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dh天赋加点:【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0:30
',1)">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中国抗战片:
《一江春水向东流》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影视资料]
一江春水向东流
联华电影制片厂
中国昆仑影业公司
前集 八年离乱
后集 天亮前后
编 剧:蔡楚生 郑君里
导 演:蔡楚生 郑君里
技术顾问:吴蔚蕓
录音:
副导演:徐 韬
摄 影:朱今明 郑崇兰 沈西林
布 景:韩尚义
制 片:夏云瑚 陶伯逊 任宗德
主要演员
素 芬............白 杨
张忠良............陶 金
抗 儿............秦小龙
王丽珍............舒绣文
何文艳............上官云珠
张 母............吴 茵
张老爹............严工上
张忠民............高 正
婉 华............林 华
庞浩公............周伯勋
日军官............郑 敏
老校长............岳 路
老 龚............夏 天
女 工............王静安
情 妇............陶慧华
这故事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到抗战八年间的长江流域.
素芬,是上海某纱厂一位女工,在厂办的夜校中认识了教师张忠良,他们十分要好。有一天纱厂举行“双十节”庆祝会,温经理的小姨子王丽珍,在会上表演舞蹈;忠良亦被邀请登台替在东北苦战的义勇军发出呼吁,号召大家捐款去支援他们。他慷慨激昂的讲话,立刻得到大家热烈的拥护,连丽珍也解蘘捐助。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素芬和忠良定了情,忠良把自己比作忠贞的卫星,愿永远伴随着明月。
婚后一年,他们生了个孩子,这时正值“七.七” 抗战爆发,孩子就取名“抗生”,“八.一三”沪战开始后,忠良等都在替抗战军人募集寒衣,温经理太太何文艳亦答应捐助,忠良到温经理家取衣时,巧遇因丽珍,她正要避难赴汉口,她与忠良相约,希望能在内地再见。
淞沪沦陷前夕,忠良参加了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离,忠良对母亲和妻子素芬说:如果她们在上海待不下去,就回乡下去跟父亲和二弟忠民一起住,夜里,老母垂泪在灯下替游子缝着寒衣,夫妻亦在泣别中,忠良把照顾母亲和孩子的重任托给素芬,并预期胜利后作欢乐的团聚,他们遥望着天空的明月,相约每逢月圆之夜,互作怀念。
自此以后,离家的游子和在家的父母妻子,都历尽了人间的苦难......
忠良担任了救护伤兵的工作,当由南京转移到汉口时,又碰见了王丽珍,她已认亦官亦商的庞浩公做“干爹”。他们正要撤退到重庆去。
忠良到了宜昌,遭敌人俘虏,被迫运输军械,在烈日和饥饿中受尽鞭鞑。而素芬他们终于依忠良的话,回家乡居住。忠良父亲是个农民,弟弟忠民是小学教师。忠民和女教师婉华等,不愿在敌人蹂躏下忍声吞声,都逃到山上去打游击。
日寇强夺了农民的耕牛,又逼迫老弱农民像牛马般下田耕种。在旱荒中还要征收巨额军粮,忠良的父亲为替大家向敌寇请求减免,竟被敌寇处以酷刑,拉去在大树上吊死。
牧童小三子,把这消息送到山上游击队,忠民和游击队员一起,漏夜袭击日军驻所,夺回老父的尸体,并掩护母亲、素芬和侄子三人回沪,从此,素芬母子在上海依靠替人洗衣度日。
忠良逃到重庆,流落街头,环境逼迫他去求助于王丽珍,丽珍豪爽地接待了他,并依靠她的“干爹”庞浩公的权势,替他在一个官僚资本的商行里谋得一个挂名职位。忠良开始接触另一种生活,他不能自拔,渐渐在丽珍的诱惑和恶劣环境的感染下,变成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了。
素芬进了上海的难童收容所中去服务,她像慈母般照顾每一个孤苦的孩子。
同样的一个月亮,照着今昔不同、苦乐不均的人们——当忠良投入丽珍的怀抱时,也正是素芬抱着抗儿,依照临别的誓约在怀念着忠良的时候。老母在病中呻吟着,明月终于被狂风暴雨所淹没,他们就在风雨交摧的破晒台楼中,等待天亮,等待着忠良的归来......
大江在狂风骤雨的黑夜中夹着人间无尽的哀愁滚滚东流......
山城重庆,隐在迷茫晨雾中。忠良这时已经是庞浩公的私人秘书,周旋于许多商人之间,逐渐成为老手。在上海,素芬所服务的难民收容所因被日寇强占而结束。她和婆婆跟孩子抗儿,为生活所迫,随贫民们冒险到日寇的封锁区贩米,在天寒地冻中,被日寇赶入水渠中,强令在水中站立通宵。祖孙三人和大家一起浸在水渠中,等待着天亮的到来。
在一次忠良和丽珍庆祝乔迁的宴会上,同事老马,替忠良带来了素芬三年前发出的信,忠良因素芬等在家乡失踪,早已为他们不在人世。丽珍过来抢夺信件,忠良怕她嫉妒,引起是非,忽忙将信撕毁,投入茫茫的大江中,随波而去。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全国欢腾。抗儿已经八岁了,他狂热地在街上喊着“号外”,素芬兴奋得连夜做着夫妇团圆的好梦......
庞浩公和张忠良,为着扩展他们的买卖事业,争夺市场,急乘飞机到上海,丽珍仍暂留重庆。忠良借“接收大员”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又和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勾搭上了。
素芬为谋求生活,到文艳家做女佣,她每天工作在厨房里,虽洗过忠良沾有粉香唇印的衣服,却没有想到这就是自己丈夫的衣衫。
又是一个“双十节”的前夕,丽珍回到上海,当这一群“阔姥们”坐在汽车里喊报贩时,抗儿为抢着卖报被自行车碰伤了。
十月十日,文艳家举行盛大庆祝会,热闹非凡。素芬向厨房乞得一些猪骨和冷饭,交给抗儿带回家中,老母得此美食,笑容满脸。
盛宴后接着举行舞会,忠良和丽珍在会上表演舞蹈,素芬听到有人喊着张忠良的名子,很感惊疑,最后,她终于看清楚了,确实是她的丈夫!她在惊骇万状中,失手把杯盘摔在地上。当丽珍、文艳和所有的宾客们,知道了素芬原来是忠良的妻子,就向晴空一个霹雳,人们立刻骚动起来了。丽珍狂叫着冲上楼去,素芬因受刺激太深,几乎昏倒,文艳惊愕之余,想到应“打圆场”,搬回僵局,忠良则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进去,在丽珍气昏过去时候,素芬从狂乱的文艳家逃出来。
这一夜,素芬因戒严回不得家,长夜流落街头。丽珍在忠良面前装死装活,逼他交出财产和向素芬提出离婚!
次日早晨,素芬回到家里,得忠民来信,知他已和婉华结婚,俩人都在游击区里教书种地,工作和生活都很幸福。他们推想忠良亦已回家,特地为兄嫂的团聚祝福。素芬读到这里,泣不成声,就把一切实情告诉了母亲,老母听说十分惊骇,立刻带素芬母子去找忠良。
老母声泪俱下,细述了素芬的贤淑和八年来所遭受的苦难,这一切丽珍都听在耳里,她愤怒无比地从楼上冲下来,猛打忠良,并痛责他忘恩负义。素芬亦受尽了侮辱,奔了出来。
素芬跑到江边,只有抗儿跟,她对忠良绝了望,也对八年来吃尽千辛万苦,时刻期待着“天亮”绝了望。她忍痛支使开抗儿,留下遗书:要抗儿长大了学叔叔的为人处世,走叔叔的路。
江边聚集了很多人,证实素芬已投江自杀,抗儿哭喊着奔告祖母,他们重回到江边,忠良、丽珍、文艳亦坐汽车赶来。老母悲愤地向着苍天,向着大江,控诉着那一度曾是他的儿子的凶手和他身后的一群罪犯的罪恶......
只见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不尽,恨无休......
在旧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一部影片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它一经放映便成为当时最叫好、最卖座的影片。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热情也依然不减当年。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如何拍摄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创作剧本与筹划拍摄
《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文学剧本是由昆仑影业公司著名导演蔡楚生于1946年夏创作完成的。蔡楚生创作这部影片也源于他本人在抗战时期的一段亲身经历。
蔡楚生1906年1月生于上海,1929年进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成为大导演郑正秋的副手,1931年又加入联华影片公司,在中国共产党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他相继执导了曾荣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荣誉奖”的《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一系列优秀影片。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拍摄了反映上海租界爱国青年和汉奸特务殊死斗争的电影《孤岛天堂》,并因此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迫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日军到处搜捕当时蛰居在香港的蔡楚生。他不得不夹杂在难民队伍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的几年中,蔡楚生辗转于桂林、柳州等地,并于1944年到达陪都重庆。在逃难途中,耳闻挣扎在死亡线上婴儿那撕心裂肺的啼哭,目睹倒毙在路上的一批又一批难民,蔡楚生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广大难民的深切同情。他本人也曾一度因患肺结核病,在贫病交加中差点命丧桂林环湖一间潮湿的破屋里。到重庆后,严酷的现实使蔡楚生更是感到悲愤与窒息。在军阀显贵的官邸、酒楼、舞厅,达官贵人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用大肆搜刮的民脂民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啊!”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在蔡楚生心头油然而生,他决心用自己的电影作品来揭露旧中国上层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激情。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蔡楚生不顾生活的贫困和身体的虚弱,四处寻访逃难的人们,了解他们的疾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剧本的创作打下了厚重的史实基础。在创作视角上,蔡楚生选择了一个具体家庭作为载体来表现和描述中国抗日战争前后的历史进程,并通过这个家庭的升沉变迁来浓缩和汇聚社会的巨大变化。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1946年夏,蔡楚生完成了剧本《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作。剧本在叙事跨度上贯通战前、战时与战后三个时期,具体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抗战前,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识、相爱并结婚。婚后生一个儿子,取名“抗生”。抗战爆发后,张忠良因参加抗战救护队离开了上海。素芬带着孩子、婆婆回到乡下。不料家乡已被日寇侵占,素芬只得又带儿子、婆婆回到上海,在难民事务所过着艰难的生活。张忠良在战场不幸被俘,受尽凌辱,逃往重庆并被旧相识“交际花”王丽珍搭救。在重庆,张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渐渐地将妻儿抛置脑后,投入了王丽珍的怀抱。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回到上海并和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关系密切。素芬为养家糊口,到何文艳家做了女佣。在何文艳举行的一次晚宴上,素芬认出了张忠良。得知丈夫所作所为后的素芬痛不欲生,将实情告诉婆婆。婆婆带着一家人找到儿子问罪。但懦弱的张忠良迫于王丽珍的淫威,没有勇气回到素芬身边,绝望屈辱之中的素芬纵身跃入滚滚黄浦江……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演员的选择至关重要。蔡楚生所在的昆仑影业公司当时汇聚了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一批知名演员,这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很好的演员条件。由于郑君里在表演方面有着较深的功力,且对当时知名演员情况也了如指掌,蔡楚生也就将演员选择的任务交给了他。事实上,郑君里在挑选演员方面的确颇具眼力。“留守夫人”素芬是剧中的女主角,这个角色郑君里本来想让秦怡担纲主演。因为秦怡端庄秀丽,宽厚善良的性格特征很符合素芬。但秦怡几经思考谢绝了邀请。原来,当时郑君里所确定的扮演剧中男主角张忠良的人选正是刚刚和秦怡结束了婚恋的当红小生陈天国。其实,郑君里对此也并非不知情,只是他感到由这两位演员出演片中的男女主角是再合适不过了,才试着去“碰碰运气”。“运气”没碰到,他自然也是遗憾不已。秦怡不愿出演,郑君里于是起用第二人选白杨。
男女主角确定后,其他角色也有了着落。张母由著名演员吴茵扮演,交际花王丽珍由舒绣文扮演。演员阵容确定后,正当蔡楚生着手影片的拍摄时,不承想扮演张忠良的陈天国忽然不知去向。情急之中,蔡楚生便请曾在电影《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有出色表现的演员陶金出面“救急”。当时陶金还没有后来那样出名,但事实证明,他在影片中的表现没有辜负导演对他的期望。
曲折而精细的拍摄过程
剧本完成了,演员也到位了。蔡楚生和郑君里便全身心地投入了电影的拍摄中。由于当时时局极其混乱,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对电影业的严格控制,《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所需的物资和设备十分窘迫。据《一江春水向东流》摄影师朱今明回忆:“昆仑影业公司设备的破旧当年在电影界是出了名的,拍摄这部影片时,只有一架'独眼龙’式的照相机,几十盏灯和一个破旧不堪的录音机,摄影棚也是四面透风,用的电影胶片不仅是过期好几年的,而且还是三本五本地从商人手里买来的。摄制工作也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境地,工作人员的生活更是没有保障,几个月发不出薪水……”
[精彩影评]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我曾经最想看的三部国产电影之一,另外两部是《小城之春》、《红旗谱》。现在只剩《红旗谱》还没看过了。最初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只有上官云珠那句经典的台词:“她是你的抗战夫人,那……那我就作你的秘密夫人好了。”我哥对电影的评论有时候很精辟,比如他说《廊桥遗梦》是美国版的《小城之春》,就很准确。但当他说《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过老式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实在不能相信,虽然我所记得的那句台词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那天在图书大厦我终于忍不住诱惑买了一张正版,昨天也终于把它放进了碟机。
这部电影的三个女主角里,白杨是写在第一排的主演,舒绣文是客串主演,上官云珠则只是配角。而每次说到这个电影,小舅总是说,白杨演的“很柴”,我昨晚才明白是为什么,那要看她是在和谁在竞争。说实话,只在最后投江前的那段,我才觉得她真正放松了。在这之前,我眼前总出现《十字街头》里她和赵丹对视的那双大眼睛。在这三个人里,舒绣文长得最不好看,上官云珠戏份最少,但却更吸引我的注意。
还是说电影吧。素芬是个上海的纱厂女工,这身份不由不让我想起从没见过的奶奶。抗战爆发了,一家人开始了八年离乱。素芬和婆婆带着抗生回到了乡下。爷爷奶奶也是在那时候离开上海,逃难到了湖北乡下。小时候,只知道听爷爷说,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一直以为那也是三峡之一,后来才明白那是在逃难,在长江边甚至还遇到过日本飞机的轰炸。另外那边,张忠良历尽艰苦跑到重庆。而外公外婆也是跟着学校,从北京一路武汉、昆明、成都、西康、重庆。电影里庞浩公称张忠良为“下江人”,这是当时对逃难到重庆的人的统称。看到这儿,终于明白这电影为什么创下卖座纪录,因为它就是那八年中国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忍不住想象着长辈们当初的故事,我突然有股冲动要趁他们都还记得,把那些经历纪录下来,不能让它们就此遗失了。于是电影愈加真实得仿佛亲历。生活本身一般总是比编出来的故事更曲折离奇。说到这儿,想起前不久刚听说一个从地主大家庭里逃出来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的原名叫“觉新”,想来他的故事一定不比《家春秋》逊色吧。这是题外话了。
回到电影,张忠良在重庆那个环境里的改变似乎不可避免,但总觉得这段拍得有些概念化,比如关于理发的那个桥段。不过,影片的这几位主创,几乎都在抗战期间到过重庆,并在抗战后返回上海,所以恐怕那段陪都的生活和后来接收大员们的嘴脸都是他们所亲见亲历的。陶金的形象我始终觉得象个小白脸,所以后半部感觉比前面更贴近角色,那个曾经痛苦后来快乐的堕落的张忠良。以前,素芬曾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可他现在不再需要了。他其实非常想看老龚拿来的那封家信,但因为害怕王丽珍竟将信匆忙撕碎扔进了江里,从此他也许再不想过去了,和家里唯一的联系就此中断。他不会再回头了。和张忠良形成对比的是他的弟弟张忠民,他被逼上梁山打游击。也许游击队的生活是影片的主创们最不熟悉的,而且电影是拍摄于1947年,所以过于简单化。其实这种以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写八年抗战的电影解放前拍摄的还有一部也比较经典,就是孙道临的银幕处女作《大团圆》,根据黄宗江的话剧改编,可以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对应着看。那是一个北京大家庭的故事。抗战后从重庆回来的那个儿子变得颓废不堪,孙道临演的小弟参加了国军的空军满口英文成了亲美派,最后结尾是一个女儿去找西山游击队参加共产党。看来把游击队和重庆后方做对比是那时电影的一贯手法,而这还都是在解放前的国统区。奇怪吗?有点。
我觉得《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用一个中国老套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写了一个在那个年代极有代表性的家庭。而象琵琶记或秦香莲的结尾一般总是大团圆或至少是惩恶扬善。这次却是以素芬投江——那条曾代表夫妻思念的江水,当年的中国第一老太——吴茵绝望的悲问为结束。似乎很不传统,但素芬最后的遗书是写在张忠民和婉华来信的背面,也许这就是编剧给我们的答案。又想到关锦鹏在《阮玲玉》里对蔡楚生颇有微辞,认为他后期的电影不好,连带认为这个人左顷之后都有问题。查了一下蔡楚生解放后开始当领导,主要作品只有《南海潮》。《一江春水向东流》恐怕就在很大程度导致关锦鹏做出那样的评价。可他如果知道那其实是再真实不过的生活,还会这么想吗?
北京闷热天中,不知所云。
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峰
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峰其实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峰,至今我认为都无法企及。远不止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么简单,里面的演员都不柴,都很有灵魂,单不说编剧导演,光是表演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虽然里面的人物都是舞台化的语言,但每个角色都很丰富,并且简练,一个眼神,一句对白,就充分地勾勒出每个角色的内在,这实在是需要人去体会的,总之,这是一个和任何好电影一样的好电影,越是有生活的人理解得越多。。。
[请您观看]
前集:八年离乱
',2)">
后集:天亮前后
',3)">
编辑于201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