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运动服哪里质量好:与慈禧“亲密接触”最后一人讲述东陵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0:44:49

与慈禧“亲密接触”最后一人讲述东陵之谜

2010年11月12日15:29腾讯读书我要评论(13) 字号:T|T

  文章摘自:《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王晶晶 丁子
  原题:《与慈禧“亲密接触”的最后一人》
  版次:2010年第24期
  本书简介: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45分),紫禁城出了一件大事——统治大清朝48年、两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去世了,终年74岁。慈禧死后,被葬在早已修建好的菩陀峪定东陵(今河北遵化清东陵内)。这位权倾天下的“老佛爷”生前绝对想不到,下葬20年后,她的陵墓就被军阀孙殿英盗掘,自己也被抛出棺外暴尸数十天;她更不会想到,又过了56年,会有一位普通的学者和同事们一起打开棺木,为她清理遗体……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45分),紫禁城出了一件大事——统治大清朝48年、两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去世了,终年74岁。慈禧死后,被葬在早已修建好的菩陀峪定东陵(今河北遵化清东陵内)。这位权倾天下的“老佛爷”生前绝对想不到,下葬20年后,她的陵墓就被军阀孙殿英盗掘,自己也被抛出棺外暴尸数十天;她更不会想到,又过了56年,会有一位普通的学者和同事们一起打开棺木,为她清理遗体。

这位学者,就是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现年64岁的徐广源。8月26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访问了这位自称是国内“最后一个与慈禧有过‘亲密接触’”的清陵研究专家。

与清东陵的不解之缘

徐广源个子不高,穿一件普通白色T恤,手腕上那款“上海”牌手表,据说已跟了他整整30年。因为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生于1946年农历二月初一的徐广源一直觉得,自己似乎与皇室有着不解之缘。站在自家的二层小楼上,他指着西南方向对记者说:“这里与清东陵的最边缘也就四五里地,我们就站在龙脉上。”说起清东陵,徐广源中气十足,眼睛里透着兴奋。

徐广源是土生土长的马兰峪人。从200多年前起,马兰峪就因为守着清东陵而被称为“京东第一镇”,名声远播。清朝皇陵分布在三个地方,辽宁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其中,东陵规模最大,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孝庄、慈安、慈禧等15位皇后及136位嫔妃、1位皇子。马兰峪人多为满族,且主要是大清守陵人的后代,徐广源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来自外乡,是位读书人,不但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医、古建筑等也都有研究。

徐广源记得,自己四五岁时,父亲就常带他到东陵溜达,告诉他地宫里埋的是谁,皇帝、后妃有哪些故事,陵墓里有多少珍宝……说来也怪,年幼的他不但对陵墓毫不恐惧,反而充满了好奇。看到道光陵旧址的大坑边有两只赑屃(音同“碧戏”,形似龟,用来驮载石碑),小广源就问父亲:“为什么坑边有两只大王八?”父亲风趣地说:“来喝水的,水干了,它们回不去了。”

神秘的殿堂、静谧的墓园,常让徐广源流连忘返。在遵化读高中时,一有时间,他就带着外地同学回家、逛皇陵,管吃管住,自己还当解说员。他讲的故事,让同学们如痴如醉。

抄出来的功底

“文革”爆发后,徐广源离开学校,回乡务农。娶妻生子后,他的日子过得很苦。为了养家,他不得不到山上去砍柴,再背到集市上卖。但他对清东陵的兴趣丝毫不减。背着百十斤重的柴走在山路上,他还不断默念:“慧、惠、勤、平、密、成、宣、定、良、宜、荣、马、蓝、布、伊、新、袁、尹、文、常、勒……二、七、九、十一、五……”前面的21个字,是康熙景陵的妃园陵中11位妃子、10位贵人的封号,后5个数字,则是乾隆裕陵的妃园陵中每排宝顶(坟头)的数目。

徐广源还有一个特殊爱好——抄。只要有时间,他就背起书包,四处找石碑、抄碑文,一抄就是大半天。有人好奇,跑过来看,最后总结说:“这个人有病!”

一次,徐广源要去抄写慈安陵神道碑,把门的小伙子死活不让他进,他就软磨硬泡。小伙子被磨得没办法了,答应去和管事的说说,可领导就是不同意。小伙子后来偷偷跟他说:“你等着,我替你抄去。”许多年后,徐广源调进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后改名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工作,当年那个不允许他进门的领导说:“我当时还以为你要去陵墓边的果园偷苹果呢。”

对于“抄”这个习惯,徐广源解释说:“我上学时就喜欢抄写,除了古文,物理定律、数学公式都抄。抄一遍,能顶上背好多遍,还能增进理解,练习书法。”他拿出自己1964年抄录的清宣统皇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给记者看,“这在当时是禁书,买不到,我就抄。”整整三大册,43万钢笔小楷,526页,每册都用牛皮纸做了一个封面。纸张微微泛黄,但每字每行都整整齐齐,没有一个墨点、一个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