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在外太空: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20:28:32

       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的西侧林海中,掩映着一座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这就是廖仲恺、何香凝的合葬墓。这座廖仲恺何香凝墓葬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名恩煦,广东惠阳人。早年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   

  何香凝,广东南海人。早年与廖仲恺一道,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廖仲恺殉国后,继续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依照她的“生同寝,死同穴”愿望,将其遗体与廖仲恺合墓。

  其子: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其女:廖梦醒,1904年生于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全国妇联国际司副司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名誉馆长。1988年1月7日,她在北京逝世。

孙子:廖晖,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钟山南麓中山植物园西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陵墓布局对称,气势恢弘,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宽2.1米,厚0.85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成”。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过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廖墓原在广州黄花岗,1935年6月迁葬于此。夫人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逝世后亦归葬于此。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墓前有华表二,仿六朝墓石柱形式,墓道左右建有方亭。沿台阶面上祭台,台后有墓碑,碑身高4.2米、宽2.1米、厚0.85米。下面阴印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

 

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

 

  墓前“前湖”,水聚天心

 坟正对着紫金山的龙头,墓地的背后就是紫金山天文台,不过那是一个更远和更高大的地方。从陵园门口,到陵墓还有一条长长地路,暂且称为神道吧,坡度很大,但没有修建台阶,两侧是高大的松柏,和中山陵有比较相似的地方,但规模没有中山陵那样的大,与谭延凯墓、邓演达墓都有相似的地方,或许民国时代的墓地修建都是这样的风格吧。

墓后来龙

       

 

 

墓穴是一个高高的圆顶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墓地习惯,这一点可以从明孝陵、中山陵、邓演达墓、谭延凯墓得到佐证,都是这样的做法。高高墓碑上刻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夫妻两个人合葬符合中国的传统。传统中,老人去世,都是夫妻合葬的,但伟人比较例外,据说以前皇后假如在皇帝之前去世的,还有机会和皇帝合葬,要是在皇帝去世之后,可能晚年会被送到一个寺庙里渡过晚年,但也不能与皇帝合葬。中山陵上只葬有孙中山先生、谭延凯墓和邓演达墓里面也就是本人。

墓前岸山

附:何香凝与廖仲恺合墓经过(摘自小憨博客)
    1971年9月初的一天,江苏省革委会召集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在南京市西康路33号开会,研究何香凝副委员长百年之后与廖仲恺先生合葬事宜。我当时是南京市城建局的领导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听到会的全国人大行政管理局一位姓王的同志介绍说,何香凝副委员长自夏天以来,病情加重,几次呼唤“周公、周公”。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来到她的病榻前,问她老人家有什么要求。她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是不火葬,去南京,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周总理答应了她的要求,并指示为何香凝准备棺木。江苏省革委会要求我们南京市城建局做好何廖合墓的准备工作,随时听候北京的通知。当时省里为此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省革委会机关的一位负责人盖其昌任组长,我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并立即与市政公司革委会樊忠副主任到廖墓实地勘察,了解情况。
    廖仲恺先生的墓地位于南京东郊中山陵园植物园西侧,占地约20亩,有碑亭、石阙、平台、葬穴等,依山而筑,设置朴素,布局对称。墓穴前竖有高大石碑,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
    廖仲恺的遗体最初安葬在广州驷马岗。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把廖墓迁到南京中山陵附近。廖墓的选址、设计和营造拖了10年之久。1935年9月廖墓建成,并举行了移葬仪式。
    为了做好何香凝百年之后与廖仲恺先生合墓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廖墓中的棺木位置,据孙中山先生的老卫士范良介绍,棺木在墓穴底层,我们组织市政公司工人从墓北侧向地下探挖,挖到廖墓底层,发现并没有棺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提议,也许附近的老住户会知道一些具体情况。果然,我们通过细致查访,终于从当地的老农那里得知,棺木就在墓穴中间。据此,我们组织人对打开墓穴做了相关的准备。
    这一基本情况弄清之后,又由省基本建设局的一位军代表和南京市市政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专程赴京,向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廖承志请示何廖合葬的有关事宜。如关于何廖合葬两口棺木并列安放问题,是否先把廖棺向右侧移动几十公分,以便两口棺木并列于墓穴中间。还有碑文的问题,具体文字由谁来写。廖承志说,两棺的安放,如果墓穴内的空隙较大,我父亲的棺木可以不动,把我母亲的棺木放在左侧即可;关于石碑,先把原碑文拓下来,碑文清掉后重刻,我父母的名字我已写好,放大到一定的规格后重新雕刻。
    为了确保合葬时的工作顺利进行,经省革委会请示北京,把何香凝的棺木规格尺寸告诉我们。市政公司安排人按规格先做了一个代用棺木,从车上抬下来,不落地,直接抬到墓地,经过多次试验,直到熟练为止。
    何香凝于1972年9月1日病故,终年93岁。根据遗愿,追悼大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前往车站送灵。邓颖超、刘斐、朱蕴山等以及何香凝的子女廖承志、廖梦醒等护送灵柩到南京。
    9月6日何香凝的灵柩运到南京,江苏省、南京军区及南京市的负责人许世友、彭冲等到南京站迎接并护送到廖墓,在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市政公司的工人师傅从专列上把何香凝的棺木抬到专车上,送到墓地后直接抬入墓穴内,安放好后,又用钢筋混凝土封好墓穴。
    何廖合葬后,国务院机关行政管理局专门从苏州请了一位老石工,由他与南京的石工师傅共同研究重新雕刻何廖墓碑。为了保证石碑的安全,南京市的领导指示在不放倒石碑的情况下,去掉原碑文,再雕刻新碑文。市政公司按照廖承志同志的指示,先请照相馆把原碑文照下来,然后再按同样大小的字形雕刻。

  碑文为:

  廖仲恺(一八七七年———一九二五年)

  何香凝(一八七九年———一九七二年)之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碑文终于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