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萨尔:什么是“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3:19

 

什么是“福”

 

吃苦是福,磨练是金。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练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强大精神动力。

 

吃苦是福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于是不失时机地拨通孩子的电话,闲聊之后渐入正题:“之所以送你到部队,就是因为在家吃苦太少,要好好‘补课’。有一句话说得好哇,‘人生只有两杯酒,一杯是苦的,一杯是甜的,如果先喝下甜的,剩下的……’”

正当我津津乐道时,电话那边转来“吃吃”的笑声,孩子象绕口令一样说出余下部分:“先喝下甜的,剩下的就是苦的;先喝苦的,剩下的就是甜的。”

“你知道?也懂了?”

“这很简单,喝掉这,就剩下那呐。要是我,干脆两杯一起喝,嘻嘻……”

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就这样被他“嘻嘻”掉了!孩子仍是孩子啊。

不过,品味世事苍桑,看遍芸芸众生,吃苦与幸福的关系,也决不能仅仅理解为吃苦是为了幸福,幸福就是不再吃苦。实际上,吃苦本身就是福。

此非虚语妄言。

吃苦是一种超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功的人生就象打磨玉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们就是在一次次的“吃苦”中走向成熟,走向完善的。我等六十年代出生的农家子弟没有少在泥巴田里摸爬滚打过。虽然人小体弱,却一次次在自我超越中品尝快慰:风雨之中面对整块水田,一圈圈一路路地插栽,变“望洋兴叹”为“工笔勾划”,强烈的征服感油然而生;日蒸水煮之间收割脱粒,一堆一堆的稻禾被收拾之时,腰酸背疼也在坚持再坚持中消散,竟有说不出的轻松感、愉悦感;而一茬农事结束,收理器具在树荫下小河旁清洗时,那真正是“幸福花儿脸上开,歌声追着彩云飞”了……我对自我超越的理解,对苦中有乐的体会,就是从幼小劳动开始的。

吃苦是一种豪迈。我们常说,“苦不苦,想起长征两万五”。在举国上下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翻阅一些回忆录,观看专题电视片,我读出了一种豪迈,读出了一种精彩。那些健在的老战士或亲属们,展现给我们的很少有凄惨哀怨,而是激越豪迈。是啊,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红军将士背负民族的希望,征服万水千山,战胜千难万险,历尽千辛万苦,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程,留给人类的是一部英雄史诗,是一座不朽丰碑,而洋溢其中的,则是动人心魄的豪情壮志。重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重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旋律,有志之士,都应开始新的精神长征,谱写“富贵不移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的篇章。

吃苦是一种责任。“天将降天任于斯人,必劳其筋骨,饿其饥肤,苦其心志。”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有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不辞劳苦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圣贤继绝学,为天地开太平”。那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大宋重臣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试想,如果贪图安逸的心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没有人念及苍生之苦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去“自讨苦吃”,那么,社会就如同没有钢骨的大厦,势必轰然倒塌。郑板桥、苏轼们之所以穿越历史长空,就是因为他们躬行于穷乡僻壤,与黎民百姓共度苦乐年华,“些小吾曹洲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才成为千古绝唱。我真的不敢想象,一旦讲话全仗秘书准备,课堂全仗网上教案,甚至连亲情都仗人代劳成为时尚,一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风气吞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人生责任时,浮出世面的,将是怎样的凋零、混浊和散慢。

吃苦更是一种气节。从陶渊明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的凛然之气,盈贯于历史长河。陈独秀,一代领袖才俊,虽一生坎坷,但从不向世俗低头,不向权贵拜跪的硬骨头,一直被人们称颂。当年他身受劳狱之苦,向前来探监的好友刘海粟赠一题联:“心无愧祚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想必也会令人羞赧汗颜。那些一夜之间成名,一夜之间又名裂的,不乏“怕吃苦,怕受累”的贪图享乐之徒。如果你直面人生,直面艰难,就不会如蝇逐臭;如果坚守“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底线,就不会出卖良知;如果虽处贫困却艰苦奋斗,就不会铤而走险。由是,我为一所学校奉行“苦累教育”拍案叫好,单看其理念就叫人怦然心动:“苦,是我们的兄弟;累,是我们的姊妹。”我想,与苦累同行则是他们无悔的选择,因为其校门两边有仿黄埔军校的题句:“怕苦怕累莫入此门,贪图安逸另寻他处”。我衷心的祝愿,这一教育实验能够星火燎原,他们煅造的就是国家脊梁,培育的就是民族的气节啊。

吃苦还是一种人生境界。“身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论”,余秋雨的散文集取名为《文化苦旅》大概意在如此吧。还是那位卓越不凡的陈独秀,不但自己投身革命以苦为乐,而且对其子陈乔年、陈延年也严之有加,年纪轻轻的,就让他们自立于社会,夫人多示怜悯,遭其一顿呵斥:“真是妇人之见!从小不吃点苦,长大能作什么事?”我想,陈乔年、陈延年后来均担大任,终成英烈,与其父的“吃苦”教育,不无关系吧?生活是幸福和痛苦组成的一串念珠,痛苦对人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笔财富?而领略最高境界者当推忍辱负重、名传千古的司马迁。当他赞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时候,自己也正是“隐忍苟活”,“受极刑而无愠色”,身负大任,幽而发愤,以“文采表于后世”,终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坚持完成鸿篇巨制《史记》。要说困苦,莫过如此;人生有成,于斯为盛!

吃苦是福。愿天下君,愿吃苦,能吃苦,敢吃苦。在饱尝现代文明带来的灯红酒绿、肥美甘甜之时,切莫忘了让自己出一趟苦差,受一份苦累,饮一杯苦涩。笔者不是苦行僧,更不是禁欲主义者,只想在物欲横流,浮华日甚之时,以此为题略呈微言,不期有晨钟暮鼓之警,但求有清风明月之效。

此亦我福也!

 

吃亏是福

 

一提到清人郑板桥,这位千年不再,亦画亦书,亦酒亦诗,亦仕亦隐的传奇人物,人们自然想起那种怪异稚拙的板桥体题幅:难得糊涂。如果说那是郑板桥看破红尘,参透人生的心灵体悟的话,倒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客观现实束手无策,面对封建腐朽无法挽回的自我麻醉与安慰。

当今天的人们也“紧皱眉头强说愁”地将其奉为座右铭时,我却想起他在“些吾小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绪下,写的另一幅四字箴言。

与“难得糊涂”迥然有异的是,这句箴言不是被动消极的无奈与自嘲,而是从心底涌出的一种豪情与慷慨,将世间不平,将人生不幸,将心灵屈辱化为一声呐喊——“吃亏是福!”

这是明亮的心态,也是昂扬的体态,更是有如孟子“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凝聚成的生命姿态。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蕴涵中,无论儒家道家都推崇这一精神底色。“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为痴人”,这幅门联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把“能受苦”“肯吃亏”的为人处世之道推到极高的人生境界:志士吃苦,智者吃亏。

无独有偶。在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西递村游览时,瑞玉庭一幅耐人寻味的错字联让我驻足良久。“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其中“辛”字故意多一横,“亏”字故意多一点,寓意“多一份辛苦,多一份收获”。庭院之主的人生哲学表达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非真正的“吃亏是福”。因为徽商也好,官商也好,毕竟难以脱胎换骨地丢掉“商人”的世俗。错字联虽能折射出主人的儒雅情趣,但更多表现出经商中讲究实际,以退为进想得便宜的天性。

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煌煌五千言,无不告诫人们,只要吃亏,亏而不亏。“甚贪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贪婪者无异暮鼓之警;“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有”,对急功近利者无异一剂良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对怕吃亏,喜受益者无异真诚提醒;而“夫唯不争,故莫与之争”、“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对热衷钻营、不想亏待自己者,无异苦心规劝……如此的大气、正气和豪气,在这篇千古名篇中可圈可点。诸如“德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得则惑”的人生体察,既智且仁。

现实生活中,“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的浮生相,一大表现就是精明算计,生怕亏了自己。且不说鸳飞唳天者为帽子、位子茶饭不思,也不说经沦世务者为房子、车子而绞尽脑汁,就是甘为芸芸众生的人,据说最近也为“儿子、孙子”机关算尽,为了孩子的生日正逢二月初二龙抬头,摧产延产;为了种粒饱满清纯,而将受孕机率精确到月到天……

试问,为了“不亏”,将生命的冲动变成机械运作,将天伦人性输入电脑程序,到底是科学还是愚昧,是精明还是糊涂?

还有某些显达人士,似乎只有他才是功高盖世,什么评选先进,什么晋升晋级都非其莫属,全不深谙“争得荣誉,失去声誉;独尝甜果,独吞苦果”的道理。

何止如此!有些人屡屡顺风,竟然埋怨祖宗留下的姓氏让他吃亏。这不是瞎编的笑话,而是我亲历的事实。五年前我参加一个笔会,和一位姓付的校长有幸结识。寒喧之始,就为他的自我介绍而得别扭:是单人旁不是贝子底云云。等我们同居一室,更为他的直率而汗颜,他愤愤不平地告诉我,因为这个姓氏让他亏了不少,从没当过副校长却总被误认为副校长,特别是与外界接触时,总是易被忽视,不能成为中心。“现在还有人乱用简化字,把副校长写‘付校长’,莫名其妙!”

见他越说越动气,我也莫名其妙起来。“如果你真是副校长,干脆再加一个‘副’字,‘副副得正’嘛……”

等他稍为平静时,我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原为一镇小校长,调到县城任副校长,许多人为我“亏”了而惋惜时,我却因此而“大赚一把”了。当过校长后再当付校长,别有滋味,别有境界:练胸怀,练修养,练人品;与师生连成一片,与校长心心相连;又可以吃苦耐劳,埋头拉车增腿功……四年后我又当校长,又过四年,我却梦想还当一回付校长“过过瘾”。

“你这么喜欢吃亏?”他一脸疑惑,在他的面前,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怪物。

不可思议就不可思议吧。

还是让我们回到开头话题。郑板桥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本是性情中人。他以“难得糊涂”自慰,实际上正是糊涂不了,糊涂不得,因此,从另一角度透示着“不能糊涂”的勉诫。这位留着山羊胡子三角尖脸的扬州八怪,当年失学后象今天落魄后生到南方打工时,腰中只有两块黄桥烧饼,那并不糊涂,也不感到亏本。糊涂与吃亏总是暗线相连,一个糊里糊涂的人,不吃亏才怪!但是吃亏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总是被动地吃哑巴亏,肯定是糊涂之至;而经常为了换取一份轻松环境,寻得一点心灵安逸,主动地去吃“眼前亏”,才是有德有识的人杰俊彦。当然这只是一种从容,一种自信,与革命先烈“亏了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的豪迈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这里我也赶一次时髦,真诚奉劝天下君: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环境、和谐身心,无论身为百姓还是贵如精英,无论年华如诗还是夕阳似火,都得铭记并且践行——吃亏是福。

 

磨难是福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是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两句诗。年少时读背,喜其音韵,也醉其意境。随着年龄增长,渐悟内涵,每每咏吟,眼前就闪现出千里贬谪的图景:早上还是朝中重臣,晚上就被贬黜,也许连家人都来不及告辞,孤苦零丁地赶往偏僻之地。浓云厚雾,遮绕秦岭,漫天飞雪,积拥蓝关,回望京城,也许永不再归;展望前程,何处是国?何处是家?这位年迈的文坛泰斗、政界巨星在途中遇见自己的侄孙时,想必也是老泪纵横,心潮起伏——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磨难,虽然退却了他的一腔豪气,但是反而让他的名节愈加光亮。

展读历史的篇章,只有那些经历苦难的灵魂才能在几千年的时光隧道中熠熠生辉。一提到文天祥,人们就会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想起他的诗集《指南录》,以及《指南录后序》。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去京口,挟匕首以防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入鱼腹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之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一旦沦入非人世所堪的境地,“死而死矣”则是最后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但文天祥忍辱不死,为的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上述一段中,一连十八个“死”字,再现了他北行过程中旷世的磨难,正是这些他经历的磨难,才使他名炳史册。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吟读他的诗句,重温他与家国同在的苦难吧——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哦,只要我们拂去岁月的风尘,就会清晰地看到,“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来自于先哲至贤的卧薪尝胆,来自于人世间千回百转的苦斗。

就说大家莫不熟悉的孔夫子吧。他年青时胸怀远大,无情的现实却让他难酬壮志,于是周游列国,传播理想,十四年的东奔西走,艰难之状如其自喻“恍恍然,若丧家之犬”。《论语·卫灵卫》记载,孔子师徒在陈被困,数度绝粮,有人都饿病了,率真的子路怨气冲天:“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面对艰难,神情自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信哉斯言!是啊,君子与小人享受富贵时也许没有多大区别,但在穷困灾难面前确实泾渭分明。《围炉夜话》中有一句话,值得回味:“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是多少前辈先贤的人生结晶。不经风雨,不见彩虹;经历风雨,也可能未见彩虹。但彩虹不在风雨后,而在风雨中。就像迎着霞光去迎接朝阳一样,即使没有看到那轮旭日,旭日已在心中间。书生本色的瞿秋白是革命者,也是文学家,一生坎坷沉浮。政治上或被推到风口浪尖,或突然跌落,前景堪忧。“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是他生活与心境的写照。这种颓唐气息尤其弥漫于他经历路线斗争后离开领导中心,避难上海,衣居无着的阴暗时光。但是,他到底没有在磨难失去自我,丢弃根本。33岁的一代英豪,步履轻松地选定最后的立身之处,神情泰然地坐下来,对刽子手点头示意,说道:此地甚好。

好一个“此地甚好”!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光风霁月,也是浸泡苦难之后的生命之花的悄然绽放。虽然即将飘零,但清香如故。

能够从容赴难,视死如归的人,一定拥有比生命更珍贵的理想信念,拥有千辛万苦之中对人生幸福的深刻体悟。

真正的幸福,就是战胜艰难险阻的真情豪迈,就是赴汤蹈火之后的惬意欣慰。

 

磨难是福(2)

 

推荐在人类文化的碑林中,无论是思想大师,还是艺术巨匠,抑或科学泰斗,很多人都尝尽人世辛酸。从穷困潦倒的马克思到几乎被钉到十字架的伽俐略;从遭裂尸之刑的商鞅到戊戌六君子;从扼住命运喉咙的贝多芬到几乎行乞街头的安徒生;从知难而进赴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到九死一生六渡日本的鉴真;还有信奉“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甘甜的”的卢梭;倍受煎熬以至神经失常,但以“明亮些,再明亮些”而自励的凡·高;不向命运屈服,高呼“永不绝望”的燕妮;把从曲折走向胜利的人生秘密归结为“永不放弃”的丘吉尔……如果再继续仰望,闪现于天幕苍穹的还有多少明星璀璨啊。灾福、贫穷中无法消磨她科学精神的居里夫人;徒工出身的蒸汽机大王瓦特;走过“雏妓——小妾——教授”之路,最后被尊为画魂的张玉良;在魔窟中挣扎出来耕耘文学新生的萧红……哪一位没有领略风刀雪剑?哪一位不是在人间练狱里铸就铮铮铁骨?

如今,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昌盛的时期,和谐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旋律,我们在品尝太平盛世的鲜美之果时,也应该防止精神之根的萎缩、退化。

像我们这些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年人,应该是基层社会中流砥柱。虽然没有赶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时代,没有找到英雄史剧的舞台;也没有遇到震撼人类的悲剧土壤,但是,我们也有过艰辛,有过磨砺。比如我,从贫瘠的土地上走出来的泥孩子,如果没有少年时因姊妹众多,曾靠人接济的生活底子;如果没有上初中因未过贫下中农推荐关而复读留级的经历;如果没有凌晨两三点结伴放牛,听到狼哭虎啸而蜷缩山间石屋的传奇;如果没有为实现工分升档,中午突击抢收抢插而晕倒田头的“壮举”……生活的阅历就会苍白许多,至少难有物质上的知足常乐,精神上的积极进取的心态。

现在所说的艰难,除了地域历史意义的少数人群之外,已经超越生活层面,而是多指求学的艰难,创业的艰难,发展的艰难。我们无需体验“挖野菜,吃树皮”的困苦,也无需重温“屋漏偏逢连阴雨”的窘迫,更无需重演“天高地迥,号呼糜及”的悲壮和“时运不济,命途多桀”的哀叹。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挑担山岳的肩膀,不能没有饮水长江的胃肠,更不能没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的胸怀气量。突然降临的家庭灾变,如约而至的恋人又悄然远去,升学美梦烟飞灰灭,事业有成却总是难成,料想升迁却莫名其妙地裹足不前,产业创新差之毫厘,偏又功亏一篑……等等。我们一旦意志不坚强,心理不健康,这些不是磨难的磨难,往往会吞噬心志,耗尽心血。如果一个社会到处都是闻难色变,遇难而退的奶油小生,还有什么希望呢?

当我们不再为物质的匮乏而征逐奔走,当我们不再因饥寒饱暖而劳神忧愁时,精神的健壮,心灵的成长就决定着生存的质量、社会的现实和人类的未来。

就是虚幻世界,冥冥之中,也需要刚强雄浑的涤荡,绵绵之音是永远成不了主旋律的。如果真有天堂的话,如果无数的灵魂都在重写“人”字的话,我想,饱经磨难的灵魂构绘的一定是直挺的“人”,刚劲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而不经风雨的灵魂演示的一定是弯曲的“人”,蜷缩的“人”,匍匐在地的“人”!“若干年后的我,升到天堂时重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字啊?”我常常痴痴地自问。

因此,我大声疾呼,凡是社会人口都应补上“磨难”这一课!

这不是无病呻吟。那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物质生活上从糖罐到蜜罐,而精神生活上,则多患贫血、缺钙、软骨病。靠什么去补血、补钙、壮骨?直面艰难,克服困难,战胜苦难,不失为一剂良方。

唯有这样,才能领略人生旅途的无限风光。

唯有这样,才能直立行走,才能自信地走过泥泞坎坷,乐观地排除荆棘雾瘴。当我们进入了百炼成钢绕指柔的境地时,作家王蒙的名句就成为共同的生活宣言:让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我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丝络来编织你们!

幸福的人生就像一艘远航的船。扬帆出海,是放飞希望,播洒理想;满载而归是盘点收获,享受成功。在出海与回归之中,有多少骇浪惊涛,多少冰山暗礁,所以,没有一条船不带伤,除非它不出海。

不出海的船,又哪来幸福的荣耀?

 

湖南省益阳中考满分文:吃苦是福

 

  古话说得好,"自古英才多磨难"。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却不贪图富贵安逸,独处陋室,在墙壁上写下了"富非所望不忧贫"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苦心创作。

  孔子的高徒颜回,家境贫寒,屋舍破陋,卧在席上只能蜷着身子,他处在这样的逆境里却"自得其乐",学有所成。于是,孔子便在《论语·雍也》中留下了这样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扬颜回是一个"士志于道而不胜恶衣恶食者"。

  我想,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与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砺是分不开的。放眼现实,我们又何尝能丢掉吃苦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在向演员们传授技艺经验时说的话,也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受。确实,俞振飞老先生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凡的艺术道路,在这崎岖的小路上,他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费尽了毕生的心血。他是经过了一番"冰霜苦",才终得"梅花放清香"啊!

  天空不只有蔚蓝,云朵不只是白色;草木不只有碧绿,花儿不会永远绽开。从呀呀学语到"夕阳西下",有几人会是一帆风顺?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与痛苦,也许你会发现,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幸福!

  点评:吃苦本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作者不走老路,偏偏选择"吃苦是福"这一新颖夺目的观点--下笔引人。文章先用曹雪芹与颜回的故事作论据,说明成功是与艰苦环境中的磨砺分不开;接着由古及今,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的话语进行佐证。展开时,名人话语自然引用,诗词典故信手拈来,结尾的文字更似神来之笔,给文章抹上了一笔亮丽的色彩。虽然《论语》不是孔子写的,但这并不能淹没本文的光辉,评为满分并不过分。(罗小军)

 

吃苦是福(随感)

 

有些人对又苦又累的差事,总是存有畏惧心理,因此不愿意去做。我却不以为然,我的体会是:

苦是财富。古人云,宝剑锋从磨历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西方哲人也说,苦难是一种大学。我总认为,能够多吃一些苦头,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我们真的应该把苦看作是一种机遇,一种福份,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自觉投身于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去经受磨练,而不应该抱怨生活的不公、运气不佳。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经受过苦难磨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坚强不屈而又卓有成效的人。就我个人而言,正是因为吃了一些“苦头”,加班加点可说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天要起草近万字的公文,正因为如此,才磨练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且得到了组织上的信任。

苦是境界。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实在在地说,清苦一些有什么不好呢?一个境界高尚的人,必定是以苦为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也才能体现出高尚的情操。静下心来想一想,要哪么多钱干什么?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的没有必要。对于不义之财,更是一丝一毫也沾染不得。我时刻反省自己,当年干革命是为了什么、现在工作要为老百姓做些什么、将来退下来为后人留点什么。我想,这绝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一个党员干部实实在在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比如在吃喝问题上,我始终认为组织、人事干部“不能太好请”,这些在有的人看来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我看来,小节同样事关自身形象。

苦中有乐。辨证地说,痛苦总是与快乐为伴,苦难常常与甜蜜共生。很多的可能是苦中有乐,或是苦尽甘来,但也不尽然。由于工作的性质的要求不同,势必会有一些工作会轻松一些,有的会忙碌;有的安全一些,有的危险一些;有的会舒适一些,有的会艰苦一些。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存在一个心态的问题,关键看你如何去看待这些事情。当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受到领导表扬的时候,当我们干成了一件深受群众欢迎和拥护的时候,当我们在苦思想中终于理出了一条好思路的时候……那种精神上的愉快,也许是那些害怕吃苦、拈轻怕重、庸碌无为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吧。

 

吃苦是福

 

苦,说到苦,有人会认为吃苦不好,但也会有人认为吃苦是一件好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吃苦是一件好事。

    所为的天空不可能总是蔚蓝的,云朵不可能总是白色的,地草不可能永远是绿色的,花儿也不可能永远开放。即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邓小平爷爷,他曾经三次倒了下去,但是他吃得起这样的苦,所以也三次站起来了。正因为他吃起苦来,拿得起,放得下,举泰山如茶几,所以才笑到了最后。这就是自古英雄多磨难。

    孙玉清的妻子,她受到了这么大的侮辱,也能够坚强的活下来。这是因为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最后终于平反了。她带着儿子来到了丈夫的坟前,看望丈夫。

     贝多芬,这位音乐天才,他需要吃多少苦才能成为一位天才呢?尽管他耳朵聋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着。所以在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天才音乐家。

    上面这些故事,他们都要经历多少坎坷和困难,他们吃尽了苦头才会有最后的成就。这就是说,如果你的目光看远一点,就会觉得吃苦其实也是一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