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之兄弟主角:戌時心包經、亥時三焦經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56:54

戌時心包經養生
戌時,19:00---21:00,心包經

心包經起於胸脅部,出於心包,向下通過橫膈膜,與三焦聯繫。主線起於中指指尖的「中沖」,貫穿中指、直入掌心「勞宮」穴。另一支脈則起於無名指指尖,與手少陽三焦經重疊,貫穿無名指後同樣進入掌心「勞宮」穴。由掌心「勞宮」穴上行經過「大陵」與「內關」走前臂的兩筋之間穿進肘裏的「曲澤」穴。再沿上臂內側走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之間,向上經過「天泉」進入腋窩,再往胸腔方向繞到腋下三寸處的「天池」,橫越半邊胸腔到達「膻中」。再由膻中向下行、由胸至腹穿透膈膜依序經過「中脘」、「陰交」,聯貫上、中、下三焦。起於天池,止於中衝,左右各9穴位。

心包經的病候與心血功能的不平衡有關,症狀包括心前區疼痛、胸滿悶感、心悸(心跳)等。中醫認為心藏神,即管理精神活動,故心包經的問題亦與癲狂等証有關。此外,腋部腫脹及肘臂攣急都顯示此經的問題。本經穴位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手厥陰心包經能主瀉「上焦熱(人體橫膈膜以上的虛熱症)」,包括噁心想吐、胸悶等。按摩中指或內關等穴位都可以消除「上焦熱」。

戌時,也就是下午七點至九點,血氣流注於心包臟,也就是橫膈膜(diaphragm)以上的區域。根據心血管疾病專家的研究,橫膈膜收縮時帶動的大量血液奔流,比心臟跳動收縮壓出的血量還多20%,所以許多氣功的功法在演變到「丹田吐納(在西藏密宗稱之為『寶瓶氣』)」的時候,都會使用「腹肌」來與「橫膈膜」相互做「擷抗作用」,就是因為這樣的「內在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絲毫不輸任何勞碌肢體的激烈運動,等於有兩顆心臟以220%的效率在照顧全身養分和血液循環。

「心包」又名「心包膜」,指的是心臟外圍的組織,由一種充滿脂肪的油膜體所構成,功能在於保護心臟不受風、寒、暑、溼、燥、熱等六種病氣的侵襲。在中醫的體系裏,把「心包膜」視為與「五臟」地位平等的一種臟器。心臟是人體最大的生命力來源,攸關生死存亡,稱之為「君火」;保護心臟的「心包膜」則算是「相火」,地位與其餘五臟相同,所以要說中醫的體系並非僅「五臟六腑」而是「六臟六腑」也對。但「心包膜」與心臟看似一體,其實功用上不太相同,經脈的流路與血氣集注的時晨也完全不同。

「心包膜」代心行事、同時代心受邪。比方風溼熱被心包暫時擋下,往往蟄伏個廿、卅年才發作成風溼性心臟病;若是寒邪入侵心胞膜,會阻塞血路,引發「心絞痛」的症狀;換作水溼之邪入侵的話,心包還會積水。除了心包經之外,應再按摩任脈的膻中穴(兩乳之間)和膀胱經的昆侖穴(外側腳踝後方腱前凹陷處),其中昆侖穴的按摩應在按摩心包經之前實施,這樣比較容易將心包積液排出。

對付身體心包積液過多的問題則要按摩心包經。心包積液過多主要出現於身體進行修復工作時,或身體的血氣能量很低的時候。當血氣能量提升之後,身體會開始進行各個臟腑的修復工作,這時就很容易出現心包積液過多。現代醫學對心包積液過多的檢測很嚴格,必需嚴重到一定程度才會被醫院判定處於疾病的狀態。相對的利用中醫的脈診,很容易在患者輕微異常時,就診出心包積液過多。大多數中醫師認定的心包積液過多患者,要到很嚴重時,才會被西醫檢測出來。

許多疾病和心包積液過多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哮喘。改善了心包積液過多的問題,能使這兩種疾病的症狀迅速得到緩解。但是檢測上的差異,使得中醫和西醫對某些疾病的因果有完全相反的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典型的例子。幾乎大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在中醫師第一次的診斷,就會被確診其心包經是阻塞的。因此,中醫師認為心包積液過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可是,這些患者只有到了病情極為嚴重時,才會被西醫確診為心臟方面的疾病。那時通常都已經回天乏術了。因此,這一類病人多半都死於風濕性心臟病。從這個病名看來,西醫認為最終的心臟病是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炎成了心臟病的病因。

許多身體的不適都和心包積液過多有關,按摩心包經能有效加以改善。例如,心悸、暈車、暈船、走路時呼吸不順暢、低血壓、腿痠、晨間臉部浮腫、手部腫脹、手腳無力、心跳過速...等。

在身體兩側肋骨的下方,位於肝經章門穴和胃經太乙穴之間的區域,是一個監測心包積液狀態理想的位置。如果幫別人按摩,可以把耳朵貼在這裡,就能監測到心包積液的變化狀態。自己按摩則可以找一個醫生用的聽診器,放在那個位置。如果心包積液過多,會呈現出安靜無聲的狀態,正常情形則會聽到流水聲。通常運動後流水聲會很通暢,說明運動能夠有效的疏通經絡。

按摩心包經的三個步驟:按摩昆侖穴(在兩腳外側腳踝後方凹陷的部位)、按摩膻中穴(在身體正面中線的任脈上,在兩個乳頭的連線和身體中線相交的位置)、按摩兩手的心包經(從胸往手循行。按摩時則逆著方向從手指尖的中衝穴往胸的方向)。


握手時,雙方掌心的勞宮穴恰好相對,勞宮屬心包經的穴道,在古典中醫,「心包」是「心」的「臣使」,心包經可視為心經的最大分支,亦承載有大量的「心」的訊息。握手時,雙方藉由勞宮穴的接觸交流彼此的「內心」的訊息,以建立互信。敏感的人在握手的當下或可感受到對方的誠信程度。又,握手還可將「希望」、「信心」、「勇氣」等訊息傳達給病者、失落者。臺灣俗稱自己的妻子為「牽手」,「牽手」亦是握手的一種型式,雙方的勞宮穴亦相對,時常牽手的情侶或夫婦代表「心」的訊息時常交流,必定心意相貼、情投意合;不再牽手的情侶或夫婦則暗示熱情減退、同床異夢,甚至面臨「分手」。

平時如果感到心臟不舒服,可以試著按按「內關穴」 (手掌朝上,當握拳或手掌上抬時就能看到手掌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這兩條筋中間,腕橫紋上兩寸)。內關穴是心臟的保健要穴,能夠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屬手厥陰心包經。中醫裏面的心包位於心臟外面,形象的比喻為心的圍墻。當有外界邪氣侵犯心臟時,心包能替心受邪。尤其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發人群,經常按一按內關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內關穴,八脈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因本穴對心血管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時常選此穴為主穴,所以內關又被稱為"冠心病的救星","心寶"等。因此穴為心包經之絡穴,與三焦經相聯繫,又通於維脈,而陰維脈又上於胸中,故內關可治療胸中諸疾,如咳嗽、氣喘、呃逆、嘔吐、胃痛等,所以《四總穴歌》曰:"心胸內關應"。總之,內關具有疏調三焦氣機,理氣寬中,降逆止嘔,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多種病證。是臨床不常用的有效的防病保健要穴。可防治:(1)心血管疾病:心痛、心悸、胸痛、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緩或過快(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神經官能症等)。(2)胃腸病:胃脘痛、噁心嘔吐,呃逆等。(3) 某些呼吸系統的疾病:胸悶、氣短、咳嗽、哮喘。(4) 對機體防衛機能的影響:據報導針內關穴可使人體白細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增強,其吞噬指數於針刺後平均增加1.5倍,灸此穴也有類似作用。在動物實驗中,針刺動物的內關,合谷可使血中的球蛋白質含量增加。

勞宮穴屬於手少厥陰心包經,穴位在手掌心,二三掌骨間。為什麼叫勞宮穴呢?勞是勞動的意思,宮是房子中間的房間,穴位在掌心,好像在房子中間,當勞動中指,屈拳掌中,中指尖點道的地方就是穴所在,所以叫勞宮穴。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飲食不正常,難免胃痛發作,甚至會惡心,這時只要用食指曲拳,用拳尖按摩掌心,兩手交替約5至10分鐘,很快就會有止痛的效果,如果再配合內關穴就更迅速了,因為穴位在手掌心,所以對於富貴手也有治療的效果,但是請中醫師用針治療效果較佳,也可外擦「紫雲膏」,有效而無副作用。總之,胃痛、噁心、富貴手的問題,一定要想到勞宮穴。

此外,如果中指出現麻木的話,有可能是心包的病。若感覺心慌或心臟「噗通、噗通」往外跳時,肯定是心包的病而不是心臟的病。心包有一很重要的穴,稱「膻中穴」(腹中線與兩乳頭連線之交點),心情鬱悶,胸中有悶氣無法發洩,本穴具寧心神,開胸除悶,降氣平胃等作用,此外,對呼吸系統及神經衰弱具特殊效果。拍胸脯,就是打膻中穴,此穴主喜樂及高興的穴位,宜長按摩之。西醫裡,膻中穴相當胸腺,胎兒在母體內胸腺非常大,乃很大之免疫系統,出生後就逐漸退化萎縮,刺激它可增強免疫力。

亥時三焦經養生
亥時,21:00---23:00,三焦經

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尖外端,並向上沿手背循行,經過腕部、手臂及肩膀處,並於肩膀處分為兩支脈。其一支脈進入體內胸部,經過心包橫膈膜,並聯繫上焦、中焦及下焦(
三焦),另一支脈則向上循行於頸的側部,繞過耳部及面部,最後達於眼眉外側,與膽經相接。起於關衝,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位。

三焦經的病候,主要反應在頭部、耳、喉、胸脅、發熱病,包括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聽覺減退等。此外,亦可會出現循經部位的疼痛如咽喉腫痛閉塞、頭痛、自盜汗、眼外角痛、頰痛、耳後痛、肩臑痛、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無名指不能運轉等証。本經穴位主治顳位、眼、耳、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手少陽三焦經,上承手厥陰心包經的血氣,兩者互為表裏,同屬五行的「相火」;下接足少陽膽經,三焦歸為少陽,所謂的少陽就是小火。三焦乃「六腑」之一。人體五行能量交互運作,帶動「風」、「寒」、「暑」、「溼」、「燥」、「熱」等六氣來回運轉,稱之為「五運六氣」。其中「相火」的作用在於輔助「君火(心火)」。三焦本身屬「火」,又位於亥時的「水位」,對人體的主要功能在於「行氣行水」,心火與腎水「水火相濟、陰陽通調」,人體才能健康長壽。

它泛指包在各臟腑外的一層「外膜」,是一種油脂體所構成的厚膜,所以稱作「焦」,功能之一在於保護各大臟腑,屬「火」。除了上、中、下三大體腔一切臟腑的外膜,它還包括各體腔本身的「內膜」,以尺寸和涵蓋面積而言,堪稱人體第一大「腑」。

除了保護各大臟腑外,三焦的生理功能在於主持諸氣、總管全身的氣機與氣化作用。體內諸氣都要透過三焦來流佈於各臟腑、活絡全身。另外,它也是全身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全身水液的代謝,是由腎、脾、肺、腸、胃、膀胱等臟腑合力完成,而三焦正負責聯貫臟腑間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稱之為「三焦氣化」。

手厥陰心包經,主「血」;手少陽三焦經,則主「氣」,是陽氣之父。兩者統攝了人體血氣運行的要道。人體由大量水分所組成,水分流通代謝不良,就會造成「水腫」。氣不順,水分自然難以暢行。另外像上肢的痹症、神經麻木,也得從這條手少陽三焦經著手治療。

當人清心寡慾的時候,精氣散布於三焦、榮華百脈;慾念一起,慾火翕撮三焦、精氣流溢、從命門一湧而出。三焦本身多「氣」少「血」,氣亂則病,易造成耳聾、耳鳴、精神病、喉嚨乾疼。另外像水腫、偏汗(汗全集中在某個半身)、多汗等怪病,也往往在調理此經的過程中獲得轉機。

手厥陰心包經是心臟的外圍組織,可以說是「心的宮城」,保護心不受外邪的攻擊。手少陽三焦經是五臟六腑的外圍組織,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有人把三焦解釋為內分泌或淋巴系統。三焦是全身的水道氣化網絡,主持諸氣。人體的氣通過三焦而輸布於五臟六腑,充沛全身,因此,三焦通則全身通,內外協調。三焦除負責全身諸氣之外,還是全身上下水液運行的通道。三焦在外總攬全身之氣,心包在內護衛心臟,它們一內一外,一陰一陽,互為表裡。疾病在三焦經上容易治,一旦由三焦經轉入心包經,這就叫病入膏肓,很難治療了。

中醫認為三焦與身體中氣的活動及水液運行有關,《黃帝內經》對三焦的功能有這樣的總結:「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三焦實際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統稱。『上焦』位於橫膈膜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位於橫膈膜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位於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肝、腎、小腸、大腸及膀胱。

三焦與身體中氣的活動及營養、水液運行有關;「上焦如霧」,指上焦的宣發功能﹝包括肺及心﹞。在這功能中,氣、血及津液會被宣發、布散全身,如霧露之溉;「中焦如漚」,指中焦的消化功能﹝包括脾及胃﹞,當脾胃運化及腐熟水穀食物時,水穀會被分解消化,如化為泡沫的過程;「下焦如瀆」,指下焦排泄濁物的功能,下焦﹝包括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會分開清的部分與濁的部分,並將濁的部分排出體外,這些廢物就如沼澤一樣。

三焦,如《黃帝內經》所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即在身體中,三焦負責水液的疏導,再通過肺、脾、腎的功能,展示了其對水液運行的參與。因此,三焦的疾病常引致水腫或小便不利等症狀,而治療則旨在恢復肺、脾、腎三臟的健康平衡。

三焦“主樞紐”,樞紐就是連接點,如果樞紐出問題了,整個系統就會出問題。所以中醫一再強調,要保持三焦的通暢。

常見三焦經病及其中醫對治

第一,耳鳴:

三焦經是走耳朵的,如果耳朵出現了“渾渾”的現象,都和三焦有關。“渾渾,耳聾聲也”,所謂的“耳聾”指的是耳鳴,耳鳴又分實證和虛證。如果是很細微的蟬鳴就是虛證,如果像火車的“轟隆轟隆”就是實證。

耳朵裏邊有很多的經脈,像腎經、三焦經、小腸經等,所以耳部的病變不容忽視。人會耳鳴,一種是腎精虧虛,身體透支太多;一種是三焦不通;一種是營養氣血上不來。一般人老了以後,出現耳鳴是很正常的,因為人老了之後,元氣、腎精虧失得很厲害。如果中年人出現這種現象,就要有所注意了,最好去醫院做個檢查,對自己的身體有進一步的認知,要注意養護身體,不然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第二,腫脹喉痹:

咽喉要腫脹、痹住的話,都是三焦經的病變。

第三,汗出不止:

如果三焦少陽轉輸的時候出了問題,人就會出現“汗出不止”這些現象,因為體內不通暢。

第四,目銳眥痛:

三焦經也走外眼角,所以外眼角的疼痛,也和三焦經有關。

第五,無名指麻木:

三焦經也走無名指這條線,如果三焦經不通暢,無名指會出現麻木或者不靈活的現象。

亥時,也就是晚間九點至十一點:

大量氣血會循手少陽三焦經流注於「淋巴管」與「三焦體膜」。

淋巴系統與血管一樣,繞行身體全身,在身體防衛機能佔重要地位。淋巴系統由大小不同淋巴管組成,管內流著透明的淋巴液,在各要衝上,尚有淋巴結小硬塊。淋巴液作用為濾出病源體,製造白血球和抗體,對液體和養份在體內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因為它能排除微血管循環所遺留多餘的液體和蛋白質,使組織不致腫脹.淋巴液是由微血管滲出的,淋巴液集結到淋巴腺,淋巴腺略偏向於靜脈而分佈全身,最後變成胸腺等粗的淋巴腺,在頸部注入靜脈。淋巴腺內的淋巴液藉身體的活動與肌肉的收縮來輸送。各處的淋巴腺都有淋巴結來過濾淋巴液,骨髓製造來的淋巴球混在淋巴液中移動,有四種功能(1)辨別入侵微生物;(2)分泌出抗體將不良微生物吃掉;(3)記憶襲擊過的微生物使能在下次侵入時立即產生抗體;(4)遺傳記憶。

有許多美容方面的皮膚問題和徵狀與淋巴功能正常與否息息相關,例如:
1.兩頰對稱性的長斑點

2.身體局部水腫,尤其下半身

3.
連續性生出面皰。
4.蜂窩組織炎(脂肪堆積過多)

5.
脆弱,敏感性肌膚。
6.瘦身過程中,人易疲勞,嗜睡

7.
臉色晦暗不均。
8.精神不易集中,多夢

9.
局部易酸痛。
10.面皰傷口不易復原,易發炎


以上皮膚問題都是淋巴系統在抗菌及排除毒素或輸送酸性廢物時發生阻礙所造成。


紅斑狼瘡,
特別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後損傷機體的多個部位,包括中醫範疇的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經脈筋骨,皮毛百骸,雖然本病對身體的損害如此廣泛,而中醫認為五臟是人體的核心,三焦是氣血水液運行通道,故其基本病機就是 " 五臟虧虛,邪阻三焦"。

紅斑狼瘡的這種體質因素,大多稟受于父母,如父母體虛,胎氣不足,或胎中失養,臨產受損,造成臟腑不健,氣血不足,生機不旺,有機會患紅斑狼瘡。由於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或勞累過度,情志內傷,或孕產而傷氣血,造成五臟受損。

五臟是人體的核心,三焦是整個人體氣機運轉及水液通調的樞鈕,由於五臟虧虛,體內就形成了代謝性病理產物,如中醫常說的瘀血,痰飲及水濕等。這些有形之邪阻塞三焦,使三焦的氣機轉樞功能及通調水道的功能失常,而出現各種症狀,如狼瘡病人三焦阻塞,氣血運行不暢,衛氣失去衛外功能,故常常感冒,三焦鬱火瀰漫則壯熱不退,三焦阻塞氣化失司,氣血津液的運行受阻,不能營養五臟六腑,使五臟更虛,使疾病反覆不愈。

三焦運行水液的功能受阻,上焦之水積聚可形成胸水,心包積液,中焦之水積聚,而成鼓脹腹水,下焦之水積聚,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甚則腰腹陰部水腫,三焦水液氾濫,形成全身水液瀰漫的重症,是紅斑狼瘡的漿膜炎積液和狼瘡性腎炎低蛋白血症積液的臨床表現。

調理之道在練氣養氣:
譬如,練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拍手功、達摩易筋經洗隨經等,使身體循環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