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铃图片:沈厅话万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11:23
暮春的一天,我约了文友凌之和王黎,还有张、徐两位小姐一起来到了昆山的周庄,一大早就在井字形的明清古街上躅踯徘徊。

     富安桥边,七进五门楼的沈厅,前厅后堂,楼屋有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四面贯通的走马堂楼,典型的吴派民居。朝南临河是宽宽的河埠头,在这里,当年沈万三一门送往迎来高朋如云。河埠头建有水墙门,为上下船的客人挡风避雨遮太阳。我们一行五人在观赏了清代状元张謇的“松茂堂”泥金大匾之后,时针已指12点,肚里唱起了空城计,就在沈厅酒家小酌。古色古香的圆桌上端来了一道道别有风味的菜肴,韭菜白蚬、水晶虾、三味圆、万三蹄。文人雅集在沈厅,又品尝着万三蹄,话题自然离不了沈万三。

     首先是两位小姐提出疑问,沈万三不是南京人吗,怎么他搬到周庄来了?凌之说,沈万三不是南京而是南浔人,王黎说都不对,沈万三是苏州人。大家知道我这个人除了好读书,还好历史考据,于是要我对沈万三的籍贯作出判决。真是突如其来的一场考试,当着沈厅酒家众多的游客,我还非得马上交卷不可。

     呷了一口酒,定了定神,我尽力搜索记忆。有一本叫《贞丰拟乘》的书,比清人陶煦所作的《周庄镇志》早多了,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沈万三童年时跟随父亲沈佑由南浔移居周庄东蔡村,后来沈万三发家致富,周庄也由村落升格为乡镇。移居的具体年份我记不真了,反正是元末,兵荒马乱的,沈佑为的是避战乱,周庄相对来说安宁一点。

  至于沈万三与苏州、南京,还有云南,都有点儿瓜葛。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前,吴地是张士诚的天下,张有兄弟三人,还有堂兄弟十来人。张家兄弟要想一统天下,因而礼贤下士,广交吴地诸客,“宾主尽东南之美”,沈万三这样的巨富,当然是罗致的对象。张氏兄弟的弘文馆对沈万三来说不够档次了,“徐孺下陈番之榻”,张氏兄弟专门为沈万三在苏州修建了别墅。苏州是周庄的脚边路,沈常来常往。姑苏有沈万三的领地,这就被人误认了籍贯。明太祖建都南京,命沈万三修建三分之一的城墙,封了他两个儿子在京为官。为督造城垣,沈氏居留南京三年之久,据记载,他与儿子在金陵建屋“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这就是沈万三籍贯南京的由来了。沈万三晚年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老死在那里,也许在某些人眼里沈又会多出一个籍贯来了。历史名人是无形的资产,象沈万三之类各地争来抢去的,往往有好几个籍贯。最后我说,沈万三的血地是南浔,籍贯周庄,苏州、南京和云南都是流寓之地,用籍贯二字并不妥当。

     话音未落,朋友们说,那么沈万三的籍贯应当是南浔。我先不说沈万三,话题转向了柳亚子,这个人物,我们五个黎里人熟悉透了。柳亚子出生于北厍,12岁那年随父亲移居黎里镇,他在黎里度过了29个春秋,直到41岁,因政见不同而遭到通缉,被迫离开黎里以后,在上海、桂林、香港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北京。可柳亚子在日,他笔下和嘴里,都认定黎里是他的故乡。沈万三不是也一样吗?他因为充军云南才离开周庄的。

  再说,周庄杏村至今确有沈氏墓地。清代锦溪人陈松瀛凭吊沈墓,作过一首题为《吊杏村沈仲荣墓》的七律。当时,我背了其中的几个句子。过后,查资料作了核实,现补写在下面:

  豪富曾同石季伦,村居东蔡混齐民。慢藏金穴偏侔国,流戌刀环竟殉身。

  幽圹荒余三亩地,穹碑阅尽百年春。输伊阿弟先几哲,遁迹终南作散人。

仲荣是万三的本名。陈松瀛夸赞他的豪富,可与东晋石崇比肩。可沈万三没有政治地位,居于东蔡村,与平民为伍。在沈万三死去上百年之后,陈松瀛读到了墓碑,感叹唏嘘,抒发了这么一首凭吊之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昆山文史研究人员翻阅清人陶熙的《周庄镇志》,遁迹前往踏勘万三墓。在当地老百姓叫作“安山坟”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大坟,仔细研读墓碑,明白此墓营造于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墓主是沈万三的孙子沈庄。

  我还想鲁苏下去,文友们连连点头说“是了,是了!”一齐起来向我敬酒,盛情难却,我勉为其难浮了一大白。

     两位小姐又出了个话题,推究沈万三暴富的原因。小姐们说,沈万三得到吴江分湖陆氏的财产而成为江南巨富;王黎根据昆山文史资料,认为沈万三躬耕起家,逐渐广置田产,靠了地租致富的;凌之读过《吴江县志》,认定沈万三是凭海外贸易而致富的。文友们把目光齐刷刷的向我射来,他们认为我说话写文章理胜于文,拣了个好听的词儿,什么“长于逻辑思维”,我当然知道言下之意是形象思维不足。在酒席上叫我拿什么去考证呢?只能凭肚里的底货作一番推理了。

     我认为,沈万三靠田租,不成。沈出生于元朝后期,元统治者对“南人”(原属南宋地区的汉人)的剥削非常残酷。当时的皇帝有赐田给蒙古贵族的习惯,“南人”的土地被赐更多。有一次,光平江(即苏州)一带就曾给西安王赐田三百顷,鲁国大长公主赐田五百顷。元朝统治者是不允许“南人”中出沈万三这样的人物的。历史上,农家致富大多在新兴王朝的初期,而且须得三代以上的努力。沈万三躬耕起家成为江南首富,不可能!至于分得陆氏资财致富,与民间传说沈万三掘得一个聚宝盆一样是海外奇谈。别的且不说,分财的陆氏本身的财富呢?他自己肯定是富甲一方的大族,为什么竟连名字都没留下?别无解释,子虚乌有而已。《吴江县志》说“沈万三有宅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名。”周庄古属吴江县,通番,就是与海外人士通商。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就认定“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

     实事求是而论,沈万三起于垄亩,富于经商。特别是在张士诚的支持下,生意越做越大,周庄的白蚬江与京杭大运河、浏河相通,沈氏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手工业品整船整船地运往海外,迅速成为江南第一豪富。

     说是推理,其实我还是有依据的,过后翻阅资料,除了字句略有出入外,基本无大错。大家连连颔首,不知不觉中,把个万三蹄全消灭了,万三蹄没了,雅集的文人联想到沈万三也没了。

     明朝草创,百废待兴,缺的是钱。明太祖农民出身,知道稼穑的艰难,不忍心对农民狠命搜刮,眼睛专门盯着豪门大族。“人怕出名猪怕壮”,沈万三曾与张士诚称兄道弟,在朱元璋眼里当然是一口不可不杀的大肥猪。

  这里朱皇帝正想寻找借口,好得很,沈万三竟自己送上门来了。为了拍皇帝老儿的马屁,沈万三急匆匆赶到京城,贡献了白金2000锭,黄金200斤,连带甲士十人和甲马十匹,最最惹眼的,还有什么“龙骨一副”,这到底是什么宝货,也许比凤毛麟角还要金贵。结果么,大家当然知道,这一马拍朱皇帝不可能上脉。沈万三返回周庄,气还没喘匀,朝廷已经下令来取沈万三的鱼鳞图册了,一句话:额外加赋,三成!洪武三年,朱皇帝又下诏:沈万三助筑南京城墙,三分之一!沈万三不敢怠慢,亲自督工,可是军士们消极怠工,将领们接连不断给出难题。左右为难的沈万三,只好再出钱犒劳军队。好!这可是个由头,皇家的军队岂是你沈万三可以犒劳的?杀!亏得马皇后仁慈,出面求情,改判充军。沈万三刚要动身,又株连了女婿余十舍,流放广东潮州。接下来的25年中,沈氏一族遭受到朱明王朝连续毁灭性的打击。洪武19年,地方官府上报,沈氏田赋不清,沈家的两个孙子打入了大牢;洪武31年,行将就木的朱元璋仍然没有忘记沈家,在处斩沈万三女婿顾学文的同时,又株连了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一家。凌迟的凌迟,杀头的杀头,家财抄得干干净净,人也杀得快要斩草除根了。哪个家族经得起这样接二连三的抄家和杀头,沈氏就此败落下来,只留下了一些传说和由传说繁衍出来的万三蹄。

     走出沈厅酒家,沈万三的话题还未结束,万三蹄的香味仍然留在口颊。忽然,瞥见商店的柜台上有盒装的万三蹄供应,他们四人各买了一个,我一下子拖了三个,准备一家老少,一起品味万三蹄,咀嚼沈万三。