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回归:大不了,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0:12
 

你懂北京话吧?就是北京土话,和伦敦的Cockney一样。毛窝指的棉鞋,念儿央,就是自言自语,让别人听到,哏儿屁着凉大海棠就是死了,颠呢,就是跑了。

 

我从温州颠到北京,从北京颠到布里斯托,然后伯明翰、纽卡斯尔、布里斯托,坐火车乘飞机,颠来颠去。中国人的三不朽,被北京作家冯唐在个人博客上归结为一句狠话:用文字打败时间。我不一样,我那颠来颠去的生活,只证明了一点,我被一个又一个地方打败,四处流浪。

 

为什么不回去

 

如此颠沛流离,“为什么不回去?”这个问题,至少有三种问法。第一种,是一些本地人问的,也许还喝了点酒,我回答是,如果你能够把我的活干了,我马上回去。

 

第二种,是我很多家人问的,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家人问过很多次,觉得我的想法,有时候很难理解。因为和很多海外男华人相比,我可能是少数不怎么考虑回国发展,对于火热的海归事业,缺乏勇敢的心,也没有一个成功男人必备的责任感,就连失业,也会写点东西感慨一下。

 

对此,我很难解释,因为解释越多,会让自己距离亲人越远。比如,我的内心渴望的是,拥有一处萨默塞特郡(注意,不是北京昌平,也不是杭州梅家坞)的乡下农场,一周可以开车去上班两三天,其他时间在农场。夏天,我忙于园艺,秋天来临前,我把墙上的猎枪上次油,等着放上几枪,到了冬天,只要不需要做什么,我可以守着炉火,喝上一晚上的酒。

 

为了杜绝家人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我只好说,不要再问了,再问,我就再也不回去了。内心里,对于类似农场的梦想,其实我憋着一股大国崛起的火,干它个十年,挣一笔出来看看。有银子有地,在哪儿都被看得起,这是我的人生哲学第一课。

 

第三种,是我最纠结的,那是我的同事和老板问的。他们很直接,你为什么不回中国。这是我最难回答的一种问法。因为这个答案,我很清楚,但说出来,却常常有自己也很犹豫,毕竟除了吹牛,我很少说决绝的大话。

 

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理想是人一辈子最不应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的东西,简直比自己的罪恶往事还需要保密。尤其是今天,自诩有理想的人,基本上被认为是从精神病院出来,吓得默默揣着理想的人,把自己当作越狱的逃犯,在人群里游弋。

 

于是,我给了一个很励志的抽象答案:要在这里证明自己。这个答案有一个更富有攻击性的理解就是,我要做的比你好,至少和你一样。

 

是不是有点可怕的中国人来了?

 

回国的诱惑

 

感谢心理学,让我知道人生快乐最重要来源之一,就是自己的朋友过得比自己稍微差一点。这种令人开心的心理,稍微放大一下,可以理解为,很多人在海外,对中国崩溃论的支持率,超过中国威胁论。

 

朋友来信说,很多人留学之后,宁愿在国外瞎混,也不愿意回国,问我能不能写点什么,给90后一点建议。我能写点什么呢?我和朋友一样,有过在北京瞎混的日子,所谓的瞎混与不靠谱,其实没有地域差异,在北京,吃饱了睡,在英国,只是睡醒了吃而已。而且我自己都想留下来了,哪里还好意思劝别人回去,给自己留一席之地呢。

 

归不归其实不重要,也许关键是在如何混。朋友所说的瞎混,是和正经的混作比较,至少有两层比较在里面。第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内部比较。很多年前,我曾经醉心于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单位就我一个中国人,其他都是老外,而且都还是白人。现在想来挺幼稚的,就好像不小心进了女洗手间,回来欢天喜地说,里面就我一男的,牛吧。

 

文人相轻,华人相鄙。这种以人种稀缺度来凸现自己的重要性,常常让华人内部彼此看不起,大大降低了我们对在英国混的期许。这种比较心态,我偶尔还有,但是极力克制。现在,我在中文网站上,常看到很多采访在英国工作人士的报道,一看标题,又是本地企业主管,又是联系中英两国,自主创业,所谈的却无非是刚刚熬过投了多少简历,怎么起早赶火车面试的的日子,还只有两年不到的时间,不够淡定,轻度浮躁啊。

 

这种比较说的是英国的事情,其实是写给中国看,就像我的很多专栏一样。贬低他们,就是骂自己。于是,我还是克制,加祝福。在今天的英国经济大气候下,有一份事情做,而且还能一边做,一边感到一丝骄傲,这就叫爱岗敬业,坚持下去,总会做点什么真值得骄傲的事情出来。实际上走出自己的年龄或者职业的小圈子,在英国的华人中,做到的好的,也不少。这些故事可以以后慢慢写。

 

第二层是属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比较。在过去的一年里,几乎自己身边在英职业稳定人士,要么很严肃地考虑回国,要么已经在北上广深的办公室,喝着乌龙茶,在新浪微博写点小清新的回国感受了。

 

有这种比较之心,常伴随着正经地混的念头,也等同于“为什么不回去”的第三类问法。几年前,我有一次与德国同事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回国去。他说德国学术体系中,层级比较严重,英国还比较扁平,果然他一年前拿到了大学教授职位。最近碰到一位老同事,他一直走研究路线,从助理研究员,向着高级研究员的方向前进,问他为什么不回荷兰去。他说,没想过,爱人在这里,这里挺好。

 

其实,我和他们没什么可比性,至少从当前来看。因为我是中国人。他们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而已,我是飞了半个地球过来,成本不同。他们的国家,至少在经费,还不如英国充裕,而中国的科研,已经是炒房炒煤炒大蒜一样的投入,前景也不一样。

 

一方面是高投入,依然颠沛流离,另一方面是高回报,回家的感觉。《圣经》上说,神啊,请不要千万试探我。处在这样的关口,考虑将来的去留,常常成为我们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上,一直延长到漫漫长夜的思索。这些年,这样的思索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却从来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因为还有那个萨默塞特农庄的理想,在幽暗的黑夜里,农庄木屋里的炉火,放射出来的光芒和温暖,我觉得那就是家的感觉。

 

关于发展的比较,中文有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翻译成大不列颠英语,就叫大不了,颠。就像我,不停地在这个叫大不了颠的国家,一直在颠。

 

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interactivity/2011/10/111007_zengbiao_dabulia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