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犬vs大型狼:【引用】管理方略:儒、法、兵、道家思想大融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0:49

中国历史,浩浩荡荡;古典文化,恒久弥香。自远古三皇五帝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上下五千年所传播出的传统思想至今仍让人如痴如醉。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璀璨的文明之光和恒久的思想启迪。

彼之时,大争之世,列国纷争。诸侯群雄并立,天下豪杰四起。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以商鞅为首的法家、以孙子为首的兵家、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各以其富含哲学与方法论的思想,在那个年代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五家之言,虽着墨于政治,或主张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或讲究无为自然、天道自行,但其中所表达的管理道理,对于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此之时,科技进步,信息发展。21世纪的今天,经过古今中外的商业演化,涌现出许多管理学著作。其中尤以彼德、德鲁克最为瞩目。然则,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等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在中国儒、法、兵、道家典籍中总能找到丝丝印象。而在西方传为经典的X、Y、超Y理论及日本的Z理论,早已在彼时的孟子、商鞅、荀子、韩非等人的人性本善本恶的争论里有所体现。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儒、法、兵、道家思想,蕴含着无尽的管理渊源。如何从这座宝藏里发掘出适合现代企业管理之道,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

笔者以为:综合古今中外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辩证分析其中异同,管理的终极方略,可归纳为儒、法、兵、道家思想大融合,具体体现为儒为本、法为用、兵为锋、道为基四个方面。一家之言,简述如下:

一、儒为本——以人为本,建立规范,加强教育,重视人的作用。

儒家,由孔子创立,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作,主张以人为本、王道仁政,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仁治、礼治、德治和人治。

1、仁治。所谓仁治,以“仁”为核,讲究“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应以人为本,关心客户与员工,注重换位思考。

“仁”,即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就是正视人性优点与弱点。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都对又都不对。人性,辩证的看,本善亦本恶,既有善端,又有恶端。“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是“仁”的根本要求,儒家以为,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有爱人之心,不仅爱自己,也爱他人,而要做到“仁者爱人”,就必须“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制规范。

在管理中,企业客观看待人性至关重要。看到人性中的善端,就能信任、授权和奖励,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看到人性中的恶端,就能约束、监督和处罚,让人们自我约束、克服怠惰、避免堕落。“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求企业有社会责任感,不仅关心自身,也关心客户、关心员工,强调管理的换位意识,充分从客户和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2、礼治。所谓礼治,就是建立国、家道德行为规范,以之为纲,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它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做好全面规范化管理,强调文化体系建设,用“礼”规范员工行为。

儒家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主张“为国以礼,礼让为国”,强调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皆有区分,“使人各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在管理中,“礼治”就是进行全面规范化建设。笔者以为,“礼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包括企业组织架构明晰、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工作流程简便高效、员工位责权利清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等。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规范化的五个层面,即括组织规范化、流程规范化、制度规范化、文化规范化、信息规范化五个方面。

3、德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提倡教化,反对“不教而诛”。它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注重员工培训、制度宣导和文化统一,用培训和文化辅助管理推进,以德服人,从而达到最大管理效能。

儒家继承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张依靠礼义道德来教化人们,唤醒内心之反省,使之日趋于善。同时,还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六德(仁、义、礼、智、信、忠)、六行(孝、友、娣、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管理中,讲究德治,就是注重价值观教育,强调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培训与宣导,寻求员工的意识认同和自我约束,以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从而有效推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一种比强力推进、简单奖罚更为有效的方式。

4、人治。儒家主张“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认为管理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者的好坏,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有治人、无治法”。它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对人力资源高度重视,确保人岗匹配、贤者当位。

在管理中,诚如儒家所说,人治不可避免,因为凡事皆须由人完成。正因如此,人的重要性才不言而喻。“人治”,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认识和发掘人的作用。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建设,注重职岗体系的完善规划,注重激励措施的综合运用,做到人岗匹配,以使人当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此外。儒家是一种入世治政之说,不消极、不逃避,正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其“人治”中的积极因素尤显可贵,值得现代管理借鉴。

二、法为用——以法为纲,用法治作为手段,推行全面规范化管理。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郑国子产铸刑鼎,颁布成文法;到战国初期吴起、李悝变法,法家始盛。法家分法、术、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人物。法治以法为核,讲究依法行事、事断于法;术治重在吏治,讲究因任授官,循名责实;势治,以势为要,讲究握法处势,法势结合。战国后期,韩非子集法家三派之大成,强调法、术、势三者兼具。法家以《法经》、《韩非子》、《商君书》为代表作。

综合来说,法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以法为纲、事断于法、法由一统、以法为教、不法常可。

1、以法为纲。法家强调“法者,国之权衡也。……法令者民之命也,而治之本也。……以法治国,则举措出已。”在法家看来,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具有“定分止争”、“兴功禁暴”的作用。它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建立起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利,并协调统一。

“以法为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法”不同于“礼”,不仅是行为礼仪方面的规范,更是企业的整体法度,是“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手段。

在管理中,首要之事应是建立企业之“法”。管理实践中,华为有《华为基本法》,华侨城集团有《华侨城宪章》,都是“以法为本”、建立法治的最好例证。而其他更多的企业,也无一没有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

“以法为本”,要求法度严谨。要让“法”真正做到“定分止争、兴功禁暴”,就要求企业建立起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规章制度,明确企业中的职能分工。法度严谨,就是要求法理慎密、衔接周到,要求职、责、权、利四位一体,无所偏废。

2、事断于法。法家主张“事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主张法无贵贱,法外无恩,以法作为治国的惟一工具和惟一标准。它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以“法”为准,大小事宜,依“法”而行,而不能随心而治。

法家认为“事断于法,国之大道也。……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群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释法治而任心治,尧舜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适当。”也就是说,人治不如法治,因为人治没有一定标准,随心而定。如果“事断于法”,就可“怨不生而上下和”。

在管理上,由于人存在主观上的裁量与偏见,难免失真,标准不定。因此企业应以“法”为准,建立客观、量化的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

3、法由一统。法家主张“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法加乎奸令者也”,即法令必须由官府制定。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构建组织架构、订立标准化流程、制订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时,应该统一规划、严格职属,不可政出多门。

法家主张“法由一统”,强调政出一门,由官府统一管制。“法由一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其他人不得篡夺;二是法度统一,全国各地适用同样的法律,即“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在管理上,企业亦应统一规范化管理,必须有专门的规范化管理部门。这样,才能保证规范化的全面性、严谨性、统一性和实时性,才能最大程度上将规范化管理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4、以法为教。法家指出制定法令必须明白易懂,“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然后“布之于百姓”, “使卑贱莫不闻之”。同时,“燔《诗》《书》而明法令”,“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言谈者,必轨于法。”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在进行规范化管理时,行文应该简洁、易懂,将相关信息予以公开、透明,周知大家。同时加强培训和宣导,摒弃与法冲突的东西,

法家将“以法为教”作为一种推行法治的重要手段。“以法为教”,有二方面内容:一是公开透明,周知大家,以便于遵从行事,二是思想统一,排除杂念,以专心其事。

在管理上,企业对规范化管理的内容应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宣导。更为重要的是,与规范化冲突的其他内容,都应该加以摒弃和消除,以免影响规范化管理的效果。

当下的管理实践中,许多企业在保密方面做得很严密,严格控制上外网权限,关闭U盘接口功能,安装摄像头和电话装置进行言行监控……尤为重要的是,如华为等企业,高度重视员工培训,注重企业文化和制度的宣导,讲究企业精神的塑造与培养,凡与之相左的则一律清除。

5、不法常可。法家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时宜则有力”。法无常可,须应时而变。它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如组织架构、职能分工、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等,都应依时而变、动态管理、实时更新,使之与实情相符。

法家认为“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法家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锐意改革。他们提出“不法古,不循今”、“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时代在变,形势在变,人心在变,一切都在变。“法”亦需应时而变。管理上,各种措施都应顺势而变。企业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管理。组织架构随情而变,职能分工应需而调,工作流程时时优化,规章制度多为损益,行为规范常有更新,这些都是为必要。

三、兵为锋——以兵法为指南,讲究策略,注重战术,务求战必胜、行必果。

兵家,以孙子为首,诸吕尚、吴起、孙膑、白起、项羽、韩信、诸葛亮等,创造了许多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如牧野之战、阴晋之战、围魏救赵、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等。兵家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为代表作,阐述了极为宝贵的管理思想。

归纳来说,兵家思想主要包括安危论、谋攻论、胜战论、速决论、虚实论、情报论等六个方面。

1、安危论:兵家主张居安思危,谨慎对待战争。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没有一劳永逸,应居安思危,关注变化,即时应对,审慎决策。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应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管理亦应如是。

2、谋攻论:兵家主张战争应讲究谋略,主张从全局出发,多方考量,周密谋划。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应多用谋略,以智取胜,力求多赢,用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

《孙子兵法》云“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从管理上看,谋攻即是智取,避免自身损失,取得最大收益。现代商战诸多案例都无比鲜活地证实了这点。推进管理措施,也应讲求谋略,尽量寻求认同与支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慎用强制力,减少管理阻力。

3、胜战论:兵家主张胜战,认为消耗战不可打,应力求歼敌,从而获取资源、鼓舞士气和支持战略实现。同时,认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强调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给管理的启示是推行管理应高度重视,稳扎稳打,看准机会,务求成效,。

《孙子兵法》云“故智将务食于敌,……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立下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毛泽东军事思想亦讲求“持重待机,战则必胜”,讲究力求打歼灭战,而不是消耗战。胜战论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强调准备充分,形势有利,自身无疚;二是争取取得主动地位,获取战利品,以补充消耗,增长实力。二是提振士气,增强信心。三是有力支持整体战略的实现。

在管理上,讲究胜战,就是推行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行动谨慎,严谨务实,注重实效,要敏锐把握住管理时机。彼德.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速决论:兵贵神速,是兵家首重之语。速度,是产生力量和把握先机的关键因素。只有先人一步,才能占据主动地位、以逸待劳;只有速战速决,才能避免久则生变、减少消耗、战略制胜。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应讲究速度,注重效率,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取得收益。

《孙子兵法》云“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之所以讲究速决,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资源上考虑,久则消耗大,二是从先机上考虑,只有速决,才能掌握主动权,三是从精力上考虑,只有速决,才能以逸待劳,四是从锐气上考虑,只有速决,才能士气高涨,避免惰归。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市场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更重要是快鱼吃慢鱼。因此,在管理上,必须注重效率,讲究速度,力争速战速决。

5、虚实论:兵家由来重视虚实,讲究形势,主张因敌而变,奇正结合,集中兵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应察情观畔,审时度势,虚实结合,出奇制胜,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集中资源办大事、办要事、办好事。

《孙子兵法》云“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又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有禁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煅击卵者,虚实是也。”毛泽东军事思想亦讲究“游击战争,出奇制胜;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打弱敌,后打强敌;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因敌施策,横扫残敌;牛刀杀鸡,攻其一点”等。

在管理上,讲究虚实,就是要察情观畔,审时度势,顺应形势,因敌制变,避强就弱,避实击虚,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抓住关键,集中资源,务求成效。

6、情报论:兵家重视情报,强调用间,强调知己知彼方能百胜百胜,认为虚实、形势所体现出来的都是情报,情报是胜战的关键因素。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多方收集信息,加强情报管控,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为决策提供依据。

《孙子兵法》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管理上,只有充分收集全面、详实、准确的信息,才能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要收集好管理信息,分内外二种情况,内部信息应建立完善、畅顺的信息系统,外部信息应充分建立收集渠道,包括使用商业间谍。

四、道为基——以客观为基础,尊重规律,追求主客观辩证统一,做到无为无不为。

道家,为老子所创,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作,主张无为。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道法自然、相对主义、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四个方面。

1、道法自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有其客观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道,而道源于自然、寓于自然,故道法自然。给管理的启示是推行管理应以客观为基础。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早期体现。道家强调“道”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源于自然,是一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运行的自然规律。

在管理上,“道法自然”要求我们应以客观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而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尤其是不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管理措施不可急功近利,不搞“浮夸风”,要实实在在去做好工作。

2、相对主义: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其运行规律都是相对的,无为即是有为,无用也是有用,二者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辩证看待管理,决策行动时应多方面综合考量,而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进行管理。

道家思想中含有大量辩证法观点,如“反者道之动”,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统一,并相互转化,“有无相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管理上,相对主义要求我们不可片面、孤立、静止的看待问题,而应该学会全面、联系、动态的思考,从而多方面综合考量,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天人合一: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给管理的启示是推行管理应追求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对主观能动性不夸大、不贬低,让管理行为符合管理规律,做到合法、合情、合理。

道家的“天人合一”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是一致的,主观源自客观,认识源自实践,主观认识应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在管理上,讲究“天人合一”,就要求企业在推行管理时应不断探索和认识管理规律,使自身的管理行为符合管理规律。体现出来,就是管理行为要合法、合理、合情,不夸大、不贬低主观能动性。

4、无为而治:道家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主张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管理。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应顺其自然,处事低调,懂得授权与集权,各司其职,不擅自越级、越权,力求以最简单、最自然、最朴实的方法进行管理。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探索规律越多,就会对规律了解越多;对规律了解越多,人为就会越少,以至无为达到顺其自然,而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人为;治理天下应该不干扰它自身运行,如果人为干扰,就不能治理好。

在管理上,讲究清静无为,就是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返朴归真,用最简单、最自然、最朴实的方法进行管理,不妄为、不胡为、不折腾,从而减少内耗,消除障碍,提高效率,达成目标。

由于儒、法、兵、道家思想各有优劣,互有短长,单一而论,都将失之片面,是以上述四个方面应综合辩证来看,儒为本、法为用、兵为锋、道为基,绝非孤立存在,而应相互连贯、互为补充、辩证认识、融合使用。

首先,各家思想均有互通联系之处,相互连贯,互为补充。真正而言,它们并没有根本的冲突,都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道家道法自然,是指导管理的最高理论。它是儒、法、兵家思想的更高渊源,其中透露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从根本上把握事物本质,洞察管理精髓,是避免管理陷入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指南针。

儒家以人为本,是展开管理的根本理念。失之人本,管理就会误入歧途。法家、兵家也都以人本为出发点,强调把握人性,依据人性作出具体的管理行为。而道家“清静无为”,则是从更高角度去看待人性。

法家以法为纲,是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只有以法为纲,才能为管理建立秩序。道家“道法自然”,是自然之法;儒家“为国以礼”,是道德之法;兵家兵书战策,是用兵之法。法,立于法而出于法。各家思想,其实皆有法度,皆以法为纲。

兵家以兵为锋,是推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道家“无为”,谓“上善若水”;儒家“仁义”,学水之品格;法家法治,依法顺势用术。其中过程,俱推崇兵法、运用策略。

其次,各家思想似都有偏颇之处,甚至形成观点对立。这与各自侧重点有关。根本上讲,实质都是相通的。就现代管理而言,如果加以辩证认识,就能做到融合使用。

道家清静无为,非听之任之,而是顺其自然,讲究不妄为、不胡为、不折腾。这合于儒家 “有为”。有序则无为,无序则有为。管理之有为无为,以秩序构建为要。

儒家以人为本,非估息纵容。本恶为人性弱点,本善为人性优点,看似对立,实仅角度不同。管理之人本善恶,就是要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控制人性弱点,激发人性优点。

法家讲究法治,亦主张激赏。法之制订,从人本出发,依据人性善恶,建立法制。儒家讲究礼治,亦认同约束,即礼教规范。礼与法是管理两面,结合起来就是隆礼重法。

儒家讲究德治,反对“不教而诛”。法家讲究法治,反对“不宣之法”。二者都主张教育,只是儒家重礼德,法家重法制。管理,就应该注重培训与宣导等,让制度规范公开、透明,让文化礼仪、道德操行等都得以宣扬。

兵家讲究制胜,亦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这是儒家“仁义”体现。兵家讲究军纪,注重策略,是法家“以法为纲”体现;兵家讲究顺势而为、兵形象水,是对道家“道法自然”体现。管理讲究策略,就要求审时度势、虚实结合、出奇守正、顺势而为。
    最后,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辩证地将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进行联结贯通,做到以儒为本、以法为用、以兵为锋、以道为基,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佳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