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考核标准:为心灵拂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3:19

为心灵拂尘
  我们的心灵,是蒙着很多灰尘的,比如,浮躁,油滑,懒散,冷漠,偏执,狭隘,仇恨,逃避责任,自我中心,等等。久而久之,我们的心成了一片干涸的沙漠,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其实,我们对这样的生命状态已然感到焦灼和无奈。
  脸上有灰尘,要洗掉,而心上有灰尘呢?当然更要洗掉。
  那么,拿什么来洗涤心灵滋养心灵?读书吧,读书是最好的。  
  读一本好书,就是引来一泓清泉浇灌心田,读一则好故事,就是开启一片阳光照亮人生的房间,就是身入芝兰之室,头顶灿烂星天。于是,灵魂不再漂泊和彷徨,精神不再挣扎和流浪,情怀变得纯洁和高雅,生命沉静而又飞扬!
 
  1、沉香与木炭            2、差不多先生

             沉香与木炭 (林清玄)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的前途。虽然他有庞大的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他想,与其留财产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
     他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经过艰苦的拼搏才有今天。父亲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青年,激发了他奋斗的勇气,于是他立下誓愿:如果不找到宝物决不返乡。
     青年打造了一艘坚固的大船,在亲友的欢送中出海。他驾船渡过了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达十余米,在一片雨林中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木,经过一年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会散发出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中,它不像别的树木浮在水面,而会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啊!
     青年把这浓香无比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这使他非常烦恼。偏偏在与他相邻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信心终于动摇了,他想:“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会儿就卖光了。青年非常高兴,得意地回家告诉他的老父。老父听了,忍不住落下泪来。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粉屑,价值就会超过一车的木炭。
     这是佛经里释加牟尼说的一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两个智慧:一是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
     二是许多人虽知道希望成为圣贤是伟大的心愿,一开始也有成圣贤的气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力气,最后他就出卖自己尊贵的志愿,沦落成凡夫俗子了。  
     人生最大的缺憾,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傲。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因此,佛陀说: 一个人战胜一千个敌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  

握住生命中的“沉香”
    我们当然知道那一车沉香的价值,那本来可以成为这个人一生的幸福的,为什么?因为幸福站在他面前时,他并不认识它。
    幸福,那也需要认识吗?当然,光彩夺目的是幸福,暗淡无光的未必不是幸福;人人向往的是幸福,无人注意的未必不是幸福;属于他人的是幸福,属于自己的也未必不是幸福,倘若一不留神,对幸福看走了眼,我们便有可能犯“沉香木炭”的错误。
    美国的淘金热兴起时,一位青年卖掉了自己的农场,兴冲冲地赶往西部。九年后,他空手而归,却发现被卖掉的农场上车来人往,这就是著名的门罗金矿。在这位青年与新农场主交换契据的那一刻,他看到了别人的木炭,丢掉了自己的沉香。
    其实,认识幸福并不困难。它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点自信,一点执着。当众多科学家都高举实验物理的旗帜,一股脑地扎进实验室时,爱因斯坦却端坐于图书馆中,一心一意地搞他的理论物理。最终,相对论的诞生,证明了理论物理研究正是属于爱因斯坦的沉香。
    常常想,“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为什么幸福的人就不能有不同的幸福呢?难道这个世界上的幸福都只是一个形状,一种规格吗?不,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幸福,我们缺少的,也许只是发现它的眼睛,认识它的心灵。
    我们不能富甲天下,挥金如土,那就让我们轻轻松松,过闲适的生活吧;我们不能权倾一时,名利双收,那就让我们平平淡淡,过安乐的生活吧;我们不能的事太多了,为此而烦恼忧愁却大可不必,因为那本来就是不属于我们的心腹,当我们为“失败”而愁苦时,当我们被别人的光芒笼罩时,当我们对别人的幸福艳慕时,审视一下自己的所有吧,也许那一直被你忽视的当作木炭一样的东西,正是你生命中的沉香。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历史上,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一个差不多先生……

细节决定成败
   
    故事一:一位公司经理,他有一个恶习,就是不管在什么场合,一到得意处,便不自觉地抠自己的鼻孔。一次,在与合作方进行有关合资立项的谈判,双方谈得非常顺利,马上就将进行到签字生效的程序了。可是就在这时,这位经理旧病复发,得意忘形,手指不自觉地便伸进了鼻孔。这位经理一边与谈判方老总谈笑风生,一边肆意地抠着自己的鼻孔。这个动作被对方老总注意到了,并皱起了眉头。
    五分钟以后,这位经理大人依然在继续着自己的动作。对方老总立即阻止了正要往协议书上签字的双方代表,随后表示,这份合作意向还需再重新探讨,然后领着自己的人扬长而去,留下这位经理及莫名其妙的谈判人员。合作就此以失败告终。
事后,有人问那位扬长而去的老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在关键时刻阻止了协议签字的。这位老总的一席话传到参加谈判的人员耳中,简直令他们不敢相信。
  那位老总说:“在那样庄重的场合,对方的经理先生竟然当着客人的面抠自己的鼻子,而且肆无忌惮,说明经理先生的素质是非常低的。经理的素质如此之低,其手下的员工的素质也便可想而知了。与低素质的人合作,是要冒极大风险的。我们不愿意拿自己的资金来冒这样大的风险。”

     故事二:200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难道我们连螺丝钉都拧不紧吗?》的文章。黄河小浪底水电站是中国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它依靠世界银行贷款引进国外机组,一组是100%国外进口,二组是90%,三组是80%,后面就是国产化了,所有的机组安装到位,最后一运行,国产化程度高的那三个机组,全部漏水,然后停下来开始检修,三个月后算一笔账,一个机组是300万的效益,一停就是一个月,结论让所有人哭笑不得,不敢相信,全部都是因为螺丝没有拧紧造成的——有的没有垫子,有的根本没有螺丝!
    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的潜识里认为,螺丝紧不紧,要不要垫子,甚至要不要螺丝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工作质量水平是他们可以接受的。


    故事三:在日本东京有一家外贸公司,它与英国一家公司有着贸易往来。英国公司的经理经常需要购买从东京到神户的火车票。很快,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神户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时又总在左边窗口。这位经理询问日本公司的购票小姐其中的缘故,她笑着答道:“车去神户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富士山在您的左边。外国人大都喜欢富士山的美丽景色,所以我特意为您安排了不同的座位。”这位英国经理十分感动,他立即把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从50万英镑提高到200万英镑。
    在他看来:作为这家公司的一个普通的职员,对于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够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这样的公司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