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木品种:十字交叉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20:12
十字交叉法 2009-03-04 15:35

 

首先,认知灵活性超文本提供的是构成知识序列的知识单元,以及围绕该知识序列进行组织的探索环境,这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反复进行建构型思考。

         其次,认知灵活性超文本中预定的知识范围通常局限于大致描述应如何对该领域进行思考的一些标志和起点,并把侧重点放在他们的灵活性上,而不是结构与应用的刻板性上。

       最后,认知灵活性超文本还允许学习者超预定结构,通过选择补充概念、命题和案例分析进行用户定制。

      总之,在认知灵活性超文本中,知识的预定知识的预定是最底限度的,因此,认知灵活性超文本更像一种智力的“建筑设备”,该设备通过促进学习者在具有某些灵活的背景结构的前后关系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同时,它还根据学习者自己的需要向学习者提供创建知识排列的写作工具,让学习者生成自己的学习材料。综上所述,认知灵活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非良构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取以及该领域所必须的社会性认知加工技能的发展。

认知性灵活理论为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最合适的理论模型。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设计学习环境的一个概念模型,它的目的是促进复杂或非良性领域的高级知识的获取

   认知灵活性理论,由于其对于高级知识获得的阐述符合信息社会知识日趋复杂化的时代特点,随机通达教学要求的超文本形式又与网络上信息呈现的方式相一致,因而对网络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认知灵活理论使用超文本为知识的多维表征和知识组分的多种互连交叉来重新安排教学序列。  

    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认知工具是认知灵活性超文本,它是在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意义的超文本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出来的超文本环境就是认知灵活性超文本。在网络教育应用中,认知灵活性超文本并非适宜一切教学情景,如可用常规方式掌握一般原理和概念的良构的知识领域。认知灵活性超文本是用于需进行高级知识学习的非良构领域。因此在设计教学系统的时候应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学习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应绝对化。

   在实际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但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结合Internet网络信息呈现的特点,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超文本教学材料的设计上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Internet应该成为共享课程思想的中介而并非只是获得课程内容的工具。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2)教学用的大多数的资源必须放在分布式的网络地址上,但精心构建的内容提纲及学习目标应该保留在老师的本地机上。

  (3)教学材料必须高度相互联结而不是分隔的。提供充分的事件之间的链接,这是认知灵活性理论所强调的,也正是超文本学习环境的优势。但也不能因此而认为一个Web文档应当最大限度地包括活动链接,这往往适得其反。如果每隔两个句子就有一个链接,读者在浏览此页时往往会忽视这些链接,尤其当这些链接是在段落之间而且很难与上下文分割时更是这样。

  (4)教学应以案例为基础,强调知识建构,并不限于信息的传递。这种组织形式包括使用短小的段落,列出所涉及的各个项目,选择唯一的主题思想以供链接等等。Web页也应该限制长度以避免过多翻页。

  (5)学习活动必须提供内容的多种表征,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概念的不同材料,或者从不同概念的不同角度反复呈现同样的材料。

  (6)教学材料应避免过分简化内容领域,支持依赖情境的知识。认知灵活性理论一贯反对传统教学使教学过于简单化,他们认为这使得学生的理解片面,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灵活地进行迁移。在超文本教学内容设计中,它也强调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认为这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效果。

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交互技术已经能支持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同步或异步网络传输。但是多数网络教学的交互活动把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交互同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孤立起来。没有实现三者的整合,完全依靠学习者的自觉选择。只有对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的理论基础作深入思考并运用理论作科学细致的设计.才能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更好地组织网络教学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

一、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灵活性理论简介

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由斯皮罗(Spiro)等人提出并倡导的一个理论.属于建构主义的一支。它既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同时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非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习者广阔的建构空间。认知灵活性理论把学习分为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联系紧密的知识领域,称为良构领域。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初级学习。而复杂和非良构领域的学习则主要是高级学习。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有如下特点:一是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都包含着许多广泛的概念的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二是同类的各个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既实例的差异性。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

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在复杂和非良构领域中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的双向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为了实现对知识的双向建构,斯皮罗等人提出了“十字交叉形”(criss-crossing)学习方法。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及其指向0的箭头表示在不同背景或主题中对知识的理解,0表示最终的理解;从0指向a、b、c、d的箭头表示知识可以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椭圆表示不同背景中对知识的理解相互影响。十字交叉形这一隐喻表明,在不同的背景下建构的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通过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建构。最终形成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只有对知识进行多维表征时。学习者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建构的知识才能较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Accesslnstruction)是斯皮罗等人提出的适用于结构不良领域中高级知识获得的新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非线性多维性。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2)案例性和情境性。该模式不是用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讲解概念应该如何应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不同的实例当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从不刚方面说明其含义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原则

网络教学交互的设计应该从认知灵活性理论出发,结合随机通达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的特点来综合考虑。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总体上应体现如下的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技术管理人员的辅教作用,充分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者练习和训练内容,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启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赋予学习者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提高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同时。注重教学资源主体的价值实现与个性解放.尽可能地实现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的优化整合,努力建构一种教学资源建设者、提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往对话机制,做到互动及时、可控性好、互动程度广而深。

三、网络教学交互的设计

(一)“人——机”交互

1.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交互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教学资源都以网页肜式呈现.而大部分的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更新频率不够快,不能真正建立起持续交流的教学过程。因此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即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认知规律,或不同的认知水平来构建知识框架.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更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技术服务系统和管理工具,才能更好地掌握到学习者的各种学习信息,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从而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高质量保证。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已经超出了教材的限

制,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交互就不能再停留在备课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创建和更新教学资源上,对于同·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通过对多种观点的辨析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交互

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习者面临对他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因此,在网络教学没计的虚拟课堂中,要尽量表现一些对学习者来说真实的并且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任务。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一定的挑战性,切实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学习者体验实践和主动参与。通过网络提供的这种教学情境,学习者就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教学主题的建构者。学习者不仅仅可以浏览、下载所需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的修改,如添加心得体会等,构建自身的的灵活迁移和新知识的创造。网络教学中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交互不仅体现在学习的教材内容上,还要提供更丰富的交互形式。如通过Flash等多媒体技术将真实的实验环境在网络上呈现,使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帮助下学习,以弥补目前网络教学实践机会少的缺陷,促进学习者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二)“人——人”交互

1’教师之间的交互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应地就需要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需要教学资源建设的各位教师和技术人员能够各抒己几尢,献计献策,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一制作一发送——教学——反馈的全过程。在网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安排利教学重难点等不能差异过大,因此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互相督促,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备,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对于小组学习或协作学习,教师还可以交叉组织、指导讨论活动,并且通过建立电子学习档案等对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持续关注。

2教师与学习者的交互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教师不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只能依赖于网络教学资源来实现交互。所以网络教学资源建没必须考虑使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文本、音频、视频等,来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互。教师可以通过记录登录次数、翻看答案的次数、交作业、提问的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各方面,建立起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及时反馈和评价;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CHArn引导学习者讨论问题,启发学习者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系统(E—mail)或手机短信息实现网络教学的交互式答疑;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从而建立起教师与学习者的虚拟对话,引导学习者的进一步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习者感到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和自己在对话,而是始终有其他学习者共同参与、有教师提供指导的,是人性化的。

3.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通讯方式.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和讨论活动,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充分提供数字化协作学习的工具,例如网上的电子白板、布告栏、BBS、E—mail、或者聊天室、虚拟教室、虚拟会议等,让学习者自由选择小组,自由进出,进行主动学习或自我发起学习,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与志趣相投的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实现一人与多人、多人与多人的交互。通过多种交互渠道建立的协作学习小组,使得在网络环境下不需要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共同讨论问题。小组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与探讨,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激发和产生共同知识,互相弥补知识建构的不足,并且让学习者感觉到有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从而弥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和情感的缺失。认知灵活性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是新信息技术与当代学习理论发展的结晶。它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应从不同层面、不同概念人手,让学习者充分了解知识的不同方面.这对网络教学交互设计极具启发意义。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突破传统教学交互的局限,对支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加强理论与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促进知识在情境中迁移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精心设计的各种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针对复杂与结构不良的学习环境,并鼓励学习者自己对知识进行积极探索与建构,有助于学习者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Spiro,R.J.,Jacobaon,M.J.&eta1.(1992),Cognitive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

and Hypertext:Random Access In—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Constructivism an 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ifon:AConversation.Hillsdale,New Jesr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一E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3.6.

【3】范琳、李玲.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网络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4,(3).

【4】高秀芝.认知灵活性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3,(4).

【5】王超杰.认知弹性理论与网络课程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1,(4).

【6]范龙.论网络教学的非实时交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

【7】周榕.基于web的教学学习资源设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8】舒存叶、张雷、赵蔚.网络课程交互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

 

 

上一篇>>  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下一篇>>  Agent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