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队战绩:盘点卡扎菲中意的女人:钟情美前国务卿赖斯多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9:12
新民周刊201138期封面
8月27日,利比亚的黎波里,反对派占据卡扎菲女儿阿伊莎的住宅。
1969年,卡扎菲和时任埃及总理纳赛尔
2009年7月9日,意大利, 拉魁拉:美国总统奥巴马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G8峰会上。

  卡扎菲的人生比电影更电影

  在一些人眼里,是“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有个性和经历的人”;在另一些人眼里,是“古怪的型男”、“中东疯狗”、“恐怖主义支持者”、“流氓政权的领导人”。这个叫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独裁者,曾经英姿勃发,令人尊敬;如今却是下落不明,四处逃窜,他的人生比电影更电影,故事结尾是一张被权力腐蚀过的沟壑纵横的老脸——目空一切,充满乖戾之气。

  他喜欢别人叫他“兄弟”、“导师”,也自诩“阿拉伯领导人的头领,非洲国王的国王,伊斯兰教长的教长”。这个从帐篷里开始闹革命的斗士,曾经一次次幻想着完成“非洲合众国”的伟大梦想,将阿拉伯世界统一起来。他尝试通过合并利比亚和苏丹,建立一个更大的帝国,失败了;尝试联合埃及和叙利亚来建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失败了;他曾尝试创立阿拉伯军团,也失败了。

  他治下的利比亚是第一个分得大部分石油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在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后,也是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他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即便是在今日,利比亚的物价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然而,温情的另外一面却是他排除异己,国内外树敌无数,实施了一系列恐怖法令,妄图对人民实现精神控制,并让自己的子女染指包括石油及天然气、通讯、基本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商业领域,积累起富可敌国的家族财富。至于他亲爱的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美女保镖、乌克兰护士,以及夸张乖戾的外交行径和着装偏好,无一不激起国际社会的重重议论。

  那些曾经的革命信念,那些为了自由和民主而揭竿而起的坚定行为,如今都在40年的专制和独裁下化作一缕历史的青烟。卡扎菲的经历足够传奇,他的结局也足够悲壮——作为又一个被赶下台的独裁者,苦撑半年被抓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令人扼腕的总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卡扎菲留给利比亚人民的烂摊子才刚刚开始…… (陈 冰)

  千面卡扎菲

  记者/邵乐韵

  在一些人眼里,他是“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一个有个性和经历的人”;在另一些人眼里,是“狂人”、“中东疯狗”、“恐怖主义支持者”、“流氓政权的领导人”。真实立体的人,不能简单地归于“正面”或“负面”。经历传奇如卡扎菲,又有多少个“面”组成?

  岁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而看过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们长年跟踪拍摄卡扎菲上校的照片后,你会感叹:改变人容貌的,不只是岁月。

  1971年10月,29岁的卡扎菲作为利比亚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出席庆祝意大利军队撤出利比亚的纪念活动。当时他一身军装,简单利落,黑白照片也盖不住那股英姿勃发。

  再看新世纪时期的上校,权柄在手逾四十载,身上的华服纹饰愈加精美、颜色越发鲜艳,却感觉那张被权力腐蚀过的沟壑纵横的脸孔,总浮着乖戾之气,目空一切。所谓“相由心生”。

  这个叫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人,在一些人眼里,是“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一个有个性和经历的人”;在另一些人眼里,是“狂人”、“中东疯狗”、“恐怖主义支持者”、“流氓政权的领导人”。

  他喜欢别人叫他“兄弟”、“导师”,也自诩“阿拉伯领导人的头领,非洲国王的国王,伊斯兰教长的教长”。面对国内反对派武装和北约的军事打击,69岁的他陈词慷慨,“我是一个从帐篷里开始闹革命的斗士,我希望像烈士一样战斗到底”。

  真实立体的人,不能简单地归于“正面”或“负面”。经历传奇如卡扎菲,又有多少个“面”组成?

  走路上学的孩子

  1942年6月7日,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苏尔特南部的一个羊皮帐篷里。这片半沙漠地区驻扎的是游牧的贝都因族,卡扎菲的父亲靠务农和放牧养家,在连得三个女儿之后,终于有了唯一的儿子。全家人都宠爱这个独子。

  小时候,卡扎菲常听大人讲故事,听得最多的是“沙漠雄狮”、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的事迹: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利比亚游击队领袖奥玛穆德在北非沙漠对抗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占领军,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意军杀害,但他的精神鼓舞着利比亚人民坚持不懈进行反抗,最终取得民族独立。卡扎菲崇拜奥马尔,又因为他的爷爷也参加过反殖民斗争并最终战死沙场,因此他希望,将来像爷爷一样当一名荣耀的“烈士”。

  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卡扎菲到邻近小镇上学,每天走路往返就要花三个小时。由于入学年龄相对其他同学较大,家境又穷,因此他常被同学嘲笑是“乡巴佬”。上中学时,父亲为他人牧羊而搬家,卡扎菲付不起学校的食宿费,就只好跑到附近的清真寺要点饭吃、打地铺睡。每周放学日,他步行三个半小时回沙漠和家人团聚,然后再走同样的路程返回学校。年少时的求学环境对卡扎菲影响很大,艰辛磨练了性格。

  卡扎菲的政治启蒙始于高中年代。当时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是他的偶像,他经常收听纳赛尔在阿拉伯之声的演讲广播,吸取“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据说他还喜欢看有关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

  在学校时,卡扎菲已经显露出领袖气质,能说会道,极有感召力。他在学校设立了以“第一小组”为核心的革命组织,采取严格的层级制管理:小组的每名成员可以再建立自己的次级组织,但成立各次级组织需要卡扎菲的批准,新成员也须经过卡扎菲的审核,各次级组织间的成员彼此不认识。结果,卡扎菲被学校以参加政治活动为由而开除,父亲四处托人情,才将他转到米苏拉塔(利比亚西北部城市)的高中完成学业。

  1961年,卡扎菲进入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入读才一年就转学至同位于班加西的军事学院。在军校里,他开始组建自己未来的班底:小学同学负责在民间传播革命思想,军校同学负责效仿埃及的纳赛尔,建立“自由军官组织”,准备武力夺取政权——他的几个主要的追随者日后都成了利比亚国家领导人。

  军校毕业一年,1966年,卡扎菲又赴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接受了半年装甲兵与通讯相关训练。研修回国后,卡扎菲秘密成立了中下级军官为核心的“自由军官”组织,成员共12名。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传播纳赛尔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推翻利比亚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利比亚。

  革命,在谋划中。

  年少得志的政变者

  当时利比亚的统治者是国王伊德里斯一世,他也是利比亚联合王国1951年12月宣布独立后的首位国家元首。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发起的一场不流血政变改写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历史。

  8月31日傍晚,身为通信营指挥官的卡扎菲中尉和装甲营指挥官贾尔鲁德(Jalloud)上尉,率三营装甲部队,以夜间军事训练为名义掩护,从班加西出发进军首都的黎波里。贾尔鲁德是卡扎菲的高中同学,原来就读医学院,经卡扎菲的说服而转入军校,1993年失势前一直是利比亚二号人物。

  按照计划,革命部队成功突击禁卫军,软禁了国王卫队司令。他们攻下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军方通讯系统,使得保皇的禁卫军无法向其他军队求援。革命部队迅速播放“行动暗号”——卡扎菲的录音,各地“自由军官”成员纷纷按计划行动,取得对当地的控制权。

  9月1日早晨6点30分,“自由军官”组织对外宣布革命成功。整个行动中1名士兵丧生,15人受伤。卡扎菲在事后的电视谈话中显得兴高采烈,介绍了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并声称他为这次政变准备了10年。

  而据英国记者戴维·布伦蒂和安德罗·莱西撰写的《卡扎菲传》,整个政变行动并非一帆风顺,还是充满了戏剧性。

  8月31日,卡扎菲命令他的重要助手奥马尔·米海什乘坐傍晚的班机飞往的黎波里去领导首都军营的接管工作。当米海什到达班加西机场时,飞机已经满员。恰巧一个机场官员是军中熟人,设法让他上了飞机。到达的黎波里机场后,米海什拦了一辆出租车前往塔尔霍纳军营,其他共谋者正在那里等他。结果这个匆匆忙忙的倒霉蛋下车时竟把枪和子弹落在出租车里(革命结束后他才将丢失的东西找回)。

  而在班加西,卡扎菲和军队中的两个上尉原计划在9月1日凌晨1 点接管贝卡军营和电台。卡扎菲将吉普车装满子弹和轻机枪,开在纵队的最前面。路行一半,他回眸却发现,随行车队不见了,原来在一个岔道口,他们以最高速度笔直地对着贝卡军营方向开去。卡扎菲事后回忆:“我发现我独自一个在吉普车里,在去班加西的路上行驶着,沿途没有等,什么也没有。”

  乌龙事件还包括,负责占领的黎波里电台的军官在城里开车绕了一圈,居然没找到电台,只好返回军营向同僚求助;负责接管的黎波里城外防空部队的军官手下有600名士兵,晚上行动时却发现只有1050发子弹可用,每人能分子弹一颗半。幸好一路上他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因为政变发生时,留守国内的王储兼首相哈桑·里达在王宫中已经喝得酩酊大醉,而国王伊德里斯一世正在西班牙度假。

  一场政变就这样令人惊奇地获得了成功。9月5日,被软禁的哈桑·里达宣布放弃王位,呼吁民众支持革命政权。27岁的卡扎菲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上校——利比亚军队的最高军衔。同时,他宣布自己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也就是国家的实际掌权者。

  中国前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时延春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卡扎菲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感谢他们为其施展才华创造机会。他在军队服役探亲期间,给父母买过一台收音机,二老后来正是通过这台收音机,得知儿子革命成功的消息。卡扎菲执政后,将父母接到城市,但二老住不习惯,坚持要回老家的帐篷。卡扎菲尊重老人意见,但仍不时接他们和自己团聚,生活上妥善安排。二老都是高龄去世。

  最高领导人

  成为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后,卡扎菲发明了一个词语“Jamahiriya”,可粗略翻译成“群众的国家”,代表利比亚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利比亚实行单一元首制,称“全国政府主席”,由革命领导人提名或兼任。但实际上全国政府主席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利比亚国家的实权仍掌握在最高革命领导人和军队手中。当然,卡扎菲称自己在利比亚是没有公职的(1979年他辞去一切行政职务)。

  时延春说,卡扎菲是枭雄人物,同时也颇受争议。一方面,他上台期间确实为改善民生做了一些实事,比如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我在那里工作期间(1992年—1995年),当地物价不高,20公斤一大袋的通心粉只要2美元,能吃两三个月;一箱儿童奶粉只要6美元。2009年我又去了一趟利比亚,物价基本没有变化。”

  另一方面,卡扎菲的政治手腕使得他在国内国际树敌太多,国内反对他的人包括曾经的战友,也有被镇压的部落,还有一些人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国BBC的报道中,卡扎菲“以保护社会安全的名义,实施了一系列恐怖法令,包括连坐惩罚,任何人传播修改宪法的理论将被判处死刑,诽谤国家名誉的则被判处终身监禁”。“有关酷刑、草草审理后的长期监禁、私下处决与失踪的传言很多,许多利比亚精英人士选择离开这个国家,而不是谄媚疯子。”

  但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卡扎菲成功领导了这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国家在非洲率先摆脱贫困。1950年代后期,利比亚发现了大量石油储藏,但是石油开采被外国公司控制。卡扎菲上台后,下令重拟合约,不然就禁止生产。他对外国石油公司大佬撂下狠话:“人类没石油都活了5000年,为了争取合法权利,再多过几年没石油的日子,也不成问题。”

  很快,利比亚成为第一个分得大部分石油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他国家引为榜样。70年代,阿拉伯的石油热潮开始。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1万美元,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在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后,也是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民间有关卡扎菲微服私访、亲自检查政府官员工作的故事也颇多。1971年,他到一些政府机关突访,发现许多机关职员在办公室里喝咖啡聊天,极为不满。第二天,卡扎菲就派军用卡车开进政府办公大楼,拉走了办公室里的大部分家具,这样政府官员就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工作上。

  还有一次,他乔装成平民,对医生说他的父亲得了重病,着急下班的医生给了他两片阿斯匹林敷衍了事,大发雷霆的卡扎菲立刻下令将这个草菅人命的医生驱逐出境。

  近两三年来,的黎波里大搞市政建设,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记者埃瑞克·萨斯(Erik Sass)今年3月写过一篇报道:在执掌利比亚政权的40年间,卡扎菲把自身对荣耀的追求和开发建设利比亚统一起来。他成功完成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撒哈拉沙漠下面铺设巨大的管道,将古老的淡水湖的水引进利比亚,使利比亚变成名副其实的“伊甸园”成为可能。

  1983年,卡扎菲控制下的议会通过了关于大人工河项目的最终方案:50年内建造长2485英里的混凝土管道,组成一个巨大的水道系统。工程分为5个阶段,总造价接近250亿美元,由利比亚政府自己承担,不需国外援助。

  1984年大人工河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经完成前3个阶段的施工。1989到1991年,大约1500英里长的管道将淡水引向了3个巨大的水库,1996年将淡水引到了的黎波里,2007年则到达盖尔扬的东北部城镇。目前该工程每天可运输大约650万立方米的水用于农业及人类消耗。

  尽管目前利比亚国内的紧张局势有可能威胁该工程的进展,但大人工河项目的最后两阶段还是会按计划在今后的20年内完成,连接之前已铺设好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剩余城市,整个系统建成后能为382850英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这将使卡扎菲许下的“将沙漠变绿洲”的宏伟誓言变为现实。

  “大杂烩”哲学家

  说到卡扎菲的治国思想,不得不提他的《绿皮书》。

  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卡扎菲开始钻研政治哲学,陆续撰写并出版了三卷《绿皮书》,阐述他的“第三套世界理论”。他认为,第一套世界理论是资本主义白皮书,第二套理论是共产主义红皮书,两者存在固有的矛盾,“民主只有一个模式,一种理论”,他的第三套理论才是实现真正民主的唯一方法。

  《绿皮书》洋洋洒洒数万字,分卷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卡扎菲看来,现今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制度都是对真正民主的虚伪,都是独裁制度,因为它们只代表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与选举代表制或现存的任何其他政治制度无关,而是应该成立人民会议和人民委员会,在各个领域执行权力。

  《绿皮书》面世后,成为学校的必读教材,也是每个家庭的必备手册,妇孺皆知。街上到处悬挂和张贴卡扎菲的语录。卡扎菲1982年访华期间,得知时延春没有读过《绿皮书》原著,立即命随行人员取来一套,亲笔签名赠予时,希望他好好研究其中的观点。

  “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大杂烩。”当被问到对《绿皮书》的看法时,时延春告诉《新民周刊》,“卡扎菲把(埃及前总统)纳赛尔的革命哲学、利比亚的部落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自己的设想相结合,形成了他所谓的伊斯兰社会主义。”

  2010年7月18日,凤凰卫视主持阮次山的《风云对话》专访卡扎菲,其中也提到了《绿皮书》,当时卡扎菲说:“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普世的观念,比如建造各国人民统治的共和制的世界,就像利比亚人民建立的人民大会制和人民委员会制度,彻底结束了对于政权的争夺,这是面向所有人的革命,而不是某一阶层。用人民武装来代替军队,这当然是适用于全世界的。我认为如果结束了军队统治时代,人民就能够捍卫自己的权利并实现应有的和平,而不是建立在核遏制基础上的和平。”他还认为,自己的《绿皮书》和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都是对消灭剥削、消灭强权、赋予人民自由而进行的尝试。

  然而,在西方媒体看来,事实上《绿皮书》不过是一系列愚蠢的抨击理论,而可笑的是,这本号称要打破政治利益束缚的书,实际却被用来奴役所有国民的思想,压制公民社会。反对派起义期间,BBC报道,一些从班加西传出的反抗录像中可看到,愤怒的利比亚青年砸烂政府前面的一个绿色雕塑,那正是——绿皮书。

  “中东疯狗”

  和纳赛尔一样,卡扎非初上台后成为苏联忠实的盟友。结盟让他获得大量的武器供应,美国对他的敌意也因此增加。

  1986年4月5日,西柏林的拉贝莱夜总会发生了爆炸,那是美国大兵经常光顾的舞厅,爆炸导致2名美军丧生,204人受伤。尽管当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卡扎菲与这次袭击有关,但美国的里根政府还是认为,这是他为之前美军空袭利比亚船只进行报复。

  里根震怒之下,骂卡扎菲是“中东疯狗”,“利比亚人民是正派的人民,却被暴君控制”,并授权美国战机轰炸利比亚境内的多个目标,其中包括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住所。那次空袭夺去了卡扎菲3岁养女的生命。在作家金圣荣所著《卡扎菲——统领全国的游牧民族后人》中曾写道:“当卡扎菲再次出现时,特意用眼线笔把眼圈描得黑黑的,嘴上还涂抹了口红,以此浓烈的妆容来纪念他的义女。”

  美国下令对利比亚实施空袭两年之后,1988年12月,泛美103号航班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罹难。在事故调查过程中,美国调查人员将焦点放在两名利比亚特工——阿卜杜拉·巴塞特·阿里·迈格拉希和阿明·哈里法·费希迈——身上。

  多年来,卡扎菲一直采取不配合态度,和美国的梁子也越结越深。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说是与“美国走狗”握手时不致脏了自己的手。

  最终卡扎菲还是在1999年妥协,交出了嫌疑人。经过审讯,迈格拉希被判有罪并处以终身监禁,费希迈则被当庭释放。洛克比案件告一段落,进入21世纪的卡扎菲则开始设法改善利比亚和欧美之间的关系,同意支付26亿美元的赔偿款给泛美爆炸案中受害者的家庭,承认并宣布放弃发展秘密核武和化学武器计划,同时欢迎西方的能源公司开发利比亚广阔的油田——有人说,萨达姆的死可能对卡扎菲的触动很大。如时延春所说,即便“卡扎菲是一个不肯轻易屈服的人”,这时候,他终究转变心意了。

  到了小布什第二任任期时,对卡扎菲的定位已经不再是首席恐怖主义头子。2006年,利比亚被美国从恐怖主义资助者的名单中剔除,同时在2008年和2009年都被推举获取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个席位。21世纪的头十年,卡扎菲与欧美领导人见面的次数也明显增加。

  然而,2009年8月,洛克比空难事件再次成为焦点。迈格拉希因被诊断患上晚期癌症而被开释。回国当天,成千上万名利比亚民众在机场等候,卡扎菲甚至动用了私人专机去接迈格拉希。这件事在美国朝野再次引起一片愤怒。

  几十年来,他一直不放弃当初的革命理想:把阿拉伯世界统一起来。他尝试通过合并利比亚和苏丹,建立一个更大的帝国,失败了;尝试联合埃及和叙利亚来建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失败了;他曾尝试创立阿拉伯军团,也失败了。

  2009年,他又尝试提出“非洲合众国”的想法,和美国分庭抗礼。这个想法首先是由美国的泛非学者马库斯·加维提出的,它是指非洲大陆将包含一个“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能自由地走遍这个大陆内各个国家的唯一的护照”。卡扎菲热衷于将这个梦想付诸实践,虽然一些领导人赞同他的热情和时间表,但是鉴于非洲独立半世纪以来的政治情况,大多数人倾向于走得慢一些。

  现在看来,卡扎菲是无法再参与这个梦想了。

  古怪的外交家

  在国际外交场合上,“性情中人”卡扎菲也常常做出惊人之举。

  据时延春回忆,卡扎菲做事给人以风风火火的感觉,外交场合也不按常理出牌。一次,他突然提出要马上到开罗去见纳赛尔总统,命警卫和礼宾人员马上为他安排直升机。助手说,负责出访的卫队正在沙漠基地训练,一时赶不回来。他却坚持没带警卫便登上直升机,命令驾驶员马上起飞。当他的飞机在开罗上空盘旋时,纳赛尔总统才知道卡扎菲已到开罗。萨达特执政时,一天,卡扎菲也是突抵开罗,正值萨达特在国外访问,闻讯后只好中断访问,回国接待这位不速之客。

  1973年 9月,正值伊斯兰斋月,卡扎菲到埃及访问。根据双方约定,萨达特与卡扎菲先在开罗会晤,次日同去亚历山大。萨达特因要去演讲,没到宾馆去接卡扎菲。卡扎菲在宾馆不见萨达特到来,便取消了与萨达特的会晤,第二天清晨不辞而别,飞回了利比亚。

  长期以来,卡扎菲一直保持着他独特的生活习惯,爱住帐篷,喝驼奶,所以出国访问,只要条件允许,他的秘书和警卫也要为他带上帐篷和几峰母驼,天天挤新鲜的驼奶给他喝,睡觉时也听着骆驼叫声入梦。

  随着条件的改善,帐篷已很现代化,成为贝都因传统和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奇异混合物。帐篷内彩电、冰箱、录像机、组合音响等各种家电,金制地球仪、电话、手机、沙发、地毯,现代化办公设备和起居设备等,应有尽有。帐篷一般设在树阴下,外表呈橄榄色或淡褐色。

  卡扎菲在对罗马、巴黎、多哈进行国事访问时都搭过帐篷。不过2009年,他本计划带着帐篷赴美国纽约参加第64届联合国大会,住在中央公园内。结果美国惹来民众抗议,政府出于后勤和安全考虑拒绝了这一要求。

  BBC说,每年的阿盟峰会气氛庄重,却几乎总是被这位利比亚领导人的滑稽表演打乱,他不是点着香烟朝着邻座喷云吐雾,就是对海湾国家或者巴勒斯坦领导人破口大骂。

  卡扎菲著名的国际“表演”莫过于2009年9月23日在联大上的演讲。这是卡扎菲首次访问美国,也是他第一次在联大发表演讲。按规定,每个国家领导人的发言时间是15分钟,但是裹着藏红色长袍、戴着黑色毡帽的卡扎菲,一口气说了96分钟,由于接近午餐时间,大会堂中有将近一半的代表都中途离场。

  最奇特的是,他指责安理会是像“基地”一样的恐怖组织,当众撕掉了手中的联合国宪章,台下的人目瞪口呆。他呼吁安理会审理小布什和布莱尔在伊拉克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质疑猪流感是由军事实验室制造的生化武器,甚至一度要求知道是谁策划谋杀了肯尼迪总统。

  虽然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就排在卡扎菲之前,说完后便离席,以免听到卡扎菲唠叨。不过卡扎菲似乎对这个有着黑人血统的美国总统有亲近感,据说今年4月,他给奥巴马写了一封信(白宫发言人表示这已经不是卡扎菲第一次给奥巴马写信了),要求北约停止对利比亚的轰炸。卡扎菲又重申了在打击恐怖组织基地组织中的态度,并且在信中亲切地称奥巴马为“我们的儿子”,还说,他希望看到他在2012年成功连任。根据美国政府人士透露,人们认为这三页的信是真实的。

  造型百变的型男

  你知道吗,卡扎菲还是个时尚型男——至少,他自己认为,如果不当革命领导人的话,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男模特,因为不论穿民族服饰、军装还是西装,都会流行开来。他通过对服饰搭配的独特品位来使自己与众不同,其出席各种场合的装扮,也是外国媒体喜欢争相报道的热点之一。

  时延春说,卡扎菲平时爱穿传统的阿拉伯大袍,夏天穿白色长袍,宽大透风,非常舒服;冬天,有时穿用呢制金色斗篷,起到御寒挡风的作用,有时穿红绸衬衫和蜥蜴皮的拖鞋会见客人,显出十足的现代派。在正式场合,卡扎菲的衣饰相当考究,如穿上饰有穗子的白色海军装,再佩戴几排奖章,显得威风凛凛,或穿一套别致的国家元首服,显得庄重大方,也有时身着装有复杂拉锁和纽扣的跳伞服,显得轻松浪漫。

  美国《时代周刊》曾将卡扎菲的部分照片做成合辑,并作一一点评——当然,调侃味道更浓。比如,2009年9月,卡扎菲在的黎波里阅兵式上迎接来宾,粉蓝色的长款戎装造型,各式奖章覆满左胸,“衣服都要hold不住荣誉的分量了”。同年他参加非洲首脑会议时,金黄色长袍加身,上面有着淡墨绿的精美花饰,“用来掩盖芥末酱的污渍再好不过”。

  2007年7月25日,卡扎菲在黎波里欢迎来访的法国总统萨科奇,上演黑衬衫加白西装的经典搭配,胸口别了一块象征利比亚地图造型的黑色胸针,俨然教父形象。2006年1月24日苏丹的喀土穆非洲领导人峰会上,菲哥又是从头到脚一身紫,像个摇滚明星。

  卡扎菲还酷爱军装造型。他曾穿过一件印花军装衬衫,上面印着埃及的纳赛尔等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头像;2003年到莫桑比克参加非洲领导人峰会时,也穿了一件印花军装衬衫,上面的图案主题是自由战士。

  最让人掉下巴的是,2009年卡扎菲第一次访问利比亚的前殖民国意大利,胸前别着一张黑白画像:上面是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在1931年被意大利军队绞死的情形。卡扎菲像戴着勋章一样在贝卢斯科尼面前晃,贝卢斯科尼的表情则说不清是木然还是尴尬。

  卡扎菲似乎很懂得如何在国际场合吸引目光。2009年意大利利奎拉八国集团峰会上,大多数国家领导人穿着深色西装。结果合影时,菲哥继续以惹眼的黑白配出现:白色套装外面罩着一件半透明的黑纱长袍,成功抢镜;在另一次合影时,他改换了一套鲜红为底的贝都因民族服饰,上有金黄色的刺绣,在一众穿黑西装的国家领导人中,毫不费力地脱颖而出。

  利比亚反对派起义后,卡扎菲再也没有现身,他的时尚造型大概只能到此为止了。英国《卫报》曾采访了一名30岁的反对派士兵Muhsen al-Gubbi,他们占领的黎波里后进入卡扎菲的房子,里面“宝马、梅赛德斯和枪炮无所不有”。楼上,Muhsen看到成箱成箱的太阳镜,“可能有100副,仍然像刚从商店里买来那样原封未动”,他拿了一副卡地亚牌的眼镜作为礼物,取走了洗发香波和一把牙刷,还顺手带走了卡扎菲和他妻子的一些内衣(“他们所有的内衣都是黑色的”)。          俄罗斯莫斯科,卡扎菲在女保镖护驾下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圈。
卡扎非的妻子索非亚(浓妆,一只手放在头上)。
卡扎菲和家人的罕见

  卡扎菲中意的女人们

  撰文/蒲 琳

  妻子、保镖、护士,因为传奇的卡扎菲,她们同样也笼罩着一层谜样的色彩。卡扎菲中意的女人们,品位独特。

  卡扎菲的故事还远远没有讲完。

  近日,利比亚反对派在洗劫卡扎菲官邸时发现了一本集满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照片的相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卡扎菲与他身边女性的联想。

  妻子、保镖、护士,因为传奇的卡扎菲,她们同样也笼罩着一层谜样的色彩。

  卡扎菲中意的女人们,品位独特。

  赖斯的美人计?

  康多莉扎·赖斯的职业生涯令人印象深刻,她曾担任美国俄罗斯(苏联)安全问题专家,曾为灵歌皇后艾瑞莎·富兰克林伴奏,还是上一任的美国国务卿。如今的她又有了一个新头衔——万人迷!

  就连在逃亡中的卡扎菲似乎对赖斯也情有独钟。据美国媒体报道,利比亚反对派在洗劫卡扎菲住所时发现了一本私人相册,里面放满了他所珍藏的赖斯的个人照片。这本相册更被命名为“我亲爱的”(my darling),卡扎菲对赖斯的喜爱可见一斑。

  自相册曝光以后,国际媒体才恍然大悟,纷纷回顾卡扎菲历史上对赖斯的“暗送秋波”:早在2007年,卡扎菲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就曾经对赖斯进行过肉麻吹捧:“我支持我亲爱的非洲女子。我很仰慕她,为她对阿拉伯领导人发号施令的方式感到骄傲……”他还亲昵地称赖斯为“莉扎”:“莉扎、莉扎,我非常仰慕她、以她为骄傲,因为她是非洲裔的黑人女性。”

  2008年,赖斯对利比亚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事实上,那是两人首次见面。访问中,卡扎菲与赖斯碰面,并共进晚餐。卡扎菲向赖斯赠送了一枚钻戒、一把鲁特琴、一个刻有自己肖像的小挂盒以及一本自己描绘第三世界理论的特别版《绿皮书》。这些礼品总价值为21.2万美元。

  据了解,那是三年前斋月的最后一日,由卡扎菲安排。卡扎菲一见到赖斯进门就喜笑颜开。赖斯为赴宴也等了很久,从头天一直等到斋月结束的第二日凌晨,就为了和卡扎菲共进斋月后的首顿晚餐。

  而据美国《世界新闻周刊》报道,卡扎菲对赖斯并非只是“单相思”。知情人士透露,那夜之后,卡扎菲很快就完全被赖斯征服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他不断地邀请她来自己的军营,她也欣然赴约。反对派也称其在军营里发现的种种证据表明他们曾在这里私会了长达三年的时间。

  也有报道称,卡扎菲次子赛义夫曾与赖斯恋爱。2008年7月,由《土耳其晨报》曝出消息称,当年53岁的赖斯在单身多年后,终于找到了一位成熟英俊的阿拉伯男友,此人正是卡扎菲次子赛义夫·伊斯拉姆。内幕人士称,两人在一个社交派对上相识,当时赖斯正对中东地区进行访问,双方立即产生好感。赖斯回到美国后不久,赛义夫就立即对赖斯展开了强大的追求攻势。他多次飞往美国,邀请赖斯外出约会,共进晚餐。最终,赖斯被其诚意打动,与他共坠爱河。美国媒体认为赖斯与卡扎菲之子的“恋情”之说是空穴来风。

  难道卡扎菲父子都迷恋赖斯?这些八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访问也成为卡扎菲回归国际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人们发现,此后的利比亚变得“乖”多了,卡扎菲虽仍多次大放厥词,却不再公然挑战美国利益,也不再发展核武器,对自己制造的洛克比空难也予以补偿。

  网友戏称,卡扎菲很可能中了赖斯的“美人计”。不过,卡扎菲这样一个硬汉,秘密崇拜的偶像竟然是美国女强人赖斯,也着实让人们大跌眼镜。

  目前,赖斯还没有对这本相册发表任何言论。

  英雄难过美人关

  虽然,这一藏品甚至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尴尬不已,连呼“太奇怪、太恐怖了”。但对于这位正在四处躲避的独裁者来说,他与其他女人间微妙的关系已是老生常谈。

  卡扎菲有过两次婚姻,共有八个孩子。他的前妻是伊德里斯国王军队中一名高级官员的女儿,名叫法蒂赫。1966年,卡扎菲在利比亚服役时遇到了法蒂赫,当时卡扎菲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而法蒂赫的父亲却是高级军官哈里德将军。据说哈里德将军觉得卡扎菲这个青年,威风凛凛、气度非凡,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当然,很快法蒂赫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能说会道、相貌出众的卡扎菲。1968年,两人便步入婚姻的殿堂。

  因为岳父是高级将领,卡扎菲很快被提拔为上尉。就这样,卡扎菲迈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步。其实,这场婚姻夹杂着很多政治因素,所以在“九月革命”之后,卡扎菲就宣布与法蒂赫离婚。卡扎菲提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因为这桩婚姻办得相当草率,他与来自旧制度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结合相当勉强;二是因为婚后夫妻感情不和。这段婚姻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在法蒂赫生下儿子后,两人就离婚了。因此也有不少评论称,卡扎菲成长过程的第一阶段是靠吃“软饭”起家的。

  卡扎菲的现任妻子是萨菲亚·法卡什。据说,彼此的感情非常好,卡扎菲的脾气总是反复无常,但是每次只要见到自己的妻子,他的坏心情就可以立刻烟消云散。

  关于这段婚姻,一直有一个流传甚广、极富戏剧性的故事。传说中,美国中情局曾多次组织刺杀卡扎菲,在第七次刺杀时,派出了美女杀手萨菲亚。她潜入利比亚后,带领行动小组,计划在1971年利比亚国庆庆典上刺杀卡扎菲。

  按原计划,到了9月1日国庆日,她将乔装打扮成急救护士,伺机接近卡扎菲,找准时机直接扣下手枪扳机结束卡扎菲的生命。可是,当萨菲亚真的把枪对准卡扎菲脑门,看着这个她长期研究的刺杀对象时,她突然“美人难过英雄关”,缴枪投降。

  这个传奇的故事还有一个戏剧化的结局,后来卡扎菲亲自审问萨菲亚“为什么没有下手?”,并直视着萨菲亚的眼睛,目光如炬。萨菲亚坦言自己爱上了卡扎菲。两人就此陷入热恋,并在一周后结婚。

  现在,人们无法探究这个故事的源头。而较为可靠的版本是,萨菲亚其实是一名护士。1969年卡扎菲掌权后,经常到各地视察。有一天,他在地方视察,突然感到腹部疼痛难忍,伴有高烧。警卫人员迅速把他送到当地的一所医院诊断治疗。值班医生诊断有误,但站在医生旁边的一位女护士却大胆地发表意见说,卡扎菲患的是阑尾炎。后经反复检查,果然是阑尾炎,并据此进行了有效治疗。这次偶然的医院相遇成就了他们终生姻缘。

  萨菲亚说她对卡扎菲一见钟情,卡扎菲说萨菲亚给他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两人在1970年或1971年结婚。

  在西方记者眼里,萨菲亚被描述为“有着黑色的披肩长发,一双犀利敏锐的眼睛,思路聪敏,是一位引人注目并有些令人生畏的妇女。”

  萨菲亚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也陪同丈夫参加过阿拉伯首脑会议。关于她的“故事”更是满天飞:“维基解密”曝料,这位夫人非常低调,不管是出行还是设宴,都力求简单;也有小道称,她来自利比亚东部势力最强大的布拉阿萨部落,据说是这个部落首领的女儿,身上还有匈牙利血统;坊间同时盛传,这位第一夫人富可敌国,拥有20吨黄金,经营一家航空公司。

  无论如何,他们婚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共生育7个孩子,其中6个儿子。卡扎菲曾表示,希望他的6个儿子都成为医生,以便能为非洲的穷苦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他对唯一的女儿阿伊莎特别宠爱,认为这个女儿也许有潜在的政治才能。

  阿伊莎毕业于利比亚的一所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曾在大学里任职法学教授,也是利比亚比较有名的律师,她也像她的父亲一样,经常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同时,卡扎菲的酒店也一直是阿伊莎在打理。据了解,阿伊莎的丈夫是卡扎菲最信任的利比亚特种部队里的一名军官,卡扎菲经常说他的这个女儿性格最像他。

  保镖?情人?

  卡扎菲的感情经历被媒体渲染得天花乱坠。在他的情感故事里,除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刺客恋曲”外,还有不少神乎其神的花边报道。卡扎菲身边还有大量的女保镖和女护士,个个美艳动人。一方是手握大权的卡扎菲,一方是年轻美貌的女子,这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

  大概从1981年开始,卡扎菲的身边出现了女保镖。在公开场合,卡扎菲大概会带着30到40人左右的美女保镖队伍。2004年的时候,她们的平均月薪为245美元。在许多的正规媒体上,都对这群保镖有这样的描述:女保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处女,有传言称卡扎菲坚持要她们对他“以身相许”。二必须是女子军事学院毕业,精通武术和枪械。三必须由卡扎菲亲自从军事学院中选拔出来,堪称“百里挑一”。

  同时,这些姑娘外表凶悍坚毅,身穿制服,随行卡扎菲左右;内心却难掩爱美之情,着装鲜艳,花花绿绿几乎跟这位独裁者的服饰一样华丽——还不忘给战斗迷彩配上花俏的睫毛膏和口红。

  1983年,卡扎菲访问毛里塔尼亚,当他从专机上走下来时,5位腰挎手枪、一身绿军装的女保镖紧随其后,口中高呼“卡扎菲万岁”“革命万岁”的口号,令东道主愕然。2007年,卡扎菲访问法国时带去了30名女保镖,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焦点。

  虽然这支队伍经常被看做是一帮巾帼花瓶,可她们给卡扎菲打工那是真“卖命”:1998年卡扎菲遇刺受袭时,他的处女保镖一死两伤。

  这些保镖都来自的黎波里女子军事学院。1979年该学院由卡扎菲批准创办,这是利比亚妇女解放的开端。卡扎菲把自己对妇女的看法写进了《绿皮书》,这本绿色封面的小册子,有点类似于“最高纲领”,是卡扎菲统治利比亚的理论工具。卡扎菲在书中说,“女性跟男性一样,都是人类,女性拥有跟男性一样平等的地位,歧视女性是不公平的”。

  “妇女必须学会战斗,这样她们就不会对敌人有廉价的同情。” 卡扎菲的这句名言可以为这个学院的建立做注脚。只有少数外国记者被特许进入这个神秘学院进行过采访。这里有女教官,但是最高长官是男人。女子军事学院的学员要进行为期三年的严格军事培训,从队列操练、刺杀、格斗、实弹射击,直至操纵雷达以及发射杀伤力很大的导弹。每天凌晨4点半,女学员们就要被号角唤醒,用15分钟穿衣服,整理床铺,然后在操场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慢跑和军事训练,操场上两个超大的卡扎菲画像每天凝视着她们的生活。

  在NHK2004年拍摄的纪录片中,被指定来接受采访的三名女兵都表现得非常紧张,这里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严控下的采访自然难以探究。直到最近,大家对这个军事学院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年仅19岁的奥佛卡尼来自这个学院,在这里她被培养成了狙击手。利比亚反对派起义后,她被要求处决了11名反对派。据她回忆,当时她被一名士兵拿枪指着,如果她不杀这些人,她就会被士兵给杀掉。

  在这个学院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女孩接受着洗脑教育——即使是自己的母亲说卡扎菲坏话也要把她杀掉。刚入校的女新兵还会被不同的指挥官强奸,这已经成了惯例。奥佛卡尼就曾数次被军方高层人士强暴,其中包括77军指挥官曼索尔和他的儿子易卜拉欣。在卡扎菲政权垮台的过程中,她们被折磨得更严重。

  可见,卡扎菲政权的高层人士非常骄奢淫逸。尽管卡扎菲宣称他的女子近卫队都应保持贞洁,但一直有传言说她们也承担着作为卡扎菲“三宫六院”的“职责”……这些和当年卡扎菲“不玩弄女人”的信条都背道而驰。而已有女保镖开始出面控诉卡扎菲父子对她们性侵犯、虐待,女保镖们背后真实的故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日才能解开。

  无可否认,在卡扎菲的治下,利比亚的妇女可谓在阿拉伯世界里“最自由”的,大城市里的利比亚妇女受教育程度不错,还能穿着牛仔裤上街。一夫一妻制、离婚后房产归妇女,这些都是卡扎菲倡导的。

  但“卡扎菲的美女保镖”背后显现的,其实就是利比亚一直以来的政治悖论和困局——卡扎菲革命所向往的那个理想化社会和现实的极端背离。毕竟,人民无法靠着符号和语录来生活和富足。

  没有“小爸爸”的利比亚

  媒体似乎更愿意将卡扎菲描述为一个沉迷美色的暴君。直至最近,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电文声称,卡扎菲还因身边的一群乌克兰护士而受到女性关注。一名外交官说,“卡扎菲过于依赖他的乌克兰护士加琳娜·克洛妮丝卡,她被描述成一个‘妖娆的金发女人’……利比亚大使馆官员称卡扎菲没有加琳娜就不能出行,因为只有她‘知道出行路线’。”

  但有接近卡扎菲的人说,卡扎菲洁身自好,不吸烟,不喝酒,不好女色。

  如今的卡扎菲,因为上空有北约战机盘旋,不得不躲入加固的地下工事。一些人在此时离开了他,不仅有他政治、军事上的左膀右臂,还有他的贴身女保镖以及女护士,其中包括25岁地奥萨娜·巴林斯卡娅。

  这位美丽的乌克兰姑娘,过去是卡扎菲贴身护士中的一员。她已于今年3月回到乌克兰。

  她在4月告诉《新闻周刊》,她们与卡扎菲的关系始终保持专业,从未涉及感情或性爱。“护士们每天检查他的血压,监测他的心脏,用针筒为他抽血,用维生素和药片给他治病,尽管他似乎没有什么大病。”

  卡扎菲所有的乌克兰护士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爸爸”(Papik,俄语中父亲的昵称)。这是她们之间用来谈论他的一个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绰号。

  巴林斯卡娅回忆,是“小爸爸”给了她们工作、钱和优越的生活:精装的两室套间,随传随到的司机。“当然这种奢华生活的代价就是,我的公寓甚至是我所有的私生活都被严格监督着。”

  每年9月,在他上台的周年纪念日,卡扎菲把纪念品赠送给乌克兰的护士和核心集团的其他成员。巴林斯卡娅曾经获得了刻有他的照片一个奖章和一块手表。

  现在,她远离了利比亚的沙漠,和她的塞尔维亚丈夫一起坐在餐桌旁,仰头看着放在冰箱上方方正正的电视机。卡扎菲暴躁蔑视的图像,面对罢黜在不断地闪烁着。

  巴林斯卡娅与其他护士轮流陪同卡扎菲出国访问,有时甚至会引发媒体去散布关于卡扎菲后宫的种种谣传。但那些关于卡扎菲的种种说法,似乎都与她所知道的相反——包括卡扎菲对家里的保姆和家政人员折磨和虐待的指控。

  至少,在她看来,卡扎菲一直对她很好,“卡扎菲绝对不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那样的‘老花花公子’”。

  现在,利比亚的内战使她失去了工作。巴林斯卡娅同情这个国家。她坦言,如果卡扎菲被打死或被俘,她会感觉到难过:“如果没有卡扎菲,还有谁能建造这样的国家?是他创立了这个国家,他已经把利比亚从骑骆驼背转变到坐汽车。”

  如果说《绿皮书》只能算卡扎菲的政治宣言,那么通过他写过的小说,或许能够真正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在一本名叫《死亡》的作品中,他以拟人化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待“死亡”的看法,并且还把“死亡”分为男性和女性。“如果‘死亡’是男性,那么就要与之勇敢地战斗,像‘父亲’一样血洒疆场,毫不畏惧。如果‘死亡’是女性,则可以微笑着向她投降也无妨。女性的‘死亡’是带着和平、安静和颇有诱惑力的。”从这段文字中,明显能够感知到卡扎菲对待女性态度的最柔软处。

  巴林斯卡娅也表示,卡扎菲的确喜欢雇佣漂亮的乌克兰年轻女护士。他喜欢在美女的簇拥中出现在公众面前。她在接受美国CNN专访时回忆,在卡扎菲于2009年10月访问乌克兰的时候,她已从基辅的护士学校毕业,并在她的家乡巴格尔诺亚地区工作了三年。但是在乌克兰生活并不容易:她每月只有125美元。

  巴林斯卡娅知道有到利比亚工作的机会,并提交了一份工作申请。这是使自己能更好生活的机会。利比亚薪金较高和她将会得到住房和其他津贴。其实,她对卡扎菲了解得很少,于是在她与卡扎菲第一次见面时感到有些紧张。6名护士中的3名已经在利比亚工作,她们懂得阿拉伯语,所以巴林斯卡娅认为自己没有机会。

  “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做出这个选择的,也许他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学家。”巴林斯卡娅说,她后来得知,卡扎菲在挑选护士的时候,会先让所有候选人排成一行,然后挨个握手,仅凭握手那一刻的感觉以及第一次凝视她们的眼睛来做出录用与否的判断。

  她的工作纯粹是为卡扎菲和他的庞大家族服务。那里的规矩非常严格。有魅力的乌克兰护士不能浓妆艳抹,或者穿暴露的衣服。她总是被其他人包围着——卡扎菲的妻子、子女、孙子女,在核心集团的官员。

  “我们护士中没有人曾经与卡扎菲一对一地在一起。”巴林斯卡娅说,“加琳娜是同我们完全一样的护士。当然,她富有魅力、非常友好,是一个气度高尚的的女人。她对我帮助很大。”

  巴林斯卡娅不知道,是什么给卡扎菲的护士以及女保镖制造了这样的形象。如今,记者们希望听到巴林斯卡娅讲讲有关卡扎菲的故事,他们排队等在她公寓的门前。可是她总是避免惹人注意。

  “所有关于她的流言蜚语都是不真实的。”巴林斯卡娅表示,人们没有任何理由对她有那么多的关注。

  现在,巴林斯卡娅会时常翻阅自己在利比亚时的照片专辑。想到她在利比亚的舒适生活,她梦想着怎样才能再过这样的生活,“我非常希望重返利比亚”。

  只是,现在这将是一个不同的利比亚。一个没有卡扎菲、没有“小爸爸”的利比亚。         9月13日,利比亚的黎波里,一名男孩在路边废弃的坦克里玩耍。

  利比亚的挑战刚开始

  利比亚是多部落国家,如果没有较为强势的政治力量,长期摆不平矛盾,不排除利将来变成另一个伊拉克。

  记者/邵乐韵

  利比亚骚乱始于今年2月,截至9月20日,冲突双方交战已大半年。说实话,卡扎菲能坚持这么久还未被反对派抓住,已经是个奇迹——不少人曾以为,他顶多撑一个月。

  这半年多来,关于卡扎菲的命运猜想不绝于耳,也随着战事的深化而变幻莫测。到了眼下这个关头,虽然卡扎菲的行踪依然成谜,但接受《新民周刊》采访的国际问题专家都表示,卡扎菲个人大势已去,潜逃或抵抗也只是拖延时间,最终命运不容乐观。

  关键是,没有了卡扎菲的利比亚,未来要怎么走下去。

  反对派,行不行?

  虽然都被冠以“阿拉伯之春”运动,利比亚内乱与之前的突尼斯和埃及情况还是有所区别:本·阿里和穆巴拉克均选择和平方式下台,卡扎菲是唯一一个通过战争形式被推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告诉《新民周刊》,突尼斯和埃及的动乱爆发后,很快蔓延全国,加上军队态度发生转变,本·阿里和穆巴拉克不得不适时交权。而起于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的骚乱一开始是地域性的,首都的黎波里和军队仍在卡扎菲控制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形成全国爆发的局面,只是东西对垒。

  另外,埃及爆发示威抗议,主要是对国内民主改革步伐太慢而不满,要求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改革。但班加西的反对派本来并没有这个诉求,也未提出什么政治纲领,只是反感卡扎菲基于部落亲疏而实行的统治,抗议长期被边缘化、被镇压。直到如今推倒卡扎菲强权统治,才不得不草草提出新的政纲。

  目前利比亚的反对派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势力,包括原卡扎菲政府的部下(如前司法部长、现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前国家经济发展和规划委员会主席、现国家过渡委员会执行局主席马哈茂德·吉卜里勒),班加西揭竿而起的民兵组织、伊斯兰武装组织,还有一些“海归派”(如现任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财政部长阿里·塔霍尼之前是华盛顿大学微观经济学教授),甚至基地组织成员。

  “卡扎菲什么时候被抓住其实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是否能摆平利比亚内部的局势,反对派内部会不会因为矛盾而打起来。”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顾正龙对《新民周刊》说,后卡扎菲时代的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等方面,“‘好戏’还在后头,挑战刚刚开始,将来会更复杂。”

  顾正龙说,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军队,目前内部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领导机构,也看不到一个足够强势的人来统领大局。反对派武装中的军事机构五花八门,有“国防部”、“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军队总指挥”等,各机构之间因其成员的军衔和工资存在巨大差异而随时发生内讧甚至残杀。7月28日,反对派武装指挥官尤尼斯遇刺身亡,真相至今仍是个谜,暴露了反对派内部的矛盾。

  贺文萍也认为,宗教组织、世俗团体、部落群体、军队官员等几股力量牵扯在一面大旗下,里面有反对北约等西方力量过度干涉的,也有希望获得外国投资的,内部权力之争将成为利比亚过渡委员会“建国大业”道路上的障碍,未来权力如何分配、国家向什么方向发展不能确定。

  虽然现在过渡委员会在国内尚没有太大权威性,但贾利勒和吉卜里勒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反对派之间要内战,就将辞去职务。此二人的话语还是有一定分量——贾利勒是社会贤达的代表,在卡扎菲当政期间贾利勒曾当过律师、法官、司法部长,但一直被视为是“异议人士”;吉卜里勒曾在卡扎菲政府内长期负责经济事务,并有西方留学背景,是专业精英的代表,也是力推未来“精英治国”的主要人物。

  9月18日,吉卜里勒说,过渡委原定当日公布利比亚新政府成员,但这一计划遭“无限期”推迟。这是“全国过渡委员会”内部的矛盾第一次曝光在全世界面前。利比亚新政府迟迟不能组成,让外界开始怀疑反卡扎菲势力的联合还能维持多久。

  重建靠谁

  除了反对派内部因素,西方社会的利益争夺战会不会使局势更加复杂,也值得观察。

  此次利比亚战争中,欧洲国家积极唱主角。战火尚未熄灭,9月1日,西方国家中率先向的黎波里发动空袭的法国就在巴黎主持召开了名为“利比亚之友”的国际会议,商讨如何帮助利比亚战后政治和经济重建。包括联合国、欧美主要国家、阿拉伯联盟国家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作为观察员也位列其中。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作为中国政府代表,支持联合国在利比亚战后安排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显然欧洲国家早就摩拳擦掌,准备挑起重建“重担”。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巴黎会议上宣称:“利比亚直接同地中海相连,而地中海首先是欧洲事务,其次才是美国事务。”法国外交部长阿兰·朱佩此前也曾公开表示,法国介入利比亚军事冲突,是“对未来的投资”。俄罗斯《生意人报》直言不讳地指出,巴黎会议昭示着西方国家在这个北非石油富国“坐地分赃”的开始。

  欧美国家几乎在和联合国竞走。9月1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利比亚碰头,成为“全国过渡委员会”武力夺取政权以来首批到访的外国首脑。萨科齐说,法国希望向利比亚人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协助重建家园。卡梅伦说,北约军事行动将持续到“过渡委”下属武装全面控制利局势之后,英国将协助继续追踪卡扎菲的下落。他表示,英国将考虑进一步解冻利政府资产。

  而美国派助理国务卿费尔特曼早在英法元首之前一天就捷足先登,短暂访问了的黎波里,与相当于副总理兼财政和石油部长的塔尔胡尼以及司法部长、卫生部长等高级官员会晤。 

  9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009号决议,决定向利比亚派遣联合国利比亚支助特派团,初步任期为3个月。

  安理会决议规定,联合国利比亚支助团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和支持利比亚恢复公共安全和秩序,促进法治;开展包容各方的政治对话,促进民族和解,着手开展制宪和选举工作;恢复公共服务;促进和保护人权;支持过渡时期司法;采取必要步骤启动经济复苏等。

  路透社认为,西方国家和中东地区大国高层人物相继访利,显示他们亟盼利比亚重新回归国际社会,尤其是尽快恢复因战争而停滞的石油生产。

  随着“全国过渡委员会”的掌权,与利比亚有关的石油利益则要经历重新洗牌。这让原来在卡扎菲时代尝尽甜头的石油公司感到紧张。人民网发文称,要以平常心看待中国参与利比亚战后重建。“利比亚局势动荡前,中利贸易额不足70亿美元,在中国外贸总额中仅占0.22%。对于居非洲首位的利比亚石油资源,中国从中获益也并不多……中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极少,主要从事的是承包工程。”

  “客观地说,利比亚内战确实给中方企业造成了一定损失,但那些见诸网络或某些媒体的所谓中国在利比亚损失上百亿美元的报道显然是被夸大了。维护中国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当务之急是把受战争影响而停滞的项目及时复工,争取把受到的损失减到最小,这也是中国政府当前积极努力的方向。”

  顾正龙和贺文萍都表示,现在利比亚过渡委员会与北约是相互依靠、互相需要的关系,但将来不会完全听令于西方,毕竟委员会中有不少讨厌西方的势力。利比亚是多部落国家,如果没有较为强势的政治力量,长期摆不平矛盾,不排除利将来变成另一个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