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6.0盗贼专精:家长怎样提高孩子的情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0:05
中国妈妈们要么把情商培养的地位远远放在智商、健康之后,要么即使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从何处做起……。情商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但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的学习,而是从小的培养,尤其是在0-6岁情商形成期的培养。”

 


    这是几天前刚出版的《读孩子如读书》中译本的编者在序言中说的一段话。

首先纠正一个概念表达上的错误:“情商”只能是“提高”,不是“培养”。“情商”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只是一个用于评定个人心理综合素质高低的数字,而影响情商高低的因素至少数十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着某个处境时的情绪浮沉,或正面、或负面,不是你想要它如何发展就能如何发展,因此,他不可能是个凭借“作用力”就可改变的具体存在的行为。

《读孩子如读书》(How to Read Your Child Like a Book)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琳恩·怀斯教授(Prof. Lynn Weiss)在1997年出版的著作。她通过长期的调研,总结出在孩子们身上经常出现的41种“问题行为”,都和家长的教养手段直接相关,而其中,缺乏信任感、缺乏自我、不自信、没有权力意识和缺乏自制力,都是情商的问题。因此,她强烈要求家长们“像读书一样读懂孩子的成长特质”,在这本书中,给家长们提供一系列教养的手段,提醒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时时刻刻都必须在意的“说话”和“行动”可能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的问题。

8月27日下午,有幸受到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的邀请,与《母子健康》主编李暮月、作家姚硕一同以特约嘉宾身份出席了在新东安商场举行的“新书发布暨专家答疑会”,在会场上,家长们针对这本书对亲子早教的启发和孩子的情商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他们迷惑的问题。

“情绪”不是“可培养”的“行为”

宝宝哭了,给他一瓶奶,他立刻安静下来,情绪稳定地吸食——那是饿了,满足他的需求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然而,他也可能是身体那个部位不舒服,或者是因为看不到妈妈?看到令他害怕的人?不想躺在床上……?无论如何,你不能立刻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哭给你看”——哭,可能还加上手脚的扭动和脸部表情,他想表达什么需求?即使是妈妈,常常也会猜错。这是因为多数时候他的需求都是情绪问题。

即使宝宝能说话了,每天同样会有许多令父母捉摸不透的情绪问题,他无法通过语言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这里说的“有效沟通”,并非仅仅说父母听不懂他想表达的诉求,更多时候,是父母的回应不能令他满意,于是糟糕的局面越发恶化。恐怕只有深受其苦的父母能领会这个“恶化”的意义:孩子越来越没耐心、不接受父母的善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容忍眼前的情景、不能承受任何一丁点儿委屈……。父母都知道这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但如何改变他的心理素质?提高他的正面情绪?每每家长尝试各种做法,最后都失败了,只好使出杀手锏:大声吼叫、挥手就一巴掌,然后走开,让你哭去。哭得疲倦了,睡觉了,醒来仿佛忘了前面的事,那么天下太平了吗?不,它还是个活火山,而且间歇期会越来越短。

坦白说,大多数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情绪发展问题上都是“低能儿”,于是渐渐学会“避重就轻”。例如教孩子折纸。摆明了是“教”,但很快就变成孩子坐着等待,妈妈变成“代工”。多数妈妈都很满意这种角色——忙点儿算什么?只要孩子开心。于是,适应这种互动模式的孩子,情商便越来越低了。

这样看来,“提高孩子的情商”岂非只是一个口号?

当然不是。幼儿的心理素质不能依靠技术性的训练,并不等于“听天由命”。在提高婴幼儿情商的作为上,父母能够做的——也只有父母才能做到的,就是从婴幼儿心智成长的特质上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幸福感”才是提高婴幼儿“情商”的温床

“幸福感”其实一点儿都不抽象。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感到舒畅、安心、充满美好想像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让他自然而然地排除了负面情绪,能够以敞开的胸怀去接纳眼前的一切情景与变化,这就是心理素质稳定的依据。

这里牵涉到一个概念和对一个动态进程的了解。在婴幼儿,“幸福”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快乐、安心、充满美好的想像”,这和成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许多父母都想把本身所追求的“幸福”强加给孩子,于是便按照自己的设想千方百计地要给孩子幸福。这样的“给予”当然“货不对办”,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而在孩子方面,对于这些没有亲身体验,凭空而来的“给予”,既感觉不到和自己有何关系,没有感受,自然不会珍惜。换个说法,无论父母怎样努力,怎样展示自己无私的、伟大的爱,孩子并没有“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内在的、可持续的感受,必须是正面的心理活动,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不能依靠给予。现在“自我感觉”是个好父母的家长,总是徘徊在3个“误区”之中。哪3个误区:

第一、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就是“爱”

婴幼儿的需求是率兴任意的,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后果好坏。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家长是不是爱孩子?还是只图敷衍过关?从出发点看,他们是爱孩子的,但从结果看,无疑是坑害孩子的机会多一些。“爱”是一把双刃剑,新一代父母在摆脱威权意识的同时,却走入另一个教养的误区。这种“满足一切需求”对情商发展的杀伤力并不亚于不问是非黑白的棍棒教育。

第二、补偿心理

自己儿时的不愉快经验、成长道路上的坎坷经历、不能实现的梦想和内心承受的种种压抑,逐渐汇集形成一股压力,压迫着自己去在孩子的身上寻求补偿。这种补偿心理渐渐形成两种互相矛盾的做法:一方面是尽量在孩子身上钩织美梦,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拥有“幸福”,另一方面却时时刻刻担心着孩子的未来,因而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孩子诸多苛求,管教也越来越严厉。

第三、代工心理

很忙,不管是因为生活无序造成的忙乱,还是工作与社会活动太多造成的忙碌,总之是没时间陪孩子。于是内心感觉对孩子有所亏欠,于是不惜倾尽财力,为孩子安排一切:各种各样的特长课程、兴趣活动。孩子喜欢的要上,不喜欢的也要上。是不是完全在为孩子的学习与未来发展设想?我看也未必,最主要的目的是借此填补所有自己的缺席时间,代替自己来陪伴孩子成长。

这三个误区,不管你踏入几个,对于孩子成长,其结果都是不利的。不但不能令孩子享有幸福感,反而抑制或打击了情商发展。许多家长在发觉“事与愿违”的时候,有没有想通何以会好心办了坏事呢?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造就孩子的“幸福感”?如何才能增进孩子的情商呢?

“幸福感”的产生过程

婴幼儿缺乏人生历练,和成人不同,任何实施于成人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他们都是无效的。换个说法:提高婴幼儿情商是一种“种瓜不得瓜”的生活互动过程,是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幸福感是孩子的自我内心感受,不能植入,所以情绪的正面发展不能依靠训练。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使孩子具有更高的情商呢?

1. 满足孩子的需求

“满足”不该是一种条件交换的行为。满足需求有3个层次:
①有求必应,这在亲子关系中属于最低层次的物质满足,没规划没目标,被满足者总觉得不满足;
②强调精神上的满足,许下若言,但主要是哄骗孩子,口惠而实不至,最后失去孩子的信任;
③可期待的满足,即延缓下的适度满足。信守承诺,换取孩子的适度需求。

婴幼儿的满足感是有阶段性区别的。从最初的满足口腹之欲,继而满足玩乐需求,进而满足占有欲望。但他们的需索不一定合理可行,例如爱新鲜,看到新奇的玩具就立刻想拥有,并不一定想玩、懂玩,或适合他玩。家长有求必应的结果,可能造成浪费、产生危险、养成了虚荣心,而更严重的是对情商的影响。

怎样做才能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增进孩子的幸福感呢?

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必须给予正确引导。例如食品,是不是该在饿了才吃?是不是适合孩子的体质?是不是富有营养还是垃圾食品?是不是符合卫生?这些方面孩子通常是不考虑的,那么家长就必须引导他去思考、去计较然后作出适当选择。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食物选择才有“满足需求”的保证。同样的,对玩具的需求,要看是否适合孩子的能力、兴趣和安全保证。而占有欲或虚荣心下的需求就更不用说了,这种需求永远没有满足的可能,因此家长的有求必应,孩子反而得不到幸福感,心理素质越来越差也就是必然了。

2. 父母及时有效的呵护

胆小,遇到陌生人或遭遇突发事件就会恐惧惊慌,在婴幼儿来说并不是什么毛病,但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可就不容忽视。但有些家长太过重视,采取了积极干预的训练方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孩子孤僻、偏执的个性。在家庭中,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供养者”和法定监护人,更重要的是,他容许并接纳孩子的亲昵、撒娇、申诉、埋怨、需索,既充当保护伞,也是精神支柱,平日里一言一笑,对孩子恩宠呵护,都能够让让孩子免于恐惧,感觉到生活充满美好。

恩宠是只有给予,不求回报的;是出于亲情的自然行为。这种呵护是居于美好感觉的抒发,和放纵式的溺爱不同。例如,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企图逃避的时候,家长责备他、嘲笑他?还是拥抱他,引导他认识眼前的陌生人,鼓励他和陌生人招呼交流?同样的,在孩子受到玩伴欺凌或排斥的时候,是鼓动他奋起反击?还是心平气和地和对方沟通?或据理力争和对方争辩吵架?

呵护不应该只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帮助孩子来个就地解决。从增进孩子幸福感的过程来看,如果家长能够在平日的互动交谈中,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的生活细节,学会面对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的方法,并且在正面激励的方式下,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友好互动的社交活动圈,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胆怯,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实现自立自强的愿望。这个过程可能有些艰难,但却是建立幸福感的一个有效手段。

3. 有感的爱与关怀

爱的施予不只是口头的表达,关怀的行动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难而求助时才给予援手。亲子关系之不同于朋友,就在于行动的自然回馈,而且总能做到及时、到位——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心情不畅快时,父母立刻就能发觉,并且给予宽解,无论难题能不能因此获得解决,这股暖流都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这叫“有感的爱与关怀”。

关心,是对孩子一举一动的适当回应,是被动的、理性的;爱心,是从亲情出发,给予宝宝温润的心灵抚慰,是主动的、感性的。感性与无私的爱让父母知心着意,能了解宝宝的需要;理性的关心与回馈让父母进退有度,不会敷衍塞责。两方面协调并进,亲子关系便会圆融无碍。有许多家庭教育专家强调“爱要大声说”,这是受了西方亲子教育的影响,认为每天早晚拥抱一下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有感的爱与关怀这个链条,“我爱你”便徒具形式。

必须强调:有感的爱与关怀是双向的,父母的引领奠立基础,还得孩子的回馈才能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圈。当你下班时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孩子挨着你说:“妈妈,你很累了吧!来,我给你捶捶腰!”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这就是有感的的爱与关怀,你会不会倍觉幸福?孩子也一样。

4. 信任与依赖

许多人都知道给孩子安全感十分重要,但怎样做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恐怕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领悟。有人强调技术性的保障,有人主张物质上的无忧,然而,在婴幼儿的感觉上,这一切都不会在意,他所注意的,仅仅是父母给他的信任和依赖还靠不靠得住。

两夫妻吵架,尽管没有达到砸打锅碗瓢盆的程度,但在孩子幼稚的心灵里,信任与依赖已经动摇,原来拥有的幸福感顷刻间砸碎,以后想要修补,何止是个难字了得!

在孩子眼中,妈妈是大海,可以承载所有眼泪和欢笑;爸爸是高山,能够阻挡狂风骤雨的袭击。信任促成依赖,对于婴幼儿,依赖是心灵成长的保障,别把这种依赖感和自主独立对立看待:有了父母这两根永不倾倒的支柱,孩子的自信便会油然而生,他才有能力去探索自我,去寻找自己的王国。

从这点看,如何让孩子信任?如何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被信赖?这绝对不是技术上或物质上可以保证得了的。同时,信任和依赖同样是双向的,让孩子感觉你对他信任,知道你离不开他,同样会增进他的幸福感。有些家长在不满孩子的表现或自己情绪烦躁时,便会口不择言,轻率地说出埋怨孩子、嫌弃孩子的话。这种状况对于孩子的情商发展最是致命!当幸福感荡然无存的时候,孩子所能拥有的就只剩一颗脆弱的心,那时还谈什么心理素质?

5. 心理上的支援系统

孩子的想法多多绝对是好事。好奇,什么事都想亲自探索,亲自体验。这么做的最大危险不是安全的问题,而是时时刻刻都可能面临失败的打击。一般父母都为了省却烦心,对孩子的自主活动诸多干预,甚至毫不讲理地封杀。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干脆样样“教”给孩子,让他立刻获得“完美的结局”。

孩子都需要在不完美的磨炼中亲自去追求完美。他需要拥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所以价值全在过程。给孩子一个“不完美”的生活空间,让他有思考和动手尝试改变现状的机会,给他有面对挫折和自主解决难题的体验。许多家长都不忍心这么做,然而这才是真正地在支持和协助孩子发展心理素质——幸福感来自成就感,能够面对一次挫折就是一项成就。从孩子的成长岁月看,不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就是给予最大的支持。

然而这是要冒很大危险的。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连番挫折的打击肯定无法承受,家长看不过去也很正常。那么怎样做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幸福感?英美教育家口中的“直升机妈妈”是个负面典型,当然不可取。但我们仍然可以为孩子构建一个“心理支援系统”。让孩子拥有这样一个信念:“没关系,有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帮我解决!”也许一些家长有过这样的遭遇:孩子在做某个活动,看他老是做错,忍不住要插手,孩子立刻生气,甚至以抛开不干了来表示抗议。为什么这样?因为他认为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有问题的时候”。

给予自主的努力空间,有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伸出援手,这是孩子最感幸福的事。

6. 获得父母的赏识

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行动表示支持,一是肯定某个动作或想法的成就。

不少家长都把“赏识”理解为“赞美”。开口闭口都是“真棒”、“真聪明”,这其实是不懂赏识孩子的表现。

赏识是对行为或探索过程给予肯定,是以共享的心情去接纳孩子的努力过程。孩子在感受自己的所作所为获得父母赏识,就会坚定信心,努力不懈。这是情绪稳定和抗挫折能力的根源。

只是针对孩子的成就赞美,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孩子热衷于表现成绩,这不只是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好处,还给他的心理素质发展种下祸根。为什么?为了获得赞美,一味追求成绩,学习不扎实,失败的机会越来越多,经常都处在患得患失的心境下,情绪不稳,情商将越来越低。

家长们必须谨记:别总是称赞孩子的成绩,更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努力过程。孩子做一件事,即使失败了,你仔细观察,总可以找到他在整个过程中仍有值得赞赏的亮点,于是肯定他的这个亮点,让他仍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在这同时,也需要指出失败的某些因素,但必须强调,让你明白了这样做不行,让你相信下次改变做法就会成功,那也是了不起的收获。如果事情做得很完美,在赞赏某些亮点的同时,也应该留有余地,指出某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孩子才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想象。对未来充满期望,这也是幸福感的源泉。

 

我说幸福感,而不直接说提高情商的步骤或方法,理由只有一个:婴幼儿的情商发展,是一项“种瓜不得瓜”的智慧结晶。(文/陈禾)

《读孩子如读书》新书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