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的访客模式:玩橡皮泥与包饺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8:36:59
女儿3岁之后,开始玩橡皮泥,每天搓揉不停,小小的指甲缝里,亦是五彩斑斓。后来有段时间,女儿对橡皮泥不感兴趣了。再一转眼,进入幼儿园小班,班上也有橡皮泥,女儿重燃兴趣,每天又搓揉不停,而捏出来的事物,更有模有样。
女儿乐此不疲,我们便给她买几大盒橡皮泥,以及几本橡皮泥的手工书,附带收集了不少模具。于是,小圆球、小蛇、小狗、小花、小彩车……各式各样的小模型,纷纷从女儿手中出现。渐渐地,陪女儿玩橡皮泥,也成了我们的一项消遣。
橡皮泥嘛,只是个玩具——起初,我们一直这样想,并未考虑其他。但有一天,妈妈包饺子,女儿坐一旁观看,突然要帮忙擀面片。拗不过,妈妈让她一试。果然,擀得很不赖,像个“熟练工”。妈妈这才记起,有一套橡皮泥附件中,也包含了一条“擀面杖”,而且,面与橡皮泥无甚差别,女儿很容易触类旁通。再试,女儿包饺子也行,只是略微难看,馅总要露出点儿,但还能下锅。
擀面皮,包饺子,这小家伙,还不到4岁。由此,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对于“玩”也有了新认识。
以前,关于教育孩子,总觉众说纷纭,不知如何是从。周围其他人的孩子,忙于上各种兴趣班,小小年纪学会不少东西,但玩的时间大打折扣。大人们言之凿凿,常说不上兴趣班就会怎样,怕耽误了孩子今后的发展。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心里也不由打鼓,寻思着,是不是该送女儿去学点什么?可是,又不忍剥夺女儿玩的时间。左右矛盾,令人焦心。
不曾想,女儿通过玩橡皮泥,竟无师自通学会包饺子,最为形象地说明了,“玩”确实是一种教育形式,能让孩子从中学到东西。当然,孩子从“玩”中学到的,不一定是背诵唐诗宋词,不一定是琴棋书画,也许是另外一些东西,但一定也有其价值。这就需要大人的观察和引导,既让孩子“玩”得有趣,又让孩子“玩”出点什么——当然,甚至不必考虑这些,全凭“无心插柳”。
一旦想开了,再去回顾反思,更加豁然开朗,我们小时候玩这玩那,其实都收获不少。比如,玩“警察捉小偷”游戏,一个在前面拼命跑,一个在后面拼命追,锻炼了长跑短跑,增强了身体体质;小时候常玩积木类的玩具,长大后拼装或修理一些器具,亦觉“似曾相识”;小时候玩蚂蚁、知了、蜻蜓、蝴蝶等,生物知识也打下了一些基础……诸如此类,随便想起个小时候玩过的花样,似乎总能意识到某种收获。看来,“玩”绝非“不务正业”。
那以后,我们更加心安理得于让女儿去“玩”,鼓励她自由自在地发展,通过“玩”增加知识和技能。慢慢地发现,女儿从“玩”中领悟的许多东西,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小小的惊喜。当然,作为引导,对于幼儿园要求的拍皮球、跳绳等,我们也以“玩”的态度鼓励女儿练习。女儿进步很快,五岁不到,各“玩”了两个星期,拍皮球连拍四百多下,跳绳连跳五十来下。查一查网上体质测试评分标准,若把女儿放在小学一二年级,跳绳已能得个“优秀”了,真是很欣慰!
其实,小孩如此,大人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玩”出名堂的科学家、企业家,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看来,只要好好“玩”,“玩”出健康、“玩”出知识、“玩”出技能、“玩”出兴趣,总会有所收获。对于“玩”,当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