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马会七仙女心水:人生礼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31:38
人生礼仪
【拜堂】婚俗。歙、旌德、黄山区等地的习俗是花轿落地,既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是,新娘落轿踏袋入新房稍事休息后,再行拜堂礼。歙县拜堂时,由赞礼人和利市人齐声和唱交拜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子孙满堂。"三拜礼毕,由赞礼人和利市人共擎红绳联着的锡酒杯,要新郎新娘碰头喝交杯酒,既行合卺之仪,其它地方的"合卺酒"则是在拜堂之后,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中举行。
【搬行嫁】婚俗。男家在婚前一天或迎娶的当天,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陪嫁的东西一般都很多,有杠抬和16杠抬(既8个人后16个人抬着)之称,均为生活用品。富裕人家也有以房产、田地作陪嫁的。贫寒人家的陪嫁就简单了,一个人就可以挑着走,俗称"一担挑"。无论贫富,两件东西不可少,一件是马桶,另一件是鞋。 马桶内女家事先摆下红枣、花生、橘子等彩头物,寓意"早生贵子"。到了男家,首先要一个男童揭开桶盖,拿起彩物,撒上一泡尿,招致一场拍手哄笑,庆贺"生发"。新娘的鞋也要重放在新郎的鞋内,意为"同偕(鞋)到老"。这双鞋要做得特别精致,供大家欣赏。
【办前程】人生习俗。徽州人至五六十岁,便结椁做生坟,俗称"办前程"。置办寿木(棺材),一般用杉木普通棺"十二斗"(由12块板做成),上等棺"十斗",最差"十八斗"。并请风水先生选择墓穴。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愿主人百年长寿。此俗山区仍存。
【报讣】丧葬习俗。丧家向亲友报死讯,名曰"报讣",又称"报丧",休宁县则称"关素"。分口报和文报。口报是报讣者持一伞进门,伞尖朝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黟俗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这时,主任摆出糕点,泡上两碗茶,左边一碗,敬献死者,右边一碗给报讣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款待报讣人,待其离去,才哭泣哀悼。文报是发讣告,讣文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
【背新娘】婚俗。迎娶之日,花轿至男方家门口,新娘总是守轿不出,等新郎来背进门去。意思是日后夫妻反目,女方便可声称:是你背我进家的不是自己找上门来的。此俗在农村仍然流行。
【扯红布】旧婚俗。徽州姑娘出嫁时,如遇月经来朝,男方须备三尺红布,从中间剪开,留一点不剪断。待新人上轿后将红布骑在轿顶上,轿子动身,有女婿和妇方亲属,将红布各扯取一半,表示"红"不被新人全部带走,平分秋色,两家都"红"。
【冲喜】婚俗。旧时徽州已订婚的男子在病重时,强娶女方婚配同房,俗称"冲喜"。意思是使男子心情愉快,减轻病症。如果男子是忧郁成疾,也有奏效的。如果是其它疾病,更有损健康。男方若一病身亡,女方将终身守寡。
【出殡】丧葬习俗。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扶柩而行,一路不停的哭泣,并沿途撒"纸钱",富有人家还请和尚、道士做斋事,以"超度亡灵"。祝奉魂魄升东、柩行、及墓、下棺、祠后土、题木主、成坟,送葬队伍归途以及到家又有一系列仪式。
【催生】生育习俗。产妇分娩前,娘家备新生儿软帽、和尚衣(无钮扣以绳带连系、无领的小人衣)、包群、小鞋袜、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女婿家,俗称"催生"。
【厝棺】丧葬习俗。徽俗重风水,人死埋葬,即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龙脉真穴,认为子孙的贫富、贵贱、贤愚、寿夭均同祖坟有关。亲人死后,多不立即下葬,必须等选到吉地后方才入土。富家便停柩户外,盖厝屋藏棺,俗称"厝棺"。贫家仅覆盖瓦片或茅茨,亦称"厝棺"。真穴难寻,厝三年五年者有之,有的竟厝数十年不能入土,日久难免暴露骸骨,污染环境。1792年,歙县令吴殿华颁布《劝谕埋棺札》,改革厝棺陋俗。此俗今不存。
【待囡暖房】婚俗。结婚前一天,女家邀请四至八位姑娘(称"坐房囡"),陪伴新娘坐房。晚餐还要特为新娘备一桌饭菜,由坐房囡陪同新娘吃一餐离娘饭,"待囡"。男家在结婚前一晚,在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新郎坐上座,宴席开始放鞭炮,席间猜拳行令,尽情热闹,称"暖房"。
【戴孝】丧葬习俗。父母去世,女儿、媳妇穿麻布做成的披风式"盖头",儿子戴麻布帽,帽前缀三个棉球垂下,称"三顶冠",腰系稻草绳,鞋头蒙麻布或脚穿草鞋。旁系亲属穿白衣、白鞋,出嫁女儿和女婿亦穿白衣、白鞋。现在也有不分长辈、同辈或一般亲友关系,均只佩白花,戴黑纱,以示悼念的。
【点主】丧葬旧俗。徽州人死后,做一块长方形木牌,上面竖写死者名讳,俗称"祖宗牌",如"先考××郡××公××主位"。文中的"主"字先写成"王",然后选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点主官",先用墨笔在"王"字上加一点,再用一只新笔醮上朱红早墨点上复点上一笔,称"点主"。
【订婚】婚俗。又称批书。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鸳鸯礼书,上面右书男方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新笔新墨连同"头节礼 "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女家接到礼书,由父亲或哥哥用匣中的新笔舔墨,在礼书的左面填上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在礼书封面写上"亲充大吉"四字,俗称" 批书"。礼书送回男方,即算正式定亲。鸳鸯礼书为订婚凭证。定亲后,一年三节(春节、端午、中秋)均得向女家送礼。
【斗床檐】婚俗。祁门县贵溪村一带婚嫁喜事,男方在发轿的当夜,请木匠来斗床檐(床上一块前檐)。先将床檐摆在床中,用鱼、肉、米三牲祭过后,新郎向床一揖,向木匠一揖,木匠口中念起祝词:"伏以,日出东方,吉日良辰斗床檐。我今请鲁班师傅到,手持金斧到洞房,左边斗起鸳鸯帐,右边斗起象牙床。象牙床呀象牙床,床撑本是千年木,床檐本是紫檀香,紫檀香呀紫檀香,四块金砖垫四方,生下五男并二女,夫妻富寿永绵长。床檐斗毕,万事大吉。"祝毕,众人同时唱好: "恭喜!恭喜!"接着至堂前吃子茶。
【发利市】婚俗。新娘三朝回门回来后,当晚下厨。由男家族中夫妇齐眉、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老孺指导新妇切肉切鹅,并口说吉语:"一切肉,二切鹅,先做媳妇后做婆。"既而又提一火篮,一面畚灰,一面畚火,又说:"一畚金,二畚银,三畚到囝焙孩群."再次切肉就说:"切婆家肉,挜婆婆嘴,挜得婆婆心欢喜。" 这三道作法,称"发利市"。即"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古风遗俗。
【公酌】寿庆礼俗。祁门县查湾村汪氏子孙,年满50岁以上者,每至大寿,合族于农历正月二十日在祖祠宴叙,称"公酌"。届时贴红纸于祖祠门前,众人自动报名。当年大寿若有二或三人,寿星本人亦报名参加,表示互相庆贺。当晚,派晚辈四人,持红纸名单至寿星家,拜请寿星及其子孙共同赴宴。族众分列两廊,双方作揖入席。席间备酒、菜及长寿面,各席派执壶者敬寿星老人酒一杯。席散时,各分列两廊揖送,另推晚辈四人送至祖祠门口结束。
【冠丁】人生礼仪。男子成年,行过冠礼后,称"冠丁"。冠丁首次入祠,要向祖宗献金"谢恩",俗称"冠金",数目多少视冠丁家境而定。
【冠金】人生习俗。冠丁首次进入祠堂,向宗祠献的金钱,称"冠金"。参见[冠丁]。
【冠礼】人生习俗。明清时期徽俗男子18岁成丁,18岁生日前一天行冠礼,剖去垂于眉际的幼童头发标记,理发成髻,宴请宾客,极为隆重。给男子加冠,必须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长。生日这天,正式取名、字,并说明取其"字"的含义,以兆成人。宋代,朱熹提倡冠礼改革,反对铺张浪费和繁琐程序,主张"关了门,将巾冠予子弟戴上。"就行了。宋以后,冠礼从简,凡是到了年龄的男子,经宗祠添名,就可以进入祠堂。
【徽州婚嫁】婚嫁习俗。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男女长到十三四岁,即有人上门说媒。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她们从女方家取的年庚八字送到男家,填上男方年庚八字后,送往合嫁命倌推算,看男女命上是否相和。故民间有"十女九不真,改命做夫人"之说。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为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岳夫、岳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五十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八十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湖集体婚礼形式的。
【徽州丧葬】丧葬习俗。旧时徽州人到五六十岁,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后事),备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老人病危,儿孙临床听取遗嘱,并频频呼唤,以示送终。并即时撤除床帐,拿掉枕头,给死者抹身,更换白色内衣,盖上白被单,用黄表纸覆面,点上油灯(俗称"万年灯")。然后发丧报讣。富贵人家入殓,先用丝棉裹扎尸体,剪开面部(俗称"开面"),再将"寿衣"层层套就,衣裤数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下穿七条裤)、"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将"寿衣"给儿孙披一披,名为"焐衣衫",再给死者穿上。入棺后,家属要给死者敬酒,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铜钱,名曰"含口钱",以便死者带到阴间去用。出殡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披麻带孝扶柩而行。沿途撒纸钱,遇路口鸣爆。富有人家还请和尚、道士做斋事,以超度亡灵。并有"做七"、"百日"、"忌日"(周年)等祭奠活动。五十年代以后,丧葬风俗有所改变,迷信活动减少。1975年屯溪建立火葬场,城镇居民逐步推行火葬,丧礼多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形式代替,亲属佩黑纱、朋友送花圈以寄托哀思。
【回礼】礼俗。喜庆日,亲朋贺礼以后,时兴回礼。结婚回送果子(花生、蚕豆、米糕等),用红袋装成,每户四袋,现在则从简为回送喜糖两袋。寿庆每份回送寿包四只。丧事每份回送白布一块。生育回送煮熟的鸡蛋(外涂红色)。
【回门】婚俗。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娘家,称"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见岳家诸长辈,中午岳家开席宴婿,称"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犹见皇帝",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的说法。接女婿非常隆重,要请平辈亲友四人作陪,女婿正中上座,左右陪客各两人,下首系桌围,摆放五祀件香案。宴席开始,岳父站在天井沿口拈香揖拜祭天地,女婿站在一边陪拜。入席由岳父或内兄弟斟酒。第一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须告辞归家。来时新娘引路,归时新郎在前。新婚夫妇月内不得在外宿夜,如新娘家路较远,当日回不来,接女婿可改在满月后举行。
【笄礼】人生习俗。徽俗女子15岁成人,虽未嫁,亦行笄礼。15岁生日,由子孙双全的老太太给女孩加笄,把头发盘起来,用笄子绾住,继而宴宾客。笄礼意味着女孩已成人,不同儿时,要遵循礼教,轻易不得出闺房,不得与陌生男子谈话,勤习女红。
【祭礼】礼俗。既指"四时祭",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季祭祢,此外还有忌日祭、生忌祭、墓祭和焚黄告祭等,尤其是墓祭表现得分外隆重,清明有拜扫之祭,这乃"标识增封也,族祖则合族祭之,支祖则支祭之。下及单丁小户,罔有不上墓者";7月15日有中元之祭,先焚冥衣,荐新米饭;入冬有冬至之祭,或于 10月祭,曰"送寒衣"、"亦有感霜落之意",正如李梅颠《徽歙竹枝词》所说的:"墓祭三回重本源,清明冬至及中元;寒衣烧献金银袋,但只清明许乞墦在 "。一年三祭,往往是"一祭费中人之产",似乎不这样做便不足以尽孝情,有的家规中甚至提出"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一些缙绅地主、富商巨贾把墓祭当成是争奢斗富的机会。
【祭祖】礼俗。氏族尊祖祭祀仪式。徽俗重宗发,凡遇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年节及重大活动,均举行祭祖仪式,其中以农历腊月祭最为隆重。腊月祭24日至28日进行。开祭之日,宗祠第一进厅设香案一座。过第一进天井两廊有10人左右的乐队,演奏笙、萧、笛、唢呐、鼓、锣等乐器。另有三眼铳数支用于鸣礼。天井当中陈放两个牺牲架,架上摆着宰杀后洗得干干净净的整猪和整羊各一只。中进大堂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摆三组供桌,陈设鹅、鲤鱼、猪头,合称" 三牲",配有爵、筷子;供碗64只,内装菜肴瓜果等供品。中间一组供桌前设香案,,焚檀香末或柏枝末,炉内香烟缭绕,堂上香气袭人。主祭人由德高望重者担任,陪祭二人,执事10人分别承担司樽、司盥、司帛、司祀。凡本族裔孙除女性外都要参加腊祭,依辈份大小顺序站在祭堂前。后进享堂祭祀时开启龛门,让祖宗们出来享受后辈的的供品。开祭前,鸣锣或放铳三声召集族人进祠。祭祀开始,放铳、鸣爆、奏乐,陪祭人引主祭人及执事上享堂启龛,启龛毕,主祭站香案前,行三献礼,一献酒,全体人员三跪九叩,司樽取供桌上所陈之爵传给主祭,主祭接过跪地将爵举过头顶三次交给另一司樽放回原处,再次三跪九叩,陪祭引主祭至下堂香案前叩首,西下东上,缓步徐行;二献馔,礼仪如前;献馔毕,读祭文;祭文毕,三献帛,礼仪如初,献后在香炉内烧化。主祭再将供桌上的酒泼洒在香案前地上,最后按先前仪式上享堂关闭龛门。祭礼毕,族丁在门口领取一份族胙,或肉鱼或麻饼或铜钞,各族不一。
【金兰谱】人生习俗。"金兰"即"心如金,气如兰"之意。旧时,朋友相处,结为兄弟互换谱帖,谓之"金兰谱"。结拜时,依年龄大小序为兄弟。此俗多为意气相投的文人所为,今已不存。
【舅背甥上学堂】人生习俗。流行于休宁县西田乡一带。徽俗舅舅视外甥为"老爷",诚盼外甥早成龙。外甥到了上学的年龄,舅舅就为外甥做整套新装,买整套学习用具,备雨伞等。有几个舅舅的可以合办,阔气的就各自办。新学年一到,由新家长同学校老师商定吉日良辰,一清早就赶到学校,燃放爆竹,叩见老师,呈上拜师礼金和分送同学的糖果。
【开吊】丧葬习俗。是休宁县旧时办丧事的主要仪式。一般在丧期的"头七"、"三七"、"五七"或"满七"日举行,到时开门接受亲朋吊唁。是日,大门设门鼓,吊客入门,司鼓人击鼓报名,吊客烧香,入二门,鼓乐迎宾,吊客换素服。至灵前,哀乐起,吊客跪拜上香。孝子孝孙按行辈跪于灵堂右侧答礼。吊客齐,行丧祭。丧祭由12位礼生组成,排成一行进入灵堂,如牵羊,名"牵羊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如虾须,名"虾须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 "二人(又称"通",司仪),正副"引"二人(引孝子行跪礼),司"樽"一人,司"盥"一人,司"祝"一人(读祭文),司"帛"一人,无职礼生四人。虾须祭增加"赞"、"盥"、"樽"、"祝"各一人。
【开面】婚俗。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将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人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的结束,歙县有些地方开面时还唱开面歌,如"一线金,二线银,三线做夫人,四线事事如意,五线五子登科,六线六六大顺,七线七仙美貌,八线八仙重寿,九线九子十三孙。十线十全俱足。好!好!好!白头偕老;喜!喜!喜!夫妇齐眉"。
【哭嫁】婚俗。新娘临上轿前,与母亲在闺房内抱头"大哭",俗称"不哭不发,大哭大发"。母亲边"哭"边叮嘱女儿到婆家后要注意的事项,女儿则边"哭"边叙述母亲的养育之恩。黟县的"哭嫁"在大堂举行,新娘坐在厅堂正中的椅上,两边长凳上坐着母亲、嫂子、叔伯婶娘等10位女眷,以示"十全十足"。哭嫁的哭词随机应变,音调颇有乐感。
【哭丧】丧葬习俗。由女人担任哭丧人,在亲人一断气时及在送葬的路途中进行。哭丧既是一种哀伤情愫的表达方式,也是丧葬过程中必须履行的程序,无论在语言修辞与结构上都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感。哭的第一声是对死者的称呼,如是父亲,哭称"老朝奉爹呀!"母亲则哭称"老孺人母呀!"丈夫则哭称"'半世死'呀! ""半世死"是小寡妇对丈夫的含怨爱称。哭词无定格,一般视哭丧人的文学修养及见闻而定,有雅俗之分。黟县小寡妇哭夫词为:"半世死呀!害得俺苦命(哈)年轻(竟)年幼啊!不信天算(哈),天公飞下无情剑,斩断俺侬恩爱情!害得俺苦命是一张床空半边,呒嘿俺家半世元来并排(竟)同坐(哈)!害得俺苦命(哈)凄惨(竟)死孤栖!俺苦命是一床棉被半床温(哈),一对枕头一半闲!俺苦命不信帮俺家半世死(哈)!生下一男(竟)半女啊!来帮俺家半世死啊!做孝子啊穿孝衣!"哭词中有不少方言,如"不信"、" 呒嘿"为"没有","床梯"即"床沿"。哭者一般极尽悲痛之情。
【灵前婚】婚俗。男女婚姻已定,男家上人突然病故,男家又女或媳治丧礼,便暂用被单遮尸,商得女家同意,草草举行婚礼,而后治丧,称"灵前婚"。
【满月】人生习俗。婴儿满月,剃胎发,并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以去胎气。外婆家送满月礼,礼品中有带盖的锡坛一只,内装核桃花生等果仁,俗称"安根坛",意为外孙安下根基。家中请满月酒,产妇抱婴儿出房拜见宾客。有些产妇有回娘家调养,也于满月后起程。
【抢亲】婚俗。一般是联姻事基本就绪,或因彩礼不足,或因婚期难定,或男方内行不修,外貌不扬,女家有意拖延婚期或别择佳婿,男家所采取的方式,新郎择日亲自带几个身强力壮的人,将新娘骗出门外,用白汗巾拦腰兜起,背起就跑,随既放三声爆竹。新娘进了婆家门,举办婚礼,吃喜酒,吵新人等礼节,与迎娶相同。第二天由男方聘一说情人和一女伴,专程至岳家送"望娘礼",约定"回门"日期。女家只得承认既成事实。旧时另有一种抢亲,寡妇的尊长(如婆婆、叔伯)出卖寡妇,买者约定日子,请几个人到女家,将寡妇抢背而走。动身时,同样放三声爆竹。如果女方有人出来阻拦,既由买人者再付一笔钱。至男家后,一样举行婚礼。待新婚夫妇有了感情,再至岳家认亲,吃"认亲酒"。
【请七】丧葬习俗。人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备香烛供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也称"祭七"。"头七"念开路经,这一天由女儿开支费用;"二七"拜忏。"三七"行祭礼,开门接纳亲朋吊唁,请吃"老人饭",过路乞丐均有施舍。"五七"请花匠扎纸南瓜一只,箱笼一对焚化。俗称"五七"亡魂游五殿,该殿阎王酷好南瓜,得瓜亡魂可避免刑审。"四七"、"六七"一般是儿孙灵前祭奠。"七七"期满撤灵,放焰口,超度死者及冤屈孤魂。
【请期】婚俗。订婚后,男女完婚,男家要先请媒去女家提出结婚请求,俗称"请期",又称"送日子"。请期先择定吉日良辰,备红喜帖写好吉期,放入装有糕点、面条、肉等食品的礼篮里,礼篮上压一个包有钞票的红纸包。女家接到红帖,用红纸开出礼单,上列喜亥(猪肉)×斤、鲜鱼×斤、衣服×套,首饰、喜糕、面条、蜡烛、爆竹等若干。礼单由媒人交给男方逐一办齐。请期日子一般定在腊月或正月举办婚礼。
【取名】人生习俗。有几种方式,一种是以宗教排行取名,如黄姓的排行为四句话:"耀开宗绪,望重千英;起家楚省,向泽徽城。"一个字代表一代人,顺序取名。排行的句子,一般挂在祠堂正中两侧作对子。一种是以五行八字取名,婴儿出生,请相命先生按出生率时日,排算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配合),如缺水,择水字旁的字取名;缺金,择金字旁的字取名;缺火,择火字旁的字取名,以期弥补八字中的不足。一种是以时令时政取名,如"春娇"、"建国"之类。一种是以辱求荣,以贱求贵。迭遭幼殇的人家,为防重蹈覆辙,就取和尚、尼姑、讨饭、叫化、逃荒一类名字。也有以来狗、小犬、小猫、来猪等取名,意思是孩子同狗猫一样易于成长;另有以"閌"为命名的,其意义相同。女子取名则常用花、月、仙、香、娇、美、丽等字,表明女子的贤惠。如遇有女无男之家,则取名来娣、招娣、得娣、迎娣等,希望下一个是男孩子。
【撒帐】婚俗。交杯酒后,或闹洞房时,由主持人或专人边撒赤豆、红枣、花生、瓜子等果品,边演唱道喜辞的一种形式,称"撒帐"。先撒田地帐,继撒东南西北四方帐,后撒楼、屋、房、梁帐,终撒婚床帐。帐词大多是吉利语,似歌非歌,押韵上口。如"撒帐撒向东,撒向黄山十八峰,峰峰都有珍和宝,不出黄莲出甘草;撒帐撒过场,夫妻心欢畅,恩爱同到老,子子孙孙坐满堂"。也有临时被推上场的演唱者,如"撒帐撒不来,,拖拖扯扯叫我来。我是从来不撒帐啊,撒起帐来怕坍台。硬起头皮来撒一个啊,各位亲眷要捧台。饮了交杯酒啊,夫妻必定更恩爱"。撒帐无一定时限,有时同闹洞房结合进行,宾客轮番撒帐,直至深夜尽欢而散。
【三茶六礼】婚俗。三茶为接待来人必备的清茶、枣栗茶和鸡子茶。六礼是男方用梅红多页书帖礼单开出的六个项目,既贽定,俗称送定规;行聘,俗称送担;请期,俗称送日子;冠笄,俗称纳币;谒庙,俗称纳吉;迎娶,俗称上轿。
【烧发】歙县婚俗。迎花轿至女方村口时,从村口到女宅一路烧起火堆,按九子十三孙之数,大火堆九起,小火堆十三起,至少烧九堆,俗称"烧发",不烧不发。烧发人为女方村中的青年,往往声称柴火不够烧轿杠。这时媒人就要出来打圆场,或付些钱让他们买些松柴来烧。此俗唐代有之,《全唐诗话》载:"太平公主,武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帝择薛绍尚之,假万年县为婿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拈。"
【寿礼】人生习俗。徽州无论男女,年至30方可做寿。旧俗40不做寿,百岁不贺寿。"四"与"死"谐音,不吉利;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寿。70岁以上称"大庆",以下称"荣庆",女性做寿称"悦旦",两老同寿为"双寿"。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儿媳陪衬。女婿要送六包寿礼,即一双寿鞋,一包枣栗,一对寿烛,一副对联,加上四斤猪肉和四斤寿面。亲戚除不送寿鞋和寿烛外,其余相同。寿堂正中挂金色"寿"字,两边挂寿幛,坐椅披红帷。早上吃鸡蛋茶、长寿面。下午拜寿,老寿星上座受拜,拜寿者成双成对,旧俗要四跪八拜,现时兴三鞠躬。受拜者随即拱手回拜,但对下辈则不回拜。傍晚开桌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席,而是找几个年岁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堂另开一席。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鼓乐伴奏。
【寿庆】人生习俗。人生寿庆一般从50岁开始,10年一庆。70岁以上为"大寿",大寿必须提前一年祝寿,谓之"做九不做十"。贺寿时,亲友送赠寿面、寿幛、寿烛、寿糕等礼品,出嫁之女除必送的寿礼外,还须为长辈做寿鞋。寿庆日,中堂高悬红绸寿幛,上缀金色"寿"字,两边挂贺联"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 "。趟屋两壁按辈份大小张挂亲朋送的寿幛。生日这天设宴祝寿,宴前贺客吃寿茶、寿糕、寿面。拜寿时,若夫妻均健在,不论那方生日,须双双至中堂,在爆竹、唢呐声中,正坐受贺。礼成,亲朋临别,寿家馈送"寿桃饼"。民间还有为已亡父母、祖父母祝寿的,俗称"贺阴寿"。
【送担】婚俗。与订婚同时进行,又称"头节礼",或称定礼、聘金。民国时期,黟县的送担礼一般是108块银元,视家庭贫富而多少不等,但尾数是八,寓"如要发,不离八"之意。每枚银元上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请期后,男家要给女家送二担,数量要多于头担。女家用这些礼金置办嫁妆,富家往往自增陪嫁。
【送终】丧葬习俗。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色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须回避,儿孙立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表示送终。咽气后,立即撤除床帐,以免亡魂笼罩在帐网之中不能超脱,并除去枕头换上屋瓦,同时焚烧纸箔送行。接着,为死者沐浴更换贴身衣裤,盖上白布单,以黄裱纸覆面,点青油灯。年轻者死去,称"半世死"、"短命鬼",丧事从简。
【太阳会】祭祀仪式名。流行于黄山市各地。为祭祀祖先神灵而举行的活动。每年一次,历时三天,农历六月十二日接神,十三日游太阳,十四日大游行。主要活动为游太阳。清晨人们将八灵王、九相公两尊神像抬往祠堂,仪仗队鸣锣开道,四至八名男童挥动罡斧起舞,主事者随后边撒五谷边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祠堂,人们分两行向神像跪拜后,主事者口念咒语,男童以斧在额前、胸前和后背划破见血,谓"开天门"。顿时鞭炮声、鼓乐声、欢呼声大作。男童们手中的罡斧鲜血斑斑,闪闪金光,气势雄浑,场面壮观,祭祀活动进入高潮。游太阳时男童的舞蹈,名"跳童"。参见[跳童]。
【袒葬】丧葬习俗。流行于歙县和淳安县摩尼教教徒间。摩尼教不事神佛祖先,不行丧葬祭祀,死则袒葬。死者方殓,先着人穿戴衣冠,然后让两人坐于尸旁,一人问:"来时有冠否?"一人答曰:"无!"遂去其冠。次问衣服鞋袜,回答没有后,一一除去,以至于尽。一人问:"来时有何物?"一人答曰:"有胞衣。"于是以布袋裹尸埋葬。
【童婚】婚嫁陋习。旧时富裕之家抱孙心切,或因两老体弱多病,望子成家以了心愿,,遂全凭父母作主,,让子女十二三岁就结成夫妻。另有因家贫人口多,将未成年的女儿给人家做童养媳;或因男家贫穷,为减轻将来孩子长大后的结婚费用,将女孩接来,待长大成人后完婚。还有指腹为婚和"等郎婚"(女大于男)等童婚现象。
【同衣】丧葬习俗。又称"焐衣衫"。参[焐衣衫]。
【脱新娘鞋】婚俗。有真脱和假脱之分。黟俗为假脱,凡姑娘出嫁,娘家特制一双"新娘鞋",留作新娘与新郎拜堂时穿用,不穿"新娘鞋"拜堂,会给婆家带来不吉利。爱搞恶作剧的年轻人,在新娘尚未拜堂之前,就想方设法把"新娘鞋"搞到手。"新娘鞋"一般由伴娘(喜娘、红婆)带着,脱新娘鞋的人,不惜翻山越岭,甚至通宵守在新娘去婆家的路上,以便把鞋从伴娘手中劫走。休宁风俗为真脱,在新娘花轿进入婆家门,新郎把新娘从轿子中背出来的时候,年轻后生前搡后拥,故意制造混乱,趁新娘不备,把她脚上的鞋脱下来。新娘鞋被脱后,新郎家人便会拿喜烟、喜果、喜糖,央求换回"新娘鞋"。
【舞新娘】婚俗。又称"吵新人",即闹洞房。新婚三日无大小,众人可任意与新人调笑取乐,插班打诨。要求新郎新娘同咬悬枣,过仙桥(走板凳)等有的地方"撒帐"与"吵新人"同时进行,气氛颇为热烈。
【焐衣衫】丧葬习俗。又称"同衣"。长辈死者入殓前,死者长子站在凳子上,将父母入棺时的外衣(称"寿衣"或"老衣"),从内到外依次套在自己身上,名为 "焐衣衫"。然后将套好的"寿衣"依长幼次序,在各子女身上披一披,表示焐暖以后再给父母穿上,以尽孝心,燃放鞭炮。
【洗三朝】人生习俗。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水给小孩洗澡,俗称"洗三朝"。并宴请亲朋凡收到主人散发过红鸡蛋的亲朋,于此日携带红糖、鸡蛋、粉丝、红纸钱包等礼品上门探望产妇、赴宴。因此又称"做三朝"和"探产妇"。
【新人上社】婚俗。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穿上礼服,戴好礼帽,随着挑荤素箩祭品、带香烛纸、爆竹的一行执事人员,到村内各个庙宇、祠堂去谒神拜祖。先至"社屋",正中供奉"社稷明公"牌位,汪公或七、八、九相公分列左右。其次谒观音庙,用素箩祭祀。最后至祠堂拜祖。每到一处,均为四跪四拜,随行人员铺红毡条作跪垫。
【移窝】人生习俗。新生儿第一次走亲戚必须到外婆家,俗称"移窝"。归时外婆给外孙挂"长寿百岁钱",并在其鼻尖抹上少许锅底烟焦,以示象猫狗一般易于长大成人;馈送万字糕,以示日后步步高升。
【宴请】礼俗。请客用请柬或登门敦请。宴席必须有四冷盘、五炒菜、四大菜加一个汤,否则不称席。以首菜定名的有"鱼翅席"、"海参席"等;以菜数定名的有 "十碗头"、"十碗八碟"、"八大八小"、"九碗十二碟"等,冷热搭配,水果糕点俱全。席位设置,三桌摆"品"字席,上桌第一;四桌、六桌摆"喜"字席,上左桌第一;五桌摆"梅花"席,中桌第一。席位尊卑,先面南,次面北,再次面西,最下面东。每一向两位,先左后右,先北后南。男女客分席。结婚喜宴,母舅首席首位;送嫁酒,新娘首席首位;接新客,(请新女婿),新郎坐首席首位,寿宴会,生日老人首席首位。开席、散席以爆竹为信号。徽俗喜饮热黄酒,酒风文雅,开宴由主人祝词、敬酒,之后主宾互敬。行宴中,主人按席依次敬酒。端杯敬酒,碰杯须干,不干不落杯。上菜有序,先冷盘后热炒,间或上一道点心,然后是大菜和汤,最后用鱼压席。徽俗宴席吃鱼不动头尾,以留"有头有尾"、"年年有鱼(余)"的好兆头,现代除席位已不很讲究外,余俗仍存。
【迎娶】婚俗。迎娶新娘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视路途远近,定在婚礼的头天或当天上午。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花轿抵达那家村头时,燃放爆竹,难家得讯,将大门紧闭,待男方从门缝中塞足了"喜包"之后,方才打开大门,鸣爆接客。花轿停放厅堂上事先铺好的大红纸上,防止花轿沾上女家地面,带走财气。接着"哭嫁",三声催亲爆竹一响,新娘头盖红绸蒙巾,由伴娘或哥哥、叔伯背上花轿。花轿至男家,停放厅堂,一对青年礼生随即将青布袋铺在地上,新娘下轿,踏袋而行。礼生交替收袋铺袋,传递向前,取其谐音"传袋",直至新娘进入洞房。传袋同时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胜一代。"黟俗新娘刚到男家大门时,公婆、新郎都上;楼,以示高于新娘。黄山区俗则是轿至男宅,翁婿亲迎至厅堂。
【折扁担配折打杵】旧婚俗。徽州姑娘死了未婚夫,被称为"折扁担"--断了一头;小伙子死了未婚妻,被称为"折打杵"。一般小伙子不会再提亲,折扁担只专找折打杵,俗称"折扁担配折打杵"。
【抓周】人生习俗。孩子满周岁,行"抓周"礼。到时桌上置上一竹匾,内放糕点、书、笔、算盘、铜钱、玩具等,让孩子任意抓取。若先抓书、笔,预示孩子日后读书做官;若抓算盘、铜钱,预示孩子从商赚钱;若抓糕点、玩具,预示孩子长大游手好闲。{文章来自:中国贺词 www.chinaheci.cn!}
  • 上一篇文章: 风俗习惯 风俗名词
  • 下一篇文章: 生活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