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身长小男番号:【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夜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8:42:24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中国抗战片:《夜袭》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中国抗战冒险题材经典。中国导演安澜作品。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37年忻口战役期间,八路军第129师团长陈锡联奉命率部3000余人北上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牵制、阻击增援忻口战场日军,行将抵达目的地时,却在阳明堡意外发现停有24架战机的日军机场,随即图谋袭击以摧毁日军空中优势……其间运筹不乏巧智,但最后却因攻防兵力部署不当、要靠手榴弹炸飞机而致使“夜袭”演为血战,所幸阵亡人数仅为日军五分之一……影片中还穿插了阎锡山晋绥军团长一家的抗战作为,同时虚构了陈锡联与随行《中央日报》美女记者彼此吸引、无缘牵手的离谱情节。八路军出奇制胜战例。故弄玄虚、一惊一咋,可看性强,厚重不足。王泳茗(王挺)、刘天佐、贺丹丹、徐洪浩等主演。演员阵容偏弱。    [影视资料]   导演 安澜
摄影 王卫东
美术 刘明,孟浩
录音师 刘俊鹏
制片主任 颜小革
演员
  王挺.....陈锡联
  贺丹丹 .....郭晓娟
  刘天佐.....赵大力
  徐洪浩.....狐仙
  金粮.....参谋长
  三浦研一.....大寺一司令官   剧情简介
  
     1937年7月,全国全民抗日战争爆发,10月忻口战役打响,八路军129师769团接受任务,北上敌后,插入雁门关,牵制阻击向忻口进犯的日军增援部队,配合正面战场歼敌。1937年10月19日凌晨,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率领下,与机场的原设计者联合,得到设计图后,和现机场对比,做出策略后,突袭了位于山西代县以南的日本侵华军队“阳明堡”机场。该团的六百多名勇士冲进机场,在机群中与日本士兵展开白刃战。双方激战约一小时,769团的勇士们炸毁了机场上的全部24架作战飞机,歼灭日军两百多人,769团三营营长赵大力以下一百余名勇士壮烈殉国。陈锡联带领着土八路,就凭着几杆破枪,几门小炮,居然摧毁了日军的飞机场,从10月中旬之后,一连十多天,忻口和太原的守军都没有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此后,夜袭阳明堡机场的胜利,像飓风一样吹遍了前线,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激情。
幕后花絮
导演阐述
  
     1937年7月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爆发,10月,忻口会战打响。八路军129师769团奉命北上敌后牵制阻击增援忻口日军。途中偶然发现位于山西代县的日军“阳明堡”机场。769团在23岁的陈锡联团长率领下果断袭击并摧毁机场及全部24架飞机。769团三营长赵嵩德以下30余名勇士壮烈殉国。这是史料上唯一的记载。如何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拍成一部好看的电影?把这部电影作为“共和国名将系列”的一部,写人、写陈锡联及所带的这支队伍。
  如何写好陈锡联这个人,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大事不虚即陈锡联率769团打了“阳明堡”打赢了,炸毁日军24架飞机,这是史实,不能虚。这是依据,至于怎么打的,不能拘,是我们创作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在不违背陈锡联性格走向下去塑造陈锡联。在写史(事)与写人的关系上,从写人入手,以人带事,事为人服务,在这个前提下,对史和事要有详有略,接需取舍。
  为放开手脚,除陈锡联用真名外,其它人物虽有原型,也都作为创作人物:勇敢憨厚的三营长赵大力;鬼精灵的侦察排长狐仙;淳朴执着的侦察员小刘;从怯懦到疯狂的新兵“姑娘”;勇敢机智重战友情的小飞刀;阳光美丽痴情的国民党爱国女记者郭小娟等一群鲜活可敬更可爱的年轻人,他们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捐躯者。
  战争和人决不能两层皮,把战争和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写战争中的人、战壕中的人、战斗中人的瞬间、生死之间,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最后的渴望,瞬间他们最原生态的心理及行为展现出来与今天的观众共鸣。展现战争如何促人奋起,激发人的潜能,改变战争结果。
  
写情,在展现人民军队威武之师的后面深层次地人性化,即官兵情、战友情:陈锡联与赵大力、狐仙;小飞刀与小刘;赵大力与铁头;狐仙与姑娘等。写男女之情,
   设计郭小娟纯洁美好灿烂的异姓情怀。
         在演员表演上要求强烈的时代感,当时陈锡联虽然是团长,但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又是战争年代,他们的形体动作、语言语速要风风火火。
  充分发挥电影的视觉冲击力,拍好战争场面,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设计每个画面,将震撼推向极致:(1)建造一个1:1的飞机场,制造7架1:1的日式中岛97战机;(2)建造一个1:7的机场,制造24架日军飞机,组建特技组;(3)与电脑公司组建三维动态制作组。三者结合起来,以保证影片战争场面的规模、真实、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美工、置景、化妆、服装、道具等造型部门要还原于1937年那个年代,要求强烈的时代感。
  拍摄《夜袭》,大力推出“共和国名将系列”,最恳切的创作诉求在于通过影视这一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去呼唤、传承久违了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使命。
颠覆传统
  
“这里没有一句口号,没有一句空话,有的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情感。”回忆起拍片时的情景,导演安澜依然感慨万千。“连续25夜,下午3点出来拍戏,早上9点收工,主创人员几乎只能睡二三个小时。”安澜告诉记者,为了还原“夜袭阳明堡”的本来面貌,影片的拍摄大多数只能在晚上进行,一圈下来,演员又黑又瘦,直喊苦,而安澜本人也瘦了6斤。
   《夜袭》是一部战争题材片,影片的高潮部分自然是769团官兵与日军在阳明堡机场激烈战斗的场景。“我们用的可是真刀真枪,电影中的枪支、坦克、装甲车等都是真实的。”据李水合介绍,为了把场面效果做得逼真,他们与联合制片方八一电影制片厂请来了部队,还专门建了1:1、1:7两个机场以及7架1:1、24架1:7的飞机。
情感是柔化剂
   “刚才那个女记者牺牲了,团长奔过去的场景好感人。”看完《夜袭》后,联和院线总经理徐小平(blog)直呼震惊,“你们600多万元的投资拍出来的这个影片看上去绝对像过千万元的片子。”
  联和院线吴鹤沪副总经理直夸影片有感情、有细节,并将影片的亮点一一道出:“我觉得这个片子入戏很快,一上场就是国共两军争夺火车车厢的情景,但日军一出现,所有的枪口都对准天上日军的飞机。这其实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出发前往战场的前一天晚上,陈锡联团长把部下召集起来,一个个询问他们是否是独生子,如果是,则要求他们出列不让他们上战场。很多士兵不解,而陈锡联的回答干脆而直接:“为了你娘。”没有多余的话语,没有艺术化的处理,人性化是影片的闪光点。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影片中的陈锡联也一样,虽然直到女记者死的那刻,他与女记者间朦胧的爱情,依然没有只言片语,却无形中为激烈的战争场面增添了一丝柔情。
发行从上海开始
   《夜袭》制作完成后,李水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海。而上海联和院线对他们的到来也很欢迎。经过一番商讨,《夜袭》将在8月底正式登陆沪上各大影院。下一站,李水合的目标是北京,不过,据他自己说,为了节约拷贝成本,《夜袭》将不采用全国同步放映的方式,“长线运作、细水长流”是他对影片的市场把握。
  当然,有过诸多成功发行经验的李水合自然不会放过二级电影市场,《夜袭》的数字放映也在积极的筹备中。据悉,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的电影市场上,《夜袭》已经吸引了众多国外买家的目光,法国、印度、土耳其、葡萄牙、俄罗斯等国买家纷纷向他们要片花,表示了购买意向。
  背景资料
战争类型影片《夜袭》资料:阳明堡战役背景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战争的太原会战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在山西省北部忻口地区抵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进攻的防御战役。
  是年9月底,日军第5师团和关东军一部突破中国军队内长城防线后,奉令向太原进攻。中国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在忻口地区组织防御,以八路军、第73、第101、新编第2师为右翼军,归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五台山罗圈沟、军马厂、翠岩峰、挂月峰迄鹅口、峪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14集团军、第9、第15、第17、第19军、第196旅、炮兵第27团为中央军,归卫立煌总司令指挥,在蔡家岗、灵山、界河铺、南怀化、大白水至1482高地之线占领阵地,另一部在中解村、阳明堡、虎头山、黑峪村之线占领阵地;以第68、第71、第120师、独立第7旅、炮兵3个营为左翼军,归杨爱源总司令指挥,在黑峪村迄阳方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34、第35、第61军、第66师、独立第1、第3旅为总预备队,归傅作义总司令指挥,位于定襄、忻县一带,策应各方。
  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所部于13日对忻口守军防御阵地展开全线攻击,重点置于正 面中央军左翼兵团第10师阎庄和中央兵团第54师南怀化阵地。当日,南怀化守军阵地被日军突破。卫立煌调第21师竭力恢复丢失阵地。14日晨,第21师向南怀化、新炼庄日军出击,在日军强大火力压制下,伤亡严重,师长李仙洲负伤,出击受挫,即退出战斗到后方整补。15日拂晓,日军继续攻击忻口西北高地。第61军驰援,与日军对峙于南怀化东北高地。
  为了巩固忻口防御阵地,消灭进攻日军,卫立煌、傅作义决心举行全面反击,将机动预备队不断投入前线,企图将日军消灭在云中河盆地。当日夜间,守军各兵团对日军展开全面反击。中央兵团反击部队攻击突入南怀化阵地的日军,由于部署不当,夜间作战,战斗一开始便同日军形成混战。在混战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祺和旅长郑庭珍阵亡,反击受挫。左翼兵团反击部队向进攻日军的右翼出击,在日军反击下,部队迅速退回原阵地。右翼兵团未出击却受到日军的攻击,灵山阵地失而复得。配合正面防御部队反击日军的第35军两个旅,越过云中河,将南怀化日军后方旧河北村日军大部消灭,在日军增援部队的反击下,退回忻口以南的金山铺休整。经15日夜和16日对日军反击作战,中国军队全线转为守势。
  为增强忻口正面的防御力量,阎锡山于16日命令第19军开赴忻口前线:令第15军恢复并坚守忻口右翼灵山阵地;并调右翼军所属部队一部星夜赶往忻口前线;又令深入日军翼侧和后方的八路军和骑兵第1军积极袭击日军的翼侧和后方,破击日军交通运输。
  八路军为配合忻口正面作战,在日军翼侧和后方积极打击日军。第115师一部于13日占领平型关,将团城口至东河南镇的公路破坏,16日占领团城口,接着收复砂河镇、繁峙和浑源县城;一部在察南、冀西活动,收复涞源、蔚县、灵丘、广灵、曲阳、唐县。第120师一部截断怀仁至崞县的交通,另一部对崞县地区日军发动攻击,随后进至雁门关地区截击日军交通运输线,18日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运输队,击毁日军汽车数十辆。第129师一部于19日凌晨袭击阳明堡日军飞机场,毁伤日机20余架(参见阳明堡机场之战)。攻击忻口的日军,在守军坚强抵抗和后方联络线中断的情况下,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中国守军也没有力量实施大规模的反击。两军形成胶着与对峙状态。
  16日至23日每日晨,日军飞机对守军阵地轮番轰炸,掩护其步兵实施对壕作业。守军在夜间组织步兵小分队对日军阵地进行袭击破坏。24日,日军部队萱岛支队到达忻口战场。板垣随即再次组织兵力向忻口地区守军实施重点攻击,进展甚微。到28日,整个战线又形成对峙状态。忻口前线守军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使其无法前进,陷入被动地位。
  在晋东方面守军失利,娘子关、阳泉、平定等地相继失陷,部队向太原及晋南溃败。因此,阎锡山于30日夜间决定忻口地区守军全线后撤。忻口前线各兵团于11月2日黄昏后脱离阵地撤退。日军于3日拂晓发动追击,由太原北方协同由晋东进入太原附近的日军会攻太原。
阳明堡战役历史资料
   陈锡联:1915.1-19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30团政治处通讯班班长、团通讯连指导员。1933年任红30军88师263团营教导员、团政委。1934年任红4军11师副师长、师政委。参加了长征。1935年后,历任红4军10师政委、师长,红4军11师政委,红4军10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8年4月任385旅副旅长。6月任旅长。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8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任129师太行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兼川东军区司令员。1949年10月兼西南局委员。1949年12月兼重庆市第一书记(至1950年9月)、市长(至1951年1月)。1950年1-9月兼重庆市政协主席。1950年6月-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4月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1954年11月兼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1955年-1957年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兼任解放军炮兵学院院长。1959年10月-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第三书记、第一书记。1960年10月-1967年8月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1968年5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1970年3月-1971年1月任辽宁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1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1969年4月-1975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1975年1月-1980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2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免),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夜老虎”赵崇德:夜袭阳明堡机场,在我抗战史上可谓威名赫赫!与之相比,我们寻觅的这位英雄,倒显得名不见经传。然而,正是这位赵崇德,确是夜袭阳明堡时牺牲的我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员,也是惟一留下照片的烈士。
  于是,这张普通的标准照,成了我们寻找这段战史陈迹的起点。
  细节构成历史,英雄不是神话,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以血为墨,书写了人民军队的磅礴史诗。寻找赵崇德,追崇的是被时光尘烟遮掩的英雄足迹,追崇的是英雄传奇折射的壮丽人生。
       遗照背后的释文: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步兵第三营少校营长赵宗德同志遗像烈士赵宗德同志略史纪念
  宗德原籍河南省商城县,年廿五岁(疑为虚岁),农业出身,于一九三二(年)入伍,为国捐躯,努力与(于)革命事业,忠诚勇敢,屡凑(奏)奇功。执行命令,贯彻领导,部下素(肃)仰。七七事变后奉令参加华北抗战。原平战斗,奇袭阳明堡敌飞机场,焚毁敌机二十四架,毙敌数百。零时与寇军肉搏数次,卫国殉身,效命疆场。这种壮烈牺牲精神伟大,重于泰山。烈士精神不死,奠定全民抗战胜利信 心感动,全球人士赞扬,兴奋全国军民,可泣可歌。七七纪念周追悼宗德烈士,踏着血迹前进,为解放中华民族而奋斗到底。(注:释文括号中的文字及标点为编者所加)
阳明堡机场
   此地千年要塞,积淀“兵气”,以及那烙刻在这片土地深处的历史风霜和刚烈气质。代县地势险要,南部山区属五台山脉,北部属恒山山系,雁门关居于其间,北踞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闻名于世。
  唐代诗人李贺曾在此地留下名诗《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何其慷慨,仍在回响,好似英雄传奇的注解。作为古长城关隘第一州,此地古来战事不休,有史书记载的大小战争就达1700余次,尤以抗日战争中的数次激战使人们记忆犹新。响彻千年的战鼓,现在只留下处处历史陈迹,供后人凭吊和追念。
  一路追访,感受这片土地的深厚与壮烈。在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处处流传。登临位于县城十字街心的边靖楼,北望雁门,南俯滹沱,豪情顿生——“威镇三关”不是虚张声势的口号,而是中华英雄忠烈英勇精神的写真。
  迟迟未曾寻到赵崇德的身影,但自信我们并没有绕远。在这遍布古今英雄足迹的土地上,一定有赵崇德踏过的痕迹——那个年轻的八路军指挥员,从这条路上穿过,奔向前线,英勇赴死。
  王近山(李云龙)和陈锡联:王近山和陈锡联同是黄安人,都是1915年生,同在红四方面军第4军。
  他们在苏家埠战斗中第一次见面后,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以后常在一起打仗,有时在同一个师,有时不在一个师却互相配合作战,在长期生死与共的战火中,两人比兄弟还亲密。
  长征途中,陈锡联任红10师师长,王近山任副师长,两人一起打了许多险仗、恶仗。后来,陈锡联负了重伤,坐在担架上跟随部队走。王近山代理他指挥部队。对陈锡联的伤势与安全,他无微不至地关心。
  抗战初期,他们又同在129师。王近山在386旅,任772团副团长;陈锡联在385旅任769团团长。后来,王近山在里思村战斗中胳膊负伤。没多久,陈锡联在反敌“扫荡”的玉女山战斗中,子弹从嘴里打进,从颈部穿出。凑巧,两人又住进了129野战医院的一个病房里。
  两人互相关照。有时,医院改善生活,他们就自己煮鸡吃,陈锡联因为伤在口腔,连牙也打掉了,只能喝汤,于是,王近山吃肉。
  一天,王近山边嘴巴里咀嚼着鸡肉,边乐呵呵说:“老陈,你看,我们形成了自然而合理的分工。”
  正喝着汤的陈锡联停下来,不解地问:“什么分工呢?”
  “就是这样……”王近山拿起大鸡腿啃了一口,又端起陈锡联的鸡汤咪了一口,逗得陈锡联哈哈大笑。
  出院后,陈锡联调任385旅旅长,不久王近山也从386旅调到385旅,先任团长,不久改任旅副政委。两人同在一旅,常常一起聊天,亲如兄弟。
  对此,王近山说:“我和陈锡联是难兄难弟。”      [精彩影评]              电影既是一种战斗,也是一种休息。与以往的中国战争电影不同,电影《夜袭》选择了用一种“休息”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战斗”的故事。
  看过该片之后,第一感觉是酣畅淋漓;第二感觉是荡气回肠。片中没有战争题材电影惯常的“喃喃自语”和“听说顺教”,反倒是在一种悲情豪迈之中,认识了一位少年“李云龙”式的草莽陈锡联团长,感受到了超越《男儿本色》火爆奇观的战斗场面!
  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在敌众我寡的兵力下,在武器装备对比悬殊下,八路军可选择的战斗形式和方式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无法隐蔽的机场环境下,夜间“袭击”的概念会在战斗爆发后,即可转为一种群体“对抗”和“火拼”。为了体现出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影片在前期就下足了功夫,比如建造1:1的飞机场,制造7架1:1的日式中岛97战机,建造1:7的机场,制造24架日军飞机,组建特技组等等,片尾机场的生死决战,我们的确看到了不同一般的震撼场面,爆炸、枪战、格斗、追逐、跳跃、碰撞等等,一系列震人发聩的视听震撼让人目不暇接。
  

《夜袭》——国产战争片转型试验

 刚刚在万达看完《夜袭》与电影首映式。电影的宣传论调可以反映诸多线索,显著的有电影资金、演员名头、制片方信心等,隐性的有影片卖点、制作方野心等,过热与过冷宣传的电影大部分都不好看。《夜袭》受资金等限制,宣传其实属于低调的一种。然而即便低调也至少要找一个噱头,而《夜袭》便聪明地选择了“非主旋律”这样一种论调。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这四个字吸引,想看看国产战争片究竟有无长进,步子又可迈多远。观后感觉至少《夜袭》做了积极、真诚的努力,用区区600万投资(尤其还是八一制片厂的)拿出了一部并不粗糙生硬的作品。但它仍然只能算一个转型的试验品,还远远达不到成品的水准。
     一部现代战争题材影片主要可以靠如下几招来吸引观众:1、恢宏的场面和巨额投资:如《拯救大兵》、《兄弟连》、《大决战》等;2、专业、巧妙的战术和武器:国外片子在这一点上做的更好,至少在杀敌时他们的指挥官大多不是“话痨”,有像样的进攻掩护阵法,也不会动不动就嗷嗷乱叫、站起来一通豪言壮语给人当活靶子,如《兵临城下》、《兄弟连》(这部影片对战术的演绎尤其好)等;3、真实、血腥的杀戮:如《辛德勒名单》和中国的冯小宁,虽然冯小宁的《黄河绝恋》、《紫日》中的杀戮是在故意刺激观众的神经,动机很可疑,但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让人至少印象深刻;4、个人英雄主义:如中国的大部分战争影片,而国外经常是淡化这一点的,更强调战争的群体性与被迫性;5、革命浪漫主义:这个典型“中国制造”的主义成为很多中国战争影片的法宝,《黄河绝恋》是最典型的,国外创作战争时期的军人爱情其实是相当谨慎的,一旦过火就很容易像《珍珠港》那样被一棒子打死;6、战争引发的对死亡的恐惧,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和对个体精神的摧残:如《钢琴师》、《野战排》、《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而中国影片至今没有作品可以集中体现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索,因此中国影片中的战争才不那么像真正的战争。
    
    
    “非主旋律”宣传
    
    
     《夜袭》要靠“非主旋律”的宣传来赢得票房,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转变。乍看似乎是“非主流”,而实际上这种“非主流”正是如今的“主流”需要。“主旋律”唱的是YY下的英雄无敌,影院真正当红的都是小人物的“靡靡之音”。至少说明观众的口味早已开了窍,自己掏出不菲大洋去看一场电影不是去听人说教的,而“唯票房是瞻”的中国电影也因此有可能为我们奉献出真正高品质的电影。
     可以看出,《夜袭》在资金受限的条件下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人物不再有那么多的口号,代之以战友之间的人情味;穿插适当的幽默调节气氛,让战争放低身段;搏斗得更简洁、致命;穿插进一段略显蹩脚的爱情,淡化些英雄光环。但影片的锐气仍显不足,人性化的基调让演员的表演有些束手束脚、不够生猛。战场上虽说人人怕死,但也人人本能希求自保,冲锋陷阵自然要拼尽全力,且反应机敏迅速、浑然忘我。但《夜袭》中演员的犹疑和文戏过多,人人都有温柔情怀,看得观众有些着急。
    
    特写技法
    
     虽然《夜袭》打着“非主旋律”招牌,但毕竟是八一制片厂自己投资的东东,总要有些“主旋律”调和才行,而特写技法在电影中就奇异地表现为“凉菜变主菜”。
     英雄的毅然决绝导演试图用特写来勾勒,于是几位主角的脸被放大再放大。第一场戏国共两党抢车皮,女主角的脸被特写闪回五六次,但可惜的是表情并没有导演希冀的那样对徐锡联从好奇到一丝柔情等等。演员的表情普遍不够丰富,形象又不很耐看,特写就显得有些弄巧成拙了。如果镜头的表现可以再丰富多样些想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影片的剪辑可以看出以故事性为主,场面为辅,但很多情节有些脱节,比如偷枪就有些莫名其妙,怎么那么几个人就把一团人的弹药抗回来了?(要知道里面说的一个团可有3000人呢……)
    
    军事与史实
    
     影片的战斗场面还比较好看,打得比较干脆利落,看得出动了不少脑筋。虽然还是存在中国抗日题材影片的一些通病,也已属难能可贵。拍摄战争影片,固然需要好看,聘请一个专业的军事顾问也是必要的。抗日初期,日本军队装备与八路军相比先进不只一星半点,体力又比中国军队强壮许多,所以几番战斗后才导致正面战争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在后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中,才逐步把日军化整为零,分别歼灭的。所以在单打独斗时,摔日本兵像摔一颗大白菜一样虽然会让我们很过瘾,但那决非战争的真正场面。如果真的可以摔白菜,那至少也要把八路表现得彪悍疯狂一些。
     中国军队当时大部分还在用张之洞时期研制的“汉阳造”步枪,且弹药十分匮乏,决不可能像美国大兵似的过瘾扫射。《夜袭》里的武器貌似非常先进,即使是日本空军,能否有那样的轻机枪值得怀疑;国民党军队的机枪虽然有美国支援,应该也没有影片中的那样轻巧,可以突突突地连发吧~另外战地记者,尤其是女记者可否在阵地上这样咔咔照相也有待商榷。至少那个记者在最后看得我有些心烦,战争是这样严肃的事情,怎么可以为了照片影响部队的战斗计划呢?而且史料中抗日战争留下的正面交锋照片并不多,那时的新闻又不像现在这样时效,打扫战场时再去拍摄也完全可以。
     尽管《夜袭》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至少它为国产战争片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人们喜欢将《夜袭》与不日上映的《集结号》相提并论,或许是这两部片子都不再以宣传简单的英雄主义作为噱头,而《集结号》中关于战争中为顾大局用欺骗的手段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的情节可能将进一步推动人们对战争的思索,让我们接近战争悲剧的实质。    [请您观看]    电影网独家播放!点开即看。        编辑于2011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