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陈氏太极拳演练技法两论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1:57
一、论“泛臀”
    “泛臀”一词是陈式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在其他的太极拳书中很少出现.能正确解释的少之又少。“泛臀”一词一直是陈家沟历代练习太极拳的口传词汇.若按武侠小说的描述可谓玄不可测,秘传之秘诀。我从小在陈家沟长大.久受陈家先辈的太极拳熏陶.现根据陈氏第十八代太极拳宗师陈照丕、陈照奎两位族舅的亲传口授和自己五十年练习教授太极拳的体会.将我理解的“泛臀”定义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泛臀”

    凡练陈式太极拳套路.无论是老架七十二势、新架八十三势、小架七十二势还是二路炮拳.都是由一招一势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练习套路。套路要求立身中正.节节放松.上下相随,一气贯通,一招连一招,一势接一势,一遍又一遍.连绵不断地去练习。知道了练习法,要想达到太极技巧的水平,必须懂拳理。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有动静。陈家沟太极拳是根据中国古老的太极哲理结合百家武术之长整理创编的.所以太极拳也称“阴阳拳”。一动分阴阳.阴阳为虚实。“泛臀”就是陈氏太极拳中最细微的虚实变化。虚变实,实变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高级技巧。所谓“泛臀”.也就是虚实换中松胯所产生的细微的腰臀的动作变化。

    如老架一路七十二势,有千次之多的虚实变换.在虚实变换中产生了细微的“泛臀”技巧。“泛臀”可以分左、右、后三个方向,臀分左右臀,泛臀可不是翘屁股。比较明显的如揽插衣.有三次虚实变换。就有_一次“泛臀”的表现。最后的一次虚实变换:开右手,腰向右转45度,左腿由实变虚,重心移右,为右弓步,成右实左虚,同时。腕、肘、肩、胯松沉,定势为揽插衣。在定势时,手、肘、肩放松下沉.右实左虚.右臀松沉成了窝形。“松胯”是松左胯成窝形,腰向左转回正面,右臀在腰、左胯、左臀的推挤下自然而然向右泛。单鞭定势是重心由右向左移.成左实右虚,定势时腰微向转回正面,松右胯成窝形,臀向左泛。这就叫“泛臀”。其动作细微.在前面看不见.只有在后面(背后)观察才可看清楚。无论虚实变换的高低、动作的大小.都会产生“泛臀”现象。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坐裆、堂裆等错误。“泛臀”就是松虚腿之胯,腰向松胯方向转动。臀部则向实腿上泛。也就是松左泛右,松右泛左。转腰、松胯、泛臀三部合一,方可一气呵成。

    (二)为什么要“泛臀”
    练习太极拳为什么要“泛臀”呢?因为陈式太极拳是螺旋缠丝的圆的运动.“泛臀”可使太极圈不颓不亢,不凹不凸.圆转自如。练时要虚实分明,不论架子高低,都要运行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可忽高忽低。拳论讲:没有抽拽之形(来回直线),没有提拔之意(忽高忽低)。“泛臀”时身体不易起伏.下盘就稳同扎实。“泛臀”时双胯要始终放松成窝形.使丹田之气降于涌泉,运于周身。“泛臀”不仅在虚实变化圆转自如和节节放松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技击用法上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高级技巧。“泛臀”在技击上不管是松左泛右.松右泛左还是松前泛后均可使用“臀靠”.“臀靠”是在两腿沉稳步法灵活的功底下.将气运至臀部用臀来发挥威力的。“臀靠”有左臀靠、右臀靠、后臀靠。贴身使用。“臀靠”可破坏对方重心,威力巨大.有“贴身用靠无处走”之佳话。将步伐和“臀靠”结合使用更是技击的高级技巧.势不可挡。“泛臀”在蓄(柔劲)发(刚劲)相变的一刹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防御变进攻,从虚变实,都有一个“松”的过程,这就是“蓄”的松胯,转腰、泛臀,前腿弓后腿蹬,身手一起向前攻。这种快如闪电的发劲虚实变换极快.叫新折叠劲.也叫迭法。迭法有“泛臀”之意,不见“泛臀”之形。“泛臀”。陈氏太极拳之妙也。

    二、论“不丢不顶”
   .
    “不丢不顶”一词是太极拳理论中常见的一种术语。何谓“不丢不顶”?这个尺度也很难掌握。但练习陈式太极拳者都知道松柔圆活.舒展大方,动作协调.顺其自然.以腰为主的螺旋缠丝运动。陈家沟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陈氏太极功.巧在一圈中,若得太极妙,勤、学、苦、功、恒”。太极拳的巧妙变化就在一圈之中。练得“圆活自如”.就是“不丢不顶”。不过真正要想达到“不丢不
顶”的合格标准.需下几年的功夫。

    练习陈式太极拳怎样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不丢不顶”的技巧。这是大家梦寐以求的,首先一定要持之以恒地苦练.在苦练的基础上听从老师的正确指点。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不丢不顶”的练习窍门.再反复地研练多次地实践去达到“不丢不顶”的水准。

    太极拳是“棚劲”拳.是在意识指导下.以螺旋缠丝运动以意行气.以气摧形.将丹田之气运于周身.达与四稍.通过呼吸使在体内产生强有力的弹性和韧性.这种弹性和韧性的力就是“不丢不顶”内在的高级技巧。

    我们要练好“不丢不顶”.掌握“不丢不顶”。在圈中找窍门。陈式太极拳一动无不动,无处不缠丝。不管顺缠与逆缠.大缠和小缠都是一圈。“要想拳练好.圈一定练小”。圈要想小。怎样练好?要先练大圈再中圈再到小圈。大圈的练习.首先要符合太极拳技击的合理性,圈的圆转的尺度只有是最适易的、最合理的,才能不卑不亢,不凹不凸,不丢不顶。圆转自如。我们练习太极拳时手腕胳臂(手、肘、肩统称)身腰胯,都是以外引内.以内摧外。不管是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摧腰向内转.或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向外转.都要符合武术原理。

    大圈应有尺度有规格地进行练习.首先练太极拳立身中正。如单鞭,两臂成弓型,以腰脊为轴心,鼻子为中线.左右弓步为一条线.不管左手或右手向内或向外都要上护头下护裆.手上转与头部与眼平.手向外棚距离头额有一尺之远.手下转与裆部中间有一拳之隔空间.此圆为侧立圆.这样转法可护头护裆,始终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手左右转动应舒展大方。一条线以鼻子上下为中线.从意识上就产生了左右90度的角度.不管单手与双手转圈.左右两边外开不可超出85度.成弓型即可。向内转与胸前.拇指不可超出中线。腰的转动也有一定尺度。拳论讲:“松胯转腰.其实腰转就是腰胯一起转动,相互协调。双足不动,腰左右只转动45度.若想腰角度转大,可动步.调步。步、腰一起转动。这样腰的转动方法始终可使胯保持放松成窝状.呈关节灵活、“不丢不顶”之表现。手、腰的运转路线、尺度、规格有了,再反复地长期的练习.初练时由于关节的不灵活.腿上的力量不够,圈转得不圆,出现僵、滞、停、扁,腿、身H{现酸、痛等现象。这是练武者必经之阶段.久而久之就会顺起自然,“不丢不顶,圆转自如”。正是“千回万转多多演,功能熟时巧自生”。

    总之.“不丢不顶”是不要走两个极端.运行超出了范围为“顶”.运行不到位为“丢”.“不丢不顶取之于中”其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