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机务维修招聘: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37:28

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一)

(2010-09-03 23:40:04)转载 标签: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产生式

安德森

分类: 心理学类

 

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知识分类理论将知识概括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类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贮存、激活和提取方式各不相同。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但是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在人脑中进行表征才能贮存,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形式在人脑中表征。命题是最小的信息单位,用于表示概念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同时,陈述性知识还以表象的形式贮存。程序性知识表象为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类似于计算机语言中if-then语句,用于表示程序性知识。多个产生式可以联结成为产生式系统,是推理系统的基础。策略性知识以心象表征,心象是知觉的信息表征。同时,三类知识所组成的先验知识的网络,以图式的形式表征。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0世纪40年代,以哲学家赖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表征的类型。也就是指人在自己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对信息的表示方式。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正如它的修饰词所表明,能被人陈述和描述。例如,我们可以陈述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某些事件及客体。简而言之,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的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既可涉及驾车之类的运动技能,也可涉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某一数学原理之类的认知技能,当然还可以涉及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之类的认知策略。陈述性知识(语言信息)包括命题、表象、线性排序(编码),图式是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智慧技能、运动技能)包括一般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弱方法)和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强方法),在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中又分为自动化技能和特殊策略知识。70年代中叶,心理学家M·加涅把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类: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情感态度。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生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者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者"告诉"的方式来进行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从心理的表征来看,前者是以命题、命题网络以及其他表象、线性程序和图式来表征;而后者则是以产生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从激活和提取速度来看,前者激活的速度比较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义的搜索过程;但后者激活速度更快,且能相互激活。
从学习的遗忘速度来看,前者学习的速度固然快,但是遗忘的速度也快;而后者习得的速度比较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不再遗忘。
以上则是两个分类知识间的比较,再来简单谈谈他们之间的联系。首先,陈述性知识是获得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学会"怎么做",必须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一般而言,产生式系统是依据命题网络来编制的,人们一开始通过有意识的搜索来决定怎么做,经过大量的联系,命题网络的某些部分开始转化产生式和产生系统。同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陈述性知识的的获得离不开对某些信息的判断或转换,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程序性知识,任何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过去知识的基础,而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异同点

一、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在表征的形式上,以产生式的形式,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的"条件—行动"组装起来。

在表征形式上,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现观念间的联系。

主要关心的是“怎么样”、“如何去做”。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

主要关心的是“是什么”。它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性知识。例如,昨天下雨了。

是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知识。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就包含着许多的过程。

是一种静态性的知识。它只是对事情的一种描述,不具动态性。

获得较慢。视具体事件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但这类知识获得之后,也不太容易遗忘。例如,尽管长时间不骑自行车,但多年以后,人们往往还保持着这种技能。

可以很快地获得。但遗忘也快。例如,对于从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新闻,可以很快地记住它,但往往是,事隔不久,就遗忘了。

获得之后,要对它进行修改,具有很大的难度。例如,对一个熟练的车手而言,要他对驾车的动作进行较大调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获得之后,要进行调整或修改的话,比较容易。例如,对学生而言,要把“李白是宋代诗人”这句话改为“李白是唐代诗人”就比较容易。

二、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相似之处 

    尽管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例如,虽然两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经济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使用。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当中,当以命题的形式保留了客观世界在意义上的联系后,有可能使人在工作记忆中以当时想到的为数有限的命题(观念)为线索,不时地从自己的长时记忆网络中提取出与此相关的命题或观念,因此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当归之于这种观念网络化的形成。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而言,它通过自身的目的流来流畅地控制人一连串举动,以减轻人的工作记忆的负担。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凡是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这样的陈述性知识是从行为表现的角度定义的,未涉及陈述性知识的本质。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人为什么能陈述出已经学过的知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研究陈述性知识的实质。陈述性知识的实质涉及它们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是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如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R.安德森(J.R.Anderson,1990)认为的:“通过以多种方式应用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的知识,认知才得以进行。理解知识如何应用的前提是理解它如何在人脑中表征的。”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或图式表征。

(一)命题

命题这个术语来自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arguments)构成的。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

请看下面的句子:1.小明给张英一本有趣的书。这个句子可以分解成下面两个更简单的句子:2.小明给张英一本书。3.这本书是有趣的。句子2和3各表达一个命题。句子2中的论题是“小明、张英和书”,关系是“给”。句子3中的论题是“书”,关系是“有趣的”。可见句子1是由两个命题构成的。命题用句子表达,但命题不等于句子。命题只涉及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人们在长时记忆中保持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布赖恩斯福德和弗兰克斯(J.D.Bransford&J.J.Franks,1971)给被试呈现下列7个句子:

蚂蚁吃了桌子上的甜果酱。石头滚下山并压坏了小屋。厨房里的蚂蚁吃了果酱。石头滚下山并压坏了树林边的小屋。厨房里的蚂蚁吃了桌子上的果酱。小屋在树林边。果酱是甜的。

这些句子可以分解成两组命题,每组由四个命题构成。

第一组是:(吃了;蚂蚁、果酱)

(甜的;果酱)(在…上;桌子、果酱)(在…里;厨房、蚂蚁)

第二组是:(滚下;石头、山)

(压坏;石头、小屋)(在…边;屋、树林)(小的;屋)

请注意:括号里分号前的词,如“吃了”、“甜的”、“在…上”等表示关系;分号后面的词如“蚂蚁”、“果酱”等表示论题。

研究者呈现下面三个句子以检测被试的再认记忆:

原先学习过的:厨房里的蚂蚁吃了果酱。

新的:蚂蚁吃了甜果酱。

不可能的情形:蚂蚁吃了树林边的果酱。

第一句是实际学习过的;第二句未学过,但是由已学过的命题组成的;第三句是由已学过的词构成的,但不能组成已学过的命题。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几乎不能区分第一和第二个句子,认为他们实际上已学过这两个句子。但是他们很有信心地认为,他们没有听到过第三个句子。

实验表明,人的长时记忆保持的是句子的意义,而不是原先学习的词句本身。

认知心理学家用了许多不同方法来表示命题。常用的方法是,用一个圆(或椭圆)表示一个命题,用箭头将命题的论题和关系联系起来。如:“蚂蚁吃了甜果酱”这个句子中包含两个命题,用上述方法表示(图中S代表主体,O代表客体,它们都是论题;R表示关系):

命题1(简作P1):

命题2(简作P2):

 

(二)命题网络

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如上面两个命题中有共同成分“果酱”,通过它可以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

 

同样,“在厨房里的蚂蚁吃了桌子上的甜果酱”可以用如下命题网络表示:

 

威斯伯格(R.W.Weisberg,1969)向被试呈现如下英文句子:

Children who are slow eat bread that is cold.

译成中文是:慢速的儿童吃的馒头是冷的。这个句子可用命题网络表示如下:

 

研究者用自由回忆的方法检测被试所保持的命题成分的联想速度。当呈现slow,被试最先联想到的是children;当呈现bread,被试最先想到的是cold。这种自由联想现象可以用命题网络得到适当解释,即被试读到句子,保持的不是句子原文,而是意义的命题网络。从命题网络来看,slow和children最接近,bread和cold最接近,所以它们联系更紧密,容易相互联想。而在句子中,slow和bread同它们分别与children和cold相比,联系更紧密,但由于人的记忆中并未保持这个句子,所以,当呈现slow时,几乎没有人联想到bread。

科林斯和奎廉(A.M.Couins and M.R.Quillin,1969)的一个经典实验支持了知识以命题网络的层次结构贮存的观点。他们认为对动物、鸟、鱼等分类的知识,以图3·2的层次结构贮存。

 

科林斯和奎廉认为,不同的动物知识的概括水平不同。在每一概括水平上贮存了可以用来区分其他水平的物体的属性。例如“有皮”是所有动物的属性,贮存在最高水平。用这一属性可以把动物和矿石(没有皮)等区分开。又如,“有羽毛”是所有鸟的属性,贮存在比“动物”低一级水平上,可以被用来区分鸟与非鸟的动物(如鱼、狗等没有羽毛)。科林斯等进一步假定,由于贮存在知识网络中的事实的距离不同,提取他们的反应时间也将不同。如“金丝雀是金丝雀吗?”“金丝雀是鸟吗?”和“金丝雀是动物吗?”这三个问题,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概括水平最低(被定为0级),第二个问题较高(被定为1级),第三个问题最高(被定为2级)。研究表明,随着问题的级别提高,被试判断问题真伪的反应时越长。(见图3·3)

 

(三)图式(schema)

图式这个术语在心理学史上屡次被提到,在不同时代,心理学对图式这一术语赋予了不同含义。这里仅介绍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的最新解释。J.R.安德森认为:“对于表征小的意义单元,命题是适合的,但是对于表征我们已知的有关一些特殊概念的较大的有组织的信息组合,命题是不适合的。”例如,人们有关房子的知识,如果用“房子是人们的居处”这一命题表征,则不足以表征与人有关的“房子”的全部知识。我们也许还知道:

房子是一类建筑物。

房子有房间。

房子可能用木头、砖头或石头建造。 

房子常常具有矩形和三角形形状。

房子一般大于100平方米小于1000平方米。

仅仅列出这些事实,也不足以把握它们相互关联的结构。像“房子”这样的观念是由它们的许多属性组合而成的。人们对有关这些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称为图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一类是关于客体的图式,另一类是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前者如人们关于房子、动物、古玩等的图式;后者如人们进餐馆、去医院就诊、上电影院看电影的图式。后一类图式又称脚本(script)。

J.R.安德森认为:“图式根据客体的一组属性组合表征一类客体的结构。”如房子的部分图式如下:

房子

上位集合:建筑物

组成部分:房间

材料:木头、砖头、石头

功能:人的居处

形状:方形、三角形

大小: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

其中像材料、功能、大小、形状等被称为属性(也称变量),而砖头、木头、房间等被称为变量的“值”(value)。每一种变量和一个值的组合规定了一种典型特征。

用这样的图式表征一类事物,不仅包含了该类事物的命题表征,如“房子是人的居处”基本上是一种命题表征,而且也包含了该类事物的知觉信息的表征,如有关房子大小的表征,主要是一种知觉形象表征。图式不是命题的简单扩展,是对同类事物的命题的或知觉的共性的编码方式。所以图式是一般的、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或特殊的。

每一个图式都有一个特殊的变量,那就是它的上位集合。如“建筑物”是房子的上位集合。由于下位概念包含了它的上位集合的属性,所以人们可以从“建筑物”的特征中推论出尚未在房子的图式中表征的特征,如“房子建在地面上”和“房子有屋顶”等。此外,图式的个别属性也可以形成子图式。如房子图式中还可以包含“墙壁”和“房间”的图式。从这些子图式中人们也可以推测房子图式中未贮存的“房子有窗”和“房子有天花板”的知识。

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如“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经常出现的事件,一般可以分解成如下的阶段:上影院、购票、进场、观看影片、退场。由于这样的步骤多次重复出现,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有关上影院看电影的定型图式。香克和阿伯尔逊(R.C.Schank& R.Abelson,1977)把这种表征反复出现的事件的图式称作脚本。事件的图式与客体的图式一样,也有上下位的层次组织。如看电影是娱乐活动的下位例子,购票也可成为看电影的一个子图式。

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表征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电子计算机和人脑之所以会计算、推理和解决各种问题,都是由于它们有操作信息符号的功能。计算机操作信息符号是依靠人为编制的运行程序中有一系列的以“如果/那么”(If/Then)形式编码的规则的缘故。于是心理学家们猜想到人脑中也储存着一系列这样的规则,即产生式。

  产生式也称条件一活动 (Condition—Action)规则,即一旦满足条件,便产生活动。这里的活动不仅是外部行为反应,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心对符号的操作来产生思维加工活动。例如面对“15+45+40=?”这道题,运算者先读15并记住;于是便产生下一步活动:再读45并记住;于是再将15与45相加,得出结果60后又立刻进行下一步:再读40并记住;于是再将60与40相加得出结果100。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信息加工操作场所,刚才的运算思维都是在短时记忆中进行的。这每一步运算都是一个c—A反应式:从条件得出运算结果,这个运算结果的信息被暂时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又成为下一步运算的条件。儿童学习计算的过程就是获得产生式规则的过程。当心算熟练的儿童一看到这些数字、算式和运算符号(条件),上述的运算步骤就能在大脑中自动化地被激活起来(活动):

表6-1  “15+45+40=?”的运算产生。如果         目标是求“15+45+40=”的和那么         先将15与45相加得出和多少, 如果         知道15与45的和等于60, 那么         以60与40相加得出和,结果等于100。

 上表只是将“15+45+40=?”的运算产生式运行过程尽可能地用书面形式表征出来,其实这个心算过程在我们大脑中的本来样子当然不必完全是这样的,而上述的式子只是用来代表运算者心中客观存在的产生式的,让我们尽可能地知道它的存在、样子和用途。我们表征程序性知识运行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在大脑中加工的过程与规律。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当人们用语言命题形式表达出大脑中的某种程序性知识时,这种程序性知识就在储存与表达形式上转化为陈述性知识。当这种陈述性知识被某人学得以后,在用时可以再经过思维加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用以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人们对自己读书时发生现象的一种经验概括,别人听了可以转化成“如果读书时理解有困难,那么就再读一遍或几遍”的可执行程序形式的知识。

  一般来说,在诸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学生先掌握陈述性知识,然后通过变式练习将以命题形式表征的概念、原理转化为办事的规则。如小学生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先习得圆的概念,然后知道圆的特征:在平面上,有一个圆心,圆周到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有半径相等,直径与周长的比是3.14。如果学生能陈述这些特征,则认为他习得了陈述性知识。如果通过适当变式练习,他们能用习得的计算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做事,则认为他们习得的有关圆的知识已由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到程序性知识阶段。然而在本国语学习中,一般是先习得程序性知识,而且这些程序性知识一般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会读、写、说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他们未明确意识到句子中蕴含的语法规则。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表的知识又称默会的知识。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语法规则的学习,学生能明确意识到并能陈述句子中暗含的语法规则。这时出现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转化。

  在外语学习中,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直接教学法强调先学习程序性知识(会用外语交流),不强调学生学习陈述语言规则。间接教学法相反,强调先理解外语的语言规则,然后用这些规则指导语言实践。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在人脑中进行表征才能贮存,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形式在人脑中表征。命题是最小的信息单位,用于表示概念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同时,陈述性知识还以表象的形式贮存。程序性知识表象为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类似于计算机语言中if-then语句,用于表示程序性知识。多个产生式可以联结成为产生式系统,是推理系统的基础。策略性知识以心象表征,心象是知觉的信息表征。同时,三类知识所组成的先验知识的网络,以图式的形式表征。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异同

——知识的两大类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家对贮存在人脑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的一种最基本的区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涉及有关运动技能、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等。本文试从知识的表征形式、类型、习得过程及其条件等方面,比较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异同点。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1、两种知识的不同功能导致了不同的知识表征形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它主要关心的是“是什么”,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性知识。例如,昨天下雨了。程序性知识则以产生式的形式,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的"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又如何通过实现相关子目标来达到最终的总目标。它主要关心的是“怎么样”“如何去做”,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由于所服务的功能不同,这两类知识还有静态与动态之别。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性的知识,它只是对事情的一种描述,仅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不具动态性。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是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知识。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就包含着许多的过程。

2、两种知识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

陈述性知识可分为基本单位的表征形式和综合单位的表征形式。命题、表象及线性排序均涉及单个观念、单个表象或单个关系,属于基础单位表征形式。图式则属于综合单位的表征形式,它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涉及人对同一范畴成员身上出现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关系的看法,是人学习的综合性产物。在图式的指导下,人可以对遇到的新情况进行处置和分类。图式含有变异;它可按层级组织起来,也可嵌入另一图式之中;它能促进推论。与学校情境有关的图式可分为三类:表征自然范畴的图式、事件图式和文本图式。

程序性知识的划分一般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具体领域与一般领域之分。前者限于具体范围之内;后者则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但在真正执行时困难不小,多数情况下只能起一种指导作用。二是根据程序性知识执行的自动化程度来划分。自动化程序性知识通常执行起来快、执行非常精确、无须或只需很少意识监控、通常不能被言语所表达;有控制的程序性知识执行起来慢且更具连续性、必须进行有意识监督、通常可以用言语表述。以上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所作的划分是相对的,例如,具体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可以是自动化的,也可以是有意识控制的。

3、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及其条件不同。

陈述性知识中,一个新命题的获得需经历以下阶段:a.呈现新命题b.激活与之相关的旧命题c.新旧命题结合,生成一些新命题d.新旧命题紧密地储存在一起。由于大量的陈述性知识需要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通过积极的加工促进记忆。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精致和组织。精致就是对所学命题有所增添和补充的过程。组织则是一种将信息分成若干个子集并标明各子集之间关系的过程。

图式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图式的形成和图式的改进两个过程。支持图式形成的教学条件有:a、给人的工作记忆提供支持,或说设法减轻图式形成过程中工作记忆的负担;b、选择范畴的适当样例,实例在无关特征方面应广为变化;c、鼓励学生在形成某一范畴的图式时自己找到或提出该范畴的正确样例。支持图式改进的教学条件有:a、同时呈现图式的正反例证,以促进个体识别适用与不适用两种情境的关键区别;b、选择匹配的反例.所谓匹配的反例即它既具备图式的其他关键特征,但也具备与配对呈现的正例相应的无关特征;c、创设不一致的事件,让个体认识到自己已有的图式不能适用于意外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找图式为何不能使用的理由或原因。

程序性知识中,特殊领域的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获得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a、认知阶段,学生使用自己的一般的产生式或弱方法,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这一技能的各项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将要执行的相应行动,形成最初的陈述性编码的表征。b、联系阶段,该阶段发生两种变化:一是最初对技能所作的陈述性表征将转变为特殊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构成该程序的各个部分的产生式的连结,即形成一系列的条件与行动的配对,将得以增强。c、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协调。促进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得的教学措施有:a、帮助学生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b、帮助学生将一些小的程序合并成一些大的程序;c、帮助学生将习得的技能程序化。

特殊领域的策略性知识要求根据条件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行动,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能力决不可能也不应该达到完全的自动化。帮助学生获得特殊领域的策略性知识的措施有:a、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使用策略;b、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练习使用策略行为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识别特定技能适用的情境,了解并体验到各种技能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依存的这种动态性质。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相似之处

    尽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例如,两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虽然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经济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使用。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当中,当以命题的形式保留了客观世界在意义上的联系后,有可能使人在工作记忆中以当时想到的为数有限的命题为线索,不时地从自己的长时记忆网络中提取出与此相关的命题或观念,因此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当归之于这种观念网络化的形成。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而言,它通过自身的目的流来流畅地控制人一连串举动,以减轻人的工作记忆的负担。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一、简述程序化知识的获得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在这一阶段,学生知道并能够陈述了某些概念与规则,但在使用这些概念和规则时他先要有意识地再现出陈述性知识后再表现为行为。在完成某一活动时,学生要再现每一个产生式,一步一步地进行各步骤的操作。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二、简述程序性知识的划分及其学习过程的特点。
  程序性知识可以划分为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二者的学习过程有不同的特点。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种结构。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物体、字母、图形、声音等都可以是模式。而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
  模式识别与陈述性知识的运用不同。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概括化是指对同类刺激模式中的不同个体做出相同的反应。而分化与概括化相反,它是指对不同类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过程。概括化需要在同类刺激中抽取出共同的特征。分化需要找出的是两个以上刺激间的差异。
 正例和反例的运用在模式识别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前者促进概括化,后者促进分化。通常情况下,一项模式识别的学习过程要依赖于概括化和分化的反复进行,才能最后达到判断的迅速准确。
  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它与模式识别过程密不可分,模式识别是完成动作步骤的前提条件,即只有首先能对需要执行某一动作步骤的情境条件的模式做出准确判别,动作步骤的执行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根据安德森的理论,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而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程序化是指将动作步骤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转换成程序性知识表征的过程,程序化之后执行某个动作不再需要提取陈述性知识。这一过程分两步来实现:第一步,建立规则和步骤的命题表征。第二步,将动作步骤的陈述性命题表征转化为程序性产生式表征,并在执行动作步骤的过程中逐渐脱离陈述性命题的检索、提取和监控。
  程序合成是指把若干个产生式合成一个产生式,把简单的产生式合成复杂的产生式。它要求两个有关联的产生式同时进入工作记忆,并且一个产生式的行为项是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项。此时保留前一个产生式的条件项,将两个条件项的动作项按顺序合并为一个复杂的动作项,并通过大量练习使之成为一个巩固的技能组块。程序合成一方面减少了产生式数量,因而缩短了激活时间,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工作记忆的负担,使复杂动作步骤更为流畅。
  三、论述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由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因此,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也会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以下的条件:
  1.提供例证
  正例和反例的提供是学习模式识别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大量合适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概括化和分化的过程就无法完成,也就很难达到对同类和不同类刺激模式的准确判别和区分。而模式识别如果无法完成,动作步骤也不可能被正确运用到该用的问题情境中来。
  2.练习和反馈
  无论是模式识别还是动作步骤,无论是程序化还是程序组合,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反馈。练习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练习,程序性知识就不可能成其为程序性知识,没有练习,程序性知识只能永远以陈述性规则的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和贮存在人脑中,既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地熟练运用。
  从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来看,提供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内容:不同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练习时所需问题的类型不同。学习模式识别程序时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类的问题,促进概括化要提供包含正例的问题,促进分化要提供包含反例的问题。而在学习动作步骤程序时,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这一动作步骤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的问题,先让学生练习简单的问题,再让他们练习需要先行知识的复杂问题。
   (2)练习的速度: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要慢一些,这时的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以后练习速度逐步加快。
  (3)练习时间的分配:一般来讲,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在学习初期,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太长,但两次练习的间隔也不宜太长。
  (4)练习的形式: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包括问题形式的多样化与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
  (5)与练习一样,反馈也应因不同的程序性知识而不同。比如,对于模式识别练习,在反馈时,要注意讲清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是错误的。对于动作步骤学习,在反馈时,促进程序化的重点在于正确性,促进程序组合的重点在于速度。
  四、什么是动作技能?它分为哪几类?由哪些成分构成?
  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动作技能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动作技能中有动作的成分,但动作并不就是运动技能。只有人们运用一组动作去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这种活动能力才能称为动作技能。个体越是能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身体动作完成任务,其动作技能水平就越高。
  按照不同的标准,动作技能有不同的分类。
  从动作是否连贯的维度,可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的动作技能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连续的动作技能往往对动作的连贯性、敏捷性要求较高,如舞蹈、球类运动、体操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往往对动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如手枪慢射等。
  从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有变化的维度,可将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技能和封闭性技能。开放性技能较多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须根据外部情境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开汽车等。封闭性技能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如举重等。因而,开放性技能的完成对人的环境信息识别能力、判断和适应能力、调节能力要求更高。
  从反馈条件的维度,还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内循环技能和外循环技能。内循环技能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运动技能,对动作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往往来自个体内部。而外循环技能常常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反馈影响。
  动作技能一般包括三个成分:动作或动作组、体能、和认知能力。
  1.从难易程度的角度来分,动作有三种类型: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技巧动作。从上述三种类型动作之间的关系来看,基本—基础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反射动作组成的。而技巧动作又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基础动作组合成成的,是一个个基本—基础动作组。
  2.体能主要包括耐力、力量、韧性、敏捷性等。体能是运动技能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完成动作技能的前提和保障。每一动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相应体能的支持,离开体能,动作任务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动作技能就会大打折扣。
  3.动作任务的完成,必须有认知过程的参与。因而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动作技能的重要构成成分。
  五、简述费茨动作技能形成阶段的观点
  费茨等将动作技能分成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
  1.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并形成目标表象和目标期望和目标期望。认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习者忙于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因而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精神和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忙乱,呆板而不协调,出现很多多余动作,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错误和缺点
  2.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传授者将整套动作分成若干分解动作,都学习做初步尝试,逐个学习。即把组成新运动技能的动作构成的整体逐一分解,并试图发现它们是如何构成的,最后尝试性地完成所学新技能中的各个动作。在这个时期,学习者的注意只能集中于个别动作上,不能统观全局和控制动作的细节。
  3.联系定位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联系定位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技能的局部动作被综合成更大的单位,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动作技能整体。练习者视觉控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肉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提高,动作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有所减弱,多余动作趋于消失。
  4.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一长串的动作步骤程序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似乎是自动流出来的,无需特殊地注意和纠正,技能逐步由脑的低级中枢控制。这时,练习者的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练习者就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动作,能够自动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有意识控制。熟练操作就是动作技能进入自动化阶段的特征。
  总之,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从领会动作要点和掌握局部动作开始,到建立动作连锁,最后达到自动化。

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二)

(2010-09-03 23:47:54)转载 标签:

艾宾浩斯

语义场

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

短时记忆

分类: 心理学类

 



 六、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是:
  (1)意义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随着技能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或技能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人们在完成一种技能时,只关心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关心个别动作的进行。由于动作系统的自动化,扩大了人脑加工动作信息的容量,完成动作的紧张程度得到缓和。
  (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随着练习的增多,学习者能觉察到自己动作的细微差别,能运用细微的线索,使动作日趋完善。技能相当熟练时,人能根据微弱的线索进行动作。这时熟练者头脑里已储存了与特有的一系列线索有关的信息,当某一线索出现之后,就能进行一系列的反应。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在技能形成中,反馈对技能动作的学习和完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动作技能中,反馈可分成外反馈与内反馈两种。在技能形成的初期,内反馈与外反馈都很重要,但来自外界的视觉反馈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动作反应后所看到的结果,对反应进行调整中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能熟悉了,他们就能够摆脱视觉的控制而熟练地进行。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许多技能,既需要连续性的统一协调,又需同时性的统一协调,从而构成一个协调化的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表现出同样操作水平的人,其熟练程度可能不同,检验谁是最熟练的操作者的最好方法是看谁在条件变化时能保持正常的操作水平。紧急情形的突然出现可能使不熟练者手足无措,但能使熟练者的技能发挥至巅峰。
  2.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运动技能通常是以完成一定的任务为目标,并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作业期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期望。一般说来,有明确的期望和目标的学习较无明确期望、目标模糊的学习有效。
  3.示范与讲解。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研究表明,指导者的示范与讲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在具体作法上要注意的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示范、讲解与让学生说出示范动作相结合。

  (2)教师在示范时,要把各个步骤充分展开加以示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动作的结构与特点,更好地观察、理解与模仿。
  (3)在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期,示范动作的速度要降低,防止因信息量过多而导致学习不能进行。
 (4)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
 (5)动作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基础。
  4.练习与反馈。
  动作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但练习不是单纯或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时,学习者必须调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多种认知成分的积极参与。
  首先,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地练习法。即在实习基地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从事实际操作,以形成动作技能的办法。
  (2)程序训练法。即运用程序教学原理,把学生的动作技能划分为若干阶段,要求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不断给予强化与矫正,以提高动作效率的方法。
  (3)动作—时间分析法。即测量每个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排除无效动作,减少不必要的动作环节,取得最佳活动效率的方法。这也是工效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心理练习法与身体练习相结合。
  (5)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其次,要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
  第三,提供恰当的反馈。通过反馈,学生才能辨别动作的正误,知晓自己动作是否达到要求。反馈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及时的与延迟的。采用何种反馈,应根据任务的性质、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定。
  七、什么是智力技能?它与动作技能的关系如何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智力技能的本质特征就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按照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可将智力技能分为两种: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动作技能是属于实际操作活动的范畴,其活动的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而易见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是可以被观察的,可以被感知的。而智力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不具有相应的物质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智力技能只能在大脑内借助于内部言语内潜地进行,只能通过难以觉察的映像的变化来判断其存在,具有隐藏性。
  (2)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因而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难以觉察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

  (3)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接,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接,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联系

  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比如,写作这种智力技能就是在书写等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八、简述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及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把智力活动本身外部化,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向学生提示动作本身,这时学生还没有亲自行动,只是理解这种动作的逻辑和实现这种动作的可能性。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此阶段的关键,一是展开,二是概括。展开即把智力活动分为若干小的单元;概括指学生在初步掌握展开的外部操作的直观水平上,形成关于智力活动的较为概括的表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科学基础知识能利用的物质活动是有限的,因此物质化活动就成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它是物质活动的一种变形,能使学生通过外部物质化活动来进行智力活动,并保存了形成新智力活动的那种自然心理程序。而且图表、模型、图片、示意图等能再现出实物的本质特性和关系,利用这些物件来进行外部活动,还能对它们进行比较、测量、移动和改变等,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良好支柱,因此,这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来说极其重要。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是智力技能内化的第二步。此时智力活动已经摆脱了实物或实物的替代物,而代之以外部言语为支持物。它是智力活动形成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智力活动转化的开始,是智力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它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即在出声言语时是眼、口、耳、脑同时协同活动,现在仅是眼、脑同时活动,因而这种言语形式要求学生重新学习和掌握。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的活动的形成,是活动向智力水平转化的开始。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是名副其实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压缩和自动化,似乎脱离意识的范畴,脱离自我观察的范围,无论在言语机制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机制上,外部言语是与他人进行交际的手段,是指向别人的。而内部言语则完全失去了这些功能,是“为自己所用的言语”,是为固定智力过程的个别因素与调节智力过程的进行而服务的,在结构上,常常被简缩得不合语法结构,主要是带有谓语的性质,不再是扩展的与合乎语法的了。

  冯忠良认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培养智力技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形成条件化知识

  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促使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智力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记忆的心理学研究对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启示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张兴瑜

摘要:词汇学习是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记忆词汇的效果与效率,走出“记得快也忘得快”的困境,本文根据心理学对记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从遗忘的机制、特点和记忆的结构、特点(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习得与保持)两个方面提出了科学记忆英语词汇的一系列相应策略。

关键词:遗忘  记忆  英语  词汇  学习策略

学好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离开了词汇,就谈不上语言,更谈不上对语言的运用。虽然只强调熟记单词,认为记住单词就等于掌握了一门语言的观点不对,但忽视词汇掌握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即使一个人的语法学得很好,语音也很优美,但是如果他词汇量不够,他就无法用这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就无法同别人交流。而很多人在学习词汇时的一个很深的体会和困扰就是记得快也忘得快。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遗忘的机制到底是什么?遗忘有什么特点?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减慢遗忘的速度?心理学家们多年来对遗忘与记忆的研究为我们改善这一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帮助。本文将结合心理学对遗忘与记忆研究的理论与实验来探讨有效记忆英语词汇的相应策略和方法。

德国哲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 19 世纪末叶开创了心理学对记忆研究的先河。他以自己为被试,以无意义音节及诗歌为材料,用完全记忆法和节省法来测量:(1)联想和复习次数的关系;(2)学习材料的长短变化对于学习的影响;(3)保持和重复学习次数的关系;(4)遗忘和时间的关系(遗忘曲线);(5)同一材料的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前行联想和倒行联想的强度。继艾宾浩斯之后,铁钦纳(E.B.Titchener)、巴特雷特(Bartlett)以及一些学习心理学家都对遗忘与记忆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内隐记忆和元记忆研究所取得的大量成果,给我们的学习以多方面的启示,对我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策略的使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遗忘的机制、特点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现或错误的再现。在英语的词汇学习中,我们的主要困扰在于忘得快,那么了解遗忘的机制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对词汇的学习与记忆。针对心理学家对遗忘机制和特点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一)遗忘的机制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1. 干扰说与合理安排时间与材料的策略

干扰说认为,由于记忆材料相互之间的干扰,产生了相互抑制现象,使人们不能提取所需材料而导致遗忘。它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安德华德发现,在学习字表以前有过大量练习的人,24 小时以后,只记住所学会的字表的 25%;以前没有这种练习的人,能记住同一字表的70%。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德国学者穆勒和皮尔札克(Muller & Pilzecker)于 1900 年首先发现倒摄抑制。他们发现,被试在识记无意义音节之后休息 6 分钟,可以回忆起56%的音节;如在间隔时间内从事其他活动,只能回忆起 26%。这启示我们,在清晨起床后以及在睡觉前识记或回忆单词有利于单词的识记与保持。我国中小学生每天清晨安排的诵读英语、语文这一传统作法就符合这一原理。另外,研究还表明,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所制约。在英语词汇记忆后所安排的学习材料应与之尽量不同、难度不能过大、尽量有间隔时间、并尽可能提高先前词汇记忆的巩固程度。

2.消退说与加工深度策略

记忆痕迹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因时间的推移而引起的,保持的信息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尽量加深记忆的痕迹。根据 Craik 和 Lockhart(1972) 提出的加工水平说的观点,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在 Craik 和 Tulving(1975) 的一个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同时对该词提出分别涉及字词结构、语音和语义 3 种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加工的问题,结果语义加工水平组的再认成绩最好。Bahrich 论述了认知词汇的三个层次:仅重复词的读音是最浅层的认知,记忆效果差;分析词在句中的语法结构,认知效果较好;把词汇放在整个句子中去观察,分析其作用和搭配是深层次的认知,记忆效果最佳(参见Cook,1991:40)。这提示我们,在英语词汇记忆中,我们应尽量对词汇做深入的分析与加工,才可能加深记忆的痕迹,减慢遗忘的速度。如记忆 Aunt 时,除记住它的读音,拼写外,还应对其进行语义加工。可针对它提出“我有几个Aunt”,“Aunt与我的爸爸或妈妈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3.动机性遗忘说与欣快记忆策略

动机性遗忘说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将不想记的一些可怕、痛苦、有损于自我的事情推出意识之外,即遗忘是记忆被压抑,因而该学说也叫压抑说。这启示我们记忆英语词汇时,不能将之看作是一件枯燥无味、痛苦难做的事。反之,要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学习英语词汇。在情绪高涨时可多学习一些,把词汇学习与我们生活中发生的高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种将词汇学习与欣快的心境和事件相联系的策略,必将有利于我们对英语词汇的记忆、保持与提取。而在情绪低落时不要强迫自己去记词汇,否则不但记忆的效果很差,而且保持和提取的效果也很差,甚至会引起我们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反感,导致恶性循环而得不偿失。

4.认知说与语义场和情景表象记忆策略

认知说认为遗忘是对要提取的信息暂时缺乏正确的线索而又被称为提取失败说,该学说可为“话到嘴边现象”提供理论依据,这提示我们在进行词汇记忆时不能孤立地对词汇进行记忆。目前认知心理学把长时记忆区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要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需要针对两类记忆和两种记忆系统,使用语义场策略和情景表象记忆策略以增加信息提取的线索。

(1)针对语义记忆的语义场策略。语义场理论认为,语言中的某些词可以在一个概念支配下组成一个语义场。例如,在“colour”这个概念支配下,“red, yellow, green, black, purple, grey”等单词构成一个语义场。德国学者 J.Tries 最先提出的语义场策略认为,在记忆词汇时,可把词汇按某个主题进行分类记忆。在Tulving & Pearistone(1966)作的一个实验中,他们把48个单词分为12类,每类4个单词呈现给被试识记。被试分为提供线索组(提示被试单词的类别名称)和无线索组(不提示被试单词的类别名称)。结果,前者能平均回忆出 30 个单词,而后者只能回忆出 20 个单词。Channell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肯定了语义场理论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他针对运用词汇时所产生的失误,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它们在心理词典中的编排后指出,词汇在心理词典中是按照词的意思编排的。为了减少这类失误,语言学习者要进行精确的按照意思编排的词汇进行联想,这样才能使其在运用词汇时挑选出恰当的目的词。那么,我们在记忆单词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它们按照语义进行分类记忆,这对提高英语词汇的记忆和提取大有好处。

(2)针对情景记忆的情景表象记忆策略。情景记忆接收和储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这类信息的记忆效果一般较好,是因为它跟特定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心境等线索相联系。因而我们需要在进行词汇记忆时注意当时的场景,并把该词汇放到特定的场景中进行记忆,甚至有时我们会使用“心象化技术”把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词汇设定在一个假想的场景中进行记忆,这样在提取时才会有更多的线索,以增强记忆的效果。

(二)遗忘的特点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根据遗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及时的措施,必将大大提高我们记忆的效率。根据心理学家们对遗忘特点的研究,我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提出了相应的一些策略。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与及时和间隔复习策略

德国心理学家 Ebbinghaus 的研究表明: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是“先快后慢”: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最后接近水平,几乎不再遗忘了。斯皮泽(Spitzer)的实验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词汇学习最好在 24 小时内进行复习。如晚上识记过的词汇,应在早上进行复习,这样效果会较好。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调整记忆的时间,我们要对所识记过的单词进行及时复习,即所谓的“及时扶起倾斜的墙”。有研究表明,学习以后在 10 小时内复习 10 分钟比几天后复习1小时的效果好得多。

但“及时复习”并不能一劳永逸,学习后的第二天、第三天……都会发生遗忘,只不过遗忘进程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及时安排复习外,还要注意安排好间隔复习的时间。间隔时间应先短后长,复习所花的时间则应先长后短。如当天上午学习了 40-50 个单词,最好当天晚上复习 20 分钟,第二天复习15分钟,第三天复习10分钟,一周后复习 5 分钟。也就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总结出自己的记忆规律,赶在遗忘以前及时对所学词汇进行复习,

2.遗忘进程受识记材料数量的影响与集中和分散复习策略

Ebbinghaus 的实验结果表明,识记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识记材料的数量的影响。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诵读的次数就越多。如果我们记忆 50 个单词花了1小时,那么我们记忆 100 个单词所花的时间就会超过2小时。对于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分散在每天花一点时间识记一定数量的词汇,并在一定的时间集中复习一下。那种平时不复习,等到考试前想一下子记住所有的词汇是不可能的。

一般地,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识记的效果好。但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发生累积抑制;过于分散,又容易发生遗忘而不利于记忆的巩固。从识记与保持的关系看,最初识记词汇时,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集中练习,并间隔较短时间分散复习;机械识记的词汇材料,分散练习优越性比较明显;词汇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学习,反之,就应该适当分散。

3.遗忘进程受识记词汇的意义和作用的影响与意义联系策略

我们在识记词汇时,最先遗忘的是对我们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的,在工作和学习中不重要的那些词汇。所以要对这部分词汇进行重点记忆,同时还要提高对这部分词汇的重视程度以及记忆它们的兴趣。对这部分词汇,机械记忆和集中记忆效果很差,我们不但需要分散记忆,还要多次重复练习和使用,在使用中与上下文相联系并赋予其意义。

4.遗忘进程受学习程度的影响与过度学习策略

过度学习指学习一种材料时,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W. C. F. Kruger 实验研究表明,学习程度在150%时,能达到最经济的学习效果。但保持量最佳的学习程度是过度学习 200%。那么我们在识记词汇时,仅仅刚达到识记的效果是不够的,还应再花刚才所学时间的一半或一倍进行过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将词汇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如花 30 分钟记住的词汇,就应再花15到30分钟记忆它们,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5.遗忘进程受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的影响与顺序变换策略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进程有影响。一般说来,位于起始部分的材料最易识记,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部分的识记效果最差。这可以说是一种首因和近因效应,不过干扰说将此现象解释为,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词汇只受到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位的词汇却受到来自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两方面的影响,因而记忆效果最差。那么我们在识记词汇时,就不应千篇一律地按一种顺序识记、复习,而应变换所识记的单词的顺序,如这一次识记单词的顺序是第一、二、三课,下一次就应变换为二、三、一课,再下一次变为三、一、二课等。

二、记忆的结构、特点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从19世纪末叶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到二十世纪50年代,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时记忆,并把它看作唯一的记忆。二十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直到60年代,短时记忆成为研究的热点,由此提出了两种记忆说。此外还提出了所谓的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出现了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两种记忆说也发展为多存储说。自70年代以来,长时记忆重新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主导方向一是将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等,二是着眼于长时记忆的内部加工过程,重视信息的内部表征和组织的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语义记忆模型。尽管多存贮说在记忆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加工水平说对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提出了激烈的批评,这种理论主张只有一个记忆,这种记忆有不同水平的加工和相应的不同效果。在前面有提及对这种理论的运用,这里只重点谈一谈记忆的三级结构、特点的研究对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启示作用。

(一)感觉记忆研究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且未经任何加工,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目前对感觉记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视觉和听觉的记忆研究中,但由于感觉记忆的“瞬时”特点,其研究对我们的学习启示不大。唯有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研究给我们的英语词汇学习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即在句子中记忆词汇优于单独记忆。

Tulving, Mandler 和 Baumal(1964)所作的字词识别实验表明,无论目的词的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均高于无上下文的,这是自上而下加工的结果,也即是出现了“句子优势效应”。不过刺激呈现时间延长时有利于无上下文的靶子词的识别,即促进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孤立地记忆英语词汇需要更多的呈现时间,而把英语词汇放在句子中去记忆,将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效果,这就是“句子优势效应”与在句子中记忆英语词汇的策略。

(二)短时记忆研究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它接受来自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与长时记忆相比,短时记忆具有容量有限、储存时间短、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等特点。短时记忆具有多种编码形式,其容量和加工方式等都对我们的英语词汇学习具有启示作用。

1.短时记忆的编码与多种感官参与记忆策略

康拉德(R.Conrad,1964)在记忆广度实验中发现对英文字母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间有语音上的联系,于是认为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波斯纳及其同事(Posner, 1970;Posner,Boies,Eichelman & Taylor,1969;Posner & Keele, 1967)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至少在部分时间里是以视觉编码的。莫雷(1986)的实验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由此看来,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随记忆材料的不同而不同的。因此,在记忆词汇时,要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一般认为,80% 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识记的,10%以上是通过听觉识记的,视听结合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果还有来自触觉、味觉、嗅觉等的信息,更会提高记忆的效果。因而在词汇记忆中,尽量要眼看、口诵、耳听、手写等使用多种感官参与。

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性与组块化策略

虽然人们在记忆能力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就短时记忆的容量而言,几乎所有正常成人都是相同的。米勒(G. A. Miller, 1956)的著名的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 /-2个组块,并且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不过,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因人而异。要提高短时记忆水平,就要注意提高组块水平,优化组块方式。因而,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使用分组的办法将所识记的词汇组块化,即将不熟悉的新词汇变成意义组块或时空组块,这样就能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的效率。如记忆以字母“o”结尾的单词加 —es 构成复数的规律时,就可将 hero、negro 这两类人与 patato、tomato 这两类蔬菜组合为一个组块,这就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同时增大了记忆的信息量。

(三)长时记忆的习得、保持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的,也即是说记忆材料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并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因而要将英语词汇永久地保持在长时记忆中,我们需要相应的使用精细加工策略、系统化策略和动机参与策略等。

1.复述与精细加工策略

复述具有两个功能:(1)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防止被其他信息排挤掉。(2)作为信息的传输机构把短时记忆的信息送入长时记忆。但是,Craik & Watkins(1973)所作的一个实验表明,复述不能自动地将信息传送到长时记忆中。我们需要将收到的信息进行精细结构的编码,如联想编码、组织编码、心象编码等,才能更有效地记住所接收的信息。即精致性复述更有助于将信息传送到长时记忆中进行贮存,那种“读望天书”似的简单的保持性复述记忆效果很差,因而我们需要在词汇学习时对词汇进行精细复述。

2.组织加工与系统化策略

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纳入新的信息或把信息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这些过程称为组织加工。它包括类别群集、联想群集、主观组织、心象化、记忆术等。如我们在识记单词时,将属于同一类别的单词如蔬菜集中在一起识记,识记效果将更好。无论是米勒的组块化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理论、Collins 和 Quillian(1969) 的语义记忆层次网络模型,还是Shiffrin和Atkinson(1969)在其扩充的记忆系统模型中提出的“自寻址记忆”思想,都提示我们在词汇学习中,将词汇进行组织加工和系统化、网络化,不但有利于词汇的学习,还有利于词汇的保持与提取。

3.动机参与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记忆效果有重大影响,因而英语词汇识记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需要学习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动机参与程度,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和识记效果。

(1)自我参与程度高,记忆效果好。在石黑(1963)的一个实验中,把被试分为自我定向组(告诉被试这次实验要记为学习成绩)和作业定向组(告诉被试这次实验只作为研究资料),让他们记住无意义音节。1 天后两组被试的回忆成绩差异甚小,但 7 天后自我定向组的回忆成绩却比作业定向组的成绩好得多。这说明自我参与程度越高,越能提高记忆的效果。那么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自我参与程度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词汇记忆的效果。①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提高自我参与程度,引起和加强学习者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如在词汇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提出问题并自我解答、同学相互提问、采用填词、造句、写同义词、反义词等多种方法,必将增强记忆的效果。②活动有助于记忆。在教学和学习词汇过程中,如果能设计一些学习者参与的活动,就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小组间进行词汇拼写比赛、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活动中对词汇进行运用和记忆等。

(2)有意识记能提高记忆效果。有意识记指按预定的目的任务进行识记。而无预定目的,不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的识记称为无意识记。在Gleitman 和Gillett(1957)的一个实验中,向两组被试呈现相同的材料,如用相同的时间播放一个单词表的录音,结果发现,有意识记组的回忆成绩比无意识记组的成绩要好得多。因而我们在词汇学习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记忆。

(3)试图回忆有助于记忆效率的提高。一遍一遍地读并不是有效的记忆策略。盖茨(A. I. Gate ,1917)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学习时将80%的时间用于试图回忆的记忆效果最好。试图回忆就像牛的“反刍”一样,把已经进入胃部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细细地加以咀嚼,这实际上是自己检查自己。在记忆英语单词时,最好边记边回忆,这有利于自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并能提高自己的自我监控和诊断能力,将注意集中到自己未掌握的词汇上,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具体说来,可在复习时采用看中文回忆英文、看英文回忆中文、默写、同学互考互问等方法。

总之,心理学对记忆的大量研究成果,对我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策略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只要合理地使用这些策略,必将提高我们学习英语词汇的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