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毛梁国雄:(0114)新都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15:58
新都区
中文名称:新都区
别名:香城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四川省成都市
下辖地区:辖13镇4乡
政府驻地:新都镇
邮政区码:510114
地理位置:成都市北郊,川西平原腹地
面积:428平方公里
人口:62万人
拼音:Xindu Qu
代码:610500
目录
区情概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简介河 流地下水气候四 季气 温降 水日照及其他植 被野生植物野生动物
经济概况综 合农业及农村建设工业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
基础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能源供给科技与人才教育资源卫生医疗文化体育3G通讯
新都名人明代状元风土人情
编辑本段区情概况
新都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北郊,居“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腹地,素有“天府明珠”和“香城”之称。全区幅员面积496平方公里,六分之五为平原,六分之一为浅丘。新都区现辖13镇(街道)、255个村(社区),全区总人口65万人。新都区是成都市科技·文化·旅游卫星城,在成都市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都市区,其中32.6平方公里为都市区。新都区同时被定位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担成都市机械、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新都镇、新繁镇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新都区地图
[1]
根据四川省优先发展“成都一个特大城市,绵阳一个大城市,德阳等10个中等城市”的平原都市群发展战略,新都区处于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桥头堡,在四川省经济大盘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新都区10余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前茅,自1994年起已连续16年被评为“四川省综合实力十强区(县)”。2010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7亿元。
新都区历史悠久,在周、秦以前属古蜀国地。从2002年的1月1日起,新都县结束了2222年的“县史”,成为“成都市新都区”。   新都区市容
[2]
新都区已初步形成了杂交水稻制种、瘦肉型猪、蔬菜、川芎、大蒜、新都柚6大商品生产基地。工业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机械、印刷、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结构的工业体系。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等1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或人均量名列全省前茅。1994年以来,新都县已连续4年被评为四川省综合实力10强县之一。1997年3月,成为全省第2个基本小康的县。
新都区的旅游景点以桂湖和宝光寺最为有名。桂湖是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公园,因明代杨升庵在此读书饯别友人写出名诗《桂湖曲》而得名。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庙。另有泥巴沱、白鹤岛等风景区。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北郊,居“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腹地。
新都区辖2个街道(大丰、三河)、11个镇(新都、新繁、新民、清流、龙桥、马家、泰兴、木兰、军屯、石板滩、斑竹园)。   新都区行政区划图
[3]
1376年,明太祖改四川行中书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新都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次年,撤销金堂区,并入新都县。3年后,又恢复金堂区。清代沿袭明代制度。嘉庆初,清政府为加强在四川的统治,在省和府之间设道,新都属成绵龙茂道成都府。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新都为古蜀国都邑。
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望帝杜宇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广大平原常遭洪灾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其后鳖灵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氏即位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成都平原的大部地区能够陆处。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地带转向平原纵深。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缘的杜宇氏城邑,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政权活动中心。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称帝后,营建了开明政权的都邑。为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新都”。   宝光寺
1980年3月,新都马家乡普东村出土一座战国早、中时期的木椁船棺墓。出土各种铜器、陶器、漆器290多件,内有统治者专享的铜鼎5件。其中一鼎盖内刻有“邵之亻食鼎”的铭文,字体为春秋战国时楚地流行风格。还有墓主生前使用的刻有象征权力的“巴蜀图语”铜质印章两枚。据四川省博物馆鉴定,该墓可能是开明九世至十一世中之一的陵墓,年代为战国早、中之际。与蜀王墓相距不远的该乡丽阳村丽元山(实为一大土包)有“双石镜”。史籍记述,蜀王开明氏往往以石镜为王妃墓表。与马家乡相邻的金牛村,多年来陆续出土不少战国时期的铜制兵器和生活用具。这些器物,形制精美,与蜀王墓葬器物文化类型相同,且散布面宽,是蜀族人民的聚居点和墓葬群。在这不足3公里的范围内,上有蜀王墓,下有王妃墓,又有蜀民聚居点和墓葬群,说明这一带地区是开明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新都为古蜀国名城。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在蜀王杜宇时期开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广大平原遭洪灾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后鳖灵取代杜宇政权,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王朝建立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转向平原纵深地带。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沿的杜宇氏城邑 ,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活动中心。约在公元前七世纪,蜀王开明氏在今新都军屯镇附近营建了开明王朝的都邑。为了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为蜀王开明王朝的第一个城名。据《华阳国志》云:“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由此可见,开明的都城在徙治成都之前,已在新都建都。新都作为古蜀三大名都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376年,开明王朝传位到十二世,秦国惠文王灭了开明蜀国。秦灭蜀后30年,实行郡县制,置蜀郡于成都,新都作为一个县归蜀郡管辖。从新都建县至今已有2280年的历史。
新都建县以来,几经变化。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巴蜀。一年后新置广汉郡(郡治在今三台县境),新都由蜀郡划入广汉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刺史,蜀郡改为益州刺史部,新都属益州广汉郡。
公元9-23年,王莽时期,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新都属就都。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孙述据蜀,改广汉郡为子同郡,新都属子同郡。公孙述败亡,东汉恢复西汉旧制,新都属益州广汉郡,后经刘焉父子据蜀和三国时期的蜀汉,直到曹魏灭蜀,隶属关系不变。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4县。276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仍辖4县。司马该死后无子,新都国被废除,复为新都郡。后又废郡,新都仍以县属广汉郡。301年,李特起义。4年后,李特之子李雄据蜀称帝,国号大成,继称汉,新都仍属梁州广汉郡。后桓温伐蜀,灭李雄政权,蜀地归东晋。又经范贲、苻坚、谯纵等先后据蜀,直到东晋灭亡,新都均属梁州广汉郡。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广汉郡由梁州改属益州,新都也改属益州广汉郡。直到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国号齐,新都隶属关系未变。
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全国诸郡以州直接统区,新都从广汉郡改属益州。7年后,改新都为兴乐县,始将县城由军屯乡迁至今新都镇。607年,隋炀帝时期,撤销兴乐县,并入成都县。619年,唐高祖时期,恢复兴乐县,随即仍改为新都县,隶属益州。742年-757年,唐肃宗改蜀郡为成都府,新都归成都府,直到唐末和五代时期不变。
965年,宋太祖设置西川路,新都属西川路成都府。后西川路改为川峡路,成都府改为益州,新都属川峡路益州。10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新都属益州路成都府。1061年,改成都府为剑南西川节度,新都均以县属,直到南宋末。
1276年,元世祖改革政区,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全国各地设行中书省。新都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的隶事司,直到元末未变。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民国政府建立后,将四川划为七道,新都属川西道,一年后改为西川道。此后,军阀割据,实行防区制,新都属28防区。1935年国民党政权统一川政,改组四川省政府,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新都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划四川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政公署。新都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
1953年,4个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辖,新都县仍属温江专员公署。
1960年,新都合并于新繁县。
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
1965年,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
1983年,温江行署合并于成都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新都县从此属成都市管辖,成为成都市的一个郊县。
200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区政府驻新都镇。2002年1月1日,正式设立成都市新都区。
1993年,新都县辖13个镇(新都镇、龙虎镇、三河镇、斑竹园镇、新民镇、利济镇、清流镇、泰兴镇、马家镇、新繁镇、石板滩镇、大丰镇、龙桥镇)、4个乡(竹友乡、军屯乡、木兰乡、龙安乡)、303个村、2625年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2个国有农场、1个林场。
1997年,面积482平方千米,人口57.2万,辖4乡13镇。县政府驻新都镇。
1999年,新都县辖13个镇、4个乡:辖新都镇、马家镇、新民镇、三河镇、泰兴镇、利济镇、清流镇、龙虎镇、新繁镇、大丰镇、龙桥镇、斑竹园镇、石板滩镇;木兰乡、军屯乡、龙安乡、竹友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11986人,其中:新都镇 169834人、大丰镇 31053人、石板滩镇 30786人、新繁镇 58187人、新民镇 35861人、三河镇 29577人、泰兴镇 28763人、利济镇 23843人、斑竹园镇 29756人、清流镇 16957人、龙虎镇 20139人、马家镇 23869人、龙桥镇 23364人、龙安乡 21512人、木兰乡 34019人、竹友乡 16195人、军屯乡 18271人。
?年,辖14个镇、3个乡,300个行政村:斑竹园镇、竹友镇、新都镇、新繁镇、石板滩镇、三河镇、大丰镇、利济镇、清流镇、龙虎镇、泰兴镇、龙桥镇、马家镇、新民镇、木兰乡、龙安乡、军屯乡。
2004年4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8号)同意新都区龙安镇政府驻地由严家桥福田院迁至安全村3社新犀路。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7号)同意新都区撤销大丰、三河、龙虎、龙安、利济、竹友6个镇。原大丰、三河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将原龙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都镇;新都镇政府驻紫瑞街。将原龙安镇及原利济镇的公义、锦水、曲水、通联、石云、广济、新庞、宁河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繁镇;新繁镇政府驻繁清路。将原利济镇的同义、同福、水梨、迎祥、双利、界牌、永明、柳泉、顺河、圆通10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清流镇;清流镇政府驻清流场南街。将原竹友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斑竹园镇;斑竹园镇政府驻复兴街。
2004年,新都区辖2个街道(大丰、三河)、11个镇(新都、新繁、新民、清流、龙桥、马家、泰兴、木兰、军屯、石板滩、斑竹园),43个社区委员会、298个村委会。面积48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66人/平方千米。
2005年5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8号)批准: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政府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
2005年7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21号)批准:新都区将斑竹园镇的回南、檀木2村和龙桥镇的瑞云、笔架2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繁镇管辖。
2006年,新都区辖2个街道、11个镇:大丰街道、三河街道2个街道、新都镇、石板滩镇、新繁镇、新民镇、泰兴镇、斑竹园镇、清流镇、马家镇、龙桥镇、木兰镇、军屯镇。
2007年5月,成都市政府同意新都区增设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9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与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与镇相同。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简介
新都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期间成都平原是在成都拗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貌格局,延展方向受龙门山断裂带与龙泉山断裂带的控制。它在古老构造的基础上,表现为间歇性的差异抬升和下降,构成平坝和台地,其上第四系堆积深厚。境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度2‰-3‰,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利济镇公毅村海拔572米,新繁镇外西街海拔536米,新都镇通站路海拔494米,石板滩镇西江河边海拔476米。
全区最高点在三河镇松柏村西部,海拔584米。最低点在泰兴镇先丰村东部,海拔472米,高低差112米。丘陵中部凸起,相对比高20-50米,呈马鞍状,坡缓长,谷宽坦。依其成因,可归为侵蚀堆积地形类。
新都区风景(16张)
河 流
成都平原覆盖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由灌县经郫县到成都一线为冲积扇中脊,两侧地势较低,都江堰到金堂的蒲阳河—清白江、柏条河—毗河河道长约100公里,地面坡降平均2.1‰,金堂方向自然分水。受季风和北部山体屏障的影响,本地区降水较为丰沛,水源补给充分。清白江、毗河的各分水口,多集中在右岸,溪河纵横,奔向东南,反映平坝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沱江分岷江水源的清白江、毗河,汇入沱江,与岷江一起形成双生河流。清白江右岸的锦水河、蟆水河、督桥河,流向基本上与地面径流一致。又龙泉山西侧东山台地发源的西江河山溪水,自南向东北流,反映基岩向成都断陷倾斜的趋势。各河流的径流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夏洪、秋汛等特点。每年4~6月水量逐渐增加,水位上涨,径流随之增加;6月开始进入汛期,7~8月达到高峰。10月以后,水位开始下降,汛期也随之结束。1~4月为枯水期。由于雨水在年内分配不均及地形等影响,造成各河流涨落急骤,水位流量过程线呈连续峰型。
清白江(汉代称湔水)集水面积301平方公里,安全流量1000立方米/秒,五年一遇洪峰流量1250立方米/秒。从宝瓶口河底高程718米引水而下,上游蒲阳河流绕灌、彭山麓,左岸承受各山溪暴雨径流,常出现暴涨暴落的大洪水,汛期洪峰流量800—12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大,含沙量也大,洪后堰口多淤积。河流经火烧堰河边高程575米,清白江大桥河边高程545米,兴隆渡河边高程532米,三岔渡河边高程507米,高桥渡河边高程506米,三邑桥河边高程497米,流到金堂县赵镇高程440米。
锦水河(南北朝称湔氵臾 口)清白江石坝子鱼嘴,左支清白江,右支锦水河。锦水河在清白江右岸的凹岸引水,少进沙,进口高程为584米。流经来薰桥河边高程527米,天缘桥河边高程493米。
蟆水河 从清白江上游右岸平闯口凹岸引水,进水口前江里有河心洲,随江水挟带的沙石,沿主河槽排往下游,蟆水河多引取清水。平闯口进水河边高程599米,流经卧龙桥河边高程536米,蟆水桥河边高程524米。
毗河(战国时代称沱)集水面积174平方公里,安全流量400立方米/秒,五年一遇洪峰流量314立方米/秒。上游柏条河,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的地势向东南流,水流被龙泉山余脉所阻,毗河沿凤凰山、天回山、繁阳山、木兰山北麓折向东流,流至金北丘陵与云顶山之间夺路而去,与清白江合流。毗河主要为区间排洪河道,石堤堰上府河口水位高程达到537米,上游柏条河及徐堰河的洪水由毗河排泄。毗河流经龙桥河边高程522米,毗桥河边高程491米,芶家滩河边高程481米,流经张庵桥河边高程476米,瓦窑滩高程474米。
西江河(唐代称汝江)上源从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山地汇诸山溪水,多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北流至新都区石板滩镇河底高程465米,东北流注毗河右岸姚渡场上游河边高程458米。讯期洪峰高、来势猛、易成灾。 地下水
成都平原,由于第四纪以来龙门山褶断带继承性的急剧上升,龙泉山褶断带的相对隆起和多期冰川活动,从而使作为平原基底的成都断陷,新都区境内沉积了厚25~200米左右的第四系。平坝以第三冰期堆积的冲积泥砂砾卵石层为主。其中清白江以北的清流、利济乡为冰后期近代河流堆积的冲积泥砂砾卵石层。东南缓丘台地上部地层大部为第三冰期堆积的黏土。其中三河乡与成都磨盘山相连的石子岭、回龙山也零星保存了一些第一冰期堆积的黄棕色泥砾。
平坝上部含水层一般埋深在1~5米。这冲积泥砂砾卵石潜水含水层,在新繁一带厚约10.2~24.5米,新都附近厚约12~15米,平均厚度15米左右。据钻探资料,桂湖镇地下上部含水层厚度15米左右。平坝地下水上部含水层,变幅3~4米。近河变幅小,远河变幅大,丰水期降雨增多,地下水位始终高于河水位,降雨渗入不断地被河水所排泄。枯水季降雨减少,但因地处下游排泄段,有上游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得保持一定的稳定,因此变幅小。而河水回水的影响,仅能限于沿河呈带状。分布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地下水储量达6.30亿立方米。在清流、利济乡属于冲积砂砾卵石孔隙含水层,平均厚度约17米,埋深3米左右,变幅3米。从3月开始缓慢上升,7月达最高水位,翌年1~3月为最低水位。分布面积35平方公里,地下水储量1.071亿立方米。清流、利济乡同处地下水溢出地段,1954年前泉凼523口。
平坝下部另一含水层埋深在40~80米左右,含水层由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含泥砂砾卵石层组成。
台地的黏土层及黄棕色泥砾层,为基本无水或含水微弱的地层,层厚很不均匀,常有基岩露头。基岩上层为砂页岩,下层为砂岩。由于岩层破碎,选择适宜位置,打井10米深,常可取得裂隙水。该层地下水位随降雨和灌水的增减而有所变化,但变幅甚小。
平坝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卵石层孔隙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其中有个别地下水,位于古河流牛轭湖相堆积环境,因铁锰含量超标而影响开采饮用。
台地分布白垩系易风化的红层砂泥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 气候
新都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绝对最高气温35.5℃,绝对最低气温-5.4℃。年平均相对湿度81.5%,无霜期271天,日照1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911.7毫米。
按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理研究所编《中国气候区划》(1959年),新都区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累年(1960~1981年)平均气温在16.2℃左右;雨量充足,累年平均降水量在909毫米左右;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1.3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32%;全年太阳总辐射值94.9千卡/厘米2;无霜期长,年平均为279天。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降温快,多绵阴雨;冬季干燥,多云雾。如以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就是夏、冬季较长,春、秋季较短。
区境虽绝大部分为平坝,但气候随地形、地势也略有差异,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递减,而雨量、霜雪、云雾随地势升高而渐增。
注:区气象站资料,10年总结1次。 四 季
新都区气候特征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气环流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是基本因素。
冬季 高空为西风环流所控制,近地面层主要受蒙古高压控制。这一冷高压,常以偏北风进入区境,成为冬季降温的重要因素。而北有秦岭屏障,冬季寒潮不易入侵,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相比,区境冬季较为温暖。
春季 蒙古高压减弱逐渐西撤,而副热带高压正渐增强,向西向北伸展,大地开始增温。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中,有时引来南北气流的辐合,诱进了北方的冷气流而带来阴雨天气,会造成“倒春寒”。由于副热带高压仅开始,区境仍属少雨季节。这时温度回升快,蒸发强,易出现春旱。
夏季 5月末到6月初,西风南支急流北跃,印度低压伴随着西南季风盛行代替了蒙古高压,便带来较多降水。7、8两月,四川盆地西北部,因属副热带高压发散出来的暖湿气流和北来的冷空气交锋地带,形成大量降水。此外,青藏高原的西南低涡,在川西是主要生成地区之一。西南涡移入盆地及区境上空时,在夏季常引起雷暴和大雨、暴雨。1981年7月中旬特大暴雨洪水,西南涡是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秋季 原来的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控制的情况逐渐转为印度高压和蒙古高压控制。由于盆地四周山地环绕,极锋南撤缓慢,甚至出现准静止状态,故多秋绵雨。10月中旬,高空西风环流急剧向南扩展,南支西风急流重新建立,印度高压再现,西南季风完全撤离四川。这时副热带高压脊减弱,极锋消失,盆地区及新都区雨季也随之结束。 气 温
平均气温 区境气温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也就是由东南随着地势的升高向西北而逐渐略有下降。累年(1960~1981年)平均气温在16.2℃左右。西北部高宁、利济、清流等乡为15.8℃,新繁镇16℃,桂湖镇16.2℃,东南石板滩镇16.4℃,气温高低相差0.6℃。
变化规律 区境气温的年际变化规律,年平均气温为16.2℃,最高年为16.8℃(1963年),最低年为15.4℃(1976年),高低相差1.4℃。区境气温的月际变化规律,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5.5℃,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5.4℃,年较差为20.1℃。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气温下降快,夏季气温变化较小。区境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1960年6月),最低为零下5.4℃(1975年12月),极值相差41.4℃,大多数年份最高在33℃~35℃之间,最低在零下3℃左右。
积温 区境内大春作物生长季(3月1日~10月31日)>10℃的有效积温为2551.9℃;小春作物生长季(10月1日~5月31日)>3℃有效积温为2279.3℃。
地温 区境内年平均地温,地层0厘米18.4℃、5厘米17.9℃、10厘米18℃、15厘米18℃、20厘米18.1℃。1965年7月,区境内地表极端最高温度为64℃,比气温最高值36℃偏高将近一倍,且时间偏晚一些。1975年12月,地表最低温度为零下7.8℃,比同时出现的气温最低值零下5.4℃还偏低2.4℃。
水温 区境内灌溉用水,引自都江堰岷江分流,岷江径流来自高寒山地峡谷,主要是降雨,其次是地下水和融雪水的补给,它的特点是温度低。在东流过程中,水温逐渐增高。据1975~1976年测定资料,3~10月平均水温,都江堰宝瓶口为14°C左右,流到区境内高宁乡公毅村为16℃左右,流到新民乡为17℃左右,流到石板滩镇为19℃左右。桂湖镇地下水水温,夏季22℃,冬季7℃(1983年)。
霜日与无霜期 区境累年平均无霜期279天,最长的是1962年有303天,最短的是1980年为261天。初霜期最早出现在11月4日(1962年),终霜期最晚是4月1日(1980年),一般初霜始于11月24日,终霜晚于3月5日,每年1月份霜日最多。
此外,区境内春季低温冷害,3月中旬出现频率为50%,下旬为55%,4月上旬为23%;秋季低温冷害,9月上旬出现频度为14%,中旬为45%,下旬为73%。寒潮多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或3月上中旬。 降 水
空间分布 区境累年(1960~1981年)平均降水量在909毫米左右,降水分布与气温相反,随地势升高而增多。从东南到西北增加139.2毫米左右。地处东南的木兰乡仅897.8毫米,西北的高宁乡达1037毫米左右。
年际变化规律 区境累年平均降水量909毫米,最多为1409.9毫米(1961年),最少为612毫米(1969年)。降水量在1967年以前,大多数年份在平均值以上。
季、月分配 区境内降水量夏多冬少。夏半年占全年降水量的88%,冬半年占12%。夏季占全年的60%,最多年可达76%,最少年达52%。冬季仅占全年的2%,最多年只占4%,最少年仅占1%。秋季降水量略多于春季,易形成冬春偏旱,夏季偏涝。区境逐月降水量,7月最多,累年平均245.2毫米,最多年为480.4毫米。其次8月份,累年平均199.8毫米,最多年达329.2毫米。冬季12月和1月最少,仅5~6毫米。
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 区境内日降水量>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平均每年144天,各月中以5~7月、9~10月为最多,每月都在15天以上;夏收夏种的5月中、下旬,平均都是5天,最多年份为9天;秋收的8月下旬,平均为5天,最多为10天;9月上旬平均5天,最多8天,中旬平均5天,最多达10天。日降水量≥25毫米的大雨日数,每年平均9天,≥50毫米的暴雨日数每年平均3天,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99.6毫米,出现在1981年7月13日。5~9月均可出现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降水量≥0.1毫米的连续出现降水日数,区境内最长达14天,出现在秋季。日降水量≤0.1毫米的连续无降水日数,区境内最长可达41天,出现在冬季。夏收夏种期间的连阴雨,累年,5月上旬出现过5年,频率为24%;中旬出现8年,频率为38%;下旬出现7年,频率为33%。秋绵雨,累年,9月下旬出现过13年,频率为59%;10月上旬出现10年,频率为45%。又成都地区(包括新都)夜雨率,春季为81%,秋季为70%。
降雪和积雪 区境内历年降雪较少,累年平均降雪日数1.8天,其积雪日少于降雪日。1971年2月6日积雪深度8厘米,1976年12月27日积雪深度2厘米,1977年1月29日积雪深度3厘米。
降冰雹 1960~1981年,出现过冰雹14次,70%以上出现在4~5月和8月。
此外,1960~1981年,夏季偏旱出现过8年,频率为38%;伏旱(7~8月)出现过6年,频率为26%。 日照及其他
日照 区境内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1.3小时,最多年1655.5小时(1963年),最少年1153.4小时(1981年),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502.1小时。全年中8月份日照最多,平均是190.7小时,11月最少,平均仅71.9小时,最多与最少月相差118.8小时。区境内全年太阳总辐射值为94.9千卡/厘米2年,盛夏7、8月最多,分别为12.3千卡/厘米2月和11.8千卡/厘米2月。冬季较少,12月仅4.2千卡/厘米2月,为7月的三分之一。
蒸发量 区境内蒸发量,1960~1966年,平均为956.8毫米。
湿度 区境内相对湿度是秋季大,夏、冬、春季小。月变化是5月份较小,7、8、9月较大。日变化晨昏偏高,15时前后最低。
云量 区境累年平均总云量(包括高、中、低),全年各月平均为8.2成。日平均总云量<2.0成(晴天)日数全年仅15天,>8.0成(阴天)日数为239.7天,特点是晴天少,阴天多。
雾日 区境累年雾日共出现998天,年平均47.5天。
气压 区境累年平均气压957.1毫巴,12月平均气压最高为965.2毫巴,7月最低为946.6毫巴,最高月与最低月气压的差为18.6毫巴。气压的年际变化不很显著,1966~1981年,平均气压为957.1毫巴,最高年为957.6毫巴(1973年),最低年为956.3毫巴(1966年),高低相差仅1.3毫巴。
风 区境累年各风向平均频率以北风最多,频率为8%;其次是东北风,频率为7%;但静风占48%。累年平均风速为1米/秒,5月份最大仅有1.3米/秒,12月份最小只有0.6米/秒。累年≥8级的大风,1963年3次,1964年1次,1965年4次,1966年1次,1967年2次,1968年2次,1971年1次,1975年2次,1981年1次。 植 被
新都区原始森林植被资源丰富。但因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原始植被早经破坏,由复杂向单纯演变,已发展为水田农业地带。
区境内植被类型,要求温暖湿润、无霜期长的生态环境。主要植被类型有:
农田植被农作物栽培覆盖率为63.04%。田间杂草水生有稗子草、三棱草、慈姑草、水案板、四瓣草、剪刀草、水芋荷、鸭舌草、浮萍、牛毛毡、藻草、青苔、鸭儿芹、水牛草;旱生有看麦娘、锯锯藤、麦麦草、蛮油菜、苦猪草、鹅儿肠、面根藤、棉花草、灰灰莱。
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的香樟、楠木;芸香科的柑、橘、橙、柚;木犀科的桂树、女贞;桃金娘科的桉树,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的青?桦木科的桤木,杨柳科的杨属、柳属,蓝果树科的喜树(水冬瓜),胡桃科的枫杨(麻柳),悬铃木科的法国梧桐,楝科的苦楝,蔷薇科的梅、桃、李、苹果、梨等落叶阔叶树种组成。林内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都是草本。暖性针叶林,主要由杉木、柏木和杉柏科针叶树种组成。暖性竹林,主要由慈竹、白甲竹、斑竹、硬头黄、芦竹组成。
缓丘植被 除农作物及稀树外,灌丛主要由黄荆、马桑、刺梨、野枸杞和其他荆棘植物组成;草丛主要由巴茅、马儿秆、丝茅草、山草、刺金瓜和羊齿植物组成。 野生植物
供食、饲、药用的野生植物:
五倍子、构树、马钱子、刺梨、野枸杞、野白茶树、野花椒、三叉果、水白蜡、杨十条、桑寄生。以上为木本。
七里香、金银花、鸡屎藤、菟丝子、排风藤、眉毛草。以上为藤本。
车前草、散血草(泥鳅草)、龙胆草、蒲公英、蛇床子、铁菜子、猪辽参、猪鼻孔、夏枯草、陈艾、菖蒲、薄荷、萱草(黄花)、益母草、二郎剑、马齿苋、五加皮、金钱草、墨斗草、风寒草、肺经草、红快子、吹吹草、灯心草、马蹄草、透骨消、地黄瓜、星星草、酸酸草、白头翁、麻斑竹、青蒿、白茅,荨麻(霍麻)、魔芋、癞格宝草、打破碗花、水当归、水黄连、 香附子、淡竹叶、扁竹根、糯米草、饽饽艾、黄花艾、狗尾草、马鞭稍、爬地草、瓦莲花、地胡椒、刺萝卜、舒筋草、见肿消、水皂角、野蓼子、水蜡烛、野半夏、威灵仙、何首乌。特产竹叶柴胡,产于木兰山和黄牛山,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白芨,俗名“白鸡儿”,产于木兰山,兰科,多年生草本,以块茎入药。两药都是性微寒,味苦。以上为草本。
桤木蕈、青?蕈、菩提蕈、竹丝蕈、清糖蕈、马蹄苞、三把菇、群羊蕈。以上为菌类。 野生动物
野狗、草狐、野猫、水獭(鱼猫子)、野兔、黄鼬(黄鼠狼)、鼠、田鼠、地老鼠、蝙蝠。以上为兽类。
蛇、蜥蜴、龟、鳖。以上为爬行动物。
青蛙、蟾蜍(癞哈蟆)。以上为两栖动物。
喜鹊、乌鸦、麻雀、山鹧子、燕子、点水雀、黄莺、乌鹂、白(紫)燕、四喜、杜鹃、布谷(催工鸟)、戴胜、鹌鹑、啄木鸟、八哥、狐脰雀、黄偷雀、蜡嘴雀、叫叫、米鹦哥、猪屎雀、土画眉、花脸雀、白头翁、青头姑、斑鸠、水斑鸠、马伯劳、黄脰雀、翡翠(打鱼雀)、鹭鸶、水鸡、野鸭、秧鸡、董鸡、黄鸡婆、白脸鸡、半头红、哇子、猫头鹰、桐花凤、雁、青庄、鹰、鹞。以上为鸟类。
鲤鱼、鲫鱼、鲢鱼、沙鳁子、白甲鱼、黄辣丁、墨线子、黄鲢鱼、青波鱼、桃花鱼、细鳞、石巴子、船丁子、牛尾鱼、油葫芦、刀片子、乌棒鱼、泥鳅、黄鳝、青鳝。特产鳜鱼,一名刺泼鱼,又叫桂花鱼,巨口细鳞。清白江的兴隆堰、三岔河、三邑桥,锦水旧河的雷家桥、天缘桥,毗河的斑竹园、泥巴沱原均产鳜鱼。清白江又原产箭秆鱼,形似柳叶,亦为特品。以上为鱼类。
螃蟹、蚌、虾、田螺、蜗牛。以上为甲壳动物。
蚂蚁、白蚂蚁、蜘蛛、花蜘蛛、剃头猫、壁茧、蝇虎(豹子)、涎搭虫、百节虫、蜈蚣、草鞋虫、猪儿虫、毛虫、炀辣子、粪蛆、蚯蚓、地鳖、地虱子、竹虱子、柴虫、木蠹、牛角蜂、土蜂、狗屎蜂、绿儿、扑灯蛾、蝴蝶、黄(白)蛾儿、尺蠖、蜻蜒(丁丁猫)、七姑娘、蚱蝉、金蝉子、瓢虫、蚜虫(天厌子)、天牛(牵牛郎郎)、打卦虫、推屎爬、地牯牛、土狗子、萤(亮火虫)、苍蝇、蚊子、默默蚊、牛虻(牛蚊子)、钉狗虫、斑蝥、红娘子、蟑螂(偷油婆)、打屁虫、水打屁虫、笋子虫、螳螂、蟋蟀(灶鸡子)、叫姑姑、油蚱蜢、蝗虫(草膀子)、千石姑,豆子虫、跳格蚤、醋蠓子、米牛牛、蠹鱼、灶马(拱背子)、水蚂蟥、水爬虫、水端公、水马、蝌蚪(娃娃鱼)、孑孓(沙虫子)。以上为昆虫类。
区境内大型森林动物早已绝迹。20世纪50年代初期,各大河沿岸及缓丘地带,尚可见到野兔、野猫、野狗不时出没草丛、灌丛。平坝上喜鹊、乌鸦、山鹧子、鹭鸶、斑鸠、啄木鸟、猫头鹰、鹰鹞在区城文庙、宝光寺、桂湖、龙藏寺、东湖,以及城乡一些庙宇、院落、丘垄的大树丛中做巢栖息繁殖。入夏被鸟衔食的泥鳅、黄鳝挂在树枝或落掉树脚下,散发腥臭。鹊噪晴,鸠唤雨。割麦栽秧时节,杜鹃、布谷鸣声,随处可闻。夏秋晨昏,蜻蜓成群在上空盘旋飞翔,觅食蚊虫。黄鸡婆、董鸡在稻田鸣叫。清秋,雁群过境,多在清白江滨过夜。河溪稻田,游鱼甚多。各类野生益、害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食物链。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林栖动物锐减,代之而起的是啮齿类动物繁殖剧增。因家猫数量猛减,70年代,造成鼠害。80年代中期,野生的林栖动物和家猫的数量回升,鼠害渐减。鹭鸶等鸟类亦回到东湖、龙藏寺树林群栖。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综 合
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13%。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6.2∶65.2∶28.6。
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5.30亿元,增长19.7%,占GDP的比重为6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7%。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6.4%,居住类价格上涨5.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农业及农村建设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种植业12.41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4.7%下降为43.2%;牧业实现产值14.7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0.2%上升为51.2%。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3.4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3.84万亩。粮食总产量20.94万吨,减少0.17万吨;油料总产量1.96万吨,下降4.4%;肉类总产量5.33万吨,同比增长6.5%。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保持稳定。
新签约农业项目15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重大农业项目5个,亿元以上特别重大农业项目10个,投资规模达79548万元,完成区外到位资金31038万元。国家省市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811万元。
新推广农机具320台(套),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3.3万千瓦,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1%。新发展连栋钢架大棚160余亩,钢架大棚235亩,全区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22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口,大中型养殖场沼气池45处、5000立方米;建设优美庭院100户。积极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全区推广62万亩以上。
新增5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1.3万亩,累计流转农用地面积8.28 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4.7%。
新都区坚持实施“农业高效化”战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初步形成了杂交水稻制种、瘦肉型猪、蔬菜、川芎、大蒜、新都柚6大商品生产基地。工业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机械、印刷、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结构的工业体系。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等1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或人均量名列全省前茅。1994年以来,新都区已连续4年被评为四川省综合实力10强县之一。1997年3月,新都区农村小康建设通过了省市的检查验收,成为全省第2个基本小康的区,初步走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89.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8.62亿元,增长27.6%;完成新产品产值38.47亿元;产销率达97.9%。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生产大多增长明显。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实现利润20.69亿元,增长61.5%。资产负债率为 48.9%,总资产贡献率为8.4%。企业亏损面为8.8%,下降18.6%。
2010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9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70.71亿元,竣工产值45.54亿元;施工面积637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2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2万平方米。   新都区工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分产业看,一产业完成投资3.99亿元,比上年增长75.1%;二产业完成投资82.66亿元,下降5.1%;三产业完成投资157.88亿元,增长41.6%。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通信业完成投资22.24亿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8.32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81.13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1.53亿元。
2010年房地产投资完成55.78亿元,比上年增长60.8%。全年(含预售)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05.98万平方米,增长22.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6.56万平方米,增长19.2%;实现商品房销售额89.67亿元,增长37.7%,其中住宅销售额达85.39亿元,增长33.3%。 国内贸易、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
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4%。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实现零售额76.4亿元,同比增长18.3%;乡村实现零售额1.6亿元,同比增长22.9%。从行业特征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11.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8.8亿元,同比增长19.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6.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 0.7亿元,增长132.5%;集体经济零售额1.7亿元,增长11.3 %;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57.9亿元,增长18.0%;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17.7亿元,增长18.1%。
年末,全区有商品交易市场61个,年成交额 31.2 亿元,其中上亿元的市场1个。   新都区经济发展
内资到位资金125.3亿元,增长54.88%;201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68万美元,降低31.5%。出口总额24691万美元,增长22.8%。
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区共实施重点交通项目16项,完成投资17.1亿元。年末公路里程达999.9公里, 增长5.3%,其中高速公路47.2公里。境内铁路营运里程36公里。
2010年公路客运量(含出租车)3660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5798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5.6%;货物运输量3015万吨,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131107万吨公里,增长55.4%。
2010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260万元,比上年增长2%。固定电话用户12.9万户,增长2.38%,小灵通用户1.1万户,下降31.3%。
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国外宾客1460人次,增长21.3%。实现旅游收入7.8亿元,增长6.8%。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0年财政总收入107.33亿元,同比增长8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2亿元,增长48.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23.8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7.29亿元,增长51.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23.5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99亿元,增长26.9%。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企业存款51.4亿元,增长9.5%。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2.64亿元,增长0.3%。个人短期贷款余额4.1亿元,增长2.5%。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43.9亿元,增长2.6%。
2010年保费收入38974.17万元,比上年增长29.7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251万元,增长17.84%;人身险保费收入31723.17万元,增长32.8%。各类保险赔偿、赔付支出10197.13万元,下降12.98%。其中财产险赔付3726万元,比上年增长23%;人身险赔付6471.13万元,比上年下降25.56%。
编辑本段基础建设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铺装道路长度231.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695.8万平方米。全区建成区面积32.95平方公里,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97%。
2010年末公交线路49条,本区域内通客运班车里程1044公里,比上年增加120公里;年末营运客车487辆,出租汽车205辆。新(改)建乡村断头路20条49.8公里,建成4个港湾式公交站(亭)和27个公交站(亭)。2010年自来水供水总量达3048万吨,增长33.6%,其中生活用水量1566万吨,增长18.8%。
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447.2万元,比去年增长31.96%。2010年启动建设斑竹园、马家、泰兴、新民、清流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1.28万吨/天。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77.4%,青白江、毗河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分别实现12个月和6个月达标。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实施,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以上。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 能源供给
新都属都江堰灌区,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区内河流纵横,有干、支、斗渠126条,总长684公里,水域面积4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储量7.3亿立方米,调节储量2.33亿立方米,水层厚度15米左右,具有自然净化能力。全区现有自来水厂21座,日产水能力达62000多吨。
新都处于四川大电网和四川天然气南北环线输送管网腹心区域。区内过境输电线路有220千伏三回、110千伏三回、35千伏三回、总长125.7公里。区内已有110千伏变电站三座、35千伏变电站四座,输变电能力分别是223000千伏安、100000千伏安,目前实际使用不到50000千伏安。全区现有电网结构完善。供电稳定可靠,能满足经济建设和民用电的需要。
新都现有天然气二级配气站1座,城区全部使用天然气,各镇也接通了天然气。 科技与人才
新都科技力量雄厚。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万多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70人,中级2650人,初级8858人。设有科研与综合科技服务机构17个。1980年以来全县共获科技成果奖297项。全区拥有国家专利126项。全区从业工人10多万人,拥有大量的机械、电子、轻纺、化工、家俱、建筑等各类熟练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育资源
   四通八达的道路
[4]
全区有普通中小学173所,其中:普通小学28所,普通中学36所,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119051人(含幼儿园),其中:小学46763人,初中28199人,高中13794人;专任教师5851人。新都一中是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07年投资1.6亿元新建的香城中学于2010年已优质出口了第一批大学人才。
全区有高等院校4所,其中大学3所(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成人高校(成都电大新都分校)1所。教育质量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卫生医疗
全区有卫生机构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共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血吸虫病防治站1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308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共2700张。全区共有执   新都区医院
业医师1263人,执业助理医师181人,注册护士1352人。 文化体育
全区有博物馆2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3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34万册。拥有广播、电视制作节目各1套,电视覆盖率达100%。2010年专业表演团体共演出70场,观众达62000人次,出访演出127场。 3G通讯
主城区3G 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7 个宽带镇、38 个信息村。
编辑本段新都名人
艾芜:现代著名爱国诗人;
王铭章:抗日爱国将领;
杨廷和: 明朝首辅;
杨慎:明朝状元,杨廷和之子;
张杰:著名歌手;
李宇春:著名歌手;
编辑本段明代状元风土人情
婚嫁 民国时期婚姻,大都遵父母命,经媒妁言,重庚帖,厚妆奁。《新繁乡土志》载:“自光绪以来,新繁嫁女之家,中人之产三四百金俗尤以为薄;富室则千金,弗称道也;贫者以不及为羞。于是箱笼中虚而外观必饰。”封建婚姻造成了指腹联姻、望门寡、过门寡、童养媳等等摧残妇女的悲剧。还有因近亲结婚而造成子女畸形,寡妇守节不许再嫁,富室之家纳妾等等。在上层人士和知识界中也曾倡导新式结婚,但多数人家仍沿袭古代“六礼”的旧俗。婚娶过程是:男女青年到一定年龄时亲朋邻居为之作伐,选择门当户对、品德才貌相当的作为婚配对象。经过“访人户”、“合婚”、“看人”、“报期”等过程决定结为配偶。结婚前夕,男方备办衣饰、礼物送往女家,并带回女方陪奁,称为“过礼”。当晚男方簪花挂红,吃“花夜酒”。婚日晨,女方举行辞祖仪式。婚日,男方备鼓乐、彩旗、花轿,迎新娘,称为“迎亲”。新娘至,即行“周堂”,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拜长辈、夫妻交拜,然后双双进入洞房,共饮交杯酒,结婚礼仪初告完毕。中午,设宴招待宾客。晚上,亲朋于新房中祝贺新婚夫妇,称为“闹房”。婚后3日或当天夫妻同至女家午宴而返,称为“回门”。丘陵区则是婚后第三天女母去男家看望女儿,称为“逛露水”。第九天女母带一小男孩(以示生儿子)去男家将女儿接回娘家住9天(以示久久长寿)。到时,新郎去岳家接回新娘,称为“耍九”。事后,男女两家各自馈赠“红叶”(媒人),称为“谢红”。至此,婚礼结束。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障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
新的结婚程序:男女青年双方自愿,符合《婚姻法》的结婚条件,同至乡(镇)人民政府履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后,取得法律保护。
解放初期,农村婚娶一如旧习。机关、单位职工的婚事从简,女不办陪奁,男不备酒礼,仅以香烟、茶水、糖果相待。婚日,女步行至男家或由男方去接。1960年后,厚彩礼、重宴席,一般嫁女之家须置双被双帐,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男家则要新置四大件(床、衣柜、写字台、平柜)。婚日,男方派出包括新郎在内的未婚青年男4人女3人,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至女家迎接新娘,早餐后始返。女家也同时派出男女各2人送亲。宴席和“闹房”一如旧俗。1976年后提倡婚事新办,女不收财礼,男不办酒席。各乡(镇)人民政府分别在1979~1981年间于每季度举行一次集体婚礼,由乡(镇)负责人主持。妇联及共青团负责人为他们祝贺,少年儿童为他们献花,有的还放映电影以助兴。1982年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房中的陈设除家具、沙发外,还添置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举办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农村中婚嫁礼仪没有多大变更,仍要经过“看人”、“过礼”、“迎亲”几道程序,至于宴席须视其家庭境遇而异。近年来,单位职工利用节假日举行旅行结婚度蜜月的逐年增多。
丧葬 民国时期,一般的丧葬过程是:人刚一断气,随即抛药罐,戳屋顶,放鞭炮,烧“倒头纸”。子孙为死者沐浴、整容、穿戴,将其抬入棺内,棺脚点一灯。死人的穿戴叫“寿衣”,衣质系布料或丝绸。若有殉葬品也随同放入棺内。然后直系亲属齐集棺旁由阴阳先生作“闭殓”仪式。死后3日或择期“成服”,重孝子裹白孝帕,身着粗麻布孝衣,足穿草履,腰系麻带。安葬前夕,主人于是日择宗亲长辈擅长书法的或邻里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点主”,即点主官以孝子指血于事前写好的缺“神”字之直划,“主”字之上点的牌位上用朱笔补成,在左昭右穆上加红圈。成服立位后,择其黄道吉日发引扶柩葬于祖茔。来岁清明上新墓。自亡之日起每7天烧1次纸钱,称为“烧七”。百日祭祀叫“百期”。3年除服叫“满孝”。至此丧事结束。
这些丧礼不论贫富均尽力为之,以示尽孝。小康以上之家还要念经、做道场、祭行三献、家祭和歌诗念经、做道场。行三献,三献分初献、亚献、终献。其形式是:由两个礼生喊礼,一个引赞孝子率孝众人等经过整冠、圆领、束带和纳履后,于灵前献香、献帛、献爵。然后左旋右转,右旋左转,俯伏长跪听读哀章,听讲孝义,听歌诗章。最后,跪于灵位右侧听客祭。祭文,一般是通用祭文。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大(孺)人之德,山高水长。”丘陵区则用:“岭梅初放,篱竹犹横。残雪乍开天外景,谁扶鸠杖看山行。宜庚亲与邻,谁不慕而钦。义方教子,令德为型。”歌诗,即由歌诗童念诗章。歌诗的内容,有“歌叹五更”、“歌四季思亲”、“歌十二月行孝”等。这些丧礼并非定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简有繁。穷困之家丧事从简。无力置棺的则募化薄棺或火匣子,只入棺闭殓发引安葬。无祖茔的或乞葬地,或葬官山。更有软埋的,则葬于义冢之中,皈依的居士死后,不请道士而请僧人做道场1-3天,不动大锣、大钹,而用小苏卡、小马锣,外加大鼓、笛子。回民死后,由阿訇代洗尸身。用白布将死者周身缠扎,一边扎一边念经。然后将死者放于白色兜尸布上,3人挈兜尸布将死者放入从清真寺扛回的共用棺木内加盖后出殡。回民坟墓用石椁或木椁,贴地一方不砌。尸身紧贴地面(棺木回收),俗为“人死归土”,不能与土隔绝。将葬,阿訇念经后将死者放在椁内,头北脚南,脸微向西方,加盖掩土,坟堆垒成长方形。葬毕,家属返家宰牲(羊或鹅)、炸油香(油饼),分送回民家及汉族邻友,以示申谢。回民死后不化帛,不燃香,不设酒席,但子孙要着孝服,祭仪与汉族同。
解放后,丧葬礼仪已大大从简,仅发引扶柩,土葬入棺,穿孝衣的已不多见。城市里头包孝帕多数已改为臂佩青纱。1975年新都县人民政府提出殡葬改革,一是改土葬为火葬,二是将祭行三献改为开追悼会。从此,国家和集体单位职工、城乡居民死亡后,一般均实行火葬。
祝寿 又叫做生。生有大小之别,满整十为大生,反之为小生。新都人多数是做虚岁,即逢九那年做。民国时期,逢长辈的生辰,晚辈和平辈要带上礼物于前夕去祝贺,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当晚吃寿面称为“上寿”。次日向长者祝贺叫“拜寿”。若长者为花甲以上的寿星,还有散寿碗之举,宴席也更加丰盛。解放后,祝寿之俗仍在,不过时间定在当天。小孩的生日也要祝贺。子生3日称为洗三,弥月称为满月,1年称为做周岁。回民也有祝寿的习惯,也请吃洗三酒和满月酒。
祝宅 新屋落成要做“圆屋酒”。丘陵区为人祝贺叫“糊壁头”。是日,亲邻送楹联,鸣爆竹。主家便设宴款待。有的乔迁也是这样。
开张 民国时期,庙、馆落成,大型桥梁竣工,首事人要请川戏班唱戏。铺户开张,戚友要赠对联。解放后,重要建设竣工,要举行落成典礼,公路通车要举行通车典礼。1978年以来,公司或商店开张,鸣爆竹表示喜庆,有的还剪彩。
馈礼 寿礼:衣料、酒、面、肉、糕点、鞭炮、寿联。月礼:醪糟、母鸡、鸡蛋、小儿衣物。婚礼:衣料、红鞭炮、喜联。奁礼:衣料、陈设物件。丧礼:挽联、花圈、祭帐、钱纸。病礼:鸡蛋、水果、糖果、糕点。馈礼送钱者称为干礼。
全区有体育场地241个,公共体育设施86.9万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径79条,增加7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5760万人次。
新都有影剧院8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区图书馆藏书40万余册,区体育场占地8.5万平方米,按国际标准建设,设施日趋配套完善;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新都区风景(16张)

词条图片(8张)

参考资料 1
新都区地图  
http://www.xinditu.cn/sichuan/chengdu/377.html
2
新都区市容  
http://hi.baidu.com/%CB%C4%B4%A8%B5%C4%C7%EF%B7%E7/album/item/130c4e2517709910c99559de.html
3
新都区行政区划地图  
http://www.xindu.gov.cn/goxindu/list2.jsp?ClassID=02011615
4
四通八达的道路图片  
http://www.xindu.gov.cn/goxindu/detail.jsp?id=16248&ClassID=0201160906
扩展阅读: 1 新都区政府网站http://www.xindu.gov.cn/
2 百度新都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E6%96%B0%E9%83%BD&fr=tb0_search&ie=utf-8
开放分类:中国,四川,行政,区划,天府
“新都区”相关词条:
成都高新区金堂县龙泉驿区蒲江县金牛区双流县新都镇新繁镇武侯区都江堰大邑青羊区锦江区
成都高新区金堂县龙泉驿区蒲江县金牛区双流县新都镇新繁镇武侯区都江堰大邑青羊区锦江区崇州成华区青白江区温江区彭州邛崃新津县成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