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落地签可以吗: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马国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44:55

一名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题名解】

 

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
,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注解】
①、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这一句提纲挈领的论述,首要强调太极拳十三势得以至用的自身攻防机制之总机枢在腰隙,即完成攻防使命而能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腰的刚柔虚实变化中完成的。这是从形拳招熟到气、意拳懂劲的有形拳术攻防之道来立论的。为什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呢?有关这一点,前贤多有论述,如腰之松懈,一身无功:腰为一身上下内劲,外形攻防动静变化之枢机。防守、攻击、转化,三方面内容的质量之好与坏,都决定着攻防胜负的效果问题。故前贤有关于腰的功夫内容的论述,录之于下。
腰第八:身之枢轴者腰也,腰要灵活圆熟,直鞭坚固。况力皆从腰出,气亦由腰所运,一屈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相通矣。                       《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
此论中说明腰的功夫必须具备两项内容:初看是,一是柔化的圆通灵活;一是刚发的鞭直坚固。即具备柔行气的功能,又要具备刚发气的功能,及刚柔相互转化的功能,合计曰三项功能。然于“腰顶”的功能,自然就有顶气和顶形的功能,及气形同顶的功能,之三项功能了。
腰顶
首先说腰顶之顶的真传秘诀之精义,腰为一身外形上下相随攻防动变之中枢机要处,简称:中枢,又名:根珠。
此乃因为腰的左右虚实,决定着左右之手足的上下相随之动变的正确与否!故腰实者为顶之用法,腰虚者为化之用法。此亦是一体之中见二法的运用也。一腰而同时可见虚实之二用。此亦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一精义尔!此乃腰顶之运用的根本之精义尔。
腰有刚柔两种运用的法式:
柔化时,腰要圆活灵通,可有万拳招法攻防变化之运用;刚发时,鞭直坚固,可助拳势的发放之威力,此乃腰顶之运用的又一精义尔!
运气在腰脉一条,太极拳讲究:
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再外面。力从人借,气(机)由脊(己)发。胡能力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清代李亦畭太极拳论•五字诀•五曰神聚》
论中的:“气之由下而上也”之开法,乃腰顶气上行发放之运用的又一精义尔。
内气、外形相互为用之“腰顶”:
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懂劲先后论》
此段论述中的见入则开,遇出则合。乃言外形运用之法式的;看来则降,就去则升。乃论内气运用之法式的。如果,以内气、外形的相互匹配如一的劲形逆从之法式立论,就要写成:见入则开,看来则降;遇出则合,就去则升。此法式中自然见到内气外形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中间可以见到存在着腰顶的前顶、后顶的具体运用之方法。分析如下:
见入则开,看来则降:是说对手进击逼来,则我在接触点之外形为开式的运行,而内气看其来势则降至腰间,而腰之外形自有前顶的运行之势。此乃外形之腰顶的运用之又一精义尔。
遇出则合,就去则升:是说对手先前进来逼迫没有功效,然后必定引领而退走,则我与之接触点的外形立改为合式,而内气看其去则由腰间形於脊骨、布于手指。此乃腰的顶气之功见矣!此处不是论的这一点,而是腰中之内气还要有一股要往后顶腰之形的劲势,以预防外形随彼去的过程中而出现前倾之失。此乃腰顶运用的又一精义尔。
上述腰顶的五种运用方法之精义,有用形者,有用气者;有以形用气者,有以气用形者;有内气、外形相互为用者。皆腰之气形相互为用之功也。五用之法,“腰顶”之功的内容详尽矣!这就是为什么杨谱之中有“身形腰顶”的歌诀之原因,因其对腰顶的功夫之认知的的确。故作此歌诀以便于流传。
身形腰顶
拳法枢机妙无形,无形枢机自当熟。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身形腰顶》
观此此歌诀着重谈出“腰顶”功夫乃身法中不可缺如之项目内容,如果缺少腰顶功夫中之任何一项功夫内容者,是为未得真传秘诀者也,何必在废功夫修炼呢,终无正果的。这就是诀言: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一句之精义尔。
歌诀中一句诀言:“腰顶穷研生不已”就将腰顶的三项攻防功夫的功能概括诒尽了。形顶者,腰送手足的“过身法”之法式尔!乃腰进之法。劲顶者,内劲从腰至背、肩、肘、手之上行,谓之上顶;内劲从腰至臀胯、大腿、膝、小腿、足踝之下行,谓之下顶。顶者,开势的助推之催势也!得此法式者,腰顶之功法入门矣!功夫易得矣!
如何修炼腰顶的功夫呢?现在录取“站橦歌诀”,并分析解释如下: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俗名“站橦”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连黏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腰的虚实,决定着手足的虚实,故而要留意在此。不单留意在腰,还要同时注意内气在周身运转腾挪不要出现有停止不动,运转涩滞的情况。这样内气、外形虚实相须,一而贯之,动静变化才能流畅自然。
②、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拳家认为古人说: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拳术通兵术,拳法同兵法。拳术中的比武较技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亦应顺随为法以胜人者,谓之神拳艺境。
自身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才能听探的清楚、顺势而动以应之;在顺势而动变的过程中外形始终保持静定的行功状态,还不断的听探着对方的虚实动静之变化,以便随时的加以调整顺化的内容。这种因敌变化而变化的无为法式,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太极传统拳法的静以制动、小力打大力的神奇之妙用的真谛。
太极拳之所以有如此神奇之妙用的攻防艺境,因其修炼、运用,势势都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法则的实施之体现。即直养自然先天之听探、顺化的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故而,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能力之获得,得来都不觉得费了什么工夫了。
③、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揆者,音葵,kui,推测揣度的意思。此处用此字乃说明修炼拳术攻防招法时,尚意不尚力,再顺随为法,时至神知,最终才能达到神拳的神明艺境。
④、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腰为一身外形上下之枢机;内气升降开合之窍要。宜圆通灵活而无滞,鞭直坚固顶劲而不曲。为了保证腰的正常功能之发挥,必须作到肚腹内的松静自然,才能保证内气的正常运转。否则,肚腹用力而内中僵拙,内气运转失灵,亦能牵扯到腰的枢机功能使之不能正常发挥。肚腹用力乃初修炼太极拳者经常出现的病拳现象,故而前贤在歌诀中特别强调的指出来了。这就是时刻留意腰的上下之中枢的作用,腹内松静,内气周身腾挪的自然而然。以及身法的尾闾中正神能上贯头顶百会,一神自然领起;满身轻灵利索动转而又能作到“顶头悬”。
⑤、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听自由,有两个含义:一是自己练拳时,依照拳法之势的内外伏应之机势,尚意不尚力的循序做去。致使神、气、形,皆能在“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下,遵照拳式内外规矩自由自在的运行,能作到形不为神之累赘,而势势的劲意承接的天衣无缝。能如此而行者,此是谓之由己的功夫;一是与人比武较技时,能作到从人不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死。从人之法,亦从听探的功夫而来,听探之真切,则顺从得自由自在,不为人力之所拘。此正是“功夫无为法自修”的精义。
太极拳法的功夫主要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自练时以心使身,身能从心而动静变化,是谓“由己”;一是与人推手、较技,虽能由己,仍是从人为法。此两者都自然而然的做到了,就能屈伸开合的听任自由的与人切磋较技印证攻防功夫了。能达到如此之攻防功夫艺境,都是自己留心推演刻苦用心求得的。

⑥、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这句主要说得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传授之宗旨的精义。习拳练艺,要拜明师,得真诀。这就要有明师的口传身授,才能入门正确地修炼。口传的秘诀要拆讲论透;身授秘技诸法之精义以佐证。即拆手盘较种种攻防技法、招式,皆为身授之法式。所谓“拜师三年,得法三年”的精义在于兹。凡习拳练艺者,能得明师的接引入门,口传秘决,身授秘技诸法之窍要,而攻防功夫在身者。日后,当时常扪心自思自问之,攻防功夫缘何而得?得师之所口传身授,是师不负我;我又对师如何呢?能否不负师焉?但是,能做到:“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的具有高尚之武德者,方是贤良的堂堂正正的坦然君子。其能不知“一日拜师,终身为父”之说乎?俗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岂知,拳门最忌讳妄图虚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之徒。故凡修炼太极拳者,皆应知道“学拳学做人”的至理铭言。
而此句“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其意义何在呢?无息者:乃指“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精义,即指将修炼功夫的意识溶入到日常生活中里,可使功夫、技法生活化,才能将功夫、技法养的(体认的)自然而然。不要认为只有具体修炼功夫技法时才是修炼呢!正所谓:“生活起居不离这个”的精义,就是修炼功夫的自然化、自觉化,才有运用的自动化之艺境。此谓之根深蒂固矣!
这就是太极拳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单凭自己的刻苦用心推演是不能求得的。这必须由拜师入门,师父口传真诀、身授秘旨精义,再加之自己不间断的修炼、用心思索、举一反三、悟性体认,方能修炼有成。
⑦、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什么才是衡量一个修炼太极拳者的练用功夫的标准呢?很简单的一句话,看其在修炼攻防技法和运用于比武攻防较技之中的攻防技法之实施,是否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是者,乃真攻防功夫;非者,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真功夫了。太极拳的修炼之建体、至用的基本法则,以什么为标准?其标准就是一个,乃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从中才有“尚巧不尚力”的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法的运用。就是心先媾筑内劲之动变的景象,再由内劲动变之景象构筑外形的动变之形态,以成攻防之拳势。这个拳势形成始终过程的动变法则,就是内主外从之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 “意气君来骨肉臣”的精义。
修炼太极拳分为三层攻防功夫艺境:第一层为法身形之体的形拳招熟的小成阶段,第二层为法身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的中成级阶段,第三层为法身道之体的神拳神明的大成阶段。功臻大成阶段,乃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境界。此正是修炼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境界了。
⑧、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为什么要运用“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作为衡量一个修炼太极拳者的练、用功夫的标准呢?修炼太极拳的最终目的,及其意义何在?亦是很简单的一句话,“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就充分的证明和体现出“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习拳健身的观念,可以成为现实。拳谚讲:“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句话是说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方法的基础上的修炼,才能实现“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可能。即修炼太极拳,如法而行,自然是健身、技击,攻防艺境并行不悖。关于这一点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       ——摘自《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文中带点的文字含义,就表明了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方法的基础上的修炼,才能实现“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这一观点的可能性。即修炼有“道”;不要妄自修炼而造成百病缠身,正“不以道殉身”一句之精义尔。
⑨、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卌字,音西、xi,乃“四十”之数的古时写法。全歌诀计七言二十四句,总字数168个字。最后的七言四句28个字,并非技法功夫的内容,故而不计算在诀言之内。这样,有关技法功夫的诀言之内容,就只有七言十二句,140个字了。就这七言十二句,140个字的诀言,句句是真诀,字字如珠玑,已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中的所有内容之精义,阐发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有丝毫的遗漏了。
⑩、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凡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如果不是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则利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之练用;而是以形为制,尚血气用横力,神从则害。乃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自会成为终身的遗憾而悔不当初。此正是“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一句诀的精义之所在!贻字,音遗,yi。留下,留有的意思。

打手歌决①(七言六句)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②。
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③、。
引进落空合即出④,粘连黏随不丢顶⑤。
【题名解】
太极拳学中的“打手”说,就是指自己修炼攻防技术功夫和与人比武较技的攻防技击之两项内容而说的。而在与人比武较技的内容中,古有太极推手和盘拳过手两种较量的方式。而太极推手,乃是打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太极推手中,一定要遵循太极拳推手的特殊规定;盘拳过手,乃是各门通用的比武较技的方式,其中亦有通用的规定,如:点到而已。即“用必打犯,不伤人”的道义。此打手歌诀,就是精炼的说明自我修炼和比武较技的真攻防功夫秘诀的。
【注解】
①、此打手歌诀流传较广。陈鑫谱中“太极拳著解”一文之后,收有两首“七言俚语”,其中一首内容与此打手歌诀略同,其为七言四句。读者可以相互比较,故而录之如下:
掤捋挤按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进,四两化动八千斤。
②、上下相随人难侵:掤、捋、挤、按是四正的天盘手法。后面“太极圈”歌诀中就有:“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的说法,可以为证。由于具体攻防技法的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之运用劲势之部位的不同。故而在修炼和运用中须要认真的仔细推求,才能体认到诸法之精髓,悟得诸法之妙谛,方能为己之应物自然之随心所欲的运用。而运用掤、捋、挤、按之四正的天盘手法之关键,在于“上下相随”的功夫。然何谓“上下相随”?有的人说:手动足随,足动手随,就是上下相随。此乃是不负责任的随便之说法。太极拳对“上下相随”的概念之认识、运用,是有法则性的硬性规定的。
关于上下相随的这个问题,《太极拳经》中的解释是:千古一日,寒暑往来。乃说的是千古的寒冷的冰冻期和暑热的暖化期的往来变化,乃如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寒暑变化一样;亦如一日的中午、傍晚、子夜、清晨一样,呈现的是昼夜寒、热、温、凉,四象的变化规矩,法则。就寒热温凉四象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古复千古的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此经文歌诀以一日之四象,一年之四季的寒热温凉之变化,推导出千古亦是寒热温凉四象变化的法则。来说明太极拳法的上下相随是外形虚实攻防动静变化的基本规矩、法则。一日有四象,一年有四象,千古有四象,而喻人身外形有四肢。而四肢的动静变化,要以上下相随的四象法则为规矩而动变,才能身法活似车轮,周而复始的变化实施各种攻防招法以攻防。前贤为说明上下相随攻防动静变化的实质性、重要性,是以“不可空谈”一句诀言来强调的,即上下相随的规矩、法则确有实指性之内容的,不是一句空谈之说法的。通过这段分析之论述的探讨,知道上下相随是四象动静变化的规矩、法则了。但其实指性的内容,所指的又是什么呢?
关于上下相随是外形虚实动静变化的规矩、法则,在心意拳《交手法》一文中记载有:“拳不打空起,亦不从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手落足要起,足起手要落)。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这样的论述。其中的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手落足要起,足起手要落)之说法,就是手足虚实的上下相随之规矩、法则的本义。分析如下:
一侧的手起为虚,则随之配以足落为实,上手下足的虚实配合;同时,另一侧的手落为实,配以足起为虚,上手下足的实虚配合。又:一侧的足落为实,配以手起为虚;另一侧足起为虚;配以手落为实。所谓的相随,就是自身左右之手足的上下相互的“随实就虚,随虚就实”的四象变化规矩、法则之本义。这样,自身就形成了有机整体的矩阵形态的攻防机制了,方有利于避实击虚的方圆动静攻防变化之须要。
此个上下相随的规矩、法则,在形意拳门中是以“打人如走步”的诀言之说法来体现的。如果运用摆动手臂的原地踏步走,就完全可以体认到上下相随的法则、规矩。攻防招法的实施之手足虚实匹配的动静变化,与走步时的手足虚实起落之匹配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肯定了上下相随的规矩、法则,是太极拳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基本规矩、法则。既不管当时运用实施什么攻防招式、招法,上下相随的规矩不能破坏,法则不能丢失。这才是太极拳的行家里手之真功夫的体现内容之一。只有如此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才能具备方圆立体的攻防变化,他人是难以侵犯的。这才具备动变如轮之“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能力。
③、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虽以顺随为法,制胜法式基本上有两种,即:以定用手的“顺从以为进退之四两拨千斤”和以重击中之“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两法。然何谓“牵动四两拨千斤”?牵动谁的四两?为什么是四两,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分析解之如下:
四两内劲的存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遵从内气、外形,健顺参半的宗旨,必须是柔外刚中匹配如一而运用的。这就得出了气、意拳懂劲的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常守,中土不离位的基本法式。所谓的形用半,就是一身之外形分为左右之各半形的运用,一半身形用于攻击,另一半身形就用于防守,这就是形用半的说法;内劲独立于外形其在身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故内劲的运用亦要分为两份,一份用于攻击之半形中,一份用于防守的半形中。但是,无形的内劲必须以数言,故一三五七九的天地生成之阳数二十五,用于攻击之半形中;二四六八十的天地生成之阴数,用于防守之半形中,此乃劲用对五的法式,此就是陈谱中所说的:五阴五阳是妙手。再劲形反蓄的运用,就是暗劲的法式。这样的法式中之外形的左右攻防互换之内劲的左右腾挪,显示不出来四两内劲的存在。

这就必须换成另一种运用内劲的计算之法式,才能得以说明。外形还是形用半,内劲不是运用对五法了。而是运用旧制的一斤十六两的法式进行计算。如:左半身之形用于攻击,配以六两的内劲;右半身之形用于防守,配以十两的内劲。转换为右半身之形用于攻击,配以六两的内劲;左半身之形用于防守,配以十两的内劲。如此左右外形的攻防互换,则有四两内劲亦随之右左的在身中腾挪着。
如以明劲法式来看,则四两内劲的腾挪就看的更为清楚了:左半身之形用于攻击,配以十两的内劲;右半身之形用于防守,配以六两的内劲。转换为右半身之形用于攻击,配以十两的内劲;左半身之形用于防守,配以六两的内劲。如此外形之左右攻防互换,则有四两的内劲亦随之右左的在身中腾挪着。
以上两种法式,都可以体会到四两内劲的腾挪的现象之存在。这就很明确的说出了四两,是指自己能够腾挪的那部分内劲而言的。这样看来,牵动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乃是自己身中的四两内劲的说法,就是正确地说法了。这是定而无疑的了。
上述明劲、暗劲的两种内劲、外形的匹配法式,都是属于虚实匹配的法式说。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先将自身的左右(右左)攻防之外形视为一个空皮囊。这样,左右(右左)攻防之外形中所各自存有的六两内劲,视为虚。余下的四两内劲,腾挪到左右(右左)的那一方去,那一方就成了十两的内劲,则为实。此时自身内显示的是:虚非无,还有六两内劲;实非满,十两内劲,不满足一斤之数。有关此自身的虚实说,前贤多有论述,今选择一有代表性的论述,以为之证,录之如下:
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上图举一身而言,虽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动。非身子乱挪,手足乱快也。虚实即是开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练愈精,功弥久,艺弥巧尚矣!             ——摘自《清代李亦畬太极拳论•虚实图解》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四两,乃自己的内劲之四两。为什么是四两?也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了。这就是拳谚:“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中所能表达的太极一点子的精义。这太极一点子,就是指这四两内劲而说的。一点子内劲的腾挪,同时存在着两种功能:一是可以保证自身攻防动变的平衡无失;一是可以无时无刻的不在化解着对手的攻击之势同时又攻击着对手。有关这一点,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可以为证,录之如下:
十九、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也?
         答曰:在会意用力。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
                                                   ——摘自《拳经拳法备要•千金秘诀》
此歌诀中的“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就指的是此四两内劲的腾挪作用之功能的。
为何牵动四两就能拨千斤?
前贤云:“拳者,权也,所以权衡物之轻沉者也!然其理法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两拳者,攻守之两法也。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左右都是太极,机浑身上下左右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为拳也”。
所谓之两拳的攻守之两法说,如以刚柔法论,无非就是柔化刚发之两法。就是立身中正如平准,动变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偏沉于己,柔以化之;偏沉于彼,刚以逼之。然在柔化法中,确有明柔、暗柔之两法;而在刚发法中亦有明刚、暗刚的两法。不管是明暗的柔化法,还是明暗的刚发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都是四两内劲的腾挪之用法所完成的。刚发也好,柔化也罢,无非就是运用四两内劲的“补、泻”之作用的结果。
下面再从补泻的方法中来认识四两内劲的拨千斤的实质内容。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有然也。
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
此论中的“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有然也”的说法。就是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种种攻防技术方法的描述。解之如下:
补於人者,不管是气过则补,还是力过或补,运用的就是四两内劲运行到接触点的刚发的法式。这不关乎运用的是明刚还是暗刚的法式,结果是一样的:此胜彼败;不管是力过则泻,还是气过或泻,运用的就是四两内劲从接触点吞吸运行回到自己身内其它部位的柔化的法式。这不关乎运用的是明柔还是暗柔的法式,结果是一样的:此胜彼败。这就是《太极拳经》中有段论述所言的攻防功夫境界,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粘连黏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贴,中权后劲。虚拢诈诱,只为一转;
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实中有虚,人己相参。
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
不软不硬,不脱不粘;突如其来,人莫知然。
只觉如风,催倒迭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意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在难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此歌诀中的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就是对如何牵动四两内劲以成补泻二法之势的精辟之描述。而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粘;突如其来,人莫知然。只觉如风,催倒迭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就是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之攻防效果的精辟之描述。
由以上的论述解析之中,可以发现,太极拳法的要妙所在处即遵从无争为争的无为法式。较技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轻沉;(以我手称住人之手,如称称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迟速,或半路变换机势)。刚中寓柔,与人不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此论中的随机应变一句之精义,除外形的拳式之顺随其变化以外,主要的就是自己的四两内劲,亦要随机而腾挪变化,才有制胜的把握,故而不会惊慌。
如以开合法式来看四两内劲的腾挪运用之效果,就有:开则以开打之,合则以合打之。其妙在顺随为法,手足无在非转圈之时,即无在非打人之地。吾岂有心打人哉!吾自打吾拳,亦行所无事而已矣。拳势的开合变化,就存在牵动四两内劲以破解对手的开合之打法的妙用。这就是意气要换的灵的精义,就是牵动四两内劲的变化要换的灵通及时之谓也!
如上所论,已将何谓牵动四两?为何牵动四两就能拨千斤的攻防机理,解释清楚了。那到底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有几种牵动四两的方法?有几种拨千斤的方法?这就须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之内容了。下面就来专题讨论之。
有几种牵动四两的方法?有几种拨千斤的方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初看起来似乎是很难论说清楚的。而经过认真分析,仔细的研究,不过只有两种解释的方法。一种是从本门宗技的各种基本攻防拳式的认识方法而得出的结论;一种是以融化发融化的认识方法而得出的结论。这两种认识方法之间并不矛盾,而相互比较的运用则会看得更为清楚。
先从本门宗技的各种基本攻防拳式的认识方法来看有几种牵动四两的方法?有几种拨千斤的方法?
就以太极拳的三十七式太极拳来说吧!除去起式和收式,就只有三十六式了。这三十六式中每式中的具体手法又多少不一,以这三十六式中多少不一的攻防手法之总和为基数,在以这攻防手法之总和的基数乘以四,在乘以二,所得之数就是牵动四两的方法和拨千斤的方法之总数。为什么要乘以四,再乘以二呢?因为每个具体攻防手法都存在着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四法的运用之可能,这就是乘以四的道理;而每个具体攻防手法中都存在左右两手的各自皆能攻防之两用的可能,这就是乘以二的道理。这已经不知其各有多少牵动四两的方法和拨千斤的方法之数量了。当然,这还不算变招、变手的数字在内,亦不包含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无点不弹簧的数字在内。故而前贤皆以万法来立论而言之了。因为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出来的数字。故有:拳学博大精深的感叹!此乃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
再从融化发融化的认识方法来看有几种牵动四两的方法?有几种拨千斤的方法?
如以补泻法来看,就是两法。然从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则为四法。
如从柔化刚发法来看,亦是两法。然而化发于人者:明柔、暗柔,明刚、暗刚,亦为四法。
这样看来就简单的多了,基本上只有四种牵动四两的方法和四种拨千斤的方法法式了。
如以刚柔四法再从方位法来看,则有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逾长,退之则逾促。六个方位。
再以六个方位乘以刚柔二法,则有十二个法式,以应一年十二月之数;乘以刚柔四法,则有二十四个法式,以应一年二十四节气之数。
故从基本刚柔法式中可以看出,以这四种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法式就可以实施种种攻防招法,达到四两拨千斤以胜人的效果了。这就是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诀言的基本认识。不知读者您对此有何不同的见解?
或问曰:闻君所言,茅塞顿开。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诀言精义的剖析解释的条理清晰,法法丝丝入扣入精入微矣!真是无懈可击,无法可驳矣!十分令人敬佩、仰慕尔!足见先生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造诣精深矣!
然有一疑问,提出以求解!您在《中华拳术明镜录•龙涎集•读谱识法》一文中,清楚的论到:
四两拨千斤,顺从以为进退的柔乘他力后的施招用手之打法,此法施出,可顺其势使对手过上加过而败之。如,顺其来势的掳带法;顺其去势的虎扑势,所发之势与对手之劲势顺向而用,故顺从以为进退的施手用招,可称为四两拨千斤的方法。
借力打人:就是逆力以为揭献的刚发他力之前的施手用招之打法。此法施出,可逆其力势而使对手不及加不及而败之。如对手来势力道尚弱,逆其力势而骤然以强劲之势发之,此亦属“对”法。《武谱•四字密诀》中说: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也是说所发之势与对手之来力之势相反,即逆向而去,故可揭献而将对手击翻跌出。此乃借其来力不足迎头逆力的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之方法,故逆力以为揭献的打法,可称为“借力打人”的方法。当然,所谓“对法”的“逆力”,也是先天自然之力,即以内气对彼来处的方法。绝非僵拙蛮横的外形有为之力法尔,这一点同样应辨别清楚,练,用,方不失误矣。
或问:这段论述的精义就是将四两拨千斤和借力打人视为两个基本法式,这个见解很有独到之处。可问题是:在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法式中,存在不存在牵动四两内劲的功法内容呢?
答曰:这个问题提的好!提的妙!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将牵动四两方法的所有内容,全部阐发清楚明白了。
所谓的牵动四两内劲的说法,换个角度来看、来立论,就是内劲的腾挪问题。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攻防技法论说的是逢强智取的法式之以小力打大力的技术功夫,重在用巧劲上,故而以顺随法为基本法式;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的攻防技法论说的是遇弱力擒的法式之刚发他力前的技术功夫,重在用劲时的巧妙上,故而以逆力法为基本法式,然没有四两内劲的腾挪又不能得以实施而制胜了。以此四两内劲的腾挪法来看,亦可以认为是牵动四两的方法来完成的。这样,就可以得出:在顺随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两法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牵动四两内劲的运用内劲技法功夫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更为突出的看到内劲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中的重要作用了。然而,神拳神明的大成攻防功夫艺境之一触即发的功夫,乃是一气涨渺的法式,这就不能运用“四两拨千斤”的说法来认识了,要从法身道体三功四德境的内容来看待,才能明白。这一定要分辨清楚,才不会练用有误矣!
④、引进落空合即出:此引者,乃我引领对手到挨打的位置;进者,一是引领对手进入到被动挨打的位置。一是引领的同时,我进入到击敌的有利位置。落空者,一是引领对手的攻势落到空虚无用之地;一是引领的同时,我进入到对方的防守空虚之地落定,以便攻击对手。此合者,乃是指自己的机势与对手的机势相合之合。即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避向击背的法式中,黏走的丝毫无差、合机合势之合也。只有如此之黏走相生的合机合势,才能避向击背的将对方轻易的发放跌翻的。
⑤、粘连黏随不丢顶:此处有两解:一是身法说的“顶头悬”的身法态势,不能因为已经将彼跌出,而丢掉“顶头悬”的正确身法之态势。如果此时丢掉“顶头悬”的正确身法之态势,就不能防备对方之万一的突然袭击了;一是运用粘黏连随的技法过程之始终,都不能出现“丢顶”的病拳法之现象。这才是攻防较技的上乘功夫之表象。这两点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第一点内容,常是功夫高手粗心大意或骄心傲敌而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第二点内容,确是功夫水平低的人所常犯的病拳之错误。


类别:默认分类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426) | 评论 (1) 上一篇:太极拳经论 张三丰著 王宗岳论    下一篇: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张三丰 /**/相关文章: • 尹氏八卦掌歌诀·注解·点评/马...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舞¢翼 wu57liming 老太虚哥哥 r718  网友评论: 1
源易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13:39 | 回复 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