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鬼功法咒语手势带图:为什么朱镕基受追捧?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5:54
日前,《朱镕基讲话实录》(一至四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自9月8日起向全国发行,又掀起一股“朱氏旋风”。书中绝大部分内容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其中一些“朱氏语录”已经在网上传播开来:“本届政府就要到期了,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经济过热”、“多数人还没意识到房地产过热的严重性”、“拜托大家别拿公款去买小汽车,发展公交吧”、“香港许多好东西值得内地学习”、“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民间疾苦令人发指,看了血压高”、“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坛,领导人语录不算什么稀罕东西,曾经的“毛泽东语录”,要求全国人民人手一册,朗诵在口,牢记于心。就是现在,领导人也同样喜欢说些“至理名言”以赢得民心。然而,没有哪位领导人能够像朱镕基那样,在卸任近十年内一露面就备受关注,超过在任者的聚光度。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无人否认,在中国政坛,朱镕基绝对是个“另类”,个性鲜明,嫉恶如仇。简单回顾一下他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天降大任于斯人”:少失怙恃,19岁(1947年)入清华,20年(1957-77年)“右派”生涯,50岁(1978年)副科级干部,60岁上海市市长,70岁国务院总理。显然,以50岁为截点,之前的朱镕基是在患难中磨砺才华和个性,50岁以后遇伯乐才华大展,十年一个飞跃。然而,磨难太长,既浇筑了他的一身傲骨,也带给他了无尽的遗憾 —— 五年掌舵,时间太短;他离去时的背影不是苍老,而是黯然神伤,是深深的遗憾。
  其实,归结到一点,朱镕基身上最让人感动的,不是他鲜明的个性,也不是他嫉恶如仇的作风,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式的情怀。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朱镕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在“就职演说”中,他那句“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以及多次在不同场合说的“给我留一口棺材”,不是“作秀”,而是因为他知道搅动一池死水的人没有什么好下场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屈原悲从中来,无处作为,投岷江自尽。王安石旷世奇才,好好当文学家不就行了,偏偏要做什么政治家大力变法,不仅最终失败,而且频遭后世指摘,实在是“出力不讨好”。在贪腐横行、权贵勾结的官场对利益集团动手术,反腐倡廉,肯定会被“反反腐”,甚至有被做掉的可能。到了2002年,朱镕基执政的最后一年,在3月1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动情地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这时的朱镕基,已经没有了上任之初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问心无愧和深深的遗憾。
  他的遗憾不只是壮志未酬,更多的是感叹“民生依然多艰”。他的个性鲜明和嫉恶如仇赢得了民心,也颇受争议。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死气沉沉的官场注入一股清流。这决定了他的悲情人生,也决定了他的与众不同,他的伟大。美国《时代》周刊感叹:他就像一只飞向太阳的鸟,翅膀已被烧焦了。可朱镕基笑答,我的翅膀还在!他傲然自立,让所有的贪官酷吏无地自容,让所有的“好好先生”自惭形秽。
  而今,十年再回首,我们看到的不是阳光灿烂,而是满目疮痍:贫富分裂、城乡分化、贪腐猖獗、权贵横行、信仰缺失、道德沦丧、资源掠夺、环境恶化…… 更可怕的是,我们听不到强有力的声音,看不到强有力的措施,只有无尽的沉默和等待。就这样民怨沸腾,就这样无动于衷;就这样望眼欲穿,就这样得过且过。—— “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我们处在最坏的时代。我们在接近天堂,我们在坠入地狱。” —— 现在的中国,就像一匹浑身患病的虚膘马,在兴奋剂的作用下一路狂奔,如果不尽快停下来治病,一旦药劲过去,就会轰然摔倒。人们追捧朱镕基,人们早已等不及!
  要知道,“百般努力试图赢得小历史的,往往失去大历史,此为政客;无私无畏不在乎失去小历史的,常常在不经意间赢得大历史,是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