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庆大厦 闹鬼:毛南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51:14
   毛南族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目录
民族概况
民族语言
民族历史
文化艺术民间故事
毛南族文学毛南民歌
编织雕刻
银器绝技
木面舞
民族节庆
民居特色
毛南习俗
民族食俗
饮食习惯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社会经济
民族概况
民族语言
民族历史
文化艺术民间故事
毛南族文学毛南民歌
编织雕刻
银器绝技
木面舞
民族节庆
民居特色
毛南习俗
民族食俗
饮食习惯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社会经济
展开
  毛南族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人口7.73万(2007)。
编辑本段民族语言
  毛南语语法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一说属于“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传统上毛南族没有文字书写系统,而是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这些“土俗字”只有师公和少数学者认识。2010年后出现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毛南语拼音方案。现流传于部分毛南族知识分子中。文字详情见“毛南网”。句法特点粗略来说属SVO类型(即主语+动词+宾语),如man(他/她)pa:i(去。p为国际音标,不送气)h?(集市)“他/她去赶集/赶墟”;中心语位于修饰语之前,如mu(猪)nam(黑)“黑色的猪”。现代政治经济词汇多为西南官话借词,而老的汉语借词多为平话借词。语音方面,一般认为有8个声调(实际只有6个能区别意义的调值);毛南语的声母系统(80多个声母)比汉语(约20个声母)、壮语(约30个声母)等要复杂。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受过学校教育者通汉文。毛南地区小学、中学采用汉语课本,用汉语普通话讲授,但小学老师讨论教案多使用毛南语。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区--下南乡政府日常语言通常是毛南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官方语言是汉语西南官话。毛南族的另外一个分支(约占人口1/3)聚居于贵州南部的平塘、独山等县,通用“扬黄话”,所以也叫“扬黄人”(见陆天桥著《毛南语语法》佛罗里达:环球出版社。2008)[1]。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据记载,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在唐贞观年间为思恩县地,属岭南道环州管辖;宋代曾为抚水州属地;元代属庆远路管辖。明正德元年思恩县玫属河池州。清代,思恩县属庆远府。光绪年间,在毛南族聚居地区设置“毛难甲”。“甲”之下划分上、中、下三“额”、“额”设“总团”。“额”
  毛南族少女
之下以设“牌”,设有“牌头”,一般管辖10户。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断起来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为打击日寇、解放战争中抗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民间故事
毛南族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象《盘古的传说》《三九的传说》《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
编辑本段毛南族文学
毛南族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少数散居河池、南丹等县,有38000余人(1982)。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多通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有民歌、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歌以体裁分,有比、欢、排见、耍、朗5种,曲调28种。兼用毛南语、壮语歌唱。5种民歌体裁中,以比、欢为主,均为同声二人重唱的二声部山歌,且多为短歌。“比”带有“罗海”衬音,也称“罗海歌”,有“比条”(七言比)、“比单”(五言比)、“比早”(急唱的比)、“比三纽”(三、七言)4种,多为情歌、苦歌;“欢”带有“罗喂”衬音,也称“罗喂歌”,有“欢条”(五言欢)、“欢早”(急唱的欢)两种,多为礼俗歌。“排见”(七言排句)为叙事长歌,但叙事长歌也有用比、欢体的。“耍”是一种轻松活泼的小调,五言或杂以七言,唱腔近于比的称“比耍”,近于欢的称“欢耍”,多为祝贺歌,也用以唱儿歌。“朗”也是一种小调,五言,唱时戴假面具,多为主家举行婚礼、寿礼时请歌师演唱,内容多猥亵话,如今一般不再唱。
民歌的格律,以“七言比”(即“比条”)为代表,每章四句,第二、三句末字押脚韵,上句(单句)末字与下句(双句)中字或首字押腰韵或头韵。每篇三章,第一章为“母”,第二、三章为“子”,第一章四句于第二、三章中分别各重复其两句,八句唱成三章十二句(即一、二、三、四;五、六、一、二;七、八、三、四),这种重复唱法称为“勒脚”。
毛南族散文体的口头文学有反映本民族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作品,如与石山、洪水、干旱、土司、盗匪、财主等作斗争的故事;有远祖神话《盘古的传说》;风物传说《花竹帽的传说》、《菜牛的传说》;山水传说《甘泉》、《七女峰》;武士故事《卢道一拔树驱敌》;童话《蜈蚣与鼻涕虫》等。还有一些故事,如《孟姜女送衣》、《龙女与汉鹏》(即螺蛳姑娘)、《董永》(即天仙配)等虽然来源于汉族,但在毛南地区流传后已经带上了浓郁的毛南族的民族色彩,是毛南人民的再创作,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毛南民歌
毛南族民歌也别具有一格,内容丰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同时还流行“毛南戏”,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传统剧目。编织雕刻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深为附近各族人民赞赏。银器绝技
在环江县中南的南木村,世传银器绝技,所打制的银手镯、银项圈、银麒麟、“五子登科”帽饰,花纹朴实优美,做工精
  花竹帽
细,颇受姑娘们喜爱。木面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木面舞最显示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从整体上看,木面舞是以“情”为母体,借助神秘色彩浓厚的宗教礼仪的外壳来表现毛南族人民的内心情感。木面舞排除那些虚无缈茫的东西,舞蹈者虽说戴着代表各种神的木面具,但舞蹈的内容都以现实生活为主。故木面舞中表现性爱的动作风趣而不放荡,做到“乐而不淫”;而反映消灾除难的舞时又能“哀而不伤”,体现一种艺术上的蓄美。
石山区民族的生活特点,喜、怒、哀、乐的表达,狩猎、战斗、耕作动作的摹仿拟,手脚,肩,胯的有力摆动,长期劳动,生活形成的动律和姿态,构成了这种体态审美情绪,都充分地体现在木面舞的舞蹈语言之中。那种表现男性丰满的肌肉、强健的体魄的舞蹈动作就成为男性美的标志:而表现胸脯、臀部的丰腴、滚圆而有张力就成为女性美特征。
木面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虽说面部被遮住,但通过手、脚、腰等的舞蹈动作,充分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各种情感。由此而构成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如穿针舞中各种行当图案的目的除了敬神祭祀中必须朝拜四面八方外,舞步的行动路线是为了改变程式舞中僵直呆板、单调的一种艺术手段。因为简单的重复和呆板的直线使人产生枯燥感,走“8”字形路线形成的身段曲、斜是一种曲线美,它体现了男性的勤劳勇敢、女性的美丽温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着龙袍蟒服,头上插着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剧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给了人们一种美的感觉。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舞蹈增加了动态美,充实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更显示出毛南族悠久文化的辉煌色彩。1994年环江民族艺术团曾到日本演出,1999年又组团到台湾去公演。毛南族木面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独特的韵律和感情色彩、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一致获得好评。
编辑本段民族节庆
  毛南族
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浊,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我国许多民族把重阳节视为老人节,有敬老的传统习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风尚不同。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于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得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这种风俗实际上是出于对老人的一片爱心,很符合群众的道德及传统观念,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毛南族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节日祭祖,一般多用猪、鸡、鸭、牛肉、酒、糯米饭等作祭品。毛南族逢年过节、操办喜事,都喜欢做豆腐圆,作法是把猪肉(或牛肉)、干虾、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盐后拌匀成馅,用捣烂的水豆腐包上馅放在手中或碗里反复滚动即成圆状,然后放到油锅内炸熟。吃时放在锅里煮汤,味道鲜香可口,既是宴请客人的必备菜肴,也可作为礼物相互馈赠。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浊,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梁、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编辑本段民居特色
  毛南族建筑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为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并于前面建有晒台,下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保持“干栏”建筑的特点。
编辑本段毛南习俗
毛南“放鸟飞”
在毛南族众多的节俗中,正月十五"放鸟飞"最具特色和奇趣。传说过去毛南山乡有位老法师,他有个心灵手巧俊美出众的独生女儿,擅长以竹篾和菖蒲叶编百鸟,人称"小鸟姑娘"。
她与一小伙子相恋,准备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师想考验一下未来女婿的本领,在除夕 那天让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种子,本该撒谷种(小米),但小伙子一着急,错撒成了糯稻种。老法师令其把种子全部捡回来,省得糟踏了。这下可难住了小伙子,小鸟姑娘看到此情,让未婚夫回家把他们俩人过去编的百鸟都用箩筐装来。
姑娘对着编的百鸟吹了口气 ,又对小伙子说了几句悄悄话。小伙子把百鸟带到山上 ,这些鸟很快便飞出去捡回了所有的糯种。小伙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种。老法师一看高兴了,说:"过年让我们父女俩好好团圆团圆。正月十五再送小鸟姑娘去你家成亲。"从此,便有了"放鸟飞"的节俗。 春节即将来临时,家家户户预先采好菖蒲叶。除夕那天,用菖莆叶编"百鸟","百鸟"的空腹中装入泡好的香糯,饭豆及芝麻馅等,然后上锅蒸或煮熟。出锅 后,把"百鸟"用细绳拴在一根长甘蔗上,架挂在堂屋香火前。"百鸟"有鹧鸪、山鸡、燕子、鸬鹚、画眉等 。
这天,给家里的小孩每人一个"鸟"来解馋;出嫁并生育了的媳妇要回娘家领"鸟",希望孩子将来象小鸟般活泼可爱。香火堂前,还摆上供品,有红米饭及果品 ,意在祈愿百鸟不吃庄稼,保证福来粮丰,瓜果累累。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鸟",入锅再蒸煮,入夜,以"百鸟"当饭,谓之"放鸟飞"。"放鸟飞"时,毛南人总忘不了重温那"放鸟飞"的传说。
毛南“南瓜节”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 。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中国许多民族把重阳节视为老人节,有敬老的传统习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风尚不同。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
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于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 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 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得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2]
编辑本段民族食俗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广西山区,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
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
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认为一些肉和菜特别是鸡,煮得过熟会走味。唯独对鸭以煮烂熟为宜,在烹饪上有"鸡生鸭熟"之说。
毛南族喜欢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瓮煨","索发"为最普遍,称为"毛南三酸"。
"腩醒":把猪、牛肉切成薄片,用生盐粉拌匀咬透,留两三天。用香糯蒸熟,放在簸箕里凉冷,与肉片揉搓均匀,放在坛里压紧密封。三个月后便可用。
"瓮煨":为了能随时吃到酸食品,家家户户还有一种特殊的盐水坛。毛南话叫"瓮煨",可腌制多种瓜菜。
"索发":把洗清的钉螺用猪油干炒,待透熟发香后,趁热倒入坛里,然后密封。三个月就可以揭盖吃用。毛南语叫"索发"。
除了"三酸"外,还有酸辣椒、酸蕃茄、酸 头、酸萝卜等。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梁、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是待客的传统佳肴。毛南族人民多礼好客,吃饭时不论客人大小,都邀其与长辈同座,并以自己最好的饭菜招待。
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
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  毛南族
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认为一些肉和菜特别是鸡,煮得过熟会走味。唯独对鸭以煮烂熟为宜,在烹饪上有“鸡生鸭熟”之说。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粱、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编辑本段生活习俗
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
  毛南族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有“不落夫家”和“转房”等遗俗,寡妇再嫁也受到种种限制,现在,已基本改变。人死实行土葬,请道公“念经送葬”。
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多神多教。明末之前,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开始几种宗教同时流行。以后,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尤其是原始宗教、文化及其他民间信仰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称为“博套”,即师公;掌管送终法事者叫“先生”,即道士。第三种是专司驱鬼招神的巫师,称为“匠暮”,其余是降神法童、风水先生、鬼谷先生(兼占卜等)。前三种,他们各有一套经书,如师公有唱本诵词(巫语);道士有《开路歌》、《挽歌》及佛经;巫师有巫语集。师公的诵词多为长短句,歌词有三、四、五、六、七字句,极少数不等的长短句。道士的唱词有五言句并七言句,经书的句式则长短不一。这些唱词、经书和巫语有相当一部分属韵文,讲究格律,同毛南族的民歌民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的形式、唱曲为群众喜闻乐听。其书写文字,大部分用汉字直书,一部分用假借字。诵唱时,师公与巫师多用广西宜州市德胜乡汉语方言,兼用毛南语和壮语;道士用广西柳州普通话,唱词用毛南话。近百万字的唱词、经文及巫语,不只含有大量的宗教资料,传统的韵文与散文作品,而且保存了许多民俗、历史并语言文字方面的材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1941年,基督教开始在一些乡村建立教堂或传教点,至今先后有200余名教徒,活动不甚正常。另外有极少数人于阴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焚香跪拜观音菩萨。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毛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重峦叠嶂间,耕地狭小  毛南族
。但他们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人们惜土如金,有“土能生黄金,寸土也要耕”的俗谚。在毛南族地区,层层梯田,波光鳞鳞,涟漪无边,宛似飘带,无比壮观。毛南族人民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较早地使用了铁器。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铁制工具仍较简陋,农田翻土主要使用脚踏犁,收割稻谷一般使用禾剪,效率都很低。土地占有已相当集中。据土地改革时的统计,在环江县玉环乡,只占人口总数3.8%的地主、富农,却占有耕地总面积的36.1%,而占人口总数53.4%的贫雇农,仅占有耕地面积的18.7%。毛南族地区地主多自己经营土地,剥削雇工,以雇短工较多;所雇长工,具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同时还存在高利贷剥削,地租率一般为60~70%,高利贷的年利率高达100%,剥削极为残酷。为了弥补生活的不足,毛南族人民还兼营各种副业。他们饲养的菜牛,曾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
解放后,1952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毛南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能够和其他民族一样平等地参政议政。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发生了飞跃,普遍实施科学种田,精耕细作,亩产水稻由过去的25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毛南族地区被称为“牛粮之乡”,饮誉四海。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毛南族山乡的发展前景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