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唯美头像:长寿秘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12:08
2011-06-10 12:20:37|  分类:想活一百岁吗?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本文引用自海啸《老子活到160岁的长寿秘方.中草药图片大全》
老子活到160岁

按摩头部(资料图)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
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脚是第二心脏(资料图)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吞咽口水(资料图)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体状。《辞海》解释说:“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的许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达1—1.5升。
据化验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维生素B、蛋白质(粘蛋白、球蛋白)、有机物、氨基酸、硫氰酸盐、碱性离子和钠、钾、镁、钙以及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强的黄曲毒素和3.4--苯并比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把它誉为:“华池神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谈。
保护牙齿(资料图)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
中医经典《类经》说:“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也就是说:人体骨骼体质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肾精衰少,则不能充养骨髓,代表“肾之标,骨之本”的齿就会生长迟缓,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或松动,或质蚀,或病变,或脱落……
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耳朵(资料图)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夫妻按摩(资料图)
六、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
拍法,即用虚掌拍打;击法,即用虚拳拍打。虚,意即轻。手法要协调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捶背50-60下。为方便起见,捶背最好在夫妻间进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双方收益。

腹部穴位(资料图)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
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居中,喷灌四方,为心、肺、肝、肾四脏的给养源,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既可以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珲阴阳;去旧生新,清脾化痰;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既有强健脾胃、胃肠和腹壁肌,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加快的功能,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遗精、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疗效。尤其难得的是,揉腹还能促进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缩和消减,是行之有效的“减肥法宝”。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13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或者沿腹部四周,从右下开始向上,继之向左,再从左上向下,顺向揉摸。揉摸次数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脏,经络甚多,除饱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痛、内脏恶性肿瘤等最好不揉腹。
伸懒腰(资料图)
八、消瘦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效最高
有句带有贬意的民谚叫“懒人伸懒腰”,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循环是靠心脏和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尤其是离心脏较远的静脉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加速血液流回心脏。由于伸懒腰时,人体会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形成深呼吸姿态,以此牵动全身,并引发大部分肌肉收缩,并将淤积血液赶回心脏,从而达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
“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足三里(资料图)
九、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主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能从X线钡餐透视中清楚地观察到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并可增强大脑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内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对胃痛、呕吐、便秘、腹泻、肝炎、胆囊炎及高血压、下腹疼痛、瘫痪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主治头痛、面瘫、五官疾病及高热抽搐等。内关为“足厥阴心包经”要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高血压、癫痫、哮喘、胃痛、恶心、呕吐等。
足三里、合谷、内关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
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对此三穴进行按摩,对全身的神经、肌肉、组织、器官可起到显著的兴奋作用,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其效果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具体方法是每天定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按压足三里、合谷、内关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提肛(资料图)
十、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提)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现代医学也认为:包括大肠在内的肛门及周围的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至少每天要间歇收(提)缩一百次,每次约1—2分钟。如大便后,要及时做提肛运动,并将提肛时间延长到2—3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排便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快速恢复,又能相以预防外括约肌破损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
据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裂、脱肛、肛门湿疹、便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炎症、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撮谷道的具体做法古人概括为“吸、舔、撮、阉”四字诀。
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综上所述,各种健身方法都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您能否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愿此十诀能助您青春常驻、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中草药图片大全

传染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扶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牛筋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木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美人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地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波斯菊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磨盘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大狼把草
·鸡骨草
·仙人掌
内科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迎春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樟(附:樟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萁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荆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川牛膝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蚕豆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葫芦茶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蔊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花稔
妇科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红花酢浆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八月扎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益母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珍珠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丹参
·通草
·赤雹
·苘麻子
·白刺
·无花果
儿科病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浮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遍地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大青木
·蛇床子
·鸡腿堇菜
·裂叶堇菜
·莲子草
·倒地铃
·交让木
·雪药
外科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斩龙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油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野荞麦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荆皮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杠板归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瓜子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葵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慈姑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魔芋
补虚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鱼尾葵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翻白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四叶参(奶参)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啤酒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明党参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荔枝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鸡蛋参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地黄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地蚕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肉苁蓉
伤科、骨科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丁茄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野凤仙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薇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防己
·藜芦
·骨碎补
·马钱子
·陆英
·闹羊花
·菊叶三七
皮肤科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瓦松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枫杨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博落回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艾
·钻天杨
·血水草
·荩草
·苦木
·白鲜皮
·牛扁
眼科用药
更多>>
·木贼
·龙珠果
·黄三七
·鲜黄连
·金莲花
·金丝桃
·豆梨
·眼子菜
·白栎
·玉龙鞭
耳鼻喉科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醉马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蛤蒌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蘘荷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芸香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空心泡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百里香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桂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柳叶菜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枸骨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打碗花
癌症用药
更多>>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长春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蒲葵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菱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苏铁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秋枫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石见穿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瞿麦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白花蛇舌草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白檀
图片鉴赏
更多>>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金樱子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火棘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五叶木通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千里光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茜草
·湖南常德药用植物鉴赏之重阳木
·中草药图文资料
·长沙植物园药用植物鉴赏之玉叶金花
·长沙植物园药用植物鉴赏之无根藤、天南星
·长沙植物园药用植物鉴赏之三白草、三颗针
中药饮片图
更多>>
·中药饮片图之--银杏叶
·中药饮片图之--灵芝
·中药饮片图之自然铜
·中药饮片图之紫石英、紫菀
·中药饮片图之紫河车、紫花地丁
·中药饮片图之竹茹、紫草
·中药饮片图之竹花、竹节参
·中药饮片图之猪苓、猪牙皂
·中药饮片图之朱砂、珠子参
·中药饮片图之枳壳、枳实
药用植物学基础
更多>>
·药用植物学基础--果实类型
·药用植物学基础--雄蕊、雌蕊、子房
·药用植物学基础--花序类型
·药用植物学基础--花冠类型、花瓣排列
·药用植物学基础--托叶的变态
·药用植物学基础--叶序知识
·药用植物学基础--复叶种类、叶脉种类
·药用植物学基础--叶片、叶缘形状
·药用植物学基础--叶的组成、叶端和叶基形状
·药用植物学基础--地上茎、地下茎变态

中草药图片大全
扶桑:
别名  大红花、红木槿、月月红、木花、公鸡花
来源  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朱槿,,以根、叶、花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高可达6米。单叶互生,叶柄长0.5-2厘米,叶片宽卵形或窄卵形,长4-9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少许疏毛。全年开玫瑰红、淡红或淡黄色花,单生上部叶腋间,花梗较长,花大,直径6-10厘米,下垂,有时重瓣,小苞片6-7,条形,基部合生,疏生星状毛,萼钟状,长约2厘米,有星状毛,裂片5,尖角形,花冠漏斗形,花瓣端缘波裂,雄蕊柱远突出于花冠之外。蒴果卵形,长约2.5厘米,有喙。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疏林中或为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区。
采集加工  根、叶全年可采,夏秋采花,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平。解毒,利尿,调经。
主治用法  根:腮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白带,月经不调,闭经。叶、花:外用治疔疮肿毒,乳腺炎,淋巴腺炎。花:月经不调。根或叶用量15-30克,鲜花用量30克。鲜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痈疽腮肿:扶桑叶或花、白芙蓉叶、牛旁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

传染病用药
牛筋草:
别名  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
来源  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干丛生,略扁平,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条形,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疏生疣状柔毛,中脉显著突起,叶鞘压扁,有脊,边缘近膜质,先端具稀丝状毛,叶舌长约1毫米。夏、秋两季开花,穗状花序纤细,淡绿色,长3-10厘米,宽3-5毫米,2-5花序(少为2)呈指状排列于茎顶,有时其中之一单生于其他花序之下,小穗有花3-6朵。种子卵形,有波状皱纹。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野、路旁。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  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  牛筋草煎剂对乙脑病毒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防治流行型乙形脑炎:牛筋草30克,水煎当茶饮。连服3天,隔10天再服3天。或:牛筋草60克,白毛鹿茸草、生石膏各30克,水煎服。
2.脱力劳伤、腰背酸痛:牛筋草根或全草30-60克,红枣10个,水煎服。
3.子宫脱垂、脱肛:鲜牛筋草或加蓖麻子捣烂,外敷囟门处。
4.疟疾:牛筋草30克,水煎,冲白酒适量服。
5.痢疾:牛筋草根120-150克,水煎服。
注:另有一种蟋蟀草名马唐,外形与牛筋草相似。马唐根浅易拔起,牛筋草根深难拔,马唐植株芊细柔弱,牛筋草较粗状,坚韧,马唐茎秆略圆,基部稍带紫色,叶片短,牛筋草茎秆扁平,基部不带紫色,叶片长,两者不能混用。

木棉:
别名  英雄树、攀枝花、红棉
来源  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木棉,,以花、树皮、根入药。树皮在广东地区称钉桐皮。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达25米,常高于邻树,故名英雄树。树皮深灰色,幼树干与老树粗枝有短而粗大的圆锥形硬刺,以基部为多,枝轮生而平展,层层向上生长。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达20厘米,小叶多为5片,可达7片,小叶柄长约1.5厘米,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4-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早春先叶开花,花簇生于枝端,花冠红色或橙红色,直径约12厘米,花瓣5,肉质,椭圆状倒卵形,长约9厘米,外弯,边缘内卷,两面均被星状柔毛,雄蕊多数,合生成管,排成3轮,最外轮集生为5束。蒴果甚大,木质,呈长圆形,可达15厘米,熟后5裂,果瓣内有丝状棉毛,种子多数,倒卵形,黑色,光滑,藏于白色毛内。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阳坡,村边、路旁。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春季采花,夏、秋剥树皮,春、秋采根。
性味功能  花: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暑。树皮:微苦、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根:微苦、凉。散结止痛。
主治用法  花:肠炎,痢疾,暑天可作凉茶饮用。树皮: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根:胃痛,颈淋巴结结核。用量花10-15克,树皮15-30克,根30-60克。
参考配方  1.痢疾:木棉花、金银花、凤尾草各15克,水煎服。
2.胃痛:木棉根或树皮30克,两面针根6克,水煎服。

美人蕉:
别名  凤尾花、小芭蕉、五筋草、破血红
来源  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以根状茎和花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全株绿色无毛,高达1.5米。根状茎块状。叶互生,叶片长大,长方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8-1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侧脉羽状伞形,显著。全年开红色或黄色大花,总状花序顶生,常被蜡质白粉,每花具一片长约1.2厘米的卵形苞片,萼片3,披针形,淡绿色,花冠管状,3裂,绿色或红色,雄蕊5,花瓣状鲜红色,其中一个具花药,最外3个为退化雄蕊,倒披针形,较花冠更大,另有一个特大,反卷为唇瓣,全缘。蒴果绿色,长卵形,有软刺,长1.2-1.8厘米。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也有野生于湿润草地的。
采集加工  四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利湿,安神降压,补虚弱。
主治用法  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红崩,白带,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用量30-60克,鲜根用60-120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急性黄疸型肝炎:美人蕉90克,陆英根、铁马鞭各30克,水煎分3次服。服药期间忌鱼、虾、辛辣、荤菜、荤油等食物。
2.虚弱头晕:美人蕉根30克,枫香树白皮15克,八月瓜根、鸡屎藤各10克,炖肉吃。

地菍:
别名  地茄子、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
来源  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全草或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茎匍匐而生,表面灰棕色,上部疏被粗毛,节处生根。单叶对生,叶柄短,长不及5毫米,被粗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1.2-2.5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宽楔形以至近圆形,叶缘微呈波状,上面近边缘处及下面叶脉疏生粗毛,主脉3条明显。春季开花,1-3朵着生枝端,花梗短,花萼钟状,被长粗毛,花冠紫红色,径约1.5厘米,花瓣5,宽倒卵形至近圆形,雄蕊10,5个较大,花药黄色,镰刀形。浆果球形,熟时紫色,被有粗毛。种子细小,多数。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山野草坡、林缘及灌丛中。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秋季采根或全草。
性味功能  甘、涩、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 痢疾:地菍根60克,水煎服,冰糖为引,每日1剂。若久痢不愈,加凤尾草30克,鹅不食草6克,同煎。
2.急性肠炎:鲜地菍全草2斤,算盘子根、叶2斤,黄荆子1斤,紫珠1.5斤,加水适量,煎成1升。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3.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0%鲜草煎剂喷喉,每次2毫升,滴鼻每侧每次0.5毫升
4.风湿性关节炎:地菍根30-60克,牛膝10克,水酒煎服。
5.白带:①地菍30克,三白草根15克,白木槿花10克,猪瘦肉60克,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②地菍根、金樱子根各15克,水煎服。
6.小血管外伤出血:地菍全草10斤,加水20斤,熬至5斤,过滤后加防腐剂,每服20-40毫升(温开水冲服,忌热),每日3次。
7.疥癞,烂脚:地菍叶煎水洗。
8.产后腹痛:地菍根、益母草各15克,水煎服。

波斯菊:
别名  痢疾草、蛇目菊
来源  为菊科金鸡菊属植物两色金鸡菊 , 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无毛,高3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叶对生,下部及中部叶有长柄,二次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部叶无柄或下延成翅状柄,线形。头状花序多数,有细长花序梗,径2-4毫米,排列成伞房或疏圆锥花序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外层较短,长约3毫米,内层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顶端尖。舌状花黄色,舌片倒卵形,长8-15毫米,管状花红褐色,狭钟形。瘦果长圆形或纺锤形,长2.5-3毫米,两面光滑或有瘤状凸起,顶端有2细芒。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与分布  原产北美。我国各地常见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  甘、平。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用法  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痈疮肿毒。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波斯菊30-60克,水煎服。
2.痈疮肿毒:鲜波斯菊全草加红糖适量,捣烂外敷。

磨盘草:
别名  耳响草、白麻、石磨仔、磨仔草、磨档草
来源  锦葵科苘麻属植物磨盘草,以全草或根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0.5-2.5米,通体被灰白色短柔毛。茎直立,分枝多。单叶互生,叶柄长1.5-5厘米,托叶呈叶状,叶片卵圆形至宽卵形,长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疏生锯齿,有时全缘,下面灰绿色。秋季开花,单生茎顶和叶腋,花梗长而芊弱,可达4厘米,花萼5裂,被有柔毛,花冠浅钟状,直径约2厘米,黄色,花瓣5,倒卵形,长于萼片2倍以上,雄蕊多数,合生成筒状,心皮15-20枚,环绕中轴而生。果实扁圆形,磨盘状,有棱,直径约2厘米,分果顶端具短芒。种子肾形,疏被短柔毛。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原野、滨海、田边。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性味功能  甘、淡、平。疏风清热,益气通窍,祛痰利尿。
主治用法  感冒,久热不退,流行性腮腺炎,耳鸣、耳聋,肺结核,小便不利。用量15-30克。孕妇慎用。
参考配方  早期浸润型肺结核:磨盘草根、岗梅根各15-30克,十大功劳10-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大狼把草:
别名  狼把草、接力草、针线包、一包针脉平行而明显。头状花淡黄色,生于枝梢,外面有绿色苞片。果扁平,顶端有一对尖刺,刺上又生微细刺毛。图示为大狼把草.
来源  为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大狼把草, 同属植物狼把草,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1.大狼把草: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有余。茎往往带紫红色,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片,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侧脉平行而明显。头状花淡黄色,生于枝梢,外面有绿色苞片。果扁平,顶端有一对尖刺,刺上又生微细刺毛。图示为大狼把草。
2.狼把草: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无毛。根多偏斜,粗壮,土黄色。茎基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直立,有棱角,常带暗紫色。叶对生,有短柄,柄有窄翅,上部叶3深裂或不裂,中部叶羽状3-5裂,顶端裂片较大,均为长椭圆状披针形,下部叶羽状分裂或羽状复叶,边缘均具锯齿。秋季开花,头状花序,球形,顶生及腋生,有梗,总苞杯状,下有一轮倒披针形叶状苞片,全为管状花,两性,黄色,冠毛2条,刺状。瘦果扁平,顶端截形,褐色,两侧边缘各有一列倒生的钩刺,顶端冠毛刺状,2条,上有倒刺。
生境与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湿地。我国各地普遍分布。
采集加工  6-9月采收。
性味功能  苦、甘、平。强壮,养阴敛汗,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黑鬓发,令人不老,体虚乏力,盗汗,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泌尿系感染,闭经,咯血,痢疾,小儿疳积,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丹毒。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或鲜草绞汁擦患处。
参考配方  1. 肺痨咳血:狼把草30-60克,水煎服。
2. 吐血:狼把草30-60克,水煎服。
3.头晕:狼把草30克,炖猪肉半斤吃。
4.积年疳痢,丈夫血痢:取狼把草全草2斤,捣绞取汁一小升,纳白面半个鸡蛋大份量,和匀,空腹顿服,极重者不过三服。或收苗阴干捣末,蜜水半盏,服一方寸匙。
5.积年癣,天阴即痒,搔出黄水:狼把草苗叶捣末掺之。

鸡骨草:
别名  红母鸡草、石门坎、黄食草、细叶龙鳞草、大黄草
来源  为豆科相思豆属植物广东相思豆, 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  藤状小灌木,长1-2米。根条状,有分枝,土棕色。茎细瘦,与叶柄均被浅棕黄色短粗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条状披针形,小叶8-12对,膜质,倒卵状矩圆形,长0.7-1.2厘米,先端平截,中央有一小尖刺,基部宽楔形或浑圆,全缘,小叶脉两面均凸起,小叶柄极短,有刺状小托叶。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总梗密被棕黄色长绒毛,花梗甚短,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约8毫米,旗瓣宽椭圆形。荚果矩圆形,扁平,疏被淡黄色短柔毛。种子4-6粒,矩圆形,扁平,熟后黑棕色,光滑。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阳光充足的地方。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自春至秋均可采集,去掉荚果(种子有毒,不能入药),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风湿骨痛,毒蛇咬伤,可作夏季清凉饮料。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鸡骨草、地耳草、茵陈各30克,山栀子15克。胃纳差加鸡内金,发热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浮肿加葫芦茶。水煎服,每日一剂。

仙人掌:
别名  仙巴掌、霸王树、火焰、火掌、玉芙蓉、观音掌
来源  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仙人掌, 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达2.5米。茎基部近圆柱形,稍木质,上部有分枝,节明显,叶状枝扁平,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0厘米,肉质,深绿色,外皮蓝粉,其上散生多数小瘤体,每一小瘤体上簇生1.2-2.5厘米的利刺和多数倒生短刺毛。叶退化成钻状,青紫色,生于刺囊之下,早落。夏季开花,单生于近分支顶端的小瘤体上,花鲜黄色,直径约7厘米,花被片多数,外部的绿色,向内渐变为花瓣状,肾状扁圆形,先端凹入呈浅心形,雄蕊多数,排为数轮,较花瓣为短,花柱粗壮,直立,柱头6裂。浆果肉质,有粘液,卵形或梨形,长5-7厘米,紫红色,无刺。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边石上,海滨沙滩等处,我国南方常有栽培。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采集季节  四时采集。
药理作用  抑菌实验: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高度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
主治用法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用量:鲜品30-60 克。外用适量,鲜品去刺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流行性腮腺炎:鲜仙人掌适量,绞汁涂患处。每日2-3次。
2.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疖、痈、毒蛇咬伤:鲜仙人掌茎去刺,加食盐适量捣烂外敷。
3.烫伤:仙人掌鲜茎适量,去外皮及刺,捣烂外敷伤口,每日2次。
4.湿疹、黄水疮:仙人掌茎适量,烘干研粉,外敷患处。
5.胃痛:仙人掌研末,每次3克,开水吞服。或用仙人掌30克切细,和牛肉100克炒食。
6.痞块:仙人掌15-30克,捣烂蒸甜酒食。再用仙人掌适量,加甜酒炒热,包敷患处。
7.心悸、失眠:仙人掌60克,捣烂取汁,冲白糖开水服。
8.疟疾(脾寒引起):仙人掌烤热变软后,趁热包在左胸下。

内科病用药
迎春花:
别名  小黄花、金腰带、清明花、金梅花
来源  为木犀科茉莉花属植物迎春,以根、叶和花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藤状灌木,较冷时为落叶灌木。高(长)达5米,枝条细长,披散状,绿色,平滑,四棱形。叶对生,叶柄长5-10毫米,小叶3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3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边缘有细柔毛,顶端1枚较大,侧生2枚较小,无柄。春季开淡黄色花,先叶开放,单生叶腋,有叶状苞片、萼片,花萼裂片6,条状披针形,较萼管部略长,花冠直径2-2.5厘米,裂片通常6,重瓣的多至15片,倒卵状椭圆形,长约管部之半,雄蕊2,子房上位,2室。浆果有宿存花萼。
生境与分布  我国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
采集加工  春季采花,夏季采叶。
性味功能  叶:苦、平。解毒消肿,止血,止痛。根、花:甘、涩、平。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用法  叶: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口腔炎,痈疖肿毒,外阴搔痒。用量:6-10克。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坐浴。根、花:发热头痛,小便热痛,下肢溃疡。用量:3-10克,根可用至30克。外用研粉,调香油搽敷患处。
参考配方  1.小便热痛:迎春花、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
2.发热头痛:迎春花15克,水煎服。
3.月家病:迎春花根30克,白花前胡15克,炖肉吃。
4.无名肿毒,发高烧:迎春花30克,煎水服。

柚:
别名  气柑、朱栾、文旦、柚子
来源  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柚, 以果皮和叶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5-10米。树皮褐色平滑。小枝扁,被柔毛,有刺。叶互生,叶柄有倒心形宽翅,叶片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8-20厘米,先端渐尖,顶部浑圆或微凹入,生于幼枝上的渐狭成一钝尖头,边缘有钝锯齿,下面脉上有时被疏毛。春季开白色花,单生或通常为腋生花束,极香,花瓣反曲,雄蕊20-25,子房圆球形,有一圆柱状花柱,柱头头状。果极大,球形至扁球形或梨形,果皮平滑,淡黄,肉瓤约12瓣,尚易分离。
生境与分布  长江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
采集加工  叶全年可采,果皮于果熟时采集。
性味功能  果皮:甘、辛、平。宽中理气,化痰止咳。叶:解毒消肿。果肉:酸、寒。主消食,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
主治用法  果皮:气滞腹胀,胃痛,咳嗽气喘,疝气痛。叶:治乳腺炎,扁桃体炎。用量均为10-15克。
参考配方  1.小儿咳喘:柚子皮、艾叶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2.气滞腹胀:柚子皮、鸡屎藤、糯米草根、隔山撬各10克,水煎服。
3.乳痈:柚叶4-7片,青皮3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
4.妊娠恶阻:柚子皮10克,水煎服。
5.长发润燥:柚花蒸麻油作香泽面脂用。
6.头风痛:柚叶同葱白捣烂,贴太阳穴。

樟(附:樟脑):
别名  香樟、樟木、乌樟、油樟、香通、方樟
来源  樟科樟属植物樟树,以根、木材、树皮、叶、果入药。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30余米,全株有樟脑香气。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纵裂。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微波状,有离基三出脉,叶腋有腺点,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5月于新枝叶腋开绿白色或黄绿色小花,组成圆锥花序,花被6片,能育雄蕊9个,3轮,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第四轮为箭状退化雄蕊,子房球形,无毛。果实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紫黑色,有膨大的浅杯状花托包围基部。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山区、山谷溪边。广泛栽培于庭院、路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至南部各省区。
采集加工  根、木材、树皮全年可采,阴干密闭保存。叶随时可采。秋季采果。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樟树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樟树皮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微温。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痒。
主治用法  根、木材: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克山病。用量:15-30克。皮、叶:外用治慢性下肢溃疡,皮肤瘙痒,熏烟可驱杀蚊虫。适量,煎水洗患处。果:胃腹冷痛,食滞,腹胀,胃肠炎。用量10-15克。
参考配方  1.克山病:樟木、五灵脂各15克,缬草10克,红花6克,加水1.5升,煎1小时,过滤,加黄酒30克为引,每服100毫升,早晚各一次。
2.慢性下肢溃疡:鲜樟树皮洗净、切碎、烤干、研粉。洗净创面,撒上药粉,加消炎粉包扎,隔日换药。
3.胃气痛:樟树子15克,水煎服。
樟脑
为樟树根、枝、叶经蒸馏所得的颗粒状结晶。根含樟脑油最多。能兴奋中枢神经,增进呼吸循环;对心肌有直接作用,使代谢增强,提高对交感神经的敏感性;涂于皮肤有清凉感,有止痒、止痛和麻醉作用;对胃肠粘膜有缓和刺激的作用,使胃部感到温暖舒适;大剂量时可引起癫痫样惊厥,中毒症状为头痛、意识丧失、惊厥,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性味辛、温。能通窍避秽,温中止痛,利湿杀虫。治寒湿吐泻,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癣、龋齿作痛。用量0.3-1.5克。

紫萁:
别名  猫蕨、小贯仲、紫萁贯仲、高脚贯仲、老虎台、老虎牙、月亮叶、鸡心贯仲
来源  紫萁科紫萁属植物紫萁,以根状茎、幼叶上的绵毛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50-100厘米。根状茎粗短,或成短树干状,稍弯,常有叶柄残基遗留。叶二形,幼时叶柄基部密被褐色绵毛,后脱落,柄长20-30厘米,禾秆色,营养叶的叶片三角状广卵形,顶部一回羽状,其下为二回羽状复叶,小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圆楔形,边缘有匀密的细锯齿,无柄或几无柄,叶纸质,淡绿色,叶脉分离,叉分,平行。孢子叶与营养叶等高或稍高,小羽片极窄成条形而卷缩,长1.5-2厘米,沿中肋两侧背面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死。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溪边强酸性土壤上。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有分布。
采集加工  春、秋采集根状茎,绵毛(老虎台衣)在幼叶初出时可采。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用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微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主治用法  根状茎:痢疾,崩漏,白带。用量10-30克。幼叶上绵毛外用治创伤出血,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参考配方  1.外伤出血:紫萁幼叶上绵毛,烘干研末外敷。
2.劳伤血滞:紫萁根茎15克,泡酒150毫升,每次服15-30毫升。
3.雷公藤中毒:幼嫩根茎3-6克,加冷开水捣汁服。一般一剂即可。
4.瘘管:鲜根茎加米饭捣烂外敷患处,另取根茎30克,加黄酒蒸服,
5.白带:幼嫩根茎(去鳞片),5-6只,水煎冲白糖服。白带色黄有臭味者,用紫萁、车前草、凤尾草各15克,薏苡根30克,红枣5-7个,水煎服。
6.驱钩虫:紫萁根茎30克,百部20克,狼毒15克,水煎服,连服3剂。体弱者狼毒改为6-10克。也可用紫萁6克,狼毒、百部各3克,研末吞服,每日1剂,3日为一疗程。如虫未打尽,可再服一疗程。
7.驱蟯虫:紫萁根茎20-25克,醉鱼草根等量,水煎服。早晚各服一剂。
8.脚底组织炎(前后掌):紫萁根茎(去外皮)15克,加盐捣烂外敷,若已破溃,加白糖捣烂外敷。

黄荆:
别名  黄荆条、黄荆子、布荆、荆条、五指风、五指柑
来源  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及牡荆, 以果实(黄荆子)、根、茎、叶入药。
形态特征  黄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根黄白色。树皮灰褐色,小枝四棱形,灰白色,密被柔毛,枝叶揉碎后有香气。掌状复叶对生,具长柄,小叶5片,间有3片,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1-3.5厘米,中央3个小片较大,有较长的小叶柄,两侧的较小而无柄,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每侧有2-5个疏浅齿,下面灰白色,密被短柔毛。夏季开淡蓝紫色小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花萼钟形,5齿裂,被毛,花冠被毛,二唇形,上唇短2浅裂,下唇3裂,中央裂片大。果球形,褐色,基部有宿萼。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溪边及疏林小灌丛中。我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以夏、秋采集为好。
药理作用  1.黄荆根水煎剂对小白鼠有镇咳作用。2.根的醚提取物经小白鼠试验有祛痰作用。3.根及子的煎剂有扩张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有平喘作用。4.黄荆叶能防止甲醛性关节炎肿胀的发展。5.抑菌试验:黄荆子、黄荆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煎熬时间长,抑菌作用强。根的作用比子的作用强。
性味功能  根、茎:苦、味辛、平。清热止渴,化痰截疟。叶:苦、凉。清热解表,化湿截疟。果实:苦、辛、温。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用法  根、茎:支气管炎,疟疾,肝炎。叶:感冒,肠炎,痢疾、疟疾,泌尿系感染,外用治湿疹,皮炎,脚癣,煎汤外洗。鲜叶捣烂敷虫、蛇咬伤,灭蚊,灭蛆。果实:咳嗽哮喘,微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用量根、茎为15-30克。叶为10-30克。果实为3-10克。
参考配方  1.预防疟疾:黄荆叶30克,黄皮叶15克,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5日。
2.慢性气管炎:①黄荆鲜根120克,煮2-3小时,滤去渣,加20%的红糖,浓缩成100毫升,每日2次,每次50毫升,10日一疗程,用2个疗程。②黄荆子粉(去壳研粉)15克,紫河车、山药各6克,研粉和匀,加饴糖适量成丸,为1日量,分3次服,10日一疗程,用2个疗程。
3.肠炎、痢疾、消化不良:黄荆子1斤,酒药子30克,分别炒黄,研细粉,加白糖半斤拌匀,每服4-6克,小儿1-2克。每日4次。
4.胃肠绞痛、手术后疼痛:黄荆子180克,研细粉,每服6克,每日3次。
5.脚癣:鲜黄荆叶半斤,置面盆中,临睡前加开水浸没黄荆叶,水现淡绿色时,加温水至半盆,泡脚5-6分钟,搽干。
6.灭蚊:每立方米用鲜黄荆叶13克,用适量干草助燃,发烟,关门窗2小时即可。
7.灭蛆:鲜牡荆全株切碎,加水3倍,浸8-12小时,撒在粪坑里,经72小时有灭蛆作用。
8.头痛头风:荆沥,日日服之。
注:新采荆茎,截1.5尺长,架起烧中间,两端以器承取,此即荆沥,热服或入药中。
牡荆
小枝绿色,叶片每侧具粗齿5-8个,两面绿色,仅脉上有短细毛,花淡黄紫色,果黑褐色。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区,山东也有分布。
刻叶黄荆
同属植物刻叶黄荆,小叶边缘有粗齿,或有羽状裂片,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
山牡荆(山蚊荆、布荆)
同属植物山牡荆,乔木,高达20米,树干心材黄褐色,有强臭。花白色,果卵圆形。分布于广东、台湾及云南等省。
灰白黄荆
同属植物灰白黄荆,小叶通常5片,披针形,下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淡紫色。分布于西藏。

川牛膝:
别名  甜川牛膝、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白牛膝、拐牛膝、龙牛膝
来源  为苋科杯苋属植物川牛膝,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0-100厘米。主根长圆柱形,粗壮,直径0.8-1.5厘米,土棕色,味微甘,茎下部近圆柱形,中部近四棱形,疏被糙毛,节处略膨大。枝由节部对生,亦近四棱形,具条纹或沟纹,叶对生,有柄,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长3-13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窄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密生倒伏糙毛,下面灰绿色,密生长柔毛。秋季顶生或腋生多数绿白色小花,密集成圆头状,直径1-1.5厘米,数个于枝端排列成穗状,头状花序之间的距离有长达3厘米以上者,苞片卵形,先端成刺或钩,中脉及基部时有长柔毛,在苞腋有花数朵作复聚伞状排列,聚伞花序能育花居中央,不育花居两侧,不育花的花被片多退化成钩状芒刺,能育花被干膜质,5裂,2长3短,长4-6毫米,完全分离,较长的两枚先端常成钩状,且近钩两侧处时具短毛,有时其最外的一片背面疏生长柔毛,其余的4片则光滑无毛,或者5片均光滑无毛,具1条脉或3条脉。雄蕊5,花丝基部密被长柔毛,花药长椭圆形,4室,退化雄蕊亦5个,长方形,与花被片互生,同雄蕊间隔排列,窄细,长0.3-0.4毫米,为子房高度的1/4,为果期花丝长的1/8-1/6,先端齿状或浅裂,两侧全缘。雄蕊与退化雄蕊的基部连合成鞘状,膜质,胞果长椭圆形,略压扁,暗灰色,种子卵形,赤褐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缘或山坡高草丛中。分布于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  秋季采挖,晒干或烘干。
药理作用  川牛膝对子宫肌的作用因动物种类不同及是否怀孕而异:1.其流浸膏对豚鼠的子宫肌紧张性多呈弛缓作用,无论已孕未孕都一样。2.其流浸膏对已孕和未孕的家兔子宫都能发生收缩。3.其流浸膏对猫的未孕子宫呈弛缓作用。而对已孕子宫发生强有力的收缩。4.本品对已孕和未孕的犬子宫或现收缩,或现松弛没有一定,或先呈收缩,继之弛持缓。5.其流浸膏对子宫的作用颇疑似为直接刺激腹下神经末梢所致。
性味功能  甘、微苦、平。祛风湿,破血通经。
主治用法  风湿腰膝疼痛,大骨节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尿痛,尿血,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用量5-10克,孕妇忌服。
参考配方  1.大骨节病:①川牛膝、制草乌、制川乌各半斤,红花1斤,混合制成散剂,每服1克,每日3次,40日为一疗程。②川牛膝15克,当归、黄芪各25克,制川乌、制草乌、防己、桂枝、乳香、没药各10克,附子6克,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服1丸,每日2次,40日为一疗程,间隔20-30日服第二疗程。
2.小儿麻痹后遗症:川牛膝10克,土鳖虫7个,马前子(油炸黄)1克,共研细末,分7包,每晚睡前服一包,黄酒送下,用于瘫痪期及后遗症期。

蚕豆:
别名  南豆、胡豆、竖豆、佛豆
来源  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蚕豆, 以花、叶、种子、果荚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120)厘米。主根粗短,多须根,根瘤粉红色,密集。茎粗壮,直立,直径0.7-1厘米,具四棱,中空,无毛。偶数羽状复叶,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托叶戟头形或近三角状卵形,长1-2.5厘米,宽约0.5厘米,略有锯齿,具深紫色密腺点;小叶通常1-3对,互生,上部小叶可达4-5对,基部较少,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稀圆形,长4-6(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圆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近无;花萼钟形,萼齿披针形,下萼齿较长;花2-4(6)朵呈丛状着生于叶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脉纹及黑色斑晕,长2-3.5厘米,旗瓣中部缢缩,基部渐狭,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雄蕊2体(9+1),子房线形无柄,胚珠2-4(6),花柱密被白柔毛,顶端远轴面有一束髯毛。果荚肥厚,长5-10厘米,宽2-3厘米;表皮绿色被绒毛,内有白色海绵状横膈膜,成熟后表皮变为黑色。种子2-4(6),长方圆形,近长方形,中间内凹,种皮革质,青绿色、灰绿色至棕褐色,稀紫色或黑色;种脐线形,黑色,位于种子一端。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与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以南为多。
采集加工  2-3月采花、叶。种子4-5月采收。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豆:甘、微辛、平。快胃和脏腑,健脾,止血,利尿。苗:苦、温。酒醉不醒。豆荚壳及叶为止血剂。花:涩、平。降血压,治白带及劳伤吐血。
主治用法  叶一日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  1.大便下血:蚕豆叶一大把,捣烂冲酒去渣服,2-3次即好。
2.虚肿:陈蚕豆半斤,大蒜30克,红糖半斤,水3碗煎服。
3.水肿:陈蚕豆60克,冬瓜皮15克,水煎服。
4.高血压:蚕豆花,配玉米须15-25克,水煎服。

葫芦茶:
别名  剃刀柄、虫草、金剑草、咸鱼草、百劳舌、鲮鲤舌
来源  豆科山蚂蟥属植物葫芦茶, 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亚灌木状草本或半灌木,高达1米。根发达,时有侧根,质硬而韧。茎直立,与枝均有棱,棱上具粗毛,老渐脱落。单叶互生,叶片卵状矩圆形,长6-15厘米,宽1.2-3.5厘米,下有具翅的柄,形似倒转葫芦,又像一把打开的剃头刀,翅柄基部有大托叶2枚,托叶披针形,长约2厘米,上有纵槽纹,翅顶有刺状小托叶2枚。夏、秋开花,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达35厘米,花萼钟形,萼齿较长,不等大,蝶形花冠浅紫红色,长约7毫米,旗瓣扁圆形。荚果扁平或矩圆形,长约4厘米,具5-8节荚,被毛,节间略收缩而呈波状,每节有种子一粒。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林缘及丘陵地带。分布于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鲜用随时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理作用  葫芦茶水煎液可对抗娃儿藤的非水溶性总生物碱所引起的犬呕吐,用量为葫芦茶临床用量的10倍。
性味功能  微苦、涩、凉,清热解毒,消积利湿,杀虫防腐。
主治用法  预防中暑,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肾炎,黄疸型肝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小儿疳积,妊娠呕吐,菠萝中毒,小儿硬皮病。用量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民间腌制咸鱼、肉类,放入本品,可防蝇蛆。
参考配方  1.急性肾炎水肿:①葫芦茶60克,水煎服,每日1剂。②葫芦茶、冬瓜皮各30克,茅根30-60克,麻黄10-15克,枇杷叶15克,杏仁12克,水煎分2次服。
2.小儿疳积:葫芦茶5份,独脚金5份,苦楝子1份,香附2份,水煎浓缩成每100毫升含生药120克,每日15-30毫升,分3次服,6天为一疗程。
3.妊娠呕吐:葫芦茶30克,水煎,3次分服。
4.硬皮病:①鲜葫芦茶、蜂窝草各1斤,捣烂加盐少许,炒热,每天上午外搽患处一次。②用干葫芦茶、蜂窝草各3斤,加水70斤,煎成药液60斤,每日下午浸泡全身一次。
5.钩虫病:葫芦茶半斤,加水800毫升,煎至250毫升,分2次早晚空腹服。10天后进行大便复查。
6.滴虫性阴道炎:葫芦茶30克(鲜品60克),水煎分2次服。

蔊菜:
别名  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
来源  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 或江剪刀草, 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蔊菜: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体较柔软,无毛。茎单一或分支,绿色,有时带淡紫色。基出叶呈辐射状丛生,茎生叶互生,基出叶和茎下部的叶有柄,叶片通常呈大头状分裂,基出叶分裂较多,茎生叶分裂较少,茎上部叶几近全缘,基部楔形,叶形变化很大。夏、秋季开黄色小花,排列成顶生总状花序,萼片4,长圆形,花瓣4,倒披针形。果实陆续成熟,长角果窄圆柱形,长在2.5厘米以上。
江剪刀草:与前种极相似,茎生叶分裂较前者多,5月开花,长角果长1-2厘米。
生境与分布  蔊菜生于山野路旁较阴湿而肥沃的土壤上。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各省区。江剪刀草生境同前,南北各地分布甚广。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
药理作用  1.祛痰:半数致死量的1/5给家兔灌胃,有祛痰作用。2.每人每日口服蔊菜素200-300毫克,连服20天,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蔊菜素较蔊菜水煎剂(90克/日)疗效高,头晕、口干、胸闷等副作用明显降低。3.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解毒,镇咳,利尿。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用量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慢性气管炎:蔊菜素200-300毫克,每日1次,口服。
注:1.蔊菜素提取:取干全草321公斤,煮2次,并液约3210升,常压浓缩至1/2,减压浓缩至106升,搅拌下加乙醇至乙醇浓度为75%,取乙醇澄清液,浓缩至30升,加水20升,再浓缩成30升,10℃以下低温放置,待固体完全析出。固体用6升4%氢氧化钠液搅匀,10℃左右放2小时,过滤,所得固体物若色深,再用6升4%氢氧化钠液处理。所得固体反复洗涤至中性,吸干,即为蔊菜素粗品。
2.蔊菜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否则引起肢体麻木。

黄花稔:
别名  黄花地桃花、地膏药、黄花母、千斤坠、枚叶草、山鸡绸、吐黄旗、细迷马桩棵、素花草、疔疮药
来源  为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白背黄花稔, 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  小灌木或亚灌木,高约0.5-1米。多分枝,被淡黄色星状毡毛,皮富含纤维。单叶互生,具柄,托叶刺毛状,叶片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菱形,长1-4厘米,先端稍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锯齿,侧脉羽状,上面绿色,下面被星状白毛而呈灰绿色。秋季开黄色花,单生叶腋,直径约1.5厘米,花梗纤细,较叶柄长,中部以上有关节,花萼杯状,有5裂片,外被星状毛,下有5片副萼,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边缘稍波状,雄蕊多数,基部合生成筒,环抱花柱。蒴果扁球形,稍有皱纹,包藏在宿萼内,熟后裂为8-10分果瓣,顶端具2短芒,每瓣有种子一粒。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村边草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
药理作用  1.本品水提取物有祛痰作用。2.本品对大白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3.叶含有大量胶浆,可作滑润剂。4.黄花稔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清热利湿,排脓止痛。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结石,黄疸,疟疾,腹中疼痛,外用治痈疖疔疮。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参考配方  1.泌尿系结石:黄花稔根60-120克,加水1.5升,煎成0.5升,去渣加猪瘦肉50-100克,煮熟,吃肉喝汤,一日分2-4次服,第1-4剂单用黄花稔根,第5剂起加车前草30克,金钱草60克。
2.胆道疾患,急性胃肠炎,外伤及腹腔手术后疼痛:黄花稔根6克,水煎服。或制成酊剂口服。
3.黄疸、痢疾:黄花稔30-60克,水煎服。
4.刀伤:黄花稔捣绒,敷伤处。
5.无名肿毒:黄花稔适量捣绒,敷患处。
6.流感,感冒,扁桃体炎,肠炎,菌痢:黄花稔干品15-30克,水煎服。
7.  疽疔疮: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您可能也喜欢:
】强!古人10个长寿秘诀曝光 2011.06.14 】强!古人10个长寿秘诀曝光最有效的长寿十秘诀 2010.03.26 最有效的长寿十秘诀引用 中国古书记载的十大长寿秘决 2010.08.11 引用 中国古书记载的十大长寿秘决古人长寿十诀首公开 2010.04.09 古人长寿十诀首公开古人值得借鉴的养生保健十法 2010.08.13 古人值得借鉴的养生保健十法古人长寿十诀 2010.05.31 古人长寿十诀益寿良方 2010.05.26 益寿良方古人长寿要诀 2010.06.30 古人长寿要诀引用 人长寿十诀首公开 2010.04.02 引用 人长寿十诀首公开古人长寿十要诀 2010.08.27 古人长寿十要诀引用 古人长寿十诀首度公开 2010.04.10 引用 古人长寿十诀首度公开引用 引用 百种中草药详细功能(图 2010.10.19 引用 引用 百种中草药详细功能(图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24)| 评论(1)| 引用 (2) |举报
老子活到160岁的长寿秘方.中草药图片大全
律师:书写借条、欠条、收条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