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圣堂武士台词:何谓幸福?【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9:32
何谓幸福?看完也许悟出点感觉【下】
Good fun网摘

点击阅读:何谓幸福?看完也许悟出点感觉【上】
第61节:人能放下身轻松
等他挣扎着把宝藏挖出来时,他已经不能动弹了。等他把挖出来的金银财宝放在自己面前,向苍天哀求把它们变成一滴水给自己解渴时,为时已晚。就这样,他死在了满堆的金银财宝之前。嗟呼!人死了,再多的金银财宝又有什么用呢?
人能放下身轻松
成功对我们太具有诱惑力了,可是如果我们过于重视成功,心就会很累,灵魂就会变得沉重,整个生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向下坠落。如何解救自己呢?放轻松!如何放轻松?放下!
湖北黄梅五祖寺,是著名的禅宗寺庙,六祖惠能就曾在此受戒。寺前有一道山溪,终年流水淙淙,游人欲进寺门,必须经过一座古老的廊桥。走近廊桥,抬头便能看见门楣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放下着。”
游客中有人在禅房向老僧求教何为“放下着”。老僧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在玩耍一只贵重的花瓶。他把手伸了进去,结果竟拔不出来。他父亲费尽了力气也帮不上忙,遂决定打破瓶子。但在此之前,他决心再试一次:“孩子,现在你张开手掌,伸直手指,像我这样,看能不能拉出来。”
没想到小男孩却说了一句令人惊讶的话:“不行啊,爸爸,我不能松手,那样我就会失去那一分钱硬币的。”
有些人可能会笑小男孩的愚笨。但是,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像这个小男孩一样,执意地抓住那无用的“一分钱”,而不愿意去获得自由啊。
佛陀说,放下。人能放下,身心轻松。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想获得从容、轻松、自由和解脱,就必须学会放下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可惜,大千世界,充满诱惑;芸芸众生,六根不净。尘世之中,又有多少人能悟出“放下着”这种大境界呢?
第62节:何必太过执着
何必太过执着
有大和尚与小和尚二人结伴下山,到集市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去集市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蹚过一条小溪,来回近一天的路程;一条是近路,只需沿山路下得山来,再过一条大河即可,不过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未知哪天会桥断人翻。
大和尚和小和尚自然走的是近路,毕竟远路太远,一天一来回,费时费力。他们轻松下得山来,正准备过桥,突然细心的大和尚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抬头一路走的小和尚:“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了。”小和尚经大和尚的提醒,也看到了桥的断痕,但他认为:“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么?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回头绕远路那还得有多远啊?我们还是继续赶路吧,桥或许还能撑得住。”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犟,见他执意要过桥,便不再言语,只是抢道走到了小和尚的前面,并随手捡了块石头在手中。只听到“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碎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流中。偌大的独木桥竟经不起大和尚手中小石块的轻轻一敲!小和尚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继而庆幸自己还没来得及踏上危桥,又暗自为自己的鲁莽倔犟和固执感到羞愧。
在回头的路上,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对大和尚说:“师兄,刚才幸亏你的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葬身鱼腹了。你说,我当时咋就那么懵呢?满脑子想到的都是回头太难,过了桥便是镇上了,绝不能回头了。压根儿就没想过桥万一真垮了摔下河怎么办。”大和尚不无深意地说:“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不难。人生的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呢?该放弃时不放弃,继续下去可能遭遇更可怕的后果;该放下时不放下,身心的负担都只会越来越沉重。
何必太在乎得
会游泳的人都懂得这样一个常识:一旦溺水了,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拼命挣扎,也不是大声呼救,而是尽量心无杂念,全身放松。只要放轻松,就能浮上来!从某种角度上说,人们并不是死于溺水,而是死于过于旺盛的求生欲
望,越是在困境中,焦躁而强烈的欲望就越会成为你的负担,它会拉着你一步步地向深水走去。
生活就是这样,如果太希望赢,就会输得很惨;太在乎得,往往会失去很多;太期盼财富,离贫穷就越来越近;太想求生,反而越容易被死神召唤。
金钱、荣誉、地位、权利,以及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哪一样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成功对我们太具有诱惑力了,可是如果我们过于重视成功,心就会很累,灵魂就会变得沉重,整个生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向下坠落。如何解救自己呢?放轻松!如何放轻松?放下!
人懂适度自从容
把对的推向极端,它就成了错的;把甜橙的汁水榨干,它就成了苦的。即使是赏心乐事,也决不要走极端。思想敏锐得过了头,就是迟钝;牛奶挤得太多,最后挤出的是血,而不是奶。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度是头等大事。
在泰山脚下有一块“三笑石”。传说从前有三位百岁老翁,经常在这块石头前锻炼身体,言古论今,个个神采奕奕,满面春风。有一天,他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养生长寿秘诀。
甲说:“饭前一盅酒。”
乙说:“饭后百步走。”
丙说:“老婆长得丑。”
三人哈哈大笑,“三笑石”从此得名。
三位老翁的养生长寿秘诀十分简单,却颇耐人寻味。其实他们讲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饭前一盅酒”讲的是适量饮酒可以延年益寿;“天天多行走,能活九十九”,说明适量的步行可以长寿;“老婆长得丑”其语诙谐,意思是说,妻子长得丑,就不会贪色过度。
恰到好处的适度,是身心健康的前提。其实,需要恰到好处的适度的,又何止是身心健康呢?而当你在一生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恰到好处的适度时,你就能从容地生活,享受到更多的幸福。
第63节:不可四尽
不可四尽
宋朝有一位禅师名叫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禅师。当年,他在苏州太平寺担
任住持的时候,他的师傳五祖法师曾对他说:“担任这座寺院的住持,其实就是给你自己的劝诫。”五祖所指的是《法演四戒》,分别有四点:一是福不可享尽,二是势不可使尽,三是好话不可说尽,四是规矩不可行尽。
获此戒的佛果圜悟禅师最终获得了上乘的智慧,成为了宋朝的大禅师。
《法演四戒》其实也给了我们人生很好的启发。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过于沉溺在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中,但如果你不知道爱惜的话,这个幸福的源泉就会逐渐枯竭,同时,为你带来幸福的“缘丝”也会为之断绝。
我们一定要学会适度。人往往很容易顺着时势去做一些事情,但这正是危机。若我们能懂得“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便能使危机变为转机,就不会使势行尽了。
不要苛求
有个人有一张漂亮的由檀木做成的弓。这张弓射箭又远又准,因此他非常珍惜它。
有一次,这个人仔细观察它时想:还是有些笨重,外观也无特色,我去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这样一定会更好。于是他去了,然后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当这个人拿着这张完美的弓时,心中充满了喜悦。“你终于变得完美了,我亲爱的弓!”这个人一面想着一面拉紧了弓,这时,弓“咔”的一声断了。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也像这个人那样,对别人太过苛求,对事情太过追求完美?殊不知,正是由于你太过苛求完美,到最后连你应该得到的都会失去。
万物皆不完美,人生总有缺憾。当你凡事苛求时,结果可能只会让自己因沉重的心理负担而郁郁不快。唯有你能懂得凡事适度的道理,才能使自己活得从容、轻松和淡然。
把对的推向极端,它就成了错的;把甜橙的汁水榨干,它就成了苦的。即使是赏心乐事,也决不要走极端。思想敏锐得过了头,就是迟钝;牛奶挤得太多,最后挤出的是血,而不是奶。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度是头等大事。
见好就收
有个人想出了一个捕捉火鸡的好办法。他把箱子制作成一个有进无出的陷阱,一旦火鸡进去了,只要他把进口堵上,火鸡就再也难以逃出来了。
这天,他抓来一把玉米,从箱子外面一路撒下去,一直撒到箱子里面,然后他在箱子盖上系了一根绳子,自己攥着绳子的一端,远远地躲在一边,等着火鸡的到来。只要他把绳子轻轻一拉,箱子盖就会关上,火鸡就跑不出来了。
不一会,一群火鸡看到了玉米粒,都欢快地啄食起来,这个人数了数一共有10只呢。10只够他吃好几天的了。有3只进箱子里了,已经有7只了,8只了,他盯着外面的两只火鸡,要是它们也进去了,自己就可以一个礼拜不用出来打猎了。
第64节:人懂珍惜就拥有
这个人正想着,一只火鸡溜了出来。他懊悔地想刚才真该拉绳子。如果再进去一只我就关,他这样想。可是又出来两只,在他想的时候又跑出来两只……最后,这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群火鸡吃得心满意足地离去了。箱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包括他的玉米粒。
凡事都别太贪了,见好就收吧!世界上永远都有拿不完的金银财宝,但再多的钱财也买不来长生不老。当你坐拥金山银山,却要生命将逝时,才明白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时候,一切皆为时已晚。因此,无论做什么时候,都要懂得适度,知道见好就收。
人懂珍惜就拥有
人们常常会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却往往忘记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不明白发生就是一种恩典。其实,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当你向往别人的美好时,更要懂得珍惜你如今的拥有。
钦山和尚与雪锋禅师一起前往江西洞山。停下来歇息的时候,雪峰脱下鞋,发现又磨破了两处衬底,不觉惋惜地说道:“您挺着点,咱们还要走三个多月才能到达江西洞山呐!”
钦山见雪峰对着一个鞋子自言自语,忍不住笑了,说道:“对一双鞋子也这样礼拜,真是有佛心啊!”
雪峰说道:“懂得珍惜的人,才能领悟生命的奥秘啊!”
正说着,钦山忽然叫喊起来:“看!河里漂下来一片菜叶!河流上游肯定有人家,我们到那里去度人吧?”
雪峰说:“这么好的菜叶居然丢掉,实在是太可惜了,这样不知道珍惜的人太不值得我们去度了,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然后伸手把菜叶捞了起来。
两人正要起身离去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人顺着河水飞跑下来,大声地喊道:“喂!喂!和尚,你们有没有看见一片菜叶从上游漂下来?那是我刚才洗菜时一不小心被水冲走的,要是找不回来就太可惜了,多好的一片菜叶呀!”
雪峰把菜叶从兜里拿出来,递给了那个人。那个人高兴得笑了:“好哇!终于找回来了!”
不知道珍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又怎么能够认清生命的本来面目呢?二人互相望了一眼,便不约而同地向上游走去。
懂得珍惜,就有佛心。懂得珍惜才能领悟生命的奥秘,懂得珍惜才能真正拥有你想要的,懂得珍惜就已经拥有了真正美好的东西。
向往别人的美好时,更要珍惜你的拥有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时,有一天,他陪同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
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了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并且为之痴迷,便对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第65节:人世间最重要的,是你正在拥有的
“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人们常常会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却往往忘记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不明白发生就是一种恩典。其实,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当你向往别人的美好时,更要懂得珍惜你如今的拥有。
人世间最重要的,是你正在拥有的
有一个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日复一日,过着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路上捡到了一只受伤的银鸟。银鸟全身包裹着闪闪发光的银色羽毛,樵夫欣喜地说:“啊!我一辈子都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鸟!”
于是,樵夫把银鸟带回了家,用心地替银鸟疗伤。
银鸟在疗伤的日子里,每天唱歌给樵夫听,使樵夫过着快乐的日子。
有一天,邻居看到了樵夫的银鸟,便骗樵夫说,他曾看到过金鸟,金鸟要比银鸟漂亮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银鸟更好听。樵夫无限联想,原来还有金鸟啊!从此樵夫便每天只想着金鸟,而不再仔细地聆听银鸟清脆的歌声了,他的内心也因此越来越不快乐。
有一天,樵夫坐在门外,望着金黄的夕阳,想着金鸟到底有多美。此时,银鸟的伤已经康复,所以准备离去。
银鸟飞到樵夫的身旁,要最后一次唱歌给樵夫听。樵夫听完,只是很感慨地说:“你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比不上金鸟;你的羽毛虽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鸟的美丽。”
银鸟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绕了三圈后便行告别,向着金黄的夕阳飞去了。
樵夫望着银鸟,突然发现银鸟在夕阳的照射下,变成了美丽的金鸟。原来,他梦寐以求的金鸟,就在那里。只是,金鸟已经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其实,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便成了樵夫,而自己却不知道,不知道原来金鸟就在当下,就是自己已然拥有的银鸟。懂得珍惜,才会拥有。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它既不是你失去的,也不是你没有得到的,而是你正在拥有的。
与其关注无法挽回的,不如好好珍惜依然拥有的
有这样一个发生在日本剑客柳生十兵卫身上的传说。
柳生十兵卫年少时,有一次与要求严厉的父亲比剑。父亲铁手无情,将他的左眼刺伤。没想到十兵卫的即时反应,却是以手掩住自己的右眼。父亲诧异地问道:“你的左眼受伤了,理应以手掩住左眼才是啊。为什么会掩住右眼呢?”
十兵卫回答道:“左眼既然已经受伤了,掩住又有什么益处呢?当务之急,必须保住右眼,不再令其受伤了。只要我仍然留得一只健全的眼睛,终必练成剑术,击败对手。”
第66节:人到无求品自高
如果我们也像十兵卫那样,失去了左眼,会记得首先保护住自己的右眼,还是会去掩住已经无可挽回的左眼呢?
与其把关注放在伤了的、废了的、死了的、永远不可能挽回的,还不如好好地珍惜健康的、健全的、健在的、拥有的!
人到无求品自高
生命的最高境界,其实应该是无求、无争、无价、安宁和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灰而已,何必抵死相争呢?
有一个穷人,从来不会去奉承富人。因此富人对此很恼怒,便责问他:“我富你穷,为什么你不来奉承我?”
这个穷人说:“你富你的,你的钱又不分给我,为什么要我奉承你?”
富人表示愿意把自己的钱的一成给穷人,来换取穷人对自己的奉承。
穷人说,只给一成,不公平,不干。
富人说:“那给一半,行不行?”
穷人说:“如果你给了一半财产予我,我们双方平起平坐了,我还用得着奉承你吗?”
富人说:“那全给你呢,你总该奉承我了吧。”
穷人说:“这么一来,我富你穷,应该轮到你奉承我了吧?”
如果你认为自己现在还处于穷人的位置,当你面对富人时,你是否有这个穷人般的自信和淡定?其实,只要你无所索求,你就会拥有充足的自信,去面对所有的人。要知道,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自从容。
只有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宝
游方和尚问曹山禅师:“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曹山禅师抬眼远眺,只见树的枝桠上悬挂着一团黑色的尸体,于是说道:“死猫的头最珍贵!”
和尚圆睁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为什么世人认为一钱不值的东西,禅师竟认为是人间最珍贵的?”
曹山笑着说:“树因为根大枝弯,世人因为看它无用,它便得以生存;栎树虽然一表树才,但是做船船沉,做棺腐朽,造器具即折毁,当屋柱生蛀虫,完全没有用处,惟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用来乘凉。正是因为它们无用所以才珍贵!死猫儿头最贵,因为没有人出价争夺,也没有人出得起性命价钱啊!”
世人贪名逐利,你欺我骗,斤斤计较于成败得失。君不见,一串珍贵珠宝,亦会勾得多少人争夺?一方官印,亦能引起多少次干戈?可惜,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恐怕是一场空。
也许,世俗无价值的清明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宝,因为它让我们不会感觉到空虚寂寞,不受世俗伤害,能够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寻到人生的快乐。生命的最高境界,其实应该是无求、无争、无价、安宁和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灰而已,何必抵死相争呢?
第67节:只有乞丐,才会不断地索取
只有乞丐,才会不断地索取
有两个人死后来到了阴曹地府,阎王查看过功德簿后说:“你俩前世未作大恶,准许投胎为人。但是现在只有两种人可供选择:付出的人和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过不断付出、给予的人生,另一个则必须过索取、接受的人生。”
甲暗想: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于是他抢先道:“我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
乙见此情景,别无选择,就表示甘愿过不断付出、给予的人生。
结果,甲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投胎转世后,成了一个乞丐,每天都在索取和接受。而乙呢,因为选择过付出、给予的人生,转世后,变成了一个富人,每天都在给予和付出。
精彩的人生是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只有乞丐才会去不断的索取。世间绝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也绝没有无回报的付出。
只有无求,才会不遭遇痛苦
要是我们执着地思考和归纳人生,最后总会发现人生其实是很痛苦的,因为有很多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佛祖释迦摩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地跟在旁边,分也分不了,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还有“永不得”,想得到的东西总是得不到,想研究的某种学问老是弄不懂,想考的大学却考不进去,做生意想赚一笔钱却赚不到,想发展的很好却不成功……总之,世界上很多事情求之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
对于以上问题,佛家的解决方法是“得智慧”。得智慧后便拥有了佛眼,便能看破了人生的痛苦之无可避免,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决。智慧与聪明不同,聪明可以解决小问题,智慧却能解决大问题,如果实在求不得就不要求,不求就没有痛苦。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如果不执著地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想争取自认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也就变清高、逍遥自在了。但要达到这种境界,仍要有很高的智慧。
人囿贪欲戴枷锁
贪欲过甚,不但是在为自己戴上了一个沉重的无形枷锁,有时候甚至会夺走你的生命。而这无疑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损失。
有个人穷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这条长凳上睡觉。这个人很吝啬,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就是改不了。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第68节:贪欲是束缚人最好的绳子
于是,这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只见地上从里到外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已经足够他花的了。然而,每次当他决心要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即使屋子里已经装满了金币。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最后,他都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他死在了钱袋的旁边,而这时屋子里装的全都是金币。这个穷人虽然拿出来了堆积如山的金币,却不知道这些钱只有花掉才是属于自己的,而要花掉这些钱,他必须先把口袋扔掉。他舍不得口袋,所以也就不能真正地得到金币。
贪欲过甚,不但是在为自己戴上了一个沉重的无形枷锁,有时候甚至会夺走你的生命。而这无疑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损失。
贪欲是束缚人最好的绳子
张三和李四是邻居,他们都养了几只猴子,以耍猴谋生。
张三的生意很火,因为猴子很敬业也很听话,所以帮张三赚了不少钱;李四却不行,他的猴子经常消极怠工,还时不时地有猴子逃走。李四请工匠加固了猴舍,还在每个猴子的脖子上都加了一道绳索束缚,但仍然收效不大。无奈之下,他去找张三取经。
在张三家待了半天,李四也没有发现张三有什么绝招,对猴子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和自己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到了吃饭时间李四才发现有些不同,只见张三准备了许多香蕉、葡萄等新鲜水果的模型,惟妙惟肖,比真的还多了几分水灵。吃饭的时候,老张总是先把模型摆出来,然后才拿出真正的水果喂猴子,喂完猴子,就拿起水果模型,向猴子晃一晃,才小心地放回到屋里。
李四不解地问张三:“你摆这么多水果模型干什么?虽然漂亮,但是既不能又吃不能嚼的啊。”
张三轻轻一笑,说:“虽然不能吃不能嚼,但可以激起猴子的欲望,想着这些新鲜的水果,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和忍受委屈的理由。所以,我的猴子一般不会逃走,因为一旦逃走,它就永远失去了拥有这些新鲜水果的机会。”
李四恍然大悟:束缚猴子最好的手段不是勒紧它脖子上的绳子,而是吊起它心头的欲望,使其贪婪起来。束缚人不也是这样吗?
如果有人吊起了你心头的欲望,你就相当于被别人用绳索束缚住了,戴上了枷锁,从此自由受限,再也难以自在清明了。
贪欲是勾引人进“围栏”的诱饵
在一座森林里,有几只野猪,非常地凶悍,经常威胁到森林边上的村里人的安全,但受害最大的是经过森林的人,几位有经验的猎人很想捕获它们,但这些野猪却很狡猾,从不上当。
第69节:人多施舍多福报
一天,一个老人领着一匹拖着两轮车的毛驴,走进了野猪出没的村庄。车上装的是木料和谷粒。老人告诉当地人说他要帮他们捉野猪,早已失望至极的人们不相信,甚至嘲笑他,因为他们认为既然年轻力壮、经验丰富的猎人都做不到的事,一位白胡子老头又怎能做到。
但老头还是进了森林,他首先寻找到野猪经常出没寻食的地方,然后就在空地中央撒少许谷粒作为陷阱诱饵。那些野猪起初吓了一跳,可经不住诱惑,好奇地跑了过去,由领头野猪开始闻味道,然后猛尝一口,其他猪也跟着吃了起来。第二天,老人又多加了些谷粒,并在几尺远的地方竖起一块木板。那木板吓跑了野猪,但是谷粒的美餐,大大地吸引着那些猪,不久,又返回来吃了。这样,老人每天在谷粒周围多加进一些木板,每次野猪总会远离一阵子,但最终还是会走进去吃谷粒。
两个月后,围栏做好了,而那些野猪照样无所顾忌的走进去,最终自然被关在了围栏里面。
世界上哪有白吃的午餐啊,天上掉馅饼的地方,地上往往是一个陷阱。贪欲过盛,“贪吃”过甚,最终会引导你走进“围栏”,再也走不出来,从此失去自由和幸福。
人多施舍多福报
施比受更有福。当你能全心地赋予,无条件地舍弃自己以后,你才会得到比你舍弃的更多的回报,充满爱心的慈善,将会给你带来很多令你不可预想的喜悦。
有位禅师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株菊花,到了第三年的秋天,院子便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的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都要给。没几天,禅师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便对禅师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人多施舍多福报。当你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一定能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要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而幸福,是你能获得的最好的福报。
第70节:活着对别人有用才快活
活着对别人有用才快活
施比受更有福。当你能全心地赋予,无条件地舍弃自己以后,你才会得到比你舍弃的更多的回报,充满爱心的慈善,将会给你带来很多令你不可预想的喜悦。
一连好几年,有一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会收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妇人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但我很想再看一眼我的儿子,所以亲手来放这些花。”
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因为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是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地褥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可能使她听后受不了了。
没想到几个月之后,这位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因为我觉得自己活着还有些用处。”
是啊,她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因为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多施舍多福报。当你付出之后,收获到的快乐,是上天对你最好的回报。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有一个人家里老鼠成灾。于是主人就找了一只猫回来捕鼠。这只猫很会捕鼠,但是也咬鸡。一段时间后,主人家的老鼠没有了,同时鸡也几乎被咬死了。于是,儿子就对父亲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留着一只专爱咬鸡的猫在家呢?”父亲告诉儿子说:“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们的粮食,而且还咬坏我们的衣服,如此横行下去,我们岂不是要挨饿受冻了吗?没有了鸡,我们只是暂时吃不上鸡罢了,但是比较一下,这和挨饿受冻又差着一大截呢,我们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一味地追求所得与所获而不想付出任何代价是不可能的。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想要得到更多,首先要做好失去更多的准备;想要得到世上最好的福报,就要甘愿付出最大的施舍。
第71节:不复顾惜
看透善恶
生活中,忽视了自己贪欲的恶性膨胀,从而让心灵城堡全面崩溃的人并不在少数。这种人经不起诸如金钱、名利、女色这样的“诱饵”的诱惑,铤而走险,贪图享受,最终坠入万丈深渊,毁了前程,毁了家庭,甚至毁了生命。
人世间充满的种种诱惑,常使意志薄弱者走火入魔,而贪欲则是人类隐于内心的最大且最危险的恶魔。
佛陀说,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降伏恶魔的人首先要降伏自己心中的恶魔——邪念,这样,外界的所有恶魔——诱惑——都会自然地败退而去。因为,外来的种种恶念和诱惑,如果没有心魔这个内应,就不会攻破心灵的城堡。
欲降伏内心的恶魔,唯有靠善。善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生命力的力量。佛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弘扬善。善是养生的阶梯,善是福报的来源,善是精彩人生的画笔,善是升华境界的动力,善是温暖内心的阳光。
只有怀有善良的心地,才能保持松静的心理;只有身心松静,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得到天地万物的照应。
不复顾惜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王廷相时,王廷相给他描述了这样一桩见闻: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时,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听了这些话,“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后来,张瀚升任明朝吏部尚书,建树颇多,与他牢记这些话关系颇大。
这是王廷相告诫张瀚的为官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警醒自己,才是成就的起点。
第72节:天堂与地狱
天堂与地狱
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别人,习惯于对别人行善,你就身处天堂;不懂得首先满足别人的利益,只是顾着自己,甚至以伤害别人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你就身处地狱!
有一天,菩萨对凡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了一个房间,屋里有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的肉汤。然而,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脸上写着饥饿与绝望。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很长很长的可以够到锅里的筷子,但筷子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食物送进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的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菩萨把凡人领入到了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有什么不同。一锅肉汤、一群人、一样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大家都快乐地歌唱着。
“我真搞不懂,”凡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和条件,这个屋的人如此快乐,而另一个房间里的人却那么悲惨?”
菩萨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会先喂别人。”
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别人,习惯于对别人行善,你就身处天堂;不懂得首先满足别人的利益,只是顾着自己,甚至以伤害别人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你就身处地狱!
无论身处天堂还是地狱,都由你自己来决定。
真正的地狱
有个小和尚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都要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情太多了。于是,禅师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来到了阎王殿。到了那里后,这个人发现那里的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心里就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在这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没有别的事情要干,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嘛!”
然后,他向这里的负责人问道:“这里真的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象地狱居然会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地享受就行了!过一段时间你就会知道,这里其实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都没有人来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开始觉得十分的寂寞与空虚。于是他找到负责人,说:“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这和猪有什么区别呢?我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到那个负责人,说:“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呢!”
负责人说:“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
直到这时候,这个人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地狱。
第73节:真正的色空
真正的色空
有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
来,滚到了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去,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艳美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的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以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地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辨别出真正的善与恶,看得清真正的天堂与地狱。
真正的天堂
有个小和尚问老方丈,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方丈微笑着给小和尚讲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只河蚌正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飞来了一只鹬鸟,一口就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立即把壳合拢了起来,紧紧地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成了死蚌!”
河蚌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就这样,两者争持不下,互不相让。这情景被一个渔翁看见了,于是走过来把它们都给一起捉了去。
老方丈开示道,陷入到相互争斗之中,就是身处地狱,因为拼命争斗、互不相让是双方共同的葬礼,受益者永远都在双方之外。只有当双方各退让一步,才能真正保全了对方和自己,使双方都逃离出地狱。
老方丈接着又讲了第二个寓言故事。
话说有一个男孩收到了爷爷送给他的一只小乌龟,男孩很高兴,很想和乌龟一起玩,但乌龟初到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就把头缩进了壳里。男孩用木棍捅他,但小乌龟还是一直都没有把头伸出来。
第74节:佛与魔
爷爷看到后对男孩说:“不要用这种方法,来,我教你一个更好的方法。”
爷爷和男孩把小乌龟带进屋里,放在暖和的壁炉旁,几分钟后乌龟觉得热了,便伸出头和脚,爬了起来。
爷爷对男孩说:“有时候人也像乌龟一样,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只要以善意、亲切、诚挚和热情,使他觉得温暖,他就一定会做你需要他做的事情。”
如果你恶意地强求别人听从你的要求和命令,对方就必定会和你抗争,从而就造成斗争或者消极抗议,从你使你和对方都身处于地狱。只要你用你的善意使对方感觉到温暖,他和你都处身在天堂。
佛与魔
谁都有可能成为佛或者魔。心怀善念,乐意去做善事,行善积德,你就会越来越像佛;心怀恶念,贪欲过盛,为了享乐不择手段,坏事做尽,你就会成为魔鬼!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总是愁眉苦脸的,因为他想画佛和魔鬼,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样子,所以他根本就没法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寺院朝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他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他给画家做一回模特。
画家的作品完成以后,轰动了当地。画家说:“那是我画过的最满意的一幅画,因为给我做模特的那个和尚,让人看一眼就会被认为他就是佛。他身上那种清明安详的气质,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画家最后给了那位和尚很多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因为这幅画,人们不再称他为画家,而是称他为“画圣”。
过了一段时间,他准备着手画魔鬼了,但这又成了一个难题,到哪里去找魔鬼的原形呢?他探访过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外貌凶狠的人,但依然没有一个令他满意的。最后,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了。画家高兴极了,在现实中找一个令人感觉像魔鬼的人实在是太难了!
当他面对那个犯人的时候,那个犯人在他面前失声痛哭地说道:“为什么你上次画佛的时候找的是我,现在画魔鬼的时候找的还是我啊?是你把我从佛变成了魔鬼!”
画家说:“这怎么可能?我画佛时找的模特,是一个气质非凡的和尚,而你看起来就是一个纯粹的魔鬼形象,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那个人悲伤地说:“自从我得到了你给我的那笔钱后,每天只知道寻欢作乐,挥霍生命。
到后来没有钱了,但我的欲望却已经一发不可控制了,于是我就去抢别人的钱,还杀了人,只要能搞到钱,什么坏事我都去做了,结果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画家听完他的话,感慨万分,他惊叹人性在欲望面前转变得是如此之快,而人性又是如此的脆弱,诱惑的力量却是如此的强大。这个人由佛到魔的转变,确实完完全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啊。于是,他把画笔扔了,从此再也不作画了。到现在为止,魔鬼的画也没有一幅是让人满意的。
第75节:积德行善就是佛
谁都有可能成为佛或者魔。心怀善念,乐意去做善事,行善积德,你就会越来越像佛;心怀恶念,贪欲过盛,为了享乐不择手段,坏事做尽,你就会成为魔鬼!
积德行善就是佛
有一回,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一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
束手无策的荣西禅师突然看到了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了穷汉:“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这是我的罪过啊,逼得禅师如此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们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么可以拿去送人呢!这不是冒犯了佛祖吗?这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但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
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积德行善就是佛,私欲过盛就是魔。佛之所以成为佛,是因为佛能先人后己,普度众生。
心生邪念就是魔
一念之差便成魔,一念之差可成佛。
平日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走上邪路的人如此感叹:“我真是鬼迷心窍了,结果一念之差,就把我自己给害苦了。”也许这中间,有的人不是“一念之差”,而是本性使然,不过是拿“一念之差”来做借口;但有些人的确是没把持好那突然的“一念”,从而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个人应邀到朋友家去作客,正巧主人正忙着在书房里接听电话。他一人独自在客厅浏览屋子里的摆设和各种装饰。这时,一个精巧可爱的小闹钟吸引了他的眼光。由于造型实在是太可爱了,趁着身边无人之际,他随手将闹钟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当所有的朋友在餐厅酒酣耳热,吃得痛快之际,他口袋中的小闹钟突然发出了一阵阵的响铃。这个客人在大家的注视下,满脸通红,几乎不知所措,只好把偷来的东西拿出来,归还给了主人,并且拼命地道歉。
多么经典的“一念之差”啊。这个故事中的客人,我们很难说他就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太喜欢那个精巧可爱的小闹钟了。他的头脑一时间被占有这个闹钟的念头完全占领,以致根本没想到他其实可以向朋友说明缘由,请求朋友把小闹钟卖给他或者送给他的。他最终做了自己一时邪念的俘虏,进入了魔道,并为之付出了尊严和人格的惨重代价。
第76节:害人与防人(1)
邪念一生便成魔。当然,一辈子不生邪念的人几乎没有,但一辈子“守身如玉”保持自己的操守不沾污垢的人却很多。他们通达人生,深知放纵邪念的恶果,他们“守身”的诀窍,就是只要邪念一产生,就立即将它掐灭,不给邪念任何生长的机会!这样的人,可称为佛!当你消灭了涌现出来的每一个邪念,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圆满。
害人与防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因为佛祖都很难原谅太大的恶行。防人之心不可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请自来的请柬说不定就是鸿门宴。
有个渔夫很早就起来去赶海捕捞。在黎明的微光中,他已经站在了没膝的海水中,把捕捉到的海鲜熟练地扔进了大篓子里,并带着回了家。
就这样,在离大海不远的渔夫家里,一只牡蛎遇到了几条鱼。它们被渔夫扔在了地上,喘着粗气,脸色十分难看。
“哎,我真担心在这儿我们都得死,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牡蛎从来没有这样忧伤,它望着同伴们低声地问道。
这时,有只老鼠从这儿经过。牡蛎准备利用这从天而降的惟一机会。“老鼠,请您听着,您的心肠这么好,肯定能把我带到海边去吧?”
老鼠看了牡蛎一眼,心里想道:“这只牡蛎又漂亮又肥大,一定有许多可口的、富有营养的精肉。”
“马上就行动!”老鼠回答,其实他内心里已经决定要吃掉牡蛎了,“不过,为了把你带到海边,你得配合一下,把你的壳张开一点。现在你的壳紧闭着,我怎么带你走呀?”
“哦,听你的!”牡蛎同意了。但他还是十分警惕地半张半开,因为牡蛎也不是傻瓜。
老鼠一见壳张开了,便立刻伸过嘴巴就咬。不过,尽管他的行动迅速,但牡蛎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一步,一下子就夹住了老鼠的脑袋。老鼠疼得吱吱地叫。这叫声传到了猫的耳朵里,使猫立刻跑过来捉住了老鼠。就这样,老鼠没吃到肉,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在伤害别人之前,一定要想到别
人同样也能伤害到我们。保护自己的最好原则往往是:既不能去伤害别人,又不能让别人伤害到自己。
防人之心不可无
狮子一心想杀死一头大公牛,便想出一个计策,准备害死公牛。
狮子对公牛说,它杀了一头绵羊当祭品,请公牛一起共享。其实狮子是准备在公牛躺下来吃饭时,趁机将它杀死的。公牛赴约了,但是看到很多铜盆和大铁叉,却没看到绵羊,就一声不响地回去了。狮子因此责备公牛,说自己并没失礼之处,为什么它毫无理由就走了呢?公牛说:“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我看不到绵羊,却只看到准备烤牛肉的工具。”
第77节:害人与防人(2)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请自来的请柬说不定就是鸿门宴。不要有占别人小便宜的心理,那样做恐怕会使你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甚至生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使你是再有智慧的人,也要学会防范别人对你的伤害,因为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恩将仇报的人。
北宋忠臣寇准曾被宋太宗极为倚重。宋太宗曾当众称他为当代魏征。
然而,他最终死在了在北宋时尚属蛮荒之地的雷州,是被真宗皇帝贬谪至此的。他为什么会被贬至这种地方呢?因为他受到了一个小人的中伤。
寇准曾对这个小人恩重如山。这个小人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原来曾是寇准门下的一员小吏。丁谓为人阴险奸诈,但文章写得很好。一向求贤若渴的寇准发现手下竟有如此人才,不禁大喜过望,于是极力向主持吏部的李沆举荐。
李沆曾向寇准指出,选拔干部,需要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但寇准只看到了丁谓的才华,对他的德行并没有深入的考察,所以对丁渭一直宠信有加,以至于不惜屡次“强荐”。
后来,当丁谓羽翼丰满时,寇准才逐渐发现自己双手托上去的“人才”,其实是一个道德沦丧、品质恶劣的小人。例如,丁谓投皇室大兴土木之所好,鞍前马后,废寝忘食,组织实施了劳民伤财的一系列豪华宫殿修建工程,很是
博得皇帝的欢心与宠爱。寇准感到自己被愚弄和欺骗了,十分愤慨,曾在上朝时当面点名提醒真宗皇帝,要识破佞人诡计。可惜为时已晚。
已攀住了皇帝高枝的丁谓,对当面说自己坏话的寇准自然恨之入骨,他认为,此时的寇准已经从恩人变成了阻碍自己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了,必须毫不留情地彻底铲除。于是,当丁谓的地位升到与寇准旗鼓相当时,便冷不丁地给恩人使了一个绊子,然后踏上去狠狠地踹了几脚: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向皇帝谗毁寇准,令寇准被罢相,并远谪南疆,客死他乡。
防人之心不可有啊。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大才的人,一定要注意看清其德行如何。如果有大才者德行不好,反而是个大祸患。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如果不能引导其向善,至少也要保护好自己,不受其害。
害人之人终害己
有一只青蛙看着自己的老鼠邻居很不顺眼,总想找个机会去教训教训它。
有一天,青蛙找到老鼠,劝它到水里去玩。老鼠不敢,青蛙便说有办法保证它的安全,例如可以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和它连在一起,于是老鼠终于同意试一试。
下了水之后,青蛙便大显神威,它时而游得飞快,时而落入水中,把老鼠折腾得死去活来。老鼠最后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胀了飘浮在了水面上。
第78节:害人与防人(3)
这时,空中飞过的鹞子正在寻找食物,它很快便发现了漂浮的老鼠,于是就一把抓了起来,相连的绳子自然把青蛙也带了起来。在吃掉了老鼠之后,意犹未尽的鹞子把嘴又伸向了青蛙。在被鹞子吃掉之前,青蛙很后悔地说:“没想到把自己也给害了!”
害人之人终害己,把别人推向危险时,自己也是很难脱掉干系的。所以,不要对别人心存恶意,因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你自己,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
我们不但不能对别人作恶,也千万不要怂恿别人作恶,否则最后吃到恶果的很可能会是我们自己!
宋朝仁宗时,海盗入侵高邮。当地驻军首领晁仲约估计抵抗不住,便凑了金银、酒肉,送给海盗。海盗取了物品,竟没有继续骚扰,而是打道回府了。此乃保一方平安的无奈之举,虽违反法律,但罪不至死。朝廷知道此事后,准备处理。慷慨激昂的一方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晁仲约没站稳脚跟,应该杀掉;另一方则认为没有必要。后来,皇帝听从了范仲淹的建议,免了晁仲约的死罪。于是有人质问范仲淹。范仲淹说:“大宋开国以来,就未曾轻易诛杀过大臣。晁仲约是否该死,争议颇大。这种情况下,不要轻易劝皇帝杀人,一旦手滑,惯性使然,将来诛杀你我怎么办?”
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一旦开了坏头,再做坏事就会成为惯例,弥补起来不但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收成很难,破坏却易。所以,千万不要怂恿别人作恶,而是尽量引导别人向善。
害人过甚难挽回
镇上有一位员外,家财万贯,乐善好施,每年都会拿出许多钱来捐助当地的寺院,积德行善。
这日,员外的儿子拿着寺里送来的金丝雀把玩,因怕父亲责骂,将其藏匿于怀中,不料却将其闷死。员外生气至极,特来告知住持,望乞佛祖原谅。住持听罢,合掌道:“阿弥陀佛!施主诚心向善,佛祖明察秋毫,念及幼子又是无心之过,自当原谅小儿。”员外大喜。
“我佛慈悲!”住持缓缓而道,“不论天下人的罪过多大,只要诚心悔过,都将会得到佛祖的原谅。”
这时突然进来一人,跪拜在地,说道:“我罪孽深重,前日见财起贪念,冲动之下,杀死主人,如今追悔莫及,望高僧度我!”住持沉吟不语,兀自拨动念珠。员外疑惑,却听那人说道:“佛祖曾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今我诚心忏悔,为何却不肯原谅我?”住持双手合十,诚恳地说:“你去官府吧!”那人忿然离去。
员外欲言又止,住持喟然长叹:“非我不度他,只是人犯了过错,自当付
出代价。他不是不可以原谅,只是他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言罢,合掌。员外顿悟。
第79节:砒霜与蜜糖
害人之心不可有,害人之行后果大。当你做了错事犯了过错,如果是小错尤可令佛祖原谅,然而,如果你犯的是恶行,就很难被谅解,而必定要你承担相应的后果。因为罪业已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消除。
砒霜与蜜糖
砒霜与蜜糖,犹如恨与爱,恶与善。然而,谁又能说恨与爱不能转化,恶与善不能转变呢?就像蜜糖吃太多了就会患上很多疾病甚至还会致命一样,砒霜用得妙不是也可以救人吗?
有一位妇人来向福林法师哭诉说,她的丈夫是多么不懂得怜香惜玉,多么横暴无情,哭到后来竟说出了这样的话:“真希望他早点死!真希望他今天就死!”
法师听出妇人对丈夫仍有爱意,就对她说:“通常我们非常恨、希望他早死的人,都会活得很长寿,这叫作怨憎会;往往我们很爱、希望长相厮守的人,就会早死,这叫作爱别离。”
妇人听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拼命地去爱他,爱到天妒良缘的地步,他就活不了啦。”法师说。
“可是,到那时候我又会舍不得他死了。”妇人疑惑着。
“愈舍不得,他就死得愈快呀!”
妇人笑了起来,好像找到了什么武林秘笈,欢喜地离开了。
最好的报复其实是更广大的爱,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砒霜与蜜糖,犹如恨与爱,恶与善。然而,谁又能说恨与爱不能转化,恶与善不能转变呢?就像蜜糖吃太多了就会患上很多疾病甚至还会致命一样,砒霜用得妙不是也可以救人吗?是善是恶,全在一念之间的抉择。
可怕的嫉妒
《红楼梦》里贾宝玉去问王道士讨要“疗妒”药方,王道士给了他一个方子,说:“老了死了,也就不妒了。”宝玉大笑,也自知荒唐,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膏药?
《金瓶梅》除了写人性之黑暗荒凉外,也最会写嫉妒。西门庆周遭,人人都是嫉妒者,男的忙着争名争利争宠争着阿谀逢迎,女的则忙着争宠争爱争奇斗艳——正因为常常要自食嫉妒的毒药,所以整部《金瓶梅》里,即便众人寡廉鲜耻、目下无人,也活得绝不轻松,时时苦苦挣扎在漩涡之中。嫉妒到相互厮杀的地步,处于漩涡中心的男人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但在这样的杀气里,西门庆却能怡然自得,颇为享受。
一个四平八稳、怡然从容、毫无嫉妒之心的女人,会让大多数男人觉得“拿不稳”,心下不安。一个自愿吞下嫉妒毒药的女人,才是自动缴了械,毫无还击能力的。所以嫉妒这一种毒药,在男女关系里,实在是极微妙的东西,所谓你之砒霜,我之蜜糖。
嫉妒常常是由人们心底最脆弱又最在乎的那一部分开始燃起,这个燃点我们不自知,却有强大的破坏力。
第80节:可怕的温柔
在平凡人的世界里,嫉妒这种东西,也一样大有分别。在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聪明人的世界里,嫉妒能化作“最热烈、最深入、最明显的钦佩”,他的周遭,大多是可尊重、可欣赏、可学习的人;在字典里没有“欣赏”二字的人眼中,世界上的人只分两种:一种让他看不起,一种则让他妒忌不已。这样的人生,处处都是江湖,时时都是刀光剑影——一样的东西,两样的眼光,就可以或是砒霜,或是蜜糖。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在很多时候,喜欢痛饮的,却是砒霜。可见,选择善还是恶,归根到底在于自己有一双如何看问题的眼睛。
可怕的温柔
有一种体格健壮的黑驴,每到夏天的夜晚,星星在晴朗的天空闪烁,四周一片寂静时,它们就会来到原野上,惬意地吃鲜嫩的青草。
这时,身材娇小的蝙蝠会悄悄地飞过来,悠然自得地落在黑驴旁边,伸出细小的舌头,先用舌尖温柔地舔着黑驴的踝部,动作很轻很轻,像是和恋人接吻一样。
开始,黑驴似乎有些不习惯那种痒酥酥的亲吻,它不断地抬起后蹄,并且用尾巴来回扫动。但时间一长,也许是蝙蝠的舌尖舔得格外温柔,让黑驴非常舒服,它便不再烦躁不安了,而是继续悠闲地品尝鲜嫩的青草,十分安详。原来,这时的黑驴已经被蝙蝠给麻醉了。
过了一会儿,蝙蝠在黑驴的踝部咬了个小口子,开始吸吮黑驴的血液。又过了一会儿,这只蝙蝠喝饱了黑驴的血,悄悄地飞走了。
随后,又有别的蝙蝠飞来。
一只接着一只,不断地有蝙蝠轮流来吸吮黑驴的鲜血,黑驴却依然毫无知觉,依然在吃着草。但不久之后,原本体格健壮的黑驴便会颓然倒地,一动也不动了。
这种蝙蝠不仅能杀死黑驴,还能够在温柔的舌尖舔吮中把人杀死。于是,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杀人蝠”。
黑驴体格健壮,却在不知不觉中死于小小蝙蝠的舌尖下,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很多时候,人也很容易犯黑驴同样的错误,被温柔的假象所迷惑,不知不觉陷入到温柔的陷阱里,无法自拔,然后走上毁灭之路。
第81节: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南怀瑾则认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类最大的缺点,和最大的愚蠢。
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即使能够注意,也总会在不经意时出现问题。任人唯亲,是领导经常犯的一个毛病。爱的时候,千方百计的提拔,恨的时候,一棍子打死。爱恨交织是恋人之间常出现的问题。爱的时候,连缺点都是那样迷人,恨的时候,他越对你好,你越讨厌。丈夫与太太,也是这样。
爱屋及乌是对“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最好的注解。
孔子说:“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是人类常有的一种矛盾心理。关键是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这样一种心理。在爱时,不娇腻,不纵持,不为日后的恨埋下隐患。
即使是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这种问题。对待学生时,成绩优异的总是呵护有加,生怕出现什么问题,纵然犯了什么错误,也总是那么容易赢得谅解。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变得不再让你青睐时,往往又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而让你更生厌恶,虽未到“欲其死”的程度,也差不多。就像对那些成绩差、品行差的学生,简直无半点可是之处了,甚至看见就厌恶。
爱之欲给其喝蜜糖,恨之欲给其喝砒霜。爱与恶,犹如菩萨与魔鬼,其实很多时候只在一念之间。
骗你的是贪欲
与其诅咒骗子的狡猾和诡谲,不如低下头来检视检视自己的心灵是否被一时的贪欲所蒙蔽。要知道,这才是一切骗术之所以成为“骗术”的根本!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骗的经历。许多骗术,与其说是骗子高明,不如说是受骗者自个儿愚蠢。骗术之“骗”,要奏效,要百战百胜,无不“落实”在受骗者贪图利益、贪占便宜的心态上。
有一对卖服装的兄弟在经营中常常借“耳聋”来促销,很是发了一笔财。两兄弟的办法是,总是安排一个人扮演成商店的雇员去热情地接待顾客,耐心细致地为顾客介绍某款衣服的特点。顾客觉得各方面都满意后自然就会询问衣服价格:“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雇员”这时就把手放在耳朵边问道:“您说什么?”
顾客提高声音问:“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雇员”这时才仿佛明白顾客的意图,他立刻对顾客说:“十分抱歉,我的耳朵有些背,等我问一问老板。”
他转身向里边的老板大声问道:“老板,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里面的老板站起来看了看服装,然后说:“72元。”
“多少?”“雇员”装作没听清,又问。“72元!”老板此时变声答道,很不耐烦的样子。“雇员”回头一脸笑容地对顾客说:“42元一件。”很多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这款衣服,然后匆匆离去。牢牢抓住了顾客贪便宜的心理,这对兄弟促销的“骗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得逞了。
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有这种趁着“别人”的“耳聋”占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几万元的便宜还欣欣然而去的“片断”呢?如果有,那么八成你
也被骗过了,被事后想来并不高明的骗术骗了。
当我们意识到被骗后,往往会大骂骗子的可恶。然而,与其诅咒骗子的狡猾和诡谲,不如低下头来检视检视自己的心灵是否被一时的贪欲所蒙蔽。要知道,这才是一切骗术之所以成为“骗术”的根本!
第82节:突然而至的好运往往是厄运
突然而至的好运往往是厄运
无果禅师为了专心参禅,在深山里一住就是20余年,这些年来一对母女一直细心地照料他。然而20年来,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去寻师访道,以解除心中的疑虑。
临行前,母女对他说:“禅师,你再多留几日吧,路上风寒,容我们为你做一件衣服,再上路也不迟。”禅师盛情难却,只好点头答应。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心怀感激,接受了母女二人的馈赠,于是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走。
到了晚上,他坐禅养息,半夜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童子,后面还有许多人吹拉弹奏,扛着一朵很大的莲花,来到禅师的跟前说:“禅师,请上莲台!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禅师心想:“我的修行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况来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无果禅师于是就不再理会他,童子一再说:“机会就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万般无奈之下,无果禅师就把自己的佛尘插在了莲花台上。于是童子和诸乐人高兴地离去了。
第二天早上,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佛尘,问道:“这可是禅师之物?昨晚怎会从家中母马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无果禅师听后异常吃惊,说道:“若不是我定力深厚,今天已经是你们家的马儿了。”于是将马蹄银还给母女二人,作别而去!
千万不要被突然而至的好运所迷惑,因为突然而至的好运往往是不真实的,很可能是魔境和厄运。
第83节:最安全的办法是不去吃钓饵
最安全的办法是不去吃钓饵
小鱼问大鱼:“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说。“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需要你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呢!”“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时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这是一个关于鱼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美味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机会的诱惑……这种种诱惑,只要不是耕耘的必然回报,只要不是汗水的必然收获,它就绝对是别人或者苍天垂下的“钓饵”。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破这一点。许多人就像那水中的小鱼,对这些“钓饵”垂涎三尺。贪欲使他们不愿意放过任何可以捞油水的机会,他们相信总会有办法既占到便宜又能避开危险。于是,悲剧就同时在水里和岸上上演了:水里,一条又一条小鱼上了钩,成了垂钓者的下酒菜;岸上,一个又一个人被“饵料”套牢,成为挡不住的“诱惑”新的牺牲品。
被贪欲蒙蔽的心灵必定会有侥幸之树疯长,被贪欲蒙蔽的眼睛必然会对钓钩视而不见。有谁见过人世间的贪官贪着贪着就突然金盆洗手脱饵而去的?只有在身陷囹圄或者走向刑场时,他们才会对“美味”后埋伏着的大危险有所领悟。
“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这时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大鱼的这一无价的心得,来自于它的千千万万因贪饵而吞了钩的同类的血的教训。要想让你的人生不遭遇危险的陷阱,不妙也记住大鱼的话:“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抑恶扬善
要想让心灵不会荒芜,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要想让自己不产生恶念不做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善念占据我们的心灵。
绵羊生性软弱,不得不忍受许多动物的欺凌。于是,它来到佛祖面前,请求佛祖减轻它的苦难。
佛祖对绵羊说:“让我在你嘴里装上可怕的獠牙,在你脚上装上尖利的爪子,好不好?”
“噢,不,”绵羊回答,“我完全不想跟那些猛兽一个样子。”
“那么,就让我给你的唾液里加进毒素吧?”佛祖又说。
绵羊摇摇头说:“我也不愿意与毒蛇为伍,毒蛇遭人痛恨!”
“给你额头安上角,并且让你的脖子变得强劲起来。这样可以吗?”
“也不要。那样一来,我会变得像山羊一样好斗了。”
“可是,你想要保护自己不受别的动物伤害,就必须有伤害别的动物的能力啊!”
“唉,”绵羊叹了口气,说,“那就让我还是老样子吧。因为我担心,有了伤害别的动物的能力后,会唤起我伤害别的动物的欲望。”
从此,选择善良的绵羊便忘记了诉苦和抱怨。
绵羊宁愿继续承受许多动物的欺凌,也不愿意选择恶而是选择了善,这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省思。如果我们都选择了恶,世界将充满了纷争与恶斗,世界将乱了套,大家都将生活在痛苦和悲惨的深渊里;如果我们都选择了善,我们将生活在越来越和谐的环境里。即使有些人选择了恶,我们也还是应该选择当一个善良的人,以抑恶扬善为己任,尽可能帮助别人弃恶从善。
第84节:在心灵上种植“善的庄稼”
在心灵上种植“善的庄稼”
弟子们坐在一名著名的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样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了后,微笑地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的微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地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这时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禅师的最后一堂课告诉了弟子们,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心灵不会荒芜,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要想让自己不产生恶念不做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善念占据我们的心灵。
及时拔掉邪恶的“小树”
有户人家住在一大面城墙边。有一天,从城墙的砖缝里居然长出了一株树苗来。旁人好心地提醒主人,要趁早拔掉小树,免得生出后患。当时主人掉以轻心,一直没有处理。小树得以慢慢长成了一棵大树。
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突然传来轰然一声巨响,整棵树和城墙都倒塌了下来,压死了主人一家。
城墙长出一棵大树,这种可能性远没有人的心灵长出邪恶的“小树”的可能性高。因为并不是每面城墙都会长出大树,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可能会长出邪恶的“小树”。当然,长了“小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人“掉以轻心”,疏于防范,让“小树”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小树”长成了“大树”,不但会抢占心灵的阳光和养分,而且其强大的根系必将穿透和瓦解掉心灵中正直善良的基础,于是,树倒人毁的悲剧便不可避免!放眼人世间,哪一个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之人,不是毁在对自己心灵中邪恶的“小树”的疏忽和纵容上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告诫言犹在耳,然而,有的人总是善于原谅自己。察觉到自己心灵中的污点时,他们总是自我安慰:这点事,算个啥,说不准我比别人还崇高呢!于是,“小树”在肥沃的土壤里在合适的气候下“茁壮”地成长了。
城墙上小树长成大树的故事警示我们,当小恶在心中萌芽生根时,一定要及时拔除。否则,它会很快长成大恶,将心灵压坠到万恶的炼狱。
世上没有天生的君子,圆满的美德源于日常精心的防范与维护。“吾日三省吾身”,省察自己的内心时,你一定要看仔细:是否有隐而未现或微不足道的恶行的“小树”?如果有,立即将它拔掉吧,别等它成形,否则到那时就一切皆为时已晚。
第85节:忍辱的白隐
看淡荣辱
荣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面子问题”。中国人是很在乎面子的,如果一件事让他在实利上吃了亏,但却有相应的精神上的好处,即有了面子,那么他大抵是会高兴的。反之,如果丢了面子,即使得了实利的好处,也会很不高兴。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脸皮就是面子;须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须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拥有虚荣心,但正如谚语所说:“一切恶行都围绕着虚荣心而生。”如果我们太过努力去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付出的就会是一辈子的幸福。
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平素恐怕都或多或少因受虚荣心的驱使,而说过一些可笑的话,做过一些可笑的事。只是有的言行无伤大雅,有的言行令人生厌,有的言行不仅未能博得虚荣反而招辱惹祸。
虽然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着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那么我们过日子就不能太过虚荣,以免吃上苦头。
忍辱的白隐
白隐禅师一个人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人们都说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
有一次,白隐禅师住所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她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逼着让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并且发誓要惩罚那个不知羞耻的人。那个女孩开始时死活也不肯说,但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最终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平日里我们还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来!既然做了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吧!”面对指责,白隐面色平静,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答应收留了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隐便马上接来照顾。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一切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这个孩子,不管别人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他。好在邻居都尽全力来帮助他,因为没有一个人相信白隐是那样的人。但是,闲言碎语还是少不了的。
一年过去了,因为无法忍受思念孩子的苦痛,女孩将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已相爱多年,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才做出了那样的事来。事情发生后,又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女孩的父母知道了真相后,痛斥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立刻去找白隐,并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他,向他表示了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带回去。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了他们,只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
第86节:虚荣是一杯杀死快乐的毒酒
接过白白胖胖的小孩,这家人对白隐感激涕零,从此到处传扬他的品德。于是,白隐禅师便成了那一带最受大家尊敬的人。
面对巨大的委屈、众人的误解、照顾小孩的艰辛,白隐禅师却只用一句“是这样的吗”便轻轻带过了,这样的忍辱,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虚荣是一杯杀死快乐的毒酒
很多人为了皇冠为了杂草甚至为了一些虚无飘渺的荣誉,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快乐甚至生命!由此看来,虚荣不仅仅是一杯杀死快乐的毒酒,甚至还是一剂扼杀掉生命的毒药。
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是外国的,一个是中国的。
外国的出自希腊的《伊利亚特》。讲的是特洛伊战争之前,忒萨利亚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结婚的时候,忘记邀请“纷争女神”厄利斯,故令她心怀不满,所以在宴会上留下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丽的人”。于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互相争执,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人,都想把金苹果争到手。她们找到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作裁判,要他决定谁是最美丽的人。帕里斯拒绝了天后和智慧女神的请求,把金苹果给了爱神。爱神因此给了他绝世美女海伦。于是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爆发。
中国的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真事。据《晏子春秋·谏下二》记载:齐景公时,有公孙接三勇士,恃功倨傲,且瞧不起晏婴。晏婴久欲除之。在一次国宴上,晏婴借机摘来两个金桃,要齐景公赏给三个勇士论功吃桃。结果,三个勇士因互不服气,弃桃而自杀。
这两个故事情节不同,但本质一样,引起的后果都极其残酷和严重。这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悲剧,然而就因为一个“美丽”的金苹果和两个“功勋”的金桃子的虚荣的刺激,挑起了三个女神和三个勇士相互之间的猜忌、嫉妒和仇恨。而纷争女神和晏婴的借刀杀人之计也得以实施。他(她)们复仇的目的达到了,留下的却是残酷的战争和勇士的死亡。
其实,这两个故事至今仍没有结束,还在人世间的各个角落里不断发生。例如,一个先进指标、一个职称名额、一封特别大奖、一份年终红包,它们的作用就是在单位之中、团体之中去评说谁最美丽,谁的功大。面对此等虚荣,绝大多
第七章看淡荣辱
165

数人都不比三位女神和三个勇士高明,结果,自己的快乐就这样被杀死了。
看清楚金苹果和金桃子的真正本质,把虚荣这杯容易把快乐杀死的毒酒泼掉,才是从容自在的正道。
第87节:我们太容易为了面子而动怒
我们太容易为了面子而动怒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的时候,曾与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成为至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生活得十分快活。有一天,苏东坡认为自己对于禅已经领悟到一定程度了,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阐述自己对于禅道的理解,然后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说:“我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外在世界的诱惑了,好比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
佛印看了他写的诗后,笑着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然后就叫书童带回去给苏东坡看。书童回去马上就来到苏东坡面前,把佛印禅师的批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了批文以后恼怒不已,马上动身去找禅师理论。
他气呼呼地来到金山寺,远远就看见禅师站在江边。
禅师告诉他说:“我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写的诗,你既然看不上,也不能侮辱人呀!”
禅师说:“我没有侮辱你呀?”
苏东坡理直气壮地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说:“这不是侮辱人是什么?今天我一定要讨个公道,你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
禅师呵呵大笑说:“还‘八风吹不动’呢!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听完恍然大悟,惭愧不已,知道自己还是太在意虚荣和自尊,离得道还远着呢!从此,他再也不敢炫耀自己了。
虚荣心容易使你敏感,令你变得计较,为了维护你自己的面子,哪怕是别
人对你的一点点冒犯,一点点批评,也会令你大为光火,恼怒不已,从而杀死了自己的快乐。
我们太容易因为他人的评论而心烦意乱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法劳关锁,一朝法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便去问师父为什么笑。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虽然我们不丑,但我们有时候真的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陷进了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会搅扰我们的心,扼杀掉我们的快乐,消灭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甚至成天沉迷在白云式的愁烦中不得解脱,白白损失了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的权利。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还太爱慕虚荣太好面子太在意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了。
第88节:我们不知道皇冠其实只是一些杂草
我们不知道皇冠其实只是一些杂草
我们活得太疲惫,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活得太沉重,是因为我们心里在意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活得太烦恼,是因为我们太好面子和太在意虚荣了。
有位大法师在谈论权力和荣誉时,有下面的点评——
威严的加冕典礼,隆重的授印仪式。之后,皇冠或印章便有了神圣的意味。一旦拥有了它们,很多人物便跟着显得神圣起来。然而,每次看到这些人物热衷于炫耀帽子和印章给自己带来的权威时,却总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一些动物来。
在野生的麋鹿群之中,每年夏秋之季都会爆发一场王位之战。战胜者可以拥有王者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可以自由的享用部落中的一切权力。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人感兴趣的是,获胜的鹿王在夺得王位后,总会挑起地上的杂草或枯枝等其他杂物顶到自己强有力的触角上,然后在自己的鹿群中炫耀几圈,受用着群鹿看着自己头顶上的杂草温顺后退的美妙感觉。
这些杂草的意味,与人世间的皇冠倒真有几分神似,或者与我们某些顶着“帽子”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人物也很近似。拥有了这些杂草或“帽子”,便有了生杀予夺的威权,也怪不得这么多人要对它顶礼膜拜了。可是,我们都忘记了,原来皇冠有时也只不过是一些杂草。
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皇冠为了杂草甚至为了一些虚无飘渺的荣誉,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快乐甚至生命!由此看来,虚荣不仅仅是一杯杀死快乐的毒酒,甚至还是一剂扼杀掉生命的毒药。
第89节:生气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刀子(1)
生气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刀子
生气是一把刀子,拿出来就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生气有时候是一把锐利的刀,稍不小心就会切掉和朋友的缘分,和亲人的情分。
古时有一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消解抑郁。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后,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了一座禅房中,然后落锁而去。这令妇人气得跳脚大骂。但她骂了许久,高僧也没有去理会她。骂累了,妇人便开始哀求高僧把自己放出去,但高僧无动于衷。妇人终于沉默了。
这时高僧来到门外,问她:“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又怎么能心如止水呢?”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你的气并未消,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得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满杯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遂叩拜而去。
何苦一定要生气呢?气其实就是别人吐出了但是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就会觉得反胃;你不在意它的时候,它也就会自动消失。
夕阳如金,皓月如银,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还嫌不够时间去享受呢,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生气呢?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生气就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有时候,有些人对身边的一些琐碎小事看不顺眼,就会气不打一处来,而且还气得特别厉害。甚至我们会因为生气而大哭一场,或者会喝酒来解闷,又或者用疯狂购物来排解抑郁。殊不知,即使我们发再大的脾气,做再多的反应,难道对方就能得到惩罚了吗?正好相反。如果我们因生气而大哭一场,只能把自己的眼睛哭得红肿;如果我们因生气而喝闷酒,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如果我们因生气而疯狂购物,只能挥霍自己的钱财……这些其实都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一来,生气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了。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人生在世也就那么几十年,为什么非要让生气来占据自己的生活空间呢?来人世走这一遭真的是不容易的——灵魂从母体诞生,到飘飘荡荡不知往何处去,忘却前尘旧事,再回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多么不易啊,为什么要自寻那么多的烦恼呢?
佛陀说,烦由心生。人的心总是很难不受外界的影响。每个人在生气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了会生气,受到他人的侮辱了会生气,亲人间的寡情薄意了会生气……总之,只要人还活着,还有意识,心里就免不了要生这样或那样的气,即使知道那句“生气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是免不了要生气。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困惑,心情难免会波动,但情绪反应却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石涛大师开释:“生命的完整,在于宽恕、容忍、等待和爱,如果没有这一切,即使你拥有了一切,也是虚无。”
当你想生气时,如果想想这句话,也许也能消消气:“老天爷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生气,是一把容易伤害别人的刀子
生活中,每个人都一定曾因某些事情的不顺眼或者不顺心而发怒,有时候还会怒气冲天。虽然发怒是一个人正常情绪的流露,但是如果经常发怒,不仅会给自己带来身心上的疾病,而且会伤害到周围的人——又有谁会愿意整天听你怒吼呢?
第90节:生气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刀子(2)
怒气的产生,来源于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解释和评价,当然跟一个人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会非常坦然,但有些人却会气得脸红脖子粗。
通常,愤怒情绪的发展会有几个阶段。刚开始时,只是脸部表情上的不愉快、气恼或者低声嘀咕;如果情绪激动的话,愤怒就会加剧,继而浑身发颤、双手抖动,甚至还会失去自控、大怒乃至暴怒,最后可能会变成丧失理智的狂怒。
如果能够了解到愤怒情绪是逐步发展的,就可以测定愤怒时的状况,以便及时地把怒气消灭在萌芽状态,相反,越是升级就越难以控制。
有一个男孩,在他小的时候,脾气特别坏,动不动就会生气。有人稍微碰到他,他就会生气。有谁惹他,他就会大声地骂人,甚至用力地打人,要不然就会放声大哭,仿佛要掀起屋顶。每一次只要他生气了,大家就会躲得远远的,害怕被他发怒时的“台风尾”扫到。
有一次,他跟弟弟闹别扭,他的牛脾气又上来了,气得脸红脖子粗,两手插腰,一边跺脚一边骂。这时候,他的妈妈静静地走了过来,拿着一个镜子放在他的前头。他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只见眉头紧锁,面容皱皱的,恐怖而好笑,原来生气时是这样的丑啊。从此以后,每次他只要生气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气的脸,想到自己如此难看,于是也就不再乱使性子了。
生气是一把刀子,拿出来就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生气有时候是一把锐利的刀,稍不小心就会切掉和朋友的缘分,和亲人的情分。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这把刀。
计较是一块吸引烦恼的磁铁
计较是一块吸引烦恼的磁铁。如果你对凡事都计较,就难免烦恼重重。想要摆脱烦恼,不妨把这块磁铁扔掉!
有一个妇人,温文有礼,也很懂得持家。有一次,有一个她非常信任的朋友向她借钱,借了之后就跑了,妇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将怨气积在心中,经常拿着一把菜刀和一根棍子在自家门口破口大骂,以此来发泄情绪。几年后,这个妇人真的就疯了。
虽说朋友借钱不还是对方的不对,但如果你太在意它,就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计较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烦恼。你千万不要以为,你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教训。事实上,不原谅别人,真正倒霉的却是你自己,一肚子窝囊气不说,甚至连觉都睡不好,甚至还可能会像那个妇人一样闷出病来!
计较是一块吸引烦恼的磁铁。如果你对凡事都计较,就难免烦恼重重。想要摆脱烦恼,不妨把这块磁铁扔掉!
第91节:再大的冒犯,也不妨学着宽容
再大的冒犯,也不妨学着宽容
一天,一位禅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在了禅师身上,把他的眼镜都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
那位撞人的大汉,不但毫无羞愧之色,还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禅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为什么不生气呀?”
禅师借机开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
“若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业障呢?”
对于禅师的毫不计较,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问了许多佛的问题及禅师的称号,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事情过了很久之后,一天禅师接到一封挂号信,信内附有五千元钱,正是那位大汉寄的。
原来大汉年轻时不知勤奋努力,毕业之后,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
不料,那男子惊慌地回头时,脸上的眼镜掉了下来,瞬间,他想起了禅师的教诲,使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所以特寄来五千元钱,一方面为了感谢师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请求师父为他们祈福消业。
禅师的不计较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了他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计较是一块吸引烦恼的磁铁,而宽容可以帮助你消掉这块磁铁的磁性。
再大的仇恨,也不妨学着化解
从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孩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做生意。
临行前,富商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后,三人回来了。老大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过世,我将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父亲说:“你做得很好,但诚实是你应有的品德,还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二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的村落,见到了一个衣衫破旧的小乞丐不幸掉进河里,于是我立即跳下马,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去,救起了那个小乞丐。”
第92节:随缘是一剂健康长寿的灵药
父亲说:“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应尽的责任,还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三迟疑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死在了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旁,我只要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悬崖;但我没这么做,反而叫醒了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不算做了什么大事……”
没想到,父亲正色道:“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且神圣的事,你办到了,来,我所有的产业都将是你的了。”
即使别人再怎么千方百计地陷害你,你也要学着不去计较,不要对对方产生仇恨,而是要想办法化解对方对你的仇恨。计较不但会像磁铁一样吸引来烦恼,甚至还会使仇恨越来越深;只有宽容,才能越仇恨化解,从而为你自己消灾解难。
随缘是一剂健康长寿的灵药
想要快乐长寿,就一定要学会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在平凡中感悟快乐。当我们能不去计较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后,我们就能收获到越来越多的幸福与喜悦。心情好了,身体就好;身体好,自然就长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遗憾的是这一愿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不过很多人还是执着地想知道,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健康长寿。又或者说,有没有一些让人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呢?
有一寺院里的住持已经106岁了,于是很多人都前来向住持求教,希望知道住持健康长寿的秘密。每次遇到这样的人,住持都会讲这样一个故事——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便对师父说:“师父,快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了,给了小和尚,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了!”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飞来了许多麻雀,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惶地说:“不好了,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还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一晚上的雨,雨好大,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担心草籽被冲走了。第二天早上,他早早就跑出了禅房,果然发现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啊?”
第93节:随时,不要着急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会在哪里发芽!随缘!”
过了没多久,许多青翠的草苗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住持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听者顿悟到,只有随缘,只有顺其自然,才是一剂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在生命的旅途上,凡事都不必刻意强求,只需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就能有所回报,而且还不影响快乐的心情。
想要快乐长寿,就一定要学会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在平凡中感悟快乐。当我们能不去计较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后,我们就能收获到越来越多的幸福与喜悦。心情好了,身体就好,身体好,自然就长寿。
随时,不要着急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他的徒弟柳生又寿郎。
当年柳生又寿郎拜宫本武藏学艺时,一见面就问道:“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客?”
“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您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您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十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
“如果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三十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十年而现在又说三十年。我不惜任何苦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七十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师父教训的是,”又寿郎说道,“我愿意一直跟着您学习剑术,接受您的的任何训练,直到得到您认可为止,不管多少年。”
武藏收下又寿郎为弟子后,不但不教他剑术,而且不许他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是叫他每天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每天都只是做些打杂的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茫然。
有一天,又寿郎在干活儿的时候,武藏悄悄地跑到他身后,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他。无论什么地点,一天二十四小时,又寿郎都有可能受到师父那把大木剑出其不意的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到后来,就算在睡梦中,他都能听到武藏师父举起木剑的声音。
第94节:随缘,顺其自然
最后,又寿郎总算悟出了剑道的真谛并得到了武藏老师的认可,成为日本一流的剑客。
做事情不可以急功近利,越是急功近利,离成功就越远。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速,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急躁。学习就报“速成班”,生病就买“速效药”,饿了就吃“快餐”,开车就上“高速路”……只是,你的生活真的非如此不可吗?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好吗?你有没有觉得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疲惫呢?
世间万物自有其自然的规律、内在的节奏,过快和太慢都会使事物失去本来的面目。饭吃得太快,就变成猪八戒吃人参果,品不到味道了;路走得太快,就欣赏不到路边的风景……
要成就一件事情,就必须尊重其内在规律,随时而行,因为欲速则不达;
要想让自己健康快乐,就尽可能地尊重身体和心灵的客观规律,不要让身心过于疲惫,否则身心负担过重,结果只能是慢性自杀,甚至是“过劳死”。如此,又何来的长寿啊!
随缘,顺其自然
有一条小狗不停地绕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直到筋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喘气。
这时,一条大狗走过,询问它发生了什么事。小狗说:“有朋友告诉我说,假如我可以追到自己的尾巴,我便能永远地得到幸福和快乐,所以我才追逐自己的尾巴直到筋疲力竭的。”
大狗叹了一口气说:“在我年轻的时候,也听别人说过同样的话,我也跟你现在一样弄得筋疲力竭。当我追逐幸福和快乐的时候,它永远不在我前面,反而当我不刻意追逐,一切顺其自然之时,才发觉幸福和快乐正在后面日夜地跟随着我!”
幸福和快乐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看我们是否懂得欣赏而已。许多人每天都在追逐名利以及物质享受,但是仍然得不到幸福和快乐,其实是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幸福与快乐是不会通过刻意追求就可以得到的,一切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得到。随缘吧,当你能看淡荣辱、看轻得失、看破生死、看穿成败后,你就能心态非常好,从而身体非常棒,硬硬朗朗地活到天年。
第95节:心宽是一眼流出快乐的源泉
心宽是一眼流出快乐的源泉
如果想体验更多的痛苦,不妨做一个杯子;如果想感受不到痛苦,就开阔你的心胸,做一个湖泊!快乐来得就是如此简单,只需要心宽就可以了。
海边的渔村里开着一家染坊,染坊里住着师傅和徒弟两个人。
徒弟整天总是唉声叹气,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他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太不顺心了:学了四五年的技术仍没有出师;爱上了一个渔民的女儿却得不到她的芳心……因此,他常常对师傅说一些丧气的话。
有一天,师傅又听到了徒弟在悲叹连天,于是就吩咐他去染坊取两包红色的染料来。
徒弟按照师傅的吩咐,很快就取了两大包过来。师傅让他把其中的一包染料放入一缸清水里,然后,师傅问徒弟:“缸里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徒弟不解地说:“平常我们染布仅用小半包染料,而这次一下就多放了近三倍,缸里的水已经红的发黑了!”
师傅笑着说:“好了,今天我们不染布匹了,你拿着染料,我们到海边走走。”
于是,师徒二人很快就到了海边。这时,师傅命徒弟拆开那包染料,把整包染料都撒进海水里,然后问徒弟:“你看看海水的颜色有何变化。”
徒弟回答:“波涛汹涌,染料刹那间就被海浪稀释了,海水还是和天空一样湛蓝,看不出什么变化啊?”
这时候,师傅借机感慨良深地开示徒弟说:“其实,我们生命当中的诸多烦恼和痛苦也就像那些染料一样,它们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没有人能让它们增加或是减少。然而,我们所能承受这些烦恼和痛苦的心之容器,却在决定着痛苦的浓度,所以,假如你的心中只能装进一缸水,又怎能不被痛苦的染料所
感染呢?但若是你的心中能装进一个海的话,纵然有再多的染料,也经不起海水的溶解和稀释啊!”
是啊,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仅仅把心灵的容器修炼成缸,又哪能耐得住烦恼的侵袭呢?何况,缸里只是一汪死水。但是,海水就不同了,它能汇百川而涤尽污浊,容万物而了无痕迹,即使被撒进了再多的“染料”,也改变不了它本真的姿容!
把我们的心弄得更宽广一些吧,当你能心越宽时,你就会发现,快乐越容易得到。当你遭遇烦恼和痛苦时,不妨留意一下:你的心仅仅被缩小为一口缸,还是被放大为了一个海。
不妨把度量放宽些
有个人捉住了一只大老鼠。他想起了老鼠作的孽,气得牙根痒痒的,决心好好地惩治惩治它。
“你想痛痛快快地去见阎王爷?没那么便宜!”这个人咬牙切齿地说,“对于人人喊打的坏蛋,无论如何处置,都不过分。”
于是,他找来煤油,把煤油倒在老鼠的身上,然后点燃,等到火舌舔噬老鼠皮肉的时候,才把老鼠放开。老鼠吱吱乱叫着狂奔起来,一下子钻进屋旁草垛,结果引起了一场大火,大火把这个人的房子都烧了个精光。
“我真蠢啊!”这个人蹲在一片焦土前面痛哭流涕,“我本来是想惩治老鼠的,可是由于考虑不周,反而毁了我自己!”
度量放宽些,一切好歹都要容得;眼睛放大些,一切高下都要包得。疾恶如仇,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把心胸放开些吧,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最终会使自己吃亏的。
第96节:不妨把心门敞开些(1)
不妨把心门敞开些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的,所以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了,当他们看见外面的灿烂的阳光时,觉得十分羡慕。
有一天,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便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簸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便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就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这位母亲说的很对。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把窗户打开”的时候也很多。例如,我们经常埋怨自己得不到知己,殊不知,正是自己把心门紧闭,把别人拒绝在外,所以才导致了自己没有知己啊。不妨把封闭的心门敞开一些,敞大一些,这样一来,友情亲情爱情的阳光就能驱散阴暗,敞亮和温暖你的心房。
低调是一把特别结实的保护伞
做人还是低调一些好!因为低调是一把特别结实的保护伞。做人还是顺其自然一些好!该是你出头的时候,自然会让你成为主角。如果你不该炫耀时却张扬自己,结果只会为自己招来很多灾难。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天,吴王带领部下到山中去打猎时,碰到了一群猴子。
看到这伙人舞刀弄剑,气势汹汹,猴子们纷纷逃散。惟独有一只年轻力壮的猴子没逃。它不仅没有逃,而且还跳到了这伙人面前,雄纠纠地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架势。
吴王被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激怒了,拉开弓对着它就是一箭。那猴子异常敏捷,猴爪一探,便把箭给接住了。吴王恼羞成怒,嗖嗖嗖地接连射出了七八箭,结果不是被猴子接住,就是被它闪身避开。
猴子得意洋洋,不时地朝着吴王做着鬼脸,似乎是讥笑对手的无能,并炫耀自己的身手。吴王气急败坏,于是命令部下一齐放箭。很快,那只敏捷的猴子便丧身在了乱箭之下。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杨修聪明绝顶,才思敏捷,世人公认。一次,丞相曹操去新落成的官邸视察,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未加任何解释便离去了。负责修建官邸的官员们莫名其妙,但杨修却马上领悟了曹操此举之意,便告诉他们说:“丞相嫌这门开得太大了,应该改小一点。‘门’中加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字吗?”还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信笔在盒子上写下了“一合酥”。杨修见到了,立刻自作主张地把这盒酥分给众人吃掉了,还振振有词地说:“一合酥,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吗。”
第97节:不妨把心门敞开些(2)
诸如此类的小聪明,杨修还耍过好多次,这引起了曹操的反感与嫉恨。后来,曹操率军到汉中与诸葛亮交战,因战事极不顺利,又赶上了连降大雨,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一天,部下问曹操改换什么口令,他随口说了声
“鸡肋”。当杨修听到了这个口令后,立刻劝将领们收拾行李,准备撤退。将领们忙问他为什么,他说:“鸡肋这东西,吃了没什么味道,扔掉还有点可惜,丞相说这话,表明他打算放弃这里了。”曹操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处死了杨修。
有个小商人发了一笔小财。返乡后他居然把自己的所得放大了几十倍,到处向人吹嘘他是如何如何地富有。一天夜里,一伙盗贼光顾了他,将他洗劫了一空。由于他交不出自己吹嘘的那么多钱财,结果被盗贼活活折磨致死!
猴子是死于敏捷吗?杨修是死于聪明吗?小商人是死于富有吗?都不是。他们的死因都是同一种——过于炫耀自己,不懂得低调处事。
一个人有着某种过人之处是好事,但不可以骄傲,更不可以到处炫耀。炫耀不仅不能给炫耀者博得声誉、魅力、尊崇或者幸运,反而容易招来反感、鄙视、嫉恨,乃至祸患!
做人还是低调一些好!因为低调是一把特别结实的保护伞。做人还是顺其自然一些好!该是你出头的时候,自然会让你成为主角。如果你不该炫耀时却张扬自己,结果只会为自己招来很多灾难。
切记,钻石和金子的珍贵都不在于其表面的闪光。钻石贵在其举世无双的硬度,金子则贵在其无与伦比的质量!
深水无声,才是处世之道
一天上午,有位父亲邀请儿子一同到林间漫步,儿子高兴地答应了。
漫步到一个弯道处,父亲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儿子:“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儿子仔细地聆听了几秒钟之后,回答父亲说:“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儿子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那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因为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儿子一听,若有所悟。
后来儿子长大成人,每当他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时,他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自己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见到一些“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的人,这些人大多数没有什么本事、见识和实力,却总是喜欢高调地卖弄自己的那么一点点知识。殊不知,太过炫耀自己,只会令旁人越来越生厌。如果想让自己不惹旁人讨厌,就一定要懂得“深水无声”的道理。让自己成为一驾低调的没有声音的“马车”吧,因为低调做人,更能保护自己;低调做人,才是更好的处世之道。
第98节:含藏收敛,才是自然之道
含藏收敛,才是自然之道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次楚昭王弃国逃亡,屠羊说也跟着昭王出走。昭王返国,要奖赏跟从他的人。但是等找到屠羊说的时候,屠羊说却说:“大王失国的时候,我放弃了屠宰的工作。现在大王回国,我的工作已经恢复,又何必说什么奖赏呢?”但昭王坚持要他接受。
屠羊说又说:“大王失国,不是我的罪过,所以我不该接受诛罚;大王返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敢接受奖赏。”于是昭王便宣召他进宫相见。
但是,屠羊说拒绝了,并且说道:“楚国的法律是必定要有特殊功劳的人才能晋见大王的,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保卫国家,勇力又不足以消灭敌人,怎敢妄自晋见大王呢?而且,当吴国军队入侵郢都的时候,我因为害怕而逃避他乡,并不是有意追随大王的。如今大王要废置法律来召见我,实在是很不合理的啊!”
屠羊说拒绝楚昭王给予自己的荣华富贵,是因为他懂得,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但却不能永久地保住他的财富;而那些持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唯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敛、低调、不傲不骄的人,才能保护住自己和家人,才是真正地合乎自然之道。
守住低处,才是登高之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顺应自然之事,大抵是不错的。但人追慕的高处,应该是事业的高处,是人格的高处,是人生境界的高处,而不应该是名利的高处,这才称得上是高尚的人生追求。可惜,滚滚红尘中,名利的高处总是那么令人向往。高处意味着权高位重,高处意味着飞黄腾达,高处意味着光宗耀祖,高处意味着封妻荫子,高处意味着吃香喝辣……高处是显赫和荣耀的象征,高处是优越和强势的代名词,于是有数不清的人对高处趋之若鹜。却很少会去关注低处。
其实,善于低处经营的人,最后往往能到达更高的人生高处。低调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低调的人,谦虚、平和、淡泊、宁静。他们不争身外之物,因此更能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攀登事业的高峰;他们不为名利所困,因而更能安贫乐道,在返璞归真中追求人生的化境。
守得住低处的人,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他们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低处的人,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所以他们蓄势待发;守得住低处的人,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因而从不显摆,从不张牙舞爪;守得住低处的人从不讨巧,他们依靠的是自己诚实的劳动。
守得住低处的人,如潜龙在渊,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守得住低处的人,如枭鸟在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守住低处,才是登高之道。虽然人生来就是向往红尘和热闹的,只是你想登上真正的高处,就必须守得住低处,学得会低调,耐得住寂寞。君不见,茫茫人海,有多少人的抱负在灯红酒绿之中沉没;悠悠古今,有多少人的聪明才智在名利的喧嚣中消隐!
唯有守得住低处,耐得住寂寞,不但是在保护自己的成长,更是在守住自己最初的梦想,守住创造的激情,守住灵魂深处的宁静!
第99节:神会拜见六祖
看破生死
人生了必然会死,这是恒古不变的定律。而佛家还认为:“死了还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是没有止息的。
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像一条绳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连系在了一起,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像春去秋来,像冬寒转为春暖,一切都是循环,都是轮回。
所以,生,是因缘生;死,是因缘灭。从圣义谛来看,无生也无死。自然就像一个“圆”,好因带来善果,坏因遭致恶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无量劫以来,生命在自然循环下历经千生万死。死固然是生的开端,生也是死的准备,所以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如薪尽火传,生命之火不曾停熄;如更衣乔迁,生命的主人仍未尝改变。所以古来的高僧大德大事已明,生死一如。
任何人都一样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的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的一样有生老病死。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脱者和不解脱者对生老病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没有信仰者,即没有解脱的人,对生则喜,面临老死时的那种惊惶、死怖、颠倒真是难以言喻;而对解脱者而言,其感受是,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样的实相。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生时要活得逍遥自在,对死则要预作安排,使死能像解脱一样美好。
要解脱,就要看破。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罢了。
神会拜见六祖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慧能,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慧能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慧能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第100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
慧能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源只有自己才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原来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
给不听话的心上一堂佛学课
190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该发生的你怎么阻挡也阻挡不了,不会发生的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了,就无怨无悔。
生与死是佛学中最热点的话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关心生死之事,领悟了生死之事才能真正地成佛。
弟子向禅师问道:“师父,您能不能谈一谈关于生死的事?”
禅师说:“你死过吗?”
弟子说:“我没有死过,所以才向师父请教。”
禅师说:“如果你想知道生死之事,那么你只有亲自死一回才能知道。”
弟子说:“难道非要亲自死一回,才能真正悟到吗?”
禅师说:“生死之事,说深奥很深奥,说浅显很浅显。说深奥,是因为‘生死’二字,即使是写上万卷之书,亦难以解释清楚;说浅显,是因为只需一句话即可以说清楚,它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弟子默然。矣后,顿悟。
关于生死之事,其实完全不必要担心,要知道该来的终归会来,不会来的追也追不到。生死乃是自然规律,无须有压力,也无须太在意,因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这首词全文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道破了一个客观真理,也说破了一层天机。辛弃疾身处腐宋之世,有心杀敌,但无力回天,正是这样残酷的经历,使他对世事洞察彻底。历史大潮可谓浩浩荡荡,汹涌东去,势不可挡,既使几
第八章看破生死
191

座青山使它拐几个弯,但直泄东海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生的一种清醒的认识。它启示我们,人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确定位置,要顺应人生规律,走好人生的旅途。不要不知轻重,不知进退,不知好歹,不知死活。所以说,这是一层天机。可惜,执迷不悟的人、被权、钱、色迷住心窍的人都很难参得透。
第101节:今天再努力,也扫不完明天的落叶
今天再努力,也扫不完明天的落叶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干,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活好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该发生的你怎么阻挡也阻挡不了,不会发生的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了,就无怨无悔。
青春很易逝,珍惜当下才能少些追悔
“孩子,趁年轻,何不埋头苦干,以成就一番事业呢?”有位老人劝告一位少年。
少年满不在乎地回答说:“何必那么急呢?我的青春年华才刚刚开始,时间有的是!再说,我的美好蓝图还未规划好呢!”
“时间可不等人啊!”老人说,并把少年引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里。
“我什么也看不见啊!”少年说。
老人擦亮一根火柴,对少年说:“趁火柴未熄,你在这地下室里随便选一件东西出去吧。”
少年借助微弱的亮光,四处努力辨认地下室的物品,还未等他找到一样东西,火柴就燃尽了,地下室顿时又变得漆黑一团。
“我什么也没拿到,火柴就灭了!”少年抱怨道。
老人说:“你的青春年华就如同这燃烧的火柴,转瞬即逝,朋友,你要珍惜啊!”
人生说短不短,长寿者亦能活到百岁;说长不长,弹指一挥间。只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若是待走到生命的终点,才后悔所走过的人生,就为时已晚了。与其到那时后悔,不如今天多做一点,至少回首的时候苦乐参半,眼泪与笑脸并存。少一分遗憾,就多了一分回味。
第102节:坦然面对无常事,人生失意常八九
坦然面对无常事,人生失意常八九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爱情,可以没有亲人和朋友,但是不能没有希望!希望从何而来?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无常,多关注人生中的一二得意之事。
有一位孤独的年轻人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一位僧人从此经过,好奇地问:“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却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是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年轻人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体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体,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年轻人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噢,”僧人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了。”
“找绳子?干嘛?”年轻人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去死?”年轻人惊诧地说。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符合你的逻辑么?”
僧人的话说得很在理,因为哀莫大于心死,与其如此悲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还不如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事实上,人生失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生处处皆是无常事,我们必须学会看破无常!只要看破生死看破无常,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获得新生获得阳光获得快乐!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爱情,可以没有亲人和朋友,但是不能没有希望!希望从何而来?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无常,多关注人生中的一二得意之事。
第103节:坦然面对世间的无常
坦然面对世间的无常
“生又何欢,死亦何哀”,人们常常这么说,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经常听说舍卫国的人民绝大多数都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对此心中十分向往,于是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修学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了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了。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此情此景令这个婆罗门大为惊奇,便上前去问那父亲原因。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了,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还接着耕地播种呢?”
耕种者说:“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世间万物的成败,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事也不干,那不是跟死人一样吗?如果是这样,那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的话,当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的家人,说儿子已经死了,不必再准备两人份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了,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着吃饭的事,真是太没有人性了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了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给你说,你只需要准备一个人的饭菜就行了。”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那女子默然不答。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想:“我听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的,没想到碰上的却都是这等没有人性的人。这种人又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
这个婆罗门来到佛陀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却故意问他为什么会忧愁。
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什么样的事不合你之所想了啊?”
他便一五一十地如实向佛陀禀告了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均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没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便互相贪着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
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佛经里有这样的话:“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意思是说,生命就如同长在树上的果子,每一颗果子都要经历风吹雨打,有的能瓜熟蒂落,有的等不到成熟就飘然零落了,没有谁能保证所有的果
第104节:学着拥有旷达的人生
实都能够长到成熟。人生也是一样,无常鬼每天都跟随在我们身后,不知道哪一天就把我们的生命偷走了。
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苦。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一说到苦,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教认为苦是一种客观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佛法不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进取的,是给人以希望与光明的。因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无谓的执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死亡。
学着拥有旷达的人生
我们要学着拥有旷达的人生,因为只有旷达的人生才具有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
人生学会旷达,就不会再因生活中一些无谓的琐事而斤斤计较;人生学会旷达,就会不再因生活中几句逆耳的言语而耿耿于怀;人生学会旷达,就不会再因生活中此许所谓的烦恼而忧心忡忡;人生学会旷达,就会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人生学会旷达,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人面前。
有一位老乡去赶集,买了一口锅提在手里,不料“铛”的一声,绳子断了,锅掉在地上摔破了,他连看也不看一眼,掉头便走了。旁人问他为什么看都不看一下,他回答说:“已经打破了,看它还有什么用呢?”
从前魏国东门有个姓吴的人,他的独生儿子死了,可他却一点也不忧伤,仍每天饮酒吟诗,快乐自在。有人不解地问他:“你的爱子死了,永远也见不着了,你难道一点也不悲伤吗?”他回答说:“我本来没有儿子,后来生了儿子,如今儿子死了,不是正和我从前没有儿子时一样吗?那我又有什么可忧伤的呢?”
确实,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古云:“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自然通达之人,能够看破事物的表相,优游物外,而化解险境和忧烦;一般凡夫俗子却总被世间的烦恼困惑缠缚而难以自拔。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论美与丑,善与恶,得与失……既是相对,亦非绝对,却是无常的,缘生的。在热闹的尘世中,看破了名利、得失的虚妄,放下了贪爱的执着,活也活得自在,死亦死得安然。唯有旷达超然的态度,以乐观、宽容的心去正视现实,眼下的世界才会越来越广阔。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空,从空旷中走来,向空旷中走去,最后的结果是四大皆空。所以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物。况且,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时间又是多么短;人生的苦难又是多么深,该忧愁的事又是多么多,又何苦把自己捆绑在世俗的小事之中呢?
第105节:苦难很肥沃,滋润人成长
看透了,看穿了,人的生命就获得了自由和解脱,从斤斤计较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在小事情上浪费自己,而能务其大者、远者,创造人生的远景宏图。人生旷达了,心智自然也就不会劳累,就不会活得那么拘谨和痛苦。
苦难很肥沃,滋润人成长
降临到你身上的苦难,常常是上天要把你的心志磨励得得更加坚强,成长得更加更加挺拔。苦难对于一个乐意和迫切成长的人来说,是非常有营养的补品!
寒冬腊月,一个名为“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下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就一拳打了过来,并大吼道:“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的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擦鼻涕的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仪山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便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滴水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键锤下日益强壮,终于找到自己的天空。”
滴水和尚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得道高僧。
向你挥来的鞭子,常常是要你把头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
降临到你身上的苦难,常常是上天要把你的心志磨励得得更加坚强,成长得更加更加挺拔。苦难对于一个乐意和迫切成长的人来说,是非常有营养的补品!
第106节:知道生命意义的人,再多的苦也能承受
知道生命意义的人,再多的苦也能承受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
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徒然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的人,即使是再多的苦难,也能够承受;不知道自己本性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知道人生痛苦的人,再多的苦也能坚持
有座泥像看着过往的人群,产生了无比的羡慕,于是便向佛陀呼救:“请让我变成人吧!”
“你要想变成人也可以,但你必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承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将马上把你还原。”佛陀说完,手臂一挥,泥像真的变成了一个青年。
于是,青年跟随佛陀来到悬崖边。只见两座悬崖遥遥相对,此崖为“生”,彼崖为“死”,中间由一条长长的铁索桥连接着。这座铁索桥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铁环串联而成。
“现在,请你从此岸走向彼岸吧!”
青年于是战战兢兢地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链环的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他便跌进了一个铁环之中,两腿顿时失去了支撑,胸口被链环卡得紧紧地,几乎透不过气来。青年大声呼救:“快救命啊!”
“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佛陀在前方微笑着说。
青年扭动身躯,拼死挣扎,好不容易才从痛苦之环中解脱了出来。“你是个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
“我是名利之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青年飘飘然,一走神,脚下一滑,又跌入到了一个环中。青年惊恐地再次呼救:“救……救命啊!”
这时佛陀再次在前方出现,说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自救。”
青年拼尽全力,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这时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边休息边想:“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
第107节:活出人间好时节,不去虚度好年华
“我是美色链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接下来,青年又掉进了贪欲的链环、妒忌的链环、仇恨的链环……等他从
这些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时,已经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了。
于是,佛陀就对他说:“人生虽然有许多的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后的轻松和欢乐,你难道真的愿意放弃人生吗?”佛陀问道。
“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了,我决定放弃人生,还是去做我的泥像吧!”青年毫不迟疑。佛陀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了一尊泥像。然而不久之后,泥像便被一场大雨冲成了一堆烂泥。
泥像变成的青年,并没有懂得人生旅途中痛苦是难以避免的,而且经历过痛苦,才能珍惜轻松和快乐的美好。如果知道了这一点,青年就一定能坚持下去,演绎更多更精彩的人生。
活出人间好时节,不去虚度好年华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你走过的生命中有多少“好时节”。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看不开,处处抱怨,人生便是一出悲剧;看开了,知足、乐观地活,便能活出人生好时节。
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佛经里讲到的一个比喻:
“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便知道主人的心意,体贴入微,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算得上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鞭如雨下,它都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至极,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灵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徒弟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前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经历死亡,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
第108节:活出生命真意义
忧悒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翻然醒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如风中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活出生命真意义
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好好活着。
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明白什么才算是意义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干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一件事有没有意义并不在于这件事的大小。任何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只要是你该做的,你用心把它做好了,这就是有意义的。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蔫了。
“天呐,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赶紧跑去提了桶水来。
“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该浇花了!”傍晚,禅院里的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老和尚才想起来浇水。
“不早浇……”小和尚嘀嘀咕咕地说,“一定已经死了,浇不活了。”
“浇吧!”老和尚漫不经心地吩咐道。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立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
“师父!”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的头,“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上晚课的时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跟前:“怎么样?想通了吗?”
“没有。”小和尚还低着头。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呐!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
每个人都拥有一次生命,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尊贵,也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卑贱。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懂得好好活着,生命对于他来说是恩赐;畏惧生命的人,撑着不死,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成了负担。
佛光禅师门下有个叫大智的弟子,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了师父身边。
在佛光禅师的禅房里,大智述说了自己在外游学二十年的种种见闻和感悟,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您一个人还好吗?”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译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快活的生活了,每天,我忙得好快乐。”看着年迈的师父,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您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第109节:活好当下好时光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第二天一早,大智就被一阵木鱼声敲醒了。大智走出禅房,发现敲鱼诵经的声音正是从佛光禅师的禅房里传出来的。原来佛光禅师每天都是这样早起晚睡,忙个不停。白天,佛光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说禅讲法,一回禅房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授课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都是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我们说人生在世一定要好好活着,怎么样才算好好活着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已!别闲着,做你该做的事儿去,这就是活着的最高境界,就是好好活着。
活好当下好时光
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客气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说道:“睛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一时语塞。
人生有两件事情绝不能做:一是“等”,不能等明天;二是“靠”,不能靠别人,否则你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日本净土宗的创始人亲鸾上人自小父母双亡。九岁时,他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于是跑去找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小亲鸾答道:“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都不在了,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要和父母分离,所以,为了探索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为你剃度吧!”
小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答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都那么老了,您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啊。”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说得好啊!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
第110节:活出人间好时节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带来的是新的希望,还是未知的绝望!所以人活着就要努力,勿使今天依然成为过去的一部分!生命是经不起等
待的,人生短暂,须只争朝夕。时间是很容易消逝的,须好好把握,活好当下的美好时光。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而已,抓紧现在的时间好好生活吧,做些值得回味的事情,不要到行将离世时,才开始悲怨惆怅。
活出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偈,开头两句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是说世间的事皆是闲事,没有什么不得了,更不值得挂在心头,若能如此,你便能过上人间最赏心悦目的好时节。慧开禅师是得道高僧,悟道成佛的人,自然境界不同。以这样的心境过日子的,虽不一定都是得道高人,但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而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大概不容易办到。
春天除了百花芬芳也有荆棘杂草;秋天除了清风明月还有落叶枯藤;夏夜的凉风虽好,却也有蚊虫肆虐;冬日雪景虽美,却难掩刺骨的冰寒。四季虽美,但都有缺憾。世界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存在,这是事实。四季连在一起是一年,年复一年连在一起就是一生。人生和四季一样虽然美丽缤纷,也难免有缺憾。
在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眼中,一年四季的坏处很多很多!是不是真实呢?也是真实的。但在这样的心境中走过一生,即便活到百岁,也会觉得缺少些什么。如果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境去感觉,春天虽不一定处处是花,但只看有花的地方;秋天虽然万物萧瑟,但只注目丰收的硕果……凡是往好处想,往好处看,心境自然豁达,人生就会知足而自得其乐。
其实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你走过的生命中有多少“好时节”。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看不开,处处抱怨,人生便是一出悲剧;看开了,知足、乐观地活,便能活出人生好时节。
无非名和利,不过一碗饭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标,其实本质上“无非名和利”。当你受苦受累受委屈了的时候,不妨想想“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这时,你的心或许会更容易释然。
我们为谁活着?如果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很难获得更多的快乐。
童年时代,我们发愤读书,是为父母的颜面而活。为了做乖孩子,不让父母费心,我们要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让自己成为与众不同的另类……
青年时代,我们为了吃饭谋生,可以牺牲自己的最爱,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嫁自己不是最爱的人。我们可以经常强颜欢笑,为了自己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
第111节:无非名和利
中年时代,我们容颜渐衰,升官已无望,发财成泡影,可儿女已长大,要读书,要供他们上小学,上中学,他们争气,我们要砸锅卖铁供他们上大学,哪怕累得筋疲力尽,也在所不惜。他们不争气,我们要苦口婆心,劝导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他们的学习请老师,请家教,上各种补习班。还要忍受他们青春期的叛逆,将自己变成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经济支柱。父母也越来越老,不能在操劳,各种疾病开始青睐他们,纷纷踏至而来。他们变成了需要我们照顾的老小孩,见到我们开始絮絮叨叨总认为自己浑身都有毛病,总希望子女守在身边问寒问暖。我们何尝不想,可是我们要工作,要挣钱,孩子上学要花,老人看病要花,人际交往的各种事情要花,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要花,而且,随着我们岁数的增长,我们在领导眼里也变得一文不值,难呀!
我们为谁活着?为孩子,为家人,为面子,还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非名和利
我们究竟是在为谁而活着?我们为什么从小开始就忙忙碌碌,长大后还要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却又自罢不能?也许下面纪晓岚说的一句话能给你找到一个参考答案。
据说乾隆皇帝当年巡察江南时,看到江面上千帆竞渡,不禁好奇地问左右:
“江上熙来攘往者为何?”
陪伴一旁的大学士纪晓岚随口就答道:
“无非为名、利二字。”
纪晓岚一语道破天机,看透人生奥秘。
我们为谁活着?我们在忙什么?我们确实是在为家人活着,但更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而活着而忙碌!
不过一碗饭
我们为谁活着?表面上看是在为家人活着,为自己活着,实际上是在为了名和利在活着。为了名和利,我们可以活得很忙碌,活得很疲累,活得失去了自己。然而,名和利再多,我们抓在手上的又有什么呢?名气再大,死后也只不过占据棺材大小甚至骨灰盒大小的位置;金钱再多,一顿饭也吃不了多少!
拼命追名逐利的人,不妨看看这个故事。有两个工作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高僧,请求他开示是不是该辞掉工作。高僧闭着眼睛,隔了半天只说了五个字:“不过一碗饭。”两个年轻人都觉得自己顿悟了,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抉择了,于是便拜谢高僧就下山了。
回去后,其中一个人递上辞呈便回家种田了,而另一个却继续留在那家公司里。
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那位成为了农业专家,留在公司的那位成为了经理。
有一天两人相遇时,农业专家问经理:“奇怪!师父告诉我们‘不过一碗饭’,不过一碗饭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硬留在公司里受气呢?所以我就辞职了。但你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第112节:生命很短暂
经理听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意思是说,不过就是为了混一碗饭吃吗,只要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所以我就按师父的意思来做了啊!”
农业专家和经理都对对方的理解不认同,于是便再次相携去拜望高僧,想弄明白这位师父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过了十年,高僧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了半天,才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让两人离开。
人活着,无非名和利,不过一碗饭!饭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吃的,这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你要生存,而且有时候吃饭也是一种享受。所以就工作而言,这碗饭的意义可是非同寻常。
在没有条件选择那碗饭的情况下,你不妨委曲求全,静待时机,想一想“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的道理。当你有能力和机会选择那碗饭的时候呢?面临不同的选择,但是新的选择又要承担风险的时候呢?是选择”混”碗饭吃还是挣口饭吃?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标,其实本质上“无非名和利”。当你受苦受累受委屈了的时候,不妨想想“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这时,你的心或许会更容易释然。
生命很短暂
活着,无非名和利,不过一碗饭。生命看似很漫长,其实很短暂。
有一天,一名旅行者来到一个地方。走着走着,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小路蜿蜒而上,隐没在绿色的树林中。于是他循路走去,来到了一道栅栏前。只见木门敞开着,他就顺着石铺的小径继续前行。
在树林间,散落着不少白色的石头。只见石头上刻有字迹:“xx,活了八年六个月零三天。”当他意识到这是一块墓碑时,心里不免一颤,一个孩子这么小就死了。他又转向另一块石头,上面刻着:“xx,活了五年八个月零三个星期。”看看周围,好像都是墓碑,原来这里是一块墓地。他又读了几块墓碑,都是一样的形式:一个名字,一个在世的时间。时间最长的只有十一年。他们的生命真是太短暂了,旅行者悲伤地哭了起来。
听到哭声,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是负责看守这块墓地的。旅行者问:“这里是不是发生过什么灾难?为什么这些死者全是孩子?是遭到什么可怕的诅咒吗?”
老人笑了笑说:“别害怕,这里没有发生过什么灾难,也没有遭到什么可怕的诅咒。我们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当一个人长到十五岁时,父母便会给他一个本子。从此,每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他就打开本子,把它记下来。在左边写上因为什么快乐,右边写上这个快乐持续了多长时间。例如,他遇到了未婚妻,陷入到了热恋,这个相识的快乐持续了多长时间,是一个星期还是三个星期。他第一次亲吻她,他的妻子怀孕了,孩子出生了,他出门旅游,在他乡遇到了旧识。这些都带给他多长时间的快乐,是几个小时还是几天?就这样,他一点一滴地在本子上记下了经历过的每一次快乐。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按照我们的风俗,人们打开他的本子,把他快乐的时间加在一起,算出总和,然后把这个时间刻在他的墓碑上。在我们看来,这个时间才是一个人的生命时间。”
第113节: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你尝试过把自己的快乐记下录来吗?我们的“生命时间”又有多长呢?我们的生命其实很短暂,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尽量增加自己的快乐而减少自己的不快呢?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繁华阅尽后的风清云淡,是在滚滚红尘里走过的从从容容,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纵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醒。
有一天,台湾著名作家、学佛名家林清玄跟随一位朋友去看一位收藏家的收藏。据说他收藏的都是顶级的东西,随便拿一件来都是价逾千万。
他们穿过了一条条的巷子,来到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寓前面。林清玄有些纳闷,顶级的古董怎么会被收藏于这种地方呢?
这时,收藏家来开门迎接他们俩。只见收藏家连续打开了三扇不锈钢门,才让他们走进了屋内。只见室内的灯光非常幽暗,等了几秒钟,俩人才适应了室内的光线。这时,林清玄俩人才赫然看到整个房子都堆满了古董,多到连走路都要小心,要侧身才能前进。
只见室内到处都是陶瓷器、铜器、锡器,还有好多书画卷轴拥挤地插在大缸里,主人好不容易才带他们找到了沙发。其实,沙发也是埋在古物堆中,经过了一番整理,三人才得以落座。
林清玄一下子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形容那种感觉,古董过度拥塞,使人仿佛置身在垃圾堆中。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太多,一到“太”的程度,就可怕了。
俩人看古董正看得出神的时候,主人端出来了一个盘子,但盘子里装的不是茶水或者咖啡,而是一盘玉。因为林清玄的朋友向主人吹嘘林清玄是个行家,所以尽管林据实地极力否认,但主人只当他是谦虚,迫不及待地拿其收藏要给林“鉴赏”了。
无奈之下,林清玄只好一件一件地鉴赏,并极力地称赞。在说一块茶色玉时,林清玄心里还想:“为什么端出来的不是茶水呢?”
看完玉石,俩人转到主人的卧房看陶器和青铜。这时,俩人才发现主人的
卧室中只有一张床可以容身,其余的从地面到屋顶,都堆得密不透风。
虽然说这些古铜都是价逾千万,但堆在一起却感觉不出它的价值。后来又看了几个房间,依然如此,最令俩人吃惊的是,连厨房和厕所都堆着古董,主人家已经很久没有生火做饭了。
古董的主人告诉林清玄和他的朋友,自己之所以选择居住在陋巷,是怕引起歹徒的觊觎。而他设了那么多的铁门,都有着各种安全功能,一般人即使是想从门外看一眼他的古董,都是不可能的事。
林清玄的朋友补充说:“他爱古物成痴,太太、孩子都不能忍受,移民到国外去了。”古董的主人不屑地说:“女人和小孩子懂什么?”
告辞出来的时候,林清玄感到有一些悲哀,心想,再怎么了不起的古董,都只是“物件”,怎么比得上有情的人?再说,为了占有古董,活着的时候担惊受怕,像囚犯困居于数道铁门的囚室,像乞丐住在垃圾堆中,这又何苦呢?
何况,人都是要离开世界的,就像他手中的古董从前的主人一样,总有一刻,会两手一放,一件也带不走。事实上,真正的拥有,不一定要占有,真正的古董鉴赏家,不一定要做收藏家;偶尔要欣赏古董,到故宫博物院走走,花几十元门票,就能看到真正的稀世古物。累了,还可以花几十元在故宫附近找一家茶楼品品茶,这样的生活不是非常的惬意吗?当回到家时,窗明几净,也不需要三道铁门来保卫,也不需要和无情的东西争位置,役物而不役于物,不亦快哉?
人生在世,有所营谋,就必有所烦恼;有所执着,就必有所束缚;有所得,就必有所失。
我们的生命其实很短暂,也有定数,如果你把时间花在了财货上,自然就没有时间花在心灵上。如果你日夜为欲望奔走,往往会耗失自己的健康。如果你成为了壶痴、石痴、玉痴、古物痴,就会忘却有情世界的珍贵。
好好吃一顿饭、欢喜喝一杯茶,一日喜乐无恼、一夜安眠无梦,和妻儿共享受天伦之乐、对父母多尽一点点孝……这些会不会比成为物件的奴隶,要更让人活得更从容、自在和幸福呢?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呢?也许“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应该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