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回归幽灵虎:被忽视的发明:中国早期医药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4:06

  《被忽视的发明:中国早期医药史话》

  生理学

  血液循环记载明了

  医学上,威廉·哈维氏(williamharvey)发明的血液循环学说,成为西方医学上的一个大发明,他也是载于各国医学史的名人。

  事实上,他的这个学说的发明,已经比中国迟了十五个世纪。我是根据什么而作出这个论断呢?因为中国医药上早已知道血液是循行全身,如环无端,所以治疗疾病,以调和气血为最最关键。

  《黄帝内经》举痛论篇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脉度篇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中国人以往对这种发明,没有一个人加以宣扬,只相信洋人的说法是准确的。我在此再举出一个佐证来,证明我的观点。

  一九五七年,德国医学博士菲力斯·波汉(dr.felixboenheim)写成一本书,名为vonhuang-tibisharvey,此书中译名就是《黄帝内经与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他在这本书中,说到《黄帝内经》中已载有营周不休,如环无端。他的解说正合于中医的学说。中医把血液叫做营,把气分的推行叫做卫,营卫循行,即氧血循环。所谓如环无端,即说环行全身,而没有一个单独的尖端的。

  菲力斯·波汉的这部书,一经发表,欧洲的医学界便大为惊骇,何以中国医书上早有如此的发明?中国的《黄帝内经》,在欧洲其时还没有译本。至于美国,开国至今不过三百年,一切崇尚新事新物,过去对中国医学不加重视,自从哈维氏指出血液循环学说,在中国《黄帝内经》上已有记载,因此反而认为是一个新发现。医史学家维斯(veith)不知经过多少困难,将《黄帝内经》上许多深奥艰难的字句,译成英文,书名theyellowemperorsclassicofinternalmedicine,并由雅各布·w.林道(jacobw.lindau)作序。译者从此也成为医学史界的权威人士,至今在美国医史学会中,是一个领导人物。

  这本英译《黄帝内经》,初版是在一九四九年,是精装本,后来也不知再版了多少次。最近我又买到一本平装本,封面有彩色的黄帝像,足见现在的美国人对《黄帝内经》也加以重视了。其实《黄帝内经》中关于生理、病理有许多独特的发明,还不仅血液循环一端而已。

  所以中医对若干病症,常用调和气血的药物。所谓气,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指人体能源的活动,内分泌的调整;所谓血,是一个实质性的名词,如红血球不足,血小板有问题,血管有阻滞的现象,发生种种血管阻塞和动脉栓塞等问题。因此就要用调和气血的方法,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血液有使心脏翕张和收缩的功能,用调和气血的方法,往往能达到连锁的治疗效用,将疾病消灭于无形。

  十六世纪末,一个目光敏锐的英国青年,坐在圆形实验室里的旁观席上,全神贯注地望着他的生物学教授在手术台上解剖一具尸体的动脉和静脉。地点是意大利的帕度亚大学。这个青年就是从英国来的威廉·哈维。他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个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是为了要追随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法布里夏斯研究解剖学。

  虽然在五世纪以前,就有人做过尸体的解剖,但是对人的心脏和血液的神秘功能知道得很少。因为在尸体解剖时,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血液早已停止了循环,所发现的并不是想发现的。于是解剖学家只有失望地说:唯有上帝才会知道心是干什么用的!在当时,一般科学家和医生都相信血液只是绕到心脏里面去的。

  哈维除了用心研究伽伦(意大利科学家--编注)的学说,还留心听法布里夏斯讲解有关心脏和血液的研究结果。法布里夏斯是第一个发现心脏有活门的人。哈维对于心脏的活门感到困惑。他相信心脏既然有活门,必然会有作用,否则就失去了造物者的本意。于是他开始对心脏作进一步的研究,二十年后,他才研究出来正确的结果。哈维的父亲托马斯·哈维是伦敦的一个富商,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代曾经当过议员,后来又当过他的故乡肯特郡福克斯通镇的市长。哈维十五岁考进剑桥大学,学校里领到了两具罪犯的尸体,公开解剖,引起了哈维对人体研究的兴趣。

  十九岁的哈维,得到了剑桥大学的医学士学位。但是他认为做一个医生,应当受到严格的训练,他希望能得到世界上一流学者的指导,所以决定到意大利去上帕度亚大学。世界上的一流学人都荟萃在那儿,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里夏斯便在帕度亚大学任教职。

  一六一五年,哈维在皇家医学院担任特别讲座,他终于在心脏与血液循环方面有了清晰的认识。

  宣布科学上的一项新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说服那些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老前辈们更是困难。哈维需要无可争辩的证据。为了搜集证据,他只有继续耐心解剖、研究、观察,用各种动物的器官作比较。他研究的结果是:心脏是一个肌肉形成的泵(pump),肌肉收缩时,心脏里的空隙会变小,把血液压进血管;肌肉松弛时,心脏空隙会扩大,血管里的血液又会流入心脏。他对心脏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他对血液的流动也研究出了结论。

  他发现当心脏收缩时,动脉会扩张,以便容纳血液,血液的循环,并不是血液本身的力量,而是由心脏的收缩与松弛作用产生的。血液循环的路线是先从左心房,经过动脉血管,流向全身分支的毛细管,输送新鲜血液,供应充分的营养和氧气,然后再把二氧化碳和不洁物经过静脉管送回右心房,这便是大循环;再由右心房把二氧化碳和含有不洁物的血液送入肺动脉管,接受消毒手续,再经过肺静脉管进入左心房,又开始新的工作,这叫做小循环。

  心脏每分钟大约跳七十二次,每跳一次,会把大约两盎司(约等于五十六点七克)的血液压入血管,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由心脏所运输的血液超过了一千五百加仑(约等于五千六百七十九升)。这个数目,就是哈维本人也觉得吃惊,但是也说明了血液非循环不可。也就是说血液从心脏压进血管,经过全身,然后再流入心脏,周而复始。

  这次的实验结果,使哈维终于绘出了一幅血液通过心脏、动脉,再进入静脉,由静脉再返回心脏的路线图。活门的作用是为了让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阻止血液倒流。

  哈维在皇家医学院又研究了十三年,才清楚而有效地证明了他的理论。一六二八年哈维在德国出版了震惊世界的《血液循环论》(anatomicalexerciseonthemotionoftheheartandblood)。这本书在医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建立起了相当大的声望。就在他的《血液循环论》出版三年后,英王查理一世聘他为御医。

  十二指肠原名空肠

  中医的理论,不及西医说得透彻;解剖之道,也比西医差得很远。但是如果以为中医不知解剖为何物,那是不对的。

  中医之有解剖,早就见于《黄帝内经》,而且叙述甚详。《黄帝内经》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脏)之坚脆,府(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

  这是中医解剖学的开端。《黄帝内经》又说: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接着又说全身骨骼的长短,骨骼都有名称。后来德国教士汤若望到中国著《人身全书》,书中许多骨骼名称,都是从《黄帝内经》上来的。至于脏腑,则分出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说出心主血液循环,肺主呼吸之气,肝主藏血生血,脾主消导运化,肾主水。还有一个鬲字,即横膈膜之膈。至于两肾之间,称做命门,男为精室,女为胞宫。再说出五脏的分量和容纳度量,当然其时的度量衡与现在是有所不同的。

  至于六腑,是指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其中在胃之下端、小肠之上称做空肠,即日本所译的十二指肠,因为这个肠的长度,等于一个人的十二个手指并列那么长;小肠与今所称相同;大肠又称回肠;大肠之下,叫做广肠,后来日本译为乙结肠,都是依据《黄帝内经》的。而且《黄帝内经》的观察,人的口部,有两个道,咽至胃叫做食道,喉至肺叫做气道,现在的译名为食道和呼吸器官。而且《黄帝内经》上还记载,食道与气道之间有一个会压,人在呼吸与说话歌唱时,会压掩盖在食管之上;在吞咽食物或呕吐时,会压能自动地掩盖在气管的上口,以免异物进入气管。这是一个极精密的组织,中医书上早有认识,并且知道即使是一粒米饭误入气管,都非咳呛出来不可。这种认识在《黄帝内经》上都早有记载。所以孔夫子说食不言,就是说吃饭时不可多讲话,否则会使会压的掩盖不密,让食物有进入气管的可能。

  《黄帝内经》一书,并不是黄帝所作,实际上是秦汉时代的医学家托名之作。然而在两千年前,我们中国已有这般的记载,现在的解剖学虽比较精详,但是比创始者已落后了一千五百年之久。

  一九五五年,在palphhia氏著的医学史上说:中国医者首先解剖人体,第一部人体的解剖学是中国人写的。这都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医学似乎就重视人体解剖学。当时,从事人体解剖,并非由于好奇或利用机会的偶然举动,而是为了研究生理病理而作长期的钻研,是比较有计划的、科学的。《黄帝内经·灵枢》里的经水篇,就写得很明白,很肯定。这可以见得当时对于人体解剖,并不是很稀罕的一回事。远在二十年前,梁伯强教授曾指出:古人的食道和肠道的比例是正确的,据《黄帝内经》说的食道和肠道的长度比例为一比三十六,而现代德国斯氏解剖学为一比三十七。这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上的测量记载的精密,确是实践而不是杜撰的。

  此书又说明从前中国人对于尸体的解剖,因为有违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就影响到解剖学的进展,而中国古时的解剖图也因此而简陋非常。然而西方在六百年前,若干国家也禁止解剖尸体,教会中人更是反对,所以早期西医书上的解剖图画也简陋而不合实际。直到后来,所谓医学的更生时代来了,才纷纷实行解剖,而且医校学生也要实习解剖之学,所以解剖术的进步,中医不及西医远甚。

  美容补唇古书为证

  医学上有许多名词都沿用日本的译名,而解剖两字,最早见于我们中国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篇中,有一句话: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有书为证,不容否认,前文我已说过,现在再引用几段文字如次:

  《黄帝内经》,记述了有关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重量,和现代解剖学知识是很近似的。例如胃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脾与胃以膜相连,小肠后附脊,左环,四周叠积,诸血者,皆属于心等。但是后来医学的发展,因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一套理论,因而解剖学没有获得长足的进展。

  《晋书·魏咏之传》载:生而兔缺……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既至造门……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遂瘥。说的是晋代有一个魏咏之其人,生下来嘴唇有缺口,叫做兔缺,听说殷仲堪帐下有一个名医,能治口唇缺陷之病,医生说可以剖割而补之,只是只能餐餐食粥,刚施手术后,不可笑,少说话,后来就完全好了。从这段话来看,晋代已能用剖割之道来美容,这当然还包含麻醉方法在内。

  唐代《尚友录》载:方干唐时人,能补唇,号补唇先生。这是讲唐代有一位医生名方干,能为人补唇,因此人家替他题了外号叫补唇先生。这段记载,说明唐代也有外科专家,能做剖割和植皮的手术。

  晋《罗浮山人札记》载:叶阳生颇精医术,范少参长倩无子,晚得伏庵太史,生无谷道,啼不止,延医观之,皆束手无策。阳生至,曰:是在膜里,须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开。太史既长,为紫帆翁作传以报焉。这一段记载,就是说生出来的孩子没有肛门。照中医书上的说法,要用莨菪预先研末浸酒,涂在肛门口,以刀剖割,肛门就开通了。

  北宋末期(1102~1106),杨介著《存真圜中图》,对内脏位置与形态作了记载。

  南宋时宋慈的《洗冤集录》(1247),对人体骨骼和胚胎发育有比较丰富的记载,为我国解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生活在清朝末期的王清任,果敢地提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的说法。他在一片复古倒退声浪中,在清廷不许做人体解剖的禁令下,冒着极大的风险,亲自到义冢观察因疫病死亡的小儿尸体脏腑。在长期实践和研究下,完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绘制了二十五种比较详明的脏腑图。

  西方国家,早期亦有禁令,不能解剖尸体,见于《世界医学史》中。后来开放了这个禁令,解剖之学便大大的进步。可见明清律令禁止剖尸,阻碍了中国医学技术的进步。

  内经名言脑为髓海

  从前认为人之思想及理论,都出于心。换句话说,心是主宰人之一切行动的。这个人具有良好的行为,就叫做良心好;这个人行为恶劣的话,就叫全无心肝。而且先人造字,凡是有关于思想的,如忍、悲、愁、怨、忧、虑,都有一个心字嵌在其中,或在其下。

  五四运动时期,中医也受到一些打击,胡适之认为中医不合于赛先生理论。所谓赛先生就是指science,即科学。

  其实,西方医学,在十九世纪以前,也不知道脑的功用,直到十九世纪,才由皮埃尔·弗卢龙(flourens)试验野鸽的脑部,证实脑部是人生灵机所在,也是发挥神经作用的总部。所以西方医学发现脑部的作用,一直要到十九世纪方才开始。

  中国《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夜难安卧。这就证明脑是神经中枢,诸海皆属于脑,所以脑力不足,就会出现上述听觉、关节、视觉的神经衰弱,以及全身神经衰退,连睡眠都不安。这种学说,就是指出脑与神经的关系,以后医学家各有相同的见解。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神,即中枢神经所在。金正布说:人之记性,皆在脑中。这句话,推广来说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力,都出于脑,脑神经衰退,记忆力也就转弱。还有汪忍庵说:人之记忆往事,必闭目而思索之。这也是说明记忆往事,必闭目用脑去追想。

  至于脑称为髓海,也有极大的道理。因为脊髓骨中的液体,称为髓,每一节颈骨、脊骨,以及尾闾骨之间,左右皆有神经,通过髓液联系上达脑部,所以脑部即髓海,是神经中枢思想的来源。

  还有一点,王勋臣说:凡病左半身不遂者,其因多半在右;病右半身不遂者,其因在左。何哉?左半身经络上头面而往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这一番话,不知王勋臣是怎样研究出来的。照现代学说来讲,左脑部分血管阻塞或破裂,那么右手右脚就成为半身不遂;反之,右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则左边手足成为半身不遂。王氏的理论,真要比现代医学的发现早得多,他所说的经络,经即指血管,络近似神经。由此看来,中医学说的种种发明,都蕴含在这般的文言文字中,王氏诚可谓中医学界的先知先觉了。

  阴阳调和生生不息

  我在美国演讲阴阳之道,说是起于中国发明指南针之后。为了讲得有些趣味性,我再讲一段人类的阴阳之道:

  男性是急进而有力的,称为阳性;女性是缓进而隐藏的,称为阴性。凸者为阳,凹者为阴。男性的体格比较大而高是阳性的,女性的体格比较玲珑而腰细是阴性的特征。男性粗鲁有力,会追求是阳;女性端庄温柔,半推半就是阴。阴阳调和,凹凸相合之后,精子是阳,卵子是阴,就会生生不息。本来阴和阳有异性相吸的力量,无论人类畜类虫类以至花草,都是生生不息。但阳与阳或阴与阴,却有同性相拒的天然力量。所以男女结合是正常的,同性恋爱是不合于阴阳之道的。(说到这里,听众哄堂大笑)。

  接着我再讲近世的科学家都知道有阴阳。譬如电力,分阴电和阳电(分别为负电和正电的旧称--编注),一根电线,一边是阴电,一边是阳电,如果将电线的单线剪断,一边又是阳,一边又是阴,必定要用阴阳两线来通电,电灯便亮了,马达也动了。

  要是阴阳不相济,如天时的失常,人事的变化,或是水火不调,令到两性的媾通发生阻碍时,万物的生长就大受影响,不但不能繁殖,且会衰败或是毁灭。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也脱不了阴阳的范围。所以阴阳之道,就演成了天地间的奥妙、人体上的秘密。所以我们认为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也。

  所以在外国,每个人都知道yin(阴),yang(阳)那两个字,而且一切名词,也分阴阳,阴阳相对的字母多到不计其数。医学上若干特效药,如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可以消灭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的细菌。

  后来,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获得一九二一年的诺贝尔奖金。所谓相对论,有一部分是导源于阴阳相对的学说,与科学上演化出来的相对论学说有关。中国阴阳学说中所谓阴阳相生,一化二,二化四,四化八……说明了原子能是靠阴阳相克而发展开来的。这一说法,是中国最古的记载,亦可以牵连到核子分裂的说法,因为中国人以往对学术性的文字都不加重视,要是用科学家的方法来整理,就可以写成厚厚的一部巨作。

  中国人谈阴阳的理论,不过简简单单的几句,叫做阴阳失调,戾气化生;阴阳调和,万物滋生。这十六个字,包括了万物的繁殖,连植物、动物以及气象的变化、地质的变化,亦离不了阴阳之道。至于男女相爱,男为阳,女为阴,阴阳调和之后,就生出爱情的结晶品,生生不息,繁衍绵绵,更不必多说了。

  这篇讲词,在笑声中对阴阳的说法作了一个明确的交代。

  血菀之名即胆固醇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上有两句话,叫做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现在要讲血之清浊。

  现代验血的方法,只验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的情况。如果要验血中有无梅毒等,就要抽血若干,加以复杂的检验方法,才能确定有无毒素。

  在胆固醇学说发明之前,对血管中所积聚的东西,普通人是不知道的。

  其实,中国医典《黄帝内经》上早有血菀两字。这个血菀,就是说血中有浊质,也就是讲血管中有胆固醇。

  血菀的菀字,读音为郁,后来简写成血宛。原注:菀,尤结也,积也。就是说明血中有积滞。这种见解,中国又早过西方。

  朱丹溪说过:老年诸病,皆由血宛而生。这话说得更透彻了。

  《黄帝内经》调经论说:血有瘀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返)则死……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这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就是:瘀血在头脑之中阻塞了就会令人厥倒,即现代病名脑充血,进一步就是血管爆裂。瘀血压住了神经,轻则半身不遂,不辨言语,重则立时身亡。但是中风之变,《黄帝内经》说明,其人声色自娱,甘味太过,吃了含胆固醇的东西太多。至于气复反(返)则生,不反(返)则死,这是另一个问题。人以无形之气为生命之至宝,浅显的解释,就是人之能活着,靠的是气,所谓无形之气,相当于神经的活动力,能源不止,还可以复生,要是神经为瘀血所塞住,不能活动,那就还魂无术了。但是每一个人的精、气、神,为生命三宝,气分旺盛,那么神经还有活动的可能,所以虽是中风厥倒,轻则仅是口角流涎、流泪,这是表示气分不能摄纳唾液腺和泪腺;又舌部收缩,讷讷不能言,手部萎软无能,连签一个名都办不到,人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精与神尚有剩余能力,还可带病延年。大抵第一次有中风之象,用中药祛瘀的方法,可救其生命;只是一手一脚还要调养一个相当时期才能自由活动。

  老年人多食甘肥,身体肥胖是极不相宜的,尤其是血宛过多的食物,应该加以禁忌。只要身体重心有些不平衡,一俯一仰之间,或是低头拾一些东西,就会一厥而亡。所以中国医学上有一句话说是年老怕跌,而《黄帝内经》上又有戒吃甘味。所谓甘味,就是肥腻的食品。这真是养生学上的一大发明,也是一项忠言。

  荷尔蒙疗法

  应用胞衣中国最早

  婴儿出世后的胎胞衣,大家认为是污糟的东西。在西方医药界发明胚胎素前,全世界人士都讥笑中国人太不科学化,把胞衣当做药物,且认为是天大的笑话。不要说中国的西医个个反对,凡是头脑较新的中国人也不以为然。

  婴儿的胞衣,在中国医书上又称紫河车,《本草纲目》上又名为混沌衣,这种名目,已经有了好多年了。

  人胞衣的应用,是女子生产之后,将胞衣用米泔水洗净,最主要的是要剔去微血管,因为人胞衣本身无毒,但血液中可能会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当然最厉害的就是梅毒)。洗净之后,还要用乳香酒再洗,那就一点也不会有带菌的可能,然后焙干,直接用胞衣煮汤,或加姜末,或与鸡同煮,进食时毫无异味,与吃猪肚汤、猪横汤一样。

  胞衣的功用,可以说极为不寻常。一般来说,凡是极端虚弱的人,进服了人参及一切珍贵的补品无效,而吃了人胞衣,却有转弱为强的功能。

  据元代朱丹溪说:人胞衣治虚劳、骨蒸,补气补血。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说:胞衣治人体羸瘦、妇女面皮色黑,治男女一切虚损劳极。明李士材说:人胞衣治下元衰疲,能制成河车大补丸。《本草纲目》记载更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说能安心养血,补气补精。最注重一个心字。原来,胞衣对心脏大有贡献。还有一句话说它治失志恍惚,这是说出了它还有治疗神经衰弱的妙用。

  兹将最近就胎盘刺激素生理、化学两方面之研究转录如次:

  作用于性器官之刺激素共有两种,即prolana(或称卵泡刺激素)与prolanb(或称黄体生成刺激素)。前者能使卵巢及精子发育正常,于青春期发展其机能,且为卵泡生成大卵泡及排卵作用之基本因素,同时又刺激成熟的卵泡及卵巢组织分泌卵巢刺激素;其在男性,此同一刺激素又能管制成精作用。黄体生成刺激素对排卵作用亦有助力,在其影响下,业经排卵之大卵泡或小胞性滤胞乃转化而成黄体;在男性,此种刺激素有控制产生男性刺激的精囊间质细胞之作用。经过性器官,此两种刺激素遂间接地管理女性器官之周期性变化,男性补助腺之正常机能。这两种刺激素是脑下垂体之产物。然在妊娠期中,胎盘中之脉络膜上皮细胞,亦能产生之。

  这是现代西医书的原文,我以此引证,足见中国发明胚胎素之早。

  河车再造制成丸散

  人胞衣的发明传入世界各国,已有无数新药出品,至今依然沿用。至于中国人对胞衣的用法,一种是焙干之后研成粉剂,制成补天大造丸、聚精丸、封髓丹、斑龙百补丸、斑龙大补丸等。但是在香港,因为一个婴儿落地之后,胞衣都要给有关机构作为签发出生证之证物,所以极为难得。现在是否如此,我不详知。

  因为胞衣功效宏大,在上海时我曾经特地委托药铺向内地购买紫河车,制成胞衣丸。功效如何,我存有记录,刊出如后。

  张志和,患了十数年肺病吐血,他的女儿在中央医院当助产士,取得胞衣服食三次,并加入当归等品以避腥味,肺病从此不发。后又娶一妇,十数年未病。病者由青岛来函说:病已痊愈,体力甚健,最奇者,多年长素,病时病后均未破戒,营养甚缺乏,工作从未间断,除胞衣外,别无其他补剂,当时曾以疗效告该医院某医师,医师笑斥其妄。

  蒋孟非,是沪上耆宿,曾患类似伤寒,高热十多天,愈后患不整脉二十多年。三十年自服胞衣烤研末服七具,痊愈,年届六旬,尚能使已损坏之心脏恢复健康,其功力可知。

  合肥李氏子,肺痨及脊骨痨卧床多年。某著名医师与李氏是姻亲,常为之诊治,谓已绝望。后连炖食胞衣数百具,一年余,居然骨痨愈合能下床矣。

  上海某著名女医师,抗战期间患结核性肋膜炎,只得停业休养,由她的朋友曾医师代理诊务,曾为她觅得胞衣做肉羹进食,并未告知其本人。数月后,体健恢复痊愈。

  上海沪江大学教务主任某君,患肋膜炎。他的哥哥是医院的药剂师,代觅胞衣与服,约一冬,服了一百具之多,后经x光照射,证明病已痊愈。

  南通医学院严毓清医师告人,他的太太及内弟都患肺结核症,各服胞衣三百具而愈。另有他的朋友也患肺病,服产后胞衣而愈。

  关于胞衣,当年国内《民生医药》第六期《胎盘对于人身之效用》一文,盛赞其功用。《苏联医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五月第五期《来自动物的制菌物质》一文,结论说胎盘内含有制止细菌的物质。又第二卷六七期《胎盘血液用作输血》,据说较普通血液为优胜。叶心铭医师说:舍亲金太太年前肺病甚剧,时时咯血,金家与吴谷宜医师为至戚,吴医师亦认为病势严重棘手,劝其服人胞衣。他因胃呆作恶不肯服,乃改服河车大造丸,四个月以后,恢复健康,至今未再发病。

  还有聂云台君说,人胞衣粉治心脏病,有重生新细胞、治愈心瓣损坏之功。载于他的著作中,故附记于此。而人胞衣更能疗治脑肾病、神经衰弱及肺病等,也为许多医籍所刊载,本文从略。

  胞衣制剂强精补肾

  中国向来作为药用的人胞衣,又称紫河车。后来西方医药发现,人胞衣确有天然荷尔蒙的崇高价值,承认这不是迷信,而是很合乎科学的脏器疗法大发明。

  我现在要讲自称为东洋医学巨擘的日本人。这东洋两字,包括东北亚(韩国等)、东中亚(中国等)、东南亚(越南、泰国等),所以中国医学上的发明,居然也包括在他们东洋医药之内,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中国医药真是从日本发明而来的。幸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译成英、德、法、俄等七国文字,这些国家早已知道人胞衣作药用确是中国人所发明的。

  欧美各国的大药厂,将人胞衣提炼成为胚胎素,日益发展。好多补身的药剂中,都有胚胎素的成分在内。而且经过精详的化学分析后,知道人胞衣中含有不同性能的荷尔蒙,对两性生殖机能都有强精补肾的功能,这也可证明中国医学上的发明,并非荒诞无稽的。

  近年见病家患心脏病或心脏虚弱病的特多。

  心脏病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为心瓣功能缺乏症之类,此种症候随时能置人于死地。中医诊脉之时,如见革脉、歇止脉、鱼跃脉,便知道是重病状,有的可能是心脏病膜瓣闭锁不全症。西医诊断较精,能知右心房抑左心房膜瓣失灵,诊断虽精,却无有效药品以治此病。所谓心脏病是没有药吃的,有之,仅是可拉明、地加令等暂时镇慑之品而已。

  另一种心脏病为神经性心脏病,怔忡、心跳、心悸、胸闷及失眠之类。真心脏病,姑不细论;但已知人胞粉、珠粉、琥珀、玳瑁、龟甲、血竭、天麻、附子均为治心脏病良好而有效药品。吾人诊病,诊断不妨借用西医方法,而治疗用药,中国药物颇有出人头地之处。

  上海著名西医何志姜医师,为西医界硕彦,自伤寒症愈后,即患心脏病,其脉象歇止不整,适因某名医是时亦因心脏病不整脉逝世,刺激甚深,经过诸医多次诊断,断定心脏瓣膜损坏,闭锁不全。此为不堪医治的症候,自谓一生无望,即休息停诊。何医师旋忆及前有病人患心脏病多年,并未死亡,近年且告痊愈,问其如何治疗,后知系中国药品之人胞粉等治愈,试服数月,乃告痊愈。(见聂云台所著《辅生疗法》一书)

  上面这段记载,读者仔细阅读,便可以知道中国医家之用人胞衣,确有精湛的意义。

  四十五年前,上海有一家信谊药厂,由德国医学博士处方,出品一种成药叫做维他赐保命。该厂经理是留德药剂师何子强,他的父亲是一位老中医,与我为挚友,曾委托我采办大批人胞衣和鹿茸。本来人胞衣可以向产科医院大批洽购,可是上海人有一种习惯,婴儿出世后,产妇带着一个瓶来,把胞衣装在瓶内带返家中,想大批收购胞衣非常困难。于是我介绍一间药材行为他向长江以北各地收集。十年后,这间药厂发了大财,还送给我几支吉林人参作为酬谢。

  至于维他赐保命,销行不但遍及全国,而且远至南洋各地,就是其内含胚胎素之故。这间药厂的资本,也比初时多了百倍以上。要是胚胎素没有功效的话,也不会如此畅销。而欧美各国来的胚胎素、荷尔蒙制剂,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脐带也可预防麻疹

  中国药品之中,有两样最污秽的东西,一种是前文所述胎儿的胞衣,另一种则是胎生婴儿的脐带。

  婴儿出世前后,与母亲相连的只有一根脐带,胎儿的生长是靠脐带来吸收营养。胎儿一出世,呱呱地啼哭不已,这是他已经用口来作为呼吸的表现;要是婴儿出世不哭的话,产科医生或护士一定要拍到他哭,才能使婴儿利用口来作为呼吸器官,到后来就吮食乳汁来维持营养,以至生长。

  胎儿离开母体之后,脐带已失去作用,于是就由医生或护士将脐带剪断,并将其根部作结,收缩脱落后就成为脐孔。脐带在外国就与胞衣一同被抛弃或烧毁,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废物。

  在中国本草书上,脐带却被列入药物之一,并且另有一个名称叫做命蒂。李时珍说:胎在母腹,脐连子胞,胎息随母,脐带既剪,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脐干自落,如瓜脱蒂,故脐带者,人之命蒂也。这种说法,粗看起来似乎不合科学,其实从前的中医虽将脐带列入药物之一,但亦并未重视。

  我并非专说样样药物都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例如李时珍已知脐带可以作药物,但把脐带发扬光大成为世界名药的,却是一位日本药物研究家。

  日本著名医学博士石原俊士,是一位药物研究者。他藏书万卷,个人的化学实验室设备齐全。他最早想到中国医书上胞衣与脐带,可能对若干子宫肿瘤的症候有治疗作用,经过动物实验以及临床上的试验,证实脐带的提炼剂,可以阻遏子宫肿瘤的发展。他初次写的论文发表于《医海时报》第一八四九号,此后陆续发表于《仓敷中央病院年报》、《日新医药杂志》、《关西医事杂志》。直到《治疗及处方杂志》发表了《脐带内分泌学说》及《治疗瘤肿》一文之后,他把脐带的名字,定为p.o.u,作为脐带制剂的专门名词,一时震动整个日本医坛。

  此时有京都帝国大学病理学主任教授藤浪鉴博士、京都府立医科大学角田隆博士及大阪帝国大学医学部病理学主任教授片濑淡博士,纷纷追随钻研,各方面对p.o.u的研究论文,达八十一篇之多。此外,美国人对脐带的研究也深感兴趣,先后有四十九篇研究报告发表,执笔者都是医学博士或医学教授,他们积极响应此项工作。

  这些专家研究的结果,认为脐带制剂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是有限度的。不料有人发展开来,在脐带中提炼出若干成分,用来作为预防小儿麻疹的抑制剂,这倒是一个意外的收获。现在又经过逐渐改进,制成麻疹的预防针。

  关于小儿出麻疹,中国医书上认为与胎毒有关。自从用脐带制的麻疹预防剂发明之后,证实麻疹与胞衣上的脐带确有连带关系。现在各地卫生当局已经免费为小儿注射这种针剂,以防出麻。可惜,这种药剂必须在小儿九个月以上才能注射,而九个月以下的婴孩还是会出麻的,仍旧要用中医中药来治疗。

  针灸疗法

  中国针灸由来已久

  中国的针灸疗法,最初的针叫做砭石。所谓砭石,就是将石磨成针形。在河南省安阳出土有许多砭石,证明在史前石器时代已经应用砭石作治病之用了。所谓灸,是在疼痛之处,先放上一块姜片,然后将一种植物纤维捣烂,捏成球状,在痛处燃烧。后来发现植物纤维中,以艾叶最有热力,而且色黄、耐烧、效力高。艾叶捣烂之后,其状如绒,因此又称艾绒。

  到了铁器时代,针灸的针就改用铜制、铁制的细针,可以刺入肌肤之内,刺肤时有轻微痛觉,刺入肌肉一寸、两寸或三寸,遇到了神经即有酸麻的感觉。它的医理作用,就是神经松弛者可以将松弛的神经恢复正常,神经紧缩的人可以把神经放松,因此产生治病的效果。

  汉代以真金制成针,名为金针。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出土有金针四枚,金光灿烂,可以证明汉代已实行金针疗法。

  中国医书上有针灸的记载,始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时虢国公子已不省人事,僵卧于床。扁鹊先灸其头上之百会穴(即头顶上之天聪盖),药力渗入病灶,公子即醒,再用针法,使其僵硬之肢体恢复活动而至痊愈。

  后来知道全身都有穴位,亦即神经汇集之处或交感神经的联络所在,于是就定出各个穴位的名称。

  中国《黄帝内经》的上篇为素问,讲的是针灸穴位,而且写出九种针的形态,这是针灸在医籍上的最早记载。

  汉时,张仲景用过风池、风府等六个穴位,治发热病引起的经络不和之疾病。《汉书·华佗传》说针灸不过数处,足证华佗也用针灸治病。到了晋代,皇甫谧著《甲乙经》,考订全身经络穴名,而且列举了举臂取之、坐而取之、卧而取之等种种落针方式,还讲出剌针的深浅,后来《晋书》上也有皇甫谧的传记。

  到了隋代,有《明堂图》出现,将孔穴的名目用图画绘出。

  到了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其明堂图更为精细,而且对取穴方法,发明了同身寸和《旧唐书》上有针师考试制度,足见在那时对针灸医师已经有法律的管制。为了提高针灸医师的合法地位和技术,考试合格者可以开业,并且有机会担任医官之职。

  万病一针未可尽信

  到了宋代,仁宗皇帝患半身不遂之症,近于瘫痪,太医院医官许希用略施数针,即使之恢复行动。仁宗大悦,问:针灸之道起于何人?许氏说:扁鹊。因此敕建扁鹊庙。仁宗又遍阅针灸书,认为各书所说不详,命令翰林院医官王惟一制作与真人相等的铜人两座,并且撰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还怕此书日后失传,因此在汴京(即今开封)竖立石刻针灸经穴图碑于三皇庙外壁,用意很深。到了明代,因为去拓印石碑的人甚多,年久石裂,图文逐渐模糊。我藏有明初拓本及铜人图,附刊如后。

  后来,这个铜人被辽国劫去,谈和时以归还铜人为条件。之后,一个铜人遗失,归还的那个一直藏在太医院中。清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各国分界各据一方,而太医院恰在日军区内,日军即将宋代铜人作为战利品运返日本,今藏东京上野国立博物院。笔者两次到日本,获得三位大学教授推介,可以进入博物院地库,特准摄影并纸拓王惟一所铸之铜人全身,归来后依图摹铸,铸成铜人四座。

  在清代敕编《医宗金鉴》全书完成时,皇帝曾赐予该书编者各得小型铜人一座。

  最可惜的是,从前儒医都是士大夫阶级,喜欢用药处方,不肯动手为人落针,因此,江湖中人反而皆精于针灸,而且为数不少。

  清代有一位法国驻京使节,对中国人患病常用针灸且能霍然而愈发生莫大兴趣。因此,他就学习针灸,并著成一本法文的针灸书,名为lacuponcturechinoise,在巴黎出版,从此法国就掀起了一股针灸热。

  到了民国,针灸已极风行,特别是江阴承澹,设立了一间针灸学校,先后出于他门下的有一千多人。笔者初学医时,先入南洋医科大学,为日本人所办,只读了两年,略知医学基础,其中也有针灸一科。后来因为抗日运动骤起,学生星散,我也因看不惯日本教授的气焰,而且就在这时自己患了伤寒症(肠热病),日本教授用的是待期疗法,只是静卧、饮水及用葡萄糖针,病势日益严重,后由中医丁公甘仁处方治愈。因此,病后就转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一方面再从针灸教师学习针灸。

  我觉得俗语所谓万病一针是不对的,但针灸对若干与神经有关的病患能迅速治愈,这是百分之百的事实。

  针灸之术遍及各国

  中国的针灸方法,有极良好的治疗效果。首先传入韩国,现在韩国的博物馆中,藏有中国运入的铜人一座。今针灸风行全韩国。一九七七年曾在韩国汉城举行国际东方医学大会,有十八个国家的代表到会,我也应邀参加,为期五天。

  开会期间,到会的各国代表都宣读针灸论文及放映幻灯片,每个代表限定二十分钟。我看了各国的针法和通电于金针的治疗法,觉得将针灸与电疗结合,是一种进步的医疗方法。

  大会结束日,由我担任主席。商议之下,各国争着要做第二次大会的主人。印度代表即席献出印度出版的针灸书,达四十余种。所有到会代表都惊异万分,因此决定下次大会一九七八年在印度马德里举行。

  大会结束后,我应庆熙大学校长之请,到该大学演讲,并参观他们针灸病院的设备。他们的设备十分完美。我认为汉医汉药发展之速,应推韩国,为我遍游各地所见之冠。

  日本传入针灸,后于高丽,是在公元三百四十年,由韩国人王仁到日本,带去《论语》、《千字文》及《明堂图》三种书,日本始有汉文,同时也有了针灸治法。

  日本历代名医辈出,对针灸研讨精湛,并特准盲人学习针灸。他们所用的针有一个管筒,盲人先用手摸准穴位,然后把管筒摆在穴位上,随后将针拍入。

  日本在明治天皇时代,宣布废止汉医,经过议会强烈反对,才无形取消。不过汉医先要学过西医,才可以用汉方汉药。针灸当时并不在废止之列,但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日本的针灸学校,仅东京一地至少有四家,规模都很大。

  针灸传入法国,始于清代。自从法国侵占安南(今越南--编注)之后,法国人除了研究中国药物,另外还研究针灸,回国之后又纷纷著书。

  后来法国又有针灸家dr.roafrdelafuye,除了著书,并办针灸学习班,从学者甚多。法文的针灸书,我搜集到的有三十余种。

  德国与法国虽然曾一度为敌,但是学术不分国界,也跟着法国学习针灸,出版德文针灸书达二十余种;还有一种《针灸杂志》,出版已有十多年,并且组织了德国针灸学会。多年前,德国著名医学教授赫利伯·施密特(dr.heribertschmidt),在日本从师柳谷灵素学习针灸两年,经过香港时,全港中医团体在英京酒家设宴欢迎。我在会场中举行针灸展览,展出的针灸器材、书籍、图画达一百二十余件。

  意大利学习针灸的人也不在少数,都是正式医生,兼用针灸治病。

  一九四三年,由法国针灸专家台勒非召集国际针灸大会,在巴黎举行会议,最初参加的仅有八个国家。此后,年年在欧洲各国的名胜地区开会。到一九五二年,参加国增至十六个,除了欧洲国家,越南、巴西、日本亦有代表出席。笔者为香港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亦在被邀之列。

  美国掀起针灸狂热

  美国是一个崇尚科学的国家,对古老东方医学素来不加重视。自从一九二四年中国留美学人陈克恢发明了麻黄素获得成功、遍销世界之后,美国才注意到中国的药物。研究者全是研究院的专家,将中国药物进行科学分析,科学试验,又出版了一部英文本的《本草纲目》。我三度赴美,购买了许多有关中国医药的英文本书籍,如《黄帝内经》也有英译本,其他都是药物书,而英文本的针灸书仅有两种。

  在尼克松访华前,有两个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到大陆访问过后称赞中国的针灸术确有特效,引起了全美医药界各种杂志的大肆抨击。

  尼克松访华归来后,也说针灸术确有特效,接着又有许多政界名人在华埠(即唐人街)请中国金针家治病,多年之病竟然霍然而愈,半身不遂不会走路的,立时走路。于是美国就掀起了一阵针灸热,大家拼命找中国针灸家治病。我有两位同道,都在那边用金针治病,病人预约少则三个月以上,多则达半年以上。针灸家因此都发了财,于是香港地区和日本的针灸家,纷纷聚集于美国各地。针灸热从一窝蜂变成狂热。美国人天真得很,在电话簿上查到有中国人开业医生,便会打电话去约定要用针灸。但是中国医生未必个个对针灸有研究,而一天中来的电话,少则几十个,多的超过一百个,因此有若干中国医生,特地到香港来雇请针灸医生为他们的助手。一时我所创办的中国针灸学院学生,都被他们邀请而去,生意滔滔不绝。

  但美国是有医师法律的,非经美国发给执照不能开业。谁知道竟有不少美国人组织了一个针灸受惠者协会,捐献巨款,供抗争之用。由于各州议员的推动,讨论是否准许针灸合法化,结果有九个州一个市通过了针灸合法案,这九个州是纽约州、俄勒冈州、内华达州、蒙大拿州、阿拉斯加州、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夏威夷州,及旧金山市。不过,要经过考试。于是中国针灸家被美国政府认为合法正式开业医师,这也是中国医学上的一种发明推行到全世界了。

  英国特设针灸学院

  英国也有菲力克斯·曼博士(dr.felixmann)著作针灸书六种,由此针灸方法也大为盛行,而且在莎士比亚故居设有针灸学院thebritishcollegeofacupuncture,由维斯利博士(dr.worsle)担任校长。我曾经到过英国,逗留了半个月,专程去拜访校长。事先我发了一封通知书,不料其时正值英国针灸学院的放假期间,我去的信为该院教授们拆阅。得悉我到访,有五位教授一同到我住的旅店来访问,他们都是正式的开业西医而兼擅针灸的,于是我就在旅店餐厅中举行茶会招待。可惜我的英语太差,不能畅所欲言。幸亏找到一位留英学生为我翻译。他们提出来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一一答复。

  这次茶会,历时两小时半。我因还有英国针灸学专家十余人之约,他们在家中备晚餐款待,所以茶会只得结束。

  我在英国等待伊丽莎白二世皇后号的船期,所以很是空闲。我留有从前来访问过我的针灸医家的地址,于是分别驱车往访。英国针灸家的设备以及他们施术的情况,居然头头是道,不过将中国字的穴名,改为阿拉伯数字,附图如前。我看他们针一个胃病患者,取穴完全符合中国方法,但是他们只知道用针,不知道用灸,未免美中不足。

  此外,我向专售东方书籍和针灸书籍的书店,购买英文本的针灸书,得到的书籍有十五本之多,特别是针灸穴位的图画,彩色精印,穴位显明。我买到这些画册,视为至宝。同时我又见许多英国译的汉学书籍,原来英国汉学家多得很。因为当时英镑甚昂,一本书往往要港币百元以上,所以我未能尽量搜购。可是发现了李约瑟著的《中国科技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这部书是由剑桥大学出版,当时出到五大巨册,价格高达六七十英镑,我把它买了下来,书中他搜集到的中国绝版的古书以及木刻图画资料丰富得很。(按:现在台湾有中文译本十大册,大陆有中文译本六大册,尚在继续出版中,据预定目录所载,将来还有一本是专谈中国医学发明的。)

  泰国以向来毗邻中国边境之故,中国医学传入极早,而且全国的经济,向来是华侨占其大部分,如米商、木商等,工人也以中国潮州人为最多。他们都信赖中国成药。近年来受到世界的影响,加紧研究中国针灸,并且出版了泰文的针灸书,书本又厚又重,我也在泰国购到。泰国本地还有少数古医,诊所设在最大的庙宇中,还有一间古医学校,施诊给药,也有针灸一科。

  伊朗公布通行针灸

  针灸确乎对若干神经性的病症极有疗效,不过以我们中国人来讲中国针灸术,未免有些卖花赞花香之嫌,因此我要以报载的两段电讯来结束本文。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电讯:

  伊朗政府公布,将准许较高级的医院使用中国的针灸医术。近年来针治医术,已有多国接纳,显著的新用途之一,是发现针治医术可用作某种外科手术的麻醉之用。伊朗公布:施用针治医术现时将限于较高级医院,私家医生不准使用。首先将针治医术介绍给伊朗的巴里维医事中心,将为欲使用此医治的其他医院的监督。

  还有一段是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据美联社布宜诺斯艾利斯二十日电:

  针灸奏效的理由,对西方人士来说似乎是一种神秘,但是若干拉丁美洲专家认为,针灸术与人体内的能力部位及神经系统有关系。

  拉丁美洲第一届国际针灸会议最近在这里举行三天,现已结束。

  针灸是五千年前中国的一种古老医术,最近才传入西方。

  巴西针灸学会会长史特对记者说:现在西方医学界已无人怀疑针灸的效果。但是,许多医生心理的问题是针灸何以会奏效。近年来,我们发现针灸术是刺激皮肤下面的一个能力部位。

  但是,阿根廷针灸学会会长卡波洛在另一次与记者晤谈中说,另一项理论是钢针对神经系统起作用,使其对疼痛无感觉。

  史特在他的文件中说:现在许多西方专家已同意钢针对能力部位及神经系统同时起作用。

  他说:那并不是魔术,皮下部位视身体部位而深度不同。

  会议的另一项题目是讨论一种被称为耳部诊疗的肤浅针灸,只用钢针插上耳部。

  针灸术是用钢针插入身体的五百余个穴位,包括手、臂、腿、背、胸及面。会议的其他题目包括将针灸术广泛使用在各种医疗问题上,从头痛至疣肿及癌症。

  阿根廷针灸学会发言人说:在讨论各种针灸术之外,会议宗旨是促进使用针灸术,因为许多人对针灸仍然怀疑。

  上面两段电讯,都是专家于会议后不存偏见地公开表示,中国的针灸确乎是有卓绝的效能的。

  我知道香港也有虚怀若谷的西医,对于针灸方法,由有识之士开课教授。

  还有一家医院,特别试用耳针作为戒毒之用,据说疗效也不错。我对香港西医界这种精神极为钦佩。

  养生与运动

  深呼吸法欧洲首创

  深呼吸的方法是最近三世纪瑞士图宾根大学学生阿尔布莱克·冯·哈勒(albrechtvonhaller)的新发明。哈勒被称为天才神童,十九岁就得到莱登大学博士学位。他向来努力研究生理学,被称为生理学之父。他的著作中,提倡深呼吸的方法,从此欧洲人对深呼吸一法广泛学习,认为是最有益于人生的方法。因为吸进去的气是氧气,而吐出来的气是二氧化碳,对肺部与人体的健康都有关系。

  我在谈深呼吸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四十余年前,在国内当过虹桥疗养院院长的丁惠康,早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时,除了论文之外,还要经过口试。考试委员问他一个问题:深呼吸的发明是起源于中国,你知道发明者是何人?丁惠康对于外国医学史熟得很,但对中国医学上的发明一无所知,竟然答不出这个问题,结果面试不及格,要再读半年,重行面试。丁惠康为了这个问题答不出,急急乎写信回国询问他的父亲丁福保先生。丁福保先生写回信给他说:这是发明于庄子,古称吐纳。其时还没有飞机,所以没有航空信,信札往来都靠船运,隔了好久,丁惠康才收到丁老先生的回信。到重行考试时,那个考试委员是一个汉学家,又问他三个问题,其中包括从前他答不出的深呼吸问题。丁惠康就根据父亲的说法,答说:深呼吸发明于庄子。于是考试及格,被授予博士学位证书。

  中国发明的吐纳法,相当于西方发明的深呼吸法。

  《庄子·刻意篇》:吹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吐纳两字,是吐出者为二氧化碳,纳入的都是氧气。还要讲究运气,就是一吐一纳,皆要运气。运气两字,就是加强吐纳的程度。这就是深呼吸的发明。

  《淮南子》说:食气者神明而寿。这里所谓食气,即将新鲜空气,像进食一般的吸入,能够增加人的精神与长寿。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这一段话,讲得更清楚。他认为吐出的是故气,亦名死气。本来一个人要是困居在充满二氧化碳的室中,就相当于煤气中毒,能置人于死地,所以他说故气是死气是科学的。新气,亦名生气,本来新鲜空气含有大量氧气,人在危急之时,要用氧气来急救,所以名为生气,也是极科学的。

  关于中国古代发明吐纳法,确确实实即现代发明的深呼吸法。我还有好多养生书籍,都常常讲到吐纳法有益于人体,但是不及上面三段记载之早。

  我既已证明了深呼吸法发明于中国,历代医书上也称颂其事,都足为此说的确切证明。

  导引之术我国发明

  现在要进一步讲中国人的导引术,也是中国功夫中的一种健身法。

  所谓导引,是比深呼吸更进一步,要用运气的方法,导气血的循环,将胸前之气,引入丹田,再由丹田运气恢复全身机能,然后下引至肛门部位,令肌肉发生交替性的收缩和松弛。大便秘结者,能使大便通畅;大便过多者,能使大便正常;而且可以减少老年时期的摄护腺(即前列腺--编注)肿大,促进血液和淋巴腺的循环。再运气在背后上引,循督脉系统促进脊骨两旁神经,增强及改善神经之活动力,使老年人不致发生腰酸背痛等情况。运气直到颈项部位,令颈项脊椎不致发生低垂及指头麻木不仁作痛,减少压迫神经之症候。运气之时,以全身的活力,将气分导引至头顶的百会穴,再下行至眉心,可以增强智慧,消除头痛、头昏及眉心痛症候。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气功疗法,而气功疗法的种类甚多,其中以导引为最古。气功疗法在古书上的记载也很多。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

  唐《外台秘要》王冰注:导引为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盖萎厥等病多由缺少运动所致,故治法宜导引。

  佛教达摩祖师云: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以证悟,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故体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清,而后灵魂无拘滞瘁弱之苦。(按:所谓行血而走气。使筋畅神清,即指导引。)

  隋代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在许多疾病症状的描写后都记载了导引法,有的还和深呼吸的方法联合起来,对多种慢性疾病起到更大的治疗作用。

  明嘉靖年间南庄道人,用图说形式写成《修真秘诀》,规定了二十四个姿势,和深呼吸、睡眠等疗法配合起来,治疗一些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器官疾病。

  我对于导引术素知其名,而无名师教授,不敢轻易尝试。有一次,我到顾乾麟兄办公处,闲谈之间,顾君说他曾经遍访名师,学得全身运气术,当时他就试行运气给我看。他运气之时,真是全神贯注,一面吐纳,一面使得导行全身。只见他站着不动,满身汗出,和我握手时手掌温暖。我才知道,他真是精于导引之术。导引的方法,现在的中国人知道的很少。但是在唐代时传入日本,日本人练习导引之术,经年累月,直到现在还盛行得很。在东京有十几家专门教授导引术的道场,以镰仓导引术道场最为著名,其门前有一巨型石像,我曾亲自去参观过,这个石像是纪念日本导引术祖师的,这位祖师被称为龙门派之祖。里面有许多练习导引的人排立着,两目微合,正在运气。据一位高龄老师说,他在六十岁有摄护腺肿大、小便窿闭之症,当时并未割治,现在已届七十五岁高龄,该症已无形消失。此皆导引术之功也。

  汉代以前已有拳击

  中国的习俗,大部分人视劳动为苦差事,以不动为纳福,居家求其逸,认为能逸即神仙。但一个人身逸而心烦,还不足以言逸,一则有悖于强身之道,二则有悖于心理卫生。

  现在知道养生之道的人很多,了解心理卫生的也不少,当然就可以减少很多疾病。这里我所要谈的是强身之道。

  中国人并不是不讲究运动的,在古代石刻中可以见到古时的运动方式,如骑马、射箭、蹴鞠(即今之足球)、角抵(即今之摔跤)、乐舞(即今之舞蹈)。至于放风筝、荡秋千、投壶、拔河,都是很好的健身运动。我现在分述历代在运动上的发明,可见得中国发明运动之早,远远超过欧美各国。

  近年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一卷帛,上面就有许多人在做拳击般的运动,足见汉代以前已有拳击。

  东汉的华佗发明了五禽戏,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华佗传》。华佗是医家,知道凡人不运动,是健康上的最大障碍,因此他根据禽类的动作,发明了五禽戏,一种叫鸟形拳,一种叫猿形拳,一种叫熊形拳,一种叫鹿形拳,还有一种叫虎形拳。虽然说是五禽之戏,实际不是指游戏之戏,而是提倡人类全身运动的一种健身方法。

  《后汉书·华佗传》中又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较便而欲食。这段话是说做过五禽戏后,怡而汗出,就能排泄身体上的油脂,令食物容易消化,血脉流通,不致有病,而且可增进食欲。

  梁武帝时代,达摩祖师到金陵,首创十八罗汉拳(即后世的少林拳)。达摩又见到佛教中人又懒又多病,又发明了易筋经。

  《吕氏春秋·尽数》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说水要长流,不流就会腐臭;户枢因为常常开关,就不会被腐蛀。接着又说形气亦然,这四个字就是说人的形态和衷气,也要多运动。

  《褚氏遗书》说:养臂肢者,宜带曲伸;养股趾者,宜常步履。这明白地说出要人常做四肢活动,相当于今时的甩手运动及晨练之类。

  植物制药没有流弊

  中国医药,要随天时、地理、山川、人物而处方治疗。现在西方医学,也产生了地域性疾病学、职业性疾病学、老年病学等。而对不同体质方面,暂时还没有专门的分科。因此即使有若干特效药,对若干病症发生扑灭和阻遏的力量,但是任何人都知道,若干特效药,有些人合,有些人不合,在人体发生各自不同的副作用。有些人把特效药吃下去,能够呕出还是好的,要是吞了下去,小则出现敏感,大则甲病消、乙病又起。此外开刀换心、换血,成功的固然可佩,可是各人的体质不同、环境不同,会发生一种人体抗拒性,有些心脏病患者,不换还好,一换就死。一切西药,未尝不好,但即使最普通的阿司匹林,有些人一吃就见效,有一大批人就发生了二三十种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发热病特效药,多数人产生良好的效果,少数人就产生副作用,血球败坏、面青唇白、胸闷胃呆还是小事,有些不断有病。含有抗生素的第一类毒药无效,要用第二类毒药,或是要用第三类毒药,当然有功效而兼有危险性,所以必须由政府订定法律,非正式医生不能采用的。可是有人受得,有人受不得,那是中国医学上所谓体质上的区别。有些人尽用无妨,有些人身体上产生反抗生素的力量,于是又要用反反抗生素的药物,继而要反、反、反特效药,一肚子的我反你、你反我,身体怎能不越弄越坏呢?

  中国药物,多数是植物。人类是以植物和动物肉类为生存之本。中国药之能够治病,就是靠这个原则,所以植物药品最多,动物药品次之,矿物药品则很少。

  植物和动物药品,最适合人体吸收,毫无副作用和流弊,更不会发生一病已愈、另一病又起的情况。这是中国药的特长,而且中药擅长治本。进服中药能产生综合性、连续性、整体性的根治效用。除非若干病中医无法处理,否则的话,不会有副作用而使百病丛生。

  我也不讳言,若干病症中医是无法处理的。世界医术,并不能统治一切疾病,而且因为化学的药品和食品不断产生,新兴的疾病也相对的陆续发现。

  我讲一句武断的话,人类以蔬菜与肉食为营养和食疗之本,世界无论如何进步,绝不可能排除一切食品,靠吃几粒化学药丸就能生存。

  中国医药,还要讲天时、地理,即以感冒一症而言,流行在香港,少数人发生并发症,中西药都能治疗痊愈。但是流行到日本,常常会死亡数百人;有一次流行到苏联,竟然死了一千余人;流行到了欧洲,也死了两千多人。因此,全世界发生这种病,就定名为香港流行性感冒。其实就是他们用的药太单纯了,想要用一两种药品来统治因天时、地理变化而不同的病症,怎能免除死亡的厄运呢?

  中国医学上,如《黄帝内经》一书,先讲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再讲四季的变化,节令的转变,气候的风、寒、暑、湿、燥、火的六种气象,处方是随时随地要加减变化的。

  我生于上海,上海的处方有一套;到了香港,处方又要变更一套。不可能用死板板一成不变的药方来统治一切病患。举一个例子来讲,南方人常常要吃凉茶,确乎有相当的功效,但是这种凉茶,在上海是行不通的。要是东北地区的人吃了凉茶,我敢说一定难以适应。

  推拿按摩功夫湛深

  推拿之法,是中国医学上的一种伟大贡献,起源很早。《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所谓按摩,即推拿之法。足见我们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用这种推拿方法来治疗一些肢体失去知觉的疾病了。

  如今不但日本、韩国盛行按摩,连德国、法国、美国都采用推拿疗法,改称指压疗法,是不用药物的物理疗法。外国书上名为克痛疗法(paincontrol),且有世界性组织名为国际克痛协会(internationalpaincontrolinstitute)。各国有关这种疗法的书籍,都用彩色精印,将手术方法及患者应该按摩的部位解说得很详细。

  中国历代以来,推拿的书籍很多,如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万全《育婴家秘》、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余啸松《推拿述略》,详列推拿手法及穴道。这些方法都是用手在人体肌肤组织上施以推动运动疗法,令血液不调和的可以产生畅通之效,胃部消化不良、食物积聚在内的,也可以令胃囊中的积聚消散,对小儿积食最为有效。要是肌肉和关节发生任何障碍,就利用推拿的力学,促使病者身体活动力增强,肢体恢复正常;特别是对缺少运动的妇女和老人,可使其气血循环畅行,神经功能得到调整。所以这种方法,的确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

  真正的推拿医生,先要学习手指部位的软硬功夫,令手指发生力量,即力能,这完全是一种深湛的功夫。同样的推拿、按摩,而效果就要看手部的力能有没有真功夫,所以推拿医生也有一种特技。在练习时,先要用手指插入幼细的黄沙,而且还要将沙积石放在盘中,上面加一层牛皮,有功夫的推拿医生,就可以在牛皮上做轻便的运动,将凝结性的沙积石化成细沙,这也是中国功夫之一。

  推拿医生,在病者的病灶部位,运用他的力能功夫,产生力学的作用。推拿之时,须轻轻松松,不可猛力按捺,所以病者不但不觉其痛,历时稍久,便觉全身松动。我在日本看到一家推拿病院,他们倒是学习到推拿的真谛,并不要大力,而用一股巧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另外有若干年轻人,重重地用指压疗法,我想他们还没有真正了解按摩之道。

  日本盲人,政府特设按摩学校收容,所以盲人都以推拿按摩为业。他们在学习时,对人体全身骨骼和筋脉及生理状态都了如指掌,所以日本盲人就恃此一技之长。

  台湾一度被日本所侵占,所以台湾也有按摩,亦为盲人的专业。香港按摩医生极少,只有若干不正当的女子,以按摩为名,而干不可告人的勾当,徒有按摩之名,绝不是中国医学上发明的真正按摩之道。

  食养疗法

  食养食疗我国早有

  营养学说,英文名为nutrition,是一九一一年冯格所发明,日文译作维生素,有甲、乙、丙、丁四种,又称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之后种类陆续增加,其中以英国人霍普金斯(frederickhopkins)和美国人奥本斯(osvornethomas)提倡最力,后来就风行世界,知道营养与食物大有关系,成为一种新的学说。

  其实,中国食物养生之道由来极古,而且还用食物烹饪作为疗病的方法,叫做食疗。《周礼》上所说的宫殿官吏中,有食医的官职,这个官吏就是负责食物养生和食物治疗的,足见中国对于食养(即食物营养)、食疗(即食物治疗)早已有之了。

  中国人对食品,特别是广东人,口中常常讲有益二字,即其中含有营养价值高及有辅助治疗功能之意。俗谚所称药补不如食补,可以说是营养学说的早期发现,与西方发明营养学说相距一两千年。

  我向来留心搜集中国食疗医学的书籍,现在将历代专家的食疗著作书目发表如后。

  (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嵇康《养生论》。

  (晋)陶弘景《本草经》、《名医别录》,陈士良《食性本草》,均有养生食物的记载。

  (隋)淮南王《食经》。

  (梁)《太官食经》、崔浩《食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食物入药记载更多。

  (唐)孟诜《食疗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千金食治》,李绩等编的《唐本草》,崔禹锡《诸家食经》,陆羽《茶经》,苏《十六汤品》,韦巨源《韦氏食谱》,段成式《酉阳杂俎》,杨晔《膳夫经》,昝殷《食医心鉴》,卢仁宗《食经》。

  (宋)黄庭坚《食时五观》,郑望《膳夫录》,司氏《玉食批》、《馔史》、《御医食单》,娄居中《食治通说》,吴氏《中馈录》,林洪《山家清供》,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窦苹《酒谱》,刘休《食方》,萧氏《萧氏馔法》。

  (元)忽思慧《饮馔正要》,陈元观《事林广记》,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蔬食谱》,汪汝懋《山居四要》,吴瑞《日用本草》,王好古《汤液本草》,李东垣《珍珠囊》,贾铭《饮食须知》。

  (明)宋公望《宋氏尊生书》,高濂《遵生八笺》、《居家必备》,周履靖《续易牙遗意》,王士祯《食宪鸿秘》,徐光启《农政全书》,朱《救荒本草》,商浚《博闻类纂》,邓志谟《蔬菜争奇》等食疗专书。

  (清)袁子才《随园食单》、姚可成《食物本草》、顾景星《野菜赞》、陈鉴《江南鱼鲜品》、吴林《吴菌谱》、李道义《种薯经疏》、郭柏苍《海馐百一录》、丁宜曾《农圃便览》、费伯雄《食鉴本草》,对历来食疗食品更详列齐全。(最近在香港以高年谢世的费子彬道长即为孟河费伯雄之后人)。其他小册,尚有数十种,不胜枚举。

  以上养生食物的书籍,我在编纂《中国药学大辞典》时,尽量收集,带到了香港,写《津津有味谭》时就觉得便利多了。

  常食谷皮可防脚气

  现在专门讲用食疗法来治疗脚气病。

  脚气病为维生素b1缺乏症,这还是近几十年发现的事实。其特征为腿部软弱,肌肉消瘦,膝反射消失,腓肠肌握痛,手足下垂、无力或水肿,心跳及脉搏快速、气急,甚至惊厥、丧失知觉而死亡。我国古代医书对此记载甚多。根据古书中的许多材料,我国医家对脚气病的发现,远早于其他国家。

  脚气病之见于我国古医书中,依次考证如下。

  《黄帝内经·灵枢》称为厥气生足挽。

  《史记》有所谓湿痹、流肿、脚弱、脚软等。

  脚气病的名称,是西晋(265)苏敬初次引用的。

  东汉华佗论脚弱症候有脚气与脚弱之分。隋唐以后,脚气病始成为习用之名词。

  古时,脚气病患者甚少。据唐代的《千金方》记载: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晋怀帝时(307~313),我国南部患此病者甚多。《千金方》曾载: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也就是贵族和士大夫多患此病。当时在东南部有支法存及仰道人二位名医,据古书记载,他们用糠麸治愈脚气病者甚多。

  南北朝宋武帝时(420)齐高帝(479)之深师及师道人将所存的疗方编为二十卷,其中有关于治疗脚气病者百余方。

  隋唐时代,士兵患此病的很多。如《隋书》载:大业元年(605)……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但脚肿也可能是因缺乏营养而引起的水肿。

  当时有人认为系白米由南方运至北方所致,杜甫的诗也有米由南方运至北方的记载。

  宋元丰元年(1078)董汲曾著治脚气病的专书。

  总之,我国古书论脚气病的资料很多,古代对此所用的食疗方法、药疗方法,多数收到效果。此后对该病的流行更有防治的记载,认为它与南方的食白米有关。如唐代陈藏器与陈士良等,即有久食白米易于发生脚气病的记载。更宝贵的是,《千金翼方》中所记载的常食谷皮,可免脚气病发生。但在欧洲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二十四年由斯特拉波(strabo)及卡修斯(dioncassius)在罗马士兵中调查所得。欧洲医生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在一六四二年。我国隋代(581~618)巢元方及唐代孙思邈等即对此病有了详细的论述和治法,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