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外用片洗龟头:诗词总汇 www.sczh.com 网上最大的免费诗词检索系统,近27万首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0:36
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摘 要] 对诗歌题材意蕴的延伸与深化,既体现诗人的创作个性,又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寄寓深刻的思想,在旧有的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为其重要的诗歌题材。其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
[关键词] 题材 深微化 政治诗 咏史诗 咏物诗 爱情诗
[作者简介] 沈文凡,1960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现师从著名学者、陕西师大教授霍松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题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著称。不同的诗歌题材有不同的发展轮廓与轨迹。对传统诗歌题材扬弃的过程,也正是诗歌题材意蕴趋向深刻与精微的过程。诗歌题材意蕴延伸与深化,既可见诗人的创作个性,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其诗深刻地反映了没落衰颓的晚唐王朝政治生活及社会面貌,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问题的精辟见解,同时也表现了被压抑的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及心理,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在旧有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似乎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下面结合其所处时代环境、氛围及其艺术表现方式分而论之。


一、李商隐的政治诗

李商隐现存诗有六百多首,其中直接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一定的比重。他的政治诗,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宣、武三朝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揭示了唐王朝深重的统治危机。观点鲜明,见解精辟,表现出卓异的胆识。
藩镇割据局面从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延续到晚唐,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李商隐对此密切关注,他把跋扈嚣张、拥兵作乱、凭险割据的藩镇看成国家的“疮疽”之患,写了一系列反对分裂国家的诗篇。深著严切之辞,表现了特有的深刻思索。《隋师东》在讥刺讨叛诸将跋扈难制、冒功邀赏的同时,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庙算之失”,即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宰辅不得其人。从侧面写出了藩镇长期割据的根本原因。《寿安公主出降》对文宗将寿安公主嫁给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以示“怀柔”的屈辱妥协政策进行了尖刻辛辣的讽刺。《淮阳路》追思变乱之前藩镇跋扈之弊,隐讽君主的猜忌激成藩镇的叛乱。这些诗篇指出藩镇割据长期不能消除在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他还有些诗直刺割据的藩镇。《赋得鸡》讽刺藩镇侵权夺利,妄自恣肆。《井络》引用刘备尚且不能恃险而成霸业的旧史,严正地预戒藩镇不要恃险割据,真可谓“足褫奸雄之魄,而冷其觊觎之心”(冯浩《玉?生诗集笺注》引田兰芳语。)武宗会昌三年(843),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据镇自立,宰相李德裕力主讨伐。次年八月平定叛乱。《行次昭应县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改讨》写于发兵攻讨时。诗中用狂童指刘稹,形容其处境如鱼游沸鼎、鸟覆危巢,预言其覆灭指日可待。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平叛战争的形势。
宦官擅权乱政是唐代后期政治腐朽的突出表现。大和九年,发生了宦官“近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唐纪》)的“甘露之变”,它是皇帝、朝臣与宦官之间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事变之后,李商隐写了一系列抨击宦官乱政的诗篇。在《有感二首》中,诗人愤怒地揭露了他们大事株连、杀戮朝臣的罪行,描绘出长安城内,朝廷上下死者衔冤、生者饮恨的悲惨肃杀的恐怖气氛。开成元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连续上表,表示要誓死以清君侧。李商隐又写了《重有感》,深咎内外文武坐视朝廷危机,激励刘从谏为朝廷效力,及早平乱。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对甘露事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大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的刘?,在对策中猛烈抨宦官乱政,在当时士人和朝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遭到宦官嫉恨,被黜不取,后又遭远谪柳州、死于贬所的厄运。李商隐与刘?肝胆相契,有共同的政治理想,通过酬赠、哭祭刘?的一系列诗篇。为其屡遭迫害致概,并倾注了对宦官黑暗势力的痛恨。《酬刘司户?》将刘?拟同屈原、贾谊,对其刚直敢言的政治品质极为钦佩,对其遭到贬黜深为同情。这实际上是对迫害刘?的宦官势力的抗议。刘?冤死异乡,李商隐接连写了四首掉诗,重叠致哀。《哭刘?》、《哭刘司户?》、《哭刘司户二首》四诗表达了对刘?高风亮节的由衷敬仰,对刘?以直谏而遭谪、卒于贬所的深深痛悼,对所处黑暗政局的强烈抗议,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内容。
李商隐的政治诗还讽刺和抨击了朋党互相倾轧、迫害异已的罪行。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政治遭遇产生过具体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这类作品饱含着对党祸的沉痛怨恨。“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哭遂州萧侍朗二十四韵》),为萧?等人作哀诔之词,直接表达了对党人罗织人罪,制人死命的满腔悲愤。有些诗篇采用的是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乱石》把朋党势力比作阻塞道路、遏制人才的乱石,“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无题》)把朋党相争的形势比作“弹棋局”。其深刻性是不难体会的。
“义山持论,忠愤郁盘,实有不同于众论者。”(《李义山诗辨证》)政治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最有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的部分,也是判断其政治倾向的主要依据。与其讥切现实、抨击时政、追原祸本、抒发感愤的内容相适应,其政治诗在艺术上也有特色。前人评李商隐政治诗:“义山此等篇,亦何愧于少陵诗史哉。”(《李义山诗辨证》)当然是着眼于他的诗在取材、立意,以时事入诗等方面近似于杜甫诗的忧国伤时。实际上,李商隐政治诗在艺术渊源上也得于杜甫。如《隋师东》人评:“得杜陵一体”。(《说诗?语》)《淮阳路》人评:“气脉既大,意境亦深,沉著流走,居然老杜之遗。”(《玉?生诗说》)《有感二首》人评:“悲愤交集,直以议论出之。笔笔沉郁顿挫,波澜倍极深厚,虽少陵无以远过,岂晚唐纤琐一派所能望其项背哉”(《李义山诗辨证》《重有感》人评:“此首即杜之《诸将》也。”(《玉?生诗意》)《哭刘司户?》人评:“义山此等诗殆得少陵之神,不仅形貌。”(姚鼐语)《曲江》人评:“此篇与少陵《哀江头》相对而言。”(《义门读书记》)等等。在艺术表现上汲取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哀时抚事,笔触凝重,意境深沉。语言锤炼,韵律和谐,气脉顺畅,得杜诗神髓。


二、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咏史诗是其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渝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诗人辛辣地嘲讽和暴露了封建帝王色荒淫昏的各种丑态,揭露其因溺声色而导致乱政亡国的罪行。如《北齐二首》,写不理政事,沉湎女色,祸败随即而来;而面临亡国之锅,竟视若无睹,仍不忘追欢逐乐。诗极意刻画了北齐后主高纬荒淫误国的丑态。诗人还着力揭露、批判封建帝王宴游骄恣、畋猎无度等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如《隋宫二首》抨击隋炀帝不听臣下劝阻,劳民竭财,盘游无度。写隋炀帝死后仍不改生前贪欲淫昏,显示出其亡国的必然性。诗人还抨击了封建帝王的妄冀神仙,企求长生,荒废政事的愚妄行为。如《汉宫词》,青雀不返,求仙无验,而君王犹企望长生,望仙不已。可见其执迷不悟;坐视臣下有消渴之疾,竟连一杯金茎露也吝于赐与。正可见其有求仙之私而无求贤之德,进一步写出君王的溺于求仙。《瑶池》揭露了神仙的虚妄,诗人借西王母等不来穆王时的焦躁诘问,暗示遇仙的穆王已不存在,神仙西王母也不能使自己的情人免于一死。“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神仙不可遇,即或遇上仙人麻姑为之搔背,也不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讥刺透骨。
骄奢、佚游、重色、求仙等是封建帝王生活上奢侈淫佚的突出表现,也是其政治上昏愦腐朽的重要标志。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联系:昏愦腐朽,不恤国事,因此才肆意奢靡淫乐;而肆意奢靡淫乐的结果,又加重了政治上的昏愦腐朽。李商隐咏史诗观照现实是以历史作为参照的。诗人在咏史诗中借楚灵王、吴王夫差、北齐后主、南齐废帝、陈后主、隋炀帝乃至唐玄宗等荒淫误国的典型托古讽时,深寓历史教训,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李商隐抒发历史感慨,寄托现实政治感受,蕴寓历史鉴戒之意的咏史诗,有其独特的艺术品性。藏锋敛锷,有案无断,是其咏史诗的艺术品性之一。李商隐咏史诗笔调辛辣,寓意深刻、托讽尖锐,但诗人往往并不据实咏寄,直抒胸臆,具休论断,而多是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中。具文见意,韵味深长。如《贾生》,汉文帝于宣室召见贾谊事,被一般封建文人称道为君臣遇合的古今盛典。但诗人却超越寻常之见,一反其意,假古寄讽。诗中就汉文帝徒事鬼神、不问苍生的典型事例,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君主的腐朽本质:在外表求贤重贤这一虚礼的幌子下,将治国安邦的贤才视同服务于自己热衷迷信、妄求长生等虚妄无益之事的巫祝。将深刻透辟的见解融于叙事之中,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采取层层铺垫的方式,最后再进行强烈对照,事实的本质不言自明。点出细节,即小见大,是李商隐咏史诗的又一艺术品性。诗人通过咏史向当时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鉴戒时,并不是全面地阐释某一历史事实,而是尽可能选择富于包孕效应、暗示作用的典型历史人事细节,如寄慨的微物、寓意的片断、合理的图景等加以着力描写,借题发挥,生发、引申出历史故实、历史素材中人们不易发现的现实意蕴,翻旧为新,出奇制胜,小中见大,扩展、延伸咏史的内涵。如《齐宫词》:九子铃是宫殿寺观的饰物。史载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诗人用九子铃作为串演两代亡国败君悲丑剧的小道具来寄寓兴亡的感慨,具有典型意义。九子铃这一细小物件是齐废帝穷奢极欲生活史的见证,也是其荒淫昏愦、自取灭亡的标志。齐亡后,梁台新主在梁台(即已易主的齐宫)依旧荒淫纵欲,亡齐遗物九子铃又成了梁台新主荒淫相继的的标志和其重蹈覆辙的预兆。纪昀云:“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李义山诗集辑评》),确是的评。
李商隐咏史诗尽管在古今的联系方式上有以古鉴今、借古喻今、托古讽今之别,但诗人在回溯历史、讽谕现实时,负载的情感意绪却主要是注入了冷峻深沉成分的感伤忧患。其咏史诗渗透充溢于历史题材之中的悲剧 色彩正是晚唐时代生活的一种折射。


三、李商隐的咏物诗

李商隐还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咏物托志、即景抒情的诗篇。他的咏物诗体物工切入微,但又不限于描绘所咏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所咏之物的固有的神态情韵,而是在此基础上寄托身世之感,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体验等藉所咏之物体现出来,咏物抒怀。如其《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诗人假物寓情。首联写先春零落的牡丹比开不及春的榴花更令人伤心。次联玉盘迸泪,点点伤心,写花朵含雨;锦瑟惊弦,声声破梦,写急雨败花。三联写阴云万里,殊于往日曲江旧圃之环境。花片委地,一年生意已附流尘。末联写今日零落如此,异日化为泥滓,其悲更甚于今日,并会觉得今日雨中被摧败的牡丹尚粉态新艳。这首咏物诗借写牡丹为雨所败,比喻自己未及施展才能即横遭打击排摈,并暗示将来的遭遇更加不幸。李商隐的咏物诗寄慨身世,大都是表现作者的悲剧性命运和心理体验。可以说这是晚唐社会知识分子生活遭遇的折射和投影。如诗人笔下的流莺(《流莺》),流莺巧啭哀鸣中自有本意衷曲,然而不被理解。虽值良辰,未必有遇合之佳期。作者自伤漂蓬、无所依托而以流莺自寓,通体凄婉。
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的可以徵实,自寓的本事比较明显;有的难以考索,自寓的本事比较隐微。前者字字比附,妙不粘滞;后者咏物揭神,并非漫咏。如其《蝉》诗、《北禽》诗,无论是事徵还是情会,都可以感到“其中有一义山在”(《义门读书记》)。如《蝉》诗前半写寒蝉栖止高树,吸饮清露,而终身难饱。彻夜悲鸣,几欲声绝,却徒劳费声。周围只是一树冷幼的碧色。这四句写蝉,也是诗人自况:寓托自己坚守高洁却穷困潦倒、哀告无门的悲愤心情。同时隐喻世人自叙身世遭逢:官职低微、漂泊沉沦,犹如梗泛。故园荒芜,似欲警诚,实则我亦举家清苦,无异于蝉。这首诗咏蝉着重揭示它的极幻极冷的心理感受,写已意在笔先,以蝉见意。故虽然本事难徵,地不虚泛。《北禽》诗自寓的本事比《蝉》诗明显。诗一二句写北禽因爱恋温暖的巴江而不惮瘴雾的蒸腾。三四句写北禽纵能朝谒杜宇,也难避苍鹰之害。五六句写北禽空怀精卫填海之志,实有赠缴身射中之忧。七八句写北禽欲学有“知来”智的乾鹊,飞向雕陵以侥幸避害。写的是诗人随柳仲郢来东川以求托庇。然而尽管得到柳仲郢的辟置,却仍然难免牛党的排击。诗人因此感伤自己有志反击却无能为力,小心防范而不能自全。最后表示要脱身远害。通首以北禽自寓,本事比较明显。 李商隐咏物诗托物喻怀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融我于物,物我交融。这类咏物诗一般通篇皆用比兴之体,诗人的遭遇、感受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表现出来。假物寓慨,隐而能显。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芳春时节,轻盈的柳树飘拂于乐游苑中的舞筵之上,婀娜多姿,生气蓬勃,历经繁华富盛。无奈到了秋天,光景顿殊,柳枝望秋凋零,在斜阳残蝉相伴下度过萧条凄凉的时光。咏柳先荣后翠以寓托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由得意到失意时的迟暮之伤、沉沦之痛。慨已兼及慨人。上举《北禽》诗也属引类。二是写物写已,物我交错。诗中有咏物寄情的句子,也有撇去下面咏物,而从题外起言,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如《流莺》诗,前六句咏流莺,最后两句打合到诗人自身:自己曾被伤春之情所苦恼,不忍再听流莺的巧啭哀鸣,而在这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让它栖息的花枝呢?再如《蝉》诗,“前半写蝉,即有寓;后半自写,仍归到蝉”(《纪昀《诗说》)。咏物诗推开一笔的写法,并不破坏咏物诗意曲而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三是物我之间,似分似合,在即离之间。这类咏物诗中的人称往往不太分明,既似指物。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中的“浪笑”,“更愁人”,“君回顾”,“并觉”可以理解为是拟人化了牡丹的心态及行为。这种托物寓怀的咏物方式,加深了人与所咏之物之间的通感。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四、李商隐的爱情诗

“义山一生,善作情语”(《李义山诗集笺注》)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爱情诗。从爱情关系上,可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大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的,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在这类爱情诗中,无论是叙述与洛阳里娘一见钟情的初恋心曲的,还是表达与王氏婚后客中思家情怀的,抑或是抒发妻亡后感逝,悼伤意绪的,皆表达明白,本事背景也都比较清楚,或曲中而有直。
李商隐写与妻子王氏爱情的思家忆内诗,明点相思,意旨显豁而又情深一往。如《端居》,诗人幕游远地,长别家乡,归心不遂,无以遣怀,因此日夜盼望妻子来信以慰离情,希企自己梦魂能够踏上归程。似乎是为诗人深切真挚的爱情所感动,相思心切的妻子的梦魂不惮遥远,来与诗人相会于梦中:“帘垂幕半?,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夜意》),构思与杜甫《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相似。诗人有时遥想妻子的抱雏之乐,更加怅怨分离之苦:“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凤》)。李商隐与王氏的婚姻不幸而牵连党争,给诗人带来了政治上的不幸和家庭生活上的艰难;诗人仕途漂泊,夫妻常常分居两地。尽管如此,双方的感情依然十分融洽。“结爱曾伤晚”(《摇落》)是他们的共同感叹。李商隐妻卒于大中五年的春末夏初,卒前未及见面。作者除幕归来,心情格外悲伤,“柿叶翻时独悼亡”(《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写下了《房中曲》这首感情沉挚深重的悼亡诗。集中悼亡诗始此。诗语言幽艳略带古涩,基调凄苦寓于纤冷,但结构脉络还是清晰的。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李商隐悼亡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托喻以悼”(赵臣瑗语),即把亡妻之痛和身世之感结合起来。有时是抒写身世之感,寄寓悼亡之情,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燕作》;有时是抒发悼亡之情,寄寓身世之感,如《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余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尾联秋霜腹疾、西风夜长,极写妻亡后隐痛难遣的鳏鳏不寐之情,同时突出了环境的凄冷黑暗,渗透着浓重的身世之感。诗人“平平写法,凄断欲绝”(钱良择语)。李商隐的悼亡诗有时不仅深深地伤悼王氏,而且怀有更大范围的亲故零落之痛。如《正月崇让宅》:崇让宅,先前热闹、繁华,是亲人相聚之地,但此时却是不堪愁对的一派荒凉景象。从选择的背景看,悼伤的对象除以亡妻为主外,似还包含其他亲故。当然,此自悼亡之诗,追忆感旧而归于伤逝悼亡:诗后半追忆亡妻,动成疑似、深致其哀的婉切表现,可见诗人笃于伉俪。
李商隐的另一类爱情诗,爱情对象不详,诗中抒情主人公也未必是诗人本人。本事背景难以考据,不宜索隐。如果强求确定本事背景,必致穿凿。但是,诗并非意无归着地泛咏爱情,而是在个人爱情生活的体验、社会爱情现象的观察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概括和创造。无题诗格,为李商隐首创。李商隐以无题标题的约有二十首,大多当因不便明言而命为无题。其中除“万里风波一叶舟”外,皆以男女幽思苦恋为题材,但有的是祖述《离骚》美人芳草之遗的,托喻痕迹较明显,显非纯粹的爱情诗。如“八岁偷照镜”,“照梁初有情”,“白道萦回入暮霞”,“紫府仙人好宝灯”,“何处哀筝随急管”等,都是表面上写爱情而实际上另有寄托的。李商隐无题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别后追思,寄望于别而再见,凄苦伤感而深挚执着。“春蚕”二句,比喻中寓象征,表达出一息尚存,念情不断的离恨与挚爱。“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赵臣瑗语)。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他的爱情诗大都是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幽期未至,良会难成。全诗写一位痴情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情愫不通,故而望之切而怨之深,表现了爱情追求中希望与失望的交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荡漾,情焰炽烈,但却相思无望,终归灰心。而在绝望与悲哀的自我戒饬中,又透露出爱情之萦绕坚牢,难以抑止泯灭。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希望幼灭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李商隐的爱情诗从思想感情上盾,大多写得纯真、优美,格调高洁,有的融人人生感概,更觉回味无穷。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写出了苦闷间隔中的欣喜慰藉,最后微露失意蹉跎的人生之感。李商隐的爱情诗艺术上比兴、象征和寄托往往融合在一起,因此诗歌内蕴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朦胧,色调凄艳,幽眇曲折。
题材的划分是相对的。题材的意蕴靠诗人寓托。上述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是李商隐诗歌最具发展与创新的题材,而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也趋于精致精微,这是李商隐在诗歌史上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著1980年1月中华书局印行。
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1988年12月中华书局印行。
(04-18-2002 01:12:10 中国诗学网 沈文凡)


--------------------------------------------------------------------------------
相关文章

李清照词论与填词的主张 2006-6-3 0:02:34
纳兰性德爱情词的艺术特色及成因 2006-4-19 22:42:22
朱彝尊《蕃锦集》平议——兼谈“集句”之价值 2006-4-19 22:38:14
2002年唐代文学研究书目 2006-4-9 23:38:06
2003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目 2006-4-9 23:33:33
2004古代文学研究书目 2006-4-9 23:26:28
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目 2006-4-9 23:18:30
论元代文人对宋代俚词的接受 2006-3-28 22:04:50
秦观词在王国维境界说中的定位 2006-3-28 21:52:53
论李清照词之用典 2006-3-22 18:23:18
论“骚雅词派”的发展 2006-3-22 17:53:54
宋词中的别离主题 2006-3-22 17:51:28
花间词简论 2006-3-22 17:48:30
明代诗学书目汇考(下) 2006-3-20 23:05:30
唐诗口语词例解 2005-12-25 21:14:24
诗歌:从韩愈到李商隐 ——兼谈文学演进中的穿透与移位现象 2005-12-25 19:36:16
《分甘馀话》 2005-9-3 21:33:49
词徵 2005-9-3 21:19:37
乐府指迷 2005-9-3 11:18:03
木天禁语 2005-9-2 21:13:16
中山诗话 2005-9-2 20:13:51
白雨斋词话卷五至八 2005-8-29 21:33:09
《小清华园诗谈》 2005-8-29 21:03:10
李商隐无题诗解构 2005-8-24 21:11:06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 2005-8-24 21:07:54
《容安馆札记》论宋诗初学记 2005-8-19 22:59:06
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 2005-8-16 9:42:33
唐诗学百年回顾 2005-8-16 9:39:19
大陆五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论文要目(1949—2000)下 2005-8-15 21:31:07
大陆五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论文要目(1949—2000)上 2005-8-15 21:29:59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2005-8-15 0:02:28
唐人诗格与宋诗话之比较 2005-8-14 23:23:20
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 2005-8-14 22:48:53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 2005-8-12 22:39:38
诗筏 2005-8-1 22:27:19
诗辩坻 2005-8-1 22:14:37
《全唐诗话续编》 2005-8-1 22:10:06
《说诗晬语》 2005-8-1 22:05:49
中国诗与中国画 2005-7-30 22:53:26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相关资源 2005-7-29 20:16:34
关于李商隐的江湘之游 ——李商隐生平行踪考证之一 2005-7-28 20:25:12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一 2005-7-23 19:54:46
“诗眼”与古诗词中的“动词效应” 2005-7-19 20:38:35
两汉的《离骚》论争及其延续 2005-7-19 20:36:54
杜牧对元白诗的态度 2005-7-19 20:09:42
杜牧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2005-7-19 20:06:47
论冯延巳词 2005-7-19 20:05:28
宋词的抒情和比兴 2005-7-19 20:02:40
咏菊诗词选 2005-7-19 19:40:39
李商隐的审美观 2005-7-17 23:18:39
论鲁迅旧体诗的艺术风格 2005-7-17 23:13:52
关于唐代诗歌阶级基础的几个问题 2005-7-17 23:04:44
杨万里与南宋“晚唐诗风”的复兴 2005-7-17 22:57:32
道教文化与唐代诗歌 2005-7-17 22:52:17
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 2005-7-17 22:41:25
元好问诗学对苏黄的批评与继承 2005-7-17 22:36:13
论唐代的叙情长篇 2005-7-17 22:00:15
论中唐诗人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变化 2005-7-17 21:58:30
论中国怀乡诗的人文精神 2005-7-17 21:54:43
郁达夫的爱国旧体诗词 2005-7-17 21:50:17
古代诗歌中数字的独特艺术价值 2005-7-15 22:43:18
李贺诗名在两宋的晦显及其原因 2005-7-15 22:41:10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2005-7-15 22:31:14
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 2005-7-15 22:25:37
《红楼梦》与李商隐 2005-7-15 22:19:37
诗词名句类聚 2005-7-10 0:08:36
词体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学意义 2005-7-5 23:32:31
20世纪《诗经》研究综述 2005-7-5 23:23:23
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 2005-7-4 20:51:23
李商隐研究论文索引(吴振华整理) 2005-7-4 20:49:58
[共享]开放式典故大全(人事4) 2005-7-3 9:47:17
[分享]开放式典故大全(人事3) 2005-7-3 9:43:54
[分享]开放式典故大全(人事2) 2005-7-3 9:42:37
[分享]开放式典故大全(人事1) 2005-7-3 9:40:10
[分享]开放式典故大全(器物2) 2005-7-3 9:38:54
[分享]开放式典故大全(器物1) 2005-7-3 9:37:59
开放式典故大全(人伦) 2005-7-3 9:35:49
典故大全[含出处] 2005-7-3 9:30:52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古诗词赏析“四部曲” 2005-7-2 10:22:32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2005-7-2 10:17:49
古诗词探究书目 2005-7-1 23:32:15
程千帆评传 2005-7-1 23:07:17
学诗百法(体裁) 2005-6-26 22:57:58
学诗百法(规则、忌病、流派) 2005-6-26 22:56:06
学诗百法(字句、章法) 2005-6-26 22:47:09
唐诗 2005-6-26 7:36:01
古代文化常识(一、二) 2005-6-23 18:28:49
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 2005-6-22 23:41:14
江南讲记全本第一至十四 2005-6-12 22:05:03
《魏晋“神韵”》 2005-6-12 21:31:44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蔡义江 吕启祥 曹立波 2005-6-12 20:12:51
了解常见意象突破诗词壁障 2005-6-11 16:49:43
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象 2005-6-11 16:48:24
描写春、秋、冬、雨、山的古诗和名句 2005-6-11 16:43:43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杏花(六) 2005-6-11 16:40:09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荷花(四) 2005-6-11 16:38:19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二) 2005-6-11 16:36:19
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 2005-6-10 22:48:52
诸家评杜 2005-6-8 23:46:24
从文本之潜能与读者之诠释谈令词的美感特质 2005-6-8 22:45:06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2005-6-8 22:42:53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2005-6-8 22:35:31
语象 · 物象 · 意象 · 意境 2005-6-8 22:34:21
平仄易误用的字 2005-6-8 22:33:05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2005-6-8 22:31:12
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旧诗 2005-6-8 22:28:36
唐诗宋词鉴赏 2005-6-8 22:25:28
诗词格律(上) 2005-3-12 23:30:03
七夕诗话:两情若是长久时 2005-3-12 23:20:39
诗歌概述 2005-3-12 23:19:29
宋词入门 2005-3-12 23:18:26
升庵诗话(四) 2005-3-12 23:05:45
升庵诗话(二) 2005-3-12 23:00:35
升庵诗话(一) 2005-3-12 22:57:54
艺苑卮言(三) 2005-3-12 22:55:29
蒿庵论词 2005-3-12 22:43:42
南濠诗话 2005-3-12 22:41:26
四溟诗话(下) 2005-3-12 22:39:57
诗镜总论 2005-3-12 22:33:57
吴礼部诗话 2005-3-12 22:28:21
沧浪诗话 2004-6-23 1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