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委书记魏尧:学者萨苏:革命是一道伤口 中国要向日本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1:06

2011年10月02日 10:00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陈辉

 

▲1899年,康有为在美国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亲任总会长,梁启超任副会长。美国人荷马里支持康梁保皇活动,被康有为封为“大将军”。1904年11 月,荷马里在洛杉矶成立了“西方军事学校”,为康有为、梁启超保皇党的“维新军”提供军事训练。照片是维新军过家家般在军事训练。(照片收藏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编者按:辛亥革命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它对整个亚洲和世界格局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从全球视角来观照,值此辛亥百年纪念之时,本报特专访雪珥、陶短房、萨苏、石约翰四位海外学者,以为读者们展示一个更立体的辛亥革命。

即使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萨苏也仍在写作,一手托笔记本一手打字,被人群挤来挤去,堪称一景,几站地过去,上千字的文章便已写好了。

萨苏是位勤奋的历史作家,在抗战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理工科背景、多年外企工作经验、在日本长期生活……这让萨苏的视角异常开阔,他口中的辛亥,不仅是一段往事,而是与当下紧密联系,百年辛亥,百年中国人的自强梦,它的一切迷茫与挣扎,一切坚持与希望,其实仍未随风消逝,它依然在启迪着我们,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日本的旧书涨价了

记者:今年是辛亥百年,日本社会反响如何?

萨苏:影响没国内这么大,辛亥革命是中国人的事,普通日本人不关心,日本有一些学术研讨会,但也多是中方倡议。如果说最大的反响,是旧书市场上辛亥题材的书大涨价,比如《中国革命记》,是日本人1912年写辛亥革命的书,去年一套不过3千多日元,现在得1.5万日元。

记者:涨这么多?

萨苏:也不是都在涨,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涨了,间接相关的没涨。前几天我还买了一份1911年11月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号外,大概有《人民日报》两版那么大,专门报道辛亥革命,当时局面尚不明朗,所以一边是革命者的照片,另一边是清朝各王爷和大臣的照片,中间是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这个资料后来我赠给作家梅毅(笔名赫连勃勃大王)了。

日本人为何沉默

记者:辛亥革命似乎与日本关系很深?

萨苏:是的,一是革命党以日本为基地,一是留日学生革命热情最高。

记者:为什么当时日本政府没公开支持辛亥革命呢?

萨苏:当时日本政府很犹豫,甲午战争后,中日外交有过十多年黄金期,清政府表示要向日本全方位学习,虽然海军立了“甲午耻”的牌子,但整体上还是把仇恨埋在心中,以开放的态度,主动研究日本,清廷对立宪政体也表示出极大兴趣,此外,当时清朝官员普遍认为日本人也是亚洲人,应该联合起来对抗欧美,他们没想到后来的21条、抗战等。在日俄战争中,曾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作战的马玉昆暗中帮助日本,为表示感谢,战后日本还送给慈禧太后一艘小火轮,叫永和号,至今还停在颐和园。所以,日本政府不便表态,采取的是静观其变的态度。

支持辛亥革命的日本人

记者:可为什么那么多日本人支持辛亥革命呢?

萨苏:支持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分两种,一种来自政府,希望中国乱,想利用当时的革命党,所以历次起义的军火,许多是从日本偷运进来,另一种来自民间,比如宫崎滔天等,真心希望中国强大,他们觉得亚洲要崛起,单靠日本不行,所以提出“大陆主义”,宫崎称孙中山是“亚细亚的瑰宝”,当然,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大陆主义”,鼓吹侵略中国,这和宫崎不是一回事儿。在当时日本,宫崎这种国际主义理念不吃香,辛亥革命后,许多日本人指责宫崎帮助中国强大。

记者:不仅日本对辛亥革命态度不明朗,欧美各国态度也不明朗,为什么?

萨苏:英、法等国是两面下注,辛亥革命3年后,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欧洲矛盾重重,列强无暇顾及东方。

美国为什么支持清政府

记者: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符合美国价值观,为何当时美国却支持清廷?

萨苏:在武昌起义当天,美国和清廷正式签订海军条约,美国帮清廷重建海军,并出售大量军舰,这是一笔大生意。美国作为新兴强国,一直希望在亚洲找个同盟,但印度已被英国控制,日本也和英国结盟,只能选择中国,所以美国积极主张庚子赔款。民国政府曾希望与美国延续海军合作条约,但美国拒绝了。美国人认为帝制最大的好处是信誉有保证,民国总统换来换去,他们不愿贸然投入。

记者:美国当时对孙中山评价颇低,是不是与此相关?

萨苏: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此外,当时海外对孙中山也普遍不看好,一是黄花岗失败,骨干尽失,孙中山退回日本,日本政府对他也很冷淡;二是武昌起义与孙中山并非直接相关。

清政府死于自杀

记者:武昌起义非孙中山直接策划,为什么大家奉他为总统?

萨苏:孙中山曾提出边角革命的理论,即在边陲靠一省独立,逐步占领全国,而孙武等人认为应在长江中游下手,可迅速推翻清廷,事实证明,武昌起义是正确的。但孙中山的号召力别人无法比拟,在革命党中,他比黄兴大8岁,大家对他心悦诚服,10次起义,孙9次在国外,革命党要靠他筹措海外捐款,辛亥后,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孙中山带着美国人荷马里、日本人宫崎滔天等与会,大家对他也都服气。况且当时大总统也没什么权力,黄兴向财政部要20万拨款,可账上只有10元,各省都不听总统调遣。

记者:准备如此仓促,为何能推翻强大的清廷?

萨苏:因为清廷在自杀。义和团运动时,东南数省互保,汉人督抚拒不听命,光绪死后,清廷用皇族子弟大规模替换汉人督抚,像陆军尚书荫昌,是个戏迷,平生没带过兵打过仗,靠血统上位,让他去剿平武昌起义,怎能不失败?由于汉人地主阶级不肯再与清廷合作,局面自然土崩瓦解。鸦片战争时,咸丰逃到热河那么长时间都没出问题,这与后来的情况呈鲜明对照。

革命不是谁喊出来的

记者:对于革命,今天学者颇有微词,您怎么看?

萨苏:革命不是谁喊出来的,是内部、外部环境所决定的。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也想改良,可到了1911年,改良已不可能成功,清政府负债累累,成了列强的提款机,彻底丧失了崛起的潜力。庚子事变后,列强基本不再将清廷看成是正常的政府,外国军队随意在中国境内调动,病已至此,怎么可能不革命?革命就是给你一个机会,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拿公司做比喻,就是企业暂时不用支付养老金了,包袱甩掉了,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记者:该怎样理解孙中山先生?

萨苏:孙中山是出色的爱国者,在日本时,日本人确实想利用他,但他始终坚持原则,在演讲中,他强调中国强大对日本有利,可以共建大亚细亚主义,回国后,他坚持的却是三民主义,孙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缔造共和的功臣之一,人生遭遇了这么多起伏,从没想过自己当皇帝,这很不容易。

中国要向日本学习

记者:可能很多人会问,改良好还是革命好?

萨苏:要根据历史具体情境,有时适合革命,有时适合改良,革命也不能上瘾。一个人结婚后就会明白,婚姻中矛盾永远都存在,但可以带着矛盾前行。但对于激进主义,也不能一概否定,革命是一道伤口,在流血之后,应更多考虑如何愈合。如今,大陆网上有一些激进的声音,这不合适,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放狠话没意义,优秀的人应考虑用和平的方式通过竞争来战胜对手,高呼“血洗”、“复仇”,说明你不相信自己用正确的方法能胜出。

记者:这也许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萨苏:是这样,上世纪50至90年代的日本可为镜鉴,当时日本出现了毒奶粉、毒大米、假酒等,左右翼高呼革命,但今天左右翼却被人民所抛弃。一是人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乌托邦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另一是对过激的声音,日本社会始终高度警惕。

慎言既得利益

记者:日本当时有没有既得利益阶层?

萨苏:要慎言既得利益阶层这样的词,当你批判既得利益时,要想在这个社会中,你有没有既得利益呢?对于月收入3千的,拿5千的是既得利益阶层,而对于真正的穷人来说,你又是既得利益阶层,这样不断打倒下去,谁是胜利者?建立规范与秩序需要付出艰苦而漫长的努力,而打倒却短平快,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记者:可为什么当时日本左右翼要高呼革命呢?

萨苏:发展会让一些矛盾激化,年轻人想宣泄,想获得更多空间,也有一定道理,但刚有一点资本,便又想折腾自己,这不明智。中国也应警惕这个风险,在网上,不少公共知识分子急于为苍生代言,可苍生想不想让你代言呢?这要先搞清楚,我刚跑了绥芬河、虎林两县,虎林农民年收入几十万,他们说从没有过这么好的政府,这话要放到网上,估计有些人就不爱听,而绥芬河农民年收入更高,总之,中国的问题很复杂,光坐在城里抱怨不行,更不能坐而论道。

注:本版配图引自刘香成先生的《1911: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百年影像史》一书。未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或刘香成先生本人许可,请勿转载。

萨苏

本名弓云,汉族,生于北京。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后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长住日本,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