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鸥洲:何适之 : 传记,语录,成功学,我不喜欢的几种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57:11

传记,语录,成功学,我不喜欢的几种书 / 何适之

2011-09-25 11:22 | 阅读(29) | 标签: 文化, 感悟随笔, 杂谈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人都说,这已经不是一个读书的时代了。这话说的不够精确。我更愿意表述为,这已经不是一个读深刻的书的时代了。试看当下,怎么会没有人读书呢?多少青年人,每天在互联网上定时追看百万字数的网络小说,多少用功者,每每晨光微露,便起早趁着好空气,朗读背诵外文单词,更有中国庞大的公务员群体所热爱的官场小说,厚黑之学,也是常常登上畅销书的宝座。所以说不读书,这话真的是不负责任的。你凭什么就把读鲁迅,胡适,柏拉图,福柯定义为“读书”呢,我就喜欢读浅薄的书,能怎么着?

读了深刻的书的人,当然前提是你读懂了,想必对看故事会的热情就减少了大半。如果再要看,也定是出于星期天娱乐,或者故意找茬嘲讽写作者。有时一部大作读完,随即看上几眼三流言情小说,你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写言情的作者怎么会有市场呢?他怎么还浪费时间写作呢?如果恰恰此时你的一位朋友就在读此书,你会对他说你的感慨么?————不要,千万不要。如果你说了,只能说明你的脚步根本就没踏入到读书的文明社会。因为你没有宽容之心,你的朋友没有读经典深刻的作品,他的智力也许未能达到读此书之水准,他也许是出于工作过于繁重而无心无力读此书,更或许人家就是好这一口——你能奈何?所以要承认读书人不会都一味追求深刻。明白这一点,怕是读书人之为一个读书人的基本文明法则。

但是宽容归宽容,对别人读的书不能颐指气使,但私下里到可以发发牢骚,以泄心中之不快。

有几类书,我是坚决不读的。为什么不读,或者感觉书中遗毒太深,恐读了之后心理变得阴暗多疑,或者感觉书中过于炫耀,而忽视了真正的学问所在……算了,还是举出一些实例来吧。

第一,不读传记与回忆录。我以为,传记的写作动机很有可能给传记的内容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扭曲。譬如,一名事业有成,名利双收的企业家打算雇佣写手写自己的传记。收了钱,那自然是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在人家的框选范围下行事,人家没说让你夸,你能把这话当真?——该怎么办,兜里的钱都提醒着呢!写死人的传记者有两种。其一,作者很是佩服该人物,五体投地之下,必是仰视其貌,老在一个角度看人,那真实性怕也大打折扣了。其二,作者很是憎恶该人物,居高临下,俯视其全貌,那自然也和上一种情况相差无几。只不过一个出于爱的深沉,另一个出于恨的要死。而回忆录呢,我相信大部分人在书中都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反思过往的偏执,他们和那些收了钱写传记的人本质上别无二致。

第二,不读励志书或成功学。这种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就像精神鸦片,你读他的时候感觉爽的要死,仿佛自己已经成功了一样,及至回归各种现实情境,你发现那些书中所说内容大多空洞,华而不实,缺乏实现的现实基本条件。成功学往往会抛出一个世人皆仰慕的时代偶像作解剖,昭示底层奋起之辈,他们成功的基础要素都是可以学到的,你也一定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智力因素,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都有着千千万万差别,却定义成功为一学问,本身就不证自明,成功学是一扯淡之学。

第三,不读各类语录教条书。近年来,很多人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个能够“扬我国威”的事实: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不是《圣经》,而是《毛泽东语录》,文革期间,红宝书被全国的印刷厂印刷了十几亿册,那时人口尚未及十几亿,算起来人手两三本。这种语录被发行了十来年,结果就是大家的脑子都被洗了,感情都被消灭了————哦不,我们还有对领袖的感情。市面上现在也有各种成功人士的语录,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要听一个从成功人士的嘴里说出的话。语录式书籍其实非常毒害人的身心健康,他不通过分析判读,逻辑推理,就把赤裸裸的一句结论式话语摆在你面前,你如果被它那强大的气场所征服你就失败了,你就丧失了你的思维,变成了“语录的奴隶”。

以上所言,全是个人喜好,不认同者莫骂娘,认同者呢——继续认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