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 冬天兔子:老人妇女成秋收主力 柿子果实累累无人理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8:07
2011年09月23日07:56西安晚报刘晓云 赵炜我要评论(14)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桐花沟村五组75岁的李金祥老人正在独自收苞谷。
梁上鸡犬之声相闻,村头田间却少人烟。随着青壮年的外出打工,学龄期的孩子们也大多到山下或城里上学,秋收之际的桐花沟村显得有些冷清。
老人和妇女成秋收主力
早上从桐花沟五组一路上行,远处巍峨的山脉尚在雾气中沉睡,隐约可见其轮廓,近处的丘陵缓坡已在晨曦中展开了一幅斑斓画卷:深色泛红的是淋雨后被风干的早玉米地,绿中带黄的是大豆,再绿一点的是绿豆、红薯和迟玉米等作物,大片喜人的庄稼布满了沟梁上下。
“今年前旱后雨这庄稼还成了,就是一些早熟的玉米和大豆被淋得够呛。”五组的李大姐正和小女儿在路边掰玉米,来了不到两小时已经装了几蛇皮袋玉米棒。玉米长得不错,棒子长度大多在一尺上下,颗粒饱满。“娃她爸在西安打工回不来,家里农活基本都靠我呢。”李大姐边忙边说,丈夫给人搞装修,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都没时间回来,还好小女儿单位最近不忙,请了假回来帮她一起收秋。
问起粮价,李大姐说还可以。玉米脱粒晒干后1.07元一斤,比前些年涨了两三毛钱,但相比外出打工还是不行。“人家在城里干活,一天再不行也能挣个百八十块,差不多就是一袋粮食的价钱了。咱一亩地就算产1000斤玉米,也不过人家打半个月工的钱,还费时费事。要不是家里有老人走不开,我也打工去了。”
一路行来,记者看到多片离路较远的耕地被抛荒,长满了一米多高的蒿草。还有更多秸秆枯干的玉米地,原以为村民早已收过,走近才发现好好的玉米棒子还耷拉在秆子上,不远处的农户大门紧缩,似乎大多无人在家。偶尔遇到有在地里干活的,也以老人和妇女为主,有的还把孙子孙女带到了田间地头。
柿子果实累累却无人理会
桐花沟柿子树很多,村民房前屋后、沟坎地塄上随处可见,而且清一色的果实累累,分外喜人。但当地村民对此却似乎“视而不见”,很少有人采摘,一任其成熟后自然掉落。问其缘由,很多村民都说,那东西不好存放也不值钱,一斤两三毛,摘起来爬高上低还危险。
但在75岁老人李金祥的记忆里,这些柿子早年还是比较“值钱”的。那时候他挑一担柿子去西安卖,卖完不但能给娃买一双鞋,给自己添一双雨靴,还能在西安、咸阳逛一圈。因为娃爱吃,除了村里分的一棵自留树,当年他还自掏140元买了两棵树,柿子卖一些留一些,或搁在窗台上自然放软,或削皮做成“柿葫芦”,有时候还做些柿子醋。“现在确实卖不上价了,多少年都是两三毛钱一斤,一担柿子还不够城里一顿饭钱。”
在桐花沟期间,记者有幸跟着村民一起去附近的玉山镇赶集,原打算了解一下柿子的市场价,结果去了才发现,偌大的集市居然没有一个卖柿子的。一位同行村民不无自嘲地表示,柿子这东西现在白送人还嫌沉,有那工夫还不如打一天零工来钱。据了解,目前九间房一带诸如做柿子醋、进行果品深加工等增值产业尚未成型,估计一段时期内满山遍野柿子仍难以给村民带来实惠。
农民收入结构悄然变化
除了柿子,记者发现一度在桐花沟很成规模的奶羊养殖,现在因为羊奶价相对贬值也日渐萎缩。一位奶贩子说,以前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四五百斤奶,现在一天收个五十斤就不错了。
“现在光靠种地和零散养殖,也就只能顾个嘴。”九间房镇劳动保障所所长徐宏旗坦言,全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山岭地区占了87%左右,村组集体经济较弱,当地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从2004年前后,随着西安及周边城镇经济发展的加快,许多村民放下扁担锄头进城打工,目前全镇18000多人口中有5000多人在外打工,去年5100元人均纯收入中大部分是打工收入。
打工确实也让桐花沟人富了起来,这里到处是新盖和将盖的砖瓦房,嘉木掩映下的红瓦白墙,让初到者仿佛置身童话世界。但每当夜幕降临,面对寥寥无几的灯火和更多与夜色融为一体的院落,又让人平添几分愁绪。 文/记者 刘晓云 图/记者 赵炜
(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