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证过期能用吗:新华网评:别让“忽悠”触碰道德底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32:45
编者按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一方面,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另一方面,“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现实问题也让人们对如何行善心存疑虑。如何才能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新华网评论频道“新华网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予以分析解读。
“道德建设”系列评论之一
侯严峰 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自打有了小品《卖拐》,“忽悠”这个来自东北的词儿,人们便不再陌生。那些“忽悠”来“忽悠”去的事儿,虽说进行了艺术加工,但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
据说“忽悠”原称“胡诱”,是指有意设置陷阱,引人入彀。如果说,舞台上的“忽悠”只是一出诙谐逗乐的轻喜剧,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忽悠”就是道地的欺骗和圈套了。
可悲的是,在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之下,竟也不乏别有用心的“忽悠”。不必说有的政府部门瞒天过海、糊弄公众,也不必说有的黑心工商业户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更不屑说个别惯于自我炒作的“明星”“大腕”;这些年几起老者街上跌倒求助行人、被救后又倒打一耙、诬陷敲诈救助者的事儿,就足以令人哀于心死。
“忽悠”泛滥,源于诚信缺失,其背后是道德水准的滑落。《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认为,“道”是人的本体,“德”则是“道”的功用。尊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时至今日,道德已经成为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是公民内心世界清浊的“分界岭”和“试金石”。而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诚信为人、守信为事。
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人们敢于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质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眼下“被增长”“被幸福”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是否也意味着社会诚信度出了差池?究其缘由,擅长“忽悠”者对社会文明的挑战,对社会诚信的戕害,不言而喻。
有人为“忽悠”者如此画像:脸皮厚,哪怕身败名裂;心肠黑,逮谁“忽悠”谁;嘴巴巧,惯于颠倒黑白。这一概括形象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毁灭人格、放弃道德底线的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副什么嘴脸。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行业肆意践踏公德和法度,“忽悠”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令民众对什么都不敢相信,对什么都抱有戒心。在这些地方,社会岂能妄言和谐?
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屡屡发生令人心寒的“忽悠”事儿,透出的是国民性悲哀。信者,人之言也;言而无信,人之大悲也。建设诚信社会,就是要恪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个“金科玉律”,就是要在制度上做到“用诚信担当责任”。山东省质监局日前决定,个体工商户将不能申请、换发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既是不再让老百姓食品安全被“忽悠”的一项措施,也是“社会诚信,首责政府”的具体体现。
近闻有人开设了“忽悠讲坛”,说是已成为眼下火爆的手机搞笑动漫专辑。诚若“忽悠讲坛”真能“忽悠”出些健康有益的开心事儿,令人放松心境、缓释压力,倒也是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忽悠”这个民间俚语回归“调侃”“戏耍”的舞台意义,用以鞭笞那些道德失范之人,不再瓜葛社会上的歪门邪道,也许真是人们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