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外域飞行:静心养生箴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8:43
静心养生箴言(一)   一  学术源流
箴言:静为躁君。(春秋·老子《道德经》)。
语译: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
箴言: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
语译:尽可能使心灵神思空虚和排除杂念,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份之想所躁动。
箴言: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道德经》、《千金翼方·引语》)。
语译: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净的状况,不作非份之想,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物。
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
语译:过多的各种彩色炫耀和观赏常可使人眼花缭乱甚或失明,过度的高音声乐多可使人耳鸣耳聋,过多的膏粱厚味饮食常可使人肠胃不舒爽而生病。
箴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道德经·第19章》)。
语译: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份的杂念和欲望。
箴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
语译:心神要恬淡清静,不争名贪利,不为不能做的事。
箴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仝上)
语译:水平静无波如镜则更清爽明彻,人的精神心智更要养成如水镜这样清明。
箴言: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①,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仝上)。
注释:
①俞俞:音yu,读虞。平安貌。
语译:心神安静则无非份的作为,……无非份之想则常心身康乐愉快,所谓心身平静安乐者是与经常忧虑和患得患失是不能共处的,所以平静无为的人常能健康长寿。
箴言: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庄子·刻意》)。
语译: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份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但亦应随社会人文的正常变化和自然的时令更迭而作出主动反应。
评述:老庄的无为养生思想是强调静心安神。庄子继老子静以养心的思想而发展了静心中当顺时而运动的进步思想。
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心神恬静淡泊,不为非份之事,亟力保持元真之气,使精神情志静而安守平淡,这样养生的人病邪就无法人侵致疾了。
箴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内养心神而无非份思想杂念,整日以恬淡愉快作为养生要务,以达到自己心安理得为目的,这样就可身形四体不受病邪干预,精神情志也无耗散,则人体寿命常可延长。
箴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淮南子·原道训》)。
语译:人的养生常保持心神的清静无杂念,这也是天地间生物的本性。
箴言: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语译:人的心神、情志和精神,如能做到恬淡清静且日能充实的则可因而健壮,如每日躁动不安且损耗多的人则易因而衰老。
评述:上述几节说明:人心神安静乐观,则精神专一而不散,形神一致,因而长寿。因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故神气如顺自然则清静而正,悖逆自然则躁动不宁,故四时调养心神也很重要,神气的静躁与生命的壮老密切相关。因身形的孔窍是精神的门户,故制约孔窍以静心神,可常保健康。
箴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成。……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三国时·嵇康《养论》)。
是要修养品性以保其心神,安实其心神以保全身形的。……善于养生的人,还多能做到喜爱与憎恶不显藏于情感,忧愁与欢喜也不常留止于心意内,对这些七情都恬淡平静而无多感受。……这就真正地做到了清静虚无、泰然以对,很少私心和非份的欲望,且深知名誉地位多可损污德性,故对之常予忽视而不去钻营,也并非是心想得很而强制其禁欲。评述:以上几节箴言,多鲜明地表白了形神互资、互养的养生之道,只有这样的“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才能保健、益身、长寿的。
箴言: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心神平和,少有非份之念,恬静无忧虑.可先免去扰乱心神、违逆人性的一些麻烦事。
箴言: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司马承祯《天隐子》)。
语译:心与眼都离不开我身,也不可使之耗伤我心神活动。
箴言:慎动,……人之性常静……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正养此心,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明·万全《养生四要》)。
语译:养生之道,在运动身形时也要谨慎适当,……人的性命常需静养……心神常清静无躁则神气安和,神安则生命精神意志都安和,用此常静的方法养生,则人健而长寿,至老死也无大病。……如心思过劳则心神不安,心神不安可引起精神心智皆处于危难状态,此可使人气血皆闭塞阻郁不通畅,身形因而大受伤损,这样的养生法则常可出现灾害。……故正确地保养心神,使它常清静平和,常为人性命情志的主导则人可长寿。
评述:明代万全氏承老庄静神的养生思想,并进而提出“慎动心静”的摄生论点,将我国古代儒、佛、道三派的养生观汇一为“正养此心”为主导。此足见善养生者宜善养心神之重要。但人们应知,静心与动形都必兼重而不顾此失彼,才是养生之正道.
箴言:精神内守,则身心凝定,而无俟”于制伏之强,如今之静功也。……主理以求静……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正思虑以养神。(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注释:
①俟:音si读侍、等待。
语译:精神意识守护于体内,则人的身形与心神合凝而安定,这就不需要让心神与身形谁来制伏和强迫谁了,如现今的静养功就能做到这一点。……所谓主理,就是心理以正道无私欲则可达致淡泊清静,有了这个理作主,则人的非正当的欲望消失故心神清静爽快,这就是不强求清静而能自静的作法。……也即是无私或少私的思虑用以养神静心的道理。
箴言:养静为摄生要务。……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为死灰,方为养生之道。(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
语译:心神虽主静,但非绝对的静,而是少私少欲,多为正为公的摄生之静。……人的心神意识不可能不动用,好似它是已枯槁的木或烧成的灰一样,而人的心神却需要少私寡欲的静,这才符合摄生之道。
评述:清代曹庭栋养生家在继承前人的“心静”养生思想的前提下,主要认为,心神不用不动是不可能和很难做到的,但须动而不妄动,而须专一不杂,用之不过,这也具有静的含义。曹庭栋的对心静的这一认识的发展,从理论上更合逻辑,从实践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静心养生箴言(二)
二、理论特色
1.心主神司生命
箴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春秋战国·《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语译:心对人有何功用?心是人身形脏腑的如君王统治臣民一样的器官,生命中所表现的精神情志和明智,都是由心所出。
评述:古人认为,心主血气的运行衍化,故能产生精神情志等活动以统帅身形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效用,故《内经》中喻之为君主之尊,而为人生命的主宰。中医的理论认为,心神虽由人体精气 (先天的父母元气和后天的饮食谷气)所生,但又反作用于精气而主司性命。按现代唯物辨证法来认识,可理解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精神意识产生后又可反过来促进物质(人体身形)的生化和演变。
箴言:虽神由精气所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明·张景岳《类经·卷一第三》)。
语译:人的心神虽由先后天的精气所生,然而所以能统帅精气而为之主宰并反映出各种不同的运动功用的,则又在于人身形中的心神所驱使。
箴言: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妄其根矣。(明·袁黄《摄生三要·存神》)。
语译:要使精能蓄聚就得先能养气,要能养气就在于先能有心神生存,故心神对气而言,犹如母之生子。故心神凝静则气才可聚,心神耗散则气亦随消失。养生者若只知视精气为宝贝而不知静存心神,这就好比是只爱惜草木的花卉而忘记或忽视了树根的固本,此无异于舍本逐末的愚笨。
评述:此箴言进一步形象地阐发了,心神是人身形精气的根本之养生道理。
箴言: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春秋战国《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语译:心神主司人精神明智则人的身形脏腑都安康,用这种方法养生则多无病而长寿,直至自然死亡也无多病害。……若心不能主司精神明智,则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都易受到危害,因血气脉道闭塞不通,故身形将大受伤损,以这种方法养生则没有不会遭遇到祸灾的。
箴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语译:人的心神之气如果是素质勇健的,则气血畅通而无病;如果是素质怯弱的,则常可因滞着而生病。
箴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内经·灵枢·本脏篇》)。
语译:人的意志,可以驾驭精神,收摄魂魄,适应气候的寒温,和调情绪的喜怒。……故心神意志平和则常精神专注集中,魂魄不消散,悔怒等七情不亢进,此则人的五神脏就不会受病邪的侵害了。(神、魂、魄、意、志等可参阅前注)。
箴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内经·灵枢·天年篇》)。
语译:人的心神如丧失则将死亡,人的心神相得而健常,则生命可存。
评述:由上述几则箴言,可知《内经》很强调心神对养生的重要性,认为神气对生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且还明确指出,心神在人体还有抗邪防病的效用,认为心神的壮与弱与发病密切相关,故倡导心神既是生命的主司,也是养生的根本。由此可知,人之欲求长寿者不可不注重心神的维护。
2.心神宜清静
箴言:清静为天下正。(《春秋·老子·道德经》)。
语译:天下事包括人的心神只有清静健运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箴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春秋战国·《内经·素问·痹论》)。
语译:心神清静则神气潜藏于内而安,心神躁动则神气易消亡而多病夭寿。
箴言: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嵇康《养生论》)。
语译:如心神失常躁动于生命中,则人的身形常伤丧于脏腑组织间,这好像君王昏庸在上,国家则动乱于下一样。
评述:人的心神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神躁不静,对身形是有很大危害的,此因心神静守有助于神气的潜藏,而心神的躁动则可导致神气的张扬、甚至消亡。
箴言: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语译:人的神志如过度使用则易劳损,神藏于心为心神,它应以清静为养。
箴言: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
语译:心神清静时固然不可乱动,即使有动也不可妄动,这种动也是静的表现。……用心时戒有杂乱,杂乱则分心,分心则动而劳累。唯只有专心致志则虽用心而不劳累,这是因为情志安定、心神凝聚的原故。
评述:在心神要清静内守的认识上,古养生家是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老子主张心神应绝对虚无清静。庄子虽承老子衣钵主静,但亦进而认识到心神是静中有动而非绝对的静的。故他提出“动以天行”(心神静中有动,动则是依自然健常的法则行事的)。否则就会如水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静的。从而使后代医家进而认识到,心静是防神用太过而主张神用专一不杂,其中包括神静不用,神用不过等方面的辨证认识。
3.心神难静易动
箴言: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内经·灵枢·本神篇》)。
语译:人的先天与后天的精元相结合即称为心神或神气,随同心神而出入往来的名为魂,与人精气一道出入的谓之魄,能够主司身形的名为心,心神有所记忆的名为意,意愿的存留称为志,因意志而留存的变化名为思,因思念而有长远打算或希求的称为虑,因为思虑而与某事物相处的名为智力。
评述:本句箴言所称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思维和生命活动都属于心神所主,心神主持生命,识万物,理万机,故心神常易动而难静。
箴言: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动静运用纷纭,神无不去。(陈继儒《养生肤语》)。
语译:现在的人作文时心神耗费,作事时心神耗费,好色贪淫时心神耗费,举凡是心神动静运用时错杂失常频繁,则神气没有不耗损的。
评述:大凡酒、色、财、气,俗务频繁,有的人神去则动,如何能静!?
箴言: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陈师诚《养生导引术·呼吸》)。
语译:有的人,心如猿猴时动,意如奔马难驭,心神常动而外泄,不易安定镇静而易衰老促寿。
评述:某些人,尤其是有长年生活经验、形气衰弱、精血多耗、神气失养、阅历万千、思虑无穷的老年人,其心神更易动难静。因神气躁动,不仅损神,且耗伤精气,而有损健康。故对这类心猿意马的人、尤其是老年者,要求其清心静神更为必需和重要。
静心养生箴言(三)
三、静心诸法
1.寡欲少思
箴言:少私寡欲。(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语译:善养生者多能做到私心和欲望都很少且能力戒非份的私念和嗜欲。
评述:因私心和嗜欲常扰动心神,抑减神气的清静,故须少私寡欲赖以固守。
箴言:志闲而少欲。(《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善养生的人要意志闲静而少欲少私。
箴言:绝私念以养其心。(明·胡文焕辑《类修要诀》)。
语译:杜绝非份的私念,就可以善养心神,促健康长寿。
箴言: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明·龚居中《红炉点雪》)。
语译:一个人若能长久地做到心神清静、少私少欲,多可使病痛不发生而体健寿长。
箴言:清静虚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勿顾,非贪而后抑也。(晋·嵇康《养生论》)。
语译:善养生者应做到心神清静、恬淡和平,少私少欲,深知名利地位可伤损品德,故能做到忽视它而不去钻营它,这是心静而不是想追求名利而又强迫去禁止它。深识膏粱厚味的饮食生活可伤害品性,故能做到敢于舍弃而不顾及它,这是心静不贪图享受而不是想享受而又去压抑它。
评述:私心重,嗜欲多,常易扰动心神,破坏心静,故须清静内守,杜绝神气的不必要的负担。明确这点,首要以理收心养心,非贪非欲,才可免强禁后抑而动心耗神。这是很重要的静心的一种措施。
箴言:若不识尽天年度百岁乃去机括①),虽终日闭目,只是一团私意,静亦动也;若识透天年百岁之有分限节度,则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斯可以却病而尽天年矣。……主于理,则人欲消亡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明·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注释:
①机括:原指弩上发箭的机件,此用以喻治事物之权柄、要素。
语译:养生者若不能辨识其健康长寿的要素,那他虽整日闭目修行,也只是一肚子的私心杂念,从外表看上去似乎恬淡清静,而实际上却心未静而在躁动难安;若已识悟了长命百岁是其心神能节动趋静,则遇到的任何事都能做到循规蹈矩、效法自然的少动多静法则,不贪多、不躁动、不妄为,这样就可以防病治病而健康长寿。……用理智和养生之道来驾驭生命,则可使难消的人欲自消而心神清静喜悦,到这种境界时,你虽不求心神清静它也要自然清静了。
评述:上述几节箴言明显说明:如肥私多欲,心神已妄动难静,闭目养神也起不到静心效用。但如少私寡欲,恬淡虚无,则生趣坦然无躁动,是知以理宁心,则私心杂念易除而神气易静,每使人心旷神怡、却病而长寿。
箴言: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①妄,六者去妒忌。(老子《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
注释:
①佞:音ning,奸巧诌谀、花言巧语、阿谀奉承。
语译:懂得如何养生的人,要先除六种损害仁德的品性,然后才可以保全性命、益寿延年、度百岁难死。此六害是什么呢?一是要轻视名利,二要禁犯声色之乐,三是对物质钱财不可贪恋,四是对膏粱厚味的饮食要尽量减损,五是根除花言奸诈、阿谀奉承和狂妄自大的品性,六是要除去一切嫉妒忌恨他人的心思。
评述:此六害常惹病伤神夭寿,故六害不除,万箭钻心,神气何能宁静?此诚箴言也。
2.慎养情志
箴言: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春秋·管子《内业》)。
语译:大凡人的生命,必须以欢乐为其主要情志,多忧则生命有失纲纪,多怒则生命有失正常。如常是忧愁、悲痛、愤怒多而喜悦少见,这就谈不上是养生之正道。
箴言:以恬愉为务。(《内经》)。
语译:善养生的人,其情志多是表现为恬淡愉快的。
箴言:和愉……性有以乐也。(《淮南子·傲真训及诠言训》)。
语译:人的情志多应是平和愉悦、情性常是快乐的。
箴言:安神宜悦乐。(明·高濂《遵生八笺》引《孙真人铭》)。
语译:情志喜悦愉乐有助于心神的安静。
箴言: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春秋《内经·素问·举痛论》)。
语译: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神气和顺、情志畅达,营卫之气也得以顺利流通。
箴言: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明·胡文焕《内修要诀》)。
语译:人在喜笑的时候,常感到自己年少了一些;人在苦恼的时候,常觉得自己也衰老了一些。
评述:上述的这一组箴言,都指出,人要喜笑乐观。因为情由神发,主司于心,故静神养生的首要方面,是情志乐观,可安定神气,也有助于排除杂念邪思,它不仅可“乐而忘忧”,还可流通滋润神气,营卫和调、情志畅达,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去病。故乐观可静心神。
箴言: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春秋·《内经·灵枢·本神论》)。
语译:人的情志须常多喜悦欢乐,这是因喜乐可以安神定志,而心神最怕的是神气焕散而不能内守。大愤大怒则常可使心神迷惑而不能主事以致心乱而多病。
箴言:喜怒过多,神不归室。(《彭祖摄生养性论》)。
语译:喜悦与愤怒太多也不好,因为它都可使心神表达不正常。
评述:这一组箴言指明喜乐虽有助心神安静,但过喜频喜却适得其反,故主张人的情志宜喜与怒调和节制,太过则亦可扰动心神,使神气耗散而不藏,躁动而不静,故《养性延命录》主张“少喜少怒”,而《养生论》则把“喜怒不除”视作养生五难之一。老年人因气血虚衰,性急易怒,更宜节调喜怒而免暴病。故和喜怒是慎养情志的第二大法。
箴言: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内经·灵枢·天年》)。
语译:60岁的人,心气开始衰弱,并常为忧愁悲怨所苦恼。
箴言: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彭祖摄生养性论》)。
语译:一个人的情志如果经常忧愁累积,则常伤损其心神魂魄而失健。
箴言:多愁则心慑。(南梁·陶弘景《养命延性录》)。
语译:如一个人多愁善感,不堪忧怨,则心神之气减损而弱。
评述:这两句箴言指明,悲忧之人,易躁伤神气,尤以老年人,更易因忧悲伤心,故这些人都宜怡情悦志,保养神气。故去忧悲也是慎养情志的第三法则。此外,由于好恶发于神,言笑出于心,故重视嗜好与厌恶之情,调节言笑频度,也常可使心神清静。
箴言:怵惕”思虑则伤神。(《内经·灵枢·本神篇》)。
注释:
①怵惕:音chuti,戒惧、惊恐貌。
语译:戒惧惊恐、思虑重重则常可损伤神气。
箴言:切切所思,神则败。(《彭祖摄生养性论》)。
语译:思虑频繁,心事重重,神气常易衰败。
箴言:少思虑以养其神。(明·胡文焕《类修要诀》)。·       语译:因为多思伤神,故宜做到少思虑,少作非份之想,这样就可保养心神。
箴言: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语译:人的启思维发忧虑时,每启一种思维,须出一份神气;投注一种虑念,须出一份神气,此如同分火一样,火种愈往下分时则火油愈干愈少而火气也愈分愈小,因之神气愈往下分时则亦精气愈衰竭心神也愈衰损。
评述:上三节箴言,指明思虑也是神气的效用。少思虑则心神平和,多思虑则心神耗散。故养生家主张“少思虑以养其神”。当然,心神是要思考的,这里所指的思虑少,是指不要过份的思虑,也不要非份的思虑!老年人因血气衰弱,心力不济;故更当量力而行,尽量减少不必要、不正常的思虑。所以,此第四法所指的节制思虑也是静心的养心手段之一。
养生箴言
1、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2、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3、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4、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5、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动能生阳,亦能散阳。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6、病有百药不痊者,当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体力不足,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为艮,阳气在外,阴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损阴伤之象也。当以师友之道导之,使进于学,则遇中男为(开)蒙,遇长男为颐(养),遇老男为大畜(存),皆阳生阴长之象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之谓欤?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精亏则损肾气;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脾病者宜节食,食客每多纳,纳多则损脾气。心病者宜减睡,睡虫每多眠,眠多则损心气。
9、雨,天气之降也,过降无疏泄之途,则发为涝,在人为水肿,治当温升地气,宜真武汤之属;云,地气之升也,过升无敛降之路,则发为旱,在人为气胀,治宜凉降天气,宜生脉散之类。肿胀关乎阴阳升降,天地交通,宜于根本处求之,不可见肿但言利水,见胀惟知破气也。万病皆当作如是观。
养生名著—精神养生箴言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民间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
——民间谚语
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民间谚语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民间谚语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黄帝内经》
有德则乐,乐能长久。
——《左传》
神清者嗜欲不能乱。
——《淮南子》
善摄身,不穷神,不苦形,神形既要,祸患何由而致也。
——《医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毋劳女形,毋摇女精,乃可长生。
——《永乐大典》
喜怒损性,哀乐伤神,性损则害生,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身,气全身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诀也。
——《援生四书》
万般补养皆虚伪,惟有操心是要规。
——《琼琚佩语》
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
——徐特立
仁者寿。
——《论语》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在心头瞌睡多,快快活活保寿命,气气恼恼成了病。
——民间谚语
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外国谚语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刘海粟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道德经》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
神气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疹作。
——《唐书》
乐不可极,欲不可纵。
——《饮膳正要》
正养此心,使心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
——《养生四要)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民间谚语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庄子
静者寿,躁者夭。
——陶弘景
养静为摄生要务。
——《养生随笔》
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
——民间谚语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
——《钱公良测语》
起居养生箴言
早起早睡,精神百倍。
——民间谚语
要想身体好,每天起个早。
——民间谚语
睡前开开窗,一夜觉都香。
——民间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民间谚语
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民间谚语
春捂秋冻,一年无病。
——民间谚语 若要小儿保平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民间谚语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民间谚语
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习惯成自然,百病全赶走。
——民间谚语
衣服身体净,不得皮肤病。
——民间谚语
勤洗衣裳勤洗澡,多晒被褥身体好。
——民间谚语
饱不剃头,饿不洗澡。
——民间谚语
勤吃药,不如勤洗脚。指甲常剪短,不怕病传染。
——民间谚语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鼻不掏不破,眼不揉不红。
——民间谚语
不欲起晚,不欲多睡。
——《抱朴子》
大惊不寐,大病不寝,大喜不寐,大安能寐,何故不寐?湛于有累,何故能寐?行于无事。
——《能寐吟》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李渔
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李渔  睡不当风,睡不对灯,睡不张口,睡不掩面,睡不卧湿,睡不对火。
——民间谚语
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姿要像弯弯的月亮。
——民间谚语
吃饱就睡觉,犹如吃毒药。
——民间谚语
睡觉有头向,四季须不同,春夏头向东,秋冬转归西。
——民间谚语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管子
寒从脚下起,火自心头升。
——民间谚语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千金方》
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汪绮石
大寒、大热、大风、大雾勿冒之,行房更忌。
——《厚生训纂》
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
——民间谚语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未吃端午粽,寒衣不要送。
——民间谚语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孙思邈
欲固寿命之原,莫先于色欲之戒也。
——孙思邈
大寒大热,且莫贪色欲。
——《千金方》
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千金方》
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
——冯梦龙
人近六十,当秘精勿泄。
——沈仲圭要想身体好,娶妻莫过早;想活九十九,不嫌妻子丑。
——民间谚语
不可太饱入房,太饱入房伤脾胃;不可大醉入房,大醉入房伤骨胳;不可大疲入房,大疲入房伤其溺;不可大怒入房,大怒入房伤其精。
——民间谚语
起居饮食话养生
下面讲一下烟、酒、糖、茶的辩证。烟:简单的说不会吸烟的人不要学吸烟,靠抽烟来提神不是个方向,要靠自己充足的精来产生充足的气,有充足的气来产生充足的神。我不会吸烟。但是戒烟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般的来讲40多岁以上的人戒烟要慎重,最好不要戒烟,因为40多年来,烟已成为你身体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人过40开始气虚了,你的机制开始减退了,如果你把烟戒掉了,打乱了原有的平衡,又建立不了新的平衡,人就会得病,甚至得很重的病。所以呢?不会吸烟的人不要学吸烟,抽烟过了40岁戒它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
酒:酒为百药之首,要说中药谁排在第一位:酒。我喝酒,我一般来讲是中午一顿酒,晚上一顿酒,而且我喝酒还都喝高度酒,一般我是喝67度的白酒,能有人给我送来71度的酒,我喝着更来劲,因为酒为百药之首,但是一定要喝得对,喝得不对是有害的,因为酒是粮食的精华,酒是补气的,在气不足的时候喝点酒,他能够通血脉。酸、辣、苦、甜、咸,它各归各的经,肝、心、脾、肺、肾,它各归各的经,酒入血,所以救急的时候,用酒最快,危重的人,你把这个药配准了,用酒送它有奇效。一般地来讲不会超过15分钟,但是酒呢?一定要喝对,一般的来讲喝白酒就要喝高度酒,因为高度酒呢?喝什么样是什么样,它挥发的快,喝白酒一定要热。东北有句话叫“喝凉酒,花賍钱”早晚是个病,酒入血,凉酒会把寒带入血中,喝热酒头不会痛,喝凉酒,头就可能会痛,就是寒被带入血中。那么喝酒的时候呢?如果是一般的喝酒,喝点就算了。如果应酬很多的人呢?那你们最好就找当地的养生师,跟他们探讨一下,喝酒不能白喝,一定要把喝酒当做补益身体的一种药引子,如果肝阳亢的人,脾气很燥的人,血脂高,喝酒前吃那么一点降肝气的药,大概一到二个月,脂肪肝正常。因为它把肝气给降到正好了,那么,凝聚的血脂随着就化掉了。肝气不足的人,血脂也高,有一些老人家到医院一查血脂很高,医生就说了,吃点素啊!血脂这么高,老人说了,我是吃斋念佛的人。我20多年都吃素,我连鸡蛋都不吃,你还让我吃什么?没辙了。什么道理呀!肝气是把输送到肝里的营养经过气化以后使它转为血,如果肝气不足这些营养到了肝里不能被气化,就凝聚成了脂肪。解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她补肝气,肝气足时使应该变为血的变成血,而不化为脂肪了。所以肝气不足的人在喝酒前就应该吃几粒补肝气的东西,然后一口酒送下去,大概15分钟以后。哎呀!觉得眼也亮了,刚才还花呢?为什么呢?肝气足了,有充足的肝气能够开窍于目,看清楚了。有的人来的时候家里人掺着来的,腿不行,我把升肝气的(食品)给她几粒,她用酒送下以后结果下楼的时候,她自己走下去的,还莫明其妙。这都是在我眼前发生过得事情,凡是和我在一起吃饭的没有不喝酒的。所以酒它不是坏东西,但喝的不对它就是坏东西。
糖:糖不能够多吃,糖吃多了泻心气,同时它又会制约肾太重,但是呢?我们很多的病跟糖没有关系,糖尿病就不能吃糖,糖尿病的问题不在糖,也不在胰岛素,是在肾的分辨率,肾的分辨率还是在脾。比如有的人找我:“刘教授呀!你救救我吧!我肾衰竭啊!要换肾啊!换一个肾30万,我家没钱呢?我得透析呀!不透析我就要死呀!没钱换肾啊!”我告诉她,你没有肾病啊!怎么会有肾病呢?她哪里有肾病啊!肾主黑呀!当她有肾病的时候脸是黑色的,她脸白白的,问题发生在哪里呢?在脾,当脾气不足导致了肉气不足,肉气不足,肾肌(每天经过肾的水大概是一吨重)这块肉就没有劲了,它就不能处理这么多的水,它就粗糙了,把不该补到血里的补到了血里了,血糖高了,把不该排出去的排出去了,尿糖高了。肾不能处理水的时候,肾衰竭了,得换肾。实际上你把她脾气补足了,肉气补足了,肾就好了。这种肾衰竭的,糖尿病的,有的眼睛都双盲啊!叫肾病综合症,糖尿病综合症等等,最后就导致双盲。这是比我小10岁的伙伴,我当兵的时候是我们一位领导家的孩子,总跟我玩,结果20多年没见,一见整个是盲人了,一个礼拜透析3次,就是一个盲人,摸着来的,找到我,几年没尿,(调理后)现在也有尿了,一天大概要尿1000左右,眼睛原来像白纸一样的两块蒙儿,现在也化开了,能看见东西了。实际上他的问题发生在哪里?发生在“肉”,肉气不足。所以糖尿病往往跟糖跟肾这些事情联系到了一起,对糖这个东西呢?不能够多吃,但也不能不吃。
茶:在广东这里讲茶呢?有点班门弄斧了,广东人喝早茶,喝午茶,现在又改成喝晚茶,那么对茶了解的比较多。我讲一讲这里的一些道理,茶它主要的一个功能:去秽气,所以要喝茶,秽气表现是什么呢?哎呀!肚子里就是不舒服,秽气太重,喝茶能解决它,基本上就这么个原则吧!胃寒、胃凉的时候,要喝红茶、乌龙茶、还有花茶。广东人不喝花茶,这个花茶要喝,花茶含有茉莉花、玉兰花等等的一些香气,香气是挥发油,它是热性的,具有穿透性,如果人感觉肠子、肚子闹得慌,人昏昏沉沉的话,喝上一杯浓浓的花茶,不出10分钟,脑子也清了,也不闹了。为什么呢?花茶的挥发性,穿透性是非常强的。胃燥的时候,胃也燥、嘴唇干,应喝绿茶;如果吃的太腻的时候喝浓红茶、浓花茶,喝茶基本上就这儿个规律。如果经济条件好一点的,早晨起来喝一杯淡淡的铭钱茶或是雨前茶,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截取的是春天的那一段的信息,它是往往带的那段信息,早晨起来6点钟一杯薄薄的小茶叶,喝进去以后,你感觉到这个精力就开始有了,它把春天的那段信息藏到里面去了。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喝一般的茶了,什么乌龙茶呀!可以喝这些茶,茶我就讲这么多.
起居饮食话养生
《皇帝内经》中说: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身体就会强壮,不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同样都生活在世界上,但结果却是不同的,(聪明)的人,在没有病时就知道养生,(愚蠢)的人,在生病以后才知道治疗,(愚蠢)的人常感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当然耳聪目明,身轻体健,即使年纪已大,仍可焕发青春,本来身体强壮的人会更健康!
养生的内容包括:
一、要懂得春夏秋冬的特点,扬长避短,适应气候的变化,而把握自己的行为。
二、节制喜怒的分寸,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规律的起居。
三、调节包括饮食在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刚柔相济。如果做到了以上几方面,邪气就不会伤害人体,人就可以长寿,并且保持身体健康。
近年来,养生逐步被人所重视,什么是养生呢?最早提出养生的是2000多年前的〈皇帝内经〉,我们只有查到养生的出处,了解养生真正的含义,才能真正使养生正源清本,我们现在关于养生好多的理念是不正确的。比方说,有一种理念:每个人每天应当要吃1-2斤的水果,有一些糖尿病的老人家必须每天要吃半斤黄瓜和一斤西红柿,说那里面有某种维生素,这是个错误的理念。水果是不能随便吃的,只有你发现嘴唇是白色的,舌头是白色的,这说明你是气虚,水果在广东除了荔枝和桂圆是温性的,其它的是凉性的。香蕉是寒性的,这些东西破气。胖的人越吃越胖,糖尿病的人是越吃糖尿越高。只要你的嘴唇是红的,舌头也是红的,这是时候你就能吃水果。嘴唇红标志着胃气不降形成的胃火上升,舌头红标志着你的心阴虚内热,这时要吃水果。吃到嘴唇和舌头不红了到粉的时候马上就停,再吃就过了。所以养生呢,就好像一个好的厨师在炒菜,火候不到,生,火候过了,菜又炒烂了。
列宁讲“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我们中国讲的中庸也是这样,不偏不斜,上下适中,过了就失去了这个事物的正确本意。所以我们今天讲养生不可以讲的很多,因为养生的容量太大了。如果我们今天通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使大家能够对养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达到了正本清源的目的,也就够了。养生一词在〈皇帝内经〉里是中医的基础,也是养生的基础,它里面分了两篇,其中在〈灵书。本神〉一篇里讲到,智者之善生也,必须四时而是寒暑。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养生必须和一年四季相结合,和喜怒而安居处。有智慧的人要养生就得符合四季。在这四季当中,它的喜怒要掌握好,随遇而安的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后面讲节阴阳而调刚柔,阴阳在时时处处,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随时的能够把握好阴阳,把握好刚柔,这样才能是自己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如果这三点都做到了,就能够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调解阴阳的变化,这就是养生。邪气就不会侵害你。什么叫邪气?实际上我们所有的人得病,无非就是两邪。一个是外在的风邪,一个是内在的湿邪。如果我们能避开这两种邪气,我们就可以长生久视。活的时间长,久视,耳不聋眼不花,有质量的长寿。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聪明的人懂得养生他不会得病,所以他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愚蠢的人不懂得养生,到了有病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所以我们能够明白养生一词的真正含义,就会对周围的一些文章、理念进行鉴别,就能够树立起一个唯物辩证的养生观。
第一个部分。
养生是一种大文化,如果说养生是一种大文化的话,它起码应该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跨越众多的学科,并能够成为人类文化基础的文化。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比如说,从清代到现代的小说,如果写的好的准确的应该是〈红楼梦〉,因为红中写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它符合这个人的身体情况,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精神。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物质身体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曹雪芹不愧是个大家,他精通中医,审视红中的人物,人物中的言谈举止都和他们的身体相符合,所以红写的是人,写的是这样一个群体所创造的社会空间。由身体的健康到身体的病态,写出了他这个整体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整个过程。所以现在只有红学研究会,目前为止还没有三国演义水浒研究会。举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所在的社会是人构成的,这个人他的身体决定了他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就构成了一种社会的氛围。所以说〈吕氏春秋〉里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做“万事治本,必先治身”。如果身体出现了问题,他的精神状态就会出问题,这就是中医所讲的七情,肾主恐,肾气不足的人容易恐惧。肝主惊,肝气不足的人容易受到惊吓。有一个妇女,胆子很小,关门她会吓一跳,电视声音大,她心里就很慌。这就是肝气太虚容易受到惊吓的表现。肺主忧,肺气不足的人多忧愁。红中林黛玉患肺结核就是忧所造成的,整天就是不高兴。脾主思,脾虚的人就是思虑太过,有一些老人脾太虚了,儿孙在外边,他在家里提心吊胆的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出车祸,会不会路过哪个工地被砖给砸了,到最后虚到了什么程度呢?儿孙到家里看他,他担心孩子会不会把厕所的手纸给拿走了,所以,人的物质身体和精神状态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孤立的。所以说养生这种大文化它穿越一切学科,并且成为人类文化基础的一种文化。
1,宇宙的宏观性——养生文化虽然研究的是人的身体,但不是仅仅局限人自身的这些可视的东西,有没有胃穿孔啊,转安酶高不高啊,它不仅仅是这些。养生文化它把人的视觉放在了整个宇宙去看人和天地的关系,比方说,我们去年是丙戌年,前年是乙酉年,六十年轮回一次。这就是六十甲子。那么六十年它在回到它原来的起点,六十年的运气是不一样的。前年是金运,乙酉年是金运当家。金运当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秋天躁气太过,躁到什么程度呢?比方说,已经立冬了,快到冬至了,还是一片秋天的景象。金运当家就是躁气太过,要多吃点凉性的东西。丙戌年是水运当家,寒冷水多,南方人是不吃辣椒的,吃点辣是很舒服的。因为水运当家多湿多寒的原因,肺喜润恶湿,稍微吃点辣,它就是以躁去湿,所以六十甲子一年一个变化。那么每一年呢?24个节气的变化,节气一变,人们的感觉就变了。比方说,去年的5月5号,23点32分立夏。在立夏前18天为土,那么这个时候立夏,在南方北方很多人的脸就会发黄。为什么会发黄呢?因为5月5号立夏,立夏是一年的太阳时象。太阳时象的时候赶上水运,阳气不足就不能够化土,脾胃和肌肉、大肠和小肠、膀胱在人体里算土,土气不足胆汁容易往肌肉里面渗透。所以人的脸色就会偏黄。每一年又包藏着四季的变化。从每年的大寒开始,到第二年的大寒一共分为五个大阶段,它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养生首先要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脱离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个人往往就会形成瞎子摸象。一个瞎子摸到了象腿,就说象像个大柱子。另外一个瞎子摸到了象尾巴,就说象像绳子。所以必须要结合整个天地运转的情况去了解人在这个空间是处于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我们脱离开大的环境去单独的谈人的身体,实际上在哲学上叫做机械唯物主义。说到底就是违反了客观规律的主观唯心主义。有一个华裔的企业家,30多岁,在北京一家最权威的医院做检查,穿刺的结果是肾硬化。我们常听过肝硬化,很少听过肾硬化。什么叫肝硬化呢?就是肝纤维化了。肾硬化和它的道理是一样的。肾就像丝瓜瓤子一样,于是他引起了很大的恐慌。经养生询问,双肾没有变形。检查身体那天是忌日,他检查的那天正好刮沙尘暴,养生师告知你的肾没有问题,建议选一个艳阳天再去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他一听就乐了,他说我已经做过了检查,就是选择的艳阳天去的,结果肾没病。这就是天气对人的影响,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的领导同志做例行体检,检查之后很忧愁,转安酶高,非常高,平时没有任何感觉。建议他选个日子重新再检查,结果和年轻人一样的正常。简单的讲一下,人和自然这种奇妙的关系。沙尘暴主风,风纤维化,纤维它在八卦是讯挂,讯为风。如果这个时空是刮风的时候你去检查身体,都会出现这种纤维化、转安酶之类的这种病的一些病象。实际不是这种情况,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办法,检查身体的时候看看天气预报,晴、风力1-2级最好是在上午,那么这种结果就会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就会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有资料显示,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举行一个月的总罢工,不看病了,事后耶路撒冷埋葬协会做了统计,全国人口死亡减少50%。医生不看病了,人反而不轻易死了,十年以后以色列全国医生再次举行总罢工,这次罢工长达85天,过后埋葬协会又做了统计,在这85天中全国人口死亡率又下降了50%,所以说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人和自然,要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国外的一些医疗界的笑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的古代医家是非常明确的,他们讲不懂五运六气,张口动手就是错。这是一种大科学,我们学过系统工程的人都知道,如果偏离了你所确定的这个点,你多走一步就向错误迈了一步。这个方向不能错,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如果调理和看病的方向不对还不如不看,这是历代医家总结出的一条真理。中国的医家在选学生的时候就是看两条,德和才,有德无才是庸医,有才无德是损医,最好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因为为人家调养关系到健康乃至生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第二部分
临床的实践性—— 任何一个事物的正确与否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检验,也有一种理论认为是八千年。这是现代医学无法比较的一种临床检验,二次大战以来有不少的新药都被证明有严重的副作用。比方说,链酶素会引起小孩子的耳聋,可是拿过来我们几千年的古方,只要用的对,用的恰当,还没有听说过有副作用的,而且一用就灵。去年4月7日,美联社有一个报道,说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接受英国男性健康杂志的访问时说“如果我们对八千年的印度和中国医术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确实漏掉了很多东西。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因为他们的医学理论基础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谐整体中的位置!”这句话讲的非常好。从他的这段话中,看到了他比较高的哲学水平。中国人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是值得反思的。我们有一些青年不太了解中国的养生文化,甚至在网上诋毁中国的养生文化,这是一种不了解的表现。我们的仁闻先祖,把自己融入宇宙中,去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真知。这个我们现代人很难做到的,因为现代人心浮气躁的多,能够真正的静下来感知宇宙变化的人不多,所以他们获得的是真知。比方说经络,经络是几十年前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中医的伪科学的一个口实,中医讲经络,谁看的见啊,后来有人用仪器把经络照了下来,发现仪器所拍下来的经络和古代人画的经络图没有差别。古人怎么知道经络是这样的呢?就是一种内视。这种内视的基础就是静,及其的安静,安静的和宇宙同步的时候,它就准确的感知到了经络的去向。这是现代人无法相象的。
第三部分
养生是一种通俗文化——   它是一种人民大众天天都在使用的文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养生,古人也讲,百姓用道而不知道。老百姓天天在用这个道而不知道这就是道,我们民间有很多说法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晚吃萝卜,早吃姜”这就是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冬天外边冷,把毛孔封住了,热含在中间,所以冬天人容易出内热,冬天吃萝卜可以把内热降下去,夏天太热阳气往外放,中间就出现了空虚,寒就进来了,冬天内热,夏天人们往往容易拉肚子,这是内寒的原因。所以夏天反而要吃姜。早晨太阳出来了,阳气上升,姜是升阳气的,早晨要吃姜。到了晚上阳气下去了,体内的阳气也下去了,不下去你就睡不着觉,叫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明。到了晚上萝卜要把你的阳气降下去,阴气才能升起来,才能睡个好觉。老百姓都知道的事往往不知道这就是道。还有很多。比方说春捂秋冻,春天是阳气上升的时候,春主风,风是百病之始、百病之长,所有的病往往都是从风开始的。所有的病根风最大。春天如果不捂住,风邪进来了,就使你的阳气无法上升,所以春天要捂,秋天要冻。因为秋天阳气开始往里收,你不能太热,太热了阳气往外放,要冷一点,凉一点,冻一点,阳气才能收回来,阳气收回来了冬天才能藏的住。第二年的春天你才会有精神,这也是道。这种起居饮食老百姓都知道,但是用道而不知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养生之道就在老百姓之中,只是我们不知道哪些是道,养生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这些道理讲老百姓听,使老百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四部分
用养生哲学观辩证现代病和人的行为关系。
现代病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与世界人口的长涨是成正比的,甚至超过了人口了长涨。这种情况怎么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规律的平衡法则,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恐龙的消失,应为恐龙太庞大了,当地球上资源不能够满足这些庞大动物生存的时候,必须有一种自然的平衡法则来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自然优胜劣汰的一种选择。我们看到电视上有成群的鲸鱼在自杀,人们往往采取是施救措施,但是这些鱼推到水里又上来了,一心的要死,因为人类对海洋的掠夺太过了,已经没有食物使这些鲸鱼在继续活下去。于是这种自然的调控就开始了,我们能够来谈养生,今天这么多的朋友坐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养生。第一,在坐的人一定是聪明的人。第二,你们应该好好的健康的活下去。
下面我先讲一下大家比较关注的心脏病。《皇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冠,把人的脏腑都给命了名,心为君主之冠,心是人体的皇帝。我们下棋的时候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是丢了驹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棋就没输。你就是兵马炮再多,刚下了两三步老帅被干掉了,你就输完了。人也是这样的,只有心脏不停跳,怎么都好说,心脏一停跳什么都没得说。心脏在人体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从养生的角度来讲能够把握心脏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黄说“心为君主之冠,君主宁,群臣则安”君主要是没问题,其它的脏腑都没有多大问题。如果君主出了问题群臣就乱了。心脏病在南方问题不是多大,但仍然是众多病里的主要杀手。心脏病在北方是较多的,心脏病(好多人心里糊涂就给带帽了)例如冠心病,早博,间歇等等。其实真正的心脏病人没有几个。先说一下常见的几种,例如心房颤,供血不足,心脏间歇,心脏停跳这些病大部分不是心脏病,是什么病呢?是脾病,中医讲脾主肉,脾气足肉气才足。如果脾气不足了,肉气也就不足了。肉气不足了心脏这块肌肉它就没有劲了,就会出现供血不足,蠕动的劲不足,供血就不足,它实在没劲了,歇一会就是间歇,实在跳不动了,它不跳了就是停跳。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在医院里有些医生对病人家属说,你们病人已经没有医治的价值了。为什么呢?因为心脏要用起搏器,不用就停跳,这时你看看他脸上的肌肉是松弛的,是脾气不足、肉气不足所致,嘴唇是白的。脾主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嘴唇没有血色了,脾气不足了,看他的舌头是胖的,也是脾气不足所致。所以给他肉气补上去,病人两三天就能坐起来。一星期后就可出院。看起来很神,其实这个我们的祖先两千多年前的黄:写的清清楚楚就这么简单。按照哲学意义上讲越是复杂的东西解决的方法越简单,因为难和易它俩是一对矛盾,是对称的。难有多难,易有多易。还有一种病象就是从心里一阵一阵的发冷,这叫心寒,心寒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悲观厌世,甚至感觉到世上是一片凄凉。这个心寒它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加重的。刚才说的心房颤、供血不足、间歇、停跳这个一种现代医学上的病名。中医叫做心气虚,当人进入虚的时候疲惫、胆小害怕、心里担不起事情、重则悲观厌世想自杀。自杀的人到最后那个环节是心气虚到极点,如果能赶的上的话给他补心气,大概在15分钟之后让他死他都不死。有一个台湾的商人30多岁,长的很丑,找了一个东北的姑娘比他高一头,模特一样的,结婚以后生了孩子。有一天他的太太要和他离婚,怎么劝都不行,他就写了份遗书说,既然你不爱我了我所有的财产都给你,就把门反锁上把煤气打开,幸亏是抢救下来了,还是要死。养生师给他补了心气,半个小时候后问他还想死吗?他瞪着眼睛说谁想死了,我要写诉状,我不能把所有的财产都给她。他现在清醒了。刚才的心气是虚的。这种物质身体决定了悲观失望厌世,哪还有什么斗志。现在把气补上来就不是他了,所以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如果心气虚再往下深入一步就是心阳虚,阳气虚了就会心寒。心寒除了悲观厌世之外,感觉到特别的凄惨。和心脏还有关系的就是第三种叫心阴虚。心阴虚的特点是什么呢?恰恰相反,心气虚是推动心这个肌肉的阳气减弱了,那么心阴虚不是,心阴虚是在肌肉里的润滑物质匮乏了,就是这个心肌在运动的时候它需要有一种润滑物质很畅快的运动。这种润滑物质没有了以后呢,心肌运动的时候就干磨,磨出热来了,这叫心阴虚内热,这种内热在现代医学上往往比较多的就是血脂高。心血管堵塞,它的表现为舌头是红的,口中没有津液,五心烦热,两个手心和脚心热,心里烦热。它在精神上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失眠,无端的着急,可以没有任何原因的突然就着急。上面所说的心脏的这种失衡在现代医学上出现了新的病名:心肌缺血、心衰、心梗、干燥综合症、心瓣膜关闭不全等等。什么叫心瓣膜关闭不全呢?我们管心叫心房,心就像一个房子,血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那么都有个门。一开一关血循环,医学上管门叫瓣膜,心脏的瓣膜是一瓣一瓣的,如果心气不足的时候肉就松了,心室的肉一松以后房子大了,但是窗户门小了,它就关闭不全。像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换瓣膜?换金属的瓣膜,那就每天要吃抗凝的药,要不然瓣膜上就会挂满了血,最后还是出现梗塞的。换生物瓣膜不挂血,但是大概是3-5年就要开一次膛再换一次。实际上把它的肉气补足了这个瓣膜就严丝合缝了。
那养心怎么养呀?养心从精神上讲就叫做少思寡欲,别让心这么累。人到老的时候回头展望,你在这一生当中,争也好斗也罢,多少是有意义的。数来数去没几件,都是瞎折腾。所以首先要少思寡欲,大度一些。那么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呢?大家记住了:苦入心,苦味的东西往往是往心经上走的,吃的太咸了就会抑制心气,有的人吃完了宴请之后。喝点酒就要哭了。实际没有什么伤心的事,那是吃咸了,太咸伤心,但是少量的吃点咸它有可以补心气,经常不吃盐的人没有劲,是心没有劲了,多甜伤心气,如果吃甜的多了它会泻心气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饭要吃七成饱,晚饭最好是吃五成饱,因为晚饭吃多了会心痛也叫心下痛,心下痛不是心病而是胃病,因为一躺下的时候平了,胃就会顶住心下感觉是心痛,其实是胃吃的过饱过撑。
第四部分
早睡早起——   不停留风动处。风为木,人的肌肉为土,木克土,如果说风太过了就会进入木中,如果是肉受到了侵蚀,受到了风的侵蚀,这时人的肉就如同湿布紧裹,像给你裹住了一样。这时心就会紧,人呢,一定要避开风。说风水风水就是一避二避水。风进入了人的肌肤,它就使人的肌肉出现了这种痉挛。水主寒,人离水太近,会伤到你的肾气,离风太近就会伤脾气。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你在屋里活动的时候就把窗户打开,不动的时候就关上窗户,一定要避开风,再一个不要去争执,不要去吵架。另外可说可不说的不说,因为我们一生当中废话太多,一到饭桌上说了很多的话,回来的时候想想今晚吃饭都说了什么呀,全是废话。因为话多伤气,所以古代要求养生呢,叫做食不言寐不语。吃饭的时候别说话,睡觉的时候别说话。吃饭的时候说话弄不好会弄出人命,为什么呢?因为在喉咙里面这块肉,你说话的时候把食管盖上了,你吃饭的时候把气管盖上了,你又说话又吃饭它来回忙乎,有些老年人反映迟钝一点,饭进了食管一口气没上来,四分钟就走了。所以过去古人讲叫做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七十岁的人到你家来不要留,说不定晚上一睡就过去了。责任是谁的?八十岁的人还改留吃饭,老人家哈哈一笑过去了,你说你的宴席是喜事还是伤事?这是一种经验,反过来我们要反思。吃饭的时候是尽量少说话,实在想说挑有用的说,没用的话少说。为什么要寐不语呢,睡觉前躺在床上说话,今天晚上的觉你就甭睡了。一说话肺经动,肺经一动心经就动,心经一动心肺互连,兴奋了就睡不着了,扰动阳气了。那么这个文化和英国的文化是一样的,英国贵族吃饭是不允许说话的,在养生方面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在古老文化的国家大家的规矩都差不多的。老子讲“话多受穷不如守中”啊!话多丢的东西太多了,不如守住中气。
心就讲到这里下边再讲讲肺。黄讲,肺为相父之观,肺是人体里的宰相,它管什么呢,它管气节,什么意思?肺为气主,它管人全身的气息的调节,它又管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的转换。都靠肺来调节,如果肺出了问题就不得了了。一个国家的宰相出了问题是不的了的事情。肺的失衡倾向有哪些呢?首先是肺气不足,表现的在病象上是气短、胸背冒虚汗、再重一点就是呼吸无力,靠呼吸机来解决问题。当人的肺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忧愁,情绪低落不愿意讲话,讲话是靠气来推动的,如果气不足就不愿意讲话,如果肺气不足再发展一点就会形成肺阳虚,病象是胸背寒凉,易风寒感冒,咳嗽的时候是寒咳,咳出来的是白痰,再重一点就会外边高烧里面寒凉,外边高烧到39度里面冻的打哆嗦。这个时候精神上就会畏惧,就会有一种悲切的感觉,这种肺气虚它导致的一个现代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病名,就是呼吸衰竭。这个时候就要靠呼吸机来呼吸,它的问题出现在哪里?还是出现在肉上。一看嘴唇是白的,舌头是胖的,那么又出现了刚才所说的那种症状。呼吸已经不行了要靠呼吸机,那是肉气不足的时候这个肺机的拉动无力了,这种病人往往也是医院里告诉家属上不上呼吸机,呼吸机是按小时计算的,如果一年都要靠呼吸机的话,十年前的价格一年是一百万。上就活,不上就准备后世,这种情况你把肉气补足了,通过一段时间七八天左右也就恢复了。类似的情况还是在肉气上,如果把这个问题弄反了呢,结果是南辕北辙,倾家荡产。和肺阳虚所相反的一种症状就是第三类,肺虚热。它的病象是脸经常红,脸腾的一下就红了,一红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往往这种情况表现在妇女更年期,一下子热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胸背容易出汗,特别是南方人上热下寒,胸背也热,腰以下冰凉。这是肺阴虚内热。肺阳虚的人,肺气虚的人它的发烧是发高烧38、39度,凡是阴虚内热的人发烧是发低烧。你看似很热一量温度37.2-37.3不会超过37.5度的,这种情况出现以后就是一个躁,烦躁不安。热惯胸背。第四类情况就是肺实。有一百个人在屋内,走进去就知道谁得了肺实不用看。肺实的人发出一种气味,什么味呢?一种青草发霉的味,这就是整个肺细胞处于那种采纳氧气很薄弱的状况,呼吸也很浅。肺实的人马上就要感冒了,它的病象是表情呆滞,有写木纳,反映迟钝。宰相呢,宰相内外都得协调呀,协调不行了,实际上它是寒气凝结于肺。浓痰雍肺,整个肺细胞里全是痰,这种人你给他调完以后,痰可以一碗一碗的往外吐,吐完了就没事了。以上这四类情况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那么它就会出现现代医学所划定的一些病名: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积水、肺纤维化等等。再严重一点它传导给心,是心脏也出现了毛病。讲了心和肺大家起码会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很严重的心脏病、肺病未必就是心脏病和肺病,可能就是肉气不足,你可能面临几十万上百万的医药费,可能就是几百元几千元就可解决的小问题。也就是以简制繁,化繁为简。这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抓住了主要矛盾,由主要矛盾而产生的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对肺呢,我们养生的办法是什么?注意针对寒热随时的调理,太寒的时候用热去调,太热的时候用寒往下降,能够随时保持肺的正常功能,因为肺是宰相。是调节各个方面矛盾的,它不能生病。肺怕寒,当你感觉到热的时候千万不要脱外衣,当你感觉到热的时候热已经出来了,一脱外衣,寒乘虚交换进来了。这个时候,感冒就开始了,所以古人讲,人得病无非就是一穿一脱,如果穿脱不当病就开始了。养生的办法,我们在南方要非常注意这一点,晚上睡觉要关窗,这对南方人是个很难的事,不能开电扇不能开空调。这可怎么活啊。好,下面讲一个道理:人在睡觉的时候谁来保护人体,人睡着了可是内脏还在运动,气血还在体内奔流不息,是体内的卫气在保护着它。人在睡着的时候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卫气,把人给包了起来,卫气在它里面的气血就会正常的流通,气血消失了里面的流通就开始发生问题,邪气就会进来,开着窗户开着空调开着电扇把卫气给吹散了,吹散了以后人体还勉强的又出来卫气又把身体给包起来了,你又给它吹散了它又出来了,最后把人体的阳气给掏空了,这时风邪就进去了,所以开空调睡觉早上起来脸是黄的,身上是紧的,头如布裹,那就是风邪已经进入了你的肌肤了病就开始了。在病态当中又建立了一种病态的平衡,也能活。在广东早上喝早茶老人家一看脸是青的,眼睛是凹的没有一点神,只有嘴在动,咔吧咔吧的,他是怎么活的呀,就这种身体怎么还能活呀,那就是在病态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平衡,为什么还能活?因为广东处于南方,南方为梨卦,梨为心,所以广东人心脏病的就少,但肾气不足。北方人处于北方,北为坎,坎为肾,北方人肾气足,心脏易出毛病,北方人十个人如果发生了这种死亡的话,大概七到八个都是心脏病,这就是南北的一种差异。我们要活出一个好的身体质量,所以要避免外邪的侵入。就是晚上要避风,夏天的时候先把屋子吹凉,洗澡就睡,睡到半夜热醒了把空调开开,到里面冲个凉,再睡时把空调关了很舒服。第二天早上起来阳气很足,在吃的方面辣入肺,食物过苦会抑制肺,喝苦咖啡不放糖,喝淡一点的,如果咖啡喝的太苦了就会抑制肺。微酸是补肺的,菜里面放少许的醋是补肺的,尽管辣入肺,但是太辣了会泻肺气。吃辣的吃多了说话就没劲了,因为把肺气给伤了。
第五部分 肝
《黄帝内经》——讲“肝为将军之官”。肝在人体里是将军,主谋略。大家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难道我的肝和我的思维有关系吗?关系大了,将军之官它是攘外安内,平定诛乱。如果人生了病首先是肝出了问题,是将军没有尽职,它没有平定诛乱。谁是将军的兵马呢?是红血球和白血球。那将军的粮草是谁呢?是血液中的营养物。肝为血海,肝藏血,它所统帅的这支部队就是血。如果我们不能够把肝给调理好那么你的行为、你的身体往往就发生混乱。有的做企业的,明明他的企业最近不好,外强中干。尽管他的企业上市了,资产有上千万可他还是亏的。为什么呢?肝气是虚的,他的谋略不及,在有机会的时候总是慢半拍。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肝气太过,他的企业严重的资不抵债。拍板快,失误多,矛盾就多,所以肝是主谋虑的。在肝上面的胆,肝胆相表里,胆为中正之官,专管决断,胆大胆小就是胆气足不足,所以《皇帝内经》讲——气已壮胆,胆气足的时候人就气壮山河,胆气虚的时候那叫胆怯,那叫胆小如鼠。只有胆气足,肝没有太过又没有不及,这个时候人处理事情果断而准确。所以说《皇帝内经》是一本神书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它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说的非常清楚。肝如果失衡它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肝阳亢。肝气太过了。中医是讲中庸,既不能太过又不能不及。在天气上,去年是5月5日立夏,如果立夏的时候还是凉风阵阵,这叫不及,这叫节气到了气候未到。不及就会产生瘟疫。什么叫太过?立夏时烈日炎炎,刚立夏就这样了那叫太过,太过也会出现瘟疫,但是瘟疫好治。那年得非典的时候是不及,已经到春分了还是立春的气候那叫不及,所以必然的要出现一场瘟疫,而且这个瘟疫它也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实际上这种情况这一年要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一两千年的古书上都已经说明白了。因为这种自然的变化它是一种大的趋势,这种大的趋势必然要产生它所对应的结果。当肝气太过时,这为阳亢。肝是克制脾胃的,如果没有肝的克制,我们的人大概都要长到三百到四百斤左右。扬子晚报上登了一位墨西哥的先生,长到了一千斤重,他们正在研究怎么样做手术,做手术是没有用的,那叫肝不制脾,就这个病到处求救,无济于事。肝为木,人身上的肉为土,木克土,但是不能克制太过,如果太过了它的肉就受到了抑制,所以病象就出来了。就会出现脾胃不和。有很多二十多年的前表性胃炎,看过很多著名的胃科专家都没治好,经调理师调理一个星期就好了。把你的肝气稍微这么一降不克不就好了吗?当脾胃不和的时候,会出现胸肋胀满,胆汁无法送到十二指肠,没有足够的胆汁介入,那么菌群失调就会产生胀气、肋胀、眼红怕热、眼白红,再严重一些就是甲亢,眼球突出,它在精神方面就会表现为烦躁不安,重则暴躁,气哄如牛。我们有一些企业家、领导肝气太过,你看这个人有眼袋那就是肝气太过,和肝阳亢相对应的就是肝气不足,南方人应该是最有体会的,大概有十个是八个肝气不足的,肝气不足就会目倦神疲、腰膝酸懒,大街上很少有吵架的,再大的事情好像也吵不起来。到了东北就不一样了,东北人不吵,刚说两句就打上了,肝气足啊。肝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不足到极点的时候那就是抑郁症。中央电台的著名主持人谈起抑郁症,全国能统计上来的抑郁症青少年是三千万,凡是抑郁症都是肝气虚到了极点。抑郁症就是精神病。问题就是发生在睡觉过晚,肝气虚,只要注意早睡觉早起床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肝阴虚主要是肝的润滑物质匮乏,它在运动过程中细胞摩擦过热就出现了肝阴虚内热,肝阴虚内热的表现和肝气不足的区别在于:肝气不足眼白不红,肝阴虚眼白发红;肝气不足没有精神和别人吵架,那么肝阴虚的时候没精神我还要吵,就这么个区别,叫做无因发火、焦虑。以上这些情况它可以导致现代医学多划分的一些病症:脂肪肝、血液中的脂肪超标、肝炎、前表性胃炎、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等等。除了肝胆病以外,所有眼睛的病都是跟肝有关系的。在关节的病就会出现膝关节还有身体各个关节出现病。顺便说一句,南方的好多老年人最后要换膝盖骨,因为肝虚啊!肝主筋、肝不养筋的时候,膝关节它是最大的一个腑,关节就会软化,软化以后呢?两个骨头之间的软垫就被磨透,磨透以后,骨头磨骨头,怎么走路啊?疼死了!这时人就会比平时缩短2—3公分,现在换膝关节有不锈钢的、有钛金的,,大概是换一个4—5万吧,实际上呢?当你的肝气补足了,筋气就补足了,筋气补足了,膝关节的两个骨头之间的软垫就长出来了,就不会疼了。那么,对于肝的养生,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早睡觉,几点睡觉最好?10点最好,其实,从九点开始就是养肝的时候了,人的肝养护的关键是六个小时,就是晚九点—凌晨三点。
第二、不要发怒,人在大怒之后气与形相脱离,那就会伤肝,讲到肝就必须要讲到风,因为肝主风,风是最容易往肝里面走的,风入肝、入经、入血,要掌握一个原则,动的时候可以有风,不动的时候就不能有风,,你在大街上走,有些风不要紧,你站在那里有风。你马上就要生病了,风主动,你动的时候不怕风,静下来就要马上避风,这是一个养生的秘密,你们回去可以试试,你不动的时候,风一开始还行,过一会脖子就硬了,因为风先走颈项的。
第六部分   脾胃病
现代医学不太注意脾,还有的把脾给摘掉了,为什么要摘脾呢?说是脾不好,摘脾能保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来看呢,不能这么做,脾在《黄》中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是简易之官,就相当于现在的纪委、检察部、政策研究室、人大政协合起来的这么个单位,简易,就是提正确的意见。也就是说,可以对皇上提意见和批评,将能战死,武将战死沙场,文官简死,文官给皇上提意见,皇上把他给杀了,跟武将在战场上战死是一样的光荣,。所以简易之官,它实际上是人体的一个预警机制,如果要是预警机制没有了,那么人整个的这个机制就少了面镜子,所以说脾是不能轻易摘掉的,脾失衡的错误倾向有哪些呢?首先,是脾气虚,就没有足够的气来支持肌肉的活动,,也就是肉气不足,人就会出现肌肉酸懒,懈怠、乏力、中气不足、这时,人就会气短、脱肛、便稀。讲到这,个别人对中医有误解,也能谅解,因为我们现在医学确实把我们最宝贵的祖国中医的文化遗传给丢掉了,有一个外地妇女的女儿脱肛,才刚刚五岁。脱肛的肠头都紫了,医院说是要马上手术,经过调理,病就好了,补补中气,第二天早上,孩子的妈妈高兴的说,真的是好了。其实,脱肛是中医里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毛病了,那就是脾气不足、肉气不足,一补脾气它就回去了,现在想想,怎么来认识祖国优秀的中医文化,不用它真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有一个领导,得胃病三年了,什么要都用了,中医的、西医的都看遍了,其实,他得的是扬名热,什么叫扬名热?就是胃热和大肠热,稍微把热降下去,病就好了,胃气往下走,大肠气往下走,它就顺了,它一热,热气上升,就给顶住了,就是胃病,中医养生的感觉就好象对马列主义的态度一样,学马列一定要学马列主义原著,千万不要学张春桥、姚文元在讲解马列,那就偏了,如果脾气不足的时候,在精神上会出现什么呢?郁郁不乐、心烦疲惫、思虑无度、胆小多疑,很多的精神病实际上是脾虚病,脾气虚到了一定程度会形成脾郁,这种脾郁会引起连锁的反应,什么叫郁?就是郁郁不乐、脾郁会形成心郁、肾郁、肺郁、脑郁、肠郁、等等。
时令、起居养生箴言(一)
一、四季防病
箴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语译:春季三个月中,为陈旧的万物发新生芽之际,天地间一派生发蓬勃,万物也繁荣新生。人生活在这生发的季节,也应每日晚睡早起,起床后在庭院中散步,让头发披着、身形放松、衣服松解,以反映志气的新生,让生长旺盛而勿摧残杀戮,让予给的多而勿掠夺,让赏赐的多而勿惩罚,这都是春季生发的反应,是人逢春季的养生法则。如违背了春生法则,很易耗伤春主之脏的肝气,至夏季将患寒邪为病,使之本该茁壮成长的反减少。
评述:春气发陈,万物俱生,人亦应之使志生、新生、多予、多赏,才有利夏长养生。
箴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语译:夏季三个月中,一派繁荣众秀的气概,经过天气与地气的交会,万物开花结果、勃发生机,人也应迎着夏气之长,晚睡早起,不可厌恶阳光,要使情志无愤怒,与夏天的华英成秀气概一样、生气蓬勃,爱向外进发,这就是夏三月人应夏气而茁壮成长的养生法则。如违背了这些,则可耗伤夏所主之心气,而衍成秋季之疟病,影。向收藏的质量,冬季还易发生重病。
评述:为应夏三月的蕃秀华实之气,人也宜夜卧早起,无厌日,志无怒、气得泄、爱在外,这样才不致于影响养其茁壮成长的养生之道。否则,非唯夏不能长,还影响秋之疟生、奉收少及冬之重病。此可见夏季养长之要。
箴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语译:秋季三个月中,万物的生长已容颜平缓而成熟,天气急变而清肃,地气明爽而秋高,此时人亦应秋气之变而宜早睡早起,鸡叫即起床,并使情志安宁平静,以缓解秋天肃杀之气,此时要收敛心神,使像秋气之平容一样,情志也宜内敛而不外泄,因肺气的清肃而顺应秋气的特点,这就是秋季养收的修养法则。如违背了这一法则,可耗伤秋季所主之肺气,至冬季可发腹泻等病证,以致冬季的收藏之气相应减少。
评述:秋三月,天地清肃,人也宜应其收敛之气而早起卧、志安宁、敛神气、缓秋刑、清肺气。否则可耗伤秋所主之肺气,使冬发为飧泄,影响收藏减少。
箴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语译:冬季三个月中,反映出万物生长停顿和一派藏匿的景象,水结冰、地冻坼、阳刚之气似已收敛,此时人亦须顺冬藏之气而早睡晚起,以待阳光和温暖,使情志收敛伏藏,好像有自己的主意、好似已有收获,生活上要远离寒冷趋向温暖,不使皮肤泄气而使内气外逸,这些都是对冬气的顺应,是符合冬天养藏的养生法则的。如违背了这些则可耗伤肾气(冬主肾),至来年春季可发生萎软厥冷的疾病,且还可致来春应有的生气减少。
评述:为顺应冬三月闭藏之气,人亦宜早卧晚起、情志伏藏、去寒就温,不泄阳气,以利养藏的长生。逆之则非仅冬伤肾,且波及次春的痿厥和奉生,由此足见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亟须顺应之,始可保健延龄。
箴言: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语译:不正常的狂风经常刮来,损人的暴雨经常袭来,天地间的四季气候如此令人健康难保,只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异常气候规律不相适应,以致多数人不能活到自然的寿命就夭折了。但是那些善于养生的人能顺从某些气候和环境的异常变化,故可以身不患大病,所需的器物也不缺少,因而其生气即使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也不会衰竭。
评述:此句提出了一项新的认识:一般人只是在习见的自然条件下可顺应求生,但遇到灾难性的气候和环境就难保身体的健康长寿了。但善于养生的人,有的因习练出在尚可耐受的反常情况下保健求生的本领,如气功、导引、漱津、服气、静心、节食等方术,也还是可以“生气不竭”的。这启示人们,不仅要在正常情况下习练养生,也还要学习和训练自己在异常气候和环境下的求生延命之道。当然,这后一种养生法较前一种正常情况下保健的难度更大,但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做到,如大地震的厦倒房坍,有的人可延续被困下的生命达十余天之久,这是否也与胎息、咽津、服气、绝谷等养生术的自然或不期然的运用有关?或者是因为其具有若干特异的体质使然?这问题值得从养生学的体质与在异常条件下的习练等角度加以认识和探索。
箴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战国·《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
语译:一年四季阴阳盛衰的变化,是天地间万物生长壮老死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多能做到,因春夏两季时阳气由弱渐生,故此时宜主养阳气以助阳旺;秋冬两季时阴气由弱渐长,故此时宜主养阴气以助阴旺。这就是从根本上来扶弱使旺的养生道理,故这些人就能与世间万物一样因适应阴阳消长的变化而保健延寿。若违背这一根本原则,则等于是自伐生命的本源,损坏自身的真元之气了。
箴言: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战国《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语译:天地间四季阴阳的变化,也即是万物由开始至终结的变化,亦即其生死的根本原因,如不能顺从它则发生灾害,如能适应它则疾病不会发生,这就是人养生的大道理。这种道理,善养生的人能遵行它,而愚笨的人则常不听信它。能顺应阴阳变化的人则可保健长寿,违背阴阳变化的人则常失健而易夭折。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能顺从阴阳变化的则可治可健,违逆它的则常乱常夭。如果应该顺从时却反变为叛逆,这就叫内格,也就是其事物本身的格拒和对抗,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箴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战国·《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语译:因此善于养生治国的人,对未病先防比已病后治要重视得多,同样道理,对未乱先防较已乱后治也关注得多,这也就是预防胜于治疗的涵义。如果已经生病了才想到吃药,已经成乱了才想到去预防,这就等于是口渴了才想到挖井,要打仗了才去制兵器,不是已经嫌晚了而临时抱佛脚吗?
箴言: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冬时,拥炉熏衣,啖炙炊煿成积,至春发泄。体热头昏,壅隔疫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痰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必服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元·邱处机《摄生消息论》)。
语译:春季阳气刚开始回升,万物初发芽初长,正月二月时,时冷时热。年岁较高的人,多有陈旧的慢性病。初有春季阳气攻伐,常感精神昏沉困倦,旧病遂起。加之,去岁冬天,因冷而围炉向火、热气薰衣,并多进烧烤红烧的食物致酿积滞之病,至春天时发泄出来。感到发热头昏,胸膈壅滞常有咳嗽,四肢困倦无力,腰脚疲乏懒动,这都是去冬蓄积的病,应当经常注意此类发病征兆。如初觉此冬春积疾已发作,不可当即就用疏泄利导的中药,以免伤损脏腑,另发其他疾病。但可用消去风邪的、使气平和的、清凉胸膈的、涤化痰饮的方药,或选服用于饮食治疗的方中药性微凉的、有利消化吸收的,酌情结合加以治疗,上述诸病症自可消减而使人舒畅。如果并无何不适症状,则也不必服药。春天气候渐暖和,人们应当常去园林亭阁、空旷敞爽的地方走走,以驱除郁滞的情怀而使生气欢畅。不宜独坐孤寂,心情抑郁少欢。饭量与酒饮不可多食,米面团饼之类也不宜多进,以免损伤脾胃,难以消化吸收。春天的气候常时寒时暖,不可一下就脱去棉衣,宜慢慢递减衣层才对。尤其是老年人,大多元气衰弱、骨质疏松、身体虚怯,春风多冷寒易使人感冒,故宜时刻准备夹衣,遇到天气暖和时可换着单衣,像这样一层一层随冷渐加、随暖渐减,切忌一瞬间就将棉衣、夹衣收藏不用。
评述:这一段春季养生之道,在衣食住行、防病舒心等方面着着细腻关照,实属经验之谈,更有利体虚年老者奉行以保健防病。
箴言:夏月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以防贼风中人。饮食宜温软,不令太饱,畏日长永,但时复进之。渴宜饮粟米,温饮豆蔻熟水,生冷肥腻,尤宜减之。若需要食瓜果之类,宜虚实少为进之。夏至以后,宜服不燥热平补肾气暖药二三十服,如苁蓉丸、八味丸之类,以助元气。   (元·邹铉《养老奉亲书》)。
语译:夏天气候炎热,但在屋檐下过道或墙有穿洞和破窗之处,都不宜纳凉解暑,以免贼风吹人致病。饮食也宜微温和软脆,不可吃太多,如担心夏日太长易饥,宁可间或再食。口渴宜饮小米粥,或稍温的豆蔻汤饮。对生冷肥腻之类饮食,尤宜尽量减少。若想吃瓜果之类的东西,宜稍微吃点不可贪多。夏至以后,体质稍虚的人,可因人因虚不同而选服一些药性不燥热而能平补肾气的温补药二三十剂,如苁蓉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以助元气的恢复。
评述:此句主要是就夏季调理饮食和纳凉提出若干符合养生之道的经验,值得一试。
箴言: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稍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著,使人扇风取凉。……头为诸阳之总,尤不可风,卧处,宜密防小隙微孔,以伤其脑户。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着头皮,当在无风处梳梳,自然去风明目矣。……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语译:屋檐下,走廊里,弄堂中,破窗处,都不可藉以乘凉,这些地方虽较风凉,但致病的凉风最为厉害,只宜在空敞的堂屋、净室、水亭中,树木的荫凉处,因其空敞洁净,自然感到清凉舒爽。这样的处所更适宜于调呼吸、静心神,似若有一团冰雪聚于心中,自会感到外界的炎热在我心中已大消减;而切不可因环境炎热引发内心也热燥,如这样自更满热上加热了。……夏天,也不得在星月下露宿,或自己睡着,还要他人为你掮风而图凉快。……头为人身各条阳经的总汇,尤不可当风露宿,睡卧的地方须谨密探查有无即使是微小的孔隙,以免风钻进来,伤损脑神经。夏季三个月内,宜每天用双手手指当梳子,由前额往颈项后梳1~2百次,但不可有伤头皮,应当在避风的地方梳发,久之自然可去除风邪且能明目生发。夏季三个月内,须安静其精神的……安在安息其心火的炽旺,使心神澄清平和,对外宜远浊声淫色,对内宜清茶淡饭、少食多餐。常可登高远眺,使心旷神怡,早睡早起,不厌避白天,并顺应正阳之升,以消除暑热之气。
评述:此句进一步谈及夏季防风、防凉及饮食、生活养生之法。有助保健防疾。
箴言: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明·汪绮石《理虚元鉴》)。
语译:夏季要防暑防热,也要防因去署而取凉的不当习惯,长夏的时日则须防避湿邪的为病。
语评:此句进一步补充并再次叮嘱,夏当防暑防热,也要防取凉之不当,长夏宜防湿。
箴言:秋时凄风惨雨,老人顿多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宋·陈直《养老奉亲书》)。
语译:秋季常多刮风落雨,凄惨悲愁,老年人在此时节常多伤秋之感。亲朋或后人如见其情志多愁而不乐,便宜多方诱导和劝说,使之能驾驭心神、振作起来而忘秋之伤感悲思。
箴言:但春秋之际,故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量其自性将,养,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下痢进汤散以助阳气,又若患疾劳、①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生绘鸡猪,浊酒陈臭,咸醋粘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蚱酱之类;若风气、冷病、②痃癖之人,亦不宜食。……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注释:
①五痔:此处疑为五疔,古中医将疔痔分为心、肝、脾、肺、肾五类,或依颜色分为赤、青、黄、白、黑五种。
②痃癖:音xuan pi,读玄辟,泛指脐腹或胁肋部患有痞块之证。
语译:如在春或秋季,老病发作的时候,一定要安心保养,可根据个人的情况加以养护,秋天不宜催吐或发汗,这样可使人发热消瘦以致五脏六腑受到干扰;但可酌情针灸,如下痢可选用汤散方药以助阳气恢复。如若患有辛劳之病或五痔、消渴等证时,则不宜进食干饭、烧烤、生而不熟的鱼、鸡、猪肉,浓酒、久藏或有臭味和过咸、太酸、甚粘滑的食物,生菜、瓜果和腌酱一类的东西;若患有风病、冷病、痞块一类疾患,上述各物也不宜吃。……秋季的气功导引,可于清早尚未起床时,闭目叩齿廿一下,吞咽口液,并搓热两手熨眼皮数次,此很能使视力明朗。
箴言:冬三月……人之骨痛者,肾虚也;人之齿多龃者,肾衰也;人之齿堕者,肾风也;人之耳痛者,肾气壅也;人之多欠者,肾邪也;人之腰不伸者,肾乏也;人之色黑者,肾衰也;人之容色,紫面有光者,肾无病也;人之骨节鸣者,肾羸也;肺邪人肾则多呻,肾有疾当吹以泻之,吸以补之。   (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语译:冬季的三个月,……如有人感到骨痛的,那是因为肾虚;齿不齐正的是因为肾衰;牙齿脱落的是因肾风;耳痛的是因肾气壅滞;人爱打哈欠的是因肾有邪气;人的腰伸不直的是因肾已困乏;人的颜色发黑的是因肾衰;人的面色紫而光泽是肾健无病;人的骨关节鸣响的,是因肾气疲弱;肺病传肾则人多呻吟。对肾的疾病,可以吹气为泻肾,吸气为补肾。
箴言:冬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胸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服酒浸药,或山药酒一、二杯,以迎阳气。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寒极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小烘炙,尤其损人;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人心,使人烦躁;不可就火烘炙食物,冷药不治热极,热药不治冷极,水就湿,火就燥耳。饮食之味,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犹甚,恐寒邪感冒,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冬日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肉疏薄,易于感冒,多生外疾;不可早出,以犯霜威;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切勿房事,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元·邱处机《摄生消息论》)。
语译:冬季三个月中人的阳气多潜伏在体内,如有病须治疗时宜采用吐法使病邪外泄;心膈处感有发热时,忌多汗或用汗法,是防止伏阳外越的缘故。此时宜服浸药的酒,如山药酒一、二小杯,以迎升阳气抗病。如感体力虚乏时应多休息入睡。当感到寒冷已甚时才加棉衣,并逐渐因冷极而加厚,不可一次加得很多很厚。屋帷之内感到没有寒意就可以了,不宜过多地用火热烘烤,这样是很损伤人体的;人的手足是与心相感应的,故冷时也不可用手烤火过热,此可将火热引入心气,使人烦躁不安;不可对着火上烘烤食物即吃,寒凉的药是治不好热极的病,亟温热的药也不用来治冷极的病,这是因为寒水多湿,火热多燥的缘故。冬季的饮食,宜减酸味增苦味来保养心气。冬三月因肾主令,其水司咸味,因恐肾水克心火,心易受病累,故冬季宜养心气。故宜居住在不透风的房室内,衣裳应穿得十分保暖,要调理好饮食五味,使冷热适宜,切不可迎寒顶风。老年人更应十分注意,是恐被寒邪引发感冒而发咳喘、麻痹、头昏眼花等病;因冬三月,阳气多潜藏于体内,阴气多越于体表,此时老年人多有上热下冷的不适毛病;老年人于冬季不宜多用热水洗澡,这是因为内藏的阳气,如为热烫的浴水所逼必大汗淋漓,老年人骨肉疏薄,这就常易患感冒并引发其他病患;冬天不宜过早外出以触感寒风冰霜的淫威;早上起床后,可饮醇酒一杯以御严寒;晚间可酌情服用消痰饮凉膈热的药使心气和平,不致心火上涌;入冬宜戒房事,不可对烧烤肉食,馄饨面食过多的进服。
评述:此句对冬季的衣、食、住、行、入睡、用药和房事等项的养生要求备述颇为详细,对老年人更多叮咛,确有经验之谈,迄今仍有些颇具指导保健长寿的实用意义。当然,其中某些用五行生克制化类推的有关措施,如饮食减酸增苦,不可沐浴之例聊供借鉴,并非绝对的清规戒律。
箴言: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   (明·胡文焕《新创摄生集览》)。
语译:生活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危难的事情,人生健存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病死的不幸。这些都是善于养生者的预见和警戒意识。
箴言: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   (晋·葛洪《抱朴子·用刑》)。
语译:明隙诊治病患的医术的人,多应有预防尚未发生的一些病的保健养生技能。
箴言: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宋·陆游《剑南诗稿》)。
语译:遇到了麻烦事不好处理时,才知道自己所学所闻的真本领太少太晚,当自己生了病时才后悔以往对养生之道的荒疏是无知的。
箴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语译:与其在生病后去救治,不如在无病前去摄生保养。
箴言: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清·曹庭栋《老老恒言·防疾》)。
语译:用方药来治疗已得的疾病,还不如病前在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调理摄养更为有利。
箴言:爽口物防须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宋·邵雍《击壤集》)。
语译:多贪口福的人须当注意患病,如心所欲的快事过多必生祸殃。与其得病后去求医求药,何不在病前注意做到预防和摄养呵。
箴言:养生之本,凡事有节;人之寿夭,在乎调摄。(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语译:养生的根本法则是,做任何事都要有理有节;人的长寿与夭亡,关键在于平时的调养珍摄。
箴言:善摄生者,惟能审万物出入之道,适阴阳升降之理,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使贼邪不得人,寒者不能袭。(宋·赵佶等《圣济总录》)。
语译:·善于养生长寿的人,主要是能审察天地间万事百物进退出入的道理,能适应阴阳消长升降的变化,平时能安养其神气,保护身形健全结实,使病邪无法入侵,冷热也无法向他袭击。
箴言:谨于摄生,春夏奉以生长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饮食之有节,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此无病之时,不药之药也。(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无病服药辨》)。
语译:要谨慎把握养生的习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应顺奉,进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常规,清心少欲,淡泊平静不奢华,经常保持精气神的健康强壮,这些都是未生病的时候,不需用药的特殊预防药。
箴言: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战国·《吕氏春秋·达郁》)。
语译:肌肉皮肤应长得致密紧细,血脉应让其顺利通畅,筋骨应使其坚固健实,心神情志应尽可能平和安静,精气应尽可能运行通畅。这样就不可能有病邪留身,恶疾也无法产生。病邪的留身,恶疾的发生,都是由于精气的郁滞所引起。
箴言: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摄生最要。 (清·陈文囿《医述》)。
语译:心为人一身的主宰,脾土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母亲,故善养心脾这人生的两大父母,实为养生最重要的原则。
箴言: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今吾忧寒疾而先服乌喙,忧热疾而先服甘遂,则病未作而药杀人矣。(宋·苏轼《东坡先生志林集》)。
语译:养生所采取的措施,只不过是饮食起居宜谨慎,和节制浪声淫色而已。这慎与节是用在来病之前而先预防,而求医服药则在疾病已生之后。今我们有的人因怕患寒疾而先服乌头类热药,怕患热疾而先用甘遂等寒药,这岂不是疾病未发而药却在杀人害人了吗!?
语译:养生之药不可乱吃浪吃!未病而先用药,岂不是自找苦吃和自惹祸灾吗?
箴言:老来疾病,都是壮时作的。(明·德清《菜根谭》)。
语译:老年人得的疾病,大多是少壮时逞欲逞性所潜伏下来的。
箴言:人待老而后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矣。 (清·粱章钜《退庵随笔》)。
语译:如果一个待老年后才注意养生,这就好似如贫穷后才想到去储蓄一样,虽一再卖力也于健康少有补益。
时令、起居养生箴言 (二)
二、劳逸结合
箴言: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语译:天地间能孕育出各种生物,是因为宇宙的经常运动,之有其生命,亦在于经常的运动。
箴言: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明·高濂《遵生八笺》)。
语译:人经常运动身体可防止生病,形体活动常可使疾病离身。
箴言:常亲小劳则身健。(清·申涵光《荆国小语·序》)。
语译:经常身体作些轻微劳动可使人健壮少病。
箴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语译:宇宙间的天体在不断的运行迄今健运从未停歇,善养生的人也以健运而强壮却病。
箴言: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欲常劳。(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语译:衣服要经常漂洗,饮食要经常似饥欠饱,身体要经常劳动。
箴言: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晋·陈寿《三国志》)。
语译:人经常运动摇摆,可使五谷饮食容易消化吸收,血脉流通不滞,疾病也不易发生。
箴言:养生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因疲,日益精壮。(清·颜元《雪斋先生言行录》)。
语译:养生的举措好莫过于经常运动,早起晚睡,振作精神,经常找事做,经常去运动,并不因而疲乏,且身体日益精壮健康。
箴言:人身欲得摇动,则谷气易消,血脉疏利。(明·高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上》)。
语译:人的身体要时有运动摇摆,这就使饮食易于消化吸收、血脉运行顺畅。
箴言:发宜多栉,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清炼,手宜在面。此为修昆仑之法。(明·郑暄《昨日庵日纂》)。
语译:头发宜多梳理,牙齿宜多上下互叩,唾液宜常吞咽,元气宜常呼吸炼息,手宜经常按搓脸面各处。这是修炼头面的养生法。
箴言:目宜常运,齿宜常叩,气宜常提,津宜常咽。(清·丁基誉《寿世秘典》)。
语译:双眼宜经常运动并左右远近环视,牙齿宜上下常叩交啄,鼻肺之气宜经常提运,口中津液宜经常吞咽。
箴言: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明·高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上》)。
语译:要延年益寿健壮无病,必须以按摩导引等动形养生措施为先导首选。
箴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战国《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语译:运眼望物过久可伤血,睡卧太多可伤气,久坐可伤肉,久站可伤骨,久行可伤筋,这叫五劳,也就是过度劳动之五伤。
评述:养生宜运动劳作,唯须适当。如运动过久,劳作太过,则反有损健康,此即所言之“甚劳有害”之意。
箴言:力视损明,力听损聪,疾言阻德,功伪败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天下有始篇》)。
语译:过度地使用视力可损伤目之明亮,过度的使用听力可损伤耳的聪声,逞口而出的言词常阻滞个人的德性,弄虚作假可败坏自己的功德。
箴言:天地之道至纯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重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   (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
语译:天地的威力和规律是宏大雄伟的,尚能节制它的伟力和光亮,钟爱它神明威力,人的耳目怎么能胜任过重过久的劳动运作而不休息呢?精神又怎能长久过度运用而不停歇呢!?
箴言:识事之有当,不任非当之事。事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毙于形神。(唐·司马承祯《坐忘论·简事》)。
语译:办事先要识清此事是否洽当和力所能及,切不可作不当和不胜任之事。做不恰当的事则伤己智识良知,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则己反可伤损心神和形体。
箴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
语译:养性保生的措施,应常作轻微的劳动,但不可太使疲困和做己所不能胜任之事。
箴言:力所不胜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任而强举之,伤也。深虑重喜皆有伤也。(宋·姚称《摄生月令》)。
语译:自己才力不能胜任的事却要强行去思考,常能伤损健康,己力所不能胜任的事却要强行去干,也会伤损健康。过度的思虑和过份的喜悦都对身体有伤害,不宜强求。
箴言: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蚤”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东汉·班固《汉书》)。
注释:
①蚤:通“早”。
语译:心神使用太过则易衰竭,身形过度劳累则疲败,一个人的神与形早衰,而又想生命与天地共长久的,从未听说过。
箴言:极目远视,夜读注疏,久居烟火,博奕不休,饮酒不已,热餐可食,抄写多年,雕镂细巧,房室不节,泣泪过多,刺头出血,迎风追兽,丧明之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语译:极瞪双目看远,夜读蝇头小字的注疏,久住烟火弥漫之室,整日打牌下棋不休息,从早到晚饮酒不断,烫热的饮食也争食,抄抄写写数十年,每日精工细琢的雕刻,夫妻性生活无节制,哭泣眼泪过多,常因刺头出血,对着风追赶野兽,这都是使自身眼睛失明的常见原因。
箴言:故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语译:养老年最重要的措施是:耳不听靡靡之音,口不说粗鄙之言,身形不乱劳乱动,心神无私心杂念,这些都有益于老人养生。
箴言:远唾损气,多唾损神,多汗损血,疾行损筋。(宋·张呆《医说》)。
语译:经常向远处吐唾沫可伤元气,多吐唾液可损心神,常出汗多可损耗血,常快步行走可伤损筋。
箴言: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宋·蒲处厚《保生要录》)。
语译:养生的人,要使血脉经常通畅,如水的通流无阻。坐时不可至有倦意,行不可至感疲劳;如果须多次不断的步行,则步伐宜徐缓,这就是轻微劳动的方术。
箴言: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①,视多则镜昏,听多则牖闭。(宋·李石《续博物志》)。
注释:
①牖:音you读有音,窗户也。
语译:双眼为人身的镜子,双耳为形体的窗户,久视过多则镜子浑蠓不清,倾听过多则门窗皆闭听音不清。
箴言:百忧感其心,百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人常有多思多忧之患,方壮遽老,方老遽衰。   (北宋·欧阳修《秋声赋》)。
语译:过多的忧愁可使心神常因而感应,过多的事务可劳损人的身形,心神感应动于中,必多动摇其精气。如人常有多思虑、多忧愁的侵袭,则可使刚至壮年之人即变为老人,刚至老年即身心已衰弱不堪。
箴言:凡叫喊、跳跃、歌啸、狂舞、奔逸、超走之类,凡以力从事者,皆能损气。(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语译:凡从事叫喊、跳跃、唱歌、狂舞、奔跑、迅走等剧烈运动或做劳动用力过大的情况,都能损伤元气。
箴言: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明·龚信《古今医鉴》)。
语译:心气过于劳累则百病丛生,心神恬静安逸则百病皆止息。
箴言:颜色憔悴,所由心思过度,劳碌不谨。(明·高濂《遵生八笺》)。
语译:人的颜色憔枯悴晦,是由于操心过度、过份劳累劳作所致。
箴言: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何由可致? (明·胡文焕《新刻摄生集览》)。
语译:善于养生的人,多既不劳累心神,又不苦其身形,其神形既都安泰,疾祸又怎能发生呵。
箴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情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   (明·万全《养生四要》)。
语译:心气清淡平静则心神安泰,神安则七情因而安于调节,用这种方法养生则可延年益寿,不会夭折。如果心气过于劳累则心神不安,心不安则精神身形皆易病而临危。
箴言:视过损明,语过损气,思过损神,欲过损精,谓之四损。(明·万全《养生四要·慎动》)。
语译:用眼视物太过可损其明亮,用口言语过多则损伤元气,思虑过多伤心神,欲嗜过多损精气,此即谓之“四损”。
箴言:出则从车,人则以辇①,务以自佚②,命之曰拓蹶之机。 (战国·《吕氏春秋·本生》)。
注释:
①辇:音nian,人拉之车。
②佚:通逸。
语译:有的人出门则坐轿车,人家还坐人拉车,一味追求自身的安逸,这就是自招瘫痪的原因。
箴言: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战国·《吕氏春秋·尽数》)。
语译:人是需要运动的,身形不动则精气也不流动,精气不流动则气血郁滞而常病。
箴言: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语译:如人所需的衣食齐备而充足,再加上运动劳作有经常且有节制,则天地也不能使之患病,……若衣食虽足养而其作劳运动太少,则天地也无法保健而使之安全。
箴言: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即损寿。(明·龚廷贤《寿世保元·饮食》)。
语译:每日整天稳坐少动,都能使气血郁滞不能通畅运行,久之即可夭损寿命。
箴言: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人徒知久行久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伤人也。(明·李梃《医学入门》)。
语译:终天坐着不动,最关人之生死。一般人只知久行、久站可伤人,殊不知久睡、久坐不动更能伤损人。
箴言:终日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清·颜元《雪斋先生言行录》)。
语译:每天整日坐在书房不动,这样可使人的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使全身筋骨酥软疲困,所以人都说世间没有不萎弱的书生,也没有不病的书呆子。对求生人的祸害,没有比这更甚的了。
箴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宋·苏轼《苏东坡集·教战守策》)。
语译:善于养生的人,常能做到劳逸结合,既不只劳不逸,也不只逸不劳。
箴言:养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语译:养生的重要原则是,不要持久地行走、睡卧、眼看、耳听、端坐,……能坚持做到这些即为中庸平和、劳逸结合的养生要求,也因此而能延年益寿。
箴言:动止有常、言谈有节。(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语译:劳动与静止要做到常相结合,言语与谈论也要有节制,这才符合养生之道。
箴言:久劳则安闲以保极力之处,久逸则导引以行稍滞之气。 (唐·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
语译:若劳动太久则须用安闲休息来修复过劳的付出,若生活太安逸则须用导引微动以使稍滞的气血能通畅运行,这就合乎动静结合和劳逸结合的养生之道。
箴言:造物劳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劳;老年奔驰,是不知逸。(明·高濂《遵生八笺》)。
语译:宇宙之造化万物,是通过劳动使我生存,通过安逸使渐衰老,少年时怠惰不勤快,是不知劳动的重要;老年时仍奔波勤劳,是不知安逸的作用。故劳与逸要和调适中。
箴言:气之与神并为阳也,逸则气神安,劳则气神耗。(宋·严用和《济生方》)。
语译:人的元气与心神都属于阳,故适当的安逸可使气与神也安和,过度的劳作则气与神被耗伤。
箴言:能以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从早至晚地常有作有为,使自己不停息才感爽快,但如感觉到有些疲困了就该休息,休息待身体复原后再又作习小劳,这种劳逸结合实与导引没有什么差异。
箴言:晨晡节饮食,劳逸时卧起,藉此来长生,耄期直易尔。 (宋·陆游《野兴·十四》)。
语译:早晚时要适当节制饮食,劳动后需要睡歇、逸憩后需要劳作,像这样劳逸结合地保健养生,活到八、九十岁是不难的。
箴言:看书涩似上羊肠,得睡甘如饮蜜房,起坐藤床搔短发,数声画角报斜阳。(宋·陆游《倦眠》)。
语译:当看书看到好似上羊肠小道一般苦涩艰辛的时候,躺睡安逸片刻真比饮蜂蜜还香甜,安睡后从藤床上坐起搔梳数十次短发以行导引,在这样劳逸结合的意境中画角几声报到了日影偏西的时光。
评述:这几句诗文虽是文人骚客呤咏之作,但也表达了古人劳逸结合的养生习惯,“劳逸时卧起”,“起坐藤床搔短发”等句都生动如实地形容了其劳逸相辅的所作所为。据悉,陆游虽曾有情恋的心伤,但也能延寿至古稀以往,我们不能不说其劳逸有致是厥功非小的。
时令、起居养生箴言(三)
三、生活起居
箴言:《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明·高濂《遵生八笺》)。
语泽:《内经》说:春夏秋冬,四季有阴阳消长,人的生病主要在于不能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四季阴阳的变化而过度使用从而发生疾病。
箴言:起居常慎则天真之气得养。(清·徐灵胎《内经诠释·上古天真论》)。
语译:人的起居生活能经常谨慎调理适中,则常可保养好精气和元气、真气使人处于养生态势。
箴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春秋·老子《老子·八十章》)。
语译:欲求长寿的人,宜做到所进的饮食味道甘淡,服饰较美观怡人,生活起居安定,对地方的习欲乐于顺应。
箴言:慎节起卧,均适暄寒。(南北朝·颜六推《颜氏家训》)。
语译:谨慎调节四季起床睡卧的规律,对四季的冷热饮食及人们的地域习惯也要寒暑、冷热适己都十分融洽欢乐。
箴言: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疾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人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注释:
①数数:音shuo,读索,频繁、多次,屡屡之意。
语译:养生的方法是,吐唾液不要用力吐得很远,因此可伤气,行走不要太急太快,耳不要使劲去听,双眼不要久视,端坐不要过久,睡卧不要睡得懒洋洋的,要在将冷时即加衣,将热时即减衣,不要饿极了才进食,食不可过饱,不要渴极了才去饮水,饮水不宜过多。大凡饮食过饱则易生气血积聚成痞的病,饮水过多易生痰饮、水饮。不宜过劳过安逸,不要每天起床太晚,不要因劳而流汗过多,不要贪睡不起,不要如马车一样奔走过快,不要经常用眼看得很远很费劲,不要多吃生冷饮食,不要对着风吹喝酒,不要洗浴太多太频,不要脱离实际地立大志许空愿,不要异想天开地标新立异。冬天虽冷也不宜太温,夏天虽热也不宜太贪凉,不宜于星光下露宿,不宜睡觉时两肩露在被外面,对极度的寒热和亟大的风雾都不宜轻率地冒犯。进食饮食五味不宜过多,酸味太多可伤脾气,苦味太多可伤肺气,辣味太多可伤肝气,咸味太多可伤心气,甜味太多可伤肾气,这些都是五行生克制化的自然道理。
评述:这句箴言较广泛、较系统地从生活、起居、习惯、饮食、睡眠、劳逸、季节、沐浴、气候、五味、五官等方面简要地总结了古代养生家的一般经验和要求,有的是应该做到的,有的是应该注意防范的,当然,有的也可能不太合时尚的,但前车之鉴,也不无警惕作用。
箴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少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人的身体宜经常劳动、饮食不宜太饱,但劳动不可太过,食少不可使太少而饥,肥腻和浓味的东西须尽量不食,咸味酸味食物应予节制,思虑不宜多而宜减少,喜怒等七情宜尽可能调理适度,去除争名夺利的追逐,夫妇性生活也宜调节适宜。  、
箴言: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明·冷谦《修龄要旨·起居调摄》)。
语译:头发宜多梳理,双眼宜常运动,双耳宜常凝听,牙齿宜常上下对叩,口宜常闭少讲话,唾液宜常下咽,元气宜常升提,心气宜常宁静,精神宜常维护,背脊宜长保温暖,腹脐宜经常按摩,前胸宜常保护,阴囊(或外阴)宜常加护理。
.箴言: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   (南梁·陶弘景《养命延性录·教诫篇》)。
语译:保养性命的方法是,不要一时行走太久、端坐太久、睡卧太久、注视太久、凝听太久;不要过多饮食、过多喝酒沉醉;不要太忧愁、太哀怨和思念。总之是不要太过份。
箴言: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明·袁黄《摄生三要》)。
语译:养生须着重在:一是欲念宜少,二是劳动宜节制过劳,三是要不发大怒,四是戒酒尽量少喝,五是对饮食五味要慎重选用。
箴言: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由少,神仙可了。(明·息斋居士《摄生要语》)。
语译:口要不多讲话,心要少挂念一些事,肚胃要少进一些饮食,睡眠也不宜太多。按此“四少”养生,自可延年益寿。
评述:古养生家认为,少言可养气,事少可养心,食少养脾胃,睡少气血活。总之是要劳逸适度,聚精养神气。
箴言:衣不燀①热,蝉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战国·《吕氏春秋·重己》)。
注释:
①燀:音dan,读单,太热。
语译:衣服不要穿得太多使人感到极热,极热则可使人的肌肤纹理堵塞,肌肤闭塞则卫气不能透达而易致病。
箴言: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发疮及患风搔痒。(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杂诫篇》)。
语译:湿衣和出汗多的衣都不可再久穿而宜即时换去,否则,可导致皮肤生疮及患风病搔痒难耐。
箴言:先寒而衣,衣不得顿多。先暖而解,解不得顿少。(唐·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
语译:气候转寒之前就得加衣,但加衣不可太多。气候转暖之前就得减衣,但减衣不可马上太多。
箴言:寒欲渐著,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宋·蒲处厚《保生要录·论衣服门》)。
语译: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有凉意,但凉意不应是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
箴言: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 (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杂诫篇》)。
语译:冬天足部宜使感温暖,头脑部位使感有凉意,因可避免易感冒或发生骨关节病;春秋两季则头脑和双足都要使感到有凉意。这是善于养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为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所常采用的方法。
箴言:盛热亦必著单卧服,或腹胫以上复被,极宜人。(宋·蒲处厚《保生要录·论衣服门》)。
语译:夏暑甚热天气,睡觉时也必需穿上单薄睡衣,或是在腹及足胫以上部位盖单被,这是最适宜于盛暑时的睡卧方法。
箴言:背宜常暖,暖则肺气不伤。(明·万全《养生四要》)。
语译:为什么说,背部应该常使温暖呢?这是因为:背暖则可使肺气不受外界凉冷邪气所耗伤而患病。
箴言: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语译:凡自己所用的衣服、毛巾、梳篦、枕头、镜子都不宜与他人共用。
评述:此句箴言虽只指明自己私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不宜与他人共用,实际上这即是古人“治未病”的医学预防疾病思想的萌芽。
箴言:春寒莫著锦衣荡,夏月汗多须换著,秋冬觉冷渐添加,莫待生病才服药。(唐·孙思邈《孙真人卫生歌》)。
语译:春天还有乍寒的时候切莫穿著花俏而薄的衣裳闲荡,这是很容易受凉生病的,夏季暑热出汗较多,被汗浸湿的衣服宜即换下来以免受暑湿的为患;秋冬天气已寒冷应该渐渐添加衣服以保温暖,切不要等待生病了才去服药而宜预防为先。
箴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战国·《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大论》)。
语译:在冬季感寒而伤其邪气,到春天多可引发春温之病。
箴言:夜漱却胜朝漱。(宋·温革《琐碎录》)。
语译:夜晚入睡前漱口,其清洁除邪的作用远较早晨的漱口有益得多。
箴言: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晋·葛洪《枕上记》)。
语译:不要在当风的地方睡卧和坐休,洗澡应当在温暖的地方才不会生病。
箴言:每日一浴,冀通血脉,腠理通和。(唐·刘祠《混俗颐生录》)。
语译:每天洗次澡,可使气血更通畅运行,皮肤肌肉也能得到和煦充分的滋养。
箴言: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气散风湿也。(南梁·陶弘景《诰真》)。
语译:要经常梳头理发,可使气血运行流畅,并可散风湿病邪。
箴言:梳头洗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宋·郭尚贤《清异录》)。
语译:睡觉之前,梳头洗脚可流通气血,使睡眠安稳,是养生长寿的好习惯。
箴言: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然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目。(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昼卧》)。
语译:乏时坐着打盹(假睡),醒后每更觉神清气爽,比上床枕头而睡更为有益。但也有坐着不能打盹的,这也无碍,只要此时能闭口、闭眼使心神收敛安宁,如此稍为休息片刻,也可与午睡比美,也可敛目静心。
箴言:午后坐久微倦,不可便榻即眠,必就卧室安枕,平时或醒或寐,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须留恋。(仝上句)。
语译:午后坐久了稍感疲倦时,不要在便榻上睡,必须去卧室床上垫枕休息,此时或醒或打盹都可任其自然,不要勉强,如想起来,那就马上起床,不要赖床留恋不舍。
箴言:寄语衰年人,寒暑宜固防。(清·袁枚《小仓山房集》)。
语译:我要告诉老年体弱的人,对寒冷和暑热一定要十分注意防范。
箴言: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语译:喜欢倾听乡亲戚友的知心话令人喜悦难忘,琴书乐听乐读可藉以消忧解愁。
箴言: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清·石成金《长生秘诀》)。
语译:洽宜的静坐、读书、赏花、玩月、观画、听鸟啼、和狂歌、高枕而卧等都可以怡养天和、乐壮身心。
箴言:治目当如治民,治齿当如治军。   (宋·苏轼《东坡志林》)。
语译:治理和保护.眼睛应当像治理和爱护人民一样,治理和保护牙齿应当像统帅和爱惜军队一样要倍加珍惜调理。
箴言: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战国·《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
语译:生活起居没有节制,劳作用力太过,都可使脉络受伤,影响气血健运。
箴言: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斫①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明·张景岳《类治·摄生类》)。
语译:生活起居没有节制,以致不到50岁即现衰者,这都是因为损伤了精神,许多事都违背养生之道,故不能长保健康而尽终其自然的寿命。
注释:
①斫:音zhuo读坐。砍削、砍伤。
箴言: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宋·温华《琐碎录》)。
语译:夏天避暑有很妙的方法,可不必去清山泉石间,只要自己心无杂念,清闲平静,就会如置身于清凉山上一样,宁静自然凉。
箴言: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杂诫篇》)。
语译:清晨起床后,切不要用冷水洗开双眼和脸面,因这可使人眼干涩、视力丧失和泪水越流越多。
评述:此句箴言颇值得牢记和慎戒。据知现在山乡僻野尚有不少人有此陋习用冷水浸洗眼睛,常致砂眼沉重而“目涩、·失明、饶泪”者多见,诚宜速戒。
箴言:久忍小便,膝冷,兼成冷痹。(仝上)。
语译:经常故忍小便,可使人双膝节冷痛,甚而导致下肢冰凉、麻木、行走不便等症。
箴言: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①;终身之忌,暮须护气。(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寿录·御女损益篇》)。
注释:
①远内:避免与妻(内人)性交。
语译:晚餐过饱入睡,可损一日之寿;暮饮醉酒而卧,可损一月之寿;夜与女性交,可损一年之寿;夜卧须闭口,如张口入睡则多失气、外邪易人而贻害终身。
箴言: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汉·王充《论衡·气数》)。
语译:人若求其长生不死,则必须保持肠胃中的洁静而无秽渣积聚。
箴言: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唐·白居易《闲眠》)。
语译:侧身斜卧在温暖的床上,阳光正暖晒着我的腰背上,一觉睡醒后得此消闲使百病都减消。每日吃一餐饭两碗茶,淡泊养生我也就别无所需了。
箴言:安床厚褥,不得久宿。(汉·焦赣《易林》)。
语译:安适舒美的床铺和厚实的被褥,不可长期作睡卧之地。
箴言:夏月不宜晚起,令人四肢昏沉,精神情昧。   (唐·刘祠《混俗颐生录·夏时消息》)。
语译:夏季天热阳升,故人不宜起床太迟,如不早起则人每感昏沉乏力,精神也恍惚不振。
箴言:盛热时宜于隐处寝卧,辄不得于星月下露地偃坐,兼便睡着使人揉扇风,特宜忌之。(唐·刘祠《混俗颐生录·夏时消息》)。
语译:暑夏极热的时候,人也宜在屋内荫蔽处睡觉,不可在星月下露地坐息或睡觉,若自己入睡还要他人代为扇风吹凉的,更属禁忌之列。
箴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战国·《内经·素问·逆调论》)。
语译:患胃病不舒服平和时则常睡卧不安稳。
箴言:凡卧,春夏欲得头向东,秋冬头向西,有所利益。(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杂诫篇》)。
语译:睡觉时,春夏季头宜朝向东,秋冬季头宜朝西,这对身心有益。
评述:此句箴言指出,人睡卧头部朝向四季有别。过去有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但近十年来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在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转向,人头宜对正磁力线的南北极始“有所利益”,此说明陶弘景之所言非谬。
箴言: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夜卧勿覆头。……丈夫勿头北卧,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凡人卧,头边勿安火炉,令人头重、目赤、鼻干。……醉卧不可当风,亦不可用扇,皆损人。……起眠讫,勿大语,损人气。……人卧勿开口,久成消渴并失血气。……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 (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杂诫篇》)。
语译:睡觉时采取屈膝侧卧的体位,有利于人气力的恢复。……夜晚睡时不要把头部盖住。……男子睡时头部不要朝北,因能使人五脏六腑神气不安和、并多忧愁之故。……人睡后其头旁不要摆火炉,因会使人头重、眼红、鼻干燥。……喝酒醉后不可吹风,也不可用扇,这都会伤损人。……早上起床后,不要大声讲话,以免耗伤元气。……人不要张口入睡,久之可患消渴病或气血不足。所谓莫早起,是说不要在鸡叫前(相当于寅卯之时)起床,在日出以后才起床谓之晏起。……
箴言:每度洗脚卧。(宋·蒲处厚《保生要诀·论居处门》)。
语译:每晚洗脚以后才去睡。
箴言:夜不安寝,衾厚热壅故也,当急去之。仍拭汗,或薄而不安,即加之,睡自稳也。(金·李呆(《脾胃论·摄养》)。
语译:夜间如睡不安稳时,多半是被褥太厚太热之故,当即减厚热之被褥。如仍微汗,或许是被薄不安的缘故,宜加盖衣被,睡卧就自然安稳了。
评述:此即谓,睡时被褥不可太厚或太薄。
箴言:偃勿如伏,仰勿如尸。(明·方孝孺《逊志斋》)。
语译:睡觉的姿态不能取像尸体那样的挺直伏面,也不能像尸那样仰面伸直四肢侧贴而卧。
箴言:修行人,行如风,立如松,卧如弓。(清,程林《医暇危言》)。
语译:善养生的人,行走如风拂,站立如松树,睡卧如弓样弯曲。
箴言: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明·高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上》)。
语译:饱食以后不可立即去睡觉,因这易致食物积滞引发一些疾病。
箴言:睡觉勿饮冷水……勿卧湿处……夏不取极凉,冬不取极热。(明·周履清《益龄单·寝息》)。
语译:睡觉时不要喝冷水,以免积滞成疾……也不要睡卧潮湿之处以免气散血注成病….—夏天睡觉不宜处极凉快的环境,冬天则不宜取极热之处。
箴言:睡卧最不可嗜,禅家以为六欲①之首。嗜卧则损神气。 (明·李豫亨《推蓬寤语·原养生之教》)。
注释:
①六欲:禅家六欲或指佛家六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舌为味根,鼻为嗅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根。
语译:睡觉切不可嗜好成癖,佛家修行认为是六欲之最。因为嗜睡可耗损神气,人少神气则多病。此时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岂能悟佛。
箴言: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者死。(春秋战国·墨子·《墨子·节用》)。
语译:居住的环境不好,饮食不能按时,这对患病的人不利,可加病致死。
箴言: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厥,多阳则痿。(战国·《吕氏春秋·重己》)。
语译:房屋过大则多阴凉,过于阴凉则骨节易犯寒凉而不灵便;台基太高则日晒过强,过多的阳光则腿肌易萎软而行走不灵便。
箴言:眼前无俗物,身外即僧居,水榭风来远,松廊雨过初。 (唐·白居易《仲夏斋居》)。
语译:两眼所见的没有凡俗之物,我身的四周就是僧人的净居,水亭上清风由远处吹来,松立的长廊雨过后软爽挺拔。此风景如画。
箴言: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唐·李白《李太白集》)。
注释:
①杳然:杳音yao,去之邈茫,见不到身影。也形容深远幽暗处。
语译: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住在碧山这个地方呢?我笑而不答且心里也闲笑置之。这个地方为什么会使我闲以为乐呢,且看桃花飘落在流水上且悠然地向深幽的远方隐没,这情这景是别有雅致的洞天,而决不是人间所能习见到的胜境优乡。
箴言: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①,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②,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清·竹伯嵋《闲居杂录》)。
注释:
①绎理:探究事物的原委。
②杖履:杖,拐杖;履,鞋子。杖履即拄着拐杖行路。
语译:听流水潺潺之声,可以陶养耳之闻音;观青色的禾稻绿色的野草,可怡养双目之视;闲来阅书和探究事理,可以养心神安宁;弹琴练字,可以养手指之巧;拄着拐杖作逍遥之行,可以养手足之劳;静坐行气功调呼吸,可以养身心百骸。
箴言: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清·朱锡绶《幽梦继影》)。
语译:弹琴听琴可使心旷神怡,观花惜花可使肝气条达,闻香芬芳可使脾胃健运,奇石嶙峋可促肾之伎巧,泉水清澈可润肺肃降,舞剑习武可壮肝胆之魂。
箴言:常居之室,极令周密,勿有细隙,致风气得人,久居善中人。(宋·蒲处厚《保生要录·论居处门》)。
语译:经常居住的房屋,墙瓦定要十分严密,不可有细缝小隙,以致风邪能透人,人如久居屋内则易为风邪侵袭而得病。
箴言:凡欲修养,须择净室,须温凉之宜,用燥湿之异。(明·铁峰居士《保生心鉴·修真要决》)。
语译:凡要养生长寿的人,先须选择洁净的居室,对房屋的安静、清洁、温凉和燥湿等方面都要有因时、因地的恰当选择。
箴言:人之起居,室之栖止,须秘密坚固,高朗干燥。(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语译:人的生活起居,房室地址的选择,都须十分紧密坚固,屋高爽朗而干燥适宜。
箴言:幽静之趣,最宜于山居。然孱弱之躯,即山居亦有不宜处。山中多风、湿、云、雾之气,久处能伤脾气。(明·黄永灵《折肱漫录·养形篇》)。
语译:如要追求幽雅宁静的乐趣,以住在深山里最为适宜。但深山多有山风瘴气、潮湿、云雾气水升腾,若久住此类山区也可伤损脾胃之元气。
评述:外出挑选养生居住之处,也宜因人之年岁、体之强弱,习性的动静,事业工作的需求而各不相同。有宜深山密林的,有宜闹市繁华的,有宜城居,有宜乡宅……,但尽管所需各异,然要求爽朗、宽敞、干湿适中,出入方便严谨,环境优雅,能生活于自然绿色之中,则大体一致,然在每人的生活实际中,却常因种种原因,颇难达到上述标准的实际要求,虽个中生活实际还得因人而异,但清洁宁静的基本需要似不可少,故个人养生宜随遇而安,重在养心静神,寡欲无华、恬淡自足,身心适劳,并尽可能享受自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