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网:古诗鉴赏 专题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8:52
古诗鉴赏 专题三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刘忠伟#TRS_AUTOADD_1302848287814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287814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287814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287814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287814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一、诗歌鉴赏的表达程式

 

    

 

根据诗歌鉴赏一般需涵盖的如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这一表达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提供一种特定的模式,使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至于会遗漏鉴赏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内容。

 

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表达程式的概括肯定是不全面的,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诗歌鉴赏一定要遵循这样的套路。这一程式只是作为一种借鉴参考,因为诗歌鉴赏,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是丰富多样的,鉴赏时也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只需着眼于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可。

 

二、古诗鉴赏重点概念阐释

 

1.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从“象”的范畴发展而来。指在艺术家头脑中所形成的,由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有机融合而成的心理表象。在诗歌中的意象,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构成诗歌内容图景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物象。

 

2.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感受、联想和想象等。

 

3.虚实

 

“虚实”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指艺术作品有限的感性形态包孕了更多的审美意蕴,其中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想为虚等等,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虚实的手法,使主体突破了艺术传达的限制,使表现的对象更丰富更生动,使欣赏者有积极联想的空间,同时,“虚”还能使作品的意境生气流通,灵气往来,即所谓“虚实相生”。总之,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从而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动静

 

“动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只要是指艺术作品中体现了宇宙大化的生命之道,动与静相生而相成,从而显示出感性活力。在诗歌作品中,对事物的描绘,大都是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5.涵咏

 

“涵咏”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鉴赏艺术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具体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获品位,以求得其中的三昧。由于艺术作品中的事理,常常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去表现,因此仅仅依靠抽象思维的判断是不行的,必须全身心地投注其中,进行玩味体验,才能感知其中的奥秘或“味外之旨”。

 

6.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在诗歌当中,可以是单纯地烘托物,也可以是单纯地烘托人,但更多的是以物来烘托人,例:

 

①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②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③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7.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例: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郑愁予《错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化用的就是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依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愤懑、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效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荡气回肠、妙笔生花、深刻有力等;

 

7.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典雅隽永、质朴、平淡、飘逸、绚丽、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清丽婉约、气势豪放、沉郁顿挫等;

 

8.名家风格: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质朴、屈原的典雅华美、李商隐的含蓄隽永和清丽俊逸、苏轼的气势豪放、柳永的清新、李清照的婉约凄切、三曹苍凉雄健、张九龄的委婉蕴藉、孟浩然的语淡者味重和恬静浑健、王维的恬淡含蓄和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高适还有岑参的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气势磅礴以及奇特新颖、贾岛的萧瑟悲愁、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白居易的平白清新,雅俗共赏;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流畅自然、秦观的情真意切、杨万里的新鲜活泼、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气势雄壮、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说某一作家具有某种风格,并不意味着这位诗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格调。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戚哀婉感人至深,应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所展现出来的雄奇豪放,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这一点在鉴赏时应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