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城景点:苏 轼作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37:37
苏轼作品欣赏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赤壁賦》





李白仙诗卷



《洞庭春色赋》



苏轼《归去来兮辞》卷 32 x 181.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黄几道文



《久留帖》



《归园帖》



北游帖



《京酒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苏轼《近人帖》 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纸本 纵27厘米 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王晋卿帖》



苏轼《渡海帖》,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28.6X40.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



苏轼《书林逋诗后》 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苏轼《春中帖》 约1092年(元祐七年)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覆盆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宝月帖》 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 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啜茶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行书,30.3 X 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行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人来得书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致运句太博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苏轼《廷平郭君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苏轼《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苏轼《满庭芳词 》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职事帖》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