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作品集下载:日本在掩盖核武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35:29
2011-05-16

日本在掩盖核武器吗

吴戈

 

本文发表于《兵器》杂志最近一期,但因篇幅所限删节较多,以致阐述不够清楚,此为原版。

 

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日本官方和企业的应对屡屡失当,遭到强烈抨击,特别是其信息不透明和救灾措施的迟疑,还使一种疑问广泛流行开来:日本是否在掩盖什么?

这种疑问,较早的体现是3月17日一篇题为《日本核电厂背后的秘密》的贴子在互联网上迅速流传。3月20日该贴又被著名反伪科学人士司马南的博客以《地震,打开日本核武潘多拉的盒子?》为题转载。至今,这一话题已是一场从网上扩展到各大报刊的无形辩论。

鉴于这个问题是最准确答案,只有对日本核设施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才可能得到,这场辩论具有典型的“无头案”特征。不过,疑问者提出的种种现象和依据是否扎实,是否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倒不是不可以探讨。又正如司马南坦言:“内容具有一定专业性,超出了本人的知识范围。本人极其愿意这篇文章是谣言,但是,谣言谣在何处呢?姑且贴出来请教有识之士”。反应堆工程和核医学当然是极深奥的学问,幸运的是,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的知识多数仍然只是该领域的常识,并非神秘莫测。至于有人非要从论证的结论是日本有核武还是没有核武来划定持论者是反日还是亲日,就是幼稚了。

 

救灾疑云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置疑者观察到福岛核电站救灾过程中的种种疑点,即使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仍有多种可能,不等于“掩盖核武”就是唯一结论。其次,有些现象本身已经被夸大和曲解,在作为论据之前,已经带有倾向性。最后,根据有些现象,的确可以合理置疑日本的动机,但核能力与核武器之间仍是不同的层面。

比如,“一开始拒绝美国提供冷却剂”、“用海水而不是硼酸冷却反应堆”,的确是救灾中不合理之处。众所周知,日本有关方面,特别是东京电力公司,在此次救灾中已经暴露出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东电自恃垄断地位,将企业私利置于首位,忽视社会安危的劣迹和观念;企业、政府之间在核事故应急方面协调不力,措施迟疑,手段捉襟见肘;日本政府在国际社会面前死要面子,合作不畅。

但是,这些救灾不力虽有反常之处,仍完全可能从日本政府运作、企业制度甚至政治格局中找到根源,“掩盖核武”虽是一种可能,但绝不是唯一可能,更不能因为真正的根源一时难以理清,就简单地推向这种解释。冷却反应堆的时机、冷却剂种类、来源等技术问题,显示出日本救灾指挥机构的盲目自信和轻率,但它与“掩武”之间的逻辑链条仍有相当远的空白。

又如,“为什么美国航母紧急调头”、“美国直升机在百公里外就望风而逃”。这正是略有夸大,也与“掩武”结论之间很难有直接因果的现象之一。由于日本对福岛核泄漏的详细情况一开始不透明,“里根”号航母很快检测出参加救灾的直升机机身携带放射性,这是在距离受损反应堆以北约96.6公里处接触到放射性尘埃造成的。除对直升机进行“清洗”外,由于整个航母编队正处在核电站下风处,立刻撤至核电站以北330公里的上风处。这算不算“望风而逃”姑且不论,事实上美国航母并未退出救灾,在新位置也并非不能救灾。更重要的是,美国17名人员所受辐射量并未到损害健康的地步。

至于“为什么面积只有37 万平方公里的日本却有57个核电站,而全部发电量还不到全国需求的30%”。显然,这个问题是在暗示日本单座核电站规模过小,甚至核电发电量神秘流失。然而,仅仅从问题中提及的两对数量关系,似乎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均居世界前列,用电量大,核电只能满足30%并不奇怪。不计算每座电站的具体功率,也不能得出核电站数量过多,单机功率过小的结论。相关的贴子中还以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乘以30%,得出“三百多个反应堆为11万平方公里供电,一个堆只为367平方公里供电”的结论,显然是将“发电量不到全国需求的30%”错误地理解为面积的30%,而不是用电量的30%。

 

疑问始于核材料 

当然,仅仅从反驳上述疑问,也并不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日本与核武毫无干系。根据已经公开的事实,日本在二战中就曾秘密研制过原子弹,万幸的是因缺少核原料,德军曾用潜艇为其运送核原料,但被盟军截获。

战后日本奉行“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却对发展核电,特别是储存核原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日本天然铀储量和产量都不到世界的千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末期,日本平均每10年采购的氧化铀均在20万吨左右,并在冈山县和青森县建有离心浓缩铀厂,在宫崎县有化学浓缩铀厂。1990年,日本还耗资200亿日元,建造激光浓缩铀厂。

日本的大量核发电反应堆产生大量的钚,早在1971年6月和1974年10月,日本就开始在茨城县东海村建造专用于分离钚的燃料后处理厂,同时委托英、法对其乏燃料进行后处理,回收的钚运回日本,90年代末又开始从英法等国购进大量钚。

这样的核材料生产能力,使外界多年来对日本拥有核武器的能力深信不疑。问题是,从核材料走向核武器(或者说这样的核材料能力如何达到核武器在质量和数量上的需要),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从国际核军控的角度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核扩散的过程。

有必要了解的是,鉴于核武器巨大的杀伤力和核军备竞赛对世界安全的巨大威胁,国际社会多年来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即有美(苏)俄之间的核裁军进程,也有全球普遍参加的防止核扩散制度。防止核扩散制度一定程度上默认了有核武器的大国,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已有的核武库,意在阻止其它国家拥有核武器,似乎有不公平的一面,但国际社会也长期保持着敦促有核国家最终完全彻底地销毁核武器的压力,在此前提下,《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也公认:普遍拥有核武器并非好事。同时,也只有有效地阻止随意拥有核武器,才能使核能更广泛地在各国得到和平利用。

因此,外界要准确了解一个无核国家是否有能力制造核武器可以说非常困难,但……通过了解该国是否拥有或能够制造武器级裂变材料,也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常用的武器级裂变材料包括铀-235和钚-239,前者在自然界中就有,只是丰度较低,必须经过浓缩,后者会在铀-238在反应堆中受中子辐照后自然生成,如果通过后处理厂进行分离,即可获得。

 

低级却无控的铀 

用于核发电的铀燃料只需要达到2%~6%的浓度,如果要能够用于武器,需要浓度90%以上的高浓缩铀。生产高浓铀的方法较多,但都需要分很多级每次将铀含量提高一点,没有一种谈得上简单而便宜。初次涉足该领域的伊朗和朝鲜,都采用了气体离心法。利用几百台离心机,每年生产的高浓铀可供几枚核武器所需。这种方法占地只需几千平方米,耗电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以较少的投资,在较短时间内先以较小规模经济地起步,然后根据需要边生产边扩大。

日本在这方面,对气体离心法、化学(离子交换法)和激光分离同位素法都有尝试,后两种方法各有好处,比如前者能耗很小,设备运行和维护简单,后者设施规模、投资和能耗都较小(在一个小仓库内,一套分子激光设施只需3个再循环,原则上可得到97%的高浓铀,每年可满足几枚弹头所需),还能分离钚同位素,但后两种方法也各有各的技术难题。

目前,虽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建立了对核材料的核查制度,并委托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实施,却不包括铀矿的开采和加工。整体上,对日本的工业能力来说,不管用哪种方法,获得高浓铀并不存在障碍。不过,对日本来说,即使要搞原子弹,也用不着秘密地避开国际社会生产高浓铀,因为能直接使用高浓铀的枪法原子弹已很少使用,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采用钚239、所需裂变材料要少得多的内爆法原子弹。

 

要命的钚 

日本手中已经存有大量的钚,是外界对日本核能力最大的担忧。但指责日本利用大量的商业发电反应堆,不惜低效运行,迂回囤积钚,其实言过了。因为钚是所有商用核反应堆发电的天然副产品。一个典型1000兆瓦的轻水堆每年能产生250千克钚,其中约70%为易裂变的钚239和钚241。这些钚与其他裂变产物一起存在于乏燃料(反应堆使用过的核燃料)中,经过化学分离,这些钚可制造约25枚核弹头。同时,这些钚也可以作为特殊类型反应堆(快堆)的核燃料。

这一核燃料循环过程本身并不违反核不扩散条约,但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各种级别的钚(包括反应堆使用的钚(堆级钚))都可能有军事价值,因为堆级钚虽然不适合制成核武器,仍可制成粗糙的核爆炸装置。美国60年代就用堆级钚做过核试验。

可以说,日本这样的国家,与核武器的距离并不在设计能力,而是武器用核材料的生产能力,这是必须长期积累的。如果积累了足够的核材料,避开国际监督,事先研制核武器部件,达到短期即可装备核武器的水平,并不算困难。

因此,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是否应当允许乏燃料的后处理,以及是否应当推广将钚继续用作核燃料,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未能解决。不过,IAEA对此还是建立了一些控制措施。作为IAEA成员国和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日本也受这套制度的约束。

IAEA最主要的办法是材料衡算,即通过测量一个核设施进入、输出以及内部留存的裂变材料的量,确保武器用核材料保持在和平活动中。材料衡算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法和无损分析法,前者是视察人员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但时间较长,后者通过现场探测裂变材料辐射的伽马射线确定材料种类和质量。

目前在全球核电站占大多数的轻水堆采用低浓铀,其堆芯只有在反应堆关闭时才可接近,而且换料周期相对固定(约为一年),换料次数也不频繁,从反应堆关闭、冷却、移去反应堆顶壳到乏燃料移走,一般共需要4~6周。IAEA只要封记反应堆压力容器,确保它只在换料时在IAEA视察员现场监督下被开启即可。

虽然民用堆也天然地产生钚,但从经济角度说,如果故意生产武器级钚,燃耗(核燃料的利用充分程度)将明显降低。而且铀-238被中子辐照时间过长,还会进一步转变成钚-240甚至钚-241。如果钚-239材料中含有的钚-240和钚-241超过一定限度,就不适于用作核武器(因为后两种同位素自发衰变中子数很高,可以导致链式反应提前点火)。反应堆燃耗可以通过无损探测测出,从而可确定乏燃料中钚的含量,从而使故意生产武器级钚的行为暴露。

轻水堆的乏燃料棒也容易受到监督。因为乏燃料组件具有强烈的放射性,要从贮存池中移出,必须将很重的容器放入贮存池,装入燃料组件后才能运出,这是一个困难而耗时的过程,利用10~20分钟拍照一次的监视照相机即可探测到。

虽然福岛核电站的内部详情并未公开,但只要在IAEA监督之下的核电站,被用于有意生产武器级钚的可能性还是不大。

 

快堆:日本的理由 

日本积累钚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自行建设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简称“快堆”),它在以钚-239为核燃料释放热能发电的同时,钚-239的裂变会释放更多的中子,使置于外围的铀-238(占天然铀绝大部分的成分,原来得不到利用,只能废弃)转变成新的钚-239,从而实现在消耗核燃料的同时生产新的燃料,而且所产可多于所耗,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增殖。虽然快堆能将铀资源利用率从1%~2%提高到60%~70%,甚至可以用贫铀、乏燃料、低品位铀矿作燃料,但目前仍有一定难度。而且目前的情况表明,从经济角度,钚的再循环费用昂贵,与使用一次性燃料循环的轻水堆短时间内不易形成竞争力。

日本的常阳(Joyo)试验快堆早在1977年就首次达到临界,积累了经验。1994年4月,耗资61亿美元,历时10年在福井县敦贺市建成的文殊(Monju)原型快堆首次启动,可年产1吨多钚。目前,全世界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堆用钚239,甚至超过了美俄核武库的钚239总量(约200吨,可制造5000个核弹头)。快堆的商业化,还将使数百吨钚239进入核能经济。在这些钚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如何避免流失,被私下转用于核武器,一直是个问题。

然而,快堆和钚回收能力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为防止核扩散而劝说所有者放弃已获得的成果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日本对钚燃料乐此不疲的重大理由之一。

 

钚的后话 

相对于防止反应堆被用于生产武器级钚的监管,处于松散状态(比如乏燃料的后处理过程)的钚,IAEA的监管并不算有效。由于目前国际社会并没有条约限制对乏燃料的后处理,英、法、日的后处理厂都在运行,全球核电站产生的钚有近1/4估计将被分离出来,却只有少量的厂接受监督。这意味着,任何拥有核电产业的国家都可能实际上掌握一定数量的钚,还能借助快堆的民用核燃料循环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否走向核武器,只看政府的动机了。

IAEA即使想监督乏燃料的后处理,此时的钚将存在于后处理厂、钚燃料加工厂、用钚作燃料的反应堆,以及上述设施之间的运输过程中,监管难度不小。如果对钚的衡算手段的灵敏度达到±0.3%或±0.2%,对于每天处理4吨的后处理厂,仍意味着有50~75千克的钚发现不了,而IAEA认为8千克的钚就有武器意义。倒是在直接将分离钚加工成燃料元件的燃料加工厂,核实钚的数量和流程相对简单不少。

如果要真正控制住危险的钚,而又不可能国际社会一致放弃钚的再循环,或许要寄希望于将全球所有商业乏燃料后处理设施置于国际共管和监督之下,保证后处理回收的钚只能被加工成堆用钚燃料元件的形式,杜绝生产武器级钚的可能。

另一个重要的分离钚来源是美苏核裁军。根据2010年4月14日美俄两国正式签署的PMDA(钚管理与处置)协议,美国核军工管理局(NNSA)和俄罗斯国有原子能公司(Rosatom)将由美国把两国各34吨钚转化为核燃料用于发电,这些钚足够制造17000件核武器。武器级钚与武器级铀不同,它不能通过掺入其它物质使其无法用于武器,但它可以通过民用核反应堆制成铀钚混合碳化物燃料(MOX)。MOX发电后再产生的乏燃料,已经不可能用于任何军事目的。目前,美国核军工管理局正在南卡罗来纳州的萨凡纳河建造MOX燃料制造设施,处理工作将于2018年前展开,今后还可能处理更多的武器级钚。

这一过程的代价不低,因为钚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和毒性,后处理和加工过程需要加强安全,即使MOX燃料是免费的,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比低浓铀燃料昂贵许多。然而这个过程又绝不是绝经济的考虑,美国乐于见到俄罗斯的武器级钚被放在自己的核电站烧掉,俄罗斯也拒绝将武器级钚当作废物直接处理。为此哪怕现有轻水堆要完全采用MOX燃料,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也在所不惜。

不过,即使是在轻水堆中燃烧后的MOX燃料,其乏燃料中的钚仍有原来的60%,除非不计工本地多次再循环,否则钚被提取出来,用于核武器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只有不再坚持将钚当作一种燃料,才会考虑采用加速器照射、合成为玻璃化的高放废物、地下深埋、空间/海底处置等长期途径,而且这些手段仍有环境、经济代价。

 

IAEA管得住吗 

按照《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所有无核武器缔约国将接受“全范围的”的监督,涉及所有的铀和钚,包括设计审查、记录、报告和视察制度。但是,这套制度仍依赖于当事国诚实的主动申报,而且该制度只寄希望于被发现的危险能够有效地威慑当事国不要违规,但绝不是实际阻止违规。

实践证明,IAEA现有的制度并不完善。海湾战争后,根据联合国安理会687号决议授权,IAEA对伊拉克进行了远超过原有制度的核查,发现其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已取得进展,而伊拉克过去正是处于IAEA监督之下的。另外,朝鲜自80年代就开始运行一座石墨气冷堆,虽然投资大,发电效率低,经济上不合算,但这种反应堆不光可用无需浓缩的天然铀作燃料,每年还可生产最多的钚239,有利于军事目的。

如果一个国家想秘密生产武器级钚,虽然通过民用核燃料循环容易暴露,但秘密建造生产堆和后处理厂并不困难。建造一个年产10千克钚的生产堆只需几千万美元,有关设计资料完全可以从公开文献中找到,所需的天然铀原料在国际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可以说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有这样的能力,即使是小国、穷国也一样。财力雄厚的国家,特别是有民用核电站经验的国家,建造一个与一般发电堆规模相当的钚生产堆,费用只需1/10,而利用发电堆秘密生产,需要时常停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钚的后处理也一样,技术可通过公开渠道获得,钚的化学分离比起铀浓缩更简单。如果只为武器目的而建造的后处理厂,可以比较简单和便宜,几个月即可建成。

当然,即使IAEA无能为力,一国要完全秘密发展武器级钚,也未必能完全躲开其它国家的耳目。除了可见光照相侦察卫星和人力情报,卫星上的红外相机还能直接探测到生产堆明显的热量。乏燃料在后处理中,会将惰性气体氪85释放到大气中。由于其半衰期较长,可在大气中广泛分布,能空中采集大气样本的侦察机也能通过这种气体浓度的变化确定后处理厂的存在。生产一吨钚需要约1000吨天然铀,一国对天然铀的进口量也可能说明一些问题。

 

科学不是拿来吓人的 

了解了上述知识,不难发现,网络所称日本采用“经济上不划算”的MOX燃料,可以用来提纯钚,进而制造原子弹,以及日本“用的是安全性差的快增殖反应堆”,还有死守着“原始的一、二代技术”,以“最浪费、最低能、最大成本、最不安全,只为换得核原料”,还有“福岛检测出钚-238、239、240”,说明福岛就是用于提取钚等等说法,显然都是曲解了核技术。

对此,网易于3月20日发表了一篇《日本核危机与核武制造无关》的文章,重点解释了三点:MOX核燃料再次进入反应堆燃烧后,其中所含的钚已没有制成原子弹的可能;日本商用核电站轻水堆使用过的乏燃料棒中,钚240含量高达18~30%,不适于制造原子弹;即使日本缩短核燃料棒在反应堆内受中子辐照的时间,以得到等级稍高的钚,但IEAE从未提出过日本非常规使用核燃料棒或拥有秘密核设施的报告。

这些解释的结论虽然也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它肯定IAEA监管的绝对有效,排除了日本对武器级钚的任何兴趣,显得不够严密。尤其是它忽视了“反应堆级钚生产裂变武器”的可能,遭到网友的新置疑。

不过,置疑的网友更不严密,他引用了“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核燃料循环委员会”2001年5月的报告“反应堆级钚可制造核裂变武器吗”,殊不知该报告未必能支持他的观点。

该文章提到,关于反应堆级钚是否可制造核武器,在全世界有长时间的争论,甚至成为和平利用核能的最大软肋之一。作者注意到:“在公共领域,没有什么裂变核武器的设计、制造的研究可以得出确切结论,即反应堆级钚可以制造裂变武器;来自互联网等渠道的几乎所有文献都源自J·卡森·马克1993年发表在《科学与全球安全》第4卷的一篇文章‘反应堆级钚的爆炸特性’;这篇论文却不是关于武器设计或制造的科学或技术讨论,而是处理裂变链式反应的一个极简化的数学模型,讨论了达到不同设计当量的可能性,中子源和内爆速度等设计参数都是假定的;显然,马克的讨论只证明:以不同的设计参数,包括使用反应堆级钚,有可能达到不同水平的爆炸当量,但没有定量的分析,其计算也并未提供积极的细节,说明反应堆级钚可制成有意义的、实用的核武器“。

该报告还附有美国科学院的一份声明摘要:“卡森·马克的论文有些评价反映的是主观判断,而不是作者极力想表达的技术评价。实际上任何钚同位素的组合都能用于制造核武器,但不是所有组合都同样方便或有效。采用反应堆级钚会使炸弹设计复杂,原因包括钚240的自发衰变和钚238、钚240的热量问题”。

尽管如此,这份声明却得出这样的结论:“总之,采用简单的设计,潜在的扩散国利用反应堆级钚制造一次核爆炸是完全可能的,完全能产生一千到几千吨当量,采用先进设计能更大”。

日本的报告作者却提醒道:“反应堆级钚要成为核爆炸的可裂变源有诸多技术问题,迄今大家都避免采用这样的途径。虽然1962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确利用英国的反应堆级钚,制成过一个裂变装置,但并没有提供关于其同位素成份、期望的和实际的当量的细节,不能算有科学价值。长期以来,大家都将‘反应堆级钚不适于核武器’作为公认的常识,《核不扩散条约》就是广泛基于这个假设起草的。直到1977年,美国修正了这一假定,提出在全世界范围禁止发电反应堆燃料的后处理,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核扩散风险”。

日本报告的目的,当然是服务于委员会的宗旨:“没有钚,就不可能充分应用核能,要使人们了解核燃料循环对有效应用大量核能的必要性”。但从文章不难看出,尽管美国科学院不愿排除这种可能,科学界也的确没有“反应堆级钚可制造核武器”的确切依据。本文前文介绍的观点“堆级钚可制成粗糙的核爆炸装置”,也来自我国专业机构的公开学术出版物。

正如日本报告作者大胆指出“鉴于支持和反对反应堆级钚武器的争论极复杂和专业,也极为敏感,并不是每个懂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充分了解涉及问题的所有细节”,相比之下,我国网络上的置疑者虽找到了这样重要的文献,却根本没有细看,反而用“由于论题的敏感性与专业性,国内是查不到相关的论题译文的”来唬人,并得出自己相反的结论“毫无疑问的是,若是论文内容无误的话,日本的每个核电站都是一个核武工厂加铀浓缩设备”。

 

日本是否需要核武器 

至此,我们已经能有大致的结论:日本拥有完整而有规模的核科研生产体系,但直接违规进行武器级铀的浓缩价值不大;日本对通过乏燃料后处理提取钚燃料,并大力开发以钚239为燃料的“快堆”,固然有充分利用铀资源,探索新的反应堆堆型等公开动机,但其对钚燃料循环的热情和投入的资源,似乎不是只用能源动机能够充分解释。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思考。日本以堆级钚求得粗糙的核爆炸装置,当属事倍功半。鉴于IAEA当前监管措施漏洞不少,日本秘密提取武器级钚的能力和机会都是完全存在的。它是否真地提取,同日本是否真地制造了核武器一样,是普通人不可能确切了解的信息,但任何决策均有其考量的背景,从这个角度,我们完全可以分析下去。

日本作为一个无核国家,特别是世界唯一遭受过真实核打击的国家,对日本战后的整个国家形象、政治定位和国际关系,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实质上的“拥核”,无疑将破坏这一重要的“软实力”。

美国的另一个重要盟国以色列,事实上“拥核”多年,美国也无可奈何。但历史上,以色列“不否认”拥有核武器,对其在被敌对阿拉伯国家包围态势下生存起到了明显的帮助,同时又“不承认”,起到了不授人以柄,堵住阿拉伯大国拥核理由的作用。而且,即使这样,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无不长期秘密经营核能力,中东核扩散形势至今严峻。

在美国眼中,日本作为最重要的盟国之一,依赖美国核保护伞,是美国维持对日关系基本框架的重要基石,因此,美国绝不能接受日本实质上“拥核”,以美日关系的密切和美国情报机关的能力,日本要想完全避开美国,秘密“拥核”,难度也相当地大。

同时,日本即使“拥核”,其主要针对的对象——俄罗斯、中国却是核大国,日本不可能只出于情绪与这样的对手进入核对抗,而必须考虑实际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自身国土狭小,抗打击能力完全不对称的致命局限。

然而,日本从现实利益出发,又的确不大可能从内心对核武器完全拒之千里。比如,最近的日俄岛屿之争,美国态度模棱两可,不可能为日本局部利益而与大国正面冲突的一贯立场暴露无余。虽然以核威慑为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对日本仍然缺乏可操作性,但作为最后的手段,对国际局势做最坏的打算(包括美日同盟破裂),对日本这样富于危机感的国家来说,恐怕并不是从来不需要考虑的。

在具体措施上,日本保持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核武器研制的能力,应当是这种最后手段的选项之一。这种“似有非有”的地位,本身也可能产生一种潜在的威慑力,使外人在对日关系中不光要考虑美国的核保护伞,也要考虑日本自身的能力。外界只能猜测的,是日本到底准备到何种程度,最短可能多长时间,制造出多少核武器来。

当然,从核实战的角度,日本面临的不利之处仍然很多。比如,不经过核试验掌握的核武器,可靠性如何?在没有核潜艇和空基核力量的情况下,核力量的生存力如何?另一个技术问题则要回到核材料上。核大国早已以氢弹(热核爆炸)和中子弹等先进核武器为主,日本在核野心上是否有这样大的追求。氢弹所需的聚变材料(氘化锂-6或氚化锂-6)制备并不难,只是其引爆需要一枚原子弹,还必须解决复杂得多的核理论和计算问题。

这些因素,又强烈地表明,日本迈入核武门槛的制约和困难也不少。笔者本人判断,鉴于当今国际社会为“拥核”保密的难度太大,一旦暴露后果严重,日本很可能刻意保持站在门槛之外,同时又要充分利用技术发展和IAEA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机会,将条件准备得尽可能充分。

至于网上盛行的一种潜意识,即日本右翼嚣张,政治屡有右转倾向,暗中采取某些疯狂举动完全可能。笔者认为,核政策其实与政党的左右关系不大,任何人执政,面对的内政外交现实利益和环境是一样的,而这才是决定核立场的根本。倒是中国网络对日本核武的阴谋论如此盛行,暴露出不少网民对科学技术、军事战略和国际政治的知识有所欠缺,最可怕的还是欠缺一种求实的风气和思维方式。本文之所以不争论日本东海大地震是否是“海底核实验”引起,就是因为这已经完全脱离了科学和军事常识,进入幻想的层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