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出行查询:和田玉知识讲座第七讲 玉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9:24:51

和田玉知识讲座第七讲玉雕

玉雕是玉器制作工艺的简称。

经常有喜欢玉器的朋友问我“你这是哪里的工”?这种情况下我会反问他,“你看呢”?绝大多数人是答不出来的,我会继续对他说:“你先不要管那里的工,先看雕的好不好”?他回答“雕的不错,到底是哪里的工”?我解释“能看出雕的不错就行了,到底是哪里的工并不重要。再说了,一个小玉坠很难反映出那个地区或那个流派的玉雕特征”。话是这么说的,但实际情况是只要你接触的多了,用心观察了,特别是仔细分析了,小东西也能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特征。比如一个小小的平安扣,和田玉雕的平安扣总是圆圆的、鼓鼓的,这应该是属于北派风格;而翡翠雕的平安扣且都是薄薄的、扁扁的,这大概属于南派风格。可见,南北的风格不同,地域差别还是有的。

中国当代玉雕工艺,从大的流派来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北京为代表,涵盖辽宁、天津、河北、部分河南、新疆等北方各省市,南派则包括长江沿岸及以南地区,并分为几个支派,包括以上海为代表的“上海工”,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州工”,以扬州为代表的“扬州工”,此外还有“广东工”和“福建工”

这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石分会秘书长、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奥岩先生在“中国当代玉雕工艺区域解读”一文中的一段评述,奥岩先生在文章中对上述各地的玉雕工艺作了最精辟、最权威的点评,而且,图文并茂,对于收藏名家玉雕作品具有指导意义,喜欢研究玉雕地域特征的朋友也可以登陆《中国和田玉王》查阅学习。

对于全国各地不同流派、不同特征以及知名的玉雕大师,做一点研究,有一些了解,作为喜欢玉器的朋友来说是必要的。可以肯定名家的作品收藏价值更大,因此,遇到名家的作品,只要性价比合适,我也不会轻易放过。今年夏天到乌鲁木齐,转到“品玉轩”,进去看了一看,有两件作品很抢眼,天然的撒金皮和田籽料,雕工十分精细考究。一打听,果然是陶虎大师的店,当时就决定收藏这两件玉器,一个观音牌,一个手把件(济公送福)。陶虎大师是以雕人物见长的玉雕大师,陶虎大师的观音雕的坐姿端庄、法相慈祥、静目微闭、气质高贵;济公活佛是刻画了一个游本昌版的“正宗活佛”的典型造型,有雕之以神,刻之以形,神形兼显的美感,十分可爱。这两件玉器,不仅我个人喜欢,而且,可以说是人见人爱。

有人说买玉讲究缘分。我也这么讲,但这看似偶然的缘分里其实早就蕴藏了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事先没有在网上看过陶虎大师的介绍,进店后我可能就不会看的那么认真仔细;假如我没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好的作品也可能不会进入我的眼帘。因此,学会欣赏玉雕作品,对于普通玉器爱好者可能更重要,因为,大师的店里除了大师的作品,肯定还有大师徒弟的作品。

为了帮助广大普通玉器爱好者正确认识玉器的雕工,了解玉器制作工艺的一般常识,学会如何欣赏玉雕作品。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玉雕的一些工艺技法及创作原理和欣赏方法。

一、浮雕

浮雕是玉雕常见的工艺之一。其特点是在雕刻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雕制图象,形体轮廓线近似绘画,凸凹变化不一,不拘泥于形式,主要从正面欣赏。浮雕主要用于素活、炉、瓶熏、器皿的表面,其他各类作品,如手把件、玉牌等,也施以浮雕。玉雕作品因浮雕各种图案、纹饰,使作品古色古香 、典雅华贵。浮雕工艺根据其减地的深浅可以分为浅浮雕、中浮雕及深浮雕。

1浅浮雕:即雕刻较浅,层次交叉少,其减地深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有的甚至在1毫米以内。

2中浮雕:减地比浅浮雕要深些,层次变化也多些,一般深度为2-5毫米,也根据膛壁的厚度决定其深度。

3深浮雕:层次交叉多,立体感强。

浮雕的图案多种多样,可以是传统的各种变形纹样如回型纹、雷纹、勾莲纹等。也可以是写实图案如花卉、草虫、鸟兽、山水、人物和吉祥图案等。各种变形的传统动物纹样使器皿古朴、庄重。植物图案纹样富丽轻巧。几何纹样使器皿稳定均衡。

二、透雕

透雕也叫镂空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某些相当于“地”或背景的部位镂空。使图案的轮廓更加鲜明,使作品能体现出玲珑剔透、奇巧的工艺效果。透雕使玉雕作品图案层次增多,采取钻孔穿透碾磨法,故镂空处上下层的线条错落复杂,在抛光时最为费时费力,然而透雕的艺术效果更佳。

三、圆雕

又称“园身雕”,属三维立体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琢,观赏其物不分正面、侧面,可以从四周上下任何角度欣赏,器如实物,只是比例差异而已,有实在的体积。圆雕工艺应用最广的品种是素活类、动物类及人物类的玉器。

四、内雕

内雕是较复杂的工艺。在一块玉料上雕刻里外二层或三层景物,玉雕业称之为“绝活”。

玉雕总的创作原则应该是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剜脏去绺、化瑕为瑜、俏色巧用。以上各类工艺虽然可以分别讲述,但许多玉雕作品是综合应用上述技法,绝大多数精品之作,是综合各种技法的成果。

欣赏玉雕作品,首先要看器形整体比例是否协调,大件作品整体造型要辉宏大气,庄重优雅。小件作品也一样,即便是一个小玉牌,长、宽、厚度比例也要协调。比如子冈牌,一般都是长60毫米,宽40毫米,厚7毫米。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黄金比例。牌子可大可小,但比例要适当,才能显得美观协调。看完整体再看局部,图案布局是否合理也很重要,要疏密有致,要有留白。所雕图案要形象逼真,所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也可以讲究神似,就像绘画中的漫画,甚至还可以是抽象的,就像毕加索的绘画。

浅浮雕对勾线要求非常严谨。常用以线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这种表现方法难度是非常高的,浅浮雕是在坚硬的玉石上用电动磨具做工笔画。我经常和欣赏玉器的朋友们讲:“这些线条让我们拿铅笔在纸上画,能不能画的如此规整”。所以,所谓工好不好,从作品的最简单的线条上也可以反映出来,线条规整,刀笔流畅的一定是好工。此外,留白的背景也要琢磨平整,这些细节也能反映做工的质量。

总之,器形庄重大气,图案惟妙惟肖,线条规整流畅,打磨平整光洁,这些都是好作品必须具备的。

玉雕艺术的价值。

玉雕作品由于玉料本身的价值较高,而创作雕琢工艺的价值往往被列入从属地位,甚至被人们忽略。对于绝大多数玉器爱好者来说,首先,我们喜欢的是“”,讲究“”的质量,其次,才考虑到玉的“”,分析“”的优劣。可以说这一现象对于从事玉雕创作及雕琢工艺的人员,或多或少有点不公。玉雕大师们有幸在珍贵的玉料上展现自己的天赋及才艺,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幸事,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创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往往得不到社会足够尊重和足够认可,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又是不幸的。

我看过马学武大师的文章,他提出欣赏玉雕作品的“三七论”,就是七分看玉,三分看雕。我认为“三七论”是老一代玉雕大师,对“”和“”的关系的比较客观的评述。我也看过北京苏然大师的文章,《中国收藏》2010.09“忧心烈烈(原文列列)行道迟迟”“从玉雕现状谈玉之美学”。苏然大师为当今玉雕创作缺乏文化内涵而忧心,同时,也为玉雕创作的价值未被社会高度认可而觉得行道艰难。我把它称之为,这是年轻一代玉雕大师的呼声。苏然大师这样说:“最典型的、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精神内涵大于一切的文人字画,一张纸,几滴墨,完全不具备材质审美,既而价值连城者不若繁星点点,也似汗牛充栋。可见只有置身于文化精神领域,才能突破工艺美和材质美,进入真正的艺术美学殿堂”。

我是局外人,我喜欢玉,那是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喜欢玉雕大师们的杰作,喜欢欣赏玉器的雕工,品味玉雕的意境。我佩服玉雕大师们的精湛技艺,由此,也就联想到玉雕大师们的艰辛。对于苏然大师的论述,我也深有同感。

我研究了中国玉器进展的历史后发现,中国玉文化的历史虽有8000年之久,但遗憾的是,在明代之前有名有姓的制玉工匠一个也找不到,明代万历年间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陆子冈,还让皇帝老儿给杀了,罪名居然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上落了款、签了名。

原来,在中国古代,朝廷或上层社会是不把工匠艺人们当回事的,就算你本事再大,那也只能归为奇技淫巧,是不入流的。历史上能工巧匠数不胜数,能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的除了刻碑的工匠外,恐怕也就再也没有几个了。制玉的工匠就是如此,没法和书法、绘画相比。书法、绘画是文人墨客的大作,人家 要通过作品来名传千古,所以,不但能落款,还要专门让工匠们给刻上几枚印章,盖上一个或数个红印印,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的作品。

究其根源,还是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惹的祸。古代书法家、画家都是读书人,不但是文人,而且几乎都是朝廷命官,有的官位还很高,如汉代的蔡邕,蔡中郎。李斯,李丞相。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史部尚书,(但他坚辞不受)。王献之,官至中书令。唐代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宋代的苏轼,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明代的董其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与以上这些相比,近代的徐悲鸿,算是官位最低的,也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我们就拿徐悲鸿的画的马来说吧,画得好就是画得好,有什么文化内涵?有人说“它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评论当然可以,问题是他画的马能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玉雕大师们雕的马就不能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吗?应当也能。但还是比不上人家徐悲鸿画的马艺术价值高,原因在哪?就是因为画得好或雕的不好吗?肯定不是。那是为什么?有人说是他头上的那一堆光环,这算说对了,作家的自身价值是主要的。可那些光环如何得来的?看一下徐悲鸿简历就会明白。我们的玉雕大师还真没人能和人家相比。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的玉雕界也能出一位像徐悲鸿那样造诣之深的大师,看他们谁还敢拿我们玉雕艺术家们不当回事。

官本位”这个词也属80后,但这个现象古来就有,而且古代更严重。“官本位”的情结不仅当官的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其严重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当官的自身。上面列举的古代那些书法家、画家,官位高也罢,低也罢,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一幅好画、一笔好字,影响几个朝代的绘画书法艺术,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临摹。但是,在目前,能拿动笔的就是书法家,会涂鸦的就可以当画家,作品有艺术价值的真不多。书法、美术,以至艺术、文化等组织的这个理事,那个会长,这个秘书长、那个顾问等头衔倒是不少,可以说是漫天乱飞。有瞒天过海欺世盗名的,就有不懂装懂附庸风雅的。字画挂在自家墙上时日已久,主人且不能把它完整的读下来,更不用说了解其中之意,那也叫艺术,那也是文化。

与书法及绘画相比,玉器界可谓是成就辉煌。可圈可点的如:北京奥运会徽、奥运奖牌,奥运玉福娃,上海世博会徽、玉玺等,这些玉雕重器肯定是玉器史上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最具艺术价值珍品。

即便是一些看似普通的作品,具有时代特征及艺术价值的也不少,如我前面提到的陶虎大师的“济公送福”手把件。这件作品取材于电视剧“济公”。电视剧“济公”能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再加上官场腐败,政府的诚信度下降等社会现象。这种社会背景下电视文艺工作者们,把一个惩恶扬善“哪有不平哪有我”的济公活佛搬上电视屏幕,民众当然喜欢。陶虎大师就是捕捉到这一点,把济公活佛以玉雕的形式再现出来,这就是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再如苏然大师的“衣带铭”,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都在学习西方的各种经验,经过一段狂热的引进学习后,发现西方的所谓先进的经验,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甚至连他们西方自身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近些年又掀起一股“国学热”的热潮。苏然大师创作的“衣带铭”就是在国学热的背景下,以玉雕表现国学、弘扬国学的佳作。所谓“衣带铭”就是一块玉牌,上面雕了论语里孔子提倡忠诚守信的一段话。“子曰:言忠信,性笃敬……”。

以上这两件作品看似简单,但它的文化内涵且非常深,时代特征也很鲜明。两位大师捕捉到了近些年中国的这些社会现象,并通过作品反映出来了,这就是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这样的好作品,再过500年,甚至5000年,人们拿这两件玉器,通过与此相关的其它艺术作品,仍然可以分析出今天的社会背景,同样,也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这类作品判断出创作年代,这也是我们现在为古玉断代的方法之一,好作品的历史价值也就在于此。别看简单,人家做到了,别人可能还没想到。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同样的道理,当玉雕大师把作品创作出来后,你能不能发现它的艺术价值、发现他的美?甚至是别人发现了,你认可不认可它,这也是一个问题。这里我们再引用罗丹一句最著名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些只知道“扬州工好,河南工差”的朋友,你具备这样的慧眼吗?欣赏玉器,雕工好或不好,这是最起码的,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更重要。商品与作品、工匠与大师的差别在哪?主要是在有没有文化内涵,有没有艺术价值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玉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最鼎盛时期。玉雕大师们有机会释放自己的能量,纷纷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好的作品不断涌现。有些地区的玉器珠宝协会的工作也开展的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开创了十分可喜的局面。可这繁荣的背后,的确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要不,苏然大师就不会“忧心烈烈”。

那么,玉雕 “进入真正的艺术美学殿堂”的途径究竟在哪里?本来,我认为可以借鉴美术、戏曲、音乐、艺术,包括体育等行业发展的经验,让玉雕也进入大学的讲堂,让玉雕大师也出身于大学的学堂。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题,那就是,玉雕行业归谁管啊?没娘的孩子,没人管。没人管就没人重视,不像人家美术、戏曲、音乐、艺术、体育。人家有文化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我们的玉雕,就算有个行业协会,社团性质,属于民间组织,玉雕自然也就属于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用当前流行的词汇叫做“草根组织”、“草根艺术、草根文化”。所谓“草根”,就是范围虽然广泛、生命力也很顽强,但不是主流,与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比较仍属于弱势阶层。

这么说,让人觉得有点悲凉,好像又回到了旧社会似的,其实何止于此啊!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历史,在古代朝廷都设有专门的制玉机构,而且规格很高,和今天的国家省部委相差不多,这说明在古代玉雕至少是官办的,而今天且是纯粹的民间行为。目前,玉雕不要说进入大学的讲堂,就是中学的讲堂也进不去了,因为,技工学校也已成为历史。有人提出玉雕行业特殊,只能走师傅带徒弟的路子。这种主张本身就是一种不入流的思维方式。眼下,连寺庙的和尚都要讲究学历,甚至还要追求个学位,因此,经学院、佛学院也就应用而生。玉雕要“置身于文化精神领域”,玉雕师傅且是个文盲,这怎么可能?把一个文盲“置身于文化精神领域”,他的处境和结局将会如何?

总之,在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之前,想让玉雕“进入真正的艺术美学殿堂”,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或期盼。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局外人的看法。

这一讲就到这里,上半部以讲“工”为主,下半部以讲“艺”为主,因为讲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话题,所以,分成上下两部分发表。特别是最后玉雕 “进入真正的艺术美学殿堂”的途径究竟在哪里?这一部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谢谢大家 !

曹秉寿

2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