪种方法简便,再肯定。

教师小结: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使运算简便。

  88×102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8×(100+2)            102×69=(  )×69+(  )×69

=88×100+2×100          75×103=75×(  )+75×(   )

=8800+176                笔算:102×83

=8976

订正时要说明用了什么规律,怎样简便的,简便在什么地方。

85×82+82×15     5×289×2        (125×25)+4

75×299+75        99×23            125×88

(125+17)×8     124×25-25×4

学生要说出简算的步骤及应用的定律。

三、作业设计

50页、51页的习题。

第十一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一),教材52、5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一说前面三章学到了什么?

1、 认识更大的数。

2、 线与角。

3、 乘法。

4、 估算。

5、 简算。

教师画出知识网图。

                   认数(数数、组数、数位、记数单位)

                  数的读写。

认识更大的数      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改写。

数的省略。

                认识三种线(线段、直线和射线)

       线与角   线与线的关系(平行、相交、垂直)

          认识五种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角的度量。

          画指定度数的角。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乘法    估算。

                      乘法结合律。

        用定律简算

                      乘法分配律。

作业设计:

53页1、2、3、4、5、6题。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组织学生估计,多角度观察与多种算法,这一环节设计安排得较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探究兴趣。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先在自己本子上放手写,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达到了预期效果,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  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5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单元教材重难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第1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让学生说说每一次的旋转,都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第2课时: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练一练

(1)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2)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第3课时: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教学重难点

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设计图案的过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后者是重点。

(1)欣赏美丽的图案。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图案。

(2)制作美丽的图案。在制作时,先把制作的要求交待清楚,为了防止图形的变形,也可以让学生把旋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下来,然后边旋转边描绘。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剪一个简单的图形,随后再进行描绘。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2、3题
本练习的三道题目都是操作题,教材中的要求是画一画,但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只有学生十分熟悉了摆的过程,才有可能画得好图形的变换。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仅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素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类似的内容,以供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倡学生边操作边自语(说一说图形变化后的情况),这样,可以把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可以初步建立起图形变换的表象图案。因此,开展本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先想象,后操作的程序,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第5题

在开展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要说说图形是如何进行平移或旋转的。
第6题

对学有余力,又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全班学生的要求,也不作测试。
在电脑中进行,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努力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与思想,这也是与传统教材有较大差别的地方. 本章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图形与现象,引出图形的基本变换——平移与旋转的基本概念,并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中,得到平移与旋转的基本特征. 2.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利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进行图案设计的能力.教材利用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3删除传统知识中的繁难内容,降低逻辑推理的难度,尽可能地加以合理安排,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第五单元   除法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安排了七个情境活动: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参观苗圃(一次试商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国家体育场(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秋游(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与发现(四)(探索商的变化规律),抗震救灾(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①独立探索②交流归纳③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①交流信息②比较快慢③归纳数量④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课时分配:

第五单元共需13课时。课时分配如下:

买文具             …………………………2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2课时

参观苗圃           …………………………1课时。    

秋游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国家体育场         …………………………1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2课时

抗震救灾           …………………………1课时

练习七             …………………………1课时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    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

板书:                        五  除法

买文具

 

 

 

 

 

第二课时  买文具(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板演,说明算理。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想一想:“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2、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综合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30×()<220   50×()<85    40×()<140

60×()<306   60×()<200   80×()<314

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解答。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买文具》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本课创设了“买文具》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并带着愉悦的心情从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氛围是轻松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学习体验是愉悦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后,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为中心入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灵活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一)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二)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 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作业本。

课后反思:

  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两位数除法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学习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有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在仔细钻研教材后,根据新课标以及这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解决问题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经历速度的认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发展应用意识。

 在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方面,北师大教材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设计了生动活泼的“解决问题”的情境。教材是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因此,本着尊重教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本人对书本例题进行合理整编,期望能丰富教材,拓展延伸,让每一个学习材料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整节课,分两大版块进行教学。第一版块是学习活动一:认识速度。本人先以缺时间信息,结果不确定性行程问题的分析、推理、解决直接导入课堂教学活动。课一开始,本人将教材的书面材料配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入到解决问题的氛围中来,在充分讨论之后。接着补上时间信息后,形成了结果确定性的行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在小车、大车的速度读、写活动之后,通过欣赏与体验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本人没有回避这个知识点,相反,比较注重速度的含义和读、写法的认识。第二版块是学习活动二: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和简单应用。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概括速度的计算方法,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这是北师大教材中唯一直接呈现的数量关系。在速度简单应用中,归纳出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学生有这个生活基础,基本上也能运用这两个关系式。最后一个活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安排,主要是为了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以此巩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整个学习活动的预设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的内涵,既尊重行程问题中各数量关系的客观存在,又争取克服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化的解题过程”的教学现象,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来。

成功之处:

二、课堂流程设计:版块结构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充分钻研教材之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两大版块进行教学。第一版块是学习活动一:认识速度。在对于速度这个抽象概念的学习,遵从概念建构的规律,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解决过渡到较抽象的算式,再初步建构速度的概念,然后在具体实物图中进一步感知,最后抽象概括:物体1时、1分、1秒……行使的路程是速度,也就是以1时、1分、1秒……为单位时间行使的路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版块是学习活动二: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和简单应用。在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归纳过程中,同样遵循上述的规律,提供开放的素材,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解决,让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索、分析与交流,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发现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材料设计:重组教材   挖掘了材料的内涵

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提供的是素材,是问题,是情境,教材中的材料总是以静止的、平静的、单薄的面目呈现,而小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的过程。因而,本人深入钻研教材,尽可能地开发学习材料的训练功能,突出学习材料的数学内涵,使其以动态的、立体的、丰富的方式呈现。如“哪辆车跑得快?”情景图本人进行了如下改编:将时间信息和路程信息分开呈现,先出示路程信息,让学生根据路程信息比较两车的快慢,通过比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深刻体验到速度与路程和时间都是有关系的,并在此中充分进行了结果不确定性行程问题的分析、推理活动。接着再补上时间信息,形成结果确定性的行程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通过这样的动态处理,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思维更加活跃,也使教学更加富有深度和生命力。

三、学习方式设计:主体探索  促进了感悟深度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本人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活,注重以人为本。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人设计了“半动漫的情景,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点拨感悟”的学习方式。在开放的素材中,让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索、分析与交流,借助教师的指点,速度的概念自然生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归纳也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中体验速度。

怎样让学生很好地体验速度,这个问题曾深深地困扰我,但苦于一直都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次听了专家的点评,很受启发,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应该是在比较中才能更好地体现。选择几个路程相同,时间不同,还有时间相同,路程不同的典型物体的速度,在比较中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进行实际地感悟,理解具体速度的实际快慢,这样学生对速度的体验和感悟会更加深刻。

 2、给学生留一点领悟和回味的余地。

学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反应慢的学生,当他们通过眼睛或耳朵接受到一些信息时,他需要一个在自己头脑中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认同还是反对,或者还是有别的想法,然后才能作出反应。这时,老师应该耐心地等待。正是由于等待,才有可能生成课堂的精彩。课堂中我给了学生思考的材料,但还未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没能较好地利用,没有把错误转化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亮点”。课堂上,只有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发表见解并及时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第五课时    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2、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这个信息能不能计算?

3、你能列出算式吗?

4、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估计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吗?

5、用除法竖式你会吗?

A、先自己试一试。

B、如果遇到困难你有二种求助方式:①求助课本②求助小组伙伴。

C、小组交流你的成果。

D、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当作20来试,把154看作是150,

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6、 请你来给园艺师帮帮忙: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下几盆花?

独立解决。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你会验算吗?

三、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381÷54=       272÷28=       89÷22=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   )<243   42×(     )<213  

61×(     )<441   59×(     )<481

3、森林医生(三颗星)P64页第四题。

板书设计:

《参观苗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提供学习的素材,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得到很好的拓展。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思考的。

①      计算教学应该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最枯燥无味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②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评价、质疑,对比寻找最佳的计算方法。

③      不足之处是:本教学设计的各项活动,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可能让他们感到无处下手,一片迷茫。

第六课时    秋  游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练习六(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   328÷42    372÷45   395÷56   294÷29    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四、学生完成作业。

 第八课时   练习六(二)

教学目标:

1、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9页第五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69页第七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他们将其放进问题银行中。

3、 完成69页第八题。

A小组内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的部分习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69页第6题。     

第九课时   国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生活中的大数,并在班上汇报。

2、学生体会较大的数的实际意义。

3、出示课件:

问: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电脑出示北京申奥的资料。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它的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0万观众。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小组活动。

2、引导学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自己所在的教室的面积。

1万平方米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

20万平方米呢?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全班交流

3、课前要求学生统计好:我们学校的学生数大约有多少?大约有多少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数才达到1万人?10万人呢?

4、小组讨论

你们小组能怎样描述10万人,怎样描述20万平方米?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验证。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谈论怎样估计。

(1)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2、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某一页的字数,根据自己的估算,1万字大约要几页?

3、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可以估计什么?

四、小结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国家体育场》的教学反思

《国家体育场》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万、亿等大数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估测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薄弱点。在教学中,我首先从2008年奥运会由北京承办这样一个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了解国家体育场的面积、容纳人数等,让学生想办法去描述大数,使学生亲身经历形象地描述大数的过程。学生们用不同的、个性化的方法,描述了这些大数,从而获得一些感性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帮助学生对建立大数的认识。

整节课在估一估、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加深了对大数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由于课前过高地估计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碰到不少问题,现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思如下:

1、平时多引导学生掌握周围一些常见的数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身边(甚至身上)的一些数据都不清楚。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一些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数据,并感受数据的大小。如:上体育课前,要求学生了解跑道的长度、运动场的面积……;体检时,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等等。

2、尽量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测量获得数据,积累感性经验。

学生对原本掌握的一些数据,由于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很容易遗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老师问到:“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一些学生正准备利用“算瓷砖”的方法估测。其实,在以前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国土面积”等内容时,曾多次告诉学生教室面积有多大,只是没有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因此,对一些数据的获取,应尽量要求学生自己估测,以积累感性经验,这样获取的数据会掌握得牢固些。

3、合理地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不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因为,使用计算器会使学生忽视计算过程以及影响对算法的理解。但是,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描述大数,对计算过程以及算法可以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这节课使用计算器既可节省计算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又可以验证学生的估测,纠正描述数据时的偏差。

4、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计量单位。

这节课所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要求用具体的计量单位回答,如:“估计心跳1亿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大部分学生按每分80次心跳计算,结果可以是1250000分、21000时,也可以是868天或2年多。究竟要选取哪个结果?这要问问学生,哪一个结果你更容易体会到它的实际意义,很明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2年多”。当然,并不是计量单位越高级越容易体会,如:“公顷”比“平方米”抽象。

2008年11月

第十课时     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2、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3、分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完成。

二、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行驶速度

 

 

 

 

(1)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10÷2=

600÷20=

20÷4=

300÷10=

40÷8=

60÷2=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3、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课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其实很多数学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就看我们老师有没有抓住这些教学资源。我在上《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8个让八戒吃2天,猪八戒很不乐意,他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给了八戒16个,让他吃4天;猪八戒还是不乐意;孙悟空最后说:“那算了,就分你32个吧,但是得吃8天。”这回八戒才满意了。故事一讲完,学生们都乐开了花,抢着说:“猪八戒真笨,被孙悟空给骗了。”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上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嘴、动脑等一系列的活动,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揭示商不变的性质。活动时,当遇到数字比较大的算式,有些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根本就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我就让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计算,而且让孩子们自己选择题目进行计算。这样就给课堂压缩了一些宝贵的时间。把这些时间用在让更多的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上,我认为比较合适。

第十一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利用商不变性质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在什么情况下除法中的商不变?

二、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与同伴交流。

     240÷30=    440÷20=    80÷20=      360÷90=

120÷40=    4800÷400=   2400÷60=   9600÷800=

三、实践应用 

出示73页第3题。

思考:一捆铁丝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观察与思考    

出示73页“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淘气的计算过程,你受到什么启发?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   800÷25   2000÷125    9000÷125        

五、布置作业 

回家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第十二课时   抗震救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3、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4、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四、小结本课。

第十三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商不变规律,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比赛。

2.同桌一组完成75页第1题和76页第5题。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综合练习         

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完成75页第2题。     

2.填一填。

完成76页第4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3.想一想,算一算。

完成76页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三、联系实际   运用数学

完成75页第3题。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趣味数学 

学生完成76页第7题。

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单元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具体物体位置的知识和简单线路等知识,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加深和提高。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在方格纸上用书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作用。

单元教材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一)(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重点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一、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二、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三、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四、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六、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七、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第2课时:确定位置(二)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

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二、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方向的?

三、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四、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五、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   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一是,重要的不是本节课,而是在本课中,我感觉到,学生是优秀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很高的!

二是,我感觉到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的女儿就是我老师,是女儿的画,让确定了,先让学生做出坐次表的想法!同时,也是我的女儿的画,让我的学生意识到:坐次表,我也画出来!从而树立了学生的预习的信心,为学生的预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到的是,学生的探索活动,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如果你只是让学生探索,学生很难探索到先从左到右编号,再从前到后编号!或者说能结合看书探索到,那所用的时间是不是会过多呢?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  1 课时:    温  度。

教学内容:温度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   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   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4、   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5、   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三、 试一试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四. 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   和5 ℃  的比较,1℃  和0 ℃  的比较,0 ℃ 和 零下2 ℃ 的比较,零下2℃  和零下5℃  的比较等。

五  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  1℃0℃  0 ℃〇─2℃  2℃〇―5℃

 

第 2 课时:正负数

教学内容:正负数

教学目的: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探素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字的作用。

(一)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 ,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

2、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

(二)探素正负数的读和写。

1、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并读出下列各数:

+5、—5、+500、—100等

3、               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素正负数的写法。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流。(适当提示正数的“+”可以省略)

二、试一试。

1、通过读题,学生理解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从而推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的表示方法。

2、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负数怎样表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说一说,写一写,本小组同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  

3、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 电 梯的上升与下降等

三、巩固与练习。

练一练第一题,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正负数读写。

练一练第二题,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练一练第三题,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然后按照题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着+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  -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 3 课时:练习九

教学目的: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

2、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练习。

练习九第一题,先比一比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同桌互相捡查。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

    练习九第2、3、题,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那些数据可以用负数标示,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三、比赛中的负数。

    练习九第4题,比赛的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助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用正负数表示胜负的方法,再写一写,算一算。

四、用正负数填表。

  首先结合实际讨论赢利和亏本得意思,了解每月盈利和亏本是通过和每月成本进行比较得到的,在议一议,算一算每月营业情况后填表。

五、实践活动。

  分小组调查, 对“学好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背出数学公式和概念,这句话的态度,作好记录,填入表中。让学生由此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第4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复习,使学生对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和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对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多举一些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数据 ,让学生说说它的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生活中的负数。

二、做一做:

         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填表前首先要确定以每天平均做作业时间为标准,超过时间为正数。不足时间为负数,然后再填表。

三、画一画:

         复习画旋转90 º后的图形时,先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明确是围绕哪一点旋转,再动手画一画。平移时,先让学生知道平移是将原来图上每个点都移相同的格数,再移一移,画一画。

四、算一算:

练习第四、五、七题, 采取计时的方法四人小组进行比赛,每小组第一名老师给于表扬。

五、量一量:

练习第6题,以学校为观察点,四人小组一起量一量、说一说,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以及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六、看图回答问题:

  前三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学生独立完成,第四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回答。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内容是在认识整数自然数之后学生对负数的认识,首先是来源于温度,而我这次上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认识正负数,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读写正负数,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负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学会探究,能够与人合作讨论,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点是让学生理解“0”的新含义。

在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负数,逐渐引入对正负数的教学,教学生读写正负数,然而我在教学写正负数时只单纯让学生来写数,如果教学时,我让学生一身边实例为内容,如我口袋有10元钱记作+10,我买练习本用去2元,记作-5,或许更能起到效果。还有就是难点教学时,我在介绍生活中出现的温度,以引出正负数与零的关系,学生突然问我,0是什么数,我没及时引导学生去探讨,留再后一环节教学了,这没起到预期效果,如果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灵感火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思考创新思维都会有所发展,希望我在今后的教学里能有改进。

第八单元  统计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l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材安排了两个内容:栽蒜苗(一)、栽蒜苗(二)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l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2、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   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   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   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   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   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回执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重点:

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多媒体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数量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一说,谁的蒜苗长得高?当学生有争论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统计图,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将两张图合并在一起的想法,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多媒体出示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巩固和练习。

 试一试:1、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条形统计图上每个条形的实际意义,再比较相关的两个数量,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算一算课后问题,然后提问:为什么锻炼前后有的成绩提得快,有的成绩提得慢,与同学进行交流。

试一试:2、多媒体出示第27届奥运会中、韩两国的奖牌情况统计图,让学说说上面的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教材中呈现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

1,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学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 :栽蒜苗(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三、巩固和练习。

1,   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   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   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   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   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   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   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第 4课时:数据告诉我

教学目的:让学生养成从各种媒体收集数据的习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工农业蓬勃发展。

1,      出示挂图,展示我国2002年工农业蓬勃发展的部分产量数据,提问:这些数据从哪里可以得到?激起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认识,初步的了结网络。

2,      进行读写练习,读出和写出挂图上的数,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写,互相交换角色进行。

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3小题,再全班交流。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   从网络上查找我国近五年来交通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感受我国近年来交通的变化情况。

2,   全班交流你家乡到北京的距离,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铁路有几个这样的路程。

3,   根据这些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人民生活大变样。

1,全班交流家里电器和通信器材拥有的情况,进行整理,感受生活得变化。

2,   生从书上插图中获取信息,算一算,城镇人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那一年,根据这些信息估一估,三年后全国人均收入多少元,并说说理由。

3、查一查,算一算,五年来全国造林多少公顷,编制成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

四、实践活动。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分组活动,每小组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调查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统计图表,并与同学分享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并合理使用描述数据的方法,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