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新手1到100:奇妙的脾经穴位经络感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3:43
十四经的穴位共有361个,刺激其中每一个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几乎都会不同。重复古人对这些穴位研究的实验,对于理解穴位命名和临床治疗的特点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工作量太大,很难一时完成。通过对脾经穴位的研究发现:这一经穴位的感传特征比较复杂,可以基本上涵盖其它穴位经络感传的特点。因此,仅就脾经穴位的经络感传现象和命名规律进行研究探讨,以便窥视经穴感传特征的一斑。

    一、脾经穴名中使用的汉字分析

    在脾经的21个穴位名字中,共使用了44个汉字。其中有两个穴位使用了三字的名称(三阴交和阴陵泉);其余的19个穴位都使用两个字的名称。在这44个汉字中有重复的汉字如下:白字两个(隐白和太白);大字三个(大都、大横和大包);门字两个(箕门和冲门);腹字两个(腹结和腹哀);阴字两个(三阴交和阴陵泉)。除去重复的汉字,实际使用汉字38个。由于穴名的出现较早,故以《说文解字》的内容为主。现将这39 个汉字的《说文解字》解释内容载录或稍加医学方面的分析如下:

    1、隐

    “ 隐,蔽也。”

    2、白

    白在《说文》中有两字:扁白指颜色“西方色也”;廋白为自的简化字,“自鼻也”。

    3、大

    大指形状,与小相对。“天大,地大,人亦大”。以人为大是自大,也是大字的象形体。

    4、都

    “有先君之旧宗庙”。医疗上指对侧的脏器或 关窍。

    5、太

    “太古文泰。”比大还多一点,有极大的意思。

    6、公

    “平分也”。

    7、孙

    “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在经络命名中,子为串经,系指经络。

    8、商

    “从外知内也”。古代五音之一,上古五声之一。《说文》音字解∶“徵羽工商角声也”。在经络感传研究中可以用乐音诱发经络感传。有直接法(按压琴弦)和间接法(声波共振)。

    9、丘

    “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用于穴位定位的参考部位,如骨之高凸之处。

    10、三

    “天地之道也,从三数。”

    11、阴

    “闇也,水之南,山之北。”在穴位定位中指身体的内侧或前侧面。

    12、交

    “交胫也”。象形文字可见两腿交叉貌。医学中指经络的交叉。

    13、漏

    “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刻壶滴漏在商朝末年(公元前1100年)统一为昼夜百刻。

    14、谷

    《说文》中有两个谷字。其中八人口的谷字为“泉出通川为谷”;人人口的谷字为“口上阿也”。“谷或从(jue ),或从肉从(ju )。” “司马相如说:一曰虎两足举。”老虎的爪印为谷字型。在人体解剖中指手足掌。

    15、地

    “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16、机

    “主发谓之机”。机关。在穴位经络感传研究中指被刺激的穴位。

    17、陵

    “大阜也”。大山丘。在穴位定位中指骨骼突出的部位。

    18、泉

    “水原也”。形容从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线。

    19、血

    “祭所荐牲血也”指经络中的血或气穴血。

    20、海

    “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指有多条经络感传线。  21、箕

    “簸也”。指经络感传线的外形如簸箕的边缘。

    22、门

    “闻也,从二户象形。”指通往胸腹部或相关脏器的门户。

    23、冲

    “涌摇也”。脉搏的别称,形容动脉搏动的涌摇状。

    24、府

    “文书藏也”。古作腑。医疗上指六腑之一。

    25、舍

    “市居曰舍”。指内脏器官。

    26、腹

    “厚也”。按脐上下两旁也。

    27、结

    “缔也”。指经络上的分支点。

    28、横

    “阑木也”。形容横行的经脉。

    29、哀

    “闵也”。肠鸣声。

    30、食

    “一米也”。

    31、窦

    “空也,从穴”。

    32、天

    “巅也,至高无上”。

    33、溪

    溪古书写做谿。奚“大腹也”。谷“手足掌”。谿指手的大小鱼际和足底的两侧部分。

    34、胸

    胸是后起字,本义为胸膛。

    35、乡

    “国离邑,民所封乡也。”指心脏以外的脏器。

    36、周

    “密也”。周密而不漏。

    37、荣

    “桐木也”。形容气血旺盛。

    38、包

    “象人怀任,已在中像,子未成形也”。

 二、脾经各穴位的感传特点

    1、隐白穴

    1)传统位置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2)经络感传

    刺激隐白穴距趾甲角2mm处,可以诱发出足阳明胃经的经络感传;刺激隐白穴距趾甲角4mm处,可以诱发出脾经的经络感传,感传经鼻子的后部进入鼻子的上部,并在此处形成较强的感觉。       

    2、大都穴

    1)传统位置

    在足大趾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经络感传

    用牙签刺激传统的大都穴可以诱发出同侧脾经和胃经得经络感传,但是感传较弱;刺激赤白肉际足背侧2mm处,可以诱发出胃经的感传;刺激赤白肉际足掌侧2mm处,可以诱发出脾经的感传,感传的重点到达同侧鼻子上部和对侧鼻子上部。 3、太白穴

    1)传统位置

    太白穴位于第一趾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2)经络感传

    用牙签刺激传统的太白穴(赤白肉际线下2mm)可以诱发出脾经的经络感传,感传的重点是双侧的鼻子,其感传还扩展到达鼻子的外下方。在太白穴外上方跖骨内缘找到通往胃经的一个敏感点,说明在此穴前脾经和胃经已经从并行状态分离。

    4、公孙穴

    1)传统位置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经络感传

    刺激公孙穴诱发的经络感传有五条:(1)沿脾经上行;(2)经脾经的冲门穴向内横行到肾经的横骨穴,再沿肾经前线上行;(3)沿脾经前行,经大趾内侧趾甲前角转入胃经;(4)经周荣穴上行,过中府穴通肺经;(5)经心脏通心经。

    5、商丘穴

    1)传统位置

    商丘穴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内踝尖和舟骨结节连线的中点。

    2)经络感传

    刺激商丘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同侧的脾经,感传经周荣穴上行串经到手太阴肺经。

    6、三阴交穴

    1)传统位置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2)经络感传

    用牙签刺激上述穴位可诱发出肝经的感传;刺激内踝内侧面后缘后3mm处可诱发出脾经的感传;刺激内踝内侧面后缘后6mm处可诱发出肾经前线的感传。

    3)纵向刺激

    在三阴交穴上下2cm处,每隔3mm 处给于一个指甲压迫刺激,结果在三阴交处较为敏感。

    4)穴名小议

    三阴交指足三阴经在此交汇。不过实际上三阴并不包括肾经的后线,所谓交会也并非真的交会,只是比较接近罢了。

    5)定穴理由

    (1)在经络线上;(2)局部刺激比较敏感;(3)肝经、脾经和肾经前线在此接近。

    6)穴位小议

    三阴交在经络感传上并不交会。如果针刺会有三个位点,各相距3mm 。肾经的后线并不参与交会或接近。

    7、漏谷穴

    1)传统位置

    漏谷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穴连线上,内踝尖上六寸。

    2)经络感传

    刺激漏谷穴诱发的经络感传有两条:其一是沿脾经上行;其二是沿脾经下行,经公孙穴分出一支到足底。下行的感传成滴漏状,每分钟20次。另有一分支沿公孙穴前行到足大趾内侧端。

    8、地机穴

    1)传统位置

    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三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地机穴诱发的经络感传有上下两支:上行支沿脾经行走,并经周荣穴分出一支串经到肺经;下行支沿脾经行走,在商丘穴分出一支沿内踝下方到大钟穴,在下行到足跟内后下方。

    9、阴陵泉穴

    1)传统位置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2)经络感传

    刺激阴陵泉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其中有三条串经:(1)经周荣穴上行,经中府穴进入肺经,通手大指和食指;(2)经心脏、心包转入心包经,通中指和无名指;(3)经心脏转入心经,通小指。

    10、血海穴

    1)传统位置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屈膝,在髌骨内侧缘上两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2)经络感传

    刺激血海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有六条串经现象:(1)经商丘穴向下、向后到照海穴,向前竟然骨穴到小指内侧;(2)经腹结横行到气海穴;(3)经心脏转成心经到少海穴,再到小指;(4)经周荣穴上行绕肩至臑俞穴,沿小肠经下行到小海穴,再沿心经到小指端;(5)在周荣穴上行,经中府穴转入肺经,到拇指和食指端;(6)感传沿脾经下行,经足趾(大、二、三)末端转入胃经。11、箕门穴

    1)传统位置

    箕门穴位于大腿内侧,在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六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血海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感传的重点在腹部,两侧形成簸箕状。有两条串经通肺经和心经。

    12、冲门穴

    1)传统位置

    冲门穴位于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2)经络感传

    刺激冲门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感传的重点左为脾、右为胰。有串经通肺经和心经。

    13、府舍穴

    1)传统位置

    府舍穴位于下腹部,冲门穴的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府舍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感传的重点在胃和大肠。有串经到肺经和心经。

    14、腹结穴

    1)传统位置

    腹结穴位于小腹下部,府舍穴上三寸,大横穴下1.3寸。

    2)经络感传

    刺激腹结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有两条串经:(1)经周荣穴通肺经;(2)横行向内,经气海穴走任脉上行,经天突穴向外沿肺经横行到手拇食指端。

    15、大横穴

    1)传统位置

    大横穴位于腹部,在脐旁四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大横穴诱发的经络感传为脾经。其串经有四条:(1)经周荣穴通肺经;(2)经心脏通心经;(3)经大横穴向外、向后、向内横行通过肾俞穴入腹腔,走肾经前线的胸腹背线上行。此经络感传最强;(4)在大横穴向内横行,经肓俞穴通连肾经前线的下肢和胸腹前线部分。

    16、腹哀穴

    1)传统位置

    腹哀穴位于上腹部,在脐上三寸,前正中线旁开四寸处。

    2)经络感传

    腹哀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有串经经周荣穴通肺经;经心脏通心经。刺激此穴常可以诱发出局部的肠鸣声,其声如“哀”音

    17、食窦穴

    1)传统位置

    食窦穴位于胸外侧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食窦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感传的重点为胃的幽门部(右侧直接到胃的幽门前部;左侧通过胃后壁到胃幽门的后部)。有串经,经周荣穴到肺经。

    18、天溪穴

    1)传统位置

    天溪穴位于胸外侧部,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天溪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有串经到肺经、心经和肾经后线。感传的重点部位是手和足的掌部边缘。

    19、胸乡穴

    1)传统位置

    胸乡穴位于胸侧部,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胸乡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感传的重点在左脾右胰。有串经到肺经。 20、周荣穴

    1)传统位置

    周荣穴位于胸侧部,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

    2)经络感传

    刺激周荣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通脾经。可串经到肺经。

    21、大包穴

    1)传统位置

    大包穴位于胸侧部,第六肋间隙,腋中线上。

    2)经络感传

    刺激大包穴诱发的经络感传先向内沿第六肋间隙行走,在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连接脾经。有三条串经分别经心脏通心经、经周荣穴通肺经和经足趾端(大趾内侧、二趾和三趾)通胃经。感传最为强烈的部分是从章门穴沿前后腹壁成扇贝型辐射到同侧腹部上中下。

   

    三、名副其实或名不副实

    从以上两段内容的对比来看,穴位的名称与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基本上是名副其实。不过三阴交穴的名称除外。下面是脾经21个穴位名称的经络感传命名依据:

    足太阴脾经

    1、隐白穴穴名小议

    隐字指隐蔽;白指鼻子。隐白就是说刺激此穴所诱发出的经络感传是从鼻子的后面到达感传的重点部位--鼻子。       

    2、大都穴穴名小议

    大都穴的大字指刺激此穴后,感传到达鼻子的范围比隐白穴大。都原指“先君之旧宗庙”,此处指感传还可以到达对侧的鼻子。

    3、太白穴穴名小议

    太字指比大字还超过一些;白指鼻子。太白指经络感传到达鼻子的部位比大都穴还超过一点。

    4、公孙穴穴名小议

    公字指“平分”;孙指“子之子,从子从系”,此处从子指从本经感传分出的胃经串经;从系指经络感传线。公孙指刺激此穴所诱发的经络感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脾经和胃经。其中胃经的感传是串经。此名体现了公孙络穴的意义。

    5、商丘穴穴名小议

    商丘穴的商字指五音中的商音,丘指内踝的高凸,商丘即指用拇指按压古琴中的商音时,有经络感传经肺经的中府穴和脾经的周荣穴串经到脾经,并沿脾经下行到内踝前的商丘穴。

    6、三阴交穴穴名小议

    三阴交指足三阴经在此交汇。不过实际上三阴并不包括肾经的后线,所谓交会也并非真的交会,只是比较接近罢了。

    7、漏谷穴穴名小议

    漏谷穴的漏字指刻壶滴漏时的漏水现象;谷字指手足的掌部,此处指足掌。漏谷指刺激此穴时有滴漏现象到足掌部位。

    8、地机穴穴名小议

    地机穴的地字指土地;机指事物发动的枢纽。地机就是刺激此穴后可以诱发出一条通往足跟的经络感传。这是脾经通过足底唯一与地面直接接触的位点。          

    9、阴陵泉穴穴名小议

    阴陵泉穴的阴字指小腿的内侧面;陵指胫骨内侧髁;泉指水源,水流出成川型。阴陵泉指由刺激此穴所诱发的经络感传可以发出三条串经现象。

    10、血海穴穴名小议

    血海穴的血字指血液或气血;海字指百川所归处。血海即是说刺激此穴可以诱发出很多经络的感传,有百川所归之象。另指在生理上此穴的功能与血液有关。

    11、箕门穴穴名小议

    箕门穴的箕字指簸箕,此处指感传的重点在腹部,两侧在腹部的感传线犹如簸箕的边缘;门指门户。箕门指此穴为脾经通往腹部(内脏)的门户。

    12、冲门穴穴名小议

    冲门穴的冲字指动脉搏动;门指通往内脏的门户。冲门就是说此穴位于(髂外)动脉旁,感传的重点是本经的脏器。

    13、府舍穴穴名小议

    府舍穴的府字指脾经的相关六腑(胃和大肠);舍为人居住的房子,在此指空腔脏器胃和大肠。府舍就是说刺激此穴可以通往与脾经相关的六腑----胃和大肠。

    14、腹结穴穴名小议

    腹结穴的腹指腹部;结指绳子的一个结节,此处指经络的一个分支点。腹结就是说此穴是腹部脾经的一个分支点,暗示脾经在此有一个分支通往气海穴。

    15、大横穴穴名小议

    大横穴的大字指粗大;横指门拴。此处指刺激此穴后感传的横行部分。大横指横行的经络感传粗大强烈。

    16、府哀穴穴名小议

    腹哀穴的腹字指腹部;哀字用于形容悲痛时所发出的声音。腹哀就是说刺激此穴后,腹部发出的肠鸣音尤如人的哀叹声。

    17、食窦穴穴名小议

    食窦穴的食指人吃的食物;窦指孔洞。食窦就是指胃的幽门,或胃窦。

    18、天溪穴穴名小议

    天溪穴中的天字指位高;溪原为谷+奚字有手足掌边缘之意。天溪即是说此穴位置在脾经中较高,感传的重点在手足掌的边缘部分。
19、胸乡穴穴名小议

    胸乡穴的胸字指此穴在人体的胸部;乡字原指国都之外的臣子们的分封地,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脾胃者仓廪之官”,故此处应指脾经所属的脏器(左脾、右胰)。胸乡即是说此穴位于胸部,感传的重点在脾经的所属脏器。

    20、周荣穴穴名小议

    周荣穴的周字指周密无隙无缺;荣原指(茂盛的或易燃的)桐木,此处指经络中的气血充实。周荣就是说此穴诱发的经络感传气血贯通全部脾经,感传强烈,而无遗漏。

    21、大包穴穴名小议

    大包穴的大字指范围较大;包原指孕妇的肚子包裹胎儿的情况。大包在此特指刺激此穴后诱发的腹部经络感传现象,犹如孕妇的肚子包裹胎儿样。

           

    四、脾经穴位感传特点归类

    刺激脾经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特点比较复杂多变,其中的道理至今还有很多不能理解。下面归类出脾经感传的类型以供参考:

    (一)感传重点通向不同

    1、通鼻子

    感传重点通往鼻子的穴位有三个:其中以隐白通鼻子上半部;大都通鼻子全部(包括对侧);太白通鼻子的全部还连及上唇。

    2、通手足掌

    地机穴诱发的经络感传重点在商丘穴转入足跟底部;天溪穴通往手足掌部的两侧。

    3、通对侧

    都字穴名的穴位都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不仅通往穴位同侧的内脏或关窍,也会通往对侧的内脏或关窍。本经的大都穴就是其一。

    4、同时通它经的同名穴位

    带有海字的穴位都有一个特点,刺激其中一个穴位可以引发出其他带有海字穴位的明显反应。本经的血海穴就是其一。

    5、通内脏

    本经穴位中有几个穴位感传的重点就是通往相关的内脏及其部位:其中冲门穴、胸乡穴通脾或胰;府舍穴通胃和大肠、腹哀穴通大肠、食窦穴通胃的幽门部。

    6、通腹部

    感传重点通往腹部的穴位有:箕门穴通腹部的外商边缘;大包穴通同侧前后上中下腹壁。

    7、通全程

    周荣穴的名称反映了,脾经穴位中能将本经经络线全程都明显感受的情况。

    8、横行现象

    大多数的经络感传都成纵向行走,但是刺激大横穴后的重点感传方向却是沿代脉横行。

    (二)感传的串经不同

    穴位名称中还提示出一些穴位经络感传的串经数量的不同。如阴陵泉穴暗示出有三条串经。

    (三)感传的接近

    三阴交穴原意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处。实际上这三条阴经并不交会,只是比较接近(各相距3mm)。不过在按摩和艾灸时的作用相当于交会穴的情况。

    (四)感传的现象不同

    刺激脾经的穴位可以有不同的经络感传现象。有滴漏样的漏谷穴;有发出哀声(肠鸣)的腹哀穴;有成片状或辐射状的大包穴。

    (五)诱发感传的方法不同

    大多数情况下诱发经络感传的方法使用针刺、艾灸、指压。商丘穴的名称提示了另一种经络感传的诱发方法----乐音诱发经络感传。类似的它经穴名还有少商和商阳等。

   

    五、脾经穴位感传的临床意义

    脾经穴位的名称不仅提示给我们刺激这些穴位的感传特征现象,他还暗示出这些穴位的治疗重点。具体如下:

    1、治疗的重点部位不同

    刺激不同穴位诱发出的经络感传重点不同,为我们提示出治疗的主要目标。因为针灸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气至而有效。因此,用白穴治疗鼻子;用都穴治疗对侧;用海穴治疗其他海穴的病痛;用门穴、乡穴、府穴等治疗胸腹内脏疾病;用谷穴和溪穴治疗手足掌部疾病病等等。

    2、治疗的经络不同

    虽然在同一个脾经上,但是由于串经的明显差异或经脉接近的影响不同,治疗的经络也会不同。如三阴交穴治疗肾经前线、肝经和脾经的疾病;阴陵泉除治疗脾经外还能治疗手三阴经的疾病;大横治疗的重点不在脾经而是肾经的前线;公孙穴治疗的特点在表里同病等等。

    3、治疗的力度不同

    脾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脾经的疾病,这是循经取穴原则的主要理由。可是各个穴位对脾经的治疗力度并不相同。因为感传的重点不同,对脾经的影响也就不同。其中周荣穴对脾经全线的影响均较大,其它穴位则各有侧重。如腹结穴因为通过双路影响到肺经,故对肺经的影响要大于脾经。

   

    十四经的穴位共有361个,脾经的21个穴位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仅就现象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至于其中的道理,将有更多未解之谜。奇妙,神秘的穴位呀!什么时候才能揭开你庐山的真面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