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团待遇:(2221)门源回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6:26:00

门源回族自治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州境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总面积6896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还有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

中文名称: 门源回族自治县 外文名称: MenyuanHuizuZizhixian 所属地区: 中国 青海省 下辖地区: 浩门镇、青石咀镇、泉口镇等 政府驻地: 浩门镇 电话区号: 0970 邮政区码: 810300 地理位置: 州境东部,北部与甘肃省相邻 面积: 6896平方千米 人口: 15万人(2004年) 著名景点: 皇城草原、皇城故址、夏季牧场

目录

区域概况

  门源回族自治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门  

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图

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距省会西宁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海晏县250千米。北负祁连山脉,南依达坂山。面积6902平方千米。2004年总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占51.82%。有回、汉、藏、土、蒙古、撒拉、维吾尔、羌、苗、东乡、侗、黎、白等民族,1929 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形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山、、台、丘、沟、谷、川、滩兼有。属高原亚寒带气候,1月均温-13.4℃,7月均温11.9℃,极端最低气温-30.6℃,最高气温24.5℃。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资源21.43亿立方米。有煤、铜、金、铁、铅、锌及稀有金属等16种矿产资源。尤以煤分布广,探明储量 5500 余万吨。农牧产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麦、马铃薯、浩门马、牦牛。  县人民政府驻浩门镇,邮编:810300。代码:632221。区号:0970。拼音:Menyuan Huizu Zizhixian。  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北部祁连山麓群峰耸立,南部达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汇入大通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5℃,年降水量518毫米。  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浩门镇、青石咀镇泉口镇东川镇皇城蒙古族乡苏吉滩乡北山乡西滩乡麻莲乡阴田乡仙米乡珠固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门源历史  

卡约文化

悠久。多处出现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古村落、古墓遗址说明,早在3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就有古老的羌、戎等先民繁衍生息,从事以牧业、狩猎为主的生活。  门源在秦代为羌人故地,两汉、三国为西平郡辖地,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五国属地,南北朝时为鲜卑族吐谷浑人牧地。隋、唐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宋时为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吐蕃唃厮啰等地方政权和宋王朝交替统治。元代为章吉附马封地,属西宁州管辖。随同蒙古军队东来的部分"西域亲军",屯耕牧养留居门源。明代归西宁卫控制,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马步驻军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从耕",开始从事种植业生产。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牧地。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置大通卫。次年筑大通城(今门源县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移大通卫于今大通有到城关镇。1761年,改卫为县,门源系大通县属红山、永安两堡。民国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1929年8月17日),由大通县划出北大通的红山堡、永安堡和祁连八宝、阿力克一带,西宁县划出仙米寺、珠固寺属一带地方,设置门源县,属青海省管辖。1949年9月10日,门源解放,9月16日,成立门源县人民政府,1953年12月19日,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名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人民政权的建立

  1949年9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军一师二团在张星垣团长的率领下,和平解放门源。9月16日,中国共产党门源县委、门源县人民政府成立,郭力中任县委书记,县长,翟鸿儒任副书记、副县长。9月20日,建立浩门镇、阴田、孔家庄三个区政府。县、区召集民主人士、旧职人员等召开座谈会,宣传党的  

政策,稳定社会秩序,开展乡、村一级政权建设,收缴散兵马匹、枪支、弹药。12月5日国民党残余势力在卡子沟首先发动叛乱,12月7日攻陷县城,二区区长张二小、副县长翟鸿儒等49名同志在与匪徒作战中先后英勇牺牲。12月21日解放军一军三师部队击溃判匪,收复县城,平息匪乱。12月22日,青海省委、省军政委员会派遣一批干部对门源县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设立秘书室、财政科、教育科、公安局、建设科。同时门源县人民政府发出"防匪自卫工作"指示,各区、乡召开群众会会议,讲解党的政策,揭露政治谣言,检举匪特活动。1950年1月成立县人民武装部及4个区武装部,相继组建各区武装自卫队,成立门源县人民法院、税务局。3月28日召开门源县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商讨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政策、剿匪肃特、社会治安、生产、教育和政权建设等工作决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委员,成立各族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6月成立门源有到青年团工作委员会。7月召开门源县首届各族农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门源县各族农民协会,同月召开门源县首届各族各界妇女代表大会,同月成立门源县人民检察署。8月11日,省人民政府决定祁连设治局划归门源县管辖。同年,门源县人民政府在全县组织人民自卫队,发展自卫队员556名,年底,成立中国共产党门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对国民党"西北革命委员会"、"西北反共救国军华正大队"等政治土匪首要分子进行镇压,并取缔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组织。公安部门对反动党、团、军、警、宪、特人员进行登记。5月起是,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活动,举行盛大的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各族人民群众捐献人民币345135600多元(旧币)、白洋3689元、白银1042两、黄金6两6钱,还有马匹等其它物资。10月始,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减租反霸斗争。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门源县农业属于封建私有制经济,地主、富农等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以雇工、出租土地和借贷方式剥削广大农民。解放前夕,占全县农户13%左右的地方、富农却占全县总  

耕地的54%,而占87%的农户只占全县总耕地的46%。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农民群众生活贫困,封建的土地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的土地改革。 一、减租反霸 解放后为废除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县政府根据西北军政委员会关于减租减息条例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于1951年10月开始,在全县开展了减租反霸的群众运动。 减租反霸斗争首先在第一区浩门镇的七个行政村进行试点,11月份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通过减租减息,将定租额由原来的25%左右减到6.5%;活租额由原来的50%到减少到20%;庄头按原定减去10~20%,副产品按正产物比例分配。同时对庄头所住房不得收租金,土地由业主种收,粮差杂款转嫁给承租土地佃户的情况,一律减为谁种地谁纳粮;放烂种改减为三七分(既种三地七),公粮由土地占有者承担,高利贷减息30--50%,青海马步芳设在门源的"德兴海"官僚资本本利全部废除。 二、土地改革 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根据中央政务院公布的《土地改革法》精神,在青海省人民政府部暑成立的门源县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先后在农业区分两期进行了土地改革。 土改工作分四个阶段。一是宣传土改政策,提高觉悟,组建土改工作机构和班子;二是划分阶段成份和清理债务。先易后难,三榜定案确定阶级成份,发动群众积极开展说理斗争;三是确立没收征收范围。没收征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及工其它财产。做出分配计划。报有到土改委员会批准后,分配给贫雇农和其他群众;四是追回和收毁地主的旧约地契,插标立界确定地权,举行土改祝捷大会,总结工作,评比干部,健全乡村各种组织,明确土改各项工作任务。 根据《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土改中共划出地主307户。共没收和征收土地73675.8亩,耕畜2958头(匹),农具2135件,房屋4752间,粮食88834市石,全县2600多户贫雇农13400余人,共分得土地74744亩,平均每人分得土地5.57亩。连同个人原有土地平均每人占有土地7.4亩,还分得了房屋、粮食、农  

具、耕畜等土改果实。同时废除和停付了农村中的大部分债务,改善了贫苦农民的生活。 在土改中,根据门源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正确执行了民族平等团结,宗教信仰自由和统一战线政策,组织民族宗教界人士深入群众讲解政策,宣传土改意义,对与群众有联系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及爱国守法职业者,尊重他们的意见做了适当的安置。分配土改胜利果实时,对少数民族群众给于适当的照顾。对藏族中牧业兼地主一律不进行斗争,协商处理土地等生产资料时,兼营的畜牧业一律不动,个人财产均不没收。 对于地主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处理,除了少数罪大恶极分子依法惩处外,对于守法地主分给同农民一样的土地,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对富农的生产资料一律不动。 [1]

编辑本段区划沿革

  200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2镇、13乡(其中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42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浩门镇 27739、青石咀镇 20747、皇城蒙古族乡 1786、苏吉滩乡 2225、大滩乡 9643、北山乡 7070、西滩乡 9705、旱台乡 9610、泉沟台乡 8148、麻莲乡 6828、阴田乡 7684、东川乡 9917、克图乡 9072、仙米乡 6072、珠固乡 5181。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撤销旱台、泉沟台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泉口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旱台乡);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    

门源回族自治县

2001年底,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109个村(牧)委会。  浩门镇 驻东大街,辖4个居委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9个村(牧)委会(南关、圪垯、小沙沟、头塘、北关、团结、西关、二道崖湾、煤窑沟)。  东川镇 驻孔家庄,辖12个村(牧)委会(孔家庄、尕牧龙上村、塔龙滩、尕牧龙中村、碱沟、尕牧农下村、香卡、却藏、甘沟、麻当、巴哈、寺尔沟)。  泉口镇 驻旱台,辖18个村(牧)委会(泉沟台、中滩、沈家湾、后沟、黄树湾、西河坝、俄博沟、多麻滩、窑洞庄、旱台、牙豁、大庄、西沙河、东沙河、腰巴槽、黄田、大湾、花崖)。  青石嘴镇 驻青石嘴,辖16个村(牧)委会(青石嘴、德庆营、尕大滩、上吊沟、下吊沟、红山嘴、上铁迈、红牙豁、石头沟、黑石头、大滩、西铁迈、东铁迈、下大滩、白土沟、红沟)。  珠固乡 驻玉龙滩,辖7个村(牧)委会(元树、玉龙、雪龙、初麻院、东旭、德宗、珠固寺)。  仙米乡 驻大庄,辖8个村(牧)委会(大庄、讨拉、龙浪、桥滩、达龙、塔里华、梅花、德欠)。  北山乡 驻北山根,辖7个村(牧)委会(北山根、大泉、金巴台、下金巴台、沙沟脑、沙沟梁、东滩)。  阴田乡 驻上阴田,辖7个村(牧)委会(上阴田、大沟脑、大沟口、下阴田、卡子沟、米麻龙、措龙滩)。  麻莲乡 驻中麻莲,辖6个村(牧)委会(中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  西滩乡 驻孔家梁干,辖10个村(牧)委会(东马场、上西滩、崖头、西马场、下西滩、纳隆、老龙湾、边麻掌、东山、簸箕湾)。  苏吉滩乡 驻察汉达吾,辖5个村(牧)委会(察汉达吾、燕麦图乎、扎麻图、苏吉湾、药草梁)。  皇城蒙古族乡 驻黑水河,辖4个村(牧)委会(北山、马营、西滩、东滩)。

编辑本段乡镇简况

  【浩门镇】 位于县境南部,大通河北岸,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东乡、羌、黎、苗、白、土家、壮、蒙古等民族。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和北关、西关、南关、团结、圪达、头塘、煤窑沟、小沙沟、二道崖湾9个村委会。民国廿五年(1936年)为第一区辖镇,1948年改为浩门乡,1949年设浩门市,1951年与屡丰乡合并为浩门乡,1954年改称城关乡,1956年改为浩门镇,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浩门镇,1964年改设浩迈公社,1984年改为浩门镇。  【青石咀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0%,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278平方千米。辖红山嘴、红牙合、青石咀、黑石头、上吊沟、下吊沟、德庆营、上铁迈、尕大滩、石头沟10个村委会。民国廿八年(1939年)属二区辖丰聚乡,1949年沿旧制仍属丰聚乡,1958年并入长风公社,1961年分设青石咀公社,1984年改为青石咀镇。    

门源回族自治县

【皇城蒙古族乡】 位于县境西端,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46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3%,还有汉、藏、羌、黎、苗、白、土家、壮、回等民族。面积741平方千米。辖北山、东滩、西滩、马营4个牧委会。民国廿八年(1939年)设皇城乡,1949年沿制仍设皇城乡,1954年设皇城区,1958年改为皇城公社,1961年改为永安公社,1963年改设皇城乡,1967年更名团结乡,1969年改为皇城公社,1984年改为皇城蒙古族乡。  【苏吉淮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7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2%。面积682平方千米。辖察汗达吾、燕麦图呼、扎麻图、苏吉湾4个牧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族乡,1956年改为苏吉滩乡,1958年改为苏吉滩公社,1984年改为苏吉滩乡。  【大滩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面积212平方千米。辖大滩东、铁迈东、铁迈西、下大滩、白土沟、红沟6个村(牧)委会。民国时属丰聚乡,1951年由丰聚乡分设大滩乡,1958年并入长风公社,1961年分设大滩公社,1984年改为大滩乡。  【北山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2%。面积130平方千米。辖北山根、大泉、沙沟脑、沙梁沟、金巴台、东滩、下金巴台7个村委会。1951年设北山根乡,1956年改为北山乡,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北山公社,1984年改为北山乡。  【西滩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羌、黎、苗、白、土家、壮、蒙古族等。总面积360平方千米。辖东山、纳隆、边麻掌、下西滩、上西滩、簸箕湾、东马场、西马场、崖头、老龙湾10个村委会。1956年设西滩乡,1961年改设西滩公社,1984年改为西滩乡。  【旱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羌、黎、苗、白、土家、壮、蒙古等民族。面积88.9平方千米。辖旱台、大湾、大庄、牙合、花崖、东沙河、西沙河、黄田、肥吧槽9个村委会。1953年设第二区,1956年撤区改设沙河乡,1959年设沙合公社,1966年分并入西滩公社和胜利公社,1981年复设旱台公社,1984年改为旱台乡。  【泉沟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羌、黎、苗、白、土家、壮、蒙古等民族。面积267平方千米。辖河坝、窑洞庄、泉沟台、黄树湾、多麻滩、中滩、俄博沟、后沟、沈家湾9个村委会。1961年设胜利公社,1984年改为泉沟台乡。  【麻莲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97平方千米。辖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6个村委会。1953年设二区麻莲沟乡,1961年设麻莲沟公社,1983年复设麻莲沟乡。  【阴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5%。面积135平方千米。辖大沟脑、大沟口、上阴田、下阴田、米麻龙、卡子沟、措龙滩7个村委会。1949年为第二区进胜乡,1953年更名阴田乡,1961年设阴田公社,后更名向阳公社,1983年改设向阳乡,1984年复名阴田乡。    

门源回族自治县

【东川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羌、黎、苗、白、壮、土等民族。面积209平方千米。辖尕牧龙上、尕牧龙中、尕牧龙下、碱沟、孔家庄、塔龙滩6个村委会。1958年建东风公社,1959年改为东川公社,1984年改为东川乡。  【克图乡】 位于县境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25%。面积365平方千米。辖却藏、香卡、甘沟、麻当、巴哈、寺沟6个村委会。1956年设克图乡,1961年设克图公社,后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84年复名克图乡。  【仙米乡】 位于县境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9千米。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羌、黎、苗、白、壮、回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38%。面积0.2平方千米。辖仙米大庄、讨拉、德欠、龙浪、桥滩、达龙、梅花、塔里华8个村委会。1943年为第三区辖乡,1952年改设仙来藏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上游公社,后改称仙米公社,1961年设仙米乡(曾更名永红乡),1981年改为仙米公社,1984年改为仙米乡。  【珠固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接甘肃省,距县府驻地59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面积0.1平方千米。辖玉龙滩、雪龙滩、德宗、初麻院、元树、珠固寺、东旭7个村委会。1952年设珠固乡,1958年改设珠固公社,1961年设珠固乡(曾更名曙光乡),1981年改为珠固公社,1984年改为珠固乡。

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县境北为冷龙岭,南有达坂山,大通河横贯东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寒冷湿润,雨量丰富而稳定,年  

达坂山

均温0.5℃,年降水量518毫米。东南部克图口以东的高山峡谷地区以林为主,林、牧、农皆宜,为青海重要林区之一,有云杉、桦、柏等天然林木;中部克图口以西至青石咀之间为平坦开阔、土质肥沃的山间盆地,  气候:门源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区。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凉爽湿润。具有春季多雪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温和暂短,冬季寒冷漫长的特点。全年日照时数2264.8--2739.8小时,年太阳辐射130.68--154.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日较差11.6--17.5℃,年平均气温0.8℃,年平均降水520毫米,年蒸发量100毫米。  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小油菜和青稞、春小麦、马铃薯等,是自治县主要粮、油产区,又是青海油料重点生产基地之一,尤以大型的国营浩门农场产量最大;北部和南部山区为四季牧场,主要放牧绵羊、山羊、牦牛、黄牛、骡、马等牲畜;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以产中国有名的良种马──浩门马(大通马)著称,建有浩门种马场。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豌豆

门源物华天宝、得天独厚。山、水、谷、滩、兼有,田、草、林矿、水样样具备,农、林、牧、工、贸业业俱全,号称绿色净土。现有耕地面积48.71万亩主要种植青稞、小油菜等农作物。兼有小麦、豌豆、蚕豆等。是北方小油菜的故乡,全省的油料生产基地,素有“门源油,满街流。”之称。每当七月来临之时,微风吹拂,弥漫着淡淡的菜籽花香,而门源也变成了金色的山川。数十万亩肥沃良田是强县富民的基础。已经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材、化工、采矿、能源、食品加工等基础工业和现以探明的黄金、铅、锌、铜、煤等十多种矿藏资源,已探明的非金属、金属矿有16种,非金属有煤、莹石、冰洲石、石灰石,金属矿有金、铜、铅锌、银铜、铬铁、铁、铌钽、钨等,植物资源丰绕,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青鹿、马鹿、麝、雪豹、猞猁、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1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黄芪、大黄、秦艽、雪莲等62种,将是门源县未来经济腾飞的坚实支柱。  门源回族自治县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它宛如一柄璀璨的金勺镶嵌在祁连山的腹地上,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盆地,平坦开阔,县境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门源是海北州主要的农业县。农业开发历史较短,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原始的优良状态,是国家确定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新式农机具、大搞农田水利和设施农业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品种,加强基地建设,使门源的农业特色化和基地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为青海省商品油料基地,青海省最大的油菜籽产出县和全国蜂产品生产的重点县,青海省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和青海省最大的青稞产出县。在种草养畜,特色蔬菜的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门源的畜牧业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培育了浩门马、白牦牛、褐色羊等优良畜种。现今依托国家的相关项目,大力开展以草场围栏、暖棚、养殖、饲草料种植、人畜饮水工程和草原综合治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增强了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畜疫防治网络,加强畜种改良、大力调整养殖结构,从而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牛羊育肥贩运和舍饲养殖业,使畜牧业在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占到了60%。全县年销售羔羊10万只左右,牛羊育肥贩运35万只左右,肉类总产量0.65万吨,绵羊毛0.06万吨,牛羊皮10万张左右,牛奶1万吨。  门源的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多领域小规模向资源型、支柱型转轨的两个历史阶段,到目前形成了水电、煤炭、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  在国家的有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县通车总里程达1219公里,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村三级公路为网络,三纵三横的公路网日臻完善,乡村道路硬化工程全面铺开。电力建设和广播电视实现了全县村村通,通讯建设实现了从手摇电话到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大跨越,移动通讯网络覆盖了全县所有的乡村。人畜饮水工程遍及城乡,共实施人畜饮水工程64项,解决7.7722万人,40.5万头(只)牲畜饮水。城镇建设强力推进,先后实施了一批供排水、道路改造、平改楼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县府所在地浩门镇政区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近10倍,广场绿地、住宅新区、商贸小区和工业小区建设加快,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青石嘴、东川、泉口的集镇建设初具规模。  扶贫工作从1986年起步,经历了起始、稳定发展、"八七"攻坚、整村推进四个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贫困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许多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解决。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6元,比上年增加131元,增长了8.8%,比2000年增长了40.3%。随着收入的较快增加,农牧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362.11元,恩格尔系数为51.4%,处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并逐年向小康水平迈进。城镇居民收入受各种政策措施的驱动,收入来源拓宽,收入增加幅度加快。

编辑本段工业贸易

  全面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贸富县、科教兴县"的战略,加快改革开放, 促进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畜牧经济,发挥资源优势,壮大二、三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健全市场体系,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经济总量,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程,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给与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支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粮食企业、教育体制、公用事业、医疗体制、医疗保险、住房、价格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加快投资软环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减少审批、规范程序,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这一时期使门源历史上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九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十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1%,年均增长12.6%,完成"十五"计划的112.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77万元,比"九五"末增长81.5%,年均增长12.7%,完成"十五"计划的102.4%;"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完成数增长4.4倍,年均增长28.8%,完成"十五"计划的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15.8%,年均增长16.6%,完成"十五"计划的11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78元,比"九五"末增长58.2%,年均增长9.6%,完成"十五"计划的11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元,比"九五"末增长59.7%,年均增长9.8%,完成"十五"计划的115.2%。

编辑本段农业牧业

    

浩门马

门源是海北州主要的农业县。农业开发历史较短,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原始的优良状态,是国家确定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新式农机具、大搞农田水利和设施农业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品种,加强基地建设,使门源的农业特色化和基地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为青海省商品油料基地,青海省最大的油菜籽产出县和全国蜂产品生产的重点县,青海省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和青海省最大的青稞产出县。在种草养畜,特色蔬菜的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门源的畜牧业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培育了浩门马、白牦牛、褐色羊等优良畜种。现今依托国家的相关项目,大力开展以草场围栏、暖棚、养殖、饲草料种植、人畜饮水工程和草原综合治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增强了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畜疫防治网络,加强畜种改良、大力调整养殖结构,从而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牛羊育肥贩运和舍饲养殖业,使畜牧业在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占到了60%。全县年销售羔羊10万只左右,牛羊育肥贩运35万只左右,肉类总产量0.65万吨,绵羊毛0.06万吨,牛羊皮10万张左右,牛奶1万吨。

编辑本段教育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教育事业进入繁荣时期,大多校舍得到改造,学校布局趋于合理,2000年完成了"两基"目标,随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由城镇向农牧区推进。全县共有学校123所,教职工人数1466名,在校学生人数26220人。卫生事业实施了"卫Ⅷ"等项目,使全县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县有医院、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的目标。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得到新的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医疗秩序明显好转。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文体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积极探索新时期文体工作的新路子,新建了一批体育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民间体育活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积极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民间文化发展和文化艺术事业建设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依法治县工作深入开展,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治安稳定。

编辑本段民族风情

景致

    

皇城草原

风光旖旎的东部峡谷,将令人赏心悦目,如临仙境。广袤无垠的皇城草原将使人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牧场风情。宽阔无际的油菜地,悠扬的“花儿”声会让人产生如在花海歌潮之感。巧夺天工的“岗隆岩书群”将使人叹为观止。正待开发、储量达到千万吨的宁缠无烟媒,全省绝无仅有,狮子口优质矿泉水国内罕见取之不竭。民族民间刺绣饮誉遐迩,门源奶皮营养丰富,号称龙驹的浩门马挽乘兼用,驰名中外。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构成了门源独特的文化流传和浓郁的生活氛围。数十处上自青铜器时代下至明清的文化古迹和70余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寺院建筑。以及风格迥异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一片独特的风景线。达板山是门源与西宁的连结山脉,目前,全世界最高、最长、保暖设施最好的隧道,在此山上建成并已通行使用。黑泉水库也正在建设之中,它的建成对整个青海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风俗

  门源回族宴席典   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门源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为“吃宴席”,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它是热闹而隆重的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  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它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门源县内已收集到流传在当地的宴席曲共八十多种。  门源华热藏族的衣着,保留着游牧者袒露一臂、长宽大的特点,追求精美、华贵的古风。高级藏袍用的是锦缎挂面的白羊羔皮衣,贴身的内衣叫“晚裘”,使用金、银、铜等金属纽扣;袖子往往长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在跳舞时放下。男式内衣多为白色,年轻妇女的时髦款式则是粉红内衣配以翻着宽厚白羊羔皮领的黑面缎袍。  藏袍不但讲究边饰,还要配饰腰带、火镰盒、铜制装针筒、藏刀、礼帽、牛皮藏靴以及用黄铜和白银制作的各种饰物,妇女们的长辫上还缀满了银元、象牙制品、贝壳、玉石以及大大小小反扣着的银碗。门源藏族华热服饰是研究门源藏族文化的一扇亮丽的窗户。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门源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俗风情。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新型的朝阳产业正在兴起。在"3345"战略(即一个祁连山旅游圈、一条浩门河旅游经济带、一个百里油菜花海品牌为内容的"三个一"和东中西"三个片区",油菜花旅游节、环湖赛、中秋赛马节、秋季摄影登山节"四个节庆活动";油菜为代表的农业文化基地、浩门马为代表的牧业文化基地、白牦牛为代表的林业文化基地、岗什卡为代表的雪山文化基地,达坂山为代表的古丝绸之路文化基地等"五个文化基地")的推动下,全县的旅游人数达到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100万元。

编辑本段主要景点

皇城草原

  甘  

皇城草原

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位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坡,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毗邻,北接永昌、武威县,东连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靠山丹军马场。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72公里,总面积3725平方公里,海拔在2500米到450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地域属湿润山地草原气候。  皇城一带,历史上与山丹军马场的前身--大马营草滩同属一体,清末民初,政局动荡,逐渐形成周边民众迁入定居的局面,成为回族、藏族聚居区。1949年设皇城乡人民政府,属青海省辖。1952年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始将皇城滩及周围的马营沟、黑土洼划归地方。1959年甘青边界调整时,划归甘肃省肃南县管辖。据1990年的统计,皇城区有1410户7408人,其中裕固族1486人,藏族2037人,回族193人,汉族3530人,其他民族162人。  裕固人历史上与藏族缘远流长,许多裕固族牧民家族中都有藏族血缘,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也大致相同。在藏区广为流行的插箭祭山神一类的活动在皇城也有流传--在祁连山下的夏季牧场,在一座当地人称为百旗(音)山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峨博",同藏区的插箭垛一样,箭杆林立,经幡缭绕。每年在一定的日子周围的人们都上到山顶去参加祭祀活动,但这里的人们的宗教意识显然较淡,远没有藏区人们的那种极端的虔诚与投入。  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在皇城区东滩乡皇城河边的一座清真寺。虽然皇城的回族人数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但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样,赫然矗立在草原上,显得十分醒目。

皇城故址

  在皇城滩北部,皇城河东边的草滩上,有一处古城迹址,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区及皇城滩皆因其而名。  据《永昌县志》记载,这里原是元朝永昌王官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永昌王迁都今永昌县,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现遗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较巍峨,北城较大,但坍塌较严重。二城相距200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筑而成。  南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城防结构颇复杂。门开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边筑有圆形土墩5座,墩距约50米,城四角亦有圆形角墩各一。城周设护城河两道,外河宽9米, 皇城草原内河宽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齿状,为护城河之所罕见。而圆形角墩亦为少有,体现出迥异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城内北端有一建筑物台基、平面呈"工"字形,残高1米。曾出土有红、绿琉璃瓦、瓦档、鸱吻及瓷器等残片。  旷大的城内及护城河壕沟里草长没膝,走在城内不时可见砖瓦碎片,许多砖块的棱角已变得浑圆,可想而知废城为桑年代之久远。  站在城北的草滩上南望,浑圆的角墩在祁连雪峰的衬映下楚楚动人,那被风蚀了的曾经高大而巍峨的残墙断垣长满了青草,仿佛极尽全力地想把自己隐入那芳草连天的皇城草原之中。

皇城滩

  发源于冷龙岭铁矿  

皇城草原

沟的东大河又称为皇城河,它流经皇城境内的长度为65.8公里,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经的宽阔的草原,即为皇城滩,这里因地势低,灌溉方便,而发育了农业。整个皇城区乃致于全肃南县仅有的两个纯农业村庄就座落在这里,牧业村的冬圈也大多在这片滩上。兰福财是皇城区东滩乡营盘村的裕固族牧民,今年60岁了。他的妻子是武威人,满族,叫李凤莲。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全家有350只羊,80头牛。这里的裕固族,一般都有汉族式的姓名。在东滩乡,除了姓兰的,还有姓安的也是大姓。  裕固人称冬圈的地方,实际也就是他的家,有正式修建的房舍,还通了电。家中有家俱、电器,房屋则堂屋、厢房、伙房一应俱全,院落外有围墙,人居住的院落一侧建有能遮风避雨的牛、羊圈--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家”。  每年农历五月下旬,牛、羊开始去夏季牧场,农历九月中旬回到冬场--家院附近的草场上。在夏、冬牧场之间,还有春秋场过渡,一般在秋场大约放牧两月左右。  夏季,兰福财的儿子、儿媳、未出嫁的小女儿都赶着畜群去祁连山里的夏季牧场放牧,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和小孙子。夏季牧场的牧人们要购置生活用品、蔬菜时,得骑马或骑摩托车(皇城的牧人们80%家里都有摩托车)去东滩乡或区上。这段路程一般都有20-30公里远。天气晴朗时大家都宁愿骑摩托--毕竟比骑马快而且方便得多,山里雨多路滑,阴雨连天是常有的事,这时就只能骑马了。  儿女们在夏季牧场,兰福财老两口“驻守”在“大本营”,做后勤、带孙子,乘农闲时机,请来了附近农村的一伙农民,帮忙修筑院墙,按工计酬,还得管饭,老两口忙得不亦乐乎。

夏季牧场

  晚上,通过架设在屋顶的卫星电视天线可收看电视节目--兰福财一家的生活真令人羡慕不已。  夏季牧场:皇城滩的南边,祁连山脚附近,皇城河流经一片怪石险滩,这堆怪石最窄之处不过3米,这里架了一座水泥桥,当地叫它“双石桥”。桥虽不大,但桥下却有十多米深。桥周围奇石嶙峋,石头表面生长着野花和苔藓。狭窄的河道中间竟有一块一幢房屋大小的巨石,巨石间1-2米宽的隙中清澈的河水翻腾着、咆哮着夺路而出。激流撞击着石壁发出巨大声响,远远就可听到,人站在岸边突兀的巨石上探身俯首,无不战战兢兢。  双  

皇城草原

石桥一带是秋季牧场,一般阳历8月中旬开始有大量的牧民帐篷和畜群在此驻扎放牧。这里,冷龙岭的雪峰历历在目,高山草场风景秀丽,河谷宽阔而多岔,是典型的祁连牧场。  阴雨天,所有山峰的顶部全为云雾所遮盖,牧人们骑着马在草滩上放牧、游弋,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马身上蒸腾出缕缕热气,牛羊在草原上冒着雨静静地吃草、反刍……  双石桥的南边,河谷一分为三,伸向多皱摺的祁连山深处,左边的一支流过的那条山谷叫“老虎沟”,沟里有几座帐篷,那是裕固人的夏季牧场。这里海拔在3800~5200米之间,在整个夏季放牧期间大约有二十多户牧民在这条沟及附近的山地上放牧他们的牛羊。  兰天明一家人的两座帐篷就在进去老虎沟口不远处。一座稍大一点的褐色的是牛毛帐篷,平时的生活起居都在这座帐篷里;另一座是白色的细帆布帐篷,主要堆放一些杂物,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  牛毛帐篷里,中央是一具铁皮火炉,基座是用泥砌成的,同所有在牧区见到的一样,铁皮烟囱也从帐顶的天窗穿了出去,燃料是羊粪和山上砍的麻柳及枯死的松柏树枝等。  帐篷的右边大约占去了整个帐房2/5面积的是一张大木板床,宽约2米,长约3.5米,如同一铺在农村常见的大炕。由于帐房内部空间较矮,床铺距地只有约30厘米高,睡觉时全家人都在这张床上,一律头朝外,脚朝里,并排而卧。正对着帐房门的那面,放了一排箱柜,那里放着面粉、烙好的大饼,油盐酱醋等食物,另有一个柜是专放置衣服的。床对面的一角则堆放着水桶、奶桶、酥油、蔬菜等物品,进了帐篷,唯一可坐的就是那张大床。.bk-album-collection-box{width:687px;height:228px;border:1px solid #C6E1F5;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margin-bottom:30px;overflow:hidden}.bacb-head{height:28px;background-color:#F5FBFF;padding-left:10px;position:relative}.bacb-title{font-size:14px;font-weight:bold;line-height:28px}.bacb-more{text-decoration:none;position:absolute;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top:8px;right:8px;padding-right:9px;padding-right:11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arr.gif") no-repeat 54px -22px;background-position:54px -23px \9}.bacb-more:hover{text-decoration:none}.bacb-left-btn,.bacb-window-outer,.bacb-right-btn{float:left}.bacb-left-btn,.bacb-right-btn{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border:1px solid #FFF;width:17px;height:53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kalbumbtn.gif) no-repeat;cursor:default}.bacb-left-btn{margin:59px 3px 0 6px;_margin-left:3px;background-position:3px 16px}.bacb-right-btn{margin:59px 5px 0 6px;background-position:-27px 16px}.lef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6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righ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9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bacb-window-outer{width:628px;height:185px;po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margin-top:15px}.bacb-window-inner{position:absolute;top:0;left:0;padding-left:6px;_padding-top:1px}.bacb-window-inner .item{float:left;width:156px;height:195px}.bacb-window-inner .img{height:145px;position:relative}.bacb-window-inner .img .b1,.bacb-window-inner .img .b2,.bacb-window-inner .img .b3,.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position:absolute;background-color:#FFF}.bacb-window-inner .img .b1{left:0;bottom:0;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2{left:3px;bottom:3px;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3{left:6px;bottom:6px;border:1px solid #AAA}.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left:9px;bottom:9px;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1px}.bacb-window-inner .item .desc{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宋体;width:145px;margin-top:7px;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bacb-window-inner .item .count{color:#999;white-space:nowrap}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5张)

参考资料
  • 1

    资料来源  

    http://www.qh.xinhuanet.com/myx/my.htm

扩展阅读:
  • 1

    http://www.xzqh.org/quhua/63qh/2221my.htm

  • 2

    http://www.qh.xinhuanet.com/myx/zfwq.htm

开放分类:
地理青海少数民族行政区划自治县
我来完善 “门源回族自治县”相关词条:
海晏县刚察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尖扎县祁连县海晏县 刚察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 尖扎县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