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间歇运动怎么做:刘济民和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51:33
(25)刘济民和我
吕聪敏
2009年04月02日13:57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人的一生中,如能有几个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是宝贵的财富。在我的一生中,就有这样一位难得的良师挚友,他的知识、才干和人品都是我的楷模。此人即刘济民。
济民1951年参军,1958年初随部队转业到北大荒,参加了创建国营农场、开发北大荒的事业。1960年至1965年,他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多年从事国营农场管理工作和农村工作。1978年,他任国家农垦总局副局长,1986年至1993年,先后在江苏省苏州市和无锡市担任领导工作。1993年7月,他从无锡市委书记任上调到北京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1998年4月改任国有企业稽查特派员,2006年6月改任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他还是九届和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忙碌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
济民和我,有着一些奇特的、相同相似的经历。我们是同乡,都是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人。我们还是小学同学,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镇上的第一小学读书,一起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我俩不仅是同龄,秉性、长相、生活习惯等也极其相似。要说有点不同的话,那就是他比我长得帅气、英俊。我们二人现在的身高、体重也相同,各自的老伴也是同龄,济民的妹妹和我的妹妹曾是中学同学,两位妹夫又都在呼和浩特市府机关担任领导。
小学毕业时,济民参军,我到呼和浩特上了初中。儿时经历的事是美妙的,也是终生不忘的。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仍能清楚地记得那天在火车站欢送济民离开家乡到部队的情景。济民戴着大红花与家人和老师同学们告别,依依难舍。我与他的这一别竟是42个年头。
我和济民1951年分别后,彼此音讯杳然,我不知道他所在部队驻防何处,后来他又在何地工作,而他也只听说我上了中学和大学,其他信息皆无。但人世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机缘和巧合,我俩在40多年后,即20世纪90年代初,殊途同归,居然在北京的中南海相聚,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多年。当时济民做了国务院副秘书长,我也早他几年从外交部调到国务院办公厅,任李鹏总理的外事秘书,后兼任了国务院外办副主任。于是,我俩又有了几个相同:同在中南海北区上班,办公室只一墙之隔,10米之遥;行政级别和待遇相同,在同一个机关领工资。我们在同一个餐厅吃饭,饭后经常在中南海的湖边散步,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我们二人的这种天赐奇缘,在一些同乡和朋友中传为佳话,亦为趣闻,因为此类事实在天下少有,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从那久别重逢的1993年起,虽然我俩的工作都有所变动,比如后来济民到了全国政协,我到了全国人大,他时而在无锡时而在北京,但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互致问候,互通信息,交流对时事的心得体会,处得像亲兄弟。
济民其人其事留给我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
奋发图强,毅力超人
在我的印象里,济民从小就非常懂事。由于家境贫苦,他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为父母分担忧愁,为寻找生活出路,小学刚毕业,就去当了兵,当时才12岁。部队这所大学校,造就了他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年龄稍大些时,他不忍心浪费宝贵的时光,开始刻苦自学,几乎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借来课本自学,读完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由部队转业到北大荒国营农场后,虽然环境十分艰苦,仍坚持自学。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他于1960年作为调干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读完5年的大学课程,并阅读了大量课外读物。这5年是他知识积累的黄金期,为他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功底。
踏实做事,不图虚名
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场锻炼后回到北京,济民仍感到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做点实事。经他自己要求,又报请领导批准,他到苏州做了市委副书记。他到任后当众表态:“我不是来镀金的。我来苏州工作,也不是为了提拔。我选择苏州,是看中了这里人杰地灵,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头,我是真心实意想同大家一起做点实事。”济民说到做到,在苏州,以至后来调任无锡市委副书记、书记的8年里,除操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其他工作外,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就农村现代化试点和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济民调北京工作后曾在《人民日报》发表长文,着重回忆了他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身居高位,没有“官气”
1988年8月,济民到了无锡,一年不到升任市委书记。对晋升他看得很淡,他说:“说心里话,当时到无锡并不关心分工管什么,职位高低无所谓,只希望有个好的环境,实实在在做点事情。”面对一些人对他这个“外来户”的质疑,他坦然相告:“让我当这个书记,确实是小材大用,我一定向大家好好学习,向实际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好。”济民同我多次谈到他当时的心境。他说:“我这个人出息不大,只是认真而已。人生苦短,别无他求,不想升官,也不想发财,所以绝不动什么歪脑筋,只想抓紧时间多做点实事、好事。回顾几十年走过的历程,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的,没有什么可以吹嘘的。”他的这些话是肺腑之言,像我们俩这样的国家干部,自己能有什么?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我们长在红旗下,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大彻大悟,坦荡人生
上了年纪的人,总不由自主地回忆往事。我和济民不止一次不约而同地谈起各自的过去,叫反思也好,总结也好,但总是回望流年情自在。我们有共同的感慨,有共同的感悟。
济民是大彻大悟之人,淡泊名利,笑对人生。他说,人生几十年,要过许多关口,最难过的一个关口就是名利关。他以古代思想家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警句与我共勉。
济民对生死有其独到的领悟,以精妙的语言诠释了唯物主义最朴素、最基本的规律。他说,对待人生要有一种从容、淡然和平常的心境。2007年7月,在北京的一些老部下、老朋友聚在一起,提前祝贺他70岁生日,大家欢声笑语,亲如家人。回到无锡家中,他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妙文,抒发对生命的感悟,文题为《当生命进入倒计时》,非常新颖。结尾一句是:“生老病死平常心,从容闲渡去如归,一切顺乎自然了。”
他的这篇谈心式的短文见报后引起不少老年读者的共鸣。静下心来想想,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人有生即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谁也抗拒不了。怎么办?答案就一条:从容面对,活着要活好,临终要坦然,问天无愧。
济民对逆境中如何做到坚强有真切感悟。人这一生,酸甜苦辣,有顺境也有逆境、困境。一帆风顺可以是一种祝福,但始终一帆风顺、高歌猛进的人大概没有。济民说,回顾自己的几十年,其实并不都是一路“杏花村”,所经历的沟沟坎坎不少,也有逆境和磨难。其实逆境和磨难不见得是个坏东西。逼上门来了,怎么办?只好冷静以对,从容以对,不必抱怨,不必沮丧,不必懊悔,不必看得那么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脆弱。要把逆境看做试金石、熔炉、良药,看做一种宝贵的财富。
济民的上述感悟说出了一个人人都需面对的现实。理性地面对逆境是一个人智慧的升华。逆境可以成为奋发自强的大学校,也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在逆境中要学会寻找真正的自我,因为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说到此,我联想起作家张笑天一段相关的人生感言。他说:生活无论对你公与不公,都是正常的,不足为奇的。于是生活对你如甘泉,苦亦是甜。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既平和地笑看人生,又严肃地对待人生,不要被心路历程中的变数所左右,乐观、执著、勇往直前。
济民做事、为人都好,才情也很出色。他陆续出了三本书,1998年的《春潮集》、2002年的《秋韵集》、2005年的《夏夜集》,文如其人,一个谦谦和和、坦坦荡荡、大仁大义的刘济民跃然在文集的字里行间。济民说,他的下个集子拟名《冬雪集》,寓意将集中在“冬”字上,以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写人生的冬季。我相信这将是一篇同样闪光的人生礼赞,我期待着一读为快,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并与他共勉,把我们的余生过得更加充实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