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中传奇国语迅雷下载:中国曲艺社区|相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41:31
传统二人转(蹦蹦)艺谚行话
一、艺谚

 

一人扮多角,神分身不分。二人扮一角,身分神不分。

一做人,二讲义,三打基础,四演戏。

一句不到,听众发躁。

一方水土,一方唱法。

一方水土一方唱,入乡随俗不能忘。

一句邪,矮半截。

一替一句,不能俩味;上问下答,得接好茬。

一年练出个包头的,三年练不出唱丑的。

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打(板)手生。

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

山三四十分不开,老乡保准不明白。

    (注:指对“山”、“三”、“四”、“十”等字音的平、卷舌不分,演唱时难达词义,观众听不明白) 

上台如猛虎,下台似绵羊。

上装的领,下装的捧。

上装走高,下装走矮。

上装要头紧脚紧身子稳,下装要头紧尾紧,要准要哏不要艮。

口跟相,相跟口,最忌两下扭。

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分包赶角,装啥像啥。

与虎同眠没有善兽,与凤同飞都是俊鸟,和熊瞎子在一块是一对大母熊。

不怕包头的丢,就怕唱丑的羞。

不学一帅,就学一怪。

不怕人笨,就怕不问。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不实当实做,非真认做真。

不隔语,不隔音,最重要的是不隔心。

无情不感人,无理不服人。

艺多不压身,用时才随心。

艺人功夫在嘴上,快马劲头在腿上。

艺多不胀肚,多学没坏处。

艺高不搅戏,搅戏没高艺。

气出丹田,字正腔圆。

手有所指,眼有所顾;手到眼到,眼到人到。

心中有点儿,张嘴有板儿。

为人从艺要正经,不能尽扯埋汰事儿。

为人讲道德,唱唱讲艺德。

文武老生,青衣花旦,身子一转,说变就变。

丑是叶,旦是花;绿叶扶红花,玩艺儿不白瞎。

丑不丑,宜合手;齐不齐,一把泥。

边儿是边,棱儿是棱儿,拖泥带水唱白扔。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可以三天不吃饭,不能一日不练功。

旦攻唱和浪,丑攻口和相。

旦讲稳中浪,浪中稳;丑讲笨中巧,丑中美。

四声字音唱不准,发声吐字必含混。

包头的一条线,唱丑的一大片。

包头的是棵菜,全凭丑来卖。

包头的讲究浪中稳,稳中浪;唱丑的讲究精中傻,傻中精。

甩腔憋足劲儿,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

宁唱欢了,别唱蔫了。

宁说玄口,不说险口;少说废话,多说笑话;脏话粉话,别出嘴巴。

台前站一站,台后一身汗。

台下不流汗,台上没人看。

出口不脆,卯劲白费。

有哏不要说在一块口上,有艺不可用在一出戏上。

有情能出戏,无巧不成书。

有劲使在地里,有艺使在戏里。

在台上有台缘,在台下有人缘。

在家练功如有千百观众,登台演出如入无人之境。

老包头的下场怕蔫,小包头的下场怕欢;没有一欢不显一蔫,没有平地不显高山。

当地人说当地事儿,当地事儿用当地词儿,当地词曲当地味儿,当地事儿唱给当地人儿。

吐字归音,句句听真。

吐字不真,如钝刀杀人。

吐字不清,好唱白扔。

会唱的,把人唱醉;不会唱的,把人唱睡。

名唱手身上都有宝,靠你发现靠你找。

多经一师,多长一艺。 

字是骨头韵是肉,板是老师傅。

字要重,腔要轻;字要刚,腔要柔。

好听不好听,先听头一声。

好听不好听,专听头一声;是味儿不是味儿,品品头两句儿。

观众不顺耳儿,演员白张嘴儿。

来了三声好,走了好三声。

扭着手身不抖,摆扇靠腕不靠肘。

男怕《寒江》,女怕《摔镜架》。

没有腕子功,手绢耍不精。

快板忌板板黑,慢板忌板板堆。

快如鸡叨米粒儿,板儿是板儿,字儿是字儿。

词句准,不掉板;吐字清,不连线。

拉弦的跟着演员走,托腔保调是好手。

学唱丑,先练口。

学会《大纲鉴》,有朝有代念一遍。

学会《大西厢》,唱玩艺儿就不糠。

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要想说好口,就得肚里有;要想肚里有,就得四处走。

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要当好唱手,就得四海走。

要唱《双锁山》,小曲有万千。

哪家都有老少辈儿,哪家都有姐和妹儿。

哪有名师往哪跑。

说口瓤子厚,一口咬不透。

说口说口,奔个辙口;一奔辙口,自然就有。

说唱做舞,以唱为主。

说千道万,以唱当先。

说不出口的不说,唱不出口的不唱;演不出手的不演,不是人的事不干。

破《西厢》,乱《盘道》,没底儿的《蓝桥》。

紧唱字儿,慢唱味儿,不紧不慢要唱劲儿。

积财千万,不如有艺在身。

浪一出不够你唱十句。

酒要少吃,艺要多知。

粉口春口,不可出口。

谁有找谁学,谁好向谁学。

谁的见识多,谁的嘴会说;要想嘴会说,多唠庄稼嗑。

敬师如敬父,爱徒如爱子。

唢呐要当帮架,不是跟演员打架。

唱的好,味儿难拿。

唱不好,字上找;白不好,劲上找;做不好,眼上找。

唱的好不好,要从气上找。

唱中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美,美中有情。

唱戏不解意,吐血白费力。

唱篇吃不透,演唱必难受。

唱丑唱丑,全凭说口。

唱丑扮丑不丑,唱俊扮俊不俊。

唱丑唱丑,全仗说口;不会说口,别想唱丑。

唱好抱板儿,全在字眼儿。

唱词连片儿,甩腔到段儿。

唱在板上,走在点上;一哭一笑,做到节骨眼上。

唱哭像哭,唱笑像笑;真哭真笑,功夫不到。

唱雨有雨,唱风有风;若唱古庙敲钟,耳听山门外嗡嗡。

唱丑的肚囊宽,包头的敢搬山;唱丑的肚囊窄,包头的不敢甩。

唱好《浔阳楼》,想唱蹦蹦就不愁。

做饭怕夹生,练功最怕停。

掰瓜露籽,送音到耳。

剩饭怕馊,唱“唱儿”怕丢;丢了别出丑,赶紧说段口。

想唱好得舌尖口利,嗓好得懂五音六律,要出息得向名师学艺。

勤学出高招,苦练出绝活。

蜜多不甜,语多失言;有艺不能可一出戏使完。

慢唱似流水,快唱像咬豆。

慢板似流水,快板像爆豆。

慢唱味儿,快唱字儿,字正腔圆真够劲儿。

 

二、行话

 

一副架    上装与下装为二人转一副架。

一抹人    总在一处唱的艺人,互相知道特点。

一出唱,一垧地    言唱的珍贵,一出唱赶上一垧地了。

一碗灯油唱不了,知足了  二人转艺人教诲晚辈不要自满。一碗灯油唱不了,是说会的唱太少。

一条道跑到黑的艺人   有些艺人墨守成规, 师傅怎样教就一直怎样唱,无创造性。

一宿不解罗裙带    二人转的上装唱的好,一晚上的曲目由他一人表演,无法解下罗裙休息一下。

一人一台戏    单出头,一个演员表演曲目中所有人物,一个人唱了一台戏。

二葫芦头唱手    不成熟的艺人。

七忙八不忙    指二人转班上有七个人紧张点儿,八个人从容些。

七忙八不闲    七个人要有一个人“打双挎”,八个人分来打也不闲着。

七紧、八亏、九舒服    二人转小班七个人感到紧,八个人还缺手,九个人就舒服了。

七块板走遍天下    竹板是快板书和二人转艺人不可缺少的击节乐器,兼做手持道具,全仗竹板走江湖。七块板,指大板和碎嘴子,共七块竹板。

人低行不低    旧时认为艺人是下等人,但艺术这一行不低,不能自轻自贱。

人保曲,曲保人    有些好艺人唱任何曲子都受欢迎,叫“人保曲”;也有些好曲子任何艺人唱都不至失败,叫“曲保人”。

三大季    指挂锄、秋收之后和冬闲三个农活空闲时间。

三年浑和    “浑和”是东北方言,“红火”之意。“三年浑和”指某些年轻艺人学艺不精,只凭借年轻胡闹,顶多三年就不行了。

三季忙的班    指又种地又演二人转的班。

大道沿唱手    到处演唱的二人转艺人,见识多,会得多。

    大哭大嚎的唱手    擅唱“苦戏”的二人转艺人。

下装    也称丑。彩扮成男装的二人转艺人。绝大多数为男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过女演员演下装。

    下场不是亲人    在场上,就是家人也一样对待,不能让步。

寸地土豪    只在自己的村屯唱得浑和的二人转艺人,一离“寸地”就不行了。

上装    也叫包头的,彩扮成女装的二人转艺人,以前均为男性,民国后才逐渐有女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为女性。

上托    包头的打下装的脖颈。

上活计    也叫上买卖,鼓乐艺人把自己的表演艺术当活计、买卖。

口    即二人转“说口”。有的类似相声,有的是幽默的短句。

口技    用嘴摹拟各种声音的技巧。

子弟传子弟,越传越不济    过去教徒如不认真,一辈不如一辈。  

子孙窑    大户人家。亦指有妇女、老人、小孩的观众。

小卖弄    指一些细小的身段动作。

小零碎口    在唱里插说几句的口。

小俏皮嗑    同小零碎口。

开光    开场的第一个节目。

开场码    开场头一个曲目。

开脸先开心    艺人面部表情十分重要,但想脸上有戏,要心里先有戏。

开坯子    使徒弟初得门径。

艺人不见面,见面大有限    艺人互相闻名,说是如何如何的好,可是一见面,艺也不见得怎么好。这里是指互相不服气的意思。

艺人别讲艺,讲艺就生气    有些艺人固执己见,不能讲艺中之事,一讲就争论不休,反而生气。

艺人有外号,准是好家伙    好的二人转艺人,群众送外号。如从“顶风浪”、“人人乐”等艺名中,可见艺人的特长,前者必定是舞得妙,后者必定是逗得巧。

屯场子    在农村场院、院子演出。

不担活计    指艺人的嗓子唱多了不行。

木头老鸹唱手    多在木排市唱的二人转艺人。

天是空空膛的,到哪儿也得唱    天地之大,到处都可以卖艺。艺人在受欺压时常好说这句话。

五大家    二人转艺人分丁、郭、范、高、齐五家。

五大调(tiáo)      指吹鼓手(喷调)、二人转艺人(双调)、皮影(照调)、戏法(明调)、数来宝(单调)等五大调。也有不算“单调”,把说书的(作抟的,抟的)加在五大调之内的。说法不一。

文武场    文场指弦、喇叭等伴奏乐器,武场指锣鼓等。

分包赶角    二人转上、下装分别表演曲目中几个不同人物。

双条    又叫“双调”,即二人转,也有写成“双挑”的。

双玩艺儿    二人演唱的。也指二人转。

双出场    上、下装同时出场。

去    “扮”之意。如去丫鬟即扮丫鬟。

打通    二人转开场前的锣鼓。

打实腰    依仗真正艺术受观众欢迎。

打邪腰    依仗卖弄容貌、飞眼吊膀等讨好观众。

打边墙    词忘了,补上别的词。

打双挎    同时击打两种乐器。

打粮档子    在农村打场时演出。

东口    二人转艺人称江东艺人叫“东口”。

四梁八柱    二人转重要的曲目,指《西厢》、《蓝桥》、《浔阳楼》、《包公赔情》、《苏代陪妹》、《李翠莲盘道》、《阴魂阵》、《马寡妇开店》八个曲目。也有说四梁四柱的。

归大道沿    不论山南海北的艺人,碰到一处,不用研究,上台就唱,即能配合得好。

用嘴拱    只靠唱得好,身段等不佳。

头码    头一出戏。

半达子    不老不小的艺人叫“半达子”。

半架子    指初懂规矩的的艺人。

闪托    身体的闪、躲。

包头的扣网子,唱丑的上场子    过去的规矩,二人转上装化妆时,下装打通,上装化好妆一扣好网子,下装就上场了。

包袱班    无戏箱,用包袱皮包几件戏衣的二人转班。

尼姑奔庵儿,江湖奔班儿    言艺人外出以班为家。

他走一遍,艺人遭一场雹子    红艺人走过,一般艺人无人看了。

冬夏常青的唱手    四季均以演唱为生的二人转职业艺人。

奴才唱手    费力不讨好的唱手。有艺但不会创造的艺人。

头三天红,后三天红    依仗外表和飞眼、浪等手段红的人,只不过红几天,真有艺的红得长。

台缘    台风好,受观众欢迎。

台上红,台下红    台上红是说内行人欢迎,认为你真有艺;台下红是说观众欢迎。

老唱的    真正有艺的二人转艺人才配称“老唱的”。

老斗班    业余艺人班。

老鸹语    二人转艺人在唱抱板时,好加“啊”等字,板头红不红、黑不黑的。

老杠子    什么都行的二人转艺人,在班上如同杠子一样。

老斗作反    外行艺人唱得热闹。

老也吃碗饭,小也吃碗饭    二人转小班讲义气,只要是艺人到班就有饭吃,都能分到钱。

场子    演出的地方。

有彩    取得观众的彩声。

有,才往东走    过去吉林江东二人转名艺人多,有艺才敢往东走。

夸房瓤子    唱室内的摆设。

夸相篇儿    唱人物的相貌、头饰、服装以及兵刃的唱段。

压板凳    包头的上装后坐在彩桌后,无人点他唱,总坐着,叫压板凳。

过口的江湖人    指色艺衰退的老艺人。

扛梁    能演大节目的领衔主演。

回单    点唱完了后,再去请人点戏。

吃唱饭    以艺糊口。也叫吃张口饭。

关门徒弟    即关门徒。二人转艺人收最后一个徒弟叫关门老兄弟。

江湖道    江湖人的规矩。有时专指江湖家门的规矩。

江湖怕走    江湖人总在一个地方唱不易出息,一走就会增加经验。

齐头    当地负责演出和艺人食宿的人。

观墙皮子    看画。

好手不如合手    二人转上、下装必须合手才好。

走场    二人转中的一种双人舞蹈,与大戏班走场含义不同。

更、姐无边    更、姐指“五更”等小调,无边是说极多。有些二人转曲目中小调极多。

杠梁    即台柱。班里艺最高的艺人,

抗看    (观众)看不厌。

投班如投胎    刚一到班,很难处。 

财主    过去二人转小班上有锣鼓傢什和服装的叫财主。

围彩桌子转一圈    指不仅能唱,吹打弹拉样样都拿得起来的二人转艺人。 

穷人论    江湖人的“家底”,也叫“穷家论”、“门单”。有手抄本,记家门、辈份、诗赞等。

卖肉的唱手    依仗长得好看和飞眼等取悦于观众的二人转艺人。

刺儿菜    二人转艺人在说唱中,乱加“这个”、“那个”、“我的”、“你的”等字。

坤曲子    指二人转的女篇。

单    即二人转节目单。

单盒    装节目单的盒。 

肩膀头    二人转上下装接唱之处。

定心板    心里有板。

耍大舌头    词句不清。

挑梁    挑班主演。

珍珠倒卷帘    唱词从一唱到十,再由十唱到一。

相    指下装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上的夸张表演。  

背段子    指二人转不常演出的曲目。

点唱    指定唱某段曲目。

点单    按节目单点唱。 

除非不让张嘴,让张嘴就行    有些艺人嘴里有功夫,只要允许张嘴说唱,一定受欢迎。 

绑唱    以唱功见长的二人转艺人。

班里的葱花    唱得红的上装,如同菜里的葱花。 

班溜子    在班上住不长的艺人。

钻锅    临时替补。

兜单的    班上能唱节目单上全部节目的艺人。

高粱红唱手    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演唱的季节性的艺人。

家门口唱手    指半耕半艺的本地艺人。

浪三场    即三场舞。二人转开场三个段落的舞蹈步法。

粉段子    有色情内容或表演的二人转曲目。

唱儿    指唱词,也叫段子或玩艺儿。

唱坐腔    二人转艺人参加鼓乐棚清唱。

唱上走高,唱下走矮    上装舞起来高一些好看,下装矮一点儿好看。

唱是骨头,相是翎毛    唱很重要,但也要有“相”配合。

唱丑的不挑包头的    下装应当与任何上装唱得来,与好的唱手唱要锦上添花,与次的唱手唱应雪中送炭。

彩钱    二人转艺人唱“苦戏”流泪时观众给的赏钱。

彩桌子    在场上放乐器的桌子。

绺    指顺着词往下唱,如“毛驴乱叫唤,叫得讨人嫌……”。

落地砸坑    演唱卖力受欢迎。

搅条    不规范的表演。

搭班学艺   不拜师,在班上边唱边学。

黑了    观众不欢迎。

喊赞    二人转下装单出场的一种表演形式,类似戏曲的起霸。

喊诗头    二人转在唱正文前喊几句诗头,也叫“蹬诗头”。

跑遍江湖走瘦腿,走遍天下游神州    形容艺人到处流浪。

铺地红    下去唱几下子就红了。

铺陈班    “铺陈”指破旧布,铺陈班指没有什么像样衣饰的二人转小班。

道辛苦    艺人到班上,头一句应酬话是“辛苦辛苦”,叫道辛苦。

轮子窑    大车店。

解罗裙带    也叫“解围裙带”,指二人转上装改唱下装。

滚地包    亦称滚土包,指民间二人转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