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治东:鸞是一種吉祥的鳥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9:33
 
鸞是一種吉祥的鳥類,平時不常開口,只要開口,其聲音便驚喜所有靈性,似乎告訴人家吉祥將要來臨了。因而人們便視鸞為一種吉祥的訊號。鸞的運作,是直接轉播天意和神意,經執鸞人運靈在寧靜中產生靈覺去感受神意,然後揮起木筆寫字出來。這種方法完全是神靈和人靈結合為一體產生的稱為聖靈,以此為啟化人們的一種傳道工作。
鸞也是一種降神的方法,是神人靈光合作的功化工作。運用一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筆(鸞筆俗稱「桃枝柳筆」,即手握處以桃枝製成,筆端寫字處卻是柳木,因桃為陽、柳為陰,又象徵「陰陽調和」),而由正鸞使者執筆揮動成字,並經唱錄生依字跡抄錄成為文章詩詞。我國古時,在《唐書?太子承乾傳》中有「習音聲,聽神聲」的記載;又唐摭中所謂的「無聲人」,所指的是鸞;周朝御相設備「遊仙窯」,有頗豐富的資料。《漢書?杜周傳》曾寫道:「無必有聲色的音技,能夠為萬世修大法。」乃指鸞可為人指破迷津,指點明路。唐朝的《顏帥古注》說:「惟求靈鸞傳道,不注美色及音技。」《道藏》中也有「梓潼帝君化書與文昌帝君降筆於鸞」的記載。「鸞」的妙訣不只中國人重視,日本藤原道長曾在汪洋大海上,設「遊仙舟」揮鸞收聽《南天物語》,證明「鸞」可以直接聽聞天音,作修身修道的指導,且不僅是救人之身,亦可救人之心,指導人走向一條光明的正路。 黃帝以鸞鳳跳動,以測禍福;文王問箕,以為朝綱。若欲溯鸞,可見久遠,一般而言,鸞始於東周時代(春秋時期),即周平王東遷洛邑間,王命不行,五霸內亂中,朝內外高等學府,用來聽問天機和施政要事。因而動發天機,自成天命。這時設立者甚多,無論學府或政界及寺觀到處林立。但鸞在此時,只興了六十年,到了周莊王元年,齊桓公用管仲稱霸期間漸漸銷息,久之無跡無蹤。東漢光武帝時代,才由當代朝廷的王子公孫發起揮鸞聽問國政,寺廟僧尼道士收聽道緣,其最盛時期,巧遇日本遣使入朝進貢,發現我國聖鸞妙機莫測,回國後消息傳出,即受到幕府的重視,而指派廿四名學者到我國來學藝。此期鸞的復興,自漢代一直到了永元年代,以後又漸漸衰退。鸞雖然於一段時期似不見,但到了宋朝太祖開寶年代,亦即宋太祖滅南漢這段期間,鸞又再度復甦起來,一直興盛到嘉定年間。成吉思汗出兵打金國時期,就是鸞最旺的年代。「鸞」於此以後,即不興也不滅的流傳到今天。 「鸞」是一種不動聲色的無聲物,執鸞人完全以靈空飛化工夫聚神說法。而鸞有種種不同境界,以揮動木筆成字,通化的境界也有不同,端視執筆人的通化工夫與定靜火候如何。據古來宗教上的一切經典,大都是由「鸞」著造出來的。所以鸞門正是發播上天消息的場所。
再說德盛問題,古人說:「欲得一之成,先於德之成,德成即盛,盛則不息,德盛於靈而本諸天,其本天矣,天備則靈」。一個人他本身的靈光飽滿昌盛時,自然會領悟到天地間的一切,同時與萬物得結合為一體,隨後於一體之明中,通化實現。這就是鸞的奧妙和它的神秘。 鸞堂乃聖堂、善堂也,奉祀 關聖帝君為主神,加奉祀 孚佑帝君、 司命真君尊稱為「三恩主」,或加配奉祀 文昌帝君、 玄天上帝尊稱為「五聖恩主」。並以奉祀太上道祖、孔夫子、觀世音菩薩等三教聖真為上座。藉桃柳為筆,扶鸞虔請仙真降筆,以傳神意。蓋古聖離世日遠,必藉桃枝柳筆現身說法,於沙盤浮字,傳真警世,教人修道之法,此種組織之善堂,謂之「鸞堂」,又稱之曰「鸞門」也。 目前有關宗教的內涵界定,因學科與學派的紛歧,往往令人不易明白。特別是面對中國民間社會原有的宗教現象,也仍然缺乏客觀公正的詮釋理論與研究方法。
「宗教」之語詞,若依中國古代的語意,於《易經?繫辭上》有所謂「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中之「神道設教」一詞能約略反映出中國宗教的基本概念雛型。但此概念應偏重在社會教化與文化傳遞之設教層面而非宗教之教。
鸞堂又稱「儒宗神教」,乃以仙真降筆為傳道方法,五教之神靈佈滿虛空,誠者靈,靈者通,故皆可降鸞寫字。此法為文昌帝君提倡,關聖帝君頒命弘揚,請神扶鸞原為道教之一法,又尊奉關帝、呂祖、司命真君等諸神,故鸞教亦為積善之道派也。然鸞之興起於文昌帝君,弘揚於關聖帝君,文昌、關帝二聖皆儒門中人,故鸞教又稱曰「儒宗神教」或「聖教」。蓋以道德文章作濟世張本,以神明現身教化為靈應機要,故此稱之。而登鸞說法之神,不拘何教神明,舉凡儒釋道耶回等各教先知先覺,成聖成真,成仙成佛之性靈,皆感世道澆漓,常來託鸞化度,此正為佛法之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也。故鸞教廣大無邊,聖賢心懷濟世,靈光散佈大寰,豈區區限於某教耶? 宣講制度始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頒行六諭,令地方官責成鄉的人等,每月朔、望宣講。此六諭文為:第一訓:孝父母。第二訓:尊敬長上。第三訓:和睦鄉里。第四訓:教訓子孫。第五訓:各安生理。第六訓:毋作非為。從這六諭中,可探知早期鸞堂活動宗旨,是以提倡人倫道德,從善棄惡的宗教形態。到了康熙九年禮部因「近見風俗日漓,人心不古,囂凌成習,僭濫多端,狙詐之術日工,獄訟之興靡已。」於是欽奉上論頒行,化民成俗十六條例。分發各直府省卅縣鄉村,永遠遵行,並照例於月朔舉行講解。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又御製《聖諭廣訓》萬言,就是將康熙所頒行之十六條聖諭加以推衍其文,尋繹其義。並且乾隆,嘉靖年間也曾一再降旨,通令各地廣為宣示,於是宣講制度推行於地方鄉社,屬於地方官的職責。
除了縣官設立宣講外,也有文人自立宣講。地方士紳,以其文學口才,又能樂善向道,因此,分組輪流,到各村里廟前代天宣化,講因果,說報應,藉以喚醒民心,共趨正道。由地方士紳組織的宣講,初是一種社團集會,後與神壇結合,推廣了《聖諭廣訓》的內容,著重於講因果報應的民間思想色彩。這種宣講制度遂改變為民間宗教活動,成為神道設教的由來。宣講制度設立,初以教化為先,輔助王法之不足,收化民成俗之效,等到宣講制度與民間習俗混合為一時,形成了重因果講報應的宗教活動,以神道設教來共存天理,共守王法。因此,由宣講制度與民間成立代天宣化的宗教組織,在立意上是一脈相承的,也可以說神道設教的目的是繼承了宣講制度化民成俗。以儒家神教教規,來體會儒宗神教與宣講制度的歷史淵源。 考扶鸞之舉,自周平王時創鸞,迨至漢明帝,天運壬戌年文昌帝君興鸞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之歷史,台灣省之鸞務開基,以澎湖為最早。溯其始今,傳自福建泉州公善社。當時地方之文人學士為禱天消除災患與匡正人心計,乃於同治三年癸丑(民前五十八年)六月初三日在馬公先開「普勸社」,崇拜南天 文衡聖帝關及太醫院  慈濟真君許二位恩主,初設沙盤木筆,有時揮鸞闡教,有時宣講勸人,神人同樂,廣行善舉。至光緒丁亥年辛卯(民前廿五年)正月十三日賜號為「一新社」,繼設「樂善堂」。於光緒十七年辛卯(民前廿一年)著作「覺悟選新」一書,分列八卷,亦為全省最早著作之鸞書也。
自「一新社」開創鸞堂先聲,仰藉恩主之顯化,又在光緒辛丑年(民前十一年)五月,以清水化丹濟世,改除雅片煙毒之陋,救起沉疴無數人,一時轟動海內外,從此澎湖各鄉社皆紛紛響應,繼設鸞堂數十處之多。同時本省北部如淡水鎮屯山古聖廟(仙公廟)行忠堂、宜蘭碧霞宮、頭城喚醒堂相繼開設鸞堂闡教著書,行忠堂著「忠孝集」、碧霞宮著「治世金針」、喚醒堂著「度世慈航」,距今已逾百餘年。繼之本省中部、南部、東部普遍設立鸞教或著書、或宣化、或救世,其宗旨原同一本也。

迨至中日甲午戰爭,臺澎割據於日本,日本為推行皇民化運動,而鸞堂之設,講書說教,皆以四書五經等為教本,信眾深具大漢民族意識,故日警痛惡之,遂下令禁止扶鸞,當時士紳信眾,雖表面奉行命令,實際上卻轉入深居私宅或山洞中,暗中繼續扶鸞,仍不停推行度眾及救世工作。及至臺灣光復,臺澎重回祖國懷抱,宗教信仰恢復自由,鸞堂之設立更如雨後春筍,正是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而興盛一時。至今臺灣之鸞堂約計有五百餘堂,著作經典善書三四百種,均是免費印贈各界,對於復興中華文化,糾正世道人心,可以說是一股巨大無形的力量。並熱心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如建設、施醫、救貧……等善舉,更是不遺餘力。今又進而定期發行勸世雜誌者約十餘堂,皆本聖訓,一律免費贈送,其對社會國家治安實有卓越的貢獻。加以近年來民生富足,關心世道之善士甚眾,輸財獻力在所不惜,皆致力於扶鸞闡教工作,由於神聖顯化,傳佈聖賢之真理符合現代人們所需,因此信者日眾,鸞教之前途,正呈現一片輝煌遠景,這也是國家與人民之福也。 鸞門乃是在家修道居士之方便法門,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準則,不脫離生產,拋棄家庭,無礙於家庭事,隨時隨地修身養性,忠愛國家,利己利人,道屬先天,教化後天,有益於社會國家。凡鸞生為遵恩師忠義之精神,牛犬之肉禁食,以養正氣。其修持之經典,以明聖經、道德經、黃庭經、太上感應篇、清靜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四書五經、金剛經、般若心經、六祖壇經,及扶鸞所述聖經善典,盡皆養性修真之範本,當選而研讀,觸類旁通,以趨開悟心性,而證大道也。
鸞堂弟子學道旣以聖神仙佛之教示為準則,以本教之經典為指南,如能本此而修,則其造詣,自然能超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而成聖成神成仙成佛,皆隨其因緣各異,功果大小而定也。此乃是當今修道最方便之法門,凡有志於道者,歡迎速進聖門參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