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斯和巨石强森:往年贵如肉 今年贱如草 “藜蒿第一村”遭遇罕见“春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01:33

往年贵如肉 今年贱如草 “藜蒿第一村”遭遇罕见“春寒”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11-4-7 8:00:00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没有外地客商进村收购,现在村民们的藜蒿只能由合作社收购之后运往外地销售。

藜蒿遭遇“寒潮”,种了15亩藜蒿的村民柯愈义很无奈。

  东楚网消息(东楚晚报)记者 张珍 刘修强/文 兰雷伟/摄

  “多好的藜蒿呀!又嫩又绿,可惜就是不值几个钱!”昨日,望着一望无际还在疯长的藜蒿(也称湖蒿、芦蒿),种植户柯愈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天气变暖,藜蒿长势很好,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菜农们应该高兴才是。但眼下,他们却愁肠百结。这些藜蒿如果再卖不出去,将被当做杂草处理掉——先打上农药,再翻耕为基肥。
  蒿贱伤农,这个湖北“藜蒿第一村”,在暮春里遭遇了“寒潮”侵袭。 

  昔日辉煌
  跃为湖北“藜蒿第一村”

  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1500多户村民中有1100户种植藜蒿。
  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的部分村民尝试着自发种植藜蒿,然而,因种植不规范、不科学等原因,藜蒿的产量和效益都不太理想。 
  2008年,依托阳新县宝塔湖春潮湖蒿专业合作社,宝塔村藜蒿种植基地被列入全省第四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3年来,“春潮”牌藜蒿的种植面积由过去的0.9万余亩扩大到1.6万亩,种植户由450户发展到1100户,年产值则由3600万元增加到1.6亿元。
   “春潮”牌藜蒿销售向专业化、网络化、订单化发展,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与武汉、孝感、九江、南昌、咸宁等周边地区的蔬菜市场实现了对接。
  一时间,“春潮”藜蒿享誉周边市区。宝塔村一跃成为了湖北“藜蒿第一村”。蒿农柯愈义与刘道柏等印象中最深的是去年3月的丰收场景。柯愈义回忆,去年3月份,从武汉和黄石市区等地开来了许多箱式大货车。“都是来装运藜蒿的,排成了长队!”柯愈义称,为了赶早运到市场,不少商贩还主动找蒿农要求“开后门”,早点帮忙先装运藜蒿。
“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我还要看对方态度么样,价钱能不能再高点!“柯愈义说。
刘道柏介绍,去年3月份,他与家人几乎每天都呆在蒿田里,数着一扎扎崭新钞票,他妻子眼睛笑眯了。

 

--- 1 2 ---


往年贵如肉 今年贱如草 “藜蒿第一村”遭遇罕见“春寒”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11-4-7 8:00:00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遭遇“寒潮”
  藜蒿“身价”贱如草 

  昨日上午10时许,伴随着毛毛细雨,在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七里组一眼望不到边的全是绿色。按理说绿色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原始色调,而此时在蒿农眼里,这些藜蒿不值钱,这样的场景让他们的心情冷到冰点。
“你要问我现在的心情如何,我老实地说一个字——烦!”在一块藜蒿地里,满脸黝黑的蒿农柯愈义一边挥舞镰刀忙着收割藜蒿;一边告诉记者。此时,天空中细雨越下越密,洒在柯愈义的脸颊上。
  柯愈义苦笑着对记者说,想不到市场这根棒子如此无情残酷,说要你“死”,你就得“死”。他家目前共种植了藜蒿15亩,2009年藜蒿收入达到12万元,2010年近11万元。可到了今年市场却遭遇到了“寒潮”,收入仅8万元左右,减少了3万多元。
  与柯愈义遭遇市场“寒潮”的还有几十户蒿农。50多岁的刘道柏自从6年前种植藜蒿后,家庭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的场景不由得我去想下步该么样走了!”刘道柏对记者说,他家种植了14亩藜蒿,2010年收入9万元,今年头季收入只有6万元,除开成本和人工,只获纯利3万元。
“现在藜蒿长在地里无人问津,我都不去收割藜蒿了,过几天买些除草剂杀掉藜蒿,让它变成有机肥。”刘道柏称。 “现在收割划不来!所以蒿农们就不打算收割了。”柯愈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请人收割藜蒿,一天下来只能收割打理藜蒿300斤,按照现在收购价每斤3毛钱,90元钱收入除去人工60元钱,还要管吃管喝,差不多收支两抵。

  全村减收3000万元左右

  2011年2月4日(正月初二)这天,阳新县宝塔湖春潮湖蒿专业合作社主任柯亨兴记忆犹新。
  年前,藜蒿收购价格最高达6.5元/斤,这一价格让蒿农们无不喜笑颜开。然而,2月4日这天,藜蒿价格突降,这以后,价格更是一泻千里。与去年同期最低0.7元/斤的价格相比,今年二季藜蒿价格明显遭“腰斩”。
  “过去这时候还有不少贩子过来收购藜蒿,今年简直没什么人。”柯亨兴表示,因为收割的人工成本远远超过销售所得,大多农户都不愿收割藜蒿,任其在地里自生自灭,仅个别农户请了亲朋好友帮忙。
  柯亨兴说,就目前状况来看,全村95%的藜蒿在5天后都会被农户当做杂草处理掉了,先打上农药,再进行翻耕,作为下一次的基肥。“按以往平均1元/斤的价格标准计算,今年全村藜蒿的销售收入大概减少了3000万元。”柯亨兴估算道。

  批发市场
  卖不动的藜蒿成了垃圾 
 

  蒿农无奈,作为市场前沿的批发市场如何?昨日下午5时,记者来到黄石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偌大的交易市场,堆满了辣椒、土豆等蔬菜。由于现在不是交易时间,市场上只有几个商贩在装运蔬菜。
  “我们这里不要藜蒿,不好销!”在忙着打理土豆的周老板对记者直摇头。据周老板介绍,她在这个市场里经营了七八年,以前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今年却遇到了藜蒿不好销的局面。
  “两三毛钱一斤也没人要,赚不到钱不说,还成了负担,卖不动的藜蒿还成了垃圾!”周老板说。
  “这个情况确实存在!”黄石市农产品批发中心负责人汪应池表示,目前,整个中心的藜蒿主要是从武汉和江北农场等地贩运过来,整个中心每天也只卖到2000斤左右。造成藜蒿滞销的原因之一是:眼下大量的蒜苗上市,替代了藜蒿。 
  “每天枯黄变坏藜蒿达400斤左右!”汪应池称,每天还得请社区清洁工转运卖不动的藜蒿到垃圾池。

  供过于求
  全省种植面积大增 

  昔日贵过鱼肉的藜蒿,今日为何贱如杂草?
“种植面积增加和周边市场饱和的缘故。”柯亨兴分析说,自去年以来,荆头山农场、七里湖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藜蒿,种植规模增加了数百亩。
  除了黄石本地以外,荆州、孝感等地同样开始发展藜蒿,且均供应武汉等地。“市场需求只有那么大,供过于求,藜蒿自然没多大价值了。”柯亨兴感慨道。
  市农业局蔬菜办主任梅再胜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介绍,因生长快、利润高等原因,这两年全省种植藜蒿的面积确有增加,目前也正值野生藜蒿大量上市,市场供应量较大;而另一方面,由于藜蒿正值尾季口感较差等原因,市民需求量有所减少。

  出路何在  
  农超对接、深加工 

  在记者采访时,柯愈义给记者介绍了他家藜蒿香飘广州的故事。
  柯愈义的女儿在广州市一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搞营销工作。3月26日,小柯回到阳新探亲。几天后,父亲柯愈义问结束假期返程的女儿“要不要带些藜蒿去广州送人”。原本以为女儿会不屑一顾的,没想到女儿高兴地点头。
  4月1日上午,在田里埋头收割藜蒿的柯愈义夫妇接到女儿从广州打回的电话:20斤藜蒿带到了广州,没想到供不应求,带的藜蒿少了,不够满足好友和同事。
  据小柯介绍,她为了拉拢业务,联络感情,把从阳新带去的一些藜蒿送给广州的一些大学教授和白领人员。“太好了,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一些广州市民赞不绝口,表示要是阳新藜蒿能运到广州就更好了。
“要是能有保鲜深加工就好了!”柯愈义带着渴望的口气对记者说,都提了好几年了,可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事实上,早在2005年宝塔湖藜蒿种植规模增大的时候,柯亨兴就考虑过对藜蒿进行深加工,“如果藜蒿能走出周边地区,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就不用局限于周边市场了。”
  然而,藜蒿的保鲜期极短,储存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天,受这一瓶颈制约,新鲜藜蒿一般只能供应黄石本地及周边地区。“如果通过深加工,将鲜藜蒿加工成干藜蒿,就可以延长藜蒿的保质期,也能够销往更远的市场了。”
只是,深加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资金与技术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保鲜储存是大部分蔬菜都会遭遇的瓶颈问题。”市农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农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采访中,记者得知到另一个消息,目前“春潮”藜蒿并未实现农超对接。“我们曾与一些超市洽谈过直供的问题,只是农户接受不了超市先销售后结算的方式。”柯亨兴表示,如果实现农超对接,则可扩大销售渠道。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