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柳传志 爆粗:背诵的作用不可替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47:53

背诵的作用不可替代

 

不知始于何时,“背诵”一词为人所反对,特别是被学生所深恶痛绝,进而也被家长所坚决反对,家长们认为,让孩子背书是没有必要的。 甚至会把孩子给教傻掉,老师们因而也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背诵”一词果然如此害人吗?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出来请各位指教。

一、背诵的意义

(一)   诵读能让孩子尽快适应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提高对书面语的理解能力

孩子们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大人的口头语开始的。口头语随意性很大,很不规范,都是一些“阿猫”“阿狗”之类的话。当两个人面对面说话时,有些意思彼此很容易听懂。但是若把两人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写成文字,有时让人看了根本不知所云。总之,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孩子将来要学习、要大量接触的却是书面语言,而不是口头语。因此,我们要尽早地让我们的孩子接触并适应书面语言,以利于他们将来更好的理解书面语,提高对书面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你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做数学题吗?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题目。有的数学题目就有好几行,孩子们看了就头晕。你叫他还怎么做题呀;你是否看过如今高考的语文题目?没看过的自己去网上找找就知道了,除了作文和文言文就是阅读理解了,要想高考得高分,阅读理解能力差行吗;就是大学毕业了去考公务员,那题目都还是大量的阅读理解。可见,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你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怎样让孩子接触并适应书面语言呢?也许,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诵读一些经典的书面材料能让你的孩子尽快适应书面语言。

(二)   牢记必要的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感知,一是思考。就感知而言又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亲身实践直接得到经验,第二是通过书面学习他人的经验。

怎样通过书面学习他人的经验?这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记忆,一是理解。这里我主要谈谈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现在人们似乎都侧重于理解,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大家都懒得去记忆呢,还是理解确实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我的认识而言,我们不应偏重于哪一个方面,而完全放弃了另一个方面。所谓博闻强志,在大量的阅读地基础上还是离不开记忆。我认为,对于一些量很大的内容,理解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法,然而对于有些经典的、精练的知识还是以强志,即“死记硬背”为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把一些知识牢牢记在心里绝对是有好处的,小时候通过反复诵读记住的东西,到将来要用时他张口就能用得上、提笔就能写得出来。而通过理解的知识你还得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才能用得上。再说孩子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往往落后于记忆能力的发展,一个知识他们只要读上几遍就能背得来。但你要他理解某个知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除了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发展滞后之外,还有一个知识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知识面不广,所以很多问题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只有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以后,他们才能理解相应的其他知识。所以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

(三)   学习外语更是离不开背诵

学习外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不同语言文化的异族人用声音表达欲望和思想的方法,进而也用同样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思想。

学生总是抱怨说外语学不好,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外语,总想找到一条简便的外语学习之路。因而找了各种各样的语法书来认真地研究起来,找了大量的练习来做。还买来了许多的辅导资料。他们却忘记了学习语言的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是模仿。试想想有哪个人学习自己的母语是通过研究语法、做练习学会的?还是有哪个人学习母主找过什么捷径没有?人人都只是通过听大人说话,然后,跟着说就是了。

是的,要是学外语也能有这样的模仿学习的机会就好了。然而绝大多数人却没有这种机会,没有外语的语言环境。怎么办?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要模仿只有在课堂上模仿老师了。然而模仿老师还不够,因为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学生、说外语给学生模仿。怎么办?我常常惊叹于技术的进步,我们自己小时候学英语只能用录音机,听了一遍,得倒带,重新放音,实在太麻烦了,因而也常常不用。而如今有了复读机,点读机,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不厌其烦地听,可以不厌其烦的模仿。有了这种技术剩下来要做的就只是学习自己肯不肯去努力练习了,多读多背,没有学不会和语言!

二、名人的背书经历

兆文钧在《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一文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辜鸿铭是怎样通过背诵而学习的:

我14岁那年,父亲的一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老友——这是个大商人,带我到德国去留学(......)他家在柏林,我便在他家住,他不辞劳累,每天亲自教我学德文。他的教法与从不同。 在我开始学德文自母的那天,他就拿出一本书,对我说。

“我们西方有神人, 没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这本书就是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要想把德文学好,非把这本书背熟不成。让我说一句,你背一句,试试。于是他便指手划脚地说了一句。说完,看了我一眼。我马上也跟着他的姿态边表演边说。他听我说完,一笑:“好了!”他又一连说了几句,我也模仿他的动作,说了几句。他笑了,非常好玩。

他说:“好得很,咱们往后就这样学下去。”

我说:“我不懂你说的话呀!”

他说:“没关系,只求你背得熟,不求你听得懂;听得懂再背,心就乱了,背不熟了。 等你把这本书背得——用你们中国一句话——倒背如流——那样熟,我再给你讲。“

我说:“我怕办不到。”

        他说:“我知道,你能办得到。语言不懂,就像学念咒那样学。”

我问他:“什么叫念咒?”

他说:“你忘了,那天你站在你父亲身旁,你父亲拿着一本书念,你笑眯眯地跟着念;你父亲叫你出去,你不去,我对你父亲说:‘别往下念了。把那段从头再念几遍,’你念了十几遍。第二天,我叫你背,你都给背对了。”

他接着问我:“那天你父亲叨念的那些话,你懂吗?”

我回答:“不懂。”

他又问:“你还能背吗”

我回答:“能。”

他说:“着啊!那天你父亲念的那本书,你父亲告诉我,叫做大悲咒。”

他接着说:“我在你这年岁,我父亲逼我背莎士比亚作品。勉强背会几句,睡一觉第二天醒来,全都忘了。后来我实在受不了父亲的逼迫,逃跑到柏林外祖父家,学习簿记,准备将来在银行,公司或其他部门找工作。我父亲接到我外祖父给他的信。信上说:‘这个孩子没有读书的天赋。’父亲气得要死。我后来做了商人,从一个小商人一步步变成一个大商人,而今成了商翁,我因为不能按照父亲的期望做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学者。痛心极了!早在十多年前,我随着做买卖,走遍世界备国。到处留心找一个聪明的小孩,也没找着。那天,我听到你很聪明够资格,才把你选中。第二天,我准备了一桌丰盛大餐,请你父亲和几个老友聚餐,当众请你父亲把你交给我,我才把你带到德国来。好孩子,凭你的聪明。将来你一定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学者。给东西方文化建筑一座最伟大的桥梁。”

接着他问我:“你能安心学下去吗?”

我回答:“能”

他又问:“想家吗?”

我回答:“不相家。”

他说:“每周礼拜一到礼拜五是你学习的日子;礼拜六、礼拜天,我带你到公园或郊外玩。好么?“

我回答:“好!”

就这样学习了半年多。一天,我说:“《浮士德》我背得熟透了。给我讲讲吧!”

他说:“够熟不成,越熟越好,等过半年或一年以后我再给你讲。越晚讲,了解越深。经典著作与一般著作不同;一般著作谁都能一听就懂,经典著作谁也不能一听就懂。何况你的德国语言,文学基础还不够用呢。别急。”他接着说,“数学、物理、和化学好懂。让我先教你数学,然后再教你学物理和化学”,又说,“我计划让你在德国学科学,再送你去英国学文史,哲学和社会学,学成之后,送你回中国。 你再把中国的经典著作背得熟熟的。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结论,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下面再录一段胡适小时读书的经历。胡适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写到:

              我小时候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

父亲做老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 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个字。 我也认了七百多字......

     回到故乡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近一千字了。

     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 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开头几行抄在这里: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谨乎庸言,勉乎庸行;

         以学为人,以期作对。

         ......

     我念的第二部书也是我父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这两部书虽是韵文,先生仍讲不了,我也懂不了。

     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做《律诗六钞》,我不记是谁先的了。三十多年来,我不曾重见这部书,故没有机会考出此书的编者;依我的猜测,似是姚鼐的选本,但我不敢坚持此说。这一册诗全是律诗,我读了虽不懂得,却背的很熟。到今回忆,却完全不记得了。

     我虽不曾读《三字经》等书,却因为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我也能背这些书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诗》,我差不多能从头背到底。这本书后面的七言句子,如

         人心曲曲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我当时虽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却常常嘴上爱念着玩,大概也是因为喜欢那些重字双声的缘故。

     我念的第四部书以下,除《诗经》,就都是散文的了。我依诵读的次序,把这些书名写在下下面:

(4)《孝经》。

(5)朱子的《小学》,江永集注本。

(6)《论语》。以下四书皆用朱子注本。

(7)《孟子》。

(8)《大学》与《中庸》。(《四书》)皆连注文读)

(9)《诗经》,朱子《集传》本。(注文读一部分)

(10)《书以》蔡沈注本。(以下三书不读注文)

(11)《易以》,朱子《本义》本。

(12)《礼记》

       以上分别抄录了两位名人的启蒙经历(其实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及鲁迅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也有类似的启蒙经历。从这些著名人物的启蒙经历来看,他们都共同经历了背书的这一个阶段。特别是辜鸿铭,背书在他身上则体现得特别明显。

三、怎样教孩子背书

背书,怎么背?在上述辜鸿铭的背书经历中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

背书只求熟,不求懂,不求知道意思。其实书读熟了自然意思也就懂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相对于“熟”而言,“懂”要容易得多。熟要熟到什么程度?熟就要就到张口就能说得出来的程度。熟到对所背的内容,就象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具什物一样。现在的人们往往就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犯了错误。他们把背书当作一种别人布置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别人要求他们这样做的,于是只求能复述为准。以为一旦能背出来给人听了就大功告成了,便完成任务了。这样的背书是没用的,读了几遍就试一试是否可以背出来,于是一边读一边想,过不了多久他便能复读,于是便了事。从头到尾体现的是一种急功近利,是一种浮躁。这样背书不仅没有达到背书的目的。反而培养坏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