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社区媒体:温州老板“跑路”背后的体制困局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0:57
9月21日,温州眼镜行业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身负巨额欠款不知所踪,众多债主聚集,警方不得不派出警力维持秩序。企业老板因还债困难而“跑路”的事件近期在温州频频发生,仅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

  银行贷款8亿,月息500多万;民间高利贷12亿,月息2000多万——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因逃债而“跑路”所揭示的逃债真相,无疑触目惊心。而在“仅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的语境下,这样的债务真相显然又只是“冰山一角”。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最近调查,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高达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停留在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


  如此触目惊心的集体跑路逃债现实,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直观表象来看,我们当然可以将之归结为,参与其事理性的丧失。一方面是借贷者的丧失理性——罔顾高利贷巨大风险的铤而走险、盲目举债。据悉,温州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年利率高达180%。另一方面更是放债者的丧失理性——让巨额的高利贷利润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不考虑现实可能性地疯狂放贷。

  但冷静下来,深一层分析观察,又不得不承认,这一对“非理性借贷——放贷”格局之所以会最终铸成,并形成越来越纠结、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从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现实来看,实际上又是合乎理性和逻辑的。对于借贷者尤其是企业家借贷者来说,借高利贷虽然看似不理性,但委实又是迫不得已的结果。这诚如有当地官员指出的,“企业生存很难,不光是原材料和工人工资上涨,还面临融资难。如果银行能贷款,就没问题,贷不到款,只能找高利的民间借贷。”

  而对于放贷者来说,道理同样如此。一方面,这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实业利润微薄而高利贷却是动辄百分百以上的暴利,岂能不让人趋之若鹜?有道是,“什么生意能赶上放贷?卖白粉也没这么高的利润”。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事实上也是目前我国民间资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单一的一个必然产物,这就像有投资者抱怨的,“房子不让炒了;炒煤矿被国企收编了……不去放高利贷,难道把钱放在银行等着CPI吃掉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跑路”逃债所呈现出来的种种乱局,追根溯源,实际上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一体而两面的体制困境造成的。一面是,民营企业所长期遭遇的贷款难、融资难。全国工商联最近调研显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一面又是,民间资金投资渠道和范围的匮乏、狭窄。这突出表现在,除了储蓄、股市、买房等之外,民间资金几乎找不到其他更多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同时,虽然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两个“非公36条”,但现实中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平等参与竞争分享利润仍然显得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比如,银行金融业这一“日进数亿金”的中国最赚钱的行业,目前就依然维系着国有资本为绝对主导的状态,纯粹的民营银行屈指可数。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批量“跑路”乱局所见证的其实是一种体制困局,换言之,“跑路”背后的理性沦丧,实乃体制制度理性欠缺的结果。因此,要想让“跑路”的乱局、悲剧不再重演,出路只能是:尽快打破这一体制困局——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拓展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动真格地祛除国企垄断,落实“非公36条”。(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