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中的泰坦死了:踏板 钢琴踏板的正确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00:45

踏板 钢琴踏板的正确应用 踏板法: 为音色、为洪亮度、为延续某些音 -- 是一门艺术,但它基于历史的考虑以及对作曲家意图的理解。适宜的踏板法是一位具有艺术才能和高超理解力的钢琴家的标志。 先强调一点:踩踏板都是凭借自己感觉的。
立式钢琴一般都有三个踏板,即:中间踏板、左踏板和右踏板。
    中间踏板具有弱化声音的作用,在家庭练琴时常打下这个踏板,避免过多地影响四邻。
    左方踏板又称弱音踏板或柔音踏板,可减弱音量和改变音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第12-14小节就用到了弱音踏板。
    右方踏板也称强音踏板,它可以延长乐音和增强音响效果。在钢琴演奏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右踏板,它的正确运用,可以增添声音的共鸣效果,丰富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下面就论述右踏板的使用方法和运用原则。
    踩右踏板要用右脚前掌的前部,右脚后根踏实着地并作为活动支点。 需要使用右踏板时,前脚掌用力向下踩踏,需要停止右踏板使用时,前脚掌向上方抬起。但不论是踩下踏板还是松放踏板,脚掌前部都要贴靠在踏板上。使用踏板练习时,要注意“脚腕子”的主动性及灵活性,踏板的基础学习运用可用“全踏板”状态,即踏板运用时要踩到底(脚上有弹性,用力不能超过极限),踏板松掉时要放干净(但脚掌前部一般不要脱离踏板,防止脚下出噪音)。不使用踏板时,右脚要置放在右踏板的右侧。对于如何使用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踏板,可放入后期发展阶段学习。
    踏板的踩与放练习,可以采用“慢踩慢抬”、“快踩快抬”、“轻踩快抬”和“轻踩慢抬”等形式,锻炼脚腕的灵活敏捷的变化控制能力。踏板的踩放练习还可以结合手上弹奏音阶或正三和弦的连接而进行,此时,可以分别用“直接踏板”和“音后踏板”进行练习。
    直接踏板的踩法是:手指触键弹奏与脚掌踩下踏板同步进行,例如《瑶族长鼓舞》(“钢基”第一册第46页)的踏板运用即是直接踏板。
    音后踏板的踩法是:手上弹出新的音(单音、双音、和弦)之后再迅速灵活地将踏板踩下。音后踏板的连续使用就自然地形成了手与脚的切分节奏性的动作状态(手触键弹下,脚正在松放踏板,继而在新弹出的音后再敏捷地踩下去),所以音后踏板又称切分踏板。例如:弗利斯作曲的《摇篮曲》(“钢基”第一册第60页)第1小节第三拍上的踏板和第2小节第一拍上的踏板运用就属于“切分踏板”,而第1小节第一拍上的踏板运用属于直接踏板。 右踏板应用:
    右踏板使用主要是为了和声效果,旋律润色、强化节拍节奏和作品风格等。例如:
    用右踏板独立完成或帮助手指完成和弦的连奏;用右踏板加强和弦力度;
    用右踏板加强和声的共鸣效果;用右踏板完成远距离低音与和弦的连接;
    用右踏板表现和弦琶音连奏的华丽效果;
    用右踏板保持住时值较长音的共鸣;
    用右踏板美化旋律的连贯;
    用右踏板表现音乐音色的特殊变化;
    用右踏板表现特定的音乐意境(如乐曲的序引)或特殊的结构风格(如乐曲的正格终止可以使用两次踏板点击烘托)等。
    右踏板使用的传统原则是和声进行的连贯与清晰、乐句的连贯歌唱与句法呼吸和节拍节奏的韵律生动与织体明晰。例如:当用切分踏板连接和弦时,必须切净前面和弦再烘鸣后面和弦;在用右踏板润色旋律时,脚上必须配合好手上的句逗呼吸;在二拍子或三拍子的和弦伴奏音型中,第一拍可以踩下右踏板强化节拍重音和推动节奏感,但第二拍或第三拍必须放开踏板或用切分踏板切断前面和弦后再烘鸣后面和弦。
    右踏板的运用与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有关,巴罗克时代的复调作品要极少用或者不用右踏板,以保持复调织体的层次清晰;莫扎特的奏鸣曲要少用或精用右踏板,以表现风格的优雅流畅;贝多芬的奏鸣曲要用右踏板来表现对比强烈的宏大气势及沉思情意;浪漫乐派的钢琴作品,在右踏板运用上有更为丰富迷人的艺术手法。
在音乐节奏舒展的旋律中,在高音区的旋律上,可以合理多用右踏板润色美化。在低音区旋律或和声进行中,要合理巧用右踏板。使用右踏板时,要谨防和声混浊,避免旋法与句法模糊不清,更不能用右踏板来弥补手上的不足。
    在钢琴初学阶段,一些学生为了弹得响,弹琴时就踩着右踏板长时间不放开,形成一片“噪音世界”。也有些同学在琴房里练好了踏板运用,而上台演奏时却面目全非,一片混乱。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有音乐观念和演奏概念问题,有表演心理因素问题,有音乐听觉习惯与控制问题,更有踏板技术的熟练程度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学习中加以解决,从而逐渐步入钢琴音乐艺术的尽善尽美的表现。踏板运用既有脚上的技术,又有音乐听觉的积极参与。在一定场合或情形中,耳朵指挥脚更为重要。
    踏板运用是钢琴演奏的灵魂,运用踏板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著名的美国钢琴家、教育家约瑟夫•班诺维茨著有《钢琴踏板法指导》,由钢琴家朱雅芬教授翻译,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