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认证标志:老人养生五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15:16

养生知识  

 

                老人养生五忌                                            
    一忌久坐,久坐者伤肉。坐是消除疲劳的一种必要的休息,但久坐易使肌肉衰退与萎缩。故老人应多参加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加强肌肉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忌久立,久立者伤骨。老年人气血运动全靠动静结合调节平衡,如果一直站立不动,就会影响气血运行,使人体部分组织和细胞营养失调,出现气滞血凝,从而招致疾病。
    三忌久视,久视伤血。人到老年,如果久视就会伤血耗气,产生头晕目眩等症。故老年人看报或看电视、电影应控制在一至二小时之内,不宜连续观看。
    四忌久卧,久卧伤气。适可而止的睡眠对老年人健康有益,久睡则身体软弱。要顺应四时,春夏季晚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
    五忌久静,久静伤神。过分安静、寂寞、无聊、孤独的处境,会使老人变得精神不振,性情孤僻,丧失生活信心,导致健康状况下降,另外,优美的音乐使人轻松愉快,精神焕发。故老年人应有适当的良性声刺激,以增进身心健康。
                  睡眠养生
    一,卧室环境洁而静。室内要做到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室温适宜,周围安静。
    二,床上用品要适宜。被褥要软轻舒适,经常晾,勤拆洗。枕头高低要相当,一般成人枕头高5-8公分为宜,枕芯应选用透气性大、流动性好的荞麦皮、谷壳最理想。
    三,情绪要平稳。忌忧虑恼怒,要做到恬淡虚静,心神安定。
    四,睡前不饮食。临睡进食,增加其胃肠负担,也使人撑胀饱闷,既影响入睡,以易导致肥胖。另外,晚间要忌用浓茶、咖啡和酒。在睡前可喝杯热奶或听听音乐,能帮助机体放松,容易入梦乡。
    五,睡前一盆汤。这一盆汤是指在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它能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六,避免剧烈地活动。临睡前避免跑步、打球等剧烈活动。它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脏腑代谢率增强而导致不易入睡。
    七,睡中不蒙头。蒙头掩面,呼吸困难,容易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及身体蒸发出的有害物质,不利于身体健康。
    八,睡眠姿势要科学。仰卧睡眠,人体肌肉不易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恶梦;伏卧睡眠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心跳。右侧卧位最为科学,心脏不受压迫,呼吸通畅,还有利于胃的排空。
    九,睡中忌张口。张口睡眠,肺脏易受冷空气和灰尘等的刺激,有损健康。儿童张口睡眠久,则易前门牙突出和影响颌部的正常发育。
    十,头朝东睡,有益健康。由于地球轴心为南北、东西向旋转,睡觉时头朝东与地球旋转方向恰好一致,身体得以放松,使人感到舒服而能充分地睡眠。
                防衰老要锻炼关节
    现代人生活中的运动幅度和量远远不能满足关节的要求,容易造成关节的过早老化,人也容易随着关节的老化而早衰。然而运动迟缓、关节不灵活关不是不可逆转的,下面介绍一组锻炼方法,以求能延缓衰老:
    一,坐位或倚物而立,一腿抬起,前后左右转动脚掌,两腿交替进行。
    二,用力屈伸手指,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可左右手交替或双手同时进行。
    三,轮流举臂或同时抬举双臂,臂部尽量伸直。
    四,仰卧或俯卧伸躯,仰卧时腰部尽量上抬。
    五,前后左右转动头部,幅度尽量增大。
    六,双臂平举,做下蹲和起立动作。
    七,左右腿交替做踢腿动作,踢腿时尽量绷直上抬。
    八,向左、向右、向前屈体。
    上述动作每次做10-15分钟。
                           老年人盛夏中暑,怎么办
    中暑是夏令季节常见性内科急病。尤以年老体弱及多病老人更易发生。
    中暑按病性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三种情况。先兆中暑一般表现为:疲乏、头昏、眼花、耳鸣、口渴、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此时如能让病人立即离开闷热环境,到阴凉通风处,并松开衣服,让其喝点含盐饮料或冷开水,一般即可很快复原,如果病人不便转动,应立即打开窗户通风,或用电扇吹风,并给予清凉饮料或人丹、风油精等解暑药物,也可终止中暑的发展。
    轻症中暑除有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以下症状: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心悸胸闷、体温升高(37.5度以上)、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此外, 除需将病人立即搬离闷热环境外,还要脱去衣服,让其平卧,用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或包裹四肢和躯干,一边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瘟尽快下降。对面色苍白、伴有呕吐和大量出汗者,应及时喂以含盐饮料(盐汽水或盐冷开水均可)。
    重症中暑除有上述现象外,还伴有昏迷、抽筋、高烧、休克等症状。这时就需要紧急抢救了。为预防老人中暑,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盛夏炎热季节,家中老人最好有人陪伴,事先做好各项防暑降温工作。家中要备足清凉饮料。
    二,注意膳食调理。夏季老人饮食应尽量清淡一些,多吃些西红柿、青菜、莴苣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三,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每天中午最好有1 ̄2小时的午睡,家人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
    四,度夏前应请医生检查一次身体,及时治疗原发性和并发性疾症。平时要注意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中暑的可能性。
                   外出旅游怕得旅游病,怎么办
    现在离退休老年人外出旅游的人数逐渐增多。但由于外出旅游接触面广,饮食不卫生,加之身体容易疲劳,水土不服,晕船晕车等原因,因此容易得各种“旅行病”。常见的旅游病有以下几种:
    一,旅游日射病。一些老年人夏季外出旅游不戴遮阳帽子, 使太阳的辐射热和红外线穿透头颅骨,引起脑部损伤而得病。通常症状为剧烈头痛、眼花耳鸣、皮肤干燥、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出现痉挛、心肺功能不全、晕厥,甚至有生命危险。预防方法是:夏季外出旅游,遇上烈日当空,一定要戴好遮阳帽和太阳镜。同时要带足清凉饮料、人丹、十滴水等消暑药品;老人应避免到烈日暴晒、炎热无风的野外作徒步旅游;夏季旅游应尽量减轻行装,服装以浅色质薄宽松的为宜。
    二,旅游失眠症。外出旅游,住宿环境和条件经常变化,尤其是住在一些设备环境条件较差的旅店,遇到蚊叮虫咬、灯光太亮、被褥不洁、人多嘈杂等情况,常使老人难以入眠。预防办法:尽可能选择条件较好的住宿处,睡前用热水泡脚或洗个温水澡,全身放松,即可安睡。
    三,旅游步行病。旅游期间由于步行走路多,或所穿鞋子不适脚而引起脚趾、脚跟、脚底打水泡或腿肚子抽筋,统称“旅游步行病”。预防方法是:避免长时间连续步行,所穿的鞋子要柔软、舒适、防滑,休息时间热水浸脚,去除胼胝,进行小腿按摩。
    四,高山旅游病。由于高山和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比较稀薄,氧气减少,老年人到这些地方会出现头痛、胸闷、呼吸短促、脉搏增快等反应。所以老年人最好不要到这类地方去旅游,以免发生意外。
    五,旅游性传播病。淋病、疥疮、阴虱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滴虫病等性传播性疾病,可通过床单、床罩、公共浴巾、沙发等媒介物传染给他人。因此,外出旅游要十分注意个人卫生,尽量不用公共浴巾等。
    六,旅游性腹泻。旅游性腹泻大多是饮食不洁,身体感染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所致。大便呈稀水状,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大减等症状。为预防腹泻,除注意起居和饮食卫生外,在旅游外出时应随身备带痢特灵、复方新明磺、氟哌酸、灭滴灵等治泻药物。
                 得了高楼住宅综合症,怎么办
    所谓高楼住宅综合症,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到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疾病。这种病症在不少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身上有明显表现。其常见症状是:四肢无力,脸色苍白,体质虚弱,消化不良,适应能力差,不合群。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症的常见原因。
    克服和治疗此症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体育锻炼和活动量,锻炼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条件和体力进行选择。如散步、拳术、跳绳、体操等。住高楼住宅的老人,每天应下楼到户外活动一二次,并保持经常性。此外,要增加人际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平时,左邻右舍应经常走走,串串门,聊聊天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这样也有利于独居高楼居室的老人调适心理,消除孤寂感,在天气好的节假日里,老人应尽可能一起与儿孙们到附近的公园去玩玩,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增加一些活动量。
                       得低血压症,怎么办
    临床观察表明,近年来老年人的低血压症有所增加。一般将收缩压低于100克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称为低血压症。
    低血压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体位性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多发生于由平卧位、坐位突然起立时或者长时间站立之后,引起血压急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神经调节功能低下,动脉硬化,大脑供血机能减退。另一种是排尿性低血压或称排尿昏厥,多发生在排尿当时或排尿后突然晕到,神志不清,约1-2分钟可自行恢复。
    要预防低血压症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适当增加食盐用量,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
    二,增加营养,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可提高血压。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体育锻炼无论对高血压或低血压都有好处。
    四,为防止晕到,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应注意动作不可过快过猛,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一点。排尿性低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在排尿时最好用手扶住一样较牢固的东西,以防摔倒。
                        出现短暂性脑缺血,怎么办
    短暂性脑缺血现象,在老年人中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向血压,或因颈椎骨增生压迫椎动脉,还有心脏病和低血压等。该症的主要症状是:发病很急,可持续约半小时,消退后不留后遗症,有眩晕、恶心、呕吐反应,有时会突然跌倒,尤其在体位改变,头部转动时容易发生。
    当老年人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现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可服安定或少量安眠药。
    二,使用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老年动脉硬化。用法:0.1-0.3克,一日一次,饭后即服。但有溃疡病者及胃炎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三,潘生丁: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些学者认为与阿斯匹林合用效果更好。用法:25-50豪克,一日三次,饭后服。
    四,选用脑益嗪,维脑路通片,罂粟硷、丹七片,复方丹参片,活血通脉片,脑复康,脑脉宁等对改善脑循环有效的内服药。
    为预防短时脑缺血发作,平时要积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快,积极治疗高血压、颈椎骨质增生和动脉硬化等症,同时还可长期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复方丹参片、脑益嗪、潘生丁、阿斯匹林等内服药。
                      老年人夜间睡觉时出现呼吸暂停,怎么办
    有的老人夜间睡觉时,呼吸很不均匀,深一阵,浅一阵,有时甚至会停止呼吸。不懂此症原因的家人,见此情况往往会感到很突然,很紧张,以为老人要发生什么意外和危险。其实,这种睡眠时呼吸暂停现象,在一些体胖的男性老年人身上发生较多,主要原因是鼻咽部不通畅,或因中枢神经系统有毛病。此病的诊断是容易掌握的:每晚按7小时睡眠计算,如果每次呼吸暂停超过10秒钟,一夜累计30次以上即可诊断为呼吸暂停综合症。
    防治方法有以下几条:
    一,枕头高度要合适,不宜过高。
    二,防止仰睡。办法是在睡衣背后缝一口袋,袋内装硬物,一旦仰卧,背部触及硬物就会被弄醒。
    三,睡前不饮酒,不服镇静安眠药。
    四,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如矫治鼻中隔变曲,治疗鼻炎,切除鼻息肉和摘除肿大的扁桃体等。
                  老年人夜间小腿抽筋,怎么办
    不少老年人夜间睡熟时常常发生小腿抽筋,以致痛醒,起床活动后症状减轻,再入睡后以抽筋,以致整夜不得安宁。
    小腿抽筋医学上称为“腓肠肌痉挛”,发生的原因很多,缺钙、贫血、下肢静脉曲张,营养不良、肺结核、心脏病等都可引起此症。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或代谢原料更易发生。
    出现小腿抽筋首先不要紧张,轻者适当活动下肢即可自行缓解,疼痛剧烈者可热敷并按摩腓肠肌或用松节油揉擦局部,还可针刺承山穴,委中穴等,反复发作者可适当加服镇静剂。
    老年人由于各种生理机能的衰退,容易发生钙代谢的负平衡,极易出现抽筋或骨折等现象。为预防夜间小腿抽筋,老人在膳食方面要多吃些含钙量高的营养食品,如奶、豆、虾米皮、芝麻酱、海带等,也可在食品中加骨粉、乳酸钙等钙盐。为老人烹制的菜和汤中加点醋或放几枚山楂、梅子,可促进食物钙溶化,易为人体所吸收。此外,冬秋季节老要要注意下肢保暖--尤其是在睡眠时。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和运动,每日对小腿肌肉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老年人咯血,怎么办
    痰中带血多见于肺或支气管有病,甚至鼻咽部发炎,天气干燥都可引起痰中带血。偶而发生一次并不能断定是得了什么病,如果每天或间隔不断地咳出带血的痰。同时伴有咳嗽、胸痛、疲劳、发热等,则应去医院内科诊治。
    如果见有血液随咳嗽从口腔中咯出,则称为咯血。咯血者,多伴有喉部痒感或刺激感,血色鲜红、泡沫状,常混有痰液。咯血的原因主要有:
    一,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炎症,如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老慢支、支气管扩张、肺水肿等。
    二,心血管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
    三,肿瘤,发生于气管、支气管、肺脏、纵膈以及胸壁等部位的肿瘤。
    四,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
    但最常见的病因则为支气管病、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有咯血症状,但多数是少量咯血或痰中带血, 肺结核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咯血症状,多数是普中带血或少量咯血,但当病情发展,病灶溶解形成空洞型肺结核时,可造成小动脉溃破而出现大量甚至致命性的咯血。肺癌,一般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偶而当肿瘤蔓延侵蚀到较大的血管,尤其是动脉时,也可能出现致命性的大咯血。
    如有老年人家里发生咯血时,家属亲友及病人自己切勿心慌,尤其是病人应避免恐惧和焦虑,因为恐慌可使出血加重,并易出现呛咳。咯血时,病人要保持镇静,有出血一定要让它吐出来,千万不能憋住不吐,这样会使气管或支气管里的血不能排出,以至堵塞气管而引起窒息死亡。其次要严格卧床休息,若已知病灶部位则取患侧卧位,以免血液流入健康肺内。应尽量减少翻身,减少谈话。如咳嗽剧烈时,可服用可待因2片,以镇咳和减轻咯血。痰、血粘稠时,应增加饮水量及服用祛痰剂,同时应立即适用适当的止血剂,如止血定、安络血等。在服用止血药的同时当与消炎药并用。另外为了预防新的咯血,切勿使大便干燥,应避免排便时用力或过度憋气,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咯血发生后,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主要是X线胸部透视或拍片,或作CT断层摄影,及支气管造影等。必要时还需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老年人患有便秘,怎么办
    对于便秘的治疗,是因疾病引起的,当以去除病因为主。如是功能性便秘,则以康复治疗为主。其具体措施为:
    一,以食疗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萝卜、菠菜、白菜等。每日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以上。蔬菜水果与粮食的比例应是二份水果与蔬菜,一份粮食。这样做旨在让食物保持粗糙及其自然形式,以刺激缺乏张力的肠道平滑肌收缩,肠道蠕动增加,有利于大便排出。
    二,若便秘是由于饮水量不足所致者,应把饮水视为服药,坚持每天早上空腹饮一杯凉开水或淡盐水,平时养成饮水习惯,对便秘也大有裨益。
    三,早晚散步或慢跑,有益于结肠张力的恢复。深呼吸运动对肠道也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这类体育治疗可提高结肠的张力,增加肠蠕动。
    四,养成定时解大便的习惯,最好在早餐后20分钟。大便前饮水500毫升,并散步10-15分钟。起初即使无便意,也要根据自己规定的时间上厕所蹲10-20分钟,排大便是中枢神经支配下的全身性协调动作,排便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看报、思考问题。
    五,穴位按压法,即在大便时用左手食指用力按压左侧天枢穴下(约位于脐左边3厘米,直下1厘米外),至有明显酸胀感时即按住不动,坚持数10秒种后就会感到有便意,此时再配合屏气以增加腹内压力,即可排便。如一次无效,可反复数次直至排便。
    六,必要时用点轻泻剂,每晚服甘油或石腊油15毫升,或用番泻叶3克泡茶喝,也可服用麻仁丸、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
                    老年人胃下垂,怎么办
    正常人胃的位置在右上腹,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上面由食管牵引,下面由小网托起,周围还有韧带支持,腹壁的肌肉和脂肪在保持胃的位置方面也起相当的作用。如果胃的位置较低,在站立时胃的下缘进入骨盆腔,胃小弯曲线最低点到左右髂骨嵴连线以下时,就是胃下垂,胃下垂常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同时可能伴有大肠、肝、肾下垂。
    胃下垂多见于形体较瘦的老年人,如果他们的食管松弛无力,小网膜及韧带渐趋萎缩或松弛,膈肌力弱,腹内压下降,腹肌无力,脂肪过多或过少,都可使胃缺乏应有的支撑坠入盆腔而发生胃下垂。患有胃下垂的病人,自感中下腹胀痛不适,尤其是在饱餐后更不明显。
    老年人患有胃下垂后,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进食后最好卧床片刻。体瘦的老年人应适当多吃些高营养或含脂肪的食品,促进腹壁脂肪增长,对于胃下垂病人的康复,主要以体育锻炼为主,并以锻炼腹肌为主。其锻炼方法很多,现介绍如下几种简便可行的:
    一,全身锻炼,如保健体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等。
    二,腹肌锻炼,仰卧,双腿伸直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数次,稍休息再重复做数次。也可以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或做下蹲动作。
    三,腹式呼吸,即横膈呼吸。吸气时腹部隆呼气时腹部下陷,反复进行多次。
    四,姿势治疗,饭后卧床20-30分钟,取头部放低骨盆垫高的姿势,使胃向上移。
    五,按摩腹部,一般在体育锻炼之后进行,时间10分钟左右。病人可屈膝仰卧,然后以右手按揉腹部,再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最后以逆时针方向在腹部做环形按摩。
    六,气功疗法,卧位,全身放松,吸气,意守丹田(思想集中下腹部丹田穴),呼气。如此反复进行,速度宜缓慢,每次10到20分钟,每天一至二次。一般在锻炼前做。
    另外,还可去医院进行理疗针炙等治疗。必要时可用胃托将胃托起。
    患有胃下垂的老人要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跳跃活动,不要长时间站立,还要经常观察自己体生的变化。总之,不论是增加营养还是进行锻炼,都根据本人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老年人发生了脑疝,怎么办
    脑疝是因增高的颅内压力,使脑组织发生位移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现象,脑疝是一种危重病症,一般发生前都有一定的先兆症状,病人表现为头痛剧烈,频繁且常难以忍受,并伴有呕吐,意识障碍迅速加深,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不规则,瞳孔大小不等或变化不定,一侧肢体轻瘫,头枕下部有明显压痛等。常见的脑疝有: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钩回疝。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头部剧烈胀痛,呕吐,继而出现躁动不安,嗜睡,逐渐进入昏迷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另一种叫枕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常因呕吐、咳嗽、用力大便而诱发,发病初期出现剧烈头痛,以枕部及后颈部为重,颈项强直,头后仰,有喷射性呕吐,躁动不安,短暂性血压上升,脉搏慢而有力,瞳孔先对称缩小,继而对称性扩大,后期可见重度昏迷,四肢瘫痪。
    对脑疝的急救必须分秒必争,最好是急送医院抢救,万一发生在家里,一时以无法送医院者,应立即解开病人衣扣,松开衣领,去掉假牙,尽量保持呼吸道能畅,病人卧床时,可采取头部高位,这样有利于水分随着重力作用从头部向心脏方向流动。从而可稍稍减轻颅内压。对病人的人中、少商、十宣与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或重力按揉。如有条件可行鼻道输氧,并将冰袋放置头部,使头部降温以增加缺氧的耐受性。密切观察病人的瞳孔大小变化,呼吸深浅,脉搏快慢变化,并立即电话通知急救中心来车接送医院急救。
                      老年人发现脑血栓,怎么办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引起脑血栓的原因多是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增多。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内膜不平,造成血液流量减少,流速减慢,引起血液粘稠,凝固,堵塞血管。
    脑血栓的发病远较脑出血为多,其危害性也不亚于脑出血。但如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综合治疗,脑血栓的预后一般要比脑出血好。脑血栓多发生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过程中,许多病人是在夜间下床或晨起时才发现的,此时一侧肢体感觉麻木,无力或不听使唤,这种症状逐渐加重,数日后瘫痪侧明显可见。如果血栓形成在大脑内囊处,病人可出现三偏症状,即偏身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症状的有无对脑中风的定位诊断帮助很大。一般情况下,脑血栓病人在发病前没有剧烈头或频繁呕吐等现象,也很少有神志昏迷者,发病年龄多在60岁左右。病者以往多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症。同时,脑血栓引起的肢体瘫痪多是逐渐出现,要以过数小时或数日症状才发展到高峰,这些都与脑出血不同。因此脑血栓形成的病人在24小时后就可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练习,帮助病人做关节伸、屈活动,或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亦可按穴位进行针刺或穴位按揉,或用温水毛巾擦洗瘫痪肢体。肢体活动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防止畸形,尚能增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瘫痪肢体的早日恢复,减少或减轻后遗症的发生。
    对伴有神志昏迷的脑血栓病人,其家庭救护除了头部不要抬高外,其它各项与脑出血相同,为了及早确诊、及时得到治疗,应迅速与附近医院联系,争取住院或建立家庭病床。
    对于脑血栓后遗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庭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保暖,冷热  要适宜,因为中风病人的抵抗力一般都很弱,极易感染病邪引起并发症。二,宜侧卧位,以种痰液、唾液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三,勤翻身,促进血液流通,防止褥疮发生。四,多活动,恢复期病人要加强患侧肢体的按摩和功能锻炼。脑中风病人的抢救治疗是否成功,家庭护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决不可掉以轻心。
                    老年人心律失常,怎么办
    大家知道,成人的心跳一般每分钟约60 ̄90次,而且快慢一致,节律规整。若心跳过快、过慢或快慢不一,节律不整就叫心律失常。老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虽然许多心律失常并非心脏本身疾病引起(即功能性心律失常),如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某些药物过量或毒性作用(如洋地黄类),情绪波动、吸烟过度、饮浓茶或酗酒,以及运动、发烧都可能引起心律的一时改变,但对老人来说,心脏本身疾患导致心律失常(即器质性心律失常)要比其它年龄组的人高的多,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老年人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就应及时去医院作一些检查,因为正确诊断心律失常的可靠依据是心电图,明确诊断,对疾病的防治很重要。
    其次关于服药问题,由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不同,症状表现各异,治疗用药有别,进服心血管类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不要盲止吃药,切忌见药就服。
    大部分心律失常病人,经服药治疗症状一般都可以恢复。当然功能性的心律失常只要消除诱因,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但有些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如心室颤动、心房纤颤、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还须做诸如电除颤、电传复及安装心脏起搏吕等特殊治疗。
    最后,还应注意的是,老人一旦发心律失常后,要冷静,因紧张会加重症状,当然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忌怒忌躁,戒烟戒酒,注意休息,不要过劳。定期检查身体也很有必要。
                   老年人发生五更泻,怎么办
    “五更泻”,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在黎明前(五更时辰)的泄泻,又名晨泻、鸡鸣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每至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这类泄泻往往积年累月,久作不愈,故病人甚为烦恼。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属肾虚所致,故以有“肾泻”之称。人至老年,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尤易发作。这类病人除黎明前迫不急待的去厕所排便外,平素还常伴见形寒怕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一系列肾阳虚衰的表现。
    患了这种病,服中药效果一般比较好,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大都可以好转或治愈。中医治疗多采取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方法,方剂常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补骨脂9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煨)9克,吴茱萸5克,熟附子9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木香6克,赤石脂15克,石榴皮12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其次,下列一些验方和中成药也有较好疗效,可供选用:
    五味子60克,吴茱萸15克,二味同炒后研末,每次服6克,早晨米汤送下;
    肉豆蔻(煨)30克、木香8克、研末,用枣肉捣烂调和做成如梧桐子大丸子每次服40 ̄50丸,用米汤送下;
    四神丸(成药):每次10克,日服2次;
    附桂理中丸(成药):每次1丸,每日3次。
    此外,还选命门、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等穴位进行艾炙。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患者平常应加锻炼,如打打太极拳,以强腰壮肾,增强体质。并注意腹部保暖,勿食生、冷、硬食物,晚饭尽量少吃如芹菜、韭菜等含维生素较多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当然也可选带一些适合老人肾虚泄泻的中药腹部保健袋。
               老年人发生脱肛,怎么办
    脱肛(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或直肠壁全层脱出肛门之外的病变。
    脱肛好发于老年人,这是因为年老体衰,直肠周围结缔组织松驰,肛门括约肌无力,肛举肌和盆底筋膜薄弱等,从而使直肠脱垂易于发生,再就是老年人多患慢性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腹泻、长期咳嗽、排尿困难,这些病常使腹腔内压增高,往往成为直肠脱垂的直接诱因。祖国医学也认为,脱肛是全身虚弱的一种表现,老年人肾亏气虚,中气不足,收摄无力,易患此疾。
    脱肛的主要症状是,早期为排便时自觉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行复位,在数年内脱出肿物逐渐增大,须用手上托方能复位,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有时有排尿困难和尿频现象。以后在咳嗽、走路、入站或稍一用力的情况下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即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
    老人发生脱肛以后,必须分辩原因,采取积极治疗措施。首先应注重引起直肠脱垂诱因的治疗,如上面讲的入泻、入咳、便秘及排尿困难等,其道理也就是中医说的“治病求本”。
    其次,症状轻者可自选一些简易疗法。
    内服:党参15克,升麻10克,黄芪15克,甘草6克,日一剂,早晚分服;
    外洗:明矾15克,五倍子15克,煎水洗患处;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水煎洗患处;葱头适量,煎汤薰洗。
    针刺:选用长强、百会(或用炙)、提肛穴(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中点)刺之。
    注射:有条件的可行硬化注射疗法,即用5%碳酸花生油按前后左右四点注射到直肠粘膜下,每点注射1-2毫升,每周1次,共2-3。
    此外还可采取体育疗法,如先蹲下使肛门放松,站起后用力收缩上提,这样反复锻炼,每日2-3次,每次做20-30次。
    有脱肛疾患的老人,除积极治疗外,平时饮食宜清淡,不要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食物,节制饮酒,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养成按时排便习惯,避免使腹压增加的动作。如肠脱出应立即予以复位,并保持肛门清洁。
                    老年人得了坐骨神经痛,怎么办
    坐骨神经是人体中最粗大的神经,自臀部至脚部几乎贯穿整个下肢。所谓坐骨神经痛就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痛起来如针刺,烧灼样,剧者疼痛难忍,咳嗽、打喷嚏、弯腰、抬腿、走路等用力动作都会使疼痛加重,在患侧的臀、小腿肚、外踝等处都有压痛点。这时病人若睡平,患肢伸直抬高时会感到牵拉样疼痛,医学上称其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根据以上特点,坐骨神经痛的诊断并不难,但由于其致病原因繁多,除坐骨神经炎外,大多属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如老人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低化、腰椎骨刺、脊椎肿瘤等等,都是致痛因素。因此老人在疼痛出现后,若能去医院及时查明病由,尽早针对病因治疗效果最好。若一时原因查找不明,可采用下列保守疗法:
    一,减少活动,卧床休息。认真休息对坐骨神经痛的病人很重要,患者应躺在硬板床上,患侧用柔软的枕头维持最舒服的姿势。
    二,服药治疗:一般可选服水杨酸钠及苏打各0.5-1克,每天3-4次;或消炎痛25豪克,每天2-3次;维生素B110毫克,1日3次; 维生素B12100毫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也可服用中药虎杖方:虎杖30克,丹参15克,延胡索15克,土大黄30克,银花藤30克,婆婆针30克。
    三,针炙治疗:在患侧选取肾俞、腰3-5夹脊、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等穴,用泻法针刺,同时也可配合炙法或拔罐。
    另外,患者还应注意避免下肢受寒,腰部损伤。
                     老年人患抑郁、躁狂症,怎么办
    老年人患忧郁症较为常见,据日本学者统计,忧郁症患者占老年人情感障碍的14.1%。老年人因身体老化及疾病而引起的痛苦, 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下降,对社会依赖性的增加,均是促成忧郁症发生的因素。与此同时,老年人的适应性及贮备能力却不断减退,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也大为减弱。这些均容易导致老年人发生忧郁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情感抑郁、心境衰伤、精神活动抑制、疑病妄想、自杀念头及睡眠障碍等,病程一般在两周以上。
    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神治疗,老年人忧郁症多由精神创伤引起,因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本病的康复。
    二,药物治疗,宜选用以下抗忧郁药:
    阿米替林  12.5-25毫克  一日三次
    多虑平    12.5-25毫克  一日三次
    一般口服一周后患者情绪即可有所改善。
    三,症状较重有自杀倾向者须去精神病院就诊,必要时应做电休克疗法。
    躁狂症的发病率较忧郁症为少。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感活跃易变,多言好动,容易激动,思想奔逸,不够沉着。重者易怒和暴戾,伤人毁物,放荡不羁,挥霍无度,类似轻度的酒狂现象。病程一般在一周以上。
    治疗措施有:
    一,精神治疗,该病患者意识是清楚的,故心理疏导很重要。
    二,药物治疗,症状重者,可肌肉注射氯丙嗪、氟哌啶醇,急性症状控制后可口服碳酸锂,一周后约70-80%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
    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亦应去精神病院作电休克治疗。
                         老年人患了痴呆症,怎么办
    老年痴呆症,以称为阿尔茨海默氏,是一种综合症。老年痴呆症常见于年逾花甲的老人,年龄愈大症状愈明显。患者在发病初期,其症状是:记忆力减退,熟人见面时往往叫不出名字来,有时连自己的姓名都会忘记;思维迟缓,联想能力、判断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做事说话丢三忘四。性格也发生变化。原来办事果断,很有魄力的人,变得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原来性格开朗,明情达理的人,变得情绪低落,主观固执,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喜欢终日静坐,回避亲友,烦燥不安。随病情的发展,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长期卧床不起,神经紊乱,昏睡,不省人事而危及生命。
    老年人之所以易患痴呆症,这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如老年人不爱活动,整天无所事事,社会交往减少,寂寞孤独等等,都容易产生痴症。有的是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比如患有脑瘤、甲状腺功能紊乱、中风、滥用某些有害药物以及受到不良的精神刺激等,从而使大脑细胞发生变异,加速了大脑的老化,而逐渐导致痴呆症。
    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办法是:合理安排好晚年的生活,使老年人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交活动,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兴趣爱好,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加强学习,勤用脑,多思考,这样就有助于延缓大脑的老化,从而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如果老年人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就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找出发病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治疗。如果  是由于甲状腺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痴呆症,可用激素进行治疗;倘若是由于滥用药物而引起的痴呆症,则应立即停止服药;如果是由于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痴呆症,那就应当运用精神、心理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老年人自觉症状多又查不出大毛病,怎么办
    老人自觉症状多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老年人辛勤几十年,身体多少有一些慢性病,因而常会有一些自觉症状,如头痛、咳嗽、关节痛、腰腿痛、失眠等。
    二,由于衰老和退行性变化,各组织系统的竽平衡不稳定,机体的调节功能也相对迟钝,所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而出现一些自觉症状,如食欲减退、睡眠时间减少、夜尿多,精神不易集中、易烦躁等。这些都可能不是疾病表现而是老年期生理性退变的表现。
    三,部分老人感到年龄不饶人,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压力,精神上有一定负担,尤其怕生病,所以格外注意身体上各种微弱的变化,这也是产生较多自觉症状的原因。
    当老年人有较多自觉症状时,首先应到医院门诊咨询或进行系统检查,以查清是否有病。第二,当确诊某些病后应及时进行治疗,尤其对慢性病要坚持长期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要坚持每天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难受就吃药,稍好就停药,因为大部分慢性病要靠长期治疗才能控制,才能防止病情发展,避免并发症和危象。第三,到医院详细查后如无大毛病,应解除思想负担,减少精神压力,增强自信心和毅力,轻松愉快地安度晚年。第四,老年人应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坚持适当的身体和精神锻炼,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分散对自身的过分注意。如去老年俱乐部下棋、跳舞,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养花、养鱼、旅游等。
                  老年人春季养生保健,该怎么办
    祖国医学认为,春季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气候冷热变化较大,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显出勃勃生机。老年人春季的养生保健要根据春令之气升发舒展的特点,宜导春阳之气,以保障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慎防感冒。春天气候多变,乍暖乍寒,尤其是早春时节,常有寒潮侵袭,气温骤降。再加上人体的皮肤已开始变行疏泄,对寒邪抵御能力有所减弱,因此,老年人很容易伤风感冒,并由此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所以,春天里老人要随时注意增减衣被,出门要戴口罩,切忌过早脱去冬衣。一旦得了感冒要及时就医,用药越早效果越好。
    第二,注意饮食调养。春季,老人极易上火,小便赤黄、便秘、舌苔发黄。固肝火上升,致使肺阴更虚,肺结核等病容易乘虚而入。因此,春季老人饮食宜清淡,可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荠菜、芹菜、马兰菜等早春蔬菜。另外,用鸭梨、荸荠去皮煮水喝,可清热、润肺;胃肠消化差的,可多吃萝卜,以理气、化痰、和胃。用桔子皮煮水喝,可化痰止渴。
    第三,睡眠要充足。春季,老人常有困倦之感,早晨不易睡醒,白天则昏昏欲睡。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人体活动量增加,体表未梢血管开始舒张,体表血流量增大,使脑部的供氧量显得不足,从而产生“春困”现象。为此,老年人要积极做好身体的协调适应工作,每天宜早起,到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锻炼,如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每天午后最好午睡一个小时左右,以补春困睡眠之不足。
    第四,要调适心情。春季,桃红柳绿,春光明媚,一派生机,最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老年人要适应春生之气,调适心情,保持恬静、愉悦、舒畅的精神,避免恼怒、刑罚之念,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祖国医学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老人在春季把肝气调养好了,不仅本季节可不患病或少患病,而且对夏季防病养生也极为有利。
                        老年人夏季养生保健,该怎么办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也是老人最感不好过的季节。按照中医的观点,夏季人体气温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这时,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老年人夏季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起居要有规律。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在高温天气的影响下,人的反应变得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精神变得萎靡。年老体弱的人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此时,要注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清晨早起后,到户外做适当运动锻炼,以振奋体内阳气,促使血气运行畅通。午后要适当午休,以保持充沛精力。
    二,讲究饮食卫生。夏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气温高、湿度大,各类病菌容易繁殖流传,造成食物污染。老人饮食要清洁卫生,清淡可口,大鱼大肉和辛辣食物宜少吃,同时要忌食生冷食物,对街市小摊上的熟食瓜果之类食品尤其要当心。夏令冷饮品种多,可适量饮之,但不宜过量。冷饮过量会使体内阳气受损,发生腹痛、腹泻、咳嗽气喘等疾病。
    三,要降温防湿,谨防中暑。夏季暑热温盛,暑湿并袭,人易出汗,外出时要戴好草帽或打晴雨伞,避免烈日暴晒,出汗后的湿衣服不可久着。老人夜间纳凉时不可在电风扇前久吹,也不要在露天阳台上乘凉过夜,夜卧也应着单,以防风邪侵袭,出现头痛、腹痛、腹泻、关节不适等症。家中要尽量设法降低温度,备足清凉饮料。
    四,保持精神愉快。乾热季节,骄阳似火,热气蒸人。人体节律、气血运行都要与环境相协调。此时,老人宜静心、养神,避免情绪激动,生发肝火。如肝气过盛,轻则影响脾胃,使食欲不振,重则全身气上涌,出现头晕、目赤、耳鸣,甚至会引起昏迷。
             老年人秋季养生保健,该怎么办
    进入秋季,天气日趋凉爽,气温开始下降,气候变得干燥,人体由夏湿过度到秋燥。从寒露到霜降,气温骤降,人们因一时不能适应而感受风寒,引起疾病。尤其是老年人代谢能力较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剧烈变化的气候往往难以适应,病邪极易侵入机体,从而导致燥咳、气喘、胸痛等疾病。平素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老人,这时容易旧病复发。此外,象风湿病、胃病、心血管病等疾病,也极易在这一季节诱发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做好秋季的养生保健工作,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生活起居和精神情绪方面要与自然界秋收潜藏的气候变化相协调。中医认为秋天阳气开始敛降,阴气渐转盛旺,这时老人们应早起早卧,适当进行体育活动。由于气候干燥,秋季老人以少洗澡以宜,以免皮肤干燥而发生皮肤瘙痒症。 在精神情绪方面,要安宁平静,如果过度兴奋激动,会使阳气浮动,从而可能引起疾病。深秋时节,气温骤降,老人要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衣被要随季节及时增减。
    二,饮食方面不要贪凉喜冷,尤其是平素阳虚有寒者更应谨慎。但也不宜多食过热之物如羊肉、鳝鱼、辣椒、生蒜、酒类等。因为热性食物易使体内阳气大动,而不能潜藏,久而久之,易生阴虚之病。入秋后,大量瓜果上市,这些水果大多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但民间素有“秋瓜坏肚”之说,因此,瓜果虽甜美,却不可多食,否则有损脾胃的阳气。
    三,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秋季,阳光和煦,原野金黄,秋高气爽,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的大好时光,此时,老年人可到公园、郊野、山林等林木繁荣、宁静幽雅之地,做做闭目养神的气功。闭目,先眼肌放松,再面部放松,心胸放松,精力即从面部肌肉喷涌而出,眼睛也即会有神。许多名人学士在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做做闭目养神功,即可收到养精蓄锐之奇效。
             老年人冬季养生保健,该怎么办
    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虫兽藏匿,万物生机潜伏,处于收藏状态。祖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此,老年人冬令时节应特别注意蓄养阴精。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早睡早起,收藏精锐。即使有晨练习惯的老人,也应比春夏时节晚起一些。老年人的晨练时间不宜太早,一般应在太阳升起稍高后再进行。晨练的运动项目宜选慢跑、散步、气功、广播操、太极拳等缓慢柔和。肌肉能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项目。由于冬天气温低,活动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二,注意保暖,慎防冻疮。老年人抗寒能力差,平时要注意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人的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量较少,加上脚上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所以冬季特别容易脚冷。双脚一旦受凉,极易引起感冒及其他疾病。此外,外出要套好手套和耳套,避免受冻得冻疮。
    三,加强饮食调养。冬寒时节,机体处于封藏状态,阳气不致妄泄,脾肝机能亦较健旺,因此,这时正是养阴滋补的大好时机。针对老人冬季多阴精亏损、阳气不足、四肢不温的体质状态,可选用产热高,富有营养,味浓色重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牛肉、瘦猪肉、鸡肉等。此外,像糯米、黄豆、龙眼肉、黑芝麻、核桃等,都是冬令补心气、固肾精的佳品,可多吃些。
    四,节制房事,蓄养阴精。中医认为,冬季主闭藏,人的肾脏也主闭藏。人的性机能和生殖力,均由肾脏所主持,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保养肾精,节制性生活。医学咨询表明,大多数老年人仍有性欲,所以冬令节制房事仍是十分必要的。
                           老年人怎样进补
    目前对老年人进补,一般都主张采用天然食疗,用动物、瓜果和蔬菜之类食物补养和治病,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而单靠补药不一定就能益寿延年。老年人的食疗,特别要重视平时食补和病时、病后的食补。因人到老年,消化吸收功能一般较差,体多虚弱,抗寒及抗病能力低下,故有的老人可在寒冬到来前(多在立冬、冬至时)用食物补冬,以防病健身。如在病后,则更需食补,以促进消化功能和体质的康复。但在食补时亦须注意,有些食物并非人人都可食用,因为食物有寒、热、温、凉4种性质,而老年人的体质有阳热和阴寒之分。所谓阳热阴寒,指的是体质属阳者必恶热喜凉,体质属阴者必喜热恶寒。进补即调整其阴阳平衡,即阳热者以寒凉之品清之;阴寒者以温热之品补之,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属于阳热体质的老年人,不宜再多给温性食物,如瓜菜类中的生姜、大蒜、胡萝卜、大葱等;果品类中的荔枝、莲子、胡桃、乌梅、木瓜、李子、板粟等。属阴寒体质的人不宜多进凉性食物,如西瓜、黄瓜、茄子、甜瓜、芋头、梨、桔子、甘蔗、菱角、藕等。否则,既达不到进补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其全疾病的发生。又如谷食中的面和酒曲、蚕豆、豆油、酒、醋、等,均为性温之品,老人热病时不宜吃;绿豆、豆腐、豆浆、荞麦等物性寒,阴寒体质的老人宜少进。生李性温,可助湿生痰;生桃性燥,可助热生毒;羊肉、狗肉性温,阳热体质的老人不宜吃,猪肉性中平和,但多食也可有支痰之患。故一般说来,气辛而荤辣者,多可助火散气;气重而味甜食,多可助湿生痰。故食补时一定要根据食物的属性、疾病的不同和老人的体质斟酌选用。切不可见补品即进。
               老年人怎样吃得有味
    烹调食品时,多放些葱、蒜、姜、香料等调味品,以增加菜的味道。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以助食物分子和味蕾起作用,品出滋味来。多吃新鲜食品和蛋羹、汤面、馄饨等清淡食物,少吃腌制、熏制、冷冻等加工的食品。因为新鲜食品鲜味浓,舌头对鲜汤的味道比固体食品敏感得多。
    经常吃些果酱、蜂蜜等酸甜食物和肉干、水果干等耐嚼食品,以刺激唾液分泌,提高味觉,增强食欲。
    每顿饭都不宜吃得过饱,使就餐前有饥饿感,味蕾处于兴奋状态,辩味功能和食欲良好。吸烟的老人应戒烟。
             老年人用药的三个特点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在用药时就应加以注意:
    一,老年人胃酸分泌少,胃排空慢,肠蠕动慢,胃肠血流量少,可以影响药物在胃肠的吸收。
    二,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许多药物在肝内代谢分解速度减慢,因而凡须经肝代谢而失活的药物应减慢,尽量少用或不用经肝脏代谢方能起效的药物。
    三,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肾功能逐渐降低,药物经肾脏排泄、消除明显受到影响。故凡是需要经过肾排泄的药物要减量或增大给药间隔时间。
    下列常用药物,老年人要减量使用:扑热息痛、苯妥英钠、青霉素、地高辛、心得安、安定、鲁米那、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一般说来60岁以上老年人用药,以成年人用的3/4为宜。
            老年疾病的十大征兆
    保健专家列出了10种可能显示身体出现严重疾病的症状:
    一,不是由于节食而体重突然下降,可能与癌症、糖尿病、肺病、肝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精神抑郁症有关。
    二,尿中带血,可能是肾脏或膀胱肿瘤早期征兆。
    三,视物出现双重影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白内障、偏头痛、脑血管变狭、眼部肌肉衰弱及其它眼病。重影的突然出现,可能是中风的前奏。
    四,咳嗽只出现于早晨,是支气管方面的疾病。但入睡或晨起均咳嗽不止,那是心脏衰弱的象征。如果在体力劳动之后咳嗽,那可能是心脏或肺部有病。
    五,持续性头痛,可能是患高血压。如果躺下时痛感加剧,可能是患脑肿瘤。肠胃不适也会导致头痛。
    六,胸部翳闷疼痛,可能心脏有事,是猝发心脏衰竭的先兆。
    七,一般的晕眩,可能是疲劳、闷热、细菌感染。但严重的,可能与癫痫症或动脉血管变窄有关。
    八,便秘超过3星期,可能是由于甲状腺分泌不足及直肠肿瘤。如果严重腹泻超过2日不止而原因不明时,可能对某种食物过敏。
    九,皮肤出现疹块,如疹块的形状及色泽呈现改变,长时间不消退,有痛灼的感觉,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
    十,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硬块。此种硬块,可能是良性,亦可能是恶性肿瘤。女性乳房出现软块时,可能是乳房炎囊肿,并非乳癌。
            老人打盹有益健康   
    老人爱闭目养神,有时在看电视、书报时就打盹,几分钟后又自动醒来,显得很有精神。这种现象在下午和晚9点左右会多次出现。
    人的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活动量减少,晚上最多睡6个小时,且多梦、易惊醒,早上醒得早,而生理性的衰老,又使老年人易于疲劳,因此,老年人就不得不采取白天打盹或小睡片刻的方法,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这正是老年人消除疲劳、重新获得精力和体力的一种特有的休息方式。有关的研究认为,老年人有打盹的习惯是健康的标志,是长寿的象征。白天有打盹习惯者,晚上睡眠时间来临时更易进入梦乡,也睡得深沉。当然,白天打盹的次数不宜多,时间也不宜太长。过多的睡眠,会使老年人发胖,还可能出现头昏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所谓打盹,就是进入一种准备睡眠的状态。一般白天打盹2-3次,每次10-15分钟。
              安度晚年有四忌 
    青丝变白发乃自然之规。人在工作岗位上潇洒走一回之后,无一例外地要回到家庭。这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安排好老年人离退休后的生活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奉劝老年人要注意四忌:
    一忌焦虑不安,步入老年,由于生理感知能力的衰退,导致兴趣爱好减少,又离开工作岗位,工作的惯性使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再加上疾病的侵袭与家庭琐事的困扰,于是,老年人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由于焦虑,便会“气不顺”,行动也会出现反常;由于焦虑,人会消化不良,睡眠不安。可见,焦虑不但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对人的生理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排除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忌唯我独尊,由于新老二代人经历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有很大差异,因此,便会产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在价值观、思想认识、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都存在着难以相融的特点,因此,老年人应随和些,特别是对晚辈们的事情,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不可固执已见,强加于人。
    三忌自甘寂寞,离退休的老人,最初总会感  到缺点什么,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一些老年人独居家中,失去了往日的热情,沉缅于往事之中,自认为自己是个“多余人”,产生敏感心理。老年人应自寻晚年生活的充实与欢乐,把自己的生活作息安排得张弛相宜,充满情趣,积极地、量力而行地参加一些家务、生产劳动、体育锻炼以及多种娱乐活动,才能摆脱“桑榆唱晚”的悲调,进入“红霞满天”的境地。
    四忌当保护伞,一些老年人在离退休后,自愿承担起照顾孙辈的任务,这本是件好事,但有的老年人过于溺爱孙辈,当子女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们便摆出“太上皇”的架子,横遮竖挡,充当保护伞,使正常的家庭教育无法进行,这种做法不但会影响家庭关系,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十分不利。老年人在教育下一代方面,既要做“主攻手”,以要当好“二传”
             老年性震颤的防治
    日常生活中常见到一些老人双手震颤,头部不停抖动。站着或走路时,两腿打颤,步履蹒跚。这一现象并非衰老的必然结果,在平日里,不乏“站如松,坐如钟”。步态稳健的老人,其实这是一种老年病理现象,医学上称为老年性震颤。
    对于有这种病理现象的老人,当他们有意识地将肢体保持在某种特定的姿势或位置,或者刚刚做完一个动作后不久,震颤的表现往往更加明显。严重时,身体多个关节,如肘、肩、腕、膝、手指等部位都可出现颤抖,两侧轻重程度可不一致。头部震颤较重时甚至可牵动下颔、唇、舌等器官,以致讲话都受到影响。
    老年性震颤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老化,或是脑内某些神经核团合成和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引起肌肉收缩异常,以及由于肾上腺素分泌暂时增多引起的,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老年性震颤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病变,一般不会妨碍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个别严重者,可影响较精细动作的顺利完成,如穿针线、持碗筷、写字、喝水、刮脸等等,但通常无须特殊治疗。病情严重的可遵医嘱,服用点安定镇静剂,以便使神经系统镇静。中药、针炙、按摩、理疗以及气功对病人亦有一定疗效。患者如锻炼身体,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新陈代谢,对病情康复亦有一定好处。
                  心肌梗塞康复八诀
    适当的锻炼有助于心肌梗塞患者的康复(病情稳定之后),但是,在锻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康复活动后不应感到疲劳。
    二,每次康复锻炼前后,都要进行8-10分钟的准备活动和还原活动,方可开始正式锻炼或休息。
    三,学会10-15秒钟内计算出1分钟的心率,以防活动时心率超过康复锻炼心率值。锻炼后,必须充分休息15分钟以上才可进餐或洗澡。
    四,每次进餐以八九成饱为好。忌食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如酒、咖啡、浓茶等。夜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五,遇有天乞变化,需适当减少活动量。如遇感冒发热等,应暂停活动。
    六,消除不利因素,如戒烟,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七,定期去医院检查,经常取得医生的指导,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八,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乐观豁达,切忌抑郁。应当想到,既然已出院,说明危险期已过,不必过于担忧;只有积极康复锻炼,才能早日恢复工作,并承担家庭的职责;凡一般能自已登上2-3层楼的人,大体能过正常的性生活。
    康复锻炼必须长期坚持,起初活动量要小点,可每天进行1-2次。以后活动量增大了,每周锻炼3-4天即可。
           现代人健康的四大忧患
    忧患之一:身体虚弱,素质下降,适应能力越来越差。
  一是因为现代人类通过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而锻炼机会却越来越少,容易陷入肥胖、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陷阱。二是由于人类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面临自然选择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不可能再像野生动物那样靠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过程淘汰有害基因,那些携带有害突变基因、体质虚弱的人也可以生存和繁衍后代,使人类整个种族群体的有害基因积累日渐增加,体质日益衰弱。
    忧患之二:过分讲卫生,讲究舒适,生活中过度自我保护,使机体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减少,抵抗力下降。
  我们都知道,外界环境中各种病原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的刺激源,正是因为需要对付生存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袭击,身体中的两大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才进化到今天如此精细、如此复杂的程度。如果我们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过于清洁、一尘不染、细菌病毒几乎不存在的“优越环境”中,的确可以减少患病可能。但从另一角度看机体免疫抗病系统,却会因为缺乏相当刺激而出现“用进废退”的情况,一旦进入另外一个条件稍稍恶劣,病原微生物较多的环境中,便会动辄患病,弱不禁风。
    忧患之三: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在许多地区,由于人类的过度采矿、过度砍伐,全球普遍存在水土流失、江河淤塞、洪涝与旱灾频发、土地沙漠化的现象;由于工业污水和各种有毒废料乱排乱放,各种杀虫剂、化肥和除草剂的大面积喷洒,许多昆虫被杀死,许多动物趋于灭绝,大自然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缩小,生物基因库遭到重创;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进入人体的各种毒素,还毫不留情地毁坏了人体卫护神-酶,阻碍躯体借以获得能量的氧化过程,妨碍各部分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导致生理过程的致命恶变……癌症发病率的激升和人类精子数量的锐减、畸形比例增加及其活力明显衰弱。 
    忧患之四:交通便捷,来往频繁,使疾病扩散机会明显增大,新的病原体不断“脱颖而出”。
  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分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食用各种野生动物,一些原本只是存在于动物身上的疾病得以传播给人类并迅速扩散开来。艾滋病病毒原来只存在于非洲黑猩猩身上,并不致病,但当人类进食猩猩肉后,病毒便扎根于其体内,并引发艾滋病。
                   多吃维生素片预防癌症 专家:盲目服用反而促癌
    “服用某种维生素可抗××癌”、“维生素越多摄入,对身体越好。”打开网络,各种关于维生素的“神话”扑面而来。维生素似乎承担了人们过多厚望,甚至有些人以为多吃维生素片,就能预防癌症、改善健康。
    但专家却对此提出警告:虽然维生素的治疗作用已相当明了,但其抗癌作用尚未研究清楚。据目前研究结果显示,有些维生素摄入过量,反而会促发癌症,造成意外伤害,因此盲目补充维生素制剂并不可取。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俞顺章教授介绍,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外科学家做了大量试验,得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结果。比如,人们心目中的“健康卫士”——β胡萝卜素,反而有可能促发某些癌症。科学家在芬兰给2.8万吸烟者服用8年一定剂量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制剂后发现,该人群中肺癌发病率反而上升了8%,心脏病上升了11%,白内障上升了20%。而美国一项针对吸烟人群的科学试验发现,长期服用较多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制剂,反会使肺癌发病率上升28%。
  1984年,中美科学家在中国林县开展了一项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对普通老百姓和1000多例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分组研究,分别补充14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最终结果证明,补充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不能有效地预防食管癌发生。
  生口角炎,可以吃点维生素B2;晚上看东西模糊就补充点维生素A,但补充过多则易造成骨折。俞顺章说,补充维生素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缺啥补啥”,过量的维生素并不一定对人体有益。从合理饮食中摄取和补充维生素是最好的,莫为贪图方便,过分依赖维生素片。有时,大自然的安排巧妙得令人惊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为补充β胡萝卜素会增加得肺癌的风险,但食物成分中的β胡萝卜素却反而能降低肺癌和胃癌的危险度。
  研究化学预防癌症20多年,俞顺章认为,迄今人们对化学预防措施的了解还相当浅薄,化学预防只能作为辅助性预防措施。而合理的饮食结构、提倡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多饮绿茶,加强锻炼,远比化学药物预防癌症有效得多。

      养生 
    一贯知足,
    二目远眺,
    三餐有节,
    四季不懒,
    五谷皆食,
    六欲不张,
    七分忍让,
    八方交往,
    酒薄烟断,
    十分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