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体攻击国货:揭开中国古代八珍之一的猩唇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0:24:46

揭开中国古代八珍之一的猩唇之谜

/王明军


    从字面上解释名贵食材猩唇,就是猩猩的嘴唇。猩猩的嘴唇真的能吃吗?现代厨师基本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清代自八国联军闯进圆明园后,这一食材在中国彻底地销声匿迹。

    动物保护在中国起步较晚。上海刚解放,首任市长陈毅在锦江饭店请过周总理吃过老虎肉,总理遇碎骨不小心磕下自己的半颗牙,当时陈老总很生气,要追究厨师责任,被总理苦苦劝住。总理逝世那年,老厨师含泪讲出了当年总理感人的一幕。老上海十大饭店老厨师们都处理过熊掌之类的珍贵食材,但猩唇之类的食材在上海酒店业还是闻所未闻。

    “猩唇”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本味篇》:“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触之翠,述荡之挈,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其中的“隽触”、“述荡”等恐怕早就绝种消失了。远古的猩唇就是指晒干的麋鹿前嘴上下的嘴鼻,因为晒干后,非常像猩猩的嘴唇,所以沿袭下来一直叫“猩唇”。

    真的猩猩唇是没有美食价值的。因为猩唇本质含水分高,所以在加热过程中收缩很大(从最后一张图片看,嘴唇基本都收缩没了),所以古今中外都没有史籍记载人类把猩猩的嘴唇当美食的。




    麋鹿也叫“四不像”,因为它头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早在夏商,麋鹿漫山遍野,是狩猎的主要对象之一。


    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今天的沁阳一带是当年商王最重要的狩猎地,商王出猎,一次最多能猎虎3只、大象10头、麋鹿700头、兔子无数。一次狩猎,捕获的有森林动物、草原动物,还有沼泽湿地动物,说明这些地形在中原地区相连成片。一次能捕获700头麋鹿的数量,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小屯南殷墟甲骨合集》的甲骨文还告诉我们,大规模的捕猎已经用上了机械化,一次商王亲自上战车指挥,不小心出了车祸:“癸巳卜,殻贞旬无祸?王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遂兕,小臣载(甾)车马。矶驭王车!子央亦坠。”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车祸记录。

    周朝灭纣,姜子牙的坐骑是麋鹿;楚大夫屈原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之辞;各朝各代有关麋的记载、描述不绝于书。据战国时期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意思是说,春秋时期,郑国有用来畜禽兽狩猎的原圃,就如同陕西凤翔境内秦国畜养禽兽的猎场具囿一样。你们干脆到原圃中去猎取麋鹿,也让敝国得到安宁。郑国原圃,在今河南中牟西。其中“原圃”的“原”,是指最早、或发源的意思;“圃”,指古代畜禽兽狩猎之地。合起来讲是说古代最早畜养禽兽和狩猎的园地。此外,从以上记载来看,原圃中还盛产麋鹿,可供猎取。所谓“逐鹿中原”就是这个出处。

    麋鹿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渊远流长,不但在中原,还在南方也普遍存在。上海松江曾经在佘山附近的山民修房改建中,发现地基下有大量的鹿角。经考古专家确认,这是一处远古麋鹿的屠宰场!由于远古大肆毁灭性围猎,麋鹿在汉代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到了难觅行踪的地步。

    虽然清乾隆皇帝有“麋鹿解说”之文刻于麋角;中国道教的道观中还能见到麋鹿之像;满汉全席的节令宴还有猩唇的踪影,但清朝末期,朝廷腐败,民生凋敝,外强入侵,皇帝尚难自保,更何况几头麋鹿?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了南海子皇家猎苑,一番劫掠之后,麋鹿从此在中国本土宣告灭绝!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感慨地说:“20世纪里,我们两国外交史上发生了两个特殊的事件:一是香港回归,一是麋鹿回归。”我想,你英国祖上抢去的东西,儿孙辈还回来也是应该的。目前,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和自然保护人士的帮助下,麋鹿的种群在不断繁衍扩大,成绩斐然。

    中国动物保护后来居上,不吃狗、猫的民间呼声此起彼伏,反观英国和欧洲的动物保护状况堪忧。据英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在过去一年中,通过巴黎戴高乐机场海关入境的野生动物的肉就多达270吨,这些货物最后都成了欧洲人餐桌上的美味。今年以来,巴黎海关官员对分乘29个航班、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139名乘客所携带的物品进行了检查。其中9名乘客的物品中夹带了野生动物肉,其中一名乘客就带了51公斤。据报道,4公斤猩猩的肉在法国要卖到约100欧元,而在喀麦隆的价格只有约5欧元。


    好在“猩唇”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愿它永远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