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恶夜惊魂剧情:李安纲:《西游记》的真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05:52

[转载]李安纲:《西游记》的真谛

(2010-12-20 18:21:07)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李安纲:《西游记》的真谛作者:林健    中国古人在写小说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到底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玩”、“滑稽” 呢?还是要“文以载道”?因为古人的文学传统就是“文以载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所以一定有其“志”和“道”。
  通过我们的研究,元明清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有自己所承载的“道”,而这个“道”往往是我们现在的文学批评家们很少涉及的。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甚至化身为作者,然后才能弄懂作者到底懂什么,想表达什么,有什么阅历,对于文化知道多少,体验多深,境界多高,
  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会跟作者有亲近的感觉,受益也自多多。几十年来,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的导师们,包括高健、罗元贞、靳极苍、姚奠中、程千帆、卞孝萱、霍松林、李德顺等先生,都一再强调我们要读好一部书。
  这部书应该怎么读呢?先不要挑人的糟粕,不要戴着眼镜去看书。因为现在人读书,包括专家读书,都有一个特点或者毛病,就是先挑人的毛病,叫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老抱着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气势,怎么可能进入作者给我们塑造出来的美妙境界,与之发生共鸣和震撼呢?这本身就与作品造成了隔膜,使我们的学者与传统割裂。
  那么,《西游记》这部名著应该如何去读呢?美猴王的传说,流传在古今中外;《西游记》的故事,感染着男女老少。正因为其中的美妙无穷,所以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数以千万计的男女老少。正是人们的喜欢,使得众多的学者参与其情节与形象的加工与创造,后出转精,日臻完善。
  “诗无达诂”,“形象大于思维”。有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孙悟空。不同的读者,心中的《西游记》自然也各不相同。这就是《西游记》的魅力,也是美猴王形象的审美意义所在。究其根源,是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可以自由填补的想象空间,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尽管读者或者文学批评家们可以演绎出千万个版本的《西游记》、亿万个模式的孙悟空,但无论如何,在最后写定者的眼里,只有一个孙悟空,只有一个《西游记》。
  可赞叹的,是《西游记》近乎完美的宇宙、人生、生命的运行模式;可遗憾的,是读者的心中的形象远远小于了作者的思维。作为文学批评家,我们有责任去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感受程度,真正领悟《西游记》这部千古名著所带给我们的审美妙乐。
  奇怪的是,在上个世纪初,就有那么一批人,自己得益于传统文化,得益于汉字、汉语、汉文化,成了名、立了业,却就是要让别人毁汉字、汉语、汉文化。这就使人想起过去的帝王,自己靠着谶纬之术得了天下,却害怕别人也用谶纬之术得天下,所以上台之后一定先要消灭术士。无独有偶,这些后人嘴里嚷着革命、笔下拆毁长城,却不是让天下人成为精神贵族和具有高尚觉悟的人,而是要人成为没有文化、不识汉字、不懂汉语、成不了名、立不了业的痞子和流氓。如此一来,他们作为文化贵族和文学大师的地位便稳如泰山,而广大的读者只能对他们顶礼膜拜、百般供养。
  风气之下,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其余都被焚之一炬。实在被抹不掉的,便加以改头换面,肆意扭曲,《西游记》便在此列。它的一切美妙,都被淡化和丑化;所有与儒、道、佛、易、医、金丹大道、生命学问有关的人生智慧,都被阉割殆尽,只剩下了一个“滑稽”、“幽默”、 “好玩”而已。他们不允许中国有一部旷世绝伦的文化载体,因为只有外国洋人那里才有辉煌的文明。中国人的眼中已经没有“圣人”和《圣经》了,提到“圣人” 便不再是孔子,而成了西方的耶稣;提到圣经则不再是《论语》,而成了基督教的“Bible”。西方八国联军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文明,但却几乎毁在了那些自称是大师且数典欺祖、忘祖的人的手里!
  时至廿一世纪,文化正待复兴。四大名著之中,《西游记》被歪曲得最利害,说明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完整,所以最需要整理、挖掘、研究,从而使广大读者真正感受到小说所给我们带来的,远过于所谓的“滑稽”、“好玩”的审美体验。
  首先,我们不同意通常的说法,认为“传统”就是过去,一提起“传统文化”,人们总是将其与落后联系在一起。其实,根据造词法,“传统”应该是动宾结构的名词,“传”是动词, “统”则是名词。一个独立的事物是不能够称为“统”的,从空间上说,不同的部分如东西南北中被总合在一起,就是“统”;从时间上说,不同的阶段如过去、现在和未来被整合在一起,就是“统”。也就是说,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传”的过程而形成了一个“统”,“统” 是割不断的。一个宗族或者国家的传统,一定是包含着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一个“统” 被终结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宗族或者国家灭亡的日子。谁把“传统”只定义为过去,其实就是想消灭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现在和未来。
  《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属于中华民族,也包括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总结、抽象了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传统,将其演绎开拓,为华夏民族后代的生存和壮大指明了一条大道。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作者

  在学术上没有是与不是,没有准不准。只准你说是,不准我说不是,这是不可能的。学说与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各种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下,才会造就学科的繁荣昌盛。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作者的理由有五个方面,同时要说他是作者也必须先解决这五个问题。
  第一点,从《西游记》诞生,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者的署名一直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截至目前,道门之中仍然奉丘真人为作者,绝不承认吴承恩。只是到了鲁迅、胡适的手上,才将吴承恩的名字标了上去。而把吴承恩拉上去惟一的一条所谓证据,就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的一条记载: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囗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这里明明讲的是“淮贤文目”,即淮安贤人文章的目录。《射阳集》是个诗、文集子,自可列入“文目”之下;《春秋列传序》是一篇几百字的序言,而且收在《射阳集》第二卷第一篇;那么紧列其后的《西游记》会是什么性质的呢?三岁小孩也应该知道那是一篇文章啊!怎么能够看成是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百回本小说呢?
  什么时候你能把《淮安府志》的这条记载由《淮贤文目》下挪到同书的《淮人书目》下,那就可以算做是铁证了。因此,作为一个大学者和一言九鼎的文化大师,鲁、胡二氏这样做,对吴承恩的故乡或者“花果山”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却是失之草率,甚且“别有用心”!
  二十年来,我一直不明白鲁迅、胡适为什么执著地要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近两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时代的潮流就是消灭传统文化!钱玄同1918年4月在给陈独秀的信《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发表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说: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陈独秀在《答书》中说道:
  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胡适在《跋语》中说道:
  独秀先生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鲁迅先生则在《关于新文字的答问》一文中提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则提出“汉字落后论”,痛骂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瞿秋白文集》二,第690页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西游记》一直是证道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却被鲁迅、胡适等人给它彻底打翻,说它只是幽默、滑稽、好玩而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拿出一个不懂道教、佛学,只会幽默、滑稽、开玩笑的吴承恩来做作者呢?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把中国的所有传统文化全部打倒,硬把中国人的心灵史、文化史、思想史贬得狗屁不如,毫无价值,成为只有儿童能够读的童话、神话、儿童读物。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废孔学、灭道教并且消灭汉字。
  这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要把吴承恩定做《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解决“文目”与“书目”的问题,否则必须把吴承恩从《西游记》的作者地位拉下来。
  第二个问题,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合不合他自己的意愿。他写过一篇《禹鼎志序》,说自己:
  余幼年即好奇闻。……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摹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转懒转忘,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因窃自笑,斯盖怪求余,非余求怪也。
  他所搜集的“奇闻”,是与牛僧孺的《玄怪录》、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相类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且想写这么一部书,即《禹鼎志》,而不是如百回本《西游记》一样的白话小说。即使如此,十几则故事也不过万把字,却让他绞尽脑汁,“日与懒战”,说是“怪求余”,而不是自己的创作。这足以说明他自己都没有说写过《西游记》小说,而我们却非要逼着他说: “你就是写过《西游记》,谁说你没有写过《西游记》呢?”我们如果尊重吴承恩先生的意愿,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是“杂记”。鲁迅、胡适之所以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淮安府志·近代文苑》上说:
  吴承恩,……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淮安当地人吴玉搢、阮葵生以及鲁迅、胡适等,都认为《西游记》即“杂记”之一。《西游记》洋洋八十万言,却成了“杂记”之一,那么“杂记”之二、之三、之四又是什么呢?《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吗?所谓“杂记”,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记载了三五百字的鬼怪故事《禹鼎志》,一个就是一种。
  “杂记”到底是什么?刘知几的《史通·杂述》早有定义:
  史氏流别,其流十焉。……八曰杂记,祖台之《志怪》、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
  这才是“杂记”。鲁迅先生这么大的学者,连“杂记”的定义都搞不懂,是不可思议的,除非他别有用心。
  第四个问题,就是有人一再强调吴承恩是“八公之徒”。明代最早关于《西游记》作者的记载,是陈元之的《西游记序》:
  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这里提出三个推测,其实是一个出处。“天潢”即“天皇”,“何侯王”即某位侯王,“国” 即领地;“八公之徒”,即如淮南王刘安的八位神仙老师;“出王自制”,即这位王爷自己所创作。吴承恩与“王爷”是无分了,但是不是“八公之徒”呢?
  淮南王刘安善养士,好儒学方术。据葛洪《神仙传》载:有八公诣门,皆须眉皓齿,门吏白王,八公皆变为童子。王迎,烧百和香,八童子复为老人,授王丹经。药成,雷被、伍被共诬安谋反。八公谓安曰:“可以去矣。”安登山,白日升天。人传,去时余药器,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尤其是这 “八公”的本领,《太平广记》卷八《刘安》条引《神仙传》有详细记载:
  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招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白日为暝;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
  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就有“八公捣炼,淮南调和”的说法,王充的《论衡·道虚篇》就讲过《八公之传》的书。请问与这“八公”的神通相比,吴承恩能够配上哪一条呢?要想让吴承恩合乎这“八公之徒”的名称,除非把他说成神仙。可持论者却都要首先否定作者的神仙、道士身分,即使如他们说的吴承恩曾经做过“荆府纪善”的官职,那也只是王子的一个儒学老师,怎么能够配上王师、神仙身分的“八公”称号呢?
  以上四个问题解决不了,吴承恩作《西游记》就不成立。当然,我也希望吴承恩是作者,希望肯定派们能够找出证据来说服我,说服我们大家,说服吴承恩自己。

  “美猴王”的出处在《易经·坤文言》

  “美猴王”的出身,不是胡适主张的印度哈努曼,不是鲁迅主张的中国巫枝祁,也是哈努曼,也是巫枝祁,更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坤文言》中的六句话: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尤其是“美在其中”四字。这位石猴进入水帘洞中,遂把“石”字儿隐去了,称做“美猴王”。“水帘洞”为心洞,为心为中;石猴为阳为“一”,因为“大圣” 就是“一”,可他没有弟弟。杨二郎被称作“二”,但却没有哥哥。杨二郎的部下是“梅山六弟”、“一千二百草头神”,这“杨”、“梅”、“草头”全是生火放炮之物,意在完成丹道修炼中的“火逼金行”、“金丹入顶”,所以才叫做“二郎显圣真君”,“显”的是孙悟空这个“大圣”。大圣是一~为阳,二郎是二为阴,这《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果然孙悟空与杨二郎打仗的时候,道祖太上老君就出现了,代表道的“太极圈”就会滴溜溜打中孙悟空的天灵盖,正是惟宽禅师说的: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可见,《西游记》中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有来历和出处。
  当“一”进入“中”字,就成了“申”,在十二生肖中配猴。于是,“美在其中”便成了 “美猴”。至于“王”字,则出自《礼记·礼运篇》的“王中心无为也”。当大众都在抢夺石碗、石桌、石凳的时候,他却“端坐”无为,正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说的:
  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 者是也。
  拙文《美猴王探源》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转载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3期上,《西游记奥义书·美猴王的家世》也讲清楚了。

  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写“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三句话,孙悟空是“心猿”,二字在小说中出现过33次。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诗赞美“美猴王”: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说得很清楚了,孙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众生的心。
  既然是心,自然会有心理活动,那就是七十二般变化。七十二般变化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楞严经》谓人的“心相”有六十种,最后一种是“猿猴心”;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混元皇帝圣纪》云:
  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说明法身也是七十二相,七十二种心理特点。
  心理活动就会形成念头,筋斗云就是念头云。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而东土西天也是十万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孙悟空却是一个念头即到。可见,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六祖慧能《法宝坛经·决疑品》: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
  可见,十万八千乃是你我心中的十恶八邪,所以孙悟空一路消灭之妖魔鬼怪都是我们心中的私心杂念。佛魔之间,也是一念,所以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中:
  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
  可见,佛魔仅仅是一念之间。这么简单。这是他的第二大本领。
  还有第三大法宝,就是他的那根“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什么是“如意”呢?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纳于耳,大小随心,变化如意呢?那是“元气”,所以《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弥纶于宇宙之内。之所以要“一万三千五百斤”,是因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诸真圣胎神用诀·海蟾真人胎息诀》云:“凡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为了不让真气泄露,两头才用金箍将其箍起。这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元气的流布。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灵主张,又是元气流布。这心、意、气三者完美的结合,便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是《西游记》作者对人类心灵学史、文化学史、人类学史、意识学史、思想史的最大贡献。截至目前,世界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个人、一个学派能够把人类的心灵意识提高到心、意、气三者圆融的高度来认识。很有可能,这将是人类认识自身、自心的一大突破。其意义的确无法估量!
  《西游记》文化原型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道教全真道的经典,相传出自全真掌教尹志平弟子之手。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第五卷《李世民的解脱》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真正关注和研究生命学问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的密宗。尤其是道教,数千年来,从外丹到内丹,从以铅汞为金丹,到以心性为金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对人类生命关怀的巨大贡献。《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便是一个集中的体现,主要研究人类心灵、生命的完善原理、途径与境界。文字优美,意境高雅,形象生动,为进一步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与结构、线索与素材。
  《西游记》以儒家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借助道家取法自然的长生智慧,达到佛家四大皆空的无为境界,演绎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生命真谛,表现的是人体生命艺术与内在精神世界、生理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现实。所有想从现实中找到《西游记》的人物、主题、结构、事件、宝贝的原型,并且对号入座,都将是徒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哪里呢?“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又在哪里呢?“福陵山云栈洞”又在哪里呢?“马流”、“刁钻”、 “艾叶花皮豹子精”、“白骨夫人”是谁呢?张紫阳是宋代人,却跑到了唐代;文殊菩萨的狮子同时能够出现在不同的时空;印度人也姓中华的姓;佛子须菩提却披上了道袍,金顶大仙跑到佛祖的灵山脚下,这能到现实中找得到吗?
  其实,我们只要按照作者给我们指示的门径,自然可以领略到《西游记》的妙处:“灵台方寸”是心山,“斜月三星”是心洞,“须菩提”便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孙悟空不远千里十数年奔波,从心山心洞中拜见了菩提祖师。一念觉悟,就是菩提,所以王重阳有两句诗曰: 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原来他的老师就在此心,莫向外求。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关键在于两个字“性命”,《西游记》的主题词也是“性命”。须菩提祖师在传授的秘诀中说过: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强调的就是“性命”二字。性是心性,命是身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是孙悟空,命是猪八戒,所以《西游记》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也即是猴和猪、性和命、金和木、水与火、心与肾等之间的矛盾与调和。
  还有一幅《反照图》,天堂就在人的头部,地狱就在人的屁股,这是规定好的。《西游记》中关于天堂、地狱的名词术语都在这里;前边一幅《普照图》,其中四句话:
  三藏之窍,窍中有妙。妙窍齐观,是为普照。
  这“三藏”就是那个“唐三藏”,藏的是哪三藏呢?也就是《西游记》中三个主人翁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所代表的心、肾、脾。孙悟空就是心脏,所以“心猿”二字在《西游记》中出现过33次。
  观音菩萨在哪里呢?观音菩萨其实是你我心中的“妙观察智慧”,绝不是说孙悟空打不过敌人了,便到外边去请人,所以被鲁迅等人判断成是三流小说。当我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请闭上眼睛。这孙悟空收视返听,闭目内观,便有妙观察智慧油然而生,邪魔外道倏然而退。观音与菩提祖师也是一样,住在心林心洞。“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潮音洞”,“普陀落迦”谐音“普脱罗枷”,让一切众生都得解脱,所以才能慈航普度;紫色象征心脏之色,竹子中空如心脏;潮音乃是心脏跳动之声,如海潮之宏大。可见这位观音菩萨除了妙观察智慧的角色外,还承担着慈悲心的象征。
  当然,也有观音菩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靠“灵山大雷音寺”的如来。“灵山”是心,《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引用了《性命圭旨·涵养本原救护命宝》中的一首诗曰: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大雷音”也是心跳的声音,因为“大音希声”,所以人们听不到。
  这一切都在人体之中。天堂在人的头部,“千里眼”是眼睛,“顺风耳”是耳朵;“九霄雷府”是鼻子,三十六员雷将就住在这里,守护着通明殿;“瑶池”就是嘴巴,舌头两旁有两个穴位“金津”、“玉液”,所以瑶池中有的是“玉液琼浆,千醪佳酿”。正是《黄庭内景经》中说的:“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泉灾不干。 ”为了保证全身生理、心理因素的调和,王母娘娘才会每年召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神仙来赴蟠桃会,就是要安心定志,祛除灾殃。“玉帝” 的“灵霄宝殿”是“紫巍巍、明晃晃、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这在医学叫做“丘脑”,像个土丘,道家叫做“泥丸”。
  至于“地狱”,自 然在于屁股。尾巴骨又称琵琶骨,上有九眼,丹道学称做“九灵铁鼓”、 “九重地狱”、“九幽”;“奈河恶水”是男性生殖道,“血盆苦界”是女性生殖道;“枉死城” 便是肛门,丹道学将肛门称做“魄门”,乃是七魄出入之地。“魄”字从“白”从“鬼”,白白地做了鬼,岂不是“枉死”!唐太宗还阳,必须要相良夫妇所存的十三库金银,结果只用了他的一库便过了桥还阳。这“十三”即是十二地支的下一轮开始,为“子”,子时一阳生,就凭这阳气所搭起的“下鹊桥”,才进入周天轮回而还阳世。
  孙悟空既然是我们的心脏,叫做“心猿”,为火;那么唐僧则是你我的肾脏,叫做“玄奘” 玄奘,“江流儿”水,肾则主水;猪八戒是你我的肝脏,故称“木龙”、“仁龙”、“木”;沙和尚是我你的脾脏,脾为土,所以称做“黄婆”、“刀圭”、“土母 ”;白龙马是肺,肺色白,主呼吸,为金。这一行五众,心、性、情、意、神五性,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是谁的呢?都是李世民的。这“李世民”即是“南赡部洲”木之子=火=南方“东土大唐”木=东方的世俗人民,也即凡夫俗子,是你我大家。
  可见,这李世民才是《西游记》的真正主人翁,但绝不是现实中的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而是所有阅读《西游记》小说的人,是你、我所有的读者。这才是《西游记》的妙处,将所有的读者都当做主人公,让小说中的人物在我们的心灵中和身体内修炼翻腾,调整觉悟。这是《西游记》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一切,都是对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能动、艺术的演绎和敷写。

  唐僧81难文化原型是宋代石杏林《还源篇》81章

  这一段大家可以参看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的第二卷《唐三藏的磨难》、《观世音的圆照》以及拙文《〈还源篇〉81章是唐僧81难的文化原型》等。
  《还源篇》有81章,《西游记》有81难,从数字上就可能得出其中渊源雷同。道教、儒教乃中国本土的宗教,都重视《易经》。《易经》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由爻组成:爻有阴、阳两种,阳数九而阴数六,故有阳九阴六之说。《乾》为三根阳爻,故称纯阳;两个《乾》叠在一起还是《乾》,称做“重阳”。九月九日就是重九或重阳,是一个好日子,所以道教修炼全讲九九;而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子》有八十一章,为九乘九所得。
  《黄庭内景经·五行章》云:“ 五行相推返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梁丘子注云:“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九宫之气节,九九八十一为一章耳。”从此后,丹道学歌诀多有用八十一数的。除了石泰的《还源篇》,还有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其中收录了七言绝句八十一章。《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戋刂尽”中说,观音菩萨从头至尾把唐僧灾难簿子看了一遍,只有八十难,便急传声说:“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这里的佛门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门,九九归真要成仙证真,讲的是火候,差一节都不行,所以有诗曰: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西游记》自诞生一来,读者千千万,却很少有人发现其中的奥秘。就连那些修道炼丹的,也知道《还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记》八十一难,可就是没有找到二者的源渊关系。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并不是纯粹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是八十一,一个是八十二。后者的第一难演绎的是前者的第二章,所以才要再生一难以满足八十一之数。小说能动地演绎和发展了《还源篇》,所以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以致没敢去判定二者的关系。
  第一章云:
  铅汞成真体,阴阳结太元。但知行二八,便可炼金丹。
  说的是太宗朝陈光蕊考中状元,与殷温娇结成夫妇,往江州上任,买金色鲤鱼放生,后被刘洪所杀,殷夫人含辱从刘,生下江流儿,应了“金蝉遭贬”、“出胎几杀”第一、二难。从此以后,就开始了每一章与每一难的对应关系。直到第八十一章云:
  采药并交结,进火与沐浴。及至脱胎时,九九阳数足。
  谓修丹的过程中,首先要采药,即采取真阳气,然后加以交合凝聚,使神气相抱。而且还要进火烧炼,使其更加坚固纯粹;沐浴是洗澡,或称淬火,即金丹炼成后便放入水中一激,去掉杂质,标明成就。金丹一成,即可弃壳而脱胎。
  当然,这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节,使成重阳之体才行。这对应的是第八十难“凌云渡脱胎”一节。唐僧一行来到灵山,却见一个“道童”立在山门前叫:“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 “取经”就是“采药”,“采”即“取”,“药”即“经”。《西游记》认为经是精,“金经”即“金精”,便是大药。悟空认得他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即是“交结”,以“脚接”二字来谐音。正是为了照应这首诗,小说才特意塑造了这么一个“道童”“大仙” 来。按理来说,佛教的国度里是不可能有道士的。
  大仙接他们牵马进观,让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还有一首诗说: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洗涤尘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这里说的就是“进火与沐浴”。马为午,属火,牵进观是进火,然后才能烧香汤沐浴。在凌云渡口,唐僧坐着一只无底船,“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大家说那是唐僧,正是所谓的脱胎登彼岸,肉身死而元神活。而“还原”二字,正照应了书前的“会元”和《还源篇》的“还源”。一旦还源归正,便会得到正果。其实,取经并不是他们的目的。通过取经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下面有一首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这是说的“及至脱胎时”。后来取了经,观音却发现少了一难,必须完成九九之数,补够一难,即是所谓的“九九阳数足”。
  为了达到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再生一难,以照应“九九阳数足”,那就是“通天河遇鼋”。《还源篇》认为脱胎之后就是进入虚空而还源,《西游记》毕竟是小说,总要给人指出还源的形象和境界来,于是便安排在通天河上遇到老鼋。元、源、原与鼋音同,所以这个大白鼋正可以用来作象征,会元、还源、归元就是要见到它。老鼋驮着他们向东岸奔去,有诗曰: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
  这里果然用了“还元”二字,这老鼋就是“本来面目”。它住在“水鼋之第”,“水鼋”即 “水源”。水由金生,水鼋即象征金丹,古人认为金色白,所以它是大白鼋。金虽生水,但却隐在水中,即《周易参同契》所讲的: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其隅。
  “大渊”即“老鼋”,金在水中沉浮,随顺自然,若有若无,在万物生生化化的过程中“乍沉乍浮”,不执不泥,便是本来面目。还源要成仙佛,仙佛何在?就在这三界万物之中,不生不灭,无所在而无所不在。这是一种断灭了对待概念的境界!

  《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因为钱玄同、瞿秋白、鲁迅、胡适等人的破坏以及上个世纪教育的模式,我们根本就接触不到本土的道教文化,更不知道全真道的妙处。只是我家离供奉全真道祖师爷吕洞宾的永乐宫不远,小时候常去那里玩耍,稍稍有些了解。后来,读《道藏》的时候,竟然发现《西游记》中的三十多首诗词韵文都出自这里,出自全真道大师之手,才使我有了道教主题说的观点。其中有位宋代的紫阳真人张伯端,被小说引用过六首诗,而且被搬到了唐代,还让孙悟空把他的诗从口中念出。
  再说《多心经》的问题,鲁迅等人都说作者不懂佛学,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然而,作者明明在第十九回的回目当中说“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作者并非不懂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让乌巢禅师说“我有《多心经》一卷,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呢?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鲁迅等人不愿意挖掘并去弄懂罢了。
  其实,《心经》在《西游记》中共出现过15次,有五种称呼:《心经》、《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密多心经》、《般若心经》,直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里孙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的《心经》。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经》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魔难,就是因为他“多心”了。而作为“心路历程”的《西游记》,自然写的是修心的路,那就是将“多心”修成“二心”,将“二心”修成“一心”,将“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后达到无心而成佛。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便有七十二条命,也即是七十二条心。这就是“多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代表多心的妖鹿心头鹿撞要吃唐僧的黑心,孙悟空便变做唐僧:
  假僧孙悟空接刀在手,解开衣服,忝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咕嘟嘟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一个多心的和尚!”假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检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  不管有没有黑心,这么多的心如何能够修行,所以才要让寿星的鹿下凡来捣乱,就是要孙悟空消灭这些鹿撞的心。真是亏他作者能够想得出来!
  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原型和出处,我在书中都已经揭示出来了。这就是李安纲这些年来所做的贡献,证明了《西游记》真如杜甫的诗一样,“无一字无来历”。
  有人说,西天路上,孙悟空杀的几乎全真道的道士,这是在讽刺道教。其实,《西游记》中的好道士多得很,太上老君、镇元大仙、黎山老母、南极仙翁、赤脚大仙、金顶大仙、太乙救苦天尊,就连孙悟空的老师也是一位神仙道士啊!他打的全真全是假全真,只有假的打了,真的才会出现。这就叫做“打假”,是在“整风 ”,真的全真必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要有儒教入世度人的精神、道教修心炼性的方法、佛教色空不二的境界。我们现在的整风,缺的就是孙悟空的这双火眼金睛、这根金箍棒,来识破妖魔、扫除邪道。也只有《西游记》的作者才有如此的气魄,不能凭我们自己的狭隘心理去猜度古人!
  再说,孙悟空消灭的道士,都是烧茅炼丹、有作有为的邪魔外道,比如虎力、鹿力、羊力、凌虚子等,而真正代表生命因素的黑熊精、文殊狮、普贤象、红孩儿、青牛怪等是不能消灭的,必须转识成智,让其进步而超越,完善自身。红孩儿是赤子之心,要做观音菩萨一样的大人,必须常葆其赤子之心。青牛怪是老子的坐骑,还有牛魔王、罗刹女等,要转化收服,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人们往往会问,《西游记》到底是写佛教,教还是道教?如果是道教,那么为什么要去西天取佛经呢?《西游记》中惟一的一部佛经,便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全文录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本来是佛教大乘般若部的核心经典,但《西游记》却将其看做是人类修心的“心经”、“心径”。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的一开篇,便有一首词曰: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剪除六趣,即赴大雷音。
  说得极为明白,也应该是《西游记》的主题所在:取经的“经”,乃是行径的“径”,“心经”即“心路”,那么“西游取经”就是“心路历程”,决不要到现实的世界当中去对号入座,找什么“玉华州”、“花果山”。当然,为了所谓的地方利益,那也不妨。成佛的“佛”也并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家的本性“元神”,这是道家的术语,与佛教无关。“三契”即“参同契”,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个兄弟,合同相契,才能真正修行大道;所有妖魔鬼怪、一切物色都照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西游记》回目、诗词中才会大量出现五行术语,决不如鲁迅所说的“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
  即使是佛教里的佛菩萨,也已经道教化了。比如孙悟空的老师须菩提便由佛教化成了道教,做了神仙;到西天取经以及佛的丈六金身,就因为张伯端《悟真篇》绝句说道:
  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
  大者色相惟金实,余二非真谩度量。
  翁渊明注:
  极乐净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此中惟产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释氏饵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相身。盖亦由金丹而产化也。丈六亦按二八之数,西方即金也。……古仙明有歌曰:
  借问瞿昙是阿谁?住在西方极乐国。
  其中二八产金精,丈六金身从此得。
  若人空此幻化身,亲授圣师真轨则。
  霎时咽罢一黍珠,立化金刚身顷刻。
  由此一来,佛教被道教化,化在了人的身体上、心灵中。马湘《还丹口诀歌》云:
  玄微妙诀无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顾。
  内有金丹十六两,送在西南坤地上。
  谁知此物是还丹,只在泥丸宫里养!
  “丈六金身”即“金丹十六两”,因为老秤一斤便是“十六两”。

  《西游记》是东方文化的自觉载体

  《西游记》不是如鲁迅、胡适等人所说的是什么神魔小说、童话小说、神话小说、讽刺小说、滑稽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是文化小说。虽然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的载体,但如果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结构、主题、事件、地名、文字都在有意地自觉地承载表现着文化的话,那就只能将其命名为“文化作品”了。
  《西游记奥义书》五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囊括了这些年来我的所有研究成果,是我贡献给文学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我这些年所做的,就是把每一回的回目、诗词、韵文中的名词术语等,都找到了它们的出处。
  《西游记》写了三句话:“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心猿牢拴”,孙悟空头上戴着“紧箍”,“紧”即“牢”,“箍”即“拴”;“意马收缰”,白龙马一直骑在跨下,寸步不离;“金蝉脱壳”,唐僧叫做“金蝉子”是在百回本中,照应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一路有心求佛,佛皆是魔;无心拜佛,魔皆是佛。只要跪下磕头,上边坐的佛一定是魔,即是“佛魔”;等到了西天,却没有佛想了:
  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
  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
  可见真佛不在求,放下心地,便至佛境。
  下面再说说“人事”的问题。有人说阿难、迦叶要人事,这是小说在讽刺佛教。我们只想到“人事”是钱,却没有想到“人事”便是人间的事务。只有把人的事务交出去了,佛的事务才能得到。其中有好多奥妙在里头。当然,佛门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有善就有恶,有佛就有魔,总是相对待而成立。佛魔一念,善恶不二。东土西天,十万八千里,也只是一念之间;走十四年,是因为有的是私心杂念;孙悟空一个筋斗即到,就是去掉了私心杂念。所谓 “人事”,就是人所从事的事情。他们并没有要什么钱,而要的是“人事”,可见是要人事尽而佛事得。人事纷纭,如何能够清净自心,得到佛事呢?让他们交出“ 人事”,是要去掉凡人的执著,而进入佛菩萨的境界,心无其心得解脱。
  还有一个原型,那就是《西游记》演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到了这个地方,正好是第七节《乾坤交媾去矿留金》,由东方到西方,就是“乾坤交媾”;取回有字经卷,留下真金钵盂,就是“去矿留金”。本来白手取白经,是无言语文字的“无字真经”,但东土人不识其妙,只好再取有字真经,这是“矿渣”。有人问佛经如何,一位禅师答道是魔说的。那人万分惊恐,佛经怎么会是魔说的呢?他答道:“怎么不是魔说的呢?如果你执著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法门,都会堕入魔道。”因为佛不可有心求,道不会有为成。“无字真经”才是好的,但我们拿自己的“ 人事”换回来的自然只能是“矿”而留下的却是“金”。正是如此,才会有后来唐半偈领着孙履真、猪一戒、沙致弥和小龙马另外一行五众,再去西天求取真解。
  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杀了“六贼”。我小时候总想,孙悟空你本领再大,去杀妖魔得了,为什么要去杀人呢?及至学了佛法,原来这六个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他们代表的是佛家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六尘,在修行者来说,是必须先除去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里,那个白骨精为什么要三打呢?是因为“尸魔”有三个,或者叫做“三虫”、 “三彭”、“三姑”,其目的就在于“欲人速死”,所以必须三打:“进退天机明六甲,打杀三尸道可期。”因为杀的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三个尸魔,所以唐僧不高兴,才会把他赶走。
  既然有两个心,真心和假心,便是真假美猴王。赶走了真心,假心自然而来,所以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真心打不过假心,假心打不过真心,叫做“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观音菩萨分不清,是因为有心,还有慈悲心,自然会有与之相对待的心。当如来佛给四大菩萨、八大金刚及众罗汉讲法时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如来能识得真假,是因为他无心无佛,无人无我,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还有首诗曰:
  人有二心生灾祸,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能够在这个比较和暖的日子里,欢聚一堂,共同来探讨美猴王与中国文化传统这个题目,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无异于一场洗礼。

我们怀抱着神圣的使命、高尚的精神,去跟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去跟世界人类的祖宗,进行交流和沟通,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时刻。对我们现在人来说,“神圣”二字,实在是很神圣的。因为我们很少了解它,经常不用它,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何况我们的生命!

所以,谈到“神圣”,应该让我们肃然起敬,由衷地生起一种崇敬的心态去进行交流和“请示”。

孔老夫子讲过:“敬鬼神而远之。”

又说:“未知生,焉知死!”

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意思很简单,人尚且没有做好,更何况去谈论灵魂!谈论自己的灵魂,谈论民族的灵魂,谈论国家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的话,应该说是一件最可悲的事情。

人都有一个灵魂,没有灵魂,那就是行尸走肉!谁都不愿意没有灵魂,而做一具行尸走肉,所以我们都想超越自己,超越禽兽而走向人。

人的意义是重大的。人做好了,也才可能谈好别的事情。那么怎么做好一个人呢?探讨美猴王的文化内涵,对做人即有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当中,以动物作为主人翁(hero)的,确实很少,而影响最大的,只有一部伟大的《西游记》(A Journey to the West),或者如外国人翻译的“Monkey King”。

这个“Monkey King”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个monkey?或者ape?或者是primitive animal?我们之所以拿他出来,就说明这美猴王的意义不一般,他承载的是中国的文化。He was cultivited by Chinese culture!他被融入深厚的中华文化,遂被陶冶铸造成中华文化的载体。在他被融入中华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人类,我们广大的读者、作者、思想者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次的共鸣、创造和升华。

也许我身上的猴气比较重,所以做人、做学问都讲究个“玩”字。不是有个词语叫做“玩味”吗?人生、学问都应该玩味,生活才会有意义。也正是因为好玩,所以有些所谓的学者对我不大认可,以为我是邪门外道。我们就想了解谁是邪门外道?是我李安纲,还是那些说这些话的人呢?

首先,文学作品的功能是什么?当年《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到底要说什么?我们都清楚,写作文要么命题,要么应机,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总得要说点什么,表达点什么,让别人知道点什么,承载的是我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叫做“有的放矢”。

中国古人向来有“文以载道”、“知人论世”的观念,所有文章写出来都要承载一个道,西方翻译作“taoism”,因为没有一个西方的名词能够解释、描述得了这个“道”。如果把它仅仅翻译成“way”、“road”,是不对的;翻成 “speak”,也不成;它更是一种人生的思考,对生命和宇宙的关注,是“think of something”、“pondering on something”。所以,追本溯源,“道”的本义是什么?是我们人所走的路,也是我们人生的轨迹,是宇宙的轨迹,是整个宇宙万物、群动含灵的生命轨迹。同样,思考这样的“道”,也就成了“道”。

你看,这个“道”字,里边是个“首”,外边是个坐船“辶”,是个走,头在走就是“道”。当然,这不是非让你割下脑袋在地上滚,而是运用你的头脑去思考。可见,人生思考的过程就是“道”,思考得出的结果也是“道”。正是如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有天下事,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道”、传播“道”。因为我们生活在“道”之中,“道”也在伦常日用当中。《西游记》的作者想阐发他的“道”,他的“道”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他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是他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是他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把握,是他对于宇宙生命的理解。那么,我们现在人的“道”,我们现在文学批评家的“道”到底是什么呢?是“农民起义”、“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文化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比如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要革命。那是要革什么命?革谁的命呢?革别人的命,革文化的命,革祖宗的命。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革的就是文化的命,革命的结果,都说是一场浩劫,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浩劫,更是人类的一场浩劫。说明,文化是不能革命的。“革命”是要把那个命革掉,把根本挖掉,把历史割断。“文化”的“命”被“革”掉,作为人的核心地位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还有“人文”,就在于那点“文化”的东西。没有“文化”,自然也没有了“人”。当中华民族被革命的时候,也就是“文化”被“革命”的时候,结果都是灾难性的。所以,“文化”是绝对不能“革命”的。

我们有一批学者所教导我们的,我们中学的课本里所选登的都是什么呢?都是革命的内容,因为我们从小培育出来的都是要革命。如果一个民族,天天有一帮人哄嚷着要“革命”,我们还有没有发展的机遇和可能?别人还没有革我们的命哩,我们自己倒把自己的命先革了!

从古到今,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的文化断灭了,是因为命被古罗马人革掉了;古罗马的文明灭亡了,是因为命被欧洲人革掉了。只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洋洋大观,五千年不断,有人说九千年绵绵,就因为没有人敢革中华文化的“命”,我们自己也没有站出来 “革”自己的“命”,所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才能够保持到今天。

那么“传统”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这里有一个误区,现在的中国人几乎都把“传统”理解为“过去的”、“腐朽的”、“落后的”、“封闭的”,“传统”几乎成了“封建”的代名词。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什么是“人文”?什么叫“传统”呢?“统”是什么呢?它是个名词。我这一个东西叫“统”吗?它肯定不叫“统”。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合在一起,叫做“统一”。一定是很多东西合在一起,才叫做“统”。什么是“总统”呢?“总”就是“统”, “统”就是“总”。美国的president,之所以被称做“总统”,就因为他统治着几十个州郡。中国为什么不叫“总统”?是因为她是统一的,没有那么多的联邦、州郡,所以叫做“主席”(chairman),就是坐在椅子上的人。

一个“传统”的“统”,是把空间上的东方、西方和中间联系在一起,才叫做一个“统”;把时间上的过去、未来和现在联系在一起,才叫做一个“统”。

“传”是什么呢?用作动词(used as a verb),意思是传承,即通过我自己的存在,将我的祖先和我的子孙沟通在一起,代代相传,薪火相传。当祖宗的火炬熄灭的时候,火种又在我的薪上燃着;当我的薪尽的时候,子孙又将我的火种承载下去,即是“薪尽火传”。这就是“传统”。

如果中华民族的“传统”只代表着过去的话,那足以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完蛋了。“传统”成为过去,再也没有了未来,如何还有发展的余地!正是这种错误的理解,才会导致今天我们的领导人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所提倡、呐喊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什么是“复兴”呢?“复”是再一次,“兴”是立起来。“复兴”便是“再一次立起来”,那么前提便是已经倒下了。“复兴”的前提是“衰落”,那么“衰落”在哪里呢?怎么能够“复兴”呢?首先应该从对“传统”的重新定义开始。我一直在呐喊、在呼吁的,就是重新定义“传统”,在北京、南京、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孔老夫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成事。真正认识了“传统”,才会完成伟大的“复兴”。

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没有人对“传统”的定义提出过质疑。那么,想把“传统”定义为“过去” 的人用心何在?很简单,“传统”既然是过去的了,我们自然没有义务去弘扬、传承、发展、移交它,自然也就不必承担什么责任、权力和义务,也就可以把因为我自己的无能所犯下的过错归罪给古人。古人的文化不好,传统不好,有糟粕,所以我无能,造就了我的过错;把我们该做而未做的事情,推诿给后人。如此以来,我便落得一身轻闲,不负责任;自私自利,无所顾忌。

不知大家想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把“传统”定义做过去,我们自己不去努力,不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那么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就有一批这样的学者,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包括那些所谓的文学批评家,整天研究什么《西游记》的写作特色。而《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却从不过问。

我要研究《西游记》在写什么,他们只说是一只“monkey”,有的受不了,觉得我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砸了他们的饭碗,要跟我拼命!仔细想想,他们也真可怜啊!

从我研究《西游记》开始,到发表第一篇论文,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学界也基本接受了我的观点,比如说《西游记》写的是道教而不是佛教等。大家也许都听说过我的七大观点:

1、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2、《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表现佛教,而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道教;

3、美猴王的出处不是鲁迅说的“巫枝祁”,也不是胡适说的印度的哈努曼,而在于中华文化源头《易经?坤文言》中“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发于四肢,畅于事业,美之至也”的“美在其中”四字。

4、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5、《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6、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宋代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还源篇》八十一章;

7、综上所述,《西游记》采取儒教入世进取的精神,借助道教出世修炼的智慧,达到佛教四大皆空的境界,将儒、释、道、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禅宗心法、陆王心学、全真心要等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还源篇》、《大丹直指》、《十二璧卦》等艺术结构加以表现,实现了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正是如此,有人称我为“自觉载体”。我说:“是的!我们知识分子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自觉载体。我读了二十二年的书,研究学习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承载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我一直在按照传统去做人。”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感召之下,我才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游记》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下来,我们说一说“美猴王”。“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中的“美在其中”四字。《西游记》写的是道教,道教研究的是生命,所以《西游记》写的应该是生命科学。人常说,二十一世纪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对于《西游记》生命科学主题的研究,正是应运而起。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要拍一个十集的电视文艺片《西游篇》,让我去讲些时兴的话,我自然要讲我的观点,毫不动摇,坚持真理,决不媚俗,爱用不用的随他去。没有想到,电视台的编导孟杰先生竟然听出了味道,成了我和《西游记》的知音。《西游记》就不是吴承恩写的,刻划的是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天堂”是我们的头部,“地狱”在我们的屁股,“人间国度”是我们的五脏六腑。

“天堂”在头部,所以有“千里眼”、“顺风耳”;有“九霄雷府”,就是我们的鼻子,晚上睡觉爱打呼噜的,真是“惊雷阵阵”,住集体宿舍的,可能都领略过吧!王母娘娘的“瑶池”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嘴巴里。“瑶池”里有的是“琼浆玉液”,正好舌头两旁的系带上有两个穴位,一个是“金津”,一个是“玉液”。屁股为什么是“地狱”,“地狱”为什么有“九重”呢?是因为我们的尾巴骨上有九个眼,丹道学家称之为“九灵铁鼓”、“九重地狱”、“九幽”等。一旦抓住孙悟空,或者那个龙婆,一定要先锁住琵琶骨,使其不能变化。因为一旦灵魂下了地狱,进入“九幽”,自然会变化而为“地狱之鬼”。“变化”会成为什么呢?成为“物”,便是《庄子·齐物论》说的“物化”(materalization),化成了别的东西自然是死。此死则彼生,彼死则此生。

“地狱”中还有个地方,叫做“奈河恶水”,是男性的生殖道;有个“血盆苦界”,则是女性的生殖道;还有个“枉死城”,在人的肛门。丹道学家称肛门为“魄门”,“魄”是“魂魄”的“魄”。“三魂荡荡从天出”、“七魄悠悠由地走”。三魂七魄分离的时候,七魄要从地户离开。“魄”字从“白”从“鬼”,白白地做了鬼,岂不是“枉死”。

说到这里,那“美猴王”住在哪里呢?我们说过: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那么他一定是心灵了。“心猿”二字在《西游记》中出现过33次,指的都是“美猴王”。《西游记》写了三句话:“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

“心猿牢拴”,意味着孙悟空的头一定要套着个“紧箍”。“紧箍”就是“牢拴”,人心仿佛猿猴一般,永无安歇之日,所以用“紧箍”牢牢地拴住。这“紧箍咒儿”,又叫做“定心真言”,可见定的是心灵这个“猿猴”。《西游记·第七回》有诗曰: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意马”,就是我们的“意识”之马,即“马猿合作心和意”的“马”。我们的意识像野马一样奔驰不休,横无际涯,信天游缰。如果一个人整天纵放“心猿”、奔驰“意马”的话,那人还怎么能够活得下去啊!整天“三心二意”的话,那活起来真是烦恼连连,痛苦不已啊!可见“心猿”不能放纵,“意马”必须收缰。正如《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

只有“心猿意马”“牢拴紧缚”了,才能导致最终的结果——唐僧的“金蝉脱壳”。《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回目叫做“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猿牢拴”而成熟,“意马收缰”而驯服,才有唐僧“方脱壳”。脱壳之后,得大解脱,自然见到“真如”。如来佛也不是宗教的概念,而是我们智慧的心灵。所以,《西游记》的所有人物,都是我们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这位“石猴”进入“水帘洞”后,为什么要称做“美猴王”呢?“花果山”上是“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桃形像心,所以“花果山”应该是“心山”;“水帘洞”即是“垂帘洞”,当你的眼帘垂下之后,你所看到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你的心灵了!人常说 “收视返观”、“回光返照”,就是要闭上目光,返照自己的心灵深处。

“石猴”怎么进的“水帘洞”呢?靠的是三个“瞑目蹲身”。把眼睛闭上,身体蹲下,便是修行时的“打坐”。“闭目养神”、“参禅打坐”时,你所看到的,便是《易经?复卦》所说的“复,其见天地之心”。《西游记·第一回》云:“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这是个人心的“心”字。水冲石窍而倒挂,是“心”字的“乙”;流出去的水,便是三点“…”。

可知“花果山”是心山,“水帘洞”是心洞。我们常说“怒火中烧”,“心”就是“中”,“中” 就是“心”,所以把“中”放在“心”上,就是“忠心耿耿”;如果说我的“中”比你更“中”,那“串”在一起便成了“患”,自然就有了麻烦。“石猴”又名 “孙大圣”,他有没有弟弟啊?没有啊,那怎么称“大圣”呢?“老大”是不是“一”啊?那么,“杨二郎”有没有哥哥啊?没有啊,那怎么叫做“二郎”啊?可见他与孙悟空是哥俩,或者说是姊妹俩。在《易经》里,“阴爻”是“二”(--),“阳爻”是“一”(-)。这两人合起来便是一“阴”一“阳”,“杨二郎”是 “阴”,是妹妹;“孙悟空”是“阳”,是哥哥。“杨二郎”住在“土地庙”里,“土地”自然是“阴”,是“女人”了。

《易经·系辞》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人一打仗,代表“道”的太上老君便出现了。不仅如此,代表宇宙“大道”的“太极圈”也出来了,而且一定要“滴溜溜”打下来,正中孙悟空的“天灵盖”,是因为有首诗,叫做:“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万事无心、心无挂碍的时候,“道”便“合头”,就是“太极圈”打“天灵盖”。这一举一动,一人一物,都有着深刻的道理,揭示的是人生的“心路历程”。

孙悟空住在心山心洞里,他的老师也住在心山心洞里。他的老师是“须菩提”,是梵文 “Subuddhi”的音译,读作“说不得”,所以不让孙悟空去说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不能说呢?是因为“须菩提”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大弟子,又名“解空第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包括所有“般若部”的经典,都是因为须菩提的发问而说的。

梵文“Buddhi”,汉译“菩提”,意思是“觉悟”,所以孙悟空的老师便是“觉悟”。这 “觉悟”二字,是非常神秘而又神圣的,就像潘多拉的盒子里“希望”不能放走一样,“觉悟”也是不能放走的。用禅宗的术语,叫做“莫名其妙”、“其妙莫名”,“妙不可言”、“不可言妙”。“妙”只能“悟”,不能靠言说表达,所以有“妙悟”一说。他的老师叫“解空”,弟子自然叫“悟空”。

他的老师住在什么地方呢?石猴“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儒家叫“灵台”,道家叫“灵关”,佛家叫“灵山”。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引用了一首禅诗: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灵山”在哪里呢?就在你我的“心头”啊!“灵台”便是“灵山”,是我们的心啊。“方寸”更是心了。《列子?仲尼》有云:“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斜斜的一弯月亮,上面三点星,那是什么字呢?还是个“心”字啊!可见作者原本就在暗示我们一个深刻的寓意,这也不是我最先发明的,明代的批评者已经指了出来。“须菩提”是我们的觉悟心,一旦我们自己觉悟了,那就是“须菩提”祖师。

不止如此,其他的人物也都产生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比如说,孙悟空打不过妖魔鬼怪的时候,总要去请“观音”。那些文学批评家们据此便认为《西游记》是三流小说,就仿佛《包公案》之类案子断不了的时候,便有鬼神托梦,指点迷津。其实,说这话的人本身连三流都不够。那么,“观世音菩萨”是谁呢?难道是宗教或者迷信的偶像吗?当我们一念慈悲的时候,我们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西游记》第十七回,观音菩萨摇身一变,变成凌虚子:

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

可见,菩萨妖精,只不过是一念之差。观音一念不悟,可以变成妖怪;妖怪一念觉悟,可以变成观音。不管是妖怪,还是菩萨,都是我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所以有的妖怪是不能打死的。有的批评家牵强附会,认为《西游记》讽刺现实,凡是上头有根的妖怪都不能打死,是官官相护,有现实意义。其实,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转识成智,即将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之意识转化成为智慧。总不能因为眼睛看了不该看的,影响了我们修道,就把眼睛挖掉吧!总不至于嘴巴好吃、“病从口入”,而将嘴巴切除吧!总不至于鼻子嗅到了异样的味道,使我们烦燥不安,就把鼻子割掉吧!

就说那猪八戒,整天好吃懒做、嚷着散火、好色贪财,始终不忘高老庄的“浑家”,天天在唐僧耳根后打师兄小报告,确实在我们现实当中能够找到很多相似人物的东西,《西游记》也要把他拖到西天,那为什么杀死那些代表我们生命因素的妖魔鬼怪呢?“妖魔妖魔”,不魔不佛,无佛无魔,“佛魔本是亲兄弟”啊!

就如刀和磨刀石的关系。刀变成锋利的时候,磨刀石被消灭。同样,磨刀石消灭的时候,刀也被消灭。这刀与磨刀石所构成的矛盾,相辅相成,互为存在。“佛”因为“魔”而存在,魔因为“佛”而显现。唐僧一路西行所遇到的妖魔鬼怪,都应该是“佛”。正是他们的折腾和考验,才使唐僧成了“佛”,所以“魔即是佛,佛即是魔”。没有魔就没有佛,没有佛也没有魔,所以,《西游记》中的所有人物都应该是佛,因为宇宙本身就是一尊“法身佛”。《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开篇引用了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西游记》中引用张紫阳的诗有六首之多,而且有一首是从孙悟空自己的嘴里吟出来的。第六回《心猿正处诸缘服,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孙悟空在论述了月亮的变化与金丹修炼的关系后,便作诗曰: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

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只是最后一句由“炼成温养自烹煎”改成了“志心功果即西天”。《西游记》作者特别钟意张紫阳,竟然把他从宋代塑造到了唐代。在第七十一回里,他送给金圣宫娘娘一领棕衣,小说对他的描述是:

肃肃冲天鹤唳,飘飘径至朝前。

缭绕祥光道道,氤氲瑞气翩翩。

棕衣苫体放云烟,足踏芒鞋罕见。

手执龙须蝇帚,丝绦腰下围缠。

乾坤处处结人缘,大地逍遥游遍。

此乃是大罗天上紫云仙,今日临凡解魇。

他对孙悟空自称是“小仙张伯端起手”,可见《西游记》对于道教的偏爱,所以我说《西游记》的主题写的是道教。但有的学者一再强调,《西游记》写的是取佛经,讲的是佛法,杀的是道士,怎么可能是写道教呢?我做的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情,就是找出了《西游记》当中四十余篇诗词韵文的出处,都是道教文献;唯一一首禅宗的诗句,就是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引用的“佛在灵山莫远求”,可也是被道教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所引用的。

最关键的,是小说回目中的道教名词术语,满篇诗词韵文都是道教全真道金丹术语。沙和尚是个男的,但却被称做“黄婆”,就是“黄脸婆”,专门给人做媒的媒婆,在《西游记》中出现过七次。猪八戒明明是个男的,好色贪婪之心最重,但却被命名做“木母”,木的母亲。孙悟空在《西游记》百回本前的作品里,包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西游记》杂剧当中,向来都是好色的主儿。而且娶的是金鼎国的女子,女子用“金鼎”二字定义,自然含有道教房中术的寓义,并且从王母娘娘那里盗来了仙衣,为他的老婆举行“庆仙衣会”。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本子当中,还留有痕迹。孙悟空自己交待曾娶金鼎国的女子为妻。如今,到了《西游记》百回本,孙悟空却说自己不懂此事,对男女之事不解风情。就因为他在百回本中承担着“心性”的角色,“心性”有无欲望呢?自然是没有的。欲望在哪里呢?

“情欲”二字相连,可见是在“情”上,没有说过“心欲”的。我们常说“心情”,可见“心”与 “情”绝不是一个概念,就如同“性命”二字的概念不同一亲。外国人不懂中国文字的孤立语特点,不理解中国文字,尤其是古汉语的一字一义,所以一定要把“性命”二字翻译成“life”,那么“性命双修”就无法理解了。“双修”说明“性”是性而“命”是命,是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人那里,“性”属“心”,而 “命”归“肾”,所以先天之为“命”为“肾”,后天之为“性”为“肾”。“性”是孙悟空,“命”是猪八戒啊!所以把两个人翻译成一个“life”是有问题的。这里的“性”应该是“heart's nature”,命则是“body's life”。

说到“心性”,我们也可以知道,“观音菩萨”也住在我们心中。“南海普陀落伽山紫竹林潮音洞”,“南海”在八卦方位为“火”为“心”;“紫”是心脏的颜色,“竹”是中间空,为心脏的形状;“潮音”是海潮音,为心脏跳动的“咚咚”声,是你我大众的心跳。所以,“观音菩萨”不是别的,就在你我心中,“普陀落伽”谐音“普脱罗枷”即“普遍摆脱罗网枷锁”,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解脱罗枷”。孙悟空、猪八戒一见观音菩萨,就说她是“扫三灾救八难”“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普度众生”的 “慈悲主”“南无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心中的“妙观察智慧”。

当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和苦恼时,当孙悟空消灭不了取经路上妖魔的时候,而西行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其实都是孙悟空自己的“私心杂念”。当唐僧起心动念的时候,当孙悟空心有杂念的时候,最亏的就是我们的真心孙悟空,你看他头疼欲裂的样子,就是我们“亏心”时的感受,所以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人是不敢“亏心”的!

不论如何,孙悟空都是我们的真心,一念觉悟的时候,他就是“菩提心”了。他一念慈悲的时候,就是“观音菩萨”;一旦他上火的时候,就变成了“红孩儿”。他住在“枯松涧火云洞”,“枯松”多红色,为干柴,像心脏;“火云”,干柴生烈火,大火一旺,火气蒸腾,“欲火中烧”,“邪心顿起”,这个时候,“红孩儿”将鼻子一打,鲜血直流。我们知道,心里上火的时候,是不是常流鼻血啊?“三昧真火”发起,势不可挡。“三昧”是梵文(samoddhi)的音译,又译作“三摩地”等,是打禅或者坐禅、入定。禅定当中确实有很多妙乐,能看见非常之物、听见非常之声、闻见非常之味,所以后世就把“三昧”当作不为常所知的“奥妙”之意,比如说“诗家三昧在清新”、“个中三昧”等。“真火”并不是真正的火,而是“? 火”,发怒的时候,便是“?目而视”,项羽曾经“按剑?目”,谓眼珠子快要突出来了。

“红孩儿”就是“赤子”,“红”对“赤”,“孩儿”对“子”,所以“红孩儿”的“心”就是 “赤子之心”,自然不能放纵,也不能打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所以这个“红孩儿”永远也长不大。“观音菩萨”之所以要把他收做 “善才童子”,就因为孟子说过:“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要做“大人”,就得要保留“孩儿”的“赤子之心”。“观音菩萨”用自己的“三昧真水”克掉了 “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达到了《易经》所标榜的“水火既济”,成就智慧的象征。

由此可见,《西游记》所揭示的,确实是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猪八戒原住在天上,因为调戏了嫦娥,被打下凡间,落在了“福陵山云栈洞”。“福陵”,指“幸福的山陵”,佛家有句话叫做“福慧双修”、“定慧双运”,或者想修“福”,或者想修“慧”。有的人想修禅定,要求智慧;有的人要做功德,是求福报,于是拜佛、布施、积阴德,祈求长寿、生活幸福。反映到我们的人体上也一样,“智慧”在“心脏”, “幸福”在“肾脏”。孙悟空管了“心脏”和“智慧”,那么猪八戒自然管了“肾脏”和“幸福”。据统计,天下的姑娘都喜欢“猪八戒”,就是因为他“肾脏” 好。“肾脏”是人间“幸福”的本钱啊!现今世界上“伟哥”风行,女人多怨男人“娘娘腔”,就是因为缺少猪八戒的“能耐”,自然“幸福”就打了折扣了。而猪八戒恰巧住在“肾脏”,也就是“幸福的山陵”,一边一个,仿佛两座山陵。“云栈洞”即是通天的“栈道”,都见过“栈道”吧?通往巴蜀的古道上,悬在半崖上用木排相连的通道,韩信就曾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通天的栈道”,不就是那根丫丫叉叉的脊柱吗!“天”是头脑,从头脑上打下来,不就落在了脊柱上两肾之间的“命门穴”吗!“生命之门”啊!自然也就是“幸福之门”啊!猪八戒夺舍投胎做了猪刚鬣之后,首先招赘的便是“福陵山云栈洞”的洞主“卵二姐”。 “卵”字像形,一边一半,而且是“二姐”,正是“肾脏”的形状,一年后便让擅长“房中术”和“鏊战之法”的猪八戒给折腾死了。可见,无论是男人或者女人, “心不可放,欲不可纵”都是铁律。

还有一个叫做“黄袍怪”的妖精,他是天上的“奎木狼”下凡,住在“碗子山波月洞”,其实也是 “肾脏”。“肾脏”一边一个,做半月形,合起来从后面看,仿佛是一个“碗子”;当人侧卧的时候,肾脏上下各一,仿佛是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岂不就是“波月”、“水中月”!这并不是我们在曲解、大解、过解《西游记》,而是“文本”如此,事实如此!如果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用现行的“庸俗社会学”曲解,只能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还有一个“艾叶花皮豹子精”住在“折岳连环洞”,“折岳”是劈开的山岳,照应“肾脏”的两半;“连环”是左右“肾脏”的“左玄”而“右牝”两连环,便是《老子》说的:“玄牝之门,乃天地之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环”, “环”就是“玄”,“如环无端”,“如玄难测”,所以是“玄豹”、“金钱豹”、“环豹”。“沙和尚”乃是“脾脏”,“沙”是不是“土”啊?“土”的功能是不是“和泥”?“和稀泥”便能“抹光墙”,其职责便是“调和”。“和尚”,“和尚”,以和为尚,所以沙和尚在西行路上的任务便是调和“猴”和“猪”、 “水”和“火”、“金”和“木”的矛盾。“土”色“黄”,“调和”就是“媒合”,合起来就是“黄婆”。“朱紫国”一回里,孙悟空拉着猪八戒去告诉沙和尚云街上“买调和”。“沙”是什么“土”呢?是“干净的土”、“净土”,“净土”又指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又是人的本性,“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所以他的名字叫做“悟净”。

这“心”、“肾”、“脾”三脏,或者“肝”、“肺”、“脾”三脏,合起来便是一个“唐三藏”。“唐三藏”藏的就是这“三藏”,“脏腑”的“脏”古字就是“藏”。接下来,我们还是回到“美猴王”。“美猴王”是“大”是“一”,当“一”进入“中心”的“中”字,是个什么字呢?是不是个“申”字?

“美在其中”就形象地解释了“美猴王”一旦进入“中”字,就变成了“美申”,也即是“美猴”。《易经·坤文言》有六句话:“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发于四肢,畅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个“石猴”进入“水帘洞”后,遂把“石”字儿隐去了,称做“美猴王”。“美”是人类审美的最高理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蒜志;“王”是因为进洞之后,大家都“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而“石猴”却“端坐上面”,对大家说:“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便照应了《礼记?礼运篇》的:“王中心而无为。”只要能够“无为”,就能够做个“心”“王”。

我们可以说,“美猴王”的出处就在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易经》和《礼记》之中,你要真正成为自己心中的主人,要做心王,就得“无心”。有句俗语,叫做“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无心”、“无为”了,才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整个一部《西游记》中所记载的完整的佛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载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乌巢禅师”说:

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这部经如果能唱出来,那才有味: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这是《心经》中最精彩的部分,只要我们能够“美在其中”、“心无挂碍”,便都是“美猴王”,也才能得大自在。“心经”二字本是诸经的核心经典,但在《西游记》中却将其描述成“修心的经典”。果然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的开篇有首词曰:

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

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

“取经”的“经”原来并不是真正的“佛经”,竟然是修行的总的“门径”和“路径”;“拜佛” 的“佛”也不是偶像的“佛”,而相配的是自己心灵里的“元神”;兄弟三人合和起来,竟然是“心肾脾”、“金木土”、“水火土”、“黄婆”、“金公”、“木母”,照应的是《周易参同契》的“参同契”、“三同契”;所有的“妖魔鬼怪”并不都是该死,而是照应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所通向的“六道轮回”。一旦剪除,自然就到达“西天”“大雷音寺”而得大解脱。

可见,《西游记》的“文本”本身就告诉我们:小说并不如鲁迅、胡适诸人所说的“幽默”、“滑稽”、“好玩”,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寓言小说”。它就是要“美猴王”从“多心”到“一心”,再到“无心”而到达“灵山”,成就“佛果”。果然,在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里,孙悟空当殿一手持刀,撩开衣服,剖开肚皮,“骨都都滚出一堆心来……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虽然没有一个“黑心”,但这么多的“心”,毕竟不是个好事。“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一个多心的和尚!”“和尚”是修行的人,要去掉自己的“三心二意”,所以不能“多心”。

这些“多心”去掉了,就进入了“二心”的阶段,这就是“真心”和“假心”,也就是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的“真假美猴王”。唐僧不识真假,八戒、沙僧不识真假,天王、玉帝、观音、阎王、地藏都不能识真假,就因为他们都有心,有凡心、欲心、修行心、快乐心等,就连观音菩萨也有慈悲心。因为只要有慈悲心,就一定会有残忍心、冷酷心等与之相对。只有如来佛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心无挂碍,无魔无佛,无人无我,无真无假,没有分别念的时候,自然能够识得真和假。如来佛正对四大菩萨、八大金刚等讲经: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讲着讲着,便对大众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来也。”很明白,“一心”自然会引来 “二心”,只有“不二”,才能“无一”。这“二心”就是“两个行者”,亦即是“真心”和“假心”。“真心”打不过“假心”,“假心”打不过“真心”,是因为“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好照应了上边的一首诗:“人有二心生灾祸,天涯海角致疑猜。……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所以说,人不能有二心。

等真正把“二心”消灭、没有分别的时候,也就到了“西天”。果然到了西天成佛之后,孙悟空对唐僧说:

“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儿?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正说明有心箍自戴,无心箍自褪。无心自无箍,有心箍自生。可见,箍是自戴非人戴,修到无心得自在。也即是自在不戴箍,戴箍不自在。当我们的心理成熟之后,自然脱箍得自在了,正照应第九十八回的回目:

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

“心猿牢拴”之后,经过修炼而成熟;意识之马被唐僧收住而骑在胯下,驯顺之后,唐三藏的“金蝉”才能“脱壳”,从而成就佛果。因此,《西游记》真正的意义,就是我们人类的心路历程。所以,霍松林先生给我指导的博士论文,就叫做《心路历程》。

真正的心,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那根“金箍棒”。记得小时候,谁都幻想着得到一根如意金箍棒,我也一样。为什么是“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呢?棒的中间是一段乌铁,过去的孙悟空原型如通天大圣等,都拿的是一根浑铁棒,如今两头为什么要用金箍箍住呢?仅仅是为了炫耀吗?还是别有用意呢?试想一下,什么东西能够大到三十三天,下到十八层地狱,大小如意,变化随心,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之入耳呢?是 “元气”啊!孟老夫子曾说过:“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弥纶充塞于宇宙之间。”为什么是“一万三千五百斤”呢?就因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一开篇说的:“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而《海蟾真人胎息诀》更阐释道:

夫“元气”者,天地之母,大道之根,阴阳之质。在物名淳利之气,在人名元气者也,乃性命也。凡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圣人久炼胎息者,常纳于丹田,故微微出入,定自身安而得长生。长生者,乃心与神气相合,与道同真也。

可见为了不让元气泄露,两头才用金箍将其箍起。另外,既然用一根铁棒来象征“元气”,那就是一根拄杖,谐音做了“主张”。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里,有一首诗赞美这根金箍棒: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一旦这根棒丢了,就会失掉主张。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中,魔王用“太极圈”套走了他的金箍棒,他也只好“自张自主”、“前倨而后恭”了。

总之,这心理活动——七十二般变化、意念跳跃——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元气流布——一万三千五百斤金箍棒,心、意、气三者的完美结合,是《西游记》作者为人类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心灵史、意识史所贡献出的最完美的人类心灵画像!弗洛依德没有做到,荣格没有做到,马克思没有做到,西方的种种心灵学派没有做到,早在五百年前,中国的《西游记》作者便为人类的心灵做出了这么完美而实质的刻划,应该说是人类世界史上的第一大奇迹!

这第一大奇迹的产生,就在于《易经》的“美在其中”四字。

“美猴王”来自于中国的《易经》和《礼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我心灵。他之所以承载着中华文化,是先学人穿衣,“学人礼,学人话”,从“自然”走向“人文”;然后再“修道”,“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做“弼马温”、“齐天大圣”,最终“归佛”,经过“多心”达到“无心”,到得“西天”,成就“斗战胜佛”,是从“人文”走向更高的“自然”。这一过程,是一部心灵奋斗的历史,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一部儒、释、道“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载体。“阴阳五行学”、“心性情意神”、“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等传统文化,都包含在其中,体现了真正的“美在其中”。只要你认真去读,一定会“美在其中”的。


《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充满了暗谜,目的在于让读者破谜而得觉悟。其最大的谜就是唐僧取经所经历的八十一难,因为现实中的唐僧以及从前关于唐僧取经故事的敷演都没有这种说法,所以它只能是《西游记》的最大创造。

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而起的,一定有其契机和原型,这八十一难自然也不例外。但由于读者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因而看不出它的意义所在,只能把它当做作者拼凑起来的杂碎。百回本以后所出现的多数版本几乎都是删节本,而被删节的却都是八一十难中的内容, 这一现象从现存最早的版本金陵世德堂万历二十年刊本就已经开始了。《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由于那位“好事”的华阳洞天主人根本不懂金丹之学,以致删掉了唐僧出身本事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适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从而少掉了八十一难中的前四难:金蝉遭贬、出胎几杀、满月抛江、寻亲报冤。然而,第九十九回总结八十一难的簿子上却分明记得,这就给明眼人显示了破绽。

果然,清初金丹道人汪澹漪提出了怀疑,并在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中发现了被世德堂本删掉的第九回,于是他的《西游证道奇书》便补足了前四难,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过,他也没有看出八十一难的原型来,仅从证道的角度出发,为图简便把文本中往往表示纲纪的诗词韵文多半删掉了,致使原型的线索遭到破坏。

其后的《西游证道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等,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唯有用《大学》来解《西游记》的张书绅《新说西游记》采用了世德堂刊本,并把汪澹漪发现的第九回补上,遂有了一个最接近原作的版本。而杨致和的《西游释厄传》、朱鼎臣的《西游记》则大加肢解,删去几乎一半,弄得面目全非。

到了现当代,所有的少儿读本、连环画、电视剧、翻译本等,就更为残酷,除了前七回还大略保持原样外,后面的主要部分多半被生吞活剥,割截砍削了。因此,读者不得不怀疑作者的才能及动机:既然二十回就足够了,又何必再去杜撰一百回呢!长此以往,在读者的心目中,《西游记》最多也只能是部三流的小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了。

我们通过多年来对小说文本以及时代背景与创作氛围的研究,得出了与历代解读者和改编者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八十一难中一难都不能少。它表现的是人类反省自身并且把握生命的最大成果——金丹大道,而且还有一个不祧之祖的原型——石杏林的《还源篇》八十一章。

《还源篇》是宋代紫阳真人的门生,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杏林)所作,共八十一首五言绝句,构成了一组完整的金丹修炼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游记》八十一难就是依照这八十一章绝句亦步亦趋地演绎而来,无论从主题、结构还是从形象、手法来说,都源流分明,祖承一脉。下面,我们就从三个主要方面来讨论一下,自然能够看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来了。

一、还源与会元

道教内丹派的修炼主旨是后天返先天,也称顺则凡、逆则仙,或称抽坎填离。它认为生命的发展是由先天落入后天,先天真空出生一气,一气中包含元神,即神气相抱;一旦进入后天,识神渐开,遂使神气分离,元神便落于中田而为心神,元气则下落于下田而化为肾精。肾精泄漏,以至于精竭气衰,神离身死。

《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便有生死,用《易经》八卦符号表示,即道生阴、阳即《乾》(三根阳爻相连)和《坤》(三根阴爻六断);《坤》求索于《乾》,将《乾》之中阳爻(—)抽出而安入《坤》中,则《坤》之中阴爻(--)又上入《乾》中,遂成《离》(中间为阴爻--)、《坎》(中间为阳爻—)二卦。《乾》、《坤》是先天,《离》、《坎》为后天;先天无生死, 后天有生死。要想得永生,就必须回归先天而无生死,这就是逆修成仙的道理。

顺行则是先天落后天,为凡人而堕入生死轮回;逆修是后天返先天,为仙佛而超脱生死。逆修即是抽《坎》填《离》,即将后天《坎》卦中间的那根阳爻(—)抽出来再补入《离》卦中间,而《离》之中阴爻(--)又落入《坎》中,于是《离》、《坎》后天复归于《乾》、《坤》先天。这就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的理论基础,一句话就是还源、还元、会元、归元等,而其代表之作就是石泰的《还源篇》。

丹道学史上,唯一明标“还源”的理论著作就是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他得宋代著名金丹学家张伯端之真传而开创了南宗清修派,《还源篇》就是他收徒授学的教材。其序言云:早年于驿中遇先师紫阳张真人,以简易语不过半句,其证验之效只在片时,知仙之可学,私自生喜。及其金液交结,圣胎圆成,泰故作《还源篇》八十一章五言绝句,以授晚学。他要传授的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学人早悟真谛,得成大丹。而大丹的修得唯有两字,即是“还源”。

《西游记》的主旨是要表现金丹大道,自然要把握住“还源”二字,所以一开篇第一首诗便谓: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首联是说混沌无极,是道;“盘古”句说太极第一人,是一;“开辟”句谓清浊阴阳分立为天地, 是二;“群生”是讲天地之间有各种生命发生,与天、地鼎立,是三;“发明”句讲天地人共同创造世界,万物因之而成,是万物。前三联讲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的造化创生过程。而知道造化生的目的,是要还源而合道,以得永生不死。“会元”就是“还源”,因为诗中此处需用仄声字,“还”是平声,所以用“会”而不用“还”;“元”同“源”则是一个意思。

《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万物已经形成的时候,所以其笔墨主要在于“会元”上。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就讲的是认源流并且修道会元。要会元,就要看“西游释厄”的故事,可见“会元”的目的是“释厄”,手段是“西游”。“释厄” 的意思是解脱释放灾难苦厄,“西游”即是走向西方。西方在卦象为《坤》(坤六断,三根阴爻中间皆是虚空),为阴极,为虚空。一切生命万物的源头则是真空虚无,所以游西就是会元、还源。从这一点看,唐僧西游就是要体现《还源篇》的真正主题了。

内丹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外丹学的基础上的,所以仍然沿用了许多外丹的术语词汇,如铅汞、刀圭、黄婆、金公、姹女、婴儿、木母、抽添、火候等。铅字拆开是金、公(几口)二字,所以称做金公;汞为水能生木,所以称做木母;汞色红如姹女,铅色黑如婴儿;刀圭则是二土,为黄婆。

名词再多,也不外乎三家:金、木、土或水、火、土。

我们如果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攒簇起来,便为三家金、木、土或者水、火、土,三家化合而为太极一气,由太极返归无极便是合道会元。因此,《还源篇》中必然也要大量地采用这些名词术语,其主体也是要表现人体生命科学,如修炼的元素、过程、火候、成就等。

比如第三章云:

姹女骑铅虎,金公跨汞龙。甲庚明正令,炼取一炉红。

第九章云:

紫府寻离女,朱陵配坎男。黄婆媒聘处,太极自函三。

第十五章云:

意马归神室,心猿守洞房。精神魂魄意,化作紫金霜。

由此可见一斑。从人体来讲,有形是后天,无形是先天。跳出有形而进入无形即是还源,所以它的第一章是:

铅汞成真体,阴阳结太元。但知行二八,便可炼金丹。

二八为十六,古枰为一斤,是阳精成熟,即可修炼金丹了。第八十一章云:

采药并交结,进火与沐浴。及至脱胎时,九九阳数足。谓九九八十一数足够,便为二九重阳,就可以脱胎弃壳而进入无形,得大自在。

《西游记》也在表现内丹,同样采用了许多外丹学的名词术语,与《还源篇》相同。第十九回写孙悟空降伏了猪悟能,有诗曰:

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

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

一主一宾无间隔,三交三合有玄微。

性情并喜贞元聚,同证西方话不违。

第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写孙悟空、沙僧取回落胎泉水,有诗曰:

真铅若炼须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

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

婴儿枉结成胎像,土母施功不费难。

推倒傍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第五十七回写真行者去落伽山诉苦,假行者打了唐僧,沙僧则去水帘洞寻找悟空,有诗曰:

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

黄婆别主求金老,木母延师奈病颜。

此去不知何日返?这回难量几时还!

五行生克情无顺,只待心猿复进关。

这里,孙悟空是心猿、神、金性、心君、金老、火等,悟能是木、木龙、情、真汞、木母等,沙僧是土母、黄婆,唐僧是身、炉、主。而且唐僧八十一难的第一难便是金蝉遭贬,他必须投胎才能做人,所以有父母的交媾,受胎出生,即是第九回的“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到第八十难,他在凌云渡脱胎,复为佛子,与《还源篇》第八十一章完全相合。不仅如此,其间的每一难都与《还源篇》的相应章节相吻合,说明二者有渊源关系。

道教的前身乃是民间流传之巫术,因而法门庞杂,相传有三千六百法门。尤其是内丹术采用的仍是外丹术语,外丹又多与房中术相关联,所以修道者往往把姹女、婴儿、抽添、炉鼎、还精、补脑等说法当作实有去执泥,遂出现了许多的旁门左道,非但修不好,连人也做坏了。翻看丹经道书,那些神仙祖师都教人摈弃邪门外道,而从自己的心性入手,万莫执泥有相而害人害己。在这一点上,《西游记》与《还源篇》确是一脉相承的。《还源篇后序》云:

夫炼金丹之士,须知冬至不在子,沐浴亦非卯酉;汞铅二物,皆非涕唾津精气血液也;七返者返本,九还者还源。金精木液,遇土则交;龙虎马牛,总皆无相。

要修炼者知道一切都以无相为宗,不可执著什么铅汞、龙虎。《西游记》对于外道的抨击更是不遗馀力,可谓得《还源篇》之宗旨。第三十五章云:

欲炼先天气,先干活水银。圣胎如结见,破顶见雷鸣。

先天气即是元气,由铅汞中炼出。铅汞化合,汞干而铅中元气出产,所以要“先干活水银”。

元气出生,则真性流露,圣胎结成,便冲破顶门而出神,顶门破开如雷声轰鸣。《西游记》则用第三十四难“大赌输赢”来演绎。

悟空三人将车迟国三清观的三清圣像扔在了五谷轮回之所的茅厕里,自己则变作三清去享用供品, 这便是“欲炼先天气”。先天气是老子一气,一气而化三清,便是那三清圣像;推倒了三清圣像,才能够还归先天元气。可见,礼拜三清乃是外道修法,因为不能够还源。然而,外道修炼,正要礼三清而得赐圣水金丹。没想到悟空三人给他们撒了三泡尿,一喝才发觉上了当,这是“先干活水银”。水银是汞,活水银是真汞,真汞一干,元气便出。外道执着了活水银,没成想竟是三泡尿!在悟空是干湿的干,在外道即是干杯的干,奥妙不同。再与三位国师赌求雨,悟空“真身出了元神”赶到半空中,让风云雷电龙诸神听令。他用金箍棒往上一指,即刻风云齐来,电光霹雳,这是说的“圣胎如结见,破顶见雷鸣”。“圣胎”即是孙悟空的真身元神,金箍棒则是照应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的元气。元气送元神出壳而破开顶门,其声如雷电轰鸣。

第三十六章又云:

气产非干肾,神居不在心。气神难捉摸,化作一团金。

小说写的即是“祛道兴僧”第三十五难,谓孙悟空与三位国师赌砍头、剖腹、下油锅。悟空砍头, 腔子中却长出头来而不死;虎力大仙砍头却长不出头而死,化作黄毛虎。虎属金,为肾脏气,由肾精炼出,所以说气与肾相干。但真正的元气却由心生而非干肾,所以虎力死而悟空生。这是“气产非干肾”。悟空剖开肚腹又合上,鹿力剖腹被鹰抓走五脏而变白毛角鹿,是“神居不在心”。神为气化,不在心田,所以悟空剖心而不死;妖鹿有心,心头鹿撞,心亡神灭,可见真神并不在心田。这气与神的确难以捉摸,不可拘泥,所以行者下油锅,在锅底上变作一个枣核钉,往往来来,拿笊篱也无法捞摸,正是“气神难捉摸,化作一团金”。羊力大仙哪有这等境界,只好被炸出本相来了。

由上分析,可知《西游记》是在演绎《还源篇》,主题是明晰的。不过,一个是在用诗歌的艺术形式讲修道炼丹,一个是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写修道炼丹而已,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还源。

二、八一与八二

《还源篇》有八十一章,《西游记》有八十一难,从这两个数字上看,就可能得出其中渊源雷同的感觉。道教、儒教乃中国本土的宗教,都重视《易经》。《易经》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由爻组成:爻有阴、阳两种,阳爻为一(—),阴爻为二(--)。阳数为九而阴数为六,故有阳九阴六之说。《乾》卦为三根阳爻,故称纯阳;两个《乾》叠在一起还是《乾》,称做“重阳”。九月九日就是重九或重阳,是一个好日子, 所以道教修炼全讲九九;而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子》有八十一章,为九乘九所得。

《黄庭内景经·五行章》云:“五行相推返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梁丘子注云:“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九宫之气节,九九八十一为一章耳。”从此后,丹道学歌诀多有用八十一数的。除了石泰的《还源篇》,还有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其中收录了七言绝句八十一章。《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戋刂尽”中说,观音菩萨从头至尾把唐僧灾难簿子看了一遍,只有八十难,便急传声说: “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这里的佛门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门,九九归真要成仙证真,讲的是火候,差一节都不行,所以有诗曰:

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西游记》自诞生以来,读者千千万,却很少有人发现其中的奥秘。就连那些修道炼丹的,也知道《还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记》八十一难,可就是没有找到二者的源渊关系。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并不是纯粹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是八十一,一个是八十二。后者的第一难演绎的是前者的第二章,所以才要再生一难以满足八十一之数。小说能动地演绎和发展了《还源篇》,所以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以致没敢去判定二者的关系。

第一章云:“铅汞成真体,阴阳结太元。但知行二八,便可炼金丹。”是说人体铅汞成就,阴阳相结合而为太极元气,只要知道采阴阳各半的方法,就可修炼金丹了。二八谓两个人,初八时月半圆而为上弦,再过八天而月满,即是丹道家所谓的弦前弦后,魂魄各半,是修炼的最佳火候。小说第九回写陈光蕊赴京考取状元,与丞相之女殷温娇结婚。光蕊是阳,为铅华;温娇为阴,是汞叶。二人都长成真体,阴阳各半,因而结合。“太元”就是太宗朝的状元。二人携手入兰房,而在次日“五更三点”太宗上朝,让陈光蕊去江州赴任。这就是“但知行二八”,二人是二,为阴阳交媾,八是 “五更”加“三点”。

    光蕊老家在海州,海字从水每(母)为金,为铅;赴任到江州,江字从水工,为汞;而且任即任脉为阴,他由海州到江州就是以铅投汞。任脉尽头为会阴穴,是阴尽阳生处,故为《坤》卦之象,六根阴爻皆空,为老母,能够生育万物,即是万化。果然其母张氏走到“万花店”便不走了,而正好光蕊拿一贯钱在店前买了一个人提着的一条金色鲤鱼,这是《坤》下起复的《复》卦,五根阴爻下生出了一根阳爻。

六十四卦中,每卦皆有六爻。从下面往上排列,顺序为初、二、三、四、五、上爻。如果数字为七,则又从头开始为初爻。阳爻(—)名字叫做“九”,凡是卦中有阳爻的,便叫做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名字叫做“六”,凡是卦中有阴爻的,便叫做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如果数字为七,而且爻为初九,那么便是阳气生。孙悟空住在蟠桃园里,总是每隔三二天(三乘二得六)便去偷桃,就是要在第七天上去采阳气。阳气从无中生出,正可以采取而炼金丹了。有了这一关节,唐僧之难才可以开展,正说明它是序曲。

第二章云:“汞是青龙髓,铅为白虎脂。掇来归鼎内,采取要知时。”丹道学用龙代表汞,用虎代表铅,故称汞龙、铅虎。修丹是要将龙捉住安放在丹鼎内进行提炼,而提炼采取的关键是把握住火候。鼎是人的脐处,又称黄房、黄庭、规中等,是阴阳交会、龙虎交媾、铅汞化合的地方。汞为性为心,铅为命为肾,总是人身的阴、阳二气。此乃是唐僧“金蝉遭贬”第二难。

陈光蕊是铅华,是白虎;江州是汞,为青龙。铅汞化合要龙吸虎脂,虎吞龙髓,才能使阴阳二气相融,从而出产大药。龙怎样吸虎脂呢?铅虎本在水中,即《坎》中那根横爻(—);汞龙却在火中,即《离》中那根断爻(--)。龙吸虎脂即将《坎》中之横爻掳过来塞入《离》中,果然洪江上有位梢公刘洪,谐音做“掳横”。他将光蕊打入水底,却被洪江的老龙救起藏在水晶宫;虎被龙吸后,龙也要被吞。

殷温娇的角色是汞龙,而刘洪却穿上光蕊的衣服去上任,霸占了她,即是铅虎吞汞龙。相吸相吞后,坎离交媾,便有大药出产,就是“金蝉子”的到来。南极星君奉观音法旨将“金蝉子”送在温娇肚内,而且叮嘱她要保护此子,日后还要子母团圆、夫妻相会、雪冤报仇,这就是“掇来归鼎内,采取要知时”。

从此以后,就开始了每一章与每一难的对应关系。直到第八十一章云:

采药并交结,进火与沐浴。及至脱胎时,九九阳数足。

谓修丹的过程中,首先要采药,即采取真阳气,然后加以交合凝聚,使神气相抱。而且还要进火烧炼,使其更加坚固纯粹;沐浴是洗澡,或称淬火,即金丹炼成后便放入水中一激,去掉杂质,标明成就。金丹一成,即可弃壳而脱胎。当然,这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节,使成重阳之体才行。

这对应的是第八十难“凌云渡脱胎”一节。唐僧一行来到灵山,却见一个“道童”立在山门前叫: “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取经”就是“采药”,“采”即“取”,“药”即“经”。《西游记》认为经是精,“金经”即“金精”,便是大药。悟空认得他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即是“交结”,以“脚接”二字来谐音。正是为了照应这首诗,小说才特意塑造了这么一个“道童”“大仙” 来。按理来说,佛教的国度里是不可能有道士的。

大仙接他们牵马进观,让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还有一首诗说: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洗涤尘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这里说的就是“进火与沐浴”。马为午,属火,牵进观是进火,然后才能烧香汤沐浴。在凌云渡口,唐僧坐着一只无底船,“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大家说那是唐僧,正是所谓的脱胎登彼岸,肉身死而元神活。而“还原”二字,正照应了书前的“会元”和《还源篇》的“还源”。

一旦还源归正,便会得到正果。其实,取经并不是他们的目的。通过取经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下面有一首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这是说的“及至脱胎时”。后来取了经,观音却发现少了一难,必须完成九九之数,补够一难,即是所谓的“九九阳数足”。

为了达到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再生一难,以照应“九九阳数足”,那就是“通天河遇鼋”。

《还源篇》认为脱胎之后就是进入虚空而还源,《西游记》毕竟是小说,总要给人指出还源的形象和境界来,于是便安排在通天河上遇到老鼋。元、源、原与鼋音同,所以这个大白鼋正可以用来作象征,会元、还源、归元就是要见到它。老鼋驮着他们向东岸奔去,有诗曰: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

这里果然用了“还元”二字,这老鼋就是“本来面目”。它住在“水鼋之第”,“水鼋”即“水源”。水由金生,水鼋即象征金丹,古人认为金色白,所以它是大白鼋。金虽生水,但却隐在水中,即《周易参同契》所讲的: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其隅。

“大渊”即“老鼋”,金在水中沉浮,随顺自然,若有若无,在万物生生化化的过程中“乍沉乍浮”,不执不泥,便是本来面目。还源要成仙佛,仙佛何在?就在这三界万物之中,不生不灭,无所在而无所不在。这是一种断灭了对待概念的境界!

三、形象与故事

丹经道书之所以难懂,就因为满纸的象言比喻,很难捕捉,所以往往误人子弟。其实,正如古人说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就连有心提携后学的石泰,也照样满纸的行话术语。

尽管诗中形象生动,如什么“龙正藏珠处,鸡方抱卵时”、“姹女方二八,金翁正九三。洞房生瑞气,欢合产初男”等,但却总让读者如堕五里雾中而不知所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修道艰难,必须亲证方可。等证到最终,才知道真理最最简单,真是“说破金丹惊杀人”。

对于初学者来说,太简单就没有修头了。必须要他往深处去,才有出头之日,所以要用大量的形象和比喻。《还源篇》中就有:铅汞、夫妻、姹女、金公、铅虎、汞龙、白雪、黄芽、偃月、红铅、蛇魄、龟魂、华池、神水、药材、火候、胎仙、刀圭、坤水、巽风、婴儿、离女、坎男、黄婆等等,其实很简单,只是阴阳二气的运用调整而已。《西游记》作者在真正悟彻金丹大道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把握了《还源篇》,因而不仅把它的形象转塑成人物,还用自己所擅长表述事理情节的特性来展示金丹大道无法言传的微妙奥秘所在。凡孙悟空所到之地,皆是人之心灵意识在修道过程中所经历的境界,十分形象而又准确精炼,因而应是万古丹经之王,因为没有一部丹经道书能这样细腻详深地记载修丹过程和境界。

《西游记》在唐僧八十一难中主要塑造了五个人物:唐僧、悟空、悟能、悟净、白龙。其中,龙为护法,僧为傀儡,真正的主人应是代表空、能、净三种境界、力量、人格等的三兄弟,又是神空、精能、气净的象征,为修炼金丹大道的三要素:金公、木母、刀圭,姹女、婴儿、黄婆等。悟空名做金公,合起来是铅字,而且形象为猴,猴属申为金。金中却有木液为汞,汞为心性,故又名姹女,所以悟空屡变高老庄的三闺女翠兰和宝象国的三公主百花羞。他的身份是女性,因而温柔美妙而不像八戒那样好色冲动。

悟能名木母,生木者为水,即为汞,形象为猪,猪属亥为水。木中却有金精为铅,铅为肾精,故又名婴儿,所以悟能动辄要招亲当女婿。他的身份是男性,所以粗鲁而贪财好色、自私懒惰。

悟净名为刀圭,圭为二土,在《河图》、《洛书》中居中宫,生数为五,成数为十,即二土。土色黄,而且是炼丹术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像媒婆一样使铅汞化合、金木交并、婴姹婚媾,故又称黄婆。

丹道还源,即要金公找到木母,再寻到刀圭;或者是姹女自己寻求婴儿,再托黄婆来做媒,合起来即是金、木、土三藏和女、儿、婆三家。唐僧叫三藏,即谓把这三家合在一处,即三家相见、三藏合一。西行的过程,先是三家矛盾,再到三家和平、无忧无虑、三藏为一时,即到西天。果然,唐僧取经时说经为三藏,取回来时只有一藏,就是在返还。等把这一藏经送到东土,五圣空手西归时,便是由太极一气而进入无极真空之中,即为还源。

《西游记》毕竟与《还源篇》不同,后者可以涵盖金丹学中的一切概念、元素、过程、火候、技术、境界等,而且跳跃性很大,有细节的表述,有总体的概括;但小说却必须用前后一贯的人物故事、情节结构来表现,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作者终究是大手笔,游刃有馀而不失规矩。下面,我们略举数例,便可见一斑。

第十章云:“乾马驰金户,坤牛入木宫。阿谁将姹女,嫁去与金翁?”这对应的是第九难“陡涧换马”。《乾》阳而《坤》阴,马属午为火,牛属丑为土;马终日乾乾而牛终日坤坤。鹰愁涧即鹰愁鉴,鉴即镜能照见形状,因而是金。龙吃掉马而钻入涧中,即是 “乾马驰金户”。龙吃掉马,最后又变成马,即是龙马了。悟空打他不过,叫来山神土地问原因。土地神说是只有请观音菩萨去降伏,才能成功。金头揭谛驾云直至落伽山紫竹林中见菩萨,即是“坤牛入木宫”。坤牛是土地,木宫是观音的紫竹林。观音收伏了白龙,让悟空领去见唐僧,即“阿谁将姹女,嫁去与金翁”。白龙为火,属《离》为姹女,悟空又名金翁、金公。

第十九章云:“夫妇初欢合,年深意转浓。洞房交会处,无日不春风。”这是“五庄观中”第十八难。五庄观是五脏观,观主为地仙镇元子,为《坤》土中所生之金《坎》,于丹道上为夫;唐僧原为佛二弟子为阴,贬投东土即为《离》,于丹道为妇。二位五百年前在“盂兰(圆)盆会”上曾有一段亲敬旧情,而五百年后,镇元子仍念念不忘,要拿最珍贵的人参果来献给他,即是“夫妇初欢合,年深意转浓”。悟空打下三枚人参果,跑到厨房与八戒、沙僧一人一个吃了。果称“土仪”,即为土,沙僧是土,所以认得,即土二成圭。悟空吃了,是《离》中有土为戊;八戒吃了,是《坎》中有土为己。戊己相合,使坎离交媾,便是“洞房交会处”。而人参果“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三十照应每月三十日,正是“无日不春风”。

第二十六章云:“儒家明幻理,释氏打顽空。不识神仙术,金丹顷刻功。”这是“莲花洞高悬”第二十五难。妖精要拿唐僧师徒,将其“画了一个影,图了一个形”,拿去照验。八戒一见把他的“影神传将来”,便祈祷图画中没他:“城隍,没我便也罢了!少不得猪头三牲,清醮二十四分。”这是“儒家明幻理”。祭祀城隍的是儒家,影形图皆是幻化。妖精三指唐僧,他便打了三个寒噤。悟空要给他打一路棒压惊,“尽按那六韬三略使起神通”。六为阴数,韬是陷、晦之意,是《坤》象。三略是三断,为《坤》,是空。他在打虚空,没具体对象,即“释氏打顽空”,释氏即是和尚。悟空变成个老神仙,要骗宝贝,所以变出大紫金红葫芦,竟然把天给装上了。小妖说:“才说话间,只好晌午,却怎么就黄昏了?”正是“不识神仙术,金丹顷刻功”。

第三十九章云:“内景诗千首,中黄酒一尊。逍遥无物累,身外有乾坤。”这是“鱼篮现身”第三十八难。“内景”是人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中黄”是黄中、黄庭。八戒下到水底筑破妖门,里面原来是高累千层的泥土石块,是“内景诗(石)千首 (层)”。这不是真正的金丹枢要,悟空便到南海紫竹林找观音。在门外“久等不见,心焦”起来,“心”是“中”,“焦”是“黄”,“心焦”即“中黄”。他进入林中“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那一尊救苦菩萨,即“酒(救)一尊”。菩萨“懒散怕梳妆……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即是“逍遥无物累”,无牵无挂,逍遥自在。菩萨要悟空“等我出来”,悟空说:“菩萨今日重置家事哩,怎么不坐莲台,不妆饰,不喜欢,在林里削篾做甚?”他要出来是出神,朴素无华,归于寂灭,是涅般木景象。“削篾”谐音“消灭”,是弃壳升仙而入涅般木,不在人间,即“身外有乾坤”。

第六十五章云:“黄婆双乳美,丁老片心慈。温养无他术,无中养就儿。”这是“请佛收魔”第六十四难。狮驼城魔王宣扬说夹生儿吃了唐僧,悟空从天上落下,“忽见沙僧绑缚在后檐柱上,即近前摸着他的胸脯子,叫道‘悟净’。沙僧也识得声音。”这是“黄婆双乳美”,黄婆是沙僧的丹学名称,“胸脯子”是奶子。即是黄婆,定有“双乳”,中含戊己二土真乳汁。正因为“双乳美”,所以才会让人去摸,才会特别强调悟空摸的是“胸脯子”。

悟空以心问心,去西方见如来:“望大慈悲将这松箍咒儿念念……”说未了,泪如泉涌,悲声不绝。正是“丁老片心慈”。“丁老”是悟空心脏之名,心在五行属火,在天干为丁,故称“丁老”、“丁公”。薛式《丹髓歌》云:“真丁公,真黄婆,丁公运火炼金花,黄婆瓶里养金鹅。”

“慈”即慈氏如来佛。如来答应降妖,请来普贤、文殊二菩萨:“面前五百阿罗汉,脑后三千揭谛神。迦叶阿傩随左右,普文菩萨殄妖氛。”普贤、文殊收了狮、象,如来收了大鹏。大鹏说:“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你若饿了我,你有罪愆!”如来道: “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这是“温养无他术,无中养就儿”。“温养”是用普火和文火,不要武火“妖氛”。

“极贫极苦”是“无中”,“就儿”谐“舅儿”。因为孔雀为佛母,大鹏与其一母所生,故为如来的舅舅。

《西游记》的八十一难与《还源篇》八十一章就这样源流照应,天衣无缝,或用谐音,或用反意, 或比喻,或象征,使艰涩玄奥的丹道理论完全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而是万古丹经王。尤其难能的是,八十一难还是《性命圭旨》的演绎,与《还源篇》的演绎纵横交错,丝毫无悖。各行其道,却又妙合无痕。真是天才的大手笔,可以夺造化、泣鬼神、惊天动地了!(原载《山西大学学报》,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