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工程学快速升级:危机中的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4:42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光磊 赵 晓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08-10-20 14:01:28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打印本文〗

面对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需做出新的选择

目前已经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没有人能置身度外。要真正探究面对这一上世纪大萧条以来的最大金融事件时中国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必须采取更宽,更严谨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局面。   首先是对外经济政策问题,中国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已有美元资产的损失。为避免持有美国国债贬值的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国债的主要投资者和债权国需要采取联合行动,在确保投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分享被救援企业的成长性。这并不是倡导所谓反向操作,通过主权基金入主华尔街的机会主义行为,主权基金的投资效率是很令人担忧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可能是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中最坏的东西”,一方面是华尔街没有储蓄支持的信用衍生工具,一方面是没有制约和监督的中国国民储蓄,结果只能是更加深陷次贷危机。中国应当利用美国国债的第二大债权人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地位,积极督促美国采取更负责和面向更长期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新的稳定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国能否成为全球经济的希望,不在于其能否舍身解救疲弱的美国金融体系(中国不应也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而在于其国内政策能否平衡国际收支,缓冲外需下降,稳定货币政策和提高国内经济增长效率和内需。   国际收支平衡,应当先短期内解决进口限制问题,加速放开商品进口管制,以恢复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相对出口,中国进口一直增长缓慢(08年有所加快)。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如国内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为保护国内某些行业的政府进口设限。在限制进口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即商品和劳务的净输出,将停留在中央银行的国外美元资产帐户上而并未真正流入国内,只是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给量而已,最终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这些政策不改变,中国将永远不能容纳真实资本的输入。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本很低,应当利用外汇盈余去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技术和产品(林毅夫,2008)。为此,应当尽快实行商品自由进口,这样外汇资金的流入才能即刻化为真实商品的输入,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也加速有效的资本形成。如果中国下一步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向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如果开放进口之后,顺差仍然太大,那么再考虑升值,进一步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解决进口限制问题之前,应放缓人民币升值。对于人民币升值解决国内通货膨胀的期望不能过高,而由于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模式的高度竞争,汇率上升对出口企业打击越来越大。舆论总喜欢把今天的中国和1980年代的日本去比较,认为这样会促使企业转向附加值更高的行业,从而加快产业升级过程,其实,由于多年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政策,国内的私营企业根本不能和1980年代日本企业在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上相提并论。大量外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梯度转移到劳动力更为便宜的东南亚去,而新企业并没有成长起来,这是中国将为“外资依赖症”付出的巨大代价,这个代价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   为了施行以稳定促发展的货币政策,现有的汇率制度必须进一步调整。2005年汇改之后的汇率制度仍存在很大缺陷,是一种管理浮动制,只是降低了美元权重而已。从这几年实行的效果看来,国内货币政策很难起到稳定促发展的作用。盯住美元汇率一旦与目标值脱节,出现间歇性跳跃性的汇率调整,资本管制名存实亡,极易引起外汇投机行为和货币供给量的大幅波动问题,甚至破坏正常贸易。不可能有效的管制热钱,热钱是没有办法定义的,正是因为汇率制度的缺陷才有了所谓热钱的流动。   因此,认清中国的货币政策形势和如何抉择成为当前的紧迫问题。货币理论和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稳定目标或“名义锚”有如下几种可能选择: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汇率、黄金价格或工资率。换一种说法,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商品本位制、货币本位制、外汇本位制、金本位制或工资本位制。中国经济的“名义锚”实际上是汇率。1994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时开始汇率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后,非常成功的将人民币汇率锁定于美元汇率。中国也“进口”了当时美国货币政策的公信力,从而稳定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货币超发行问题,遏制住了当时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目前发生的情况跟1994年正好相反。1997年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国内收缩货币供给,从而出现通货紧缩。而2001年美联储开始刺激经济,中国出口和货币供给增长走出通货紧缩。所以中国的通货形势在固定汇率下由美国的货币政策决定。但是90年代以来同样实行固定汇率作为名义锚的国家很多发生了货币危机,如1992-1993年的ERM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当这些国家无法维持这个汇率时,货币崩溃,危机爆发,大多数国家都非自愿地放弃了固定汇率制。此次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目前的状况与其它国家发生货币危机不同。中国处境是美元难以自律,美国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到中国,造成巨额外汇储备与美元资产贬值以及国内经济形势波动。换句话说,中国继续维持原有汇率制度代价高昂且前途未卜,美元已经失去“名义锚”的作用。   关于汇率制度问题曾经有过很多的讨论,这些争论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学者麦金农2007年9月在CCER演讲时曾提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可以坚持汇率不动,以工资调整的办法达到升值的效果,并举出日本当年的例子。但是从中国这几年来看,坚持汇率不动的效果并不好。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指工资水平上升应当是相对于贸易对手上升,即对进口商品有较强的购买力,是物价调整并非通货膨胀。但如前面所说,中国进口增长一直受阻。进口不增长,以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即商品输往国外,最后国内可购商品反倒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上升并不明显。结果只能以通货膨胀消除其购买力,同时也消除贸易顺差使之下降或转变为逆差为止。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即来自没有转化成对外购买力的外汇占款。所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会存在,但很可能被抵消了。   当前,中国应当利用2008年8月强制结售汇取消的契机进一步调整汇率制度。强制结售汇取消后,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保留外汇收入。如果企业不愿意结汇,则这部分资金将保留在企业的外币账户上。应当允许进出口商利用这部分资金成立一个外汇市场,并形成市场价格,实现可调整汇率向浮动汇率过渡,到时进出口贸易的汇率波动可利用远期外汇市场来消除,克服一些浮动汇率制的弊端。汇率也是一种价格,如果由市场决定,对于提高外贸进出口的资源分配效率,促进中国经济由外需转向内需主导很有利。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奇迹举世瞩目,从制度原因上来看,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渐进式改革,模仿新兴工业体国家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区域分权。这三个制度安排激发了个人、家庭、基层组织和地方的积极性,也考虑到收入差距和社会公平,却没有完成产权改革,要真正解决中国的增长方式和内需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从而摆脱对国外的市场依赖,改革要素市场,都必须从这三个制度去理解把握。   中国经济短期确实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即使出现最坏的局面,短期内仍可以依靠目前较好的财政状况,核销银行呆坏帐,保持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来解决长期改革和经济发展模式之转变问题。只要措施及时得当,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依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