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管理人员培训记录: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报网融合既是现在也是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29:33
“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清华大学
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报网融合既是现在也是未来
 
2010年09月28日15:5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今日14时,“人民日报校园行”清华大学站正式启动。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携人民日报知名编辑、记者走进清华大学,与广大师生面对面展开真诚对话。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出席“人民日报校园行”清华大学站活动时,以“报网融合: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为题进行了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胡和平书记,清华大学的其他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一行来到清华大学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我们都十分高兴。正因为我们高兴,所以我们提前40分钟赶到了清华大学,我们今天的路也很顺。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来到清华园,庄严的大礼堂,还有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都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今年3月,美国的《福布斯》杂志评选出世界最美丽的14所大学,清华作为亚洲唯一入选的高校的确当之无愧。
除了美景之外,更加令人感怀的是清华大学辉煌的成绩,人民日报和清华大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清华大学和人民日报的渊源更是悠久,1948年人民日报创刊的同一年,朱自清的学生陈柏生从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一年以后,她以人民日报记者的身份,乘坐受阅的飞机完成了开国大典的空中采访,后来成为我们国家著名记者。如今,60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加入到我们人民日报的这个队伍之中,下面,我想先给大家播放一段大约3分钟的短片。请大家欣赏。
老师们、同学们,清华大学与人民日报携手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岁月,今后,我们将共同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人类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传媒业大有作为的时代。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使得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和面对的媒体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过去两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报纸缩减了版面,有的甚至是停办了子刊,有的被迫关闭,一些人对报纸的前途不免产生了悲观的末路情绪。这个月的月初,国内一些媒体报道说,《纽约时报》将停止印刷版,当时,我要求人民日报驻美国的华盛顿分社联系了该报的几位负责人,最终我们证实这是一个假新闻。该报的一位负责人说,《纽约时报》的子报在未来许多年中都将继续存在。
报业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有着自身存在的逻辑和演变的路径。有着很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至少在中国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中大国,报纸的市场空间并没有饱和,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报纸与互联网、手机报、移动终端的互动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生动、具体的现实。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始终把握大势,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既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又按照市场发展的趋势,努力增强引导力和传播力,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老师和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今年6月20号,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宣布,改制成为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做早日上市的准备,届时人民网上市的时候请清华的老师和同学们多买股票。同时,我们着力打造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人民搜索。这个搜索引擎叫“人民搜索”。我们现在刚刚搞了一个人民搜索的测试版,刚刚上线,这标志着人民网的技术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欢迎大家尝试使用,多提宝贵意见。但是,我要说明一点,他仅仅是一个婴儿。
作为人民日报社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自豪的是,我们旗下既有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也有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主流网站——人民网,刚才我们书记致辞时也提到这一点,我们既有大报,又有大网,这种格局目前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于报网融合这个话题,我们也应该是国内最有发言权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在中央诸多媒体中,既有一张世界影响的大报,也有一个国内外有影响的网络,所以,我们这些年来在努力在报网融合方面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在清华来讲报网融合这个主题,应该说人民日报还是有发言权的。
刚才我进门的时候,我和胡和平书记说了,我说今天来清华做这么一个演讲,当然不是报告,主要是想通过我这个演讲,向大家介绍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报网融合这三个方面的情况。介绍这个报告的情况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青年学子,你们不但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希望你们在学校除了接受课程教育以外,也希望你们能够了解人民日报、热爱人民日报,多看人民日报。这对你们年轻学子自身的成长我想是有益处的。本着这个目的,今天不是做学术报告,而是给大家做一个人民日报的介绍。
介绍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关于人民日报改革创新的介绍。
我首先想通过三个数字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人民日报的发展情况。一个数字是241万。今年前7个月,人民日报日均发行量达到241.065万份,与今年1月1日号相比,这个数字是相对保持稳定的,而且是略有增长,与往年同期相比,则是实现了发行量的连续第八年稳定增长,在中国综合性日报当中,应该是位居第一的。虽然这个数字可喜,但是也不是令我们十分满意的。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光我们的党员就有7000多万,光我们的党的支部据说是有360万,应该说,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支部一份人民日报。所以,有喜有忧。但是,240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应该说是一个大报的大数额。
再一个数字就是9.9%。这是今年前八个月人民日报广告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幅度。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但我们化危为机,拓展市场,力保增长。当然,大家都知道,传统媒体的广告和现代媒体的广告是不能比的,包括我们现在人民网的广告总量都超过人民日报了,超过了传统媒体。
另一个数字是80.1%。今年二三月间,人民日报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评报活动,一共有五万多名读者参加了调查,其中满意度调查显示,40.24%的读者对人民日报表示“满意”,39.84%的读者表示“比较满,就是说“满意”和“比较满意”这两者加起来达到了80.1%。
通过这几个数字,大家也许对人民日报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一下这两年来我们所做的几件事。
一是扩版增容,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多年来,人民日报每天只出16块版,去年7月1号经党中央批准,人民日报由每天16块版扩大到20块版,今年1月1号再次增容至每天24块版,一年之内扩充了8块版,这在国内外新闻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人称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而上。
有些同学可能不太清楚,24块版是个什么概念?人民日报一些常驻国外的记者比较西方的各大报纸做了一个测算,中文报纸的版式较为集约,汉字本身的信息量又比较大,所以24块版的人民日报的内容至少相当于40多个版面的英文报纸。因此每天的报道量而言,我们与世界主要报纸已经不分上下了。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人民日报比较枯燥,但如果仔细阅读人民日报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如此。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江西宜黄事件,对于这种恶性拆迁事件,人民日报主动出击,连发两篇人民时评《主张权利不能总靠“自伤”》、《“围堵”无助化解矛盾》,对地方政府提出严厉批评,各大网站都在显著位置予以转载。
人民日报近年来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也是空前的。当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背景对年轻人后天的发展影响很大。我们的《民生周刊》9月15号,题目是“向上流动的路怎样才能畅通”。直面这一尖锐的问题,揭示了农村子弟、城市低收入家庭等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及其成因,并在文章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性建议。这个问题发表以后,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没有背景家庭的孩子,他们向社会上层流动的路怎么样拓宽。我给大家看大样的时候,原来不是这个题目,我们一开始做的题目是“向上流动的路为何越来越窄”,我说这个有点要注意了,但是,作为人民日报来讲,还是要从正面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拓宽、怎样才能畅通,而不是说为什么越来越窄。文章中可以提到这个,但是标题不能这么做。
再就是,教育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的文化新闻版最近用了一周的时间,用整版的篇幅连续推出了“五问中国教育”,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诸多问题,如教育公平问题、高校行政化问题、办学自主权问题,我们都给予了深刻的探讨,毫不回避。
今年5月18号,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五篇文章,我们直指股市的内幕交易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些涉嫌内幕交易的个股被停止重组,巨额的违规交易资金被套牢,由我们的报道协助推动的打击内幕交易的行动至今还在持续。此外,今年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比如玉树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宜春的坠机事件等等人民日报都不缺位,并且力争抢占新闻制高点,在各类报道中,人民日报与其他媒体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我们的报道具有更高、更广的视野,具有切实性的角度,以及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我想请老师和同学们看两个版面,一个是2009年10月2号的一版,一份是1999年10月2号的一版,人民日报对于这一历史时刻有着独特的政治内涵,引起了海内外极大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这也充分彰显了人民日报与整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特质。
前面讲的这些案例,都是人民日报这次改扩版以后的部分成果。对于这次改扩版,南方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杨兴锋的评价是:扩版后的人民日报“宣传味减少了,新闻性增强了”,还说这是“人民日报改革一小步,中国新闻改革的一大步”。
第二点,我们的机构改革,理顺新闻生产和管理机制。
在这次大幅度增加版面的同时,我们针对媒体发展的新形势和面临的新任务,对内部机构设置做了一次大幅度的调整,比如,我们新设立的新闻协调部,就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设立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统筹全报社的新闻报道,更好地整合和共享新闻资源,为统筹报社各媒体、各编辑部、各部门的新闻报道提供组织保证。
作为整合报道资源的一个成果,新闻协调部负责的栏目,有一个叫“人民观察”栏目,主要在一版,经常在一版刊出一些重点报道,这个深度报道的栏目是对当前重大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比如针对下半年经济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的现状,我们推出了四问下半年经济走势,这是很提振信心的。另外还提出了中国开启产业转移第二幕,产业向西,结构向好。另外,深刻剖析了当前东部地区许多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机制,这一过程对我们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影响。
再比如,人民日报社这次改革过程中,国内记者站统一改为分社。我们对外部的主任向胡和平书记做了介绍,现在人民日报在国内每个省都有分社,在国外也建立了将近30个分社了,另外,我们一共要建分社将近70多个。现在正在一步一步推进。建立分社的目的既是人民日报发展的需要,因为原来的记者站主要是向人民日报供稿,他们现在不但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供稿,还要向海外供稿。
此外,这两年我们还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改革,干得好的一线编辑记者他们的收入可以是同事的两倍、三倍,甚至更高。有些干得好工作量大的记者他们有时的月收入都超过了我的收入,这就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在人民日报,包括清华毕业的学生到我们那里展示了他们的优秀才能,有一些在我们那里被称为高才记者,而且大有深度,所以我们对清华的学生是高看一眼。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我们整合资源打造现代传播体系。人民日报社内部,我们核心层是三个层,就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网。此外我们报社还主管、主办了26种市属报刊和杂志,拥有目前最大的报刊集群,其实人民日报是大的报业集团,直属报刊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环球时报》,他们也参加了我们这个活动,这份报纸创办十几年来,现在每期发行量都达到了150万份左右,已经成为一份很有影响的国际新闻报纸,境外媒体的转载率、载引率都大幅度提升。去年4月1号,《环球时报》还开设英文版本,开设了环球网,开创了三位一体的民间舆论平台。前不久《环球时报》还创办了上海版。
我再多说几句,大家也关注到了,《环球时报》现在是一个完全走市场的一张报纸,据我了解,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我刚才引用了一个词就是民间舆论平台,就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反映的是主流舆论和主流声音,比较正统,用老百姓的话是这样的。但是从《环球时报》,中央要把它打造成反映中国民间舆论这样一个平台,现在确实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我们在环球时报很多重大问题上,搞读者调查,他们调查的数据在环球网、环球时报公布以后,包括在人民网公布以后,对很多国家的决策层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是第一个方面大情况。第二个方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人民网的情况。人类走过了刻印时代、印刷时代,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很庆幸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民日报与时俱进,前一些天,在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我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说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向转型,如果我们今天停一步,明天就会慢百步。我们要有这个危机感,确实是这样。在中国新闻网站发展史上,人民网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开通时政论坛,第一个推出网站的时评,第一个设置舆情监测室,第一个给各级党政领导建立留言板,第一个开办重点新闻网站短信手机报,第一个在海外设立本土化的网站。人民网发展创办14年来确实在很多方面是我刚才讲的很多第一。
具体我介绍以下三点。
第一,高度重视信息平台建设,人民网持续快速发展。14年前,人民网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在中国新闻媒体中是最早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民网一共有14种语言,15种版本,采用文字、手机、音视频、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全天候发布信息,现在人民网有80多个频道,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信息量上万条,日均页面访问量超过两个亿,其中人民网四分之一访问量来自海外,网友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外中文互联网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第二,汇集民意,反映民生,在舆论引导格局中有所作为。我们所处的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的突然突飞猛进、拓展社会舆论的空间,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有排头兵之称的人民网具有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双重身份,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有重要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是人民网要建成一个多语种、全媒体、全天化、国际化的知名网站,要千方百计让人民网成为汇集民意,反映民生的话语渠道,成为凝聚时代精神、打造社会舆论的阵地。
这里我重点介绍三个栏目,一个栏目是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这是一个受党中央委托所办的网站,把这个网称为党网。人民网创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今已经是传播党的声音,密切党群关系,推进党务公开,展现党的形象最权威最大规模的信息源之一,各位如果要查阅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文献资料、新闻报道,就请你们登录这个网页,你们肯定会有比较满意的结果。
第二个栏目是强国论坛。这是中国互联网媒体创办的第一个网上时政论坛,这是最著名的中文论坛,我们创办这些年来,在国内外、在境内外,反映都很强烈。我们认为,作为共产党党报所办的党网,我们搞这个强国论坛,本身就是中国民主的进步,毋庸置疑,可以在强国论坛发表不同意见,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008年6月20日,就是大家在开头短片中看到的,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的时候,特别提出要到强国论坛去看一看,他通过当时的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虽然我平时的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我特别要讲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这是锦涛总书记当时在人民网讲的话,当然对人民日报、人民网,包括对整个中国新闻网络都是极大的鼓舞。
第三个栏目叫“地方领导留言板”,有人称它为内地“民主政治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人民网的这个“留言板”,在内地有着广泛影响。现在,全国已有60多位省委书记省长,近1000位副省、地市级党政正职官员及1000多位县委书记分别开通页面,与网友留言交流。创办3年来,已有数十位书记省长、近百位地市级领导公开向网友做出回应,近万项网友问题得到解决,成为广大网友沟通政府、传递民意的首选,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受瞩目的官民互动平台。人民网独具的交互性、实时性、包容性的特点,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公民有序参与的新渠道,这是我们的一个总结。
第三,坚持以科学进步为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人民日报社提供国内国际传播荣誉的重要方面,人民网已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多媒体数据库、搜索引擎、海外本土化网站四大建设项目为重点,主动把握领先技术趋势,积极打造信息产品的平台和营销平台,在技术革新道路上从来没有停过步。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拓展无线领域,已经成为人民网战略发展之一。2009年6月20日,人民网手机电视正式上线,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手机电视传播的非广电机构。2010年3月,人民网推出的网络电视台、人民电视开播了,下一步人民网将全面建设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体制,与战略投资者争取早日上市,实现快速发展。
最近,人民搜索引擎测试版上线以后,将为我们的用户提供全面快捷的新闻信息搜索服务,6月20日测试上市第一天,页面访问量为48万,第二天就到了130万,目前人民搜索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婴儿,功能还不够强大,技术上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但它标志着人民日报社在搜索引擎建设中已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我们的目标是把人民搜索建设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强大的新闻搜索引擎平台。
可能大家已经听说了,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已在三天前正式就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这是我们做大做强人民搜索的一个重要举措。
现在大家看到这个照片是昨天晚上邓亚萍在人民日报夜班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的合影。
老师们、同学们,下面我想谈谈第三个方面。关于报网融合,第一个方面我讲了报纸的情况,第二方面讲了人民网的情况。下面谈谈报网怎么融合的,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做一个简单介绍。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日报社中层干部正在连续参加报社举办的培训班,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如何加快报网融合进行研讨,进行培训。一些本来都是靠一支笔或者一台电脑吃饭的编辑记者们,就如何在网络上促进、如何主持访谈、如何着装化妆等进行培训。而且我们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赵婀娜女士不光在这里主持,而且也在人民网主持,报社很多大型活动也都主持得很不错,主持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人民日报是一张有62年历史的传统大报,人民网则是一个刚满14岁的新型媒体,新型媒体脱胎于传统大报,又在发展过程中,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和生存形态。在当今世界媒体发展潮流之中,传统媒体要想跟上数字化、网络化的脚步,必须从新兴媒体中寻找支点,反过来我们认为,新兴媒体要谋求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媒体强大的生产能力所输送的充足的养分。
报网融合:既是现在也是未来,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并且基本形成一套运作机制,当然这个机制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
这里我想讲这样几点。
第一,报网融合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产品。从字面上看,报网融合就是人民日报和人民网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这意味着打造一条全媒体新闻的生产链,通过这个链条向新闻生产的上游追溯,向新闻反馈的下游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日报原先一些纸质印刷的单一产品已经改变了模样,正以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形象呈现给受众。现在读者阅读人民日报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标注,“更多的内容请见人民网某某频道或者某某专题”。比如,前面我们介绍过的一版的“人民观察”这个栏目,人民网应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对每一期“人民观察”的选题给予多媒体的延伸报道。通过这样的立体报道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受众了解新闻的形式,也使原先受版面或者文字所限而不能充分展示的内容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间。这是向新闻生产的上游追溯取得的成果。
同样,向新闻反馈的下游延伸也是报网融合中出现的新事物。大家知道,网络的特性之一就是互动,如今在人民日报的一些重要报道中都设置了人民网网友留言板,比如说“诚信大家谈”、“教育规划纲要大家谈”等网友的留言是重要组成部分,网友的言论丰富了人民日报的内容,同时也进一步拉近读者和人民日报的距离。
在如今的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每一天都可以看到由报网编辑和记者共同策划制作的新闻产品,网友和手机拥有者的数量都在迅速地增长,成为新的受众群体。比如,今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新“国十条”对楼市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如今老百姓说“金九银十”,在这个季节,楼市调控进入了关键时期,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手,几天前共同推出了“网上万人房价问卷大调查”,有4.6万名网友参与问卷留言。这些调查数据,人民日报昨天刊出报道,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其他网站的大量转载。这是第二点。
报网融合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人民日报记者现在出去采访,随身带的装备越来越多,手机、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有的还要带摄像机,以往平面媒体的记者正像向两栖或者三栖方向发展,报网融合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宽广的工作平台,大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能量。比如说电影《山楂树之恋》,公映的前一天9月15日,导演张艺谋带着男女主角做客文化讲坛,人民网全程进行了直播,这次访谈直播的主持人就是报社的一位年轻的文字记者,之后她又采写了文字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形成了新闻合力,各大网站和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转载。
当时我见到张艺谋,我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这个电影,像我这个年龄的,或者50岁以上的可能比较感兴趣,80后、90后是什么情况,恐怕你们还需要调查一下。因为大家看过就知道了,它讲的是“文革”中的事,现在跟年轻人讲“文革”中的东西还是没有印象的,可能这个大背景要了解,大背景之下的故事他们理解就不同,就是相对差一些。张艺谋说有这个问题,他为什么写这个题材?他比我小两岁,我们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对“文革”的题材、对“文革”的故事还是感兴趣,这与我们成长的背景不一样有关。
今天,我在这里演讲使用的所有视频都是由人民日报文字编辑在业余时间制作的。这些例子说明,报网融合的过程也是人民日报记者逐渐转型的过程,这既是记者所面临的考验,也是提升业务能力的机遇。在考验与机遇面前,我们人民日报记者展示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年轻记者,展示得更为完美。
第三点,报网融合为新媒体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对于新型媒体的发展、对于报网融合的趋势,我们人民日报的领导集体一直有着清晰的判断。报网融合既然是盘活人民日报的过程,更是激发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资源的过程。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刚才我们的书记在致辞中讲得非常到位,在信息传播新格局面前,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强领导主流媒体的能力,这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通过报网融合,传统媒体能够进一步焕发新的生机,新兴媒体有真正的依托,两者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物理变化向更深层次的化学变化的发展过程,为切实保证报网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需要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证,从单一向多元,从平面向立体,报网一体化发展是确保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尽所能、相互助力,在面临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站稳脚跟,形成更强大竞争力的重要目的。
老师们,同学们,面对传统媒体的变革,我们反复研究,最近人民日报编委会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建设全媒体格局这样一个构想,我们将坚持一个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构建两个系统,那就是形成一个引导的新格局,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既有传统媒体,还有新兴媒体,既有官方声音,还有我们民间的舆论。人民日报社要在多样化舆论引导、多层次舆论格局中发挥主导的作用,这是人民日报的性质、地位所决定的。
在现代传播体系中,有报纸、刊物、网站,有文字、声音、视频,有平面、立体、移动,能够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增强吸引力,扩大传播力,这也是党中央对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所提出的要求。
从过程上讲,大体是两个阶段,我们准备分两步走。第一,近期目标,到2015年我们要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的发展格局。第二,远期目标,到2020年我们要努力成为报网一体化发展、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一流媒体。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特别是需要一大批不断成长的青年人才。今天,人民日报给青年人提供的舞台是宽广的,气氛是宽松的。
最后我想给大家再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观看。
告诉同学们,上面这个短片是一位今年刚进入报社的大学生,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已经一个月,这是她对人民日报一个粗浅的印象,我们欢迎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能够走进金台园,了解关注人民日报,阅读人民日报,关注人民网,上人民网,也同时请大家关注人民日报下属所有的报纸杂志,同时,也真诚地欢迎大家把握机遇,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共同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