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大结局:《新女论语——女人享用一生的20讲国学基础课》选载一“学习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04:53
   

新女论语

 

——女人享用一生的20讲国学基础课

 

温信子 著讲

@@@@@@@@@@@@@@@@@@@@@@@@@@@@@@@@@@@@@@@@@@@@@@@@@@@@@@@@@@@@@@@@@

 

 

 

 

序 言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写法是对话语录式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全书一共二十篇,512章(段),12000字。它是儒家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政治主张的言论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为人处世的经验谈,距离今天已经有2560年的历史了。

相传,在唐代,有宋氏姊妹,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大姐宋若莘十分钦佩《论语》的教育作用,便以一生所学积攒下来的见识,仿照《论语》的文体,作《女论语》十章。二姐宋若昭,为姐姐的《女论语》作了简解,扩充为十二章。由于是简明的四言韵语,以至流行至今,而姐姐所作的十章的《女论语》却渐渐地失传了。

研学《女诫》、《女论语》、《女训》、《女范捷录》等女子国学经典篇章,感于宋若莘尚宫的才德,故学着她的足迹,试作《新女论语》,以答问和语录体为载体,记二十篇如下。

 

 

新女论语·学习篇第一

 

〖本篇导读〗

 

《新女论语》的开篇是“学习篇”,这是因为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也正是人类生存和走进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学习的意义和根本作用,就是为了生存和生活所用。任何人都不是不学而知的先知者,而是学而知之者。

《新女论语》在每一篇章的开头,设有【原典章】,属于本篇目的正文。【原典章】之后,有【女学书院】的课程,是针对【原典章】进行的辅导。正文的文字是可以默记下来的,其中有经典问答、经典语录等内容。问答是《论语》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经典语录一般来自古代或现代智者的名言,与问答的内容前后呼应,并加以诠释,文字妙语横生,简练而深邃,发人深省,启迪作用极强,值得花些工夫牢记心中的。

————————————————————————————————————————

 

【学习篇·原典章】

 

易女说:“人生之道,从哪里来,怎样下步,又朝什么地方去呢?”

耳顺者说:“人生之道,从大自然的自然规律而来,道自学之。至于学习,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为生存所用,温习成能。能,驾轻就熟,习以为常也。人生之道,以从善为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天年而乃去。至于如何去学,不少前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张潮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庞笔奴说:“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张潮说:“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王景州说:“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

《幽梦影》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耳顺者说:“前人之名言,宜牢记在心,参考为用。学习,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古人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女学书院】

 

第一课  女人学习篇

 

易女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通过刚才的学习,使我知道了许多关于‘学习’的知识,您是否再给我仔细地讲一讲呢?”

耳顺者说:“好的。”

 

一、学习的意义

 

人的一生,往往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样子。前面的路谁也没有走过,只好探索着往前走。

我已经到耳顺之年。耳顺之年,是指周岁六十岁,也称为“花甲之年“。从六十年的经历来看,人的一生,虽然近似“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从小就知道依照自然规律来安排每天的生活,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如果你不想走过多的弯路,就要知道先向比自己大的人学习,这是因为人家已经走过我们还没有走的路。

记得我在40岁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有了一点感触:要是父母和其他长辈,在我准备做什么事情之前,把他们的过来经验,仔细地讲给我听,该有多好啊!

于是,我就把自己的经验,在日常的言谈话语中带了出来,传给孩子辈儿的人,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人生之道,道从学习中开辟出来。有开辟,就先要有探索。学习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开辟的过程,学习是人生的起步。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了以后,要时常去复习这些知识,才能巩固下来。巩固下来的知识,再加以运用,达到学有所用,不是很愉快的吗?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说”字,当“悦”字读和讲,指喜悦的“悦”,就是心里很是愉快呀。

人生之学,为生存所用。首要提倡的是,事先能温习最好,就是自己先来看一看,预想一下之后,翻开课本,读上一读,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再去听老师,或家人,或别人怎么说。再去复习,把不懂的地方弄懂,并且消化下去,及时去实践。在实践中练就的才能,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后,便是你的立身之本了。

人生之道,以从善为本,什么恶事也不要去做,什么样的善事都力所能及地去做,这就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一句来自中国佛教的名言,很有名,值得任何一个人来学习。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信仰,只要做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能够成为一个深受民众欢迎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新女论语·学习篇·原典章】中的“至天年而乃去”,意思是说,只要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探索自己的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达到百岁之寿了。所谓“天年”,是指一百岁以上的自然年龄,即人没病没灾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生理年龄。一般来说,人的“天年之寿,是指100岁~180岁的长寿之龄。

 

二、读书的学问

 

话说在公元1650年,也就是清代顺治当皇帝的第八个年头,安徽歙县的张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家里给他起名潮,字山来,一字心斋。长大以后,起号“三再道人”。

张潮自幼好学,博览群书,阅历颇深。成年的他,当了翰林院的一名小官,官名叫“孔目”,是从九品,为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十八等级。康熙做皇帝十年时,侨寓扬州,与戏剧家孔尚任和文学家陈维崧成为好朋友。康熙二十六年时,被诬陷入狱,不久被放了出来。从此以后,便淡泊名利,潜心撰写书籍。历史上说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有《幽梦影》、《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葱花馆诗钞》等。他还编选了一部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他为此成为清代初期的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

从社会影响来说,他的《幽梦影》为语录体的形式,正文之后,多有同时代人的一两句评语,妙趣横生。评语能“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未经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有些仅仅是只言片语,却能够使作者令人惊奇的思想,更加深化,发人深省。有的言语诙谐幽默,却能够帮助读者深悟作者的正确的为人之道。有的言语近乎迂腐可笑,却能够令人从中洞察到世人的种种心态。在言语中善于借他人的酒杯,浇胸中块磊,深受民众的喜爱。近代学者林语堂先生认为《幽梦影》是“文人的格言”。

说到读书的技巧和学问,张潮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意思是说:

阅读儒家等国学经典著作,如《诗经》、《易经》、《尚书》(又叫《书》、《书经》)、《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等称为“经”的书,适合在寒冷的冬天来阅读,因为在冬天,人的精神容易专注起来;

阅读史书,包括各种历史书、地理书,如《史记》、《汉书》等称为“史”的书,适合在夏天来阅读,因为在夏天,白天长,可用时间长久一些;

阅读先秦各家学派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称为“子”(即诸子百家)的书,适合在秋天来阅读,因为秋高气爽,别有情趣;

阅读诗、词、曲、赋、文等称为“集”的书,适合在春天来阅读,因为生机勃勃的春天,会让人思绪更加舒畅。

而和张潮同时代的学者庞笔奴先生说:“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也就是说,阅读《幽梦影》这样“文人的格言”书,还有《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格言联壁》、《增广贤文》等称为“名言”的书,是什么季节都可以阅读的。

我们分析到这里,知道了在过去,人们把所有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究竟怎么判断一本书是归入哪一类的,往往众说纷纭。

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著名的汉语言学家。他在《错字小议》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注释:经部收儒家经典,史部收史学著作,子部收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集部收文学作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旧教材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六册第八课的“补充资料”,对“经、史、子、集”解释得更详细了,认为:经部是被儒家列为经典或注释经典的著作;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部是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学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集部是历代作家诗文集等。

后来,江西省峡江中学刘慧文老师,在《“经、史、子、集”分类漫谈》一文中,认真地进行了细分,认为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十三经”即《易经》、《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解释经书的著作,如《经典释文》;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时令、职官、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释家(佛经除外)、农家、医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及天文、术数、艺术、器物、茶酒、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包括别集、总集)及诗文评论。

看来,我们要是细分“经、史、子、集”, 刘慧文老师的细分法,是比较实在的。

张潮接着说:“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意思是说:《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以及为这些经典著作作注解的书,最好是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去阅读,慢慢地去体会。而《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写历史的书,最好和知己的朋友一起来阅读,边阅读,边讨论,交流心得。

清代学者王景州说:“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意思是说:如果在阅读史书时,周围没有好友可来,备好一壶薄酒即可。这里所说的“红友”,指的就是白酒。当然,红酒也可以叫做“红友”,因为“红友”,是古人对所有酒的雅称。

 

三、读书的感悟

 

1、来自边来琴的回答

 

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在于增长生存和生活方面的知识与见识。

北京城南大红门地区,有一个社区,名叫石榴园南里。社区干部边来琴女士曾经和本书的主编讲过这样一句话:“读过两本书的人,总要比读过一本书的人,知道得多。”

听了她这样一讲,令人为之一振。是呀!她短短的一句话,虽然是顺口说出来的,却真是一句名言警句呀!不禁对她肃然起敬了。其实,这句话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2、来自张潮的比喻

 

《幽梦影》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每当阅读到这一段时,总要停下来再读上一遍。第一次读时,认为张潮先生在说:在少年时期读书,就像从窗户上的一个小小的缝隙里,去窥探天上的月亮;在中年时期读书,就像站在院子里抬头去观望月亮;老年时期读书,就像在一个高台上把玩着月亮。之所以如此这般。都是因为浅深不同的阅历,所达到的浅深不同的心得呀。

当第二次阅读这段时,便有了这样的感受:少年时期读书,往往充满了新奇感,心里总在说:书里有这么多的知识呀!是书点亮了我们少年的心灯。中年时期读书,往往充满了慨叹感,心里总在说:这不是和一位又一位老朋友聊天吗?书中的一切往往就发生在眼前,是对生活的写照呀!老年时期读书,往往充满了随意感,心里总在说:看看书里是怎么讲的!老人们读书,就像静卧在高台之上,眯着眼睛在欣赏着月亮一样。

人们读同样一本书,往往收获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所积攒下来的知识面宽窄深浅不同,在理解和取舍上形成不同的读书心得所致。

 

3、学习不止说

 

《荀子·劝学篇》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响矣。

《劝学篇》是荀子的名作。荀子,名况。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士。历史上评价他是当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也是继孟子之后的一代著名的儒家。

他在《劝学篇》里,作者认为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天才”。所谓的“天才”,都是经过后天的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学而知之”,在实践中成才的强者。

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他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认为学习的规律,是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要发挥人的主动作用,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学习,就能取得一定成效的。

上面那几段《荀子·劝学篇》是在说:有道德的人认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不可以固步自封,所以文言文讲作“学不可以已。”有一种颜色叫“靛青色”,它是从蓼蓝的颜色中提取出来的,它却比蓼蓝更青,这就叫做“”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是水遇到低温形成的,所以冰比水寒冷。这就叫做“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一个人如果没有登过高山,是不知道天是有多高的;不到深谷的底部和深水的底部,就不知道大地有多么深厚呀。

记得是在我的少年时代,有一天是星期日,当时是初冬时节,树木和野生植物的叶子都纷纷落下了。我和几个同学为家里去割柴。选择去的地方,是北京天寿山西北部的深山老林子,这段山脉距离水长城不远。我们翻山越岭,只见眼前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根本就没有好山柴。于是,我们爬上了一座高峰,放眼望去,似乎白云就在头上的不远处。它们轻轻地、悄无声息地飘过,就像生怕打扰我们这些小孩子一样。我们觉得天还是那么高远,无法伸手摸着它。

于是,我们就下定决心向山西面的一个深谷走去。当我们到了深谷的一个所在,往上一看时,天成了一道缝,而脚下往深处走的路,还没有个尽头。有一个同学说:这个沟沟真深呀,深得有点吓人,咱们还是就在这里打点儿柴算了。

大家点点头,各自割了两捆山柴,绑在背架上往回走。

这一次,让我们真正懂得了《荀子·劝学篇》所说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

相传,中国远古时代的帝王,大都是很有学问的人,如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等人。就说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周易》吧,书中记载了周文王的真知灼见。而他演绎的八八六十四卦卦像和卦辞,成为中华文化的最初记载。那些记载都是先王的精美遗言呀!至今,《周易》所阐述的真知灼见,还在正确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周易》的学问之大,怎么说也不过分呀!所以,《荀子·劝学篇》说:“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4、君子与小人说

 

《荀子·劝学篇》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响矣。

上面有一个“”字,是生字,音rú读“如”,意思和“蠕动”的“蠕”相同。这一段话是在说:

君子的学习,是让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里,贯彻到全身心中,表现在举止上。所以君子们的所言所行,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朵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耳和口之间,只不过距离只有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们来塑造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古代学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学者的学习,往往是为了给别人看的。

君子通过学习,完美了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骄傲和急躁;别人问一件事,却告诉人家两件事的,叫做唠叨和过分地显示自己。骄傲和急躁,是不对的;唠叨和过分地显示自己,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的时候,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这叫做谦虚和有板有眼。

看来,荀子在这里用“君子和小人之学”的比喻,启发人们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呀。

 

5、学好千日不足

 

前人道出的名言,宜牢记在心,参考为用。著名的名言集有《名贤集》、《弟子规》、《增广贤文》、《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幽梦影》、《格言联壁》等。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主席是一位善于学习,精于思考的人。是他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为此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

古人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意思无非是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清洁内心的过程。一本好书在手,孜孜不倦,每天读一点,心灵便会保持一定的纯洁性。如同每天需要打扫屋子,扫扫地,擦擦桌子总是必要的。如果一个爱读书的人,三天不捧书,他就会浑身不自在,就像三天没有洗过脸一样,觉得不可理喻。

古人还讲到:“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习,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  

注:待续。《新女论语》为温信子于2011年9月主编的“中华女子国学丛书”之二,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本书可供私塾、国学馆、书院、大学“中华女子国学专业”作女学课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